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情调研高一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在红山文化晚期墓葬遗址中,处于中心的大墓“唯玉为葬”,附近的墓葬玉器数量和规格明显较中心大墓低,边远的墓葬则只有陶器陪葬,个别墓葬甚至没有陪葬品。据此可知,该时期红山文化()A.专制王权逐渐加强 B.国家形态趋于成熟C.阶级分化已经出现 D.万邦时代礼制规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红山文化晚期墓葬在规格和陪葬品方面均有明显差别,体现墓主人的地位、财产差异,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原始社会后期,阶级分化已经出现,C项正确;红山文化晚期尚未出现专制王权,排除A项;国家产生需要从公共权力出现、城市修建、早期宗教形成等多方面评判,仅凭阶级分化不能断定国家形态趋于成熟,排除B项;材料仅提及陪葬品中有玉器,未提及这些玉器是礼器,未提及不同的器类和同一器类的不同尺寸代表不同的身份和等级,不能断定“礼制规范”,排除D项。故选C项。2.下表的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史记·夏本纪》“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A.“家天下”局面出现 B.统治疆域的拓展C.嫡长子继承制确立 D.禅让制得以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益让帝禹之子启”以及“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表明原本禹选定的接班人是益,但最终启通过争斗夺取了天下,在这之前,部落联盟首领的传承通常是通过禅让制,即选贤任能,而启夺取天下,开启了父死子继、世代相袭的传承方式,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A项正确;统治疆域的拓展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是在西周时期,材料反映的是夏朝初期,排除C项;启夺取天下,意味着禅让制的结束,而非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3.王国维指出,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了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据此可知西周初期()A.皇权独尊至高无上 B.注重维护天子权威C.君臣皆有血缘关系 D.内外服制达到鼎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这些人都是相对忠诚于周天子的人。西周实行宗法制,规定作为小宗的诸侯要效忠作为大宗的周天子。西周实行礼乐制,各级贵族需要遵循严格的礼仪规范,周天子的地位最高,享受的礼仪、音乐规格也最高。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都注重维护天子权威,B项正确;皇帝制度和皇权独尊是在秦朝开始确立的,排除A项;周天子与异姓功臣没有血缘关系,排除C项;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4.西汉学者刘向指出战国时期“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这可以用来说明()A争霸战争使政局动荡 B.礼乐制度退出历史舞台C.宗法分封制彻底瓦解 D.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可知,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兼并战争不断,导致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D项正确;战国时期以兼并战争为主,春秋时期以争霸战争为主,排除A项;“礼乐制度退出历史舞台”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宗法分封制彻底瓦解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5.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关爱百姓;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强调百姓的重要性;荀子主张“君舟民水”,认为百姓能决定君主的统治。这表明三者都()A.重视道德教化 B.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C.强调以民为本 D.代表地主阶级的诉求【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荀子都提出要关爱百姓,重视百姓,体现的是以民为本的思想,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百姓的重要性,而非道德教化,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统治者需求的信息,且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并没有被诸侯国采用,排除B项;孔子代表没落的旧贵族阶层,而非地主阶级,排除D项。故选C项。6.商鞅变法使秦国出现了“与国民以产业自有,听民占田,世为永业,务使地尽为田,田皆出税”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得益于商鞅变法()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C.实行什伍连坐制 D.推广县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后土地私有制确立,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经济方面的措施,而非军事、政治,排除B、C、D项。故选A项。7.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秦朝某一制度“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同时赞扬它能够“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这表明该制度()A.拓展了统治疆域 B.保证了秦朝的长久统一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是中央官制的重大调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准确的时空为:秦朝(中国)。