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4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4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4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4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4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其次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4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一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的选拔(1)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特殊提示】“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指贵族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2)春秋战国时期的荐举和功劳制: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激励荐举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3)汉朝察举制①背景:汉武帝以前,汉朝官员选拔还缺少制度化的途径。②形成:汉武帝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下诏,“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标记着察举制的形成。③内容: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实力,然后举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详细标准,如孝廉、茂才(秀才)等;特科有详细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④作用:察举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特殊提示】察举制在肯定程度上满意了官僚队伍的须要,但简单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也简单形成小集团。(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①背景: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名士限制了地方选人权,国家用人权力受到极大侵蚀。②形成:延康元年(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③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心任高官的人担当,中正依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④评价A.主动作用: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心,加强了中心集权。B.局限性: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用人局面。2.官员的考核(1)秦汉时期:秦汉官员的考核方法主要是上计制。每年秋冬,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状况汇合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集簿),上报中心,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2)魏晋南北朝时期: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但曹魏、西晋、北朝也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特殊提示】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3.官员的监察(1)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西汉晚期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渐渐成为最高监察官)为首的中心监察体系。(2)汉武帝为加强中心集权,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1人。刺史秩卑权重,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六条”纠举强宗豪右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此后,巡察监察制度始终持续下来。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的选拔——科举制(1)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主动要求参政。(2)形成: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更,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3)内容: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实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铨选后方可正式任官。(4)发展完善: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特殊提示】科举制的作用: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养;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心,加强了中心集权;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教化的发展。2.官员的考核(1)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年终要到中心汇报工作。(2)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的黜陟。(3)宋朝:考核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3.官员的监察(1)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2)宋朝:御史台承唐制,地方则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更是台谏合一,以往只负责言谏的谏官与御史台官员一样拥有了监察的权力。三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的选拔(1)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2)参与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3)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4)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实行,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实行,考中者称为贡士。殿试在会试后实行,由皇帝主持,通过者为进士。【特殊提示】八股取士:明清时期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学问分子思想。2.官员的考核(1)特点:明清两朝官员考核制度严密。(2)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①考满:官员任现职满3年称“初考”,满6年称“再考”,满9年称“通考”。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确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②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外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通过考察,外地官员中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疲、不谨等八类人,京官中年老有疾、疲软无为及素行不谨、浮躁和才力不及、贪酷等四类人,要受到勒令退休、降职或削职为民的处理。(3)清朝: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3.官员的监察(1)明朝①措施: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则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兼有纠劾百官之权。②特点: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秩轻权重。(2)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变更。【特殊提示】明清时期特地的谏议机构消逝,但监察制度进一步加强,反映了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1.简述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和评价。提示:(1)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心任高官的人担当,中正依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2)评价: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心,加强了中心集权。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用人局面。2.简述科举制的内容。提示: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实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铨选后方可正式任官。3.简述秦朝至明清时期监察制度的发展历程。提示:(1)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心监察体系。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1人。刺史秩卑权重,代表皇帝巡行郡国。(2)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3)宋朝:御史台承唐制,地方则划分路作为监察区。(4)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则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兼有纠劾百官之权。(5)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主题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的演化历程史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干脆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肯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心。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史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气。赵宋统治者激励放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史料三唐代朝廷常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心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常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史料四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秦朝,以御史监察和谏(议)大夫为主的谏官谏议,随着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而制度化。汉代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在六品至八品之间……监察御史等监察官的选授权多集中在皇帝手中,并且要求严格。明代要求“(御史)当用清谨介直之士。清则无私,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且“新进初仕,不许除授御史”。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职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古代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多享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御史之外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常驻与巡察,例行与不定期巡察相结合,表明白对地方吏治的特别重视。——摘自《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思索](1)(史料实证)据史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提示:选官原则:以德取人。发展表现:注意官员的吏治实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2)(历史说明)据史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提示:趋势:开放性;严密化。进步性:扩大官吏来源;追求公允公正;加强中心集权;提高官员素养。(3)(史料实证)据史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才智。提示:特点:将政绩与监察紧密结合;考察方式多途并进。政治才智:选贤任能注意德才兼备;激励官员主动治国理政;构建完善官员考察机制。(4)(历史说明)据史料四,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其缘由。提示:特点:“以小驭大”“位卑权重”;选任御史、谏官有严格的制度和要求;拥有相对独立的行使职权的权力;重视对地方的监察。成因: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发展。1.科举制的影响2.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化的趋势(1)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渐渐演化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2)选拔方式:由地方评议举荐的方式渐渐演化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3)选官原则: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公开、公允、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养不断提高。3.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化的影响(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更,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选官制度的变更,特殊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驾驭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心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供应了高素养的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4.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1)组织独立,自成系统。(2)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3)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4)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心集权的加强,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随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5.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1)主动:肯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2)局限:专制制度确定了监察制度效能有限。1.商周时期,耕于梓野的伊尹后来“摄行政于当国,以朝诸侯”;姜太公曾“卖饮于孟津”,后辅佐文王兴盛西周。据此可知当时(C)A.世官制度已被打破B.年幼君主大权旁落C.官员选拔不拘一格D.天下共主局面形成解析:商周时期主要实行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世官制,伊尹“摄行政于当国”,姜太公“辅佐文王”,在当时只是个别现象,故A项错误;由姜太公“辅佐文王兴盛西周”得知,当时文王并非大权旁落,故B项错误;“耕于梓野”的伊尹“摄行政于当国”,“卖饮于孟津”的姜太公后辅佐文王,说明当时官员选拔并非完全按门第世袭,故C项正确;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对外服的限制力是有限的,直到西周实行分封制,才形成天下共主的局面,故D项错误。2.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察举制(B)A.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B.其弊端日益突出C.实质上是世官制的持续 D.已发展为九品中正制解析:从当时的谚语“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可以看出,察举制并不能很好地举荐人才,显示了这一制度的弊端,因此B正确。A项说的与材料意思相反;C项说法错误,察举制已经打破了世袭制;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九品中正制,D项错误。3.魏晋时期,读书人贾五,被家乡所在郡的中正评为“下上品”,举荐到怀远县做县令。这表明当时中国的选官制度是(C)A.世官制 B.军功授爵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由“魏晋时期”“中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古代选官制度的内容可知,这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故选C;世官制是先秦时期贵族世袭为官的制度,所以A与题意不符,解除;军功授爵制是以军功大小授予爵位的制度,故B与题意不符,解除;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故D与题意不符,解除。4.有学者指出,宋朝官吏的特点是老成持重,为官期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形成这一特点的干脆缘由是(C)A.科举制度的培育 B.三省六部制的相互制约C.监察制度的发展 D.宋朝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