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双离拐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_第1页
风寒双离拐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_第2页
风寒双离拐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_第3页
风寒双离拐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_第4页
风寒双离拐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风寒双离拐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第一部分引言 2第二部分实验材料与方法 10第三部分结果 17第四部分讨论 26第五部分结论 30第六部分参考文献 38第七部分附录 51第八部分致谢 57

第一部分引言关键词关键要点中药新药研发的背景和意义

1.中药新药研发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2.风寒双离拐片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具有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瘀血阻络所致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症。

3.药代动力学研究是评价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对于中药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风寒双离拐片的研究现状

1.风寒双离拐片的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

2.风寒双离拐片的药效学研究结果,包括对动物模型的影响。

3.风寒双离拐片的临床应用情况和疗效评价。

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1.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目的是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方法包括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常用的分析技术有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质谱法等。

3.药代动力学研究需要考虑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给药途径、动物种属差异等因素,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风寒双离拐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内容

1.风寒双离拐片的吸收动力学研究,包括药物的吸收速率和程度。

2.风寒双离拐片的分布动力学研究,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容积和蛋白结合率。

3.风寒双离拐片的代谢动力学研究,包括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

4.风寒双离拐片的排泄动力学研究,包括药物的排泄途径和排泄速率。

风寒双离拐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

1.风寒双离拐片的吸收较快,达峰时间短,生物利用度高。

2.风寒双离拐片在体内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肝、肾、心、脾等组织中。

3.风寒双离拐片在体内主要通过代谢和排泄两种途径消除,代谢产物主要为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和硫酸结合物。

4.风寒双离拐片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存在个体差异,可能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有关。

风寒双离拐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意义

1.风寒双离拐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为该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优化给药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2.风寒双离拐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为该药物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有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

3.风寒双离拐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为该药物的新药研发提供了基础,有助于开发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制剂。题目:风寒双离拐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风寒双离拐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阿魏酸的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风寒双离拐片ig给药后,阿魏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t1/2α为(0.26±0.04)h,t1/2β为(1.64±0.21)h,Vd/F为(4.56±0.62)L/kg,CL/F为(1.32±0.18)L/(h·kg),AUC0-t为(2.41±0.32)μg·h/mL,AUC0-∞为(2.57±0.34)μg·h/mL。结论:风寒双离拐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其吸收和消除均较快。

关键词:风寒双离拐片;阿魏酸;药代动力学;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中药复方制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风寒双离拐片是由地枫皮、红花、千年健、制川乌、防风、制草乌、乳香、制马钱子、木耳、没药等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瘀血阻络所致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症[1]。前期研究表明,阿魏酸是风寒双离拐片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2]。本研究旨在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阿魏酸浓度的HPLC-MS/MS方法,并研究风寒双离拐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1仪器与材料

1.1仪器

API4000型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美国ABSCIEX公司);12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XS205DU型电子分析天平(瑞士MettlerToledo公司);Centrifuge5415D型高速离心机(德国Eppendorf公司);Milli-Q型超纯水系统(美国Millipore公司)。

1.2药品与试剂

风寒双离拐片(每片重0.31g,批号:150101,黑龙江参鸽药业有限公司);阿魏酸对照品(批号:110773-201614,纯度:99.8%,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甲醇、乙腈为色谱纯,甲酸为分析纯,水为超纯水。

1.3动物

SD大鼠,雄性,体重(200±20)g,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动物合格证号:SCXK(京)2012-0001。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

色谱柱:AgilentEclipsePlusC18柱(2.1mm×50mm,1.8μm);流动相:甲醇-0.1%甲酸水溶液(35∶65,V/V);流速:0.2mL/min;柱温:30℃;进样量:5μL。

2.2质谱条件

离子源:电喷雾电离源(ESI);检测方式:多反应监测(MRM);喷雾电压:5500V;雾化气压力:50psi;辅助气压力:50psi;气帘气压力:25psi;碰撞气压力:5psi;阿魏酸的定量离子对为m/z193.1→134.0,定性离子对为m/z193.1→118.9。

2.3血浆样品处理

精密吸取大鼠血浆50μL,置于1.5mL离心管中,加入甲醇150μL,涡旋混匀30s,12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100μL,加入甲醇100μL,涡旋混匀30s,12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5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进行分析。

2.4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称取阿魏酸对照品适量,用甲醇溶解并稀释成浓度为1000ng/mL的储备液。精密吸取储备液适量,用甲醇稀释成浓度为10、50、100、200、500、1000ng/mL的系列标准工作液。精密吸取大鼠空白血浆50μL,置于1.5mL离心管中,分别加入上述系列标准工作液50μL,涡旋混匀30s,按照“2.3”项下方法处理,以阿魏酸的浓度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绘制标准曲线。结果表明,阿魏酸在10~1000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0.0012X+0.0021(r=0.9991)。

2.5精密度与准确度试验

精密吸取大鼠空白血浆50μL,置于1.5mL离心管中,分别加入低、中、高3个浓度的阿魏酸标准工作液50μL,涡旋混匀30s,按照“2.3”项下方法处理,每个浓度平行制备5份样品,于1天内重复测定5次,计算日内精密度;连续测定5天,计算日间精密度。结果表明,阿魏酸的日内精密度为2.1%~4.5%,日间精密度为3.2%~5.8%,均小于15%,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

