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姓名等级学习目标1.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看待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2.认识德治与法治之争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明确二者利弊。3.运用文献资料,知道中国成文法的产生过程,明确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和特点。学习重点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争论。学习难点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学习流程学习过程订正补遗限时训练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德治(1)西周:统治者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2)东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其中以儒家的德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最大。2.法治(1)早期国家: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2)春秋时期: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3.德治与法治之争(1)早期:子产“铸刑书”引发了一场辩论。(2)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①内容: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代表人物是商鞅与韩非。②结果: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时期(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3)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晋时期(1)重要变化:律令儒家化。(2)表现①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②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3.唐朝(1)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后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2)提倡礼治:732年,颁行《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3)社会层面: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2.教化(1)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2)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3)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4)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有变化。原本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知识点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周初的统治者在咀嚼胜利果实的时候,体味到一个深刻的道理—“天命靡常”,牧野之战中“前徒倒戈”的历史事实,让统治者深切感到“小民难保”。于是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这说明周初()A.出现敬天保民观念 B.儒学居于统治地位C.盛行功利主义思想 D.神权王权紧密结合2.战国时期,儒家对于“礼”的认识不断丰富,儒家分支之一的稷下儒家认为“礼”是在既定的社会秩序基础上建立的一套等级制度以及适应于这套等级制度的伦理规范;国家为了维护既定的“礼”,有时必须运用暴力手段强制人们去遵守。这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儒家(

)A.受到法治观念影响 B.成为诸侯争霸有力武器C.完善封建礼乐制度 D.重视基层民众伦理教化3.西周中期的《吕刑》记载:“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下列古代传统与该观点最为契合的一项是(

)A.原情定罪 B.论心定罪C.以礼入律D.轻罪重罚4.“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劫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据材料可知《法经》(

)A.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安定 B.表明古代立法体系逐渐成熟C.触及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 D.体现出已由人治转变为法治5.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通过“铸刑书”将刑法公诸于众。部分郑国人认为其做法会导致“民知争端”“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的局面,子产却认为“吾以救世也”。二者分歧实质上反映了(

)A.郑国王室的衰落 B.新旧势力利益的冲突C.法治体系的缺陷 D.民众法律意识的淡薄【知识点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北魏确立了“存留养亲”条款:死罪之人,若家中有七十以上的祖父母或父母无人照顾,而犯罪者又是家中的独子“单丁”,律则网开一面,可奏请皇帝予以宽宥;《唐律》对存留养亲制度又作了详细规定,该制度一直保留到清代。“存留养亲”的规定()A.违背了法律公正 B.表明统治者对老人的优抚C.缓解了社会矛盾 D.深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2.在云梦睡虎地秦简中可以看到的基层乡里长官称谓,有“乡主”“部佐”“里典”,而以“里典”出现最为频繁。秦王朝建立之初,同时公告“更名民曰‘黔首’”。以此表明秦朝(

)A.专制体制下严密的基层管理 B.法家思想影响中央决策C.地方行政权力正在逐步增强 D.基层教化观念深入民心3.唐宋很多皇帝都提倡三教并重。唐玄宗亲自对《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三部书进行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南宋孝宗的《三教论》说:“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这说明唐宋时期(

)A.儒学已经丧失其正统地位 B.统治者注重宗教的实用功能C.理学的社会基础比较薄弱 D.三教合一成为传统文化主流4.汉高祖时令五十岁以上有能力和号召力的老者为三老,可与官员共商政事;汉武帝时对高年赐王杖,并可享受许多特权,如买卖自由吏民不得随便殴辱等;东汉放宽老年的恤刑范围,加重对不孝罪的惩罚。这些做法的出发点是(

)A.适应尊崇儒术政策 B.推动商品经济发展C.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D.提升社会道德水平5.赎刑制度,是指犯人可以用财物折抵刑罚的一种制度。创设于夏朝,东汉时成为定制,唐朝趋于完备。唐玄宗天宝六年,敕令:“应征正赃及赎物,无财以备,官役折庸,其物虽多,限聚三年。”这一敕令有利于(

)A.维护特权阶层的利益 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保障统治机构的稳定 D.缓和阶级矛盾的冲突【知识点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明朝在全国设置旌善亭,“凡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具实以闻,特加旌表。且命内外府、州、县旁及里、社,各立旌善亭一区,有善如前者,悉书其名于亭上”。此举(

)A.体现基层治理礼法并用 B.以儒家道德推行社会教化C.反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旨在彰显理学的正统地位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御史李定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在长达两个多月的审判过程中,范镇、张方平等栩中大臣以苏轼为人刚正、重仁义、富有才华、上尊皇帝、心怀天下等理由奋力上书,最终苏轼免于一死改贬谪黄州,史称“乌台诗案”。这体现了宋朝(

)A.法律观念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B.北宋官员朋党观念浓厚C.纲常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D.司法审判深受佛道影响3.两宋时期,司法官在处理民事纠纷时,虽然分辨是非曲直,却不轻判输赢或论罪。为避免今后再生词讼,多采取折中的办法,以财产惩罚和补偿代替刑罚,做到情与法的内在统一与和谐。这类做法(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B.受到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C.体现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D.说明理学主导统治者意志4.清初,顺治帝重新颁布朱元璋的《六谕》“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康熙帝将其扩展为“圣谕十六条”,雍正帝对其中的每一条进行扩展注解,编成了《圣谕广训》一书,并在全国建立起宣讲网络。统治者注重“圣谕”教化旨在(

)A.发展儒家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