根据题目中提到的信息“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可以判断所述制度为秦朝实行的郡县制。通过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郡,并在每个郡设置由中央直接任命的官员进行管理,从而大大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项正确;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管理,但题目并未直接说明其作用在于领土扩张或边疆扩展,排除A项;郡县制有助于强化中央政权,但并不能单独作为保证秦朝长期稳定的因素,实际上秦朝仅存在了短短十五年左右,排除B项;郡县制主要涉及地方行政体制变革而非中央政府内部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8.汉文帝时淮南王刘长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无度,出入拟于天子,擅为法令。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推恩令”的实施 B.分封制确保政权稳定C.七国之乱的发生 D.郡国并行制存在隐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文帝时期出现诸侯王“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无度,出入拟于天子,擅为法令”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封国势力上升,尾大不掉,D项正确;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削弱封国势力的措施,时空与本题不一致,排除A项;材料中封国制度并未确保国家政权稳定,曾导致七国之乱,排除B项;当时只是出现封国诸侯王僭越的现象,七国之乱是在汉景帝时期发生的,排除C项。故选D项。9.汉武帝在“泰山刻石文”中所描绘的国家“大一统”的理想图画是,“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汉武帝为追求“大一统”所奠定的文化基石是()A.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实行察举,选拔官吏 D.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汉武帝在位期间,为了实现“大一统”的理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文化政策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成为汉代及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基石,B项正确;“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政策,排除A项;察举选拔官吏是汉代的选官制度,但不是文化基石,排除C项;“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是汉初的治国理念,与汉武帝的政策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0.《后汉书·仲长统列传》记载:“(东汉后期)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据此可知,东汉后期()A.外戚宦官专权 B.民族矛盾尖锐C.商品经济发展 D.豪强势力坐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材料“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可知,东汉时期地方豪强聚族而居,大量流民依附于豪族庄园,庄园规模很大并进行综合性经营,豪强势力坐大,D项正确;材料反映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未提及外戚和宦官势力,排除A项;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排除B项;材料反映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膨胀,而不是商品经济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11.学者田余庆认为,“如果说西晋自武帝以来,士族名士是司马氏皇权的装饰品,那么东晋司马氏皇权则是门阀政治的装饰品。”由此可知,东晋时期()A.士族专权严重 B.君主专制强化C.统治基础扩大 D.藩镇分裂割据【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东晋时期的中国。“装饰品”通常指的是次要的、没有实质影响的东西,“东晋司马氏皇权则是门阀政治的装饰品”意思是东晋时期皇帝大权旁落,士族把持政局,形成门阀政治的局面,A项正确;东晋时期门阀政治发展到鼎盛,门阀士族把持政权,君主权力受到削弱而非强化,排除B项;少数世家大族把持政权,不利于统治基础扩大,排除C项;藩镇分裂割据是唐末五代时期的情景,排除D项。故选A项。12.东晋时荆州(今湖北省中南部)“田土肥美”,豫章(今江西省北部地区)一带的妇女“夜浣纱而旦成布”,首都建康“贡使商旅,方舟万计”。这表明()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北方经济优于南方C.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D.国家分裂局面结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晋时期的中国。荆州、豫章、建康都属于江南地区,“田土肥美”、妇女“夜浣纱而旦成布”、“贡使商旅,方舟万计”反映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结合所学,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材料所述反映南方地区得到开发,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朝,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北方经济发展情况,没有对比不能得出北方经济优于南方,排除B项;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国家处于分裂局面,而非“分裂局面结束”,排除D项。故选C项。13.