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安徽省安庆一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形成既有传统历史文化的因素,又有现实的因素。大历史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要学会运用全面系统的方法去分析问题,不能孤立地看待事物,要辩证地看待、一分为二地看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习近平坚持唯物史观,对重大历史人物事件作出重大判断;坚持辩证法,对各历史时期作出重大判断;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维护党和国家历史。这些充分彰显出习近平大历史观的科学性。大历史观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习近平大历史观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提供了科学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勾勒了蓝图。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马克思主义也不断发展,习近平大历史观也在更新,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互动中发展创新。大历史观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进入21世纪,当今时代日益显现出特有的发展开放性的特征。习近平大历史观面向中国和世界,习近平强调:“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正是基于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放眼世界,以宽阔的眼光,既从现实又从历史两个方面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把深远的历史思维贯穿于“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在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方面取得了诸多历史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历史的功效作用,在多个重要场合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客观地界定和阐释了历史的本质、规律和经验,这些重要论述内涵丰富、立意高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选编自王伟、刘晋花的《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对我们做好文艺评论工作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非常注重文艺的“历史”价值,重视文艺所“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所以,衡量文艺作品最高的标准就是“美学的历史的”标准。文艺作品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历史认识的正确性和深刻性,体现为把握现实生活的历史穿透力。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活着的历史。文艺创作无论是对过去的再现还是对现实的反映,写出来的都是一种“历史”。中国人把杜甫的诗称为“诗史”因为杜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正面为诗,背面为史,诗史一体。可见,文艺作品就是一种形象化的、艺术化的“历史”,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什么特别注重“历史”标准的原因所在。既然“历史的”标准如此重要,自然就对文艺评论工作者提出了历史能力的要求,如果缺乏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就不可能对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效定位,美学价值也就无所附丽。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文艺创作中的出现,固然是受到某种狭隘的、偏激的历史观的影响与襄挟,也不能不看到文艺评论在面对这一现象时的乏力,没有真正发挥文艺评论的校正功能,原因就在于,“历史的”标准被悬空或弱化,单单倚重“美学的”标准来衡量作品,难免陷入了修辞手法的辨析与细枝末节的技艺探究,失去了应有的宏观把控能力和应有的思想力量。就文艺创作而言,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是文艺题材最丰富、历史意蕴最广阔、思想内涵最深刻的矿藏,是完全有理由产生史诗性伟大作品的。因为这个历史时期,是中华民族经历“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没有任何一次变局如此广泛而剧烈,没有任何一次变革如此严峻而深刻,从救亡到革命,从新生到复兴,探索的艰辛,曲折回环。有多少仁人志士中外求索,有多少英雄儿女九死不悔,筚路蓝缕,前赴后继。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觉醒、抗争、求索、突围,从衰亡到复兴的转折,从古老向现代的转变,是精神、意志、鲜血、灵魂谱写的“创世史诗”,是确立新的生存空间、发展道路和价值观念的生死存亡的大突围、大牺牲、大裂变,是全民族共同的命运。所以不能教条地用西方的道路、模式和观念来解读中国近代历史,也不能用个人主义解读这段历史。唯有坚持大历史观,方能创作出“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弘的史诗”。可见,正确的历史观之于文艺创作如何准确传达历史内涵至关重要。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历史的”标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基石,树立正确历史观,树立“大历史观”,致广大而尽精微。