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江苏专用)(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江苏专用)(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江苏专用)(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江苏专用)(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江苏专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江苏专用)(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人教版(2019)必修一第1章-第2章第1节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6.难度系数:0.75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中国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千~450千米,每90分钟绕地球公转一周。中国已经公布了空间站全貌高清图像(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自然天体的个数是(

)A.0个B.1个C.2个D.3个2.与地球表面相比,空间站外的温度条件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原因是(

)A.大气密度过小B.距离太阳过远C.距离太阳过近D.昼夜更替过快【答案】1.B2.A【解析】1.在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自然天体,即地球。ACD三项错误,B项正确,故选B2.在地球表面,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充满了大气,大气层对地球表面起到了保护作用,能够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的部分能量,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而在空间站外,大气密度极低,几乎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因此,空间站外的温度条件会受到太阳辐射的直接影响,白天和夜晚的温差极大,极端温度条件会对人类生存造成严重威胁,A正确;而地球刚好位于宜居带,距离太阳适中,既不远也不近,但中国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千米,但在空间站外,大气密度极低,昼夜温差较大,不利于人类生存,所以B、C不符合条件;中国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千~450千米,每90分钟绕地球公转一周,昼夜更替过快,但比较稳定,所以在此时昼夜状况对空间站外温度的影响不大,D错。故A对。2023年11月3日,木星冲日。冲日是指某行星在绕日公转过程中运行到与地球、太阳成一直线,地球位置居中的一种现象。完成下面小题。3.木星冲日时,太阳、木星、地球三者的位置关系正确的是(

)A.B.C.D.4.木星冲日现象,主要反映了太阳系行星公转的(

)A.同向性B.共面性C.近圆性D.匀速性【答案】3.C4.B【解析】3.根据材料提示,冲日是指某行星在绕日公转过程中运行到与地球、太阳成一直线,地球位置居中的一种现象。故木星冲日,为木星和太阳正好分处地球的两侧,排除BD。由于太阳系行星公转具有同向性,排除A,只有C符合木星冲日时,太阳、木星、地球三者的位置关系,故本题应选C。4.木星冲日现象,即木星和太阳正好分处地球的两侧,三者几乎位于同一直线上,只有三者处于同一个平面才可能位于同一直线,B正确,ACD错误。因此,本题应选B。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拔、天气状况等。下图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示意图(单位:亿焦耳/m2·年),其中甲位于四川盆地,乙位于青藏高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关于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东南向西北递增B.由南向北递增C.乙最高,受地形影响D.甲最低,受纬度影响6.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煤炭、石油和地热能的形成与太阳辐射有关B.太阳辐射进入地球大气,在高纬地区产生极光C.太阳辐射是大气和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D.太阳辐射不仅能量大,而且分布集中【答案】5.C6.C【解析】5.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实际上更为复杂,不仅受到纬度的影响,还受到地形、天气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例如,四川盆地由于多云雾天气,年太阳辐射总量相对较低,而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年太阳辐射总量相对较高。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归结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增或由南向北递增,A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因此年太阳辐射总量较高。这一特点主要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C正确;甲地位于四川盆地,由于多云雾天气,年太阳辐射总量相对较低。这一特点主要受到天气状况的影响,而非纬度,D错误。故选C。6.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能转化而来,而地热能来自地球内能,与太阳辐射无关,A错误;两极地区出现极光,这是太阳活动释放的高能带电粒子流所致,与太阳辐射无关,B错误;太阳辐射是大气和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如大气环流、洋流等,都是太阳辐射能量驱动的结果,C正确;太阳辐射能量大,但分布比较分散并不集中,D错误。故选C。2023年4月24日2时到8时,太阳引发了一场特大地磁暴。此次地磁暴来自太阳产生的“冲击波”,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日冕物质抛射引起。下图示意太阳大气层。完成下面小题。7.此次太阳活动是(