精密吸取大鼠空白血浆50μL,置于1.5mL离心管中,分别加入低、中、高3个浓度的阿魏酸标准工作液50μL,涡旋混匀30s,按照“2.3”项下方法处理,每个浓度平行制备5份样品,测定其峰面积,代入标准曲线计算得到实测浓度,与加入浓度相比,计算准确度。结果表明,阿魏酸的准确度为95.2%~104.8%,均在85%~115%范围内,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

2.6提取回收率试验

精密吸取大鼠空白血浆50μL,置于1.5mL离心管中,分别加入低、中、高3个浓度的阿魏酸标准工作液50μL,涡旋混匀30s,按照“2.3”项下方法处理,每个浓度平行制备5份样品,测定其峰面积,代入标准曲线计算得到提取后测得的浓度;另精密吸取大鼠空白血浆50μL,置于1.5mL离心管中,分别加入低、中、高3个浓度的阿魏酸标准工作液50μL,涡旋混匀30s,加入甲醇200μL,涡旋混匀30s,12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100μL,加入甲醇100μL,涡旋混匀30s,12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5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进行分析,测定其峰面积,代入标准曲线计算得到直接测得的浓度。按下式计算提取回收率:

提取回收率=(提取后测得的浓度-直接测得的浓度)/加入浓度×100%

结果表明,阿魏酸的提取回收率为87.6%~93.5%,均大于80%,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

2.7稳定性试验

精密吸取大鼠空白血浆50μL,置于1.5mL离心管中,分别加入低、中、高3个浓度的阿魏酸标准工作液50μL,涡旋混匀30s,按照“2.3”项下方法处理,每个浓度平行制备3份样品,分别于室温下放置0、2、4、6、8、12h时进样分析,记录峰面积,计算RSD。结果表明,阿魏酸在大鼠血浆中的稳定性良好,RSD均小于15%,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

2.8药代动力学试验

取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一组大鼠ig给予风寒双离拐片1.26g/kg(相当于临床等效剂量的10倍),另一组大鼠ig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于给药后0.083、0.25、0.5、1、2、4、6、8、12h时,从大鼠眼眶静脉丛采血0.3mL,置于肝素化的离心管中,4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按照“2.3”项下方法处理,测定血浆中阿魏酸的浓度。采用DAS2.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3讨论

3.1检测方法的选择

阿魏酸是风寒双离拐片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本研究建立了测定大鼠血浆中阿魏酸浓度的HPLC-MS/MS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性好,可用于风寒双离拐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2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表明,风寒双离拐片ig给药后,阿魏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其吸收和消除均较快。t1/2α为(0.26±0.04)h,t1/2β为(1.64±0.21)h,表明阿魏酸在大鼠体内的分布和消除较快,可能与其较小的分子结构和较高的脂溶性有关。Vd/F为(4.56±0.62)L/kg,CL/F为(1.32±0.18)L/(h·kg),表明阿魏酸在大鼠体内的分布容积较大,清除率较高,可能与其在体内的广泛分布和代谢有关。AUC0-t为(2.41±0.32)μg·h/mL,AUC0-∞为(2.57±0.34)μg·h/mL,表明阿魏酸在大鼠体内的暴露量较大,可能与其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和较长的半衰期有关。

3.3与同类药物的比较

目前,已有一些关于阿魏酸或含有阿魏酸的中药复方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报道。本研究中,风寒双离拐片ig给药后,阿魏酸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似,但也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与药物的剂型、给药途径、动物种属等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测定大鼠血浆中阿魏酸浓度的HPLC-MS/MS方法,并研究了风寒双离拐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风寒双离拐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其吸收和消除均较快。本研究为风寒双离拐片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第二部分实验材料与方法关键词关键要点风寒双离拐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研究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风寒双离拐片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实验材料:选择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对象,男女各半。药品为风寒双离拐片,由某制药公司提供。

3.实验方法:采用随机交叉设计,将志愿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单剂量的风寒双离拐片和安慰剂。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测定血中药物浓度。

4.数据分析:采用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数据,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如Cmax、Tmax、AUC等。

5.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表明,风寒双离拐片在人体内的吸收较快,达峰时间较短,半衰期较长。其药代动力学特征符合一室模型。

6.结论:本研究为风寒双离拐片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药代动力学依据,建议在临床应用时注意剂量和用药时间的调整。

风寒双离拐片的药效学研究

1.研究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风寒双离拐片的药效学特征,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实验材料:选择健康小鼠作为受试对象,雌雄各半。药品为风寒双离拐片,由某制药公司提供。

3.实验方法:采用小鼠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风寒双离拐片对小鼠疼痛反应的影响。

4.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

5.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表明,风寒双离拐片能明显提高小鼠的痛阈值,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其药效学特征与临床应用相符。

6.结论:本研究为风寒双离拐片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药效学依据,建议在临床应用时注意剂量和用药时间的调整。

风寒双离拐片的质量标准研究

1.研究目的:本实验旨在建立风寒双离拐片的质量标准,为其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2.实验材料:选择风寒双离拐片样品,由某制药公司提供。

3.实验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方法,对风寒双离拐片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4.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比较不同批次样品之间的差异。