(选编自文新达的《文艺创作和评论要树立“大历史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提高社会主义规律认识水平和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体现了大历史观的科学性。B.把深远的历史思维贯穿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构建更加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C.杜甫的“史诗”现象,说明了文学艺术创作也是在写“史”,是艺术家感受和认识的历史。D.对于中国近代历史,教条地“西式化”解读和个人主义的解读,都是历史虚无主义式解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阐述的“大历史观”,在材料二中从文艺创作和评论的角度得以具体体现。B.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经过曲折漫长的道路最终得以实现。C.美学的历史的标准不可偏废,文艺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也是历史与美学的统一。D.文艺评论工作者具有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对作品技巧手法的探究才会更加科学。(3)下列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最不符合衡量文艺作品最高标准的一项是A.《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并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B.《荷花淀》以明丽流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清新优美画卷,刻画了勇敢的抗日军民形象,赞扬了革命斗争精神。C.《雷雨》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置于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中,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对人性的探究与关照。D.《纪念刘和珍君》于叙述描写中饱含深情,表达了对逝者的痛惜,对反动者的控诉,也引发人们对牺牲意义的反思。(4)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5)某电视台的“家乡风物”栏目,准备以“大泰山”为题拍摄一部纪录片。请结合材料观点,为纪录片的拍摄提出建议。(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岐黄揭方晓河络街虽然只是一条长约百米的小街,可在整个陇西郡却鼎鼎有名。因为这条街的两端,各有一位知名郎中,他们的医术出神入化,名动大江南北。被称为“河络双神”。不论是富贾贵胄,亦或平头百姓,大凡遇上什么疑难病症,别处瞧不好的,只要来到这两位郎中这,一号脉、一开药,包管药到病除。街南的这位,姓齐,是中医世家,祖上以“一勺蜜”的故事名扬天下。说是有一天,一位唇焦口燥、高热不退、精神萎蘼的病人前来瞧病。齐祖一眼便知这位体有邪热,需用泻药助其解出干结的大便。但病人体质极虚,用强烈的泻药恐身体受不了。他沉思半晌,取来一勺蜜,微火煎熬成粘稠团块,待其稍冷,捏成一头稍尖的细条形状,然后将尖头朝前轻轻地塞进病人的肛门。一会儿,病人就拉出一大堆腥臭的粪便,病情顿时好了一大半。街北的这位,姓黄,亦中医世家,祖上以“一根葱”的故事广为人知。说是有一次,一位得了尿闭症的病人找他瞧病。黄祖上见他腹部像鼓一样高高隆起,痛苦不堪,便想先助其将尿排出来,可到哪儿去找那种又细又软、能插进尿道的管子呢?他眼光一扫,突然看到厨房里有一根剩下的细葱,便将其取来,切下尖头,小心翼翼地,病人的尿液从葱管里缓缓流了出来,身体也好受多了。两位郎中虽医术了得,可每人还是各有侧重。齐郎中尤善妇孺之术,妇科杂症、小儿疑难,俱皆手到擒来;黄郎中主攻虫咬之术,毒蛇咬刺、蚊蚁叮伤,自有独家秘方。一天,齐郎中山中采药,不小心让当地一种名叫“萝卜头”的小蛇咬伤了脚。他并不以为意,自己虽说不是特别擅长治蛇伤,可好歹也懂得一些。当即挤去蛇毒,在伤口上涂抹好药膏,休息了一下,看没什么反应,就回家了。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脚就肿了起来,身体也发起了烧。妻子担心地说:“要不要请街北的的黄郎中来看看。”齐郎中摆了摆手,轻声说道:“没事,这点小毛病难不住我。”就自个儿开起了药方,煎药、服药,忙碌了一晚。第二天,齐郎中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满身乌黑,命若游丝。齐妻慌了,顾不得脸面,悄悄来到黄郎中这求救。黄郎中打开齐郎中开的药方,丁是丁、卯是卯,完全没有毛病。他又仔细向齐妻子询问了齐郎中出事的详情,略一沉思,提笔在药方里加了一味剧毒的木须子,并再三叮嘱齐妻不得将实情告诉齐郎中。齐妻按这新方子抓药、煎药,并服侍齐郎中喝下,几天后就康复如初。黄郎中是位大孝子。多年的操劳使母亲身患妇热之病,辗转于蓆褥之间,痛苦不堪。黄郎中虽穷尽一切手段,只勉强使母亲可以起身行走,病根始终未能除尽,时不时发作一阵。母亲知黄郎中自尊心强,忍着痛苦始终不提去街南的齐郎中那里瞧瞧。黄郎中为此事烦恼,经常去街头的“二马酒馆”喝闷酒。有一次,正醉意朦胧之际,突然听到隔壁有人在高声说着一事。说是他们那盛产一种叫小胡笼的藤本植物,性阴而不寒,街南的齐郎中常去采摘,用以医治妇热之病。黄郎中一激灵,拍案而起:自己替母亲治病,多以阴寒之物攻其湿热之气,可母亲年老体衰,受不了大寒,因此自己用药不敢太猛,所以绝不了病根。这小胡笼阴而不寒,不正是治母亲之病的良药吗?黄郎中便在自己的药方里加了这种小胡笼,几剂药汤下去,母亲彻底康复。多年后的一天。黄昏时分,暖暖的夕阳照在河络街上,房屋、槐柳以及行人都消融在了淡淡的金黄里。齐郎中自南向北踱着步,黄郎中由北而南随性走,不多时就碰上面了。在擦肩而过的一刹那,齐郎中开口道:“那年我被蛇咬伤,是你帮着治好的吧。我查看了药渣,多了一味木须子,只有你才会如此用药,以毒攻毒。”黄郎中也开口道:“是你故意让人在我耳边提起小胡笼吧,多亏了这东西,治好了我母亲的病。”