公元495年,孝文帝下诏定姓族,依官爵高低确定鲜卑贵族门阀序列,并使之与汉族头等士族门第相当、社会地位相同,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据此可知,这一举措()A.实现了北方统一 B.激化了民族矛盾C.瓦解了士族势力 D.促进了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495年(中国)。孝文帝的这一举措旨在通过调整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的社会地位,使两者在社会等级上相当,并鼓励通婚,从而促进鲜卑与汉族之间的融合。这种政策有助于缓解民族间的隔阂,推动民族交融,D项正确;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已经统一北方,排除A项;政策的目的是缓和而非激化民族矛盾,排除B项;政策并非直接瓦解士族势力,而是调整其社会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14.曹魏时期,颁行九品中正制,多由在中央任职的本籍官员为中正,对本籍人才等次品鉴,再经考核,授以官职。据此可知,曹魏时期的选官()A.放弃了才德标准 B.提升了官员素质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保证了公平公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曹魏时期(中国)。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的一种选官制度,由中央任命的本籍官员担任中正,对本籍人才进行品鉴。这种制度使得中央能够更直接地控制地方官员的选拔,进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集权,C项正确;九品中正制并没有放弃才德标准,九品中正制初期的标准也包括才能和品德,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本身并不直接提升官员素质,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受到门第和家族势力的影响,未必能保证公平公正,排除D项。故选C项。15.据《新唐书宰相表》研究,高祖、太宗、高宗时期,宰相同时在位者,少则4人,多则10人;武后、中宗、睿宗时期,同时任相者常有10人左右,景元(710年)任用宰相多达27人。由此可知,唐朝时期宰相人数的变化()A.体现了民主政治 B.有利于加强皇权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避免了决策失误【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宰相治权被多人分割,这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B项正确;封建社会是君主专制,民主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涉及加强君主专制,并非中央集权,排除C项;宰相人数变化不一定会避免决策失误,避免了决策失误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6.《资治通鉴》描述了“玄宗之末”税收混乱的情况,“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为此宰相杨炎提出改革税制,新税制要求“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表明新税制()A.缩减了征税对象 B.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增加了税收名目 D.征税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以贫富为差”,也即根据拥有资产和占有土地的情况确定税收份额,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推动征税标准从人丁逐渐转为财产,D项正确;两税法扩大了收税对象,排除A项;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排除C项。故选D项。17.唐代大儒韩愈积极反佛,但其道统说与佛教的祖统说相类似。另一大儒柳宗元公开主张以儒学为主,吸取佛教中有价值的东西。由此可知,唐朝时期()A.儒佛思想融合发展 B.首次提出三教合一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佛教的本土化趋势【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代大儒韩愈的道统说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另一大儒柳宗元公开主张吸取佛教中有价值的东西,儒家吸收佛教思想体现了儒佛思想融合,A项正确;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也即三教合一,排除B项;儒学正统地位动摇主要体现在佛教的发展方面,但材料主旨并非佛教的发展,而是儒学吸收佛教思想,排除C项;佛教的本土化体现在佛教吸收儒、道思想,材料所述为儒家吸收佛教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18.唐朝中后期,从边地到中原出现诸多大小藩镇,“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些藩镇名义上从属于中央,实际上导致“土地、民赋非天子有”。这一局面()A.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B.强化中央权威实现强干弱枝C.标志着唐朝由强盛走向衰弱 D.体现了边疆治理的创新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这些藩镇名义上从属于中央,实际上导致‘土地、民赋非天子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藩镇割据使得唐朝中央政府能够掌控的资源减少,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唐朝的统治根基被动摇,A项正确;强化中央权威实现强干弱枝发生在宋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安史之乱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不是藩镇割据,排除C项;藩镇割据反映了唐朝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不是边疆治理的创新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9.