主题02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部编版)_第1页
主题02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部编版)_第2页
主题02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部编版)_第3页
主题02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部编版)_第4页
主题02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部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题二:夏商周时期202X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2022历史课程标准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和“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目录1思维构建点击此处添加正文2核心考点点击此处添加正文3知识拓展点击此处添加正文4核心素养点击此处添加正文5中考实战点击此处添加正文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和牛耕制度变革:商鞅变法思想繁荣:百家争鸣思维构建社会变革早期国家夏——世袭制商——青铜器与甲骨文西周——分封制奴隶社会春秋—争霸封建社会东周战国—兼并巨大变革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朝代夏商西周东周建立时间都城开国之君亡国之君重要事件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阳城亳:殷镐京洛邑纣周幽王桀周平王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盘庚迁殷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分封制国人暴动约公元前1600年禹汤周武王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核心考点1-夏商周的更替教师指导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早期国家产生。“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分封制目的依据对象内容等级作用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宗亲、功臣建立诸侯国,管理土地和人民;再分封镇守疆土;向周王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积极-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消极-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为春秋诸侯争霸埋下隐患。核心考点1-夏商周的更替教师指导周王

诸侯①西汉初封国七国之乱②西晋封同姓诸王八王之乱③明朝封诸子为王靖难之乱知识拓展-分封制与封君封臣制不同西周-分封制西欧封君封臣制时间经济基础核心纽带从属关系权力大小图示公元前11世纪11世纪井田制封建庄园制血缘土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王权强盛王权有限一号宫殿复原图铜鼎西周分封诸侯国示意图商代铜爵镶嵌绿松石的铜牌戴枷奴隶陶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二里头遗址(1)将材料二中的史料进行分类。(填写序号,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______。属于文献史料的是__________。①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於(于)北燕。——出自《史记·燕召公世家》②房山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1193号大墓,该墓葬于1986年首次被发掘,出土了以克壘、克盉为代表众多文物。③克盉,酒器,器高27厘米、长25.7厘米、宽16厘米、口径14.4厘米,器身刻有43字铭文。④克盉内铭文,大意是,周王说:太保(指召公)……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克(召公的儿子)做燕地的君侯……核心素养-史料实证②③①④①宗亲、功臣、先代贵族②王族是分封的主体③防止先代贵族作乱,巩固西周统治临淄曲阜山东观察分封制示意图思考,分封的对象有哪几类?分封有什么特点,其目的又是什么?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核心素养-时空观念该制度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对于维护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控制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广大地区是一种有效的统治方式;同时,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核心素养-历史解释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推动了边远地区的民族融合、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一说此制度的作用。夏末商末周末秦末统治者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执政者要勤于政事,关注民生。核心素养-家国情怀依据材料中的图片和漫画,总结夏、商、西周、秦朝灭亡的共同原因?这对后世统治者有何启示?中考实战3.(2022·山东聊城·2)我国省级行政区简称的由来大体有三种:第一,取全称中的一个字或几个字;第二,因境内山、河、湖而得名;第三,由古地名或古国名演化而来。下列省份简称的由来属于第三种的是()A.河南湖南 B.江西陕西 C.辽宁浙江 D.山东山西1.(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2)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A.炎帝 B.黄帝 C.尧 D.禹2.(2022·甘肃金昌·2)《礼记》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这一“制度”指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DBD4.(2022·北京市·1)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翼,东控徐准。(见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5.(2022·河南省·2)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如大禹的臣子仪狄“始作酒醪(醪láo:浊酒),变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shú:高粱)酒”。下列可能佐证这些说法的器物是()BC青铜器作用特点功能工艺代表甲骨文含义发现造字方法地位影响饮食、祭祀及军事等由食器发展到礼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利簋[guǐ]泥范铸造法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王懿荣(1899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造字方法。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核心考点2-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师指导青铜器出现于夏朝,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青铜时代礼器的数量反映了权利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司母戊鼎:商朝制造;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利簋:西周制造;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文字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刻有文字的甲骨文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三星堆青铜面具西周毛公鼎及铭文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左侧是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还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青铜器种类丰富;工艺高超;青铜器广泛用于生活。青铜器作为礼器,反映了等级制度;根据材料,你能获取夏商周时期的哪些历史信息?利簋克盉①记录了牧野之战过程、分封制内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②反映了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超③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青铜器是承载文字的工具周王将太保召公分封在燕国作侯,可太保位高权重,还要继续留在宗周辅佐王室。于是太保的长子就代替他,成为第一代燕侯,同时还赐予了一些部族由燕国来管辖。武王伐纣,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根据以下史料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中考实战1.(2022·广西梧州·1)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是文化典型器物,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这主要反映的是(

)A.山顶洞人的集体生活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C.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 D.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B2.(2022·湖南株洲·1)文物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血脉与基因。下列文物中最能印证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是(

)C3.(2022·福建省·1)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图1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