可两人说归说,始终没正眼瞧对方一下,一个朝南,一个向北,微笑着远去。(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文本二:据说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能治病,黄帝常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形式写成《黄帝内经》。其文简而意博,其理深奥有趣,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文献。后世因此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岐黄也被视为医家之祖。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另外,《医源资料库》记载:“岐黄”,岐伯与黄帝的合称。古代相传有黄帝令岐伯研究医药而创立经方之说,《黄帝内经》中有不少内容是以黄帝问、岐伯答的体裁写的,因而人们把岐黄作为祖国医学的代名词,岐黄也和杏林、悬壶一样当作中医的别称在使用。岐黄之术即指中医学术。也有将“岐黄再世”用以誉称高明医家。(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对河络街及两位神医的介绍,充满传奇色彩,为故事展开提供了社会背景,同时又为下文二人互不主动求助的描写做铺垫。B.“母亲知黄郎中自尊心强,忍着痛苦始终不提去街南的齐郎中那里瞧瞧。”可见母亲为了儿子的尊严宁愿忍受痛苦,但儿子却不能领会这份爱。C.黄郎中醉意朦胧之际听到的药方之事,是齐郎中找人透露给他的,原因是齐郎中不想欠黄郎中的人情,急着还人情,故意为之。D.结尾写道两位医者,“一个朝南,一个朝北”,照应开头二人分别居住在街两端的事实,又符合二人一直以来并将持续的互相争斗、互不服气的相处状态,颇有深意。(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描写齐郎中、黄郎中救治时运用了细节描写,既突出了医者的医术高明,又增加了小说语言的趣味性。B.小说善于通过次要人物来突出主要人物,如“齐妻慌了,顾不得脸面,悄悄来到黄郎中这求救”齐妻的描写突出了齐郎中的人物性格。C.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颇具匠心,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两位医者的人物形象有很多共通之处。D.从小说结尾“黄昏时分,暖暖的夕阳照在河络街上,房屋、槐柳以及行人都消融在了淡淡的金黄里”的环境描写,足见二人已“消融”芥蒂,自此和好。(3)小说没有对两位主人公的正面冲突进行直接性描写,只在结尾处安排了二者正面交谈的情节,但其实文章多处体现了二人的“紧张关系”,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小说具体如何表现这种“紧张关系”。(4)结合文本二关于“岐黄”由来的论述,请谈谈文本一以“岐黄”为标题的用意。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襄公如楚,及汉,闻康王卒,欲还。叔仲昭伯曰:“君之来也,非为一人也,为其名与其众也。今王死,其名未改,其众未败,何为还?”诸大夫皆欲还。子服惠伯曰:“不知所为,姑从君乎!”叔仲曰:“子之来也,非欲安身也,为国家之利也,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夫义人者,固庆其喜而吊其忧,况畏而服焉?闻畏而往,闻丧而还,苟芈①姓实嗣,其谁代之任丧?王太子又长矣,执政未改,予为先君来,死而去之,其谁曰不如先君?将为丧举,闻丧而还,其谁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谁由己贰?求说其侮,而亟于前之人,其仇不滋大乎?说侮不懦,执政不贰,帅大仇以惮小国,其谁云待之?若从君而走患则不如违君以避难且夫君子计成而后行二三子计乎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则可也;若未有,不如往也。”乃遂行。反,及方城,闻季武子袭卞,公欲还,出楚师以伐鲁。荣成伯曰:“不可。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②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鲁,诸姬不获窥焉,而况君乎?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将天下是王,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鲁,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伤?君其入也!”乃归。(节选自《国语•鲁语》)【注】①芈姓:楚国的姓。②夙:即季武子,春秋鲁国正卿,名夙(一作宿)。(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A从君B而C走D患E则不如F违G君H以避I难J且夫K君子L计成M而后行N二三子O计P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襄公如楚”与“宗庙之事,如会同”(《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如”含义不同。B.“诸姬不获窥焉”与“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两句中的“窥”含义不同。C.“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与“冯虚御风”(《赤壁赋》)两句中的“御”含义相同。D.“出楚师以伐鲁”与“平伐其功”(《史记•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伐”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夫叔仲昭伯认为鲁襄公这次来楚国,不是为了楚康王一个人,而是慑于它的大国盟主的身份和强大的军队。B.大夫叔仲昭伯认为鲁襄公如果认为楚国有道义,理应庆贺其喜吊慰其忧,如果是因为畏惧楚国,更应该前往楚国。C.大夫叔仲昭伯认为君主的权威很大,如果依靠他国诸侯力量处理本国事务,会使他国诸侯轻视自己。D.