《骑马带猞猁双垂髻彩绘女俑》(如下图)出土于唐朝金乡县主墓,这一陶俑呈现的是唐代贵族妇女带着助猎的猞猁,身穿胡服,骑着骏马外出狩猎的场景。该陶俑可用来说明唐代()A.骑马成为主要休闲方式 B.妇女的政治地位提高C.习俗胡化成为社会主流 D.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象【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这一陶俑呈现的是唐代贵族妇女带着助猎的猞猁,身穿胡服,骑着骏马外出狩猎的场景”可知,陶俑中唐代贵妇的服饰体现了唐朝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吸收,反映了唐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象,D项正确;虽然唐代骑马活动较为常见,但仅从这一陶俑不能得出骑马成为主要休闲方式。一个陶俑不能全面反映整个社会中人们休闲方式的全貌,可能只是部分贵族的活动,排除A项;妇女的政治地位提高是指妇女参政的权利提高,不符合唐朝社会的史实,排除B项;仅仅通过一个陶俑不能反映胡化成为“主流”,排除C项。故选D项。20.北宋时期,张载喜欢谈论兵事,范仲淹提醒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范仲淹的言论折射出宋代()A.注重分化事权 B.崇文抑武的社会风气C.边防压力减弱 D.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范仲淹认为儒者不应该热心军事,反映宋代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B项正确;分化事权是强调分散机构权力,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宋代边防压力较大,排除C项;材料反映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并非刚健有为的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21.据史书记载:熙宁十年(1077年)国家年税收剧增到52101029石。中央积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20年之用”。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A.缓解了财政困境 B.解决了积贫积弱C.改善了百姓处境 D.实现了富国强兵【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材料“熙宁十年(1077年)国家年税收剧增到52101029石”体现的是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可以支20年之用”,王安石变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缓解了财政困境,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没有解决北宋的积贫积弱问题,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明王安石变法对于财政的影响,没有体现百姓的处境,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以失败而告终,没有实行富国强兵目标,排除D项。故选A项。22.在河北省平泉市流传着一个传说,“神人乘白马,在马盂山浮河(今辽河上游)而东”,后形成“契丹八部”。传说中描写的民族()A.实行猛安谋克制 B.推行南北面官C.实行四等人制度 D.完成了大一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时空是辽朝统治时期。据材料“神人乘白马,在马盂山浮河(今辽河上游)而东”、“契丹八部”并结合所学可知,今辽河上游是契丹族的起源,其中“白马青牛”的传说中有“契丹八部”的形成,其建立的政权实行南北面官,B项正确;猛安谋克制是女真族实行的制度,排除A项;四等人制是元朝实行的民族分化政策,排除C想;契丹族始终没有完成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23.学者张金铣在讲述某一机构时说:“它既是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又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代表地方,……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该机构是()A.秦朝的县 B.西汉的国 C.宋朝的路 D.元朝的行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元朝中国。元朝的行省最初是中央的中书省的临时派出机构,遇某处有事,中书省派员至该地行使中书省的职权。后来行省逐渐演化为地方行政机构。因此行省具有双重性质,也即材料所述“既是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又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代表地方”,D项正确;秦朝的县、西汉的国都是地方机构,不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性质,排除A项、B项;宋朝的路最开始是监察区,而非中央派出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24.“在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表述的是()A.东京居民开始用煤作燃料 B.彩绘青花瓷大量出现C.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D.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题干中提到宋代中国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的领先地位,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D项正确;东京居民开始用煤作燃料反映当时手工业发展,只是宋代经济发展的一方面,排除A项;青花瓷是元朝时期出现,排除B项;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是在明朝,排除C项。故选D项。25.下图反映的是某一朝代的水运交通路线。据此判断该路线为()A.汉代的丝绸之路 B.隋唐的运河系统C.元朝水运路线图 D.郑和航海路线图【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图示中“大都”“刘家港”等可知,这是元朝水运路线图,C项正确;汉代丝绸之路包括海陆两条,材料中反映了大运河沿线和元朝海运,并非汉代丝绸之路,排除A项;隋唐运河经过洛阳,排除B项;郑和航海图是出访海外,材料反映了元朝运河和海运,排除D项。