)A.耀斑B.日珥C.黑子D.太阳风8.日冕物质抛射(

)A.发生在①层B.发生在①层和②层C.发生在③层D.发生在②层和③层9.此次太阳产生的“冲击波”可能给地球带来的影响,正确的有(

)①南北两极出现极光现象②指南针不能正确地指示方向③导致大规模的火山地震④漠河地区出现“白夜”现象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7.D8.C9.A【解析】7.根据材料“此次地磁暴来自太阳产生的“冲击波”,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日冕物质抛射引起”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太阳活动是太阳风,D正确;耀斑和日珥发生在色球层,黑子发生在光球层,ABC错误。故选D。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外部圈层,由内到外依次是①光球层,②色球层,③日冕层,日冕物质抛射发生在日冕层,故选C。9.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正确,①正确;剧烈的太阳活动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吹袭地球,干扰地球的磁场,从而使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②正确;大规模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过程,不受太阳活动影响,③错误;白夜现象是由于大气散射作用导致,④错误。①②组合正确,故选A。翼龙遗迹在现今世界各大陆均有发现,但其骨骼化石相当罕见,澳大利亚东北部出土的一些有上亿年历史的骨骼化石,经确认属于一种先前未知的翼龙,早白垩纪晚期的翼龙化石,是迄今为止在澳大利亚发现的完整度最高的翼龙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翼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A.前寒武纪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11.与翼龙生存的地质时期相适应的地理现象有(

)A.全球海平面下降B.爬行动物恐龙盛行C.生物向低纬度迁移D.陆地冰川范围扩大【答案】10.C11.B【解析】10.根据材料可知,翼龙生存在白垩纪晚期,白垩纪属于中生代,因此生存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C正确,ABD错误。故选C。11.翼龙生活时期气候温暖湿润,通常在气候寒冷时期由于大部分生物不适应寒冷的环境,可能向气温较高的低纬度地区迁移,C错误。气候寒冷时期,液态水会结冰形成冰川,陆地冰川范围会扩大,全球海平面会下降,翼龙生活时期气候温暖湿润,不会出现上述现象,AD错误;爬行动物恐龙盛行的时期是在白垩纪,B正确。故选B。下图为局部地区沉积岩地层剖面示意图。图中①~⑤为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完成下面小题。12.在①地层发现白垩纪晚期植食性恐龙化石,推测当时自然环境特征(

)A.炎热干燥B.蕨类植物繁盛C.温暖湿润D.火山活动频繁13.根据该地层剖面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②地层的裸子植被在中生代最为繁盛B.③地层的鱼类在早古生代大量繁衍C.④地层化石可用于推测前寒武纪环境D.⑤地层可挖掘出含有鹦鹉螺的化石【答案】12.C13.A【解析】12.在①地层发现白垩纪晚期植食性恐龙化石,恐龙的吃量很大,推测当时自然环境特征是温暖湿润,植被茂盛,A错误、C正确。恐龙是中生代的动物,蕨类植物繁盛是在古生代,B错误。发现白垩纪晚期植食性恐龙化石,不能推测当时火山活动频繁,D错误。故选C。13.②地层的裸子植被在中生代最为繁盛,A正确。③地层的鱼类在晚古生代大量繁衍,B错误。④地层化石是三叶虫,是古生代的典型动物,不能用于推测前寒武纪环境,C错误。⑤地层位于三叶虫化石的古生代下面,比古生代更早,鹦鹉螺比三叶虫较晚出现,D错误。故选A。马荣火山是位于菲律宾吕宋岛东南部的活火山,它那近乎完美的圆锥形山体,号称最完美的圆锥体,是世界上轮廓最完整的火山。2023年6月18日共记录3次火山地震及11次火山碎屑密度流。马荣火山现仍在缓慢喷出岩浆,岩浆顺山体而下,长度达1.5公里,山体也持续膨胀。如图示意马荣火山岩浆流淌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自马荣火山碎屑密度流向下,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依次为(