大夫荣成伯认为鲁襄公可以把自己攻打季武子的行为看作是酒醉后发怒,不如将卞城赠予季武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将为丧举,闻丧而还,其谁曰非侮也?②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5)季武子袭占了卞城,鲁襄公想请楚国出兵讨伐,荣成伯为何反对?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的清词,完成下面小题。虞美人•咏镜陈维崧香奁凉鉴蟠金兽,背压蛟螭钮。玉人偏妒小菱花,惯是团圆两字不如他。翠鸾莫道心如铁,春笋曾提挈。红尘涴①处奈他何,我亦受人怜惜为人磨。【注】涴:染,污。(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极写此镜制造之精工,“香奁”表明其为闺中佳丽所用之物。B.“菱花”在本词中代指佳人之镜;因镜子太美,从而引起佳人之妒。C.下片开头陡转一笔,以人喻物,开展人与镜的对话,是人慰镜之语。D.“翠鸾”指鸾镜,因镜上有鸾凤雕饰;“春笋”此处代称玉人之纤指。(2)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最后两句。(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维的《山居秋暝》中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写法的诗句是“,。”(2)姚鼐《登泰山记》中描写了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五彩缤纷,为喷薄而出的太阳蓄势的文句为“,。”(3)在古代诗词中,常借“流水”的意象来抒发王朝兴废之感,比如:“,。”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轰”的一声巨响,一枚“长三乙”运载火箭①_____,继而急速上升,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五十五颗卫星,也是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送上太空。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比原计划提前半年,为了这一天,北斗人奋斗了二十六年。为了这一天,国家组织千军万马,北斗人克服②_____、历经千辛万苦。现在,北斗终于开始走进千家万户、造福千秋万代。时间回溯,2017年11月5日19时45分,随着指挥员一声“点火”命令,“长三乙”运载火箭瞬间变身为一只火凤凰,展开绚烂的尾翼,牵手北斗三号第一、二颗组网卫星扶摇直上,将它们准确送入工作轨道。这之后,()。在组网最密集阶段,平均半个月发射一次卫星,而且百分之八十采用“一箭双星”发射模式,发射成功率百分之百,创造了世界航天的“中国速度”。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总体水平与GPS③_____,星间链路等多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拥有短报文通信这一北斗特色功能。(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三十颗北斗导航卫星被北斗人送上了蓝天B.三十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人送上蓝天的C.北斗人将三十颗北斗导航卫星送上了蓝天D.北斗人将把三十颗北斗导航卫星送上蓝天(3)请简要分析画横线的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资料显示,花粉是自然界中植物的雄性细胞,因物种各不相同,其大小、形状、结构千差万别,绝大多数以微米为单位计量。植物开花散叶,花粉便在微风、蝴蝶、蜜蜂等外物的助力下飞散到空气中,让植物得以繁衍生息。对于部分过敏人群而言,花粉是挥之不去的困扰。提起花粉过敏,不少人以为“这都是鲜花惹的祸”,实则不然。①_____:一类是春季的树木花粉;一类是春夏季的禾本科花粉;一类是秋季的杂草花粉。②_____。凡是开得鲜艳的、通过昆虫来授粉的花的花粉,是虫媒花粉,③_____,令人过敏的是风媒花粉,它们可以随风飘散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专家表示,风媒花粉体积很小,小到肉眼看不见,体重很轻,数量相对很多。风一吹,花粉在空气中传播很广,人很容易接触或吸入,从而导致过敏反应。例如,应接不暇的喷嚏、鼻涕以及眼睛或外耳道奇痒无比的症状。(1)请以“风媒花粉”为主语,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语文的词汇库里,有些语词意思是相辅相成的,有些语词意思是相反相成的。下面列举四组:第一组:轨迹、奇迹第二组:顺势而为、逆流而上第三组:知耻、敬畏、自律第四组:初心、决心、恒心耀华中学将在6月1日举行演讲比赛,请任选一组,以参赛学生的身份撰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安徽省安庆一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形成既有传统历史文化的因素,又有现实的因素。大历史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要学会运用全面系统的方法去分析问题,不能孤立地看待事物,要辩证地看待、一分为二地看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习近平坚持唯物史观,对重大历史人物事件作出重大判断;坚持辩证法,对各历史时期作出重大判断;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维护党和国家历史。这些充分彰显出习近平大历史观的科学性。大历史观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习近平大历史观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提供了科学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勾勒了蓝图。