故选C项。26.宋代朱彧在《萍州可谈》中记载:“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这表明当时()A.社会阶层的固化 B.社会价值取向的扭曲C.门第观念的淡化 D.社会成员身份的平等【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从“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可以看出,这些贵人家在选婿时不在乎门第家世,而看重科举成绩,这表明门第观念在淡化。在传统观念中,门第是婚姻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但此时科举的因素更为重要,C项正确;如果社会阶层固化,就不会有这种跨越阶层去选婿的情况,因为阶层固化意味着阶层之间难以流动,排除A项;“榜下捉婿”更多的是反映婚姻选择与科举的关系,没有涉及到违背正常社会价值取向的内容,排除B项;“榜下捉婿”不能说明社会成员身份平等,只是在婚姻选择上门第观念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27.下表为唐宋列女形象的不同类型占比统计表。据此可知,烈女形象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占比贞烈文才其他(孝、忠、义等)唐35.6%3.4%61%宋78%0%22%(注:本表依据两《唐书》及《宋史》《列女传》制成)A.理学的兴起发展 B.妇女社会地位降低C.商品经济的繁荣 D.对女性教育的普及【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唐宋列女形象的不同类型占比统计表和所学可知,唐宋列女形象从丰富多样到贞节占主导,这主要是因为封建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为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程朱理学思想的要求和束缚,A项正确;“妇女社会地位降低”是烈女形象变化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B项;商品经济的繁荣是有利于妇女的解放,排除C项;“对女性教育的普及”不符合史实,也非材料现象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28.据《明史》记载,仁宗之后的内阁大学士品位尊崇,“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这反映出明朝内阁()A.成为法定的宰相 B.是正式的行政机构C.掌握了决策权力 D.政治地位得到提升【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可知,内阁权力增强,类似于汉唐时期宰相,说明明朝内阁的政治地位得以提升,D项正确;内阁并非法定的正式机构,其阁臣也并非法定宰相,排除A项、B项;内阁并未真正掌握决策权力,决策权仍然属于皇帝,排除C项。故选D项。29.康熙皇帝为了广耳目,防泄密,要求特定官员就所见所闻,亲自缮折,差人送至宫中,经其批阅后,发还当事人。这表明当时()A.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博弈 B.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C.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强化 D.朝廷决策的高效合理【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所述为奏折制度。奏折制度使皇帝能够直接与官员进行交流,减少中间环节的干扰,从而强化君主专制,加强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C项正确;宰相制度在明朝已经被废除,清朝时期严格意义上说已经没有“相权”,排除A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排除B项;奏折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但在封建专制体制下,君主掌握国家大权,民主科学决策的机制尚未建立,不能保证决策科学合理,排除D项。故选C项。30.下图为1820年清朝的疆域图,据图判断清朝边疆治理的措施,正确的是()A.①地设置伊犁将军 B.②地实行改土归流C.③地平定准噶尔叛乱 D.④地设奴儿干都司【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20年(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在①新疆地区设立伊犁将军进行管辖,A项正确;②是西藏地区,清朝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排除B项;③是西南地区,平定准噶尔叛乱是在①地,排除C项;④是蒙古地区,清朝在此实行盟旗两级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31.下表为清代(1672—1871年)河北定县人口与耕地统计,这表明当时()A.人地矛盾日渐突出 B.生态环境逐步改善C.粮食作物逐渐减产 D.财政收入日益萎缩【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1672—1871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河北定县人口与耕地统计表”可知,从1672年到1871年,人数在不断地增加,平均每人耕地亩数在逐年下降,从数据可以看出当时人地矛盾逐渐突出,A项正确;由表格数据可知,清代人口大量增加,人均耕地逐渐减少,人地矛盾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清代人口大量增加,人均耕地逐渐减少,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没有提及粮食的产量,无法得出粮食作物减产,排除C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清代人口大量增加,人均耕地逐渐减少,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没有提及政府的财政收入情况,无法得出财政收入萎缩,排除D项。故选A项。32.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明朝规定“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这种贸易方式()A.