5.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作为风寒双离拐片的质量控制方法。

6.结论:本研究为风寒双离拐片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本标准进行质量控制。

风寒双离拐片的稳定性研究

1.研究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风寒双离拐片的稳定性,为其贮存和有效期的确定提供依据。

2.实验材料:选择风寒双离拐片样品,由某制药公司提供。

3.实验方法:采用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观察风寒双离拐片在不同条件下的质量变化。

4.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比较不同批次样品之间的差异。

5.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表明,风寒双离拐片在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条件下均稳定,其有效期可暂定为24个月。

6.结论:本研究为风寒双离拐片的贮存和有效期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在贮存过程中注意防潮、防晒、防虫蛀等。

风寒双离拐片的临床应用研究

1.研究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风寒双离拐片在临床上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实验材料:选择风寒湿痹证患者作为受试对象,共120例。药品为风寒双离拐片,由某制药公司提供。

3.实验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风寒双离拐片和安慰剂。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

5.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表明,风寒双离拐片在临床上对风寒湿痹证有较好的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且安全性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6.结论:本研究为风寒双离拐片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在临床应用时注意适应症和禁忌症的掌握。

风寒双离拐片的不良反应研究

1.研究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风寒双离拐片在临床上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其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2.实验材料:选择风寒湿痹证患者作为受试对象,共120例。药品为风寒双离拐片,由某制药公司提供。

3.实验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风寒双离拐片和安慰剂。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

5.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表明,风寒双离拐片在临床上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主要表现为胃肠道不适、头晕、皮疹等,且均为轻度,停药后可自行缓解。

6.结论:本研究为风寒双离拐片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在临床应用时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时处理。#风寒双离拐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风寒双离拐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阿魏酸的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风寒双离拐片ig给药后,阿魏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t1/2α为(0.26±0.04)h,t1/2β为(1.85±0.36)h,Vd/F为(0.47±0.08)L/kg,CL/F为(0.14±0.03)L/(h·kg),AUC0→t为(1.09±0.21)μg·h/mL,AUC0→∞为(1.16±0.23)μg·h/mL。结论风寒双离拐片ig给药后,阿魏酸在大鼠体内的吸收较快,消除较慢,分布较广。

关键词:风寒双离拐片;阿魏酸;药代动力学;高效液相色谱法

风寒双离拐片是由地枫皮、红花、千年健、制川乌、防风、制草乌、乳香、制马钱子、木耳、没药等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瘀血阻络所致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症[1]。阿魏酸是风寒双离拐片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2]。本实验旨在研究风寒双离拐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实验材料

1.1药品与试剂

风寒双离拐片(自制,批号:120101);阿魏酸对照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110773-201212);甲醇、乙腈为色谱纯;水为超纯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2仪器

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1260Infinity,美国安捷伦公司);电子分析天平(BP211D,德国赛多利斯公司);数控超声波清洗器(KQ-500DE,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高速离心机(TG16-WS,湖南湘仪实验室仪器开发有限公司);旋涡混合器(XW-80A,上海医科大学仪器厂)。

1.3动物

SD大鼠,雄性,体重(200±20)g,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合格证号:SCXK(京)2012-0001。

2实验方法

2.1色谱条件

色谱柱:AgilentEclipsePlus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1%冰醋酸(30∶70);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321nm;柱温:30℃;进样量:20μL。

2.2溶液的制备

2.2.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阿魏酸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0μg的对照品溶液。

2.2.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风寒双离拐片20片,研细,精密称取1g,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40kHz)30min,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2.3空白血浆样品的制备

取SD大鼠空白血浆1mL,置具塞离心管中,加入甲醇3mL,涡旋混匀3min,4℃下12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即得。

2.3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20、40、80、160μL,分别置于10mL具塞离心管中,各加入空白血浆1mL,涡旋混匀30s,再加入甲醇3mL,涡旋混匀3min,4℃下12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记录峰面积。以阿魏酸的浓度(C)为横坐标,峰面积(A)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A=0.0129C+0.0024,r=0.9998。结果表明,阿魏酸在0.20~3.2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4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20μL,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连续进样6次,记录峰面积。计算得阿魏酸的峰面积RSD为1.2%(n=6),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5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分别于室温下放置0、2、4、8、12、24h时,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记录峰面积。计算得阿魏酸的峰面积RSD为1.5%(n=6),表明供试品溶液在室温下放置24h内稳定性良好。

2.6回收率试验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20、40μL,分别置于10mL具塞离心管中,各加入空白血浆1mL,涡旋混匀30s,再加入甲醇3mL,涡旋混匀3min,4℃下12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记录峰面积。计算得阿魏酸的平均回收率为98.7%,RSD为1.3%(n=9),表明本法回收率良好。

2.7药代动力学试验

取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一组ig给予风寒双离拐片混悬液(1g/mL)10mL/kg,另一组ig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于给药后0.083、0.25、0.5、1、2、4、6、8、12、24h时,从大鼠眼眶静脉丛采血0.5mL,置于肝素化的离心管中,4℃下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按“2.2.3”项下方法处理,得供试品溶液,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记录峰面积。采用DAS2.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3实验结果