)A.上地幔、岩石圈、下地幔、地核B.地壳、地核、上地幔、下地幔C.岩石圈、下地幔、上地幔、地核D.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地核15.马荣火山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答案】14.D15.A【解析】14.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从地表到地心正确的顺序是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地核。D正确,ABC错误。故选D。15.火山灰是火山喷发后产生的,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不是从岩浆的来源开始,又根据“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最上面是大气圈,中间是水圈,最下面是岩石圈,其中,生物圈位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到岩石圈。故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2024年5月6日,南美洲玻利维亚中部山区发生里氏4.8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此次地震的震源最有可能位于(

)A.①层B.②层C.③层D.④层17.最可能为液态的内部圈层为(

)A.①层B.②层C.③层D.④层【答案】16.A17.C【解析】16.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一般在39一41千米之间,且地震发生在山区,山区地壳厚度更厚,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15千米)最可能位于地壳,即图中的圈层①,A正确,②层为地幔,③层④层为地核的外核和内核,BCD错误,故选A。17.由图中可知,地震波进入③(为外核),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下降,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液态物质,可判断③可能为液态或熔融态,C正确,ABD错误,故选C。北斗探空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气象探空系统,由北斗卫星确定探空气球位置,通过布置北斗探空站、北斗探空接收站、探空远程中继控制站,获取稳定可靠的连续性数据。2024年4月,云南省首套北斗探空观测系统落户普洱。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探空气球从地面上升到臭氧层所在高空,随高度增加气温的变化是(

)A.逐渐升高B.先升高后降低C.逐渐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19.A层大气的主要特点是(

)A.水汽杂质少且能见度高B.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增温C.天气现象复杂而又多变D.厚度不会随纬度而变化20.从北斗探空系统传回普洱即将降雨的讯息,到降雨结束恢复晴朗,普洱近地面气温日较差会(

)A.增大B.先增大后减小C.减少D.先减小后增大【答案】18.D19.C20.D【解析】18.臭氧层位于平流层,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是先降低后升高,D正确,ABC错误。故选D。19.A层为对流层,水汽杂质多,直接吸收地面辐射,厚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天气现象复杂多变,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阴天或降雨时,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都强,气温日较差会变小,天气恢复晴朗,气温日较差又会增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如果对流层大气出现“上热下冷(即随海拔上升,气温也上升)”现象时逆温,空气对流运动减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21.图中符合题中所示现象的大气层次是(