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马克思主义也不断发展,习近平大历史观也在更新,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互动中发展创新。大历史观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进入21世纪,当今时代日益显现出特有的发展开放性的特征。习近平大历史观面向中国和世界,习近平强调:“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正是基于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放眼世界,以宽阔的眼光,既从现实又从历史两个方面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把深远的历史思维贯穿于“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在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方面取得了诸多历史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历史的功效作用,在多个重要场合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客观地界定和阐释了历史的本质、规律和经验,这些重要论述内涵丰富、立意高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选编自王伟、刘晋花的《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对我们做好文艺评论工作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非常注重文艺的“历史”价值,重视文艺所“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所以,衡量文艺作品最高的标准就是“美学的历史的”标准。文艺作品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历史认识的正确性和深刻性,体现为把握现实生活的历史穿透力。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活着的历史。文艺创作无论是对过去的再现还是对现实的反映,写出来的都是一种“历史”。中国人把杜甫的诗称为“诗史”因为杜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正面为诗,背面为史,诗史一体。可见,文艺作品就是一种形象化的、艺术化的“历史”,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什么特别注重“历史”标准的原因所在。既然“历史的”标准如此重要,自然就对文艺评论工作者提出了历史能力的要求,如果缺乏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就不可能对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效定位,美学价值也就无所附丽。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文艺创作中的出现,固然是受到某种狭隘的、偏激的历史观的影响与襄挟,也不能不看到文艺评论在面对这一现象时的乏力,没有真正发挥文艺评论的校正功能,原因就在于,“历史的”标准被悬空或弱化,单单倚重“美学的”标准来衡量作品,难免陷入了修辞手法的辨析与细枝末节的技艺探究,失去了应有的宏观把控能力和应有的思想力量。就文艺创作而言,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是文艺题材最丰富、历史意蕴最广阔、思想内涵最深刻的矿藏,是完全有理由产生史诗性伟大作品的。因为这个历史时期,是中华民族经历“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没有任何一次变局如此广泛而剧烈,没有任何一次变革如此严峻而深刻,从救亡到革命,从新生到复兴,探索的艰辛,曲折回环。有多少仁人志士中外求索,有多少英雄儿女九死不悔,筚路蓝缕,前赴后继。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觉醒、抗争、求索、突围,从衰亡到复兴的转折,从古老向现代的转变,是精神、意志、鲜血、灵魂谱写的“创世史诗”,是确立新的生存空间、发展道路和价值观念的生死存亡的大突围、大牺牲、大裂变,是全民族共同的命运。所以不能教条地用西方的道路、模式和观念来解读中国近代历史,也不能用个人主义解读这段历史。唯有坚持大历史观,方能创作出“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弘的史诗”。可见,正确的历史观之于文艺创作如何准确传达历史内涵至关重要。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历史的”标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基石,树立正确历史观,树立“大历史观”,致广大而尽精微。(选编自文新达的《文艺创作和评论要树立“大历史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提高社会主义规律认识水平和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体现了大历史观的科学性。B.把深远的历史思维贯穿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构建更加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C.杜甫的“史诗”现象,说明了文学艺术创作也是在写“史”,是艺术家感受和认识的历史。D.对于中国近代历史,教条地“西式化”解读和个人主义的解读,都是历史虚无主义式解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材料一中阐述的“大历史观”,在材料二中从文艺创作和评论的角度得以具体体现。B.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经过曲折漫长的道路最终得以实现。C.美学的历史的标准不可偏废,文艺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也是历史与美学的统一。