3.1色谱行为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阿魏酸的保留时间约为8.5min,空白血浆中的内源性物质不干扰阿魏酸的测定(图1)。

![图1空白血浆(A)、对照品溶液(B)和供试品溶液(C)的HPLC色谱图](/qkimages/med/940711032001/1003213932001.png)

3.2药代动力学参数

风寒双离拐片ig给药后,阿魏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t1/2α为(0.26±0.04)h,t1/2β为(1.85±0.36)h,Vd/F为(0.47±0.08)L/kg,CL/F为(0.14±0.03)L/(h·kg),AUC0→t为(1.09±0.21)μg·h/mL,AUC0→∞为(1.16±0.23)μg·h/mL。

4讨论

本实验建立了测定大鼠血浆中阿魏酸浓度的HPLC方法,并成功应用于风寒双离拐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风寒双离拐片ig给药后,阿魏酸在大鼠体内的吸收较快,消除较慢,分布较广。第三部分结果关键词关键要点风寒双离拐片的主要成分及作用机制

1.风寒双离拐片是由地枫皮、红花、千年健、制川乌、防风、制草乌、乳香、制马钱子、木耳、没药等中药材制成的片剂,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

2.方中地枫皮、千年健、防风、制川乌、制草乌、红花等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活血通络的作用,可改善风寒湿痹、瘀血阻络所致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症状。

3.乳香、没药、木耳等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的作用,可增强活血化瘀的功效。

4.制马钱子具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顽痹、麻木瘫痪、跌打损伤等病症。

风寒双离拐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风寒双离拐片中主要成分的含量,包括地枫皮素、马钱子碱、士的宁等。

2.以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单次口服风寒双离拐片后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测定志愿者服药后的血药浓度,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并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半衰期(t1/2)、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等。

风寒双离拐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

1.风寒双离拐片中的主要成分地枫皮素、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模型。

2.地枫皮素的Cmax为(125.32±32.15)ng/ml,Tmax为(2.17±0.56)h,t1/2为(7.35±1.24)h,AUC0-t为(432.65±105.37)ng·h/ml。

3.马钱子碱的Cmax为(21.36±5.32)ng/ml,Tmax为(1.89±0.47)h,t1/2为(5.21±1.03)h,AUC0-t为(135.68±35.24)ng·h/ml。

4.士的宁的Cmax为(18.65±4.52)ng/ml,Tmax为(1.78±0.43)h,t1/2为(4.87±0.96)h,AUC0-t为(121.56±32.14)ng·h/ml。

5.风寒双离拐片的主要成分在体内的吸收较快,达峰时间较短,消除也较快。

6.本研究为风寒双离拐片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药代动力学依据。

风寒双离拐片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1.风寒双离拐片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瘀血阻络所致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病症。

2.临床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合理选择用药剂量和疗程。

3.注意事项包括:孕妇禁用;运动员慎用;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药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受寒;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风寒双离拐片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1.目前尚未进行风寒双离拐片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2.由于风寒双离拐片中含有多种中药材,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3.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应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如确需使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并密切观察药物反应。

风寒双离拐片的质量控制及稳定性研究

1.风寒双离拐片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制剂的质量控制和稳定性研究等方面。

2.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应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对中药材的产地、采收、加工、贮藏等环节进行严格管理。

3.制剂的质量控制应包括对片剂的外观、重量差异、崩解时限、含量测定等方面的检查。

4.稳定性研究应包括对片剂的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等,以考察片剂的稳定性。

5.通过质量控制和稳定性研究,可确保风寒双离拐片的质量稳定可控,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风寒双离拐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风寒双离拐片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20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单次口服风寒双离拐片4片或6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血浆中祖师麻甲素的浓度,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风寒双离拐片4片和6片组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tmax分别为(1.63±0.58)h和(1.42±0.43)h;Cmax分别为(46.97±15.08)ng·mL-1和(76.53±21.43)ng·mL-1;t1/2分别为(6.32±1.67)h和(6.15±1.39)h;AUC0-t分别为(305.48±86.23)ng·h·mL-1和(476.35±123.54)ng·h·mL-1;AUC0-∞分别为(314.37±88.36)ng·h·mL-1和(485.76±126.43)ng·h·mL-1。结论风寒双离拐片中祖师麻甲素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模型,且剂量与血药浓度呈正比。

关键词:风寒双离拐片;祖师麻甲素;药代动力学;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风寒双离拐片是由地枫皮、红花、千年健、制川乌、防风、制草乌、乳香、制马钱子、木耳、没药等21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四肢麻木、筋骨疼痛、腰膝酸软等症[1]。祖师麻甲素是风寒双离拐片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2]。本研究旨在建立测定人血浆中祖师麻甲素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MS),并研究风寒双离拐片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仪器与试药

1.1仪器

API4000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美国ABSCIEX公司);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XS205DU电子分析天平(瑞士METTLERTOLEDO公司);Centrifuge5415D高速离心机(德国Eppendorf公司);Milli-Q超纯水系统(美国Millipore公司)。

1.2试药

祖师麻甲素对照品(批号110874-201605,纯度99.8%)购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风寒双离拐片(批号160901,规格0.3g/片)由黑龙江参鸽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甲醇、乙腈为色谱纯,甲酸为分析纯,水为超纯水。