)A.①+②B.②C.③D.②+③22.下列措施能缓解城市雾霾现象的是(

)A.外出戴口罩B.多吃润肺食物C.错时上下班D.使用空气净化器23.逆温的影响有(

)①利于污染物的扩散②破坏臭氧层③抑制沙尘暴的发生④减轻山区农作物冻害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21.B22.C23.B【解析】21.题中所示现象是“上热下冷”,即随海拔上升,气温也上升。上图中,符合题中所示现象的大气层次是②,①、③层都是上冷下热现象,B正确,ACD错误,故选B。22.能缓解城市雾霾现象的是错时上下班,可减少交通拥堵,减少尾气排放,减轻雾霾现象,C对;外出戴口罩、多吃润肺食物、使用空气净化器可以减少吸入和减轻雾霾对人体的影响,但不能减轻雾霾现象,ABD错误。故选C。23.逆温时大气上热下冷,对流活动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①错误;臭氧层的破坏与氟氯烃排放有关,与逆温关系不大,②错误;逆温时大气上热下冷,对流活动弱,能抑制沙尘暴的发生,③正确;逆温时大气上热下冷,近地面气温低,大气稳定度高,容易使空气中的水汽在近地面凝结成雾,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能够减轻山区农作物冻害,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Ⅱ卷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4分。24.读我国太阳能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1)太阳能丰富区主要包括高原和高原西部,太阳能贫乏区主要包括盆地和云贵高原东部。(6分)(2)A、B两地均为太阳能丰富区,其形成原因有何不同?(4分)(3)由乙到甲太阳辐射量有什么变化?简要分析原因。(6分)(4)A、B、C、D四地中,发生“蜀犬吠日”现象的是地,请简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4分)【答案】(1)青藏内蒙古四川(每空2分,共6分)(2)A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B地位于内蒙古高原西部,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每点2分,共4分)(3)太阳辐射量增加。(2分)原因:乙地距海近,降水多,晴天少;甲地距海远,降水少,晴天多。(每点2分,共4分)(4)C(2分)原因:C地位于四川盆地,地形闭塞,水汽不易扩散;气候湿润,降水多,多云雾。(每点1分,共2分)【解析】(1)读图可知,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西部,太阳辐射量大,属于太阳能丰富区,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东部属于太阳能贫乏区。(2)A地位于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主要与地形有关,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B地位于内蒙古高原西部,太阳辐射强主要与降水有关,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太阳辐射量大。(3)读图可知,由乙到甲太阳辐射量增加,这主要与降水有关,乙地距海近,受海洋影响明显,降水多,晴天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较少;甲地距海远,水汽含量少,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量大。(4)C地位于四川盆地,四川省简称蜀;该地地形闭塞,水汽不易扩散,降水多,多阴雨雾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光照不足。25.阅读材料,完成问题。(16分)材料一南漳—远安动物群是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是揭示三叠纪海洋生物复苏和海生爬行动物起源与演化的关键窗口。近年来,湖北鳄、鱼龙和始鳍龙等多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相继在该地区发现。左图是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照片及素描图。材料二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以及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科学工作者可以根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化石,确定地层的顺序和年代。读右图“地层与化石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推测卡洛董氏扇桨龙生活的地理环境,并说明该地质历史时期生物演化和海陆格局的变化特点。(6分)(2)地点3缺失B岩层,有可能是当时地点3发生了地壳(抬升/下沉)。