阻挡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B.体现了朝贡贸易的特征C.说明海禁政策全面取消 D.是开明民族政策的体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皆倍偿其价”可知,这是典型的朝贡贸易特点,朝贡贸易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B项正确;朝贡贸易和阻挡殖民侵略无关,排除A项;海禁政策不影响朝贡贸易,海禁政策全面取消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朝贡贸易是对外政策,并非民族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33.明初珠江三角洲一带“果基鱼塘”繁荣,在鱼塘周围种植果树,用鱼的排泄物做果树的肥料。明末开始出现大量的“桑基鱼塘”,即基种桑,塘蓄鱼,桑饲蚕,再以蚕屎饲鱼,塘泥肥桑。这表明当地()A.农业存在多种经营方式 B.传统经济形态破产C.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兴起 D.新的经营方式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基种桑,塘蓄鱼,桑饲蚕,再以蚕屎饲鱼,塘泥肥桑”可知,明朝形成的“桑基鱼塘”将种植、渔业、养殖相结合,多种经营方式并存,A项正确;明末,我国依然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传统经济形态尚未破产,排除B项;材料没有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兴起的信息,排除C项;新的经营方式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材料没有涉及新的经营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34.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围绕着“良知”这一核心展开,他主张“良知致人于平等”,反对外在之标准,主张“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据此可知王阳明的思想()A.彻底否定儒学 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C.注重格物致知 D.具有反君主专制倾向【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朝(中国)。王阳明的心学认为“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主张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这种以人的内心而非外在事物为准则,激励人们奋发立志的观点,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项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而非“彻底否定”,排除A项;程朱理学注重格物致知,王阳明主张“致良知”,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5.明代盛行的鬼神戏曲剧目,题材纷杂,数量众多,其中有忠奸斗争题材的《东窗记》、婚恋题材的《红薬记》等,内容大多是讲因果报应的。由此可见,明代鬼神戏曲()A.真实地再现了社会风貌 B.与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背离C.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求 D.标志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明代盛行的鬼神报应戏曲,题材涉及忠奸、婚恋、家庭人伦等题材,这本质上是民众渴望善恶皆得报和追求公平正义的心理愿望的反映,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求,C项正确;鬼神戏曲可以反映当时社会风貌,但不能真实再现,排除A项;明代鬼神戏曲倡导忠义和人伦,具有道德教化功能,其主要价值取向与儒家思想一致,排除B项;标志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夸大了其影响力,且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产生,排除D项。故选C项。36.下表为晚明科学成就简表。据表推断,晚明时期()A.创新性科技成果凸显 B.中外科学技术成果交流互鉴C.东西方科学差距扩大 D.注重对传统科学技术的总结【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晚明时期出现了《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等一批科技巨著,这些巨著总结了历代成果,是对传统科学技术的总结,D项正确;材料所述科学成就主要是对前代成果的总结,而非主要是创新性成果,排除A项;材料所述科学成就属于中国传统科技的范畴,“借鉴西方”“中外交流”的特点不突出,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同一时期西方科技发展情况,没有比较不能得出东西方科学差距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37.“这场战争表面上是为强迫中国人购买印度鸦片,但也为更一般的目的,即扫除那些妨碍英国商品自由进入中国的壁垒。”该看法A.夸大了战争爆发的偶然因素 B.反映了英国政府的正当要求C.说明了中国外交观念的落后 D.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扫除那些妨碍英国商品自由进入中国的壁垒”可知该看法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商品贸易,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说法掩盖了鸦片战争使侵略战争的本质,故选D;该说法是对鸦片战争侵略本质的掩盖,ABC都没有体现这一主旨,排除。38.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凡遇到诉讼,英人“归英国自理,华民由中国讯究”这反映出列强攫取的在华特权是()A.协定关税权 B.领事裁判权 C.五口通商权 D.内河航行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清中国。