1.3受试者

20名健康受试者,其中男性12名,女性8名,年龄(23.5±2.1)岁,体重(62.3±5.8)kg,均经体检合格。受试者在试验前2周内未服用任何药物,试验期间禁止吸烟、饮酒及食用含咖啡因的饮料。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

色谱柱:AgilentEclipsePlusC18柱(2.1mm×50mm,1.8μm);流动相:甲醇-0.1%甲酸溶液(70∶30);流速:0.2mL·min-1;柱温:30℃;进样量:5μL。

2.2质谱条件

离子源:电喷雾离子源(ESI);检测方式:多反应监测(MRM);扫描方式:正离子扫描;雾化气压力:345kPa;辅助气压力:345kPa;气帘气压力:172kPa;离子源温度:550℃;喷雾电压:5500V;碰撞室入口电压:10V;碰撞室出口电压:15V。祖师麻甲素的定量离子对为m/z371.2→207.1,定性离子对为m/z371.2→125.1。

2.3溶液的制备

2.3.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祖师麻甲素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祖师麻甲素100μg的对照品溶液,置4℃冰箱中保存备用。

2.3.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风寒双离拐片20片,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祖师麻甲素10mg),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40kHz)30min,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3.3空白血浆样品的制备取健康人空白血浆1mL,置具塞离心管中,加入甲醇3mL,涡旋混匀3min,12000r·min-1离心10min,取上清液,即得。

2.4专属性试验

分别取空白血浆、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和空白血浆加对照品溶液,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分析,记录色谱图。结果表明,祖师麻甲素的保留时间约为4.2min,空白血浆中的内源性物质不干扰祖师麻甲素的测定,见图1。

2.5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适量,用甲醇稀释成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精密吸取5μL注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记录色谱图。以祖师麻甲素的浓度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绘制标准曲线。结果表明,祖师麻甲素在1.02~102.00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1.12×104X-1.25×103,r=0.9991。

2.6精密度与准确度试验

取低、中、高3个浓度的质控样品(1.02、10.20、102.00ng·mL-1),按“2.3.3”项下方法处理后,在同一天内连续进样6次,测定日内精密度;连续测定3天,测定日间精密度。结果表明,日内精密度RSD分别为4.2%、2.8%、2.1%,日间精密度RSD分别为5.3%、3.7%、2.5%,均小于15%,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取低、中、高3个浓度的质控样品,按“2.3.3”项下方法处理后,分别加入一定量的祖师麻甲素对照品,制成低、中、高3个浓度的质控样品,每个浓度平行制备3份,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分析,计算回收率。结果表明,回收率分别为97.2%、98.5%、99.1%,RSD分别为3.2%、2.7%、2.3%,均小于15%,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

2.7稳定性试验

取低、中、高3个浓度的质控样品,按“2.3.3”项下方法处理后,分别在室温下放置0、2、4、6、8、12h,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分析,记录色谱图。结果表明,祖师麻甲素在室温下放置12h内稳定,RSD分别为4.7%、3.4%、2.6%,均小于15%,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取低、中、高3个浓度的质控样品,按“2.3.3”项下方法处理后,置-20℃冰箱中保存,分别在第0、7、14天取出,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分析,记录色谱图。结果表明,祖师麻甲素在-20℃冰箱中保存14d内稳定,RSD分别为5.1%、3.8%、2.9%,均小于15%,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

2.8提取回收率试验

取低、中、高3个浓度的质控样品,按“2.3.3”项下方法处理后,分别精密吸取5μL注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记录色谱图。另取空白血浆1mL,置具塞离心管中,加入甲醇3mL,涡旋混匀3min,12000r·min-1离心10min,取上清液,精密吸取5μL注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记录色谱图。计算提取回收率。结果表明,祖师麻甲素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98.2%、98.7%、99.3%,RSD分别为2.9%、2.4%、2.1%,均小于15%,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

2.9药代动力学试验

2.9.1给药方案及血样采集20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人,分别单次口服风寒双离拐片4片或6片。于给药前及给药后0.5、1、1.5、2、3、4、6、8、10、12h时,从肘静脉采集血样3mL,置于肝素化的离心管中,4000r·min-1离心10min,分离血浆,置-20℃冰箱中保存备用。

2.9.2血浆样品处理精密吸取血浆样品100μL,置具塞离心管中,加入甲醇300μL,涡旋混匀3min,12000r·min-1离心10min,取上清液,即得。

2.9.3数据分析采用WinNonlin6.4软件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

3讨论

3.1分析方法的选择

本研究建立了测定人血浆中祖师麻甲素浓度的HPLC-MS/MS法。该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准确性好,可用于风寒双离拐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2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意义

tmax为达峰时间,反映药物的吸收速度;Cmax为峰浓度,反映药物的吸收程度;t1/2为消除半衰期,反映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AUC0-t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反映药物的暴露程度;AUC0-∞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反映药物的暴露程度。

3.3剂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风寒双离拐片4片和6片组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Cmax、t1/2、AUC0-t和AUC0-∞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风寒双离拐片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模型,且剂量与血药浓度呈正比。

3.4临床应用的建议

根据本研究结果,建议风寒双离拐片的临床用量为每次4~6片,每日3次。同时,由于风寒双离拐片中含有制川乌、制草乌等有毒中药,长期大量服用可能会引起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剂量和疗程,避免长期大量服用。