(2分)(3)若地点1的C岩层含有煤炭,则C地层形成时期的古地理环境相对。(2分)(4)若A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鱼类化石,但没有发现爬行动物化石,则该地层很有可能形成于地质年代中的代。(2分)(5)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分别是、。(4分)【答案】(1)①处于海陆交汇处。(2分)②动物:爬行动物盛行,慢慢开始进化出鸟类,哺乳动物出现;植物:裸子植物兴盛,出现被子植物。(2分)③联合古陆开始解体。(2分)(2)抬升(2分)(3)温暖湿润(2分)(4)古生(2分)(5)古生代中生代(每空2分,共4分)【解析】(1)据材料“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可知,卡洛董氏扇桨龙即海生生物,故可以生活在海洋,又是爬行动物,故应生活在陆地,因此卡洛董氏扇桨龙生活在海陆交汇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叠纪属于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裸子植物极度兴盛;三叠纪晚期联合古陆开始解体。(2)岩层越靠下,形成年代越久远,年龄越老,据图可知,A、B、C岩层中最年轻的是C岩层,最老的是A岩层。地点3缺失B岩层,有可能是当时地点3发生了地壳抬升,形成高地,不易接受沉积,没有形成B岩层,或者已形成的B岩层在地壳抬升后,被外力侵蚀,因此导致了B岩层的缺失。(3)煤炭是由古代森林经过地质作用转化而来,地点1的C岩层含有煤炭,说明古环境适合森林生长,因此可知,C地层形成时期,当地的古地理环境为温暖湿润的陆生环境。(4)若A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鱼类化石,但没有发现爬行动物化石,说明此时只是出现了鱼类,陆地上还没有爬行动物,则根据所学可知,该地层很有可能形成于地质年代中的古生代泥盆纪。(5)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灭绝的时期是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中生代末期:恐龙突然完全销声匿迹;海洋上50%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结束了为期六个月的太空出差,航天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舱向上跃出大气层。之后,返回舱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距地面50km的高度返回舱与大气层剧烈摩擦。下图为“神舟十三号”航天返回舱返回路线示意图。(1)航天返回舱在图示甲位置时位于地球大气的层;在该层内,航天返回舱返回过程中,舱外温度监控器监测到的气温变化是,大气的密度变化是。(6分)(2)航天返回舱在图示乙位置时位于地球大气的层;在该层内,30km以上区域大气温度明显(填“升高”或“降低”),主要是因为该大气层内存在着大量的气体;航天员在该层内通过电子监控发现有飞机在飞行,简述其原因:。(8分)(3)航天返回舱在图示丁位置时位于地球大气的层,简述该层大气的大气特征:。(4分)【答案】(1)高层大气先降低后升高逐渐升高(每空2分,共6分)(2)平流(2分)升高(2分)臭氧(2分)该层水汽和杂质较少;大气水平运动,比较稳定;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每点1分,共2分)(3)对流(2分)特征:大气上部冷、下部热,大气对流运动显著;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较多;越往顶部,大气的密度越低。(每点1分,共2分)【解析】(1)结合图片可知,甲海拔在120km,因此应为高层大气,航天返回舱返回过程中,气温应是先降低后升高,大气逐渐变多,密度逐渐升高。(2)结合图中可知,乙位置为40km,因此应位于平流层;30km以上区域大气温度明显升高,主要是由于该大气层存在臭氧,平流层空气主要是水平运动,空气稳定,天气晴朗,能见度较好,因此适合飞机飞行。(3)丁处位于10km左右,因此应位于对流层;由于对流层的热源来自地面辐射,因此大气上部冷、下部热,大气对流运动显著;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较多;越往顶部,大气的密度越低。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江苏专用)(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人教版(2019)必修一第1章-第2章第1节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6.难度系数:0.75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中国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千~450千米,每90分钟绕地球公转一周。中国已经公布了空间站全貌高清图像(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自然天体的个数是(