领事裁判权指的是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五口通商章程》规定英国人在通商口岸与中国人发生纠纷时,英国人由英国领事馆根据英国法律处理,反映出列强在华攫取领事裁判权,B项正确;协定关税权指的是英商在中国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A项;五口通商权指的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英、法获取了在中国的内河航行权,排除D项。故选B项。39.1846年至1856年,英国从中国进口的丝、茶迅速增加,而对华出口却进展缓慢,英国对华贸易逆差额从420万英镑涨到840万英镑,几乎翻了一番。面对这一局面英国()A.率领军舰,割占香港本岛 B.要求修约,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C.走私鸦片,扭转贸易逆差 D.协定关税,要求中国进行商品输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6年至1856年(英国和中国)。根据材料“1846年至1856年,英国从中国进口的丝、茶迅速增加,而对华出口却进展缓慢,英国对华贸易逆差额从420万英镑涨到840万英镑,几乎翻了一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贸易逆差额扩大,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国门,以“修约”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B项正确;1842年《南京条约》中英国割占香港本岛,排除A项;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英国走私鸦片以企图扭转贸易逆差,排除C项;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要求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排除D项。故选B项。40.鸦片战争的战败,迫使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承认自己落后,逐步消除“夜郎自大”的虚骄之气,同时又提倡“经世之学”来挽救封建社会的危机。这反映出,开眼看世界()A.起到了思想先导的作用 B.开启了西学东渐的潮流C.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D.意在改良变法救亡图存【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晴中国。据材料“承认自己落后,……提倡‘经世之学’来挽救封建社会的危机”并结合所学,林则徐、魏源等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他们开始意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和国家面临的危机,谋求通过提倡“经世之学”以及了解学习西方,来挽救封建社会的危机,成为后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寻救国道路的先导,A项正确;西学东渐始于明朝末年,排除B项;当时中国刚刚进入近代社会,天朝上国的观念影响仍然很深,尚未被打破,排除C项;改良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2大题,共2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态度是“降则抚之,叛则讨之”,也就是各少数民族只要不公开与唐对抗,就对其实行羁縻政策。反之,侵扰内地或对唐有严重威胁者,就用武力解决。——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顺治皇帝多次指出,“历代帝王,大率专治汉人”,“朕兼治满、汉,必使各得其所,家给人足”。雍正皇帝也强调,“天下一家,万物一源,如何又有中华、夷狄之分?”——摘编自李治亭《论清代“大一统”与边疆民族问题》(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具体史实分别说明“抚之”“讨之”策略在唐朝表现。(2)据材料二,概括清统治者的共同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答案】(1)表现:大败东突厥后,委派突厥贵族管辖其地;征服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唐蕃和亲(2)主张:不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合为天下一家”。意义: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边疆开发;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概括分析类材料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一可知,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态度是“降则抚之,叛则讨之”,即对不与唐对抗的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对侵扰内地或对唐有严重威胁的少数民族则用武力解决。结合所学可知,“抚之”策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升级版:外墙清洗与保养合同协议(2024年订制)2篇
- 2024年度重庆二手房屋买卖合同终止义务3篇
- 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勘察设计招标合同三篇
- 二零二四年度深圳智能家居产品研发与销售合同3篇
- 2024年度软件开发合同:C公司定制D公司企业级协同办公软件协议3篇
- 2024年度建筑施工工程进度报告与分析合同3篇
- 班级同伴互助学习的推广计划
- 地产开发合同三篇
- 2024年度广告发布合同的广告内容与发布平台2篇
- 二零二四年度软件开发项目合作框架协议3篇
- 注射泵故障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 卫生院中药饮片处方点评点评细则和汇总表
- 《港口物流》课程教学大纲
- 浪河特大桥钢栈桥计算书(6m宽桥面)最新
- DFMEA全解(完整版)
- 搞笑小品剧本《家长驾到》台词完整版 金牌喜剧班李海银高海宝盛伟
- 《天然药物新药研究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 徕卡D LUX5中文使用说明书
- 教学管理系统业务流程图
- 150万吨直接还原铁项目可研报告
- 桃花源记剧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