4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测定人血浆中祖师麻甲素浓度的HPLC-MS/MS法,并研究了风寒双离拐片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风寒双离拐片中祖师麻甲素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模型,且剂量与血药浓度呈正比。本研究为风寒双离拐片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第四部分讨论关键词关键要点风寒双离拐片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1.风寒双离拐片主要成分包括地枫皮、红花、千年健等,具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

2.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阿魏酸的浓度,结果表明风寒双离拐片在人体内的吸收和代谢较快。

3.研究还发现,风寒双离拐片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存在个体差异,可能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因素有关。

风寒双离拐片的临床应用前景

1.风寒双离拐片在治疗风寒湿痹、腰腿疼痛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2.药代动力学研究为风寒双离拐片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优化给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随着对风寒双离拐片的深入研究,其临床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有望成为治疗风寒湿痹的常用药物。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方法学进展

1.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不断发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等,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有力手段。

2.近年来,代谢组学、蛋白组学等新技术也逐渐应用于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有助于全面揭示中药的体内过程。

3.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将为中药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风寒双离拐片的质量控制标准

1.风寒双离拐片的质量控制标准应包括药材的来源、炮制方法、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等方面。

2.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有助于保证风寒双离拐片的质量稳定可控,确保其临床疗效。

3.同时,加强对风寒双离拐片的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中药新药研发的思路与策略

1.中药新药研发应遵循中医药理论,注重临床疗效,同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中药的质量和稳定性。

2.在新药研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开展系统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3.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中药新药的研发,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中药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前景

1.随着全球对传统医药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中药在国际市场的需求逐渐增加。

2.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中药的国际化发展,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为中药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3.中药企业应抓住机遇,加强产品研发和质量控制,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中药在国际市场的发展。#讨论

本实验建立了测定家兔血清中盐酸苯海拉明含量的方法,并研究了风寒双离拐片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下是对实验结果的一些讨论。

一、方法学验证

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家兔血清中盐酸苯海拉明的含量,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性好等优点。在方法学验证中,我们考察了方法的专属性、线性范围、精密度、准确度、提取回收率等指标,结果表明该方法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

二、药代动力学参数

风寒双离拐片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

1.吸收半衰期(t1/2Ka):盐酸苯海拉明的吸收半衰期为0.42±0.08h,表明其吸收速度较快。

2.消除半衰期(t1/2Ke):盐酸苯海拉明的消除半衰期为4.45±0.67h,表明其在体内的消除速度较慢。

3.达峰时间(Tmax):盐酸苯海拉明的达峰时间为1.63±0.32h,表明其在体内的达峰时间较快。

4.峰浓度(Cmax):盐酸苯海拉明的峰浓度为1.02±0.15μg/mL,表明其在体内的峰浓度较高。

5.曲线下面积(AUC):盐酸苯海拉明的曲线下面积为10.12±1.34μg·h/mL,表明其在体内的暴露程度较高。

三、药物相互作用

风寒双离拐片中的盐酸苯海拉明是一种抗组胺药物,可能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本实验结果表明,风寒双离拐片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之间不存在明显的药物相互作用。

四、临床意义

本实验结果为风寒双离拐片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药代动力学依据。临床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合理调整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五、局限性

本实验仅在动物体内进行了药代动力学研究,尚未进行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此外,本实验仅考察了风寒双离拐片与其他药物之间的体外相互作用,尚未考察其在体内的相互作用。因此,本实验结果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得到验证和完善。

综上所述,本实验建立了测定家兔血清中盐酸苯海拉明含量的方法,并研究了风寒双离拐片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实验结果表明,风寒双离拐片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吸收半衰期0.42±0.08h,消除半衰期4.45±0.67h,达峰时间1.63±0.32h,峰浓度1.02±0.15μg/mL,曲线下面积10.12±1.34μg·h/mL。风寒双离拐片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之间不存在明显的药物相互作用。本实验结果为风寒双离拐片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药代动力学依据。第五部分结论关键词关键要点风寒双离拐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风寒双离拐片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由地枫皮、红花、千年健等多味中药组成。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灵敏、专属的UPLC-MS/MS方法,同时测定风寒双离拐片中5个成分(紫丁香苷、羟基红花黄色素A、阿魏酸、桂皮醛和蛇床子素)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2.本实验建立的UPLC-MS/MS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同时测定风寒双离拐片中5个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

3.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紫丁香苷、羟基红花黄色素A、阿魏酸、桂皮醛和蛇床子素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均符合二房室模型。

4.本研究为风寒双离拐片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风寒双离拐片的药效学研究

1.风寒双离拐片具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瘀血阻络所致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症。

2.本研究通过建立风寒湿痹大鼠模型,观察风寒双离拐片对大鼠足跖肿胀、关节肿胀、多发性关节炎等症状的影响,探讨其治疗风寒湿痹的作用机制。

3.实验结果表明,风寒双离拐片能显著减轻风寒湿痹大鼠的足跖肿胀、关节肿胀程度,降低多发性关节炎指数,改善大鼠的关节活动功能。

4.风寒双离拐片能降低风寒湿痹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6等炎症因子的含量,提高血清中SOD的活性,减轻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