)A.0个B.1个C.2个D.3个2.与地球表面相比,空间站外的温度条件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原因是(

)A.大气密度过小B.距离太阳过远C.距离太阳过近D.昼夜更替过快【答案】1.B2.A【解析】1.在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自然天体,即地球。ACD三项错误,B项正确,故选B2.在地球表面,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充满了大气,大气层对地球表面起到了保护作用,能够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的部分能量,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而在空间站外,大气密度极低,几乎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因此,空间站外的温度条件会受到太阳辐射的直接影响,白天和夜晚的温差极大,极端温度条件会对人类生存造成严重威胁,A正确;而地球刚好位于宜居带,距离太阳适中,既不远也不近,但中国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千米,但在空间站外,大气密度极低,昼夜温差较大,不利于人类生存,所以B、C不符合条件;中国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千~450千米,每90分钟绕地球公转一周,昼夜更替过快,但比较稳定,所以在此时昼夜状况对空间站外温度的影响不大,D错。故A对。2023年11月3日,木星冲日。冲日是指某行星在绕日公转过程中运行到与地球、太阳成一直线,地球位置居中的一种现象。完成下面小题。3.木星冲日时,太阳、木星、地球三者的位置关系正确的是(

)A.B.C.D.4.木星冲日现象,主要反映了太阳系行星公转的(

)A.同向性B.共面性C.近圆性D.匀速性【答案】3.C4.B【解析】3.根据材料提示,冲日是指某行星在绕日公转过程中运行到与地球、太阳成一直线,地球位置居中的一种现象。故木星冲日,为木星和太阳正好分处地球的两侧,排除BD。由于太阳系行星公转具有同向性,排除A,只有C符合木星冲日时,太阳、木星、地球三者的位置关系,故本题应选C。4.木星冲日现象,即木星和太阳正好分处地球的两侧,三者几乎位于同一直线上,只有三者处于同一个平面才可能位于同一直线,B正确,ACD错误。因此,本题应选B。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拔、天气状况等。下图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示意图(单位:亿焦耳/m2·年),其中甲位于四川盆地,乙位于青藏高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关于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东南向西北递增B.由南向北递增C.乙最高,受地形影响D.甲最低,受纬度影响6.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煤炭、石油和地热能的形成与太阳辐射有关B.太阳辐射进入地球大气,在高纬地区产生极光C.太阳辐射是大气和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D.太阳辐射不仅能量大,而且分布集中【答案】5.C6.C【解析】5.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实际上更为复杂,不仅受到纬度的影响,还受到地形、天气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例如,四川盆地由于多云雾天气,年太阳辐射总量相对较低,而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年太阳辐射总量相对较高。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归结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增或由南向北递增,A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因此年太阳辐射总量较高。这一特点主要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C正确;甲地位于四川盆地,由于多云雾天气,年太阳辐射总量相对较低。这一特点主要受到天气状况的影响,而非纬度,D错误。故选C。6.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能转化而来,而地热能来自地球内能,与太阳辐射无关,A错误;两极地区出现极光,这是太阳活动释放的高能带电粒子流所致,与太阳辐射无关,B错误;太阳辐射是大气和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如大气环流、洋流等,都是太阳辐射能量驱动的结果,C正确;太阳辐射能量大,但分布比较分散并不集中,D错误。故选C。2023年4月24日2时到8时,太阳引发了一场特大地磁暴。此次地磁暴来自太阳产生的“冲击波”,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日冕物质抛射引起。下图示意太阳大气层。完成下面小题。7.此次太阳活动是(

)A.耀斑B.日珥C.黑子D.太阳风8.日冕物质抛射(

)A.发生在①层B.发生在①层和②层C.发生在③层D.发生在②层和③层9.此次太阳产生的“冲击波”可能给地球带来的影响,正确的有(

)①南北两极出现极光现象②指南针不能正确地指示方向③导致大规模的火山地震④漠河地区出现“白夜”现象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7.D8.C9.A【解析】7.根据材料“此次地磁暴来自太阳产生的“冲击波”,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日冕物质抛射引起”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太阳活动是太阳风,D正确;耀斑和日珥发生在色球层,黑子发生在光球层,ABC错误。故选D。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外部圈层,由内到外依次是①光球层,②色球层,③日冕层,日冕物质抛射发生在日冕层,故选C。9.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正确,①正确;剧烈的太阳活动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吹袭地球,干扰地球的磁场,从而使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②正确;大规模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过程,不受太阳活动影响,③错误;白夜现象是由于大气散射作用导致,④错误。①②组合正确,故选A。翼龙遗迹在现今世界各大陆均有发现,但其骨骼化石相当罕见,澳大利亚东北部出土的一些有上亿年历史的骨骼化石,经确认属于一种先前未知的翼龙,早白垩纪晚期的翼龙化石,是迄今为止在澳大利亚发现的完整度最高的翼龙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翼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A.前寒武纪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11.与翼龙生存的地质时期相适应的地理现象有(

)A.全球海平面下降B.爬行动物恐龙盛行C.生物向低纬度迁移D.陆地冰川范围扩大【答案】10.C11.B【解析】10.根据材料可知,翼龙生存在白垩纪晚期,白垩纪属于中生代,因此生存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C正确,ABD错误。故选C。11.翼龙生活时期气候温暖湿润,通常在气候寒冷时期由于大部分生物不适应寒冷的环境,可能向气温较高的低纬度地区迁移,C错误。气候寒冷时期,液态水会结冰形成冰川,陆地冰川范围会扩大,全球海平面会下降,翼龙生活时期气候温暖湿润,不会出现上述现象,AD错误;爬行动物恐龙盛行的时期是在白垩纪,B正确。故选B。下图为局部地区沉积岩地层剖面示意图。图中①~⑤为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完成下面小题。12.在①地层发现白垩纪晚期植食性恐龙化石,推测当时自然环境特征(