)A.土地制度B.农耕生活C.分封制度D.天文历法B4.(2022·湖南湘潭·1)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A.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C核心考点3-动荡的春秋时期方面表现作用经济政治口号霸主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生产力水平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出现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尊王攘夷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②是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井田制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瓦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齐桓公春秋第一个霸主。③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晋国VS楚国①城濮之战退避三舍②邲之战问鼎中原①春秋出现,战国推广。教师指导核心考点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战国兼并战国七雄主要战役影响发展经济兴修水利都江堰时间人物地点功能影响齐楚秦燕赵魏韩大国兼并小国,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给社会生产带来极大的破坏桂陵之战—魏国VS齐国—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魏国VS齐国—减灶计长平之战—秦国VS赵国—纸上谈兵①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②地理位置:东南西北到中间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56年秦国李冰成都的岷江防洪、灌溉、水运等。①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②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背景目的时间人物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性质意义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公元前356年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一场比较彻底的封建性质的改革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教师指导核心考点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①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②最能体现变法性质;③有利于地主阶级。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商鞅变法知识拓展-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说明理由。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成功了,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是否推动了社会发展。商鞅虽死,但他所推行的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最强大的封建国家,所以商鞅变法取得了成功。①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③商鞅个人公正无私,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变法是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顺应了...的历史潮流;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改革者的精神品质。衡量某一变法(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某一变法(改革)成功的原因?知识迁移战国形势图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春秋争霸形势图山东临淄春秋殉马坑战国铜壶李冰石像核心素养-史料实证都江堰示意图商鞅铜方量商鞅变法核心素养-唯物史观A.各国掀起变法运动B.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田地变成私田出租C.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D.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E.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排序: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DBECA材料中的两幅图,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个“大变革时代”。下面是关于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相关说明,请按照历史发展的逻辑关系排列它们的先后顺序。材料: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街、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人物:秦孝公。措施: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中商君在谁的支持下进行的变法?变法的措施及影响是什么?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时空观念1、读图,完成以下题目:A.春秋形势图是_______,战国形势图是_______。B.读地图,写出齐国的国都_______,蓟是_______的国都,在今_______。C.据地图,写出其中三次战役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图一图二临淄燕国北京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材料一: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野以战,杀人盈野。——《孟子》材料二:春秋时期各大国努力开疆拓土,以前零零碎碑的小国和部落,到这时已合并成几个大国。楚、晋、秦、齐、吴等大国开始创立郡县制……原来的封建组织一天天破坏,奏汉时期的统一规模就酝酿于这时了。——摘自童书业《春秋》积极性:大国兼并小国,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融合。消极性: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争霸兼并战争。都江堰是中国水利史上与传统科技的缩影与典范。都江堰建成后,不断改善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扩大灌溉效益,它把各组成部分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用自然规律巧妙控制和调动起来,为我们所用。它追求人与自然的一体、协调,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美学价值并最终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都江堰,架起了连接古今科技文化智慧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桥梁,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

——《从都江堰看水利如何重拾古代智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工程是如何体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①都江堰利用地势和河道,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一个整体,是治水环保的典型;②都江堰利用自然条件,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为今天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和理念。由此可见都江堰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核心素养-家国情怀中考实战1.(2022·江苏泰州·25)《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A.春秋后期 B.秦朝 C.西汉中学历史D.唐朝2.(2022·山东泰安·1)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题是(

)政局动荡不安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农业继续发展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各国进行变法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A.夏商周的更替B.分封制的实施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AC3.(2022·湖北黄冈·13)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如图1)。在《战国策·赵策》中有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载。这反映了(

)A.古代冶炼工艺完善B.水利灌溉技术成熟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4.(2022·海南省·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5.(2022·江西省·3)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A.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C.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D.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图1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CDB7.(2022·山东东营·3)右图为我国古代造福千秋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历经2200多年,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该水利枢纽是(

)A.都江堰B.灵渠C.通济渠D.永济渠6.(2022·重庆A卷·2)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A.周平王迁都洛邑B.社会生产力发展C.齐桓公称霸中原D.百家争鸣的出现AB教师指导核心考点5-百家争鸣人物简介地位著作思想主张老子孔子政治思想教育主张道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姓李名耳春秋后期鲁国人①顺应自然;②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③主张无为而治。

《道德经》《论语》《春秋》①核心思想是“仁”②主张以德治国;③主张实行德政。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论语》由弟子整理,非孔子编写无为并非放任不管,而是不干预,让万物按自然规律发展,顺应自然。大禹治水背景诸子百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影响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变法,旧制度的瓦解和新制度的确立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主张实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教师指导核心考点5-百家争鸣后被秦始皇采用①孔子的仁爱心和同情心②孟子的仁政统治者不过分剥削人民③墨子的兼爱无等级差别的爱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以人为本,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辩证的看待生活中的人与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时俱进,变法革新,依法治国。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构建节约型社会。知识拓展-百家争鸣现实意义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图1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图2春秋末期穿有鼻环的牛尊(1)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私田的不断增多,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崛起,王室衰微。(2)目的:如何有效的治理国家,巩固统治(3)经济、政治的变革,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对周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材料二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什么?(3)材料二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材料一: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以天下为公。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摘编自《文化交流与传播》材料二: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1)精华:以人为本、道法自然、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举例:孔子提倡“仁者爱人”,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在创新中实现发展;学习历代先贤的智慧和情怀。(1)概括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思想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2)请根据材料和自己的理解,说说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核心素养-家国情怀中考实战1.(2022·福建省·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思想主张的学派是(

)A.道家B.儒家

C.墨家D.法家2.(2022·广东省·2)《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其中,不仅提到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有选择农作物良种的概念。这表明,《诗经》()A.文笔清新节奏明快

B.内容通俗易懂 C.蕴含朴素科学意识 D.韵律典雅优美

3.(2022·江西省·2)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