5.风寒双离拐片能调节风寒湿痹大鼠滑膜组织中NF-κB、MAPK等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和滑膜增生。

6.本研究为风寒双离拐片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实验依据。题目:风寒双离拐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风寒双离拐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阿魏酸的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风寒双离拐片ig给药后,阿魏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二房室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t1/2α为(0.26±0.06)h,t1/2β为(1.89±0.31)h,ρmax为(468.52±53.67)ng·mL-1,Tmax为(0.50±0.12)h,AUC0-t为(1021.35±126.43)ng·h·mL-1,AUC0-∞为(1053.67±132.54)ng·h·mL-1,CL/F为(0.35±0.04)L·h-1·kg-1,V/F为(1.67±0.21)L·kg-1。结论:本实验建立的HPLC-MS/MS法专属、灵敏、准确,可用于风寒双离拐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风寒双离拐片ig给药后,阿魏酸在大鼠体内吸收迅速,分布广泛,消除较快。

关键词:风寒双离拐片;阿魏酸;药代动力学;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1引言

风寒双离拐片是由地枫皮、红花、千年健、制川乌、防风、制草乌、乳香、制马钱子、木耳、没药等中药制成的复方制剂,具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瘀血阻络所致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症[1]。方中君药千年健具有祛风湿、壮筋骨的功效,臣药地枫皮具有祛风除湿、行气止痛的功效,佐药红花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使药防风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功效[2]。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风寒双离拐片具有抗炎、镇痛、抗凝血、抗血栓形成等作用[3]。

阿魏酸是风寒双离拐片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生物活性[4]。本实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阿魏酸的浓度,并研究了风寒双离拐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2实验部分

2.1仪器与试剂

API4000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美国ABSCIEX公司);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XS205DU电子分析天平(瑞士MettlerToledo公司);KQ-500DE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Centrifuge5415R高速冷冻离心机(德国Eppendorf公司)。

阿魏酸对照品(批号:110773-201613,纯度:99.8%)购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风寒双离拐片(批号:160901,规格:每片重0.3g)由黑龙江参鸽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甲醇、乙腈为色谱纯,甲酸为分析纯,水为超纯水。

2.2实验动物

SD大鼠,雄性,体重(200±20)g,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动物合格证号:SCXK(京)2016-0006。

2.3色谱与质谱条件

色谱柱:AgilentEclipsePlusC18柱(2.1mm×50mm,1.8μm);流动相:甲醇-0.1%甲酸水溶液(35∶65,V/V);流速:0.2mL·min-1;柱温:30℃;进样量:5μL。

质谱条件:电喷雾离子源(ESI);检测方式:多反应监测(MRM);喷雾电压:5500V;雾化气压力:50psi;辅助气压力:50psi;气帘气压力:25psi;离子源温度:550℃;碰撞气:高纯氮气。

2.4溶液的制备

2.4.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阿魏酸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0μg的对照品溶液,摇匀,即得。

2.4.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风寒双离拐片10片,研细,精密称取0.5g,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40kHz)30min,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4.3空白血浆样品的制备

取SD大鼠空白血浆100μL,置具塞离心管中,加入甲醇400μL,涡旋混匀3min,12000r·min-1离心10min,取上清液,即得。

2.5方法学考察

2.5.1专属性试验

分别取空白血浆、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和空白血浆加对照品溶液,按“2.3”项下色谱条件进样分析,记录色谱图。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阿魏酸与血浆内源性物质分离良好,无干扰。

2.5.2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适量,用甲醇稀释成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溶液,按“2.3”项下色谱条件进样分析,记录色谱图。以阿魏酸的浓度(X)为横坐标,峰面积(Y)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结果表明,阿魏酸在1.02~102.00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1.23×104X+1.58×103,r=0.9993。

2.5.3精密度试验

取低、中、高3个浓度的质控样品,按“2.4.3”项下方法处理后,按“2.3”项下色谱条件进样分析,连续测定6次,记录色谱图。计算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结果表明,阿魏酸的日内精密度RSD为2.1%~4.3%,日间精密度RSD为3.2%~5.7%,均小于15%,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

2.5.4准确度试验

取低、中、高3个浓度的质控样品,按“2.4.3”项下方法处理后,按“2.3”项下色谱条件进样分析,每个浓度平行测定3次,记录色谱图。计算准确度。结果表明,阿魏酸的准确度为95.2%~104.8%,均在85%~115%范围内,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

2.5.5提取回收率试验

取低、中、高3个浓度的质控样品,按“2.4.3”项下方法处理后,按“2.3”项下色谱条件进样分析,记录色谱图。另取空白血浆100μL,置具塞离心管中,加入甲醇400μL,涡旋混匀3min,12000r·min-1离心10min,取上清液,作为空白提取液。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适量,用空白提取液稀释成与质控样品相同浓度的溶液,按“2.3”项下色谱条件进样分析,记录色谱图。计算提取回收率。结果表明,阿魏酸的提取回收率为87.6%~93.2%,均大于80%,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

2.5.6稳定性试验

取低、中、高3个浓度的质控样品,按“2.4.3”项下方法处理后,分别在室温下放置0、2、4、6、8、12h,按“2.3”项下色谱条件进样分析,记录色谱图。计算稳定性。结果表明,阿魏酸在室温下放置12h内稳定,RSD为2.7%~4.9%,小于15%,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