)A.炎热干燥B.蕨类植物繁盛C.温暖湿润D.火山活动频繁13.根据该地层剖面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②地层的裸子植被在中生代最为繁盛B.③地层的鱼类在早古生代大量繁衍C.④地层化石可用于推测前寒武纪环境D.⑤地层可挖掘出含有鹦鹉螺的化石【答案】12.C13.A【解析】12.在①地层发现白垩纪晚期植食性恐龙化石,恐龙的吃量很大,推测当时自然环境特征是温暖湿润,植被茂盛,A错误、C正确。恐龙是中生代的动物,蕨类植物繁盛是在古生代,B错误。发现白垩纪晚期植食性恐龙化石,不能推测当时火山活动频繁,D错误。故选C。13.②地层的裸子植被在中生代最为繁盛,A正确。③地层的鱼类在晚古生代大量繁衍,B错误。④地层化石是三叶虫,是古生代的典型动物,不能用于推测前寒武纪环境,C错误。⑤地层位于三叶虫化石的古生代下面,比古生代更早,鹦鹉螺比三叶虫较晚出现,D错误。故选A。马荣火山是位于菲律宾吕宋岛东南部的活火山,它那近乎完美的圆锥形山体,号称最完美的圆锥体,是世界上轮廓最完整的火山。2023年6月18日共记录3次火山地震及11次火山碎屑密度流。马荣火山现仍在缓慢喷出岩浆,岩浆顺山体而下,长度达1.5公里,山体也持续膨胀。如图示意马荣火山岩浆流淌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自马荣火山碎屑密度流向下,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依次为(

)A.上地幔、岩石圈、下地幔、地核B.地壳、地核、上地幔、下地幔C.岩石圈、下地幔、上地幔、地核D.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地核15.马荣火山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答案】14.D15.A【解析】14.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从地表到地心正确的顺序是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地核。D正确,ABC错误。故选D。15.火山灰是火山喷发后产生的,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不是从岩浆的来源开始,又根据“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最上面是大气圈,中间是水圈,最下面是岩石圈,其中,生物圈位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到岩石圈。故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2024年5月6日,南美洲玻利维亚中部山区发生里氏4.8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此次地震的震源最有可能位于(

)A.①层B.②层C.③层D.④层17.最可能为液态的内部圈层为(

)A.①层B.②层C.③层D.④层【答案】16.A17.C【解析】16.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一般在39一41千米之间,且地震发生在山区,山区地壳厚度更厚,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15千米)最可能位于地壳,即图中的圈层①,A正确,②层为地幔,③层④层为地核的外核和内核,BCD错误,故选A。17.由图中可知,地震波进入③(为外核),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下降,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液态物质,可判断③可能为液态或熔融态,C正确,ABD错误,故选C。北斗探空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气象探空系统,由北斗卫星确定探空气球位置,通过布置北斗探空站、北斗探空接收站、探空远程中继控制站,获取稳定可靠的连续性数据。2024年4月,云南省首套北斗探空观测系统落户普洱。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探空气球从地面上升到臭氧层所在高空,随高度增加气温的变化是(

)A.逐渐升高B.先升高后降低C.逐渐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19.A层大气的主要特点是(

)A.水汽杂质少且能见度高B.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增温C.天气现象复杂而又多变D.厚度不会随纬度而变化20.从北斗探空系统传回普洱即将降雨的讯息,到降雨结束恢复晴朗,普洱近地面气温日较差会(

)A.增大B.先增大后减小C.减少D.先减小后增大【答案】18.D19.C20.D【解析】18.臭氧层位于平流层,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是先降低后升高,D正确,ABC错误。故选D。19.A层为对流层,水汽杂质多,直接吸收地面辐射,厚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天气现象复杂多变,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阴天或降雨时,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都强,气温日较差会变小,天气恢复晴朗,气温日较差又会增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如果对流层大气出现“上热下冷(即随海拔上升,气温也上升)”现象时逆温,空气对流运动减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21.图中符合题中所示现象的大气层次是(