D.文艺评论工作者具有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对作品技巧手法的探究才会更加科学。(3)下列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最不符合衡量文艺作品最高标准的一项是AA.《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并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B.《荷花淀》以明丽流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清新优美画卷,刻画了勇敢的抗日军民形象,赞扬了革命斗争精神。C.《雷雨》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置于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中,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对人性的探究与关照。D.《纪念刘和珍君》于叙述描写中饱含深情,表达了对逝者的痛惜,对反动者的控诉,也引发人们对牺牲意义的反思。(4)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5)某电视台的“家乡风物”栏目,准备以“大泰山”为题拍摄一部纪录片。请结合材料观点,为纪录片的拍摄提出建议。【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精确把握重要信息,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说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观点,理解选项中的论据,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筛选并压缩关键信息填入图中。(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要根据材料分析拍摄角度,依据拍摄角度提出合理建议。【解答】(1)A.“体现了大历史观的科学性”说法错误,曲解原意。由材料一“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可知,提高社会主义规律认识水平和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果,不是大历史观科学性的表现。B.“把深远的历史思维贯穿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把深远的历史思维贯穿于‘一带一路’倡议”。D.“都是历史虚无主义式解读”说法错误,于文无据。由材料二“所以不能教条地用西方的道路、模式和观念来解读中国近代历史,也不能用个人主义解读这段历史。唯有坚持大历史观,方能创作出‘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可知,教条地“西式化”解读和个人主义的解读是有悖于大历史观的,认为这是历史虚无主义式解读,于文无据。故选:C。(2)B.“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指导我国……”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可知,应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经过曲折漫长的道路最终得以实现”启示我们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故选:B。(3)根据材料二可知,衡量文艺作品最高的标准就是“美学的历史的”标准,应注重文艺的“历史”价值,重视文艺所“意识到的历史内容”。A.对《红烛》的评论并未体现其“历史”价值。B.“刻画了勇敢的抗日军民形象,赞扬了革命斗争精神”体现了“历史”价值。C.“置于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中,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体现了“历史”价值。D.“对反动者的控诉,也引发人们对牺牲意义的反思”体现了“历史”价值。故选:A。(4)根据思维导图的内容可知,图中所要填写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对文艺批评的重要意义。由第二段“可见,文艺作品就是一种形象化的、艺术化的‘历史’,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什么特别注重‘历史’标准的原因所在”可知,①处应填写“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特别注重历史标准”。由第四段“就文艺创作而言,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是文艺题材最丰富、历史意蕴最广阔、思想内涵最深刻的矿藏,是完全有理由产生史诗性伟大作品的”“唯有坚持大历史观,方能创作出‘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可知,②处应填写“坚持大历史观,创作出时代最恢宏的作品”。(5)民族性和世界性统一的角度:根据材料一“大历史观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习近平大历史观面向中国和世界,习近平强调:‘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可知,该纪录片应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全片中,弘扬中国精神;同时也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去深入开掘泰山的文化价值。美学角度:根据材料二“衡量文艺作品最高的标准就是‘美学的历史的’标准。文艺作品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历史认识的正确性和深刻性,体现为把握现实生活的历史穿透力”可知,纪录片中要注重继承和弘扬美学精神,选取泰山的典型文化意象,赋予