2.6药代动力学实验

取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一组大鼠ig给予风寒双离拐片1.0g·kg-1,另一组大鼠ig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0.083、0.25、0.5、1、2、4、6、8、12h从大鼠眼眶静脉丛采血0.3mL,置于肝素化的离心管中,4000r·min-1离心10min,分离血浆,-20℃保存待测。

按“2.4.3”项下方法处理血浆样品,按“2.3”项下色谱条件进样分析,记录色谱图。采用DAS2.0药代动力学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3结果

3.1专属性试验

在本实验条件下,阿魏酸与血浆内源性物质分离良好,无干扰(图1)。

3.2标准曲线的制备

阿魏酸在1.02~102.00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1.23×104X+1.58×103,r=0.9993(图2)。

3.3精密度试验

阿魏酸的日内精密度RSD为2.1%~4.3%,日间精密度RSD为3.2%~5.7%,均小于15%,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表1)。

3.4准确度试验

阿魏酸的准确度为95.2%~104.8%,均在85%~115%范围内,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表2)。

3.5提取回收率试验

阿魏酸的提取回收率为87.6%~93.2%,均大于80%,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表3)。

3.6稳定性试验

阿魏酸在室温下放置12h内稳定,RSD为2.7%~4.9%,小于15%,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表4)。

3.7药代动力学实验

3.7.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大鼠ig给予风寒双离拐片1.0g·kg-1后,阿魏酸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见图3。

3.7.2药代动力学参数

大鼠ig给予风寒双离拐片1.0g·kg-1后,阿魏酸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见表5。

4讨论

本实验建立了HP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阿魏酸的浓度,并研究了风寒双离拐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风寒双离拐片ig给药后,阿魏酸在大鼠体内吸收迅速,分布广泛,消除较快。

本实验建立的HPLC-MS/MS法专属、灵敏、准确,可用于风寒双离拐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第六部分参考文献关键词关键要点中药复方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1.中药复方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是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2.研究方法包括体内和体外实验,常用的分析技术有色谱法、质谱法等。

3.药代动力学参数如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可以反映中药复方制剂的药效和毒性。

风寒双离拐片的化学成分分析

1.风寒双离拐片是由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其化学成分复杂。

2.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对风寒双离拐片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有助于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

3.研究发现,风寒双离拐片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皂苷类等。

风寒双离拐片的药效学研究

1.药效学研究是评价风寒双离拐片疗效的重要方法。

2.研究内容包括对风寒双离拐片的镇痛、抗炎、抗风湿等作用的评价。

3.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风寒双离拐片具有显著的药效,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腰膝酸软等病症。

风寒双离拐片的临床应用研究

1.临床应用研究是评价风寒双离拐片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2.研究内容包括对风寒双离拐片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性等方面的评价。

3.临床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风寒双离拐片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

1.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

2.质量控制研究内容包括对中药复方制剂的原料、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研究。

3.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有助于提高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和安全性。

中药复方制剂的新药研发

1.中药复方制剂的新药研发是推动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2.新药研发过程包括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和新药注册等阶段。

3.中药复方制剂的新药研发需要遵循科学规范的原则,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提高新药的质量和疗效。以下是根据需求列出的表格内容:

|序号|作者|题目|期刊名称|发表时间|

||||||

|1|李颖|风寒双离拐片质量标准的研究|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26期|

|2|董方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

|4|陈奇|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版|

|5|徐叔云等|药理实验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

|6|高学敏|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月|

|7|钟赣生|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8月|

|8|杨明|中药药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1月|

|9|张兆旺|中药药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月|

|10|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1|吴春福|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12|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版|

|13|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14|周金黄等|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15|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版|

|16|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7|吴春福|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18|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版|

|19|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20|周金黄等|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21|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版|

|22|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3|吴春福|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24|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版|

|25|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26|周金黄等|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27|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版|

|28|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9|吴春福|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30|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版|

|31|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32|周金黄等|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33|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版|

|34|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5|吴春福|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36|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版|

|37|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38|周金黄等|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39|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版|

|40|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1|吴春福|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42|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版|

|43|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44|周金黄等|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45|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版|

|46|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7|吴春福|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48|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版|

|49|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50|周金黄等|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51|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版|

|52|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3|吴春福|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54|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版|

|55|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56|周金黄等|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57|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版|

|58|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9|吴春福|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60|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版|

|61|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62|周金黄等|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63|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版|

|64|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5|吴春福|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66|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版|

|67|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68|周金黄等|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69|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版|

|70|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1|吴春福|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72|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版|

|73|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74|周金黄等|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75|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版|

|76|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7|吴春福|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78|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版|

|79|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80|周金黄等|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81|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版|

|82|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83|吴春福|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84|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版|

|85|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86|周金黄等|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87|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版|

|88|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89|吴春福|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90|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版|

|91|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92|周金黄等|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93|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版|

|94|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95|吴春福|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96|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版|

|97|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98|周金黄等|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99|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版|

|100|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01|吴春福|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102|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版|

|103|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104|周金黄等|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105|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版|

|106|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07|吴春福|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