)A.①+②B.②C.③D.②+③22.下列措施能缓解城市雾霾现象的是(

)A.外出戴口罩B.多吃润肺食物C.错时上下班D.使用空气净化器23.逆温的影响有(

)①利于污染物的扩散②破坏臭氧层③抑制沙尘暴的发生④减轻山区农作物冻害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21.B22.C23.B【解析】21.题中所示现象是“上热下冷”,即随海拔上升,气温也上升。上图中,符合题中所示现象的大气层次是②,①、③层都是上冷下热现象,B正确,ACD错误,故选B。22.能缓解城市雾霾现象的是错时上下班,可减少交通拥堵,减少尾气排放,减轻雾霾现象,C对;外出戴口罩、多吃润肺食物、使用空气净化器可以减少吸入和减轻雾霾对人体的影响,但不能减轻雾霾现象,ABD错误。故选C。23.逆温时大气上热下冷,对流活动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①错误;臭氧层的破坏与氟氯烃排放有关,与逆温关系不大,②错误;逆温时大气上热下冷,对流活动弱,能抑制沙尘暴的发生,③正确;逆温时大气上热下冷,近地面气温低,大气稳定度高,容易使空气中的水汽在近地面凝结成雾,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能够减轻山区农作物冻害,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Ⅱ卷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4分。24.读我国太阳能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1)太阳能丰富区主要包括高原和高原西部,太阳能贫乏区主要包括盆地和云贵高原东部。(6分)(2)A、B两地均为太阳能丰富区,其形成原因有何不同?(4分)(3)由乙到甲太阳辐射量有什么变化?简要分析原因。(6分)(4)A、B、C、D四地中,发生“蜀犬吠日”现象的是地,请简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4分)【答案】(1)青藏内蒙古四川(每空2分,共6分)(2)A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B地位于内蒙古高原西部,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每点2分,共4分)(3)太阳辐射量增加。(2分)原因:乙地距海近,降水多,晴天少;甲地距海远,降水少,晴天多。(每点2分,共4分)(4)C(2分)原因:C地位于四川盆地,地形闭塞,水汽不易扩散;气候湿润,降水多,多云雾。(每点1分,共2分)【解析】(1)读图可知,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西部,太阳辐射量大,属于太阳能丰富区,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东部属于太阳能贫乏区。(2)A地位于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主要与地形有关,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B地位于内蒙古高原西部,太阳辐射强主要与降水有关,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太阳辐射量大。(3)读图可知,由乙到甲太阳辐射量增加,这主要与降水有关,乙地距海近,受海洋影响明显,降水多,晴天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较少;甲地距海远,水汽含量少,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量大。(4)C地位于四川盆地,四川省简称蜀;该地地形闭塞,水汽不易扩散,降水多,多阴雨雾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光照不足。25.阅读材料,完成问题。(16分)材料一南漳—远安动物群是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是揭示三叠纪海洋生物复苏和海生爬行动物起源与演化的关键窗口。近年来,湖北鳄、鱼龙和始鳍龙等多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相继在该地区发现。左图是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照片及素描图。材料二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以及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科学工作者可以根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化石,确定地层的顺序和年代。读右图“地层与化石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推测卡洛董氏扇桨龙生活的地理环境,并说明该地质历史时期生物演化和海陆格局的变化特点。(6分)(2)地点3缺失B岩层,有可能是当时地点3发生了地壳(抬升/下沉)。(2分)(3)若地点1的C岩层含有煤炭,则C地层形成时期的古地理环境相对。(2分)(4)若A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鱼类化石,但没有发现爬行动物化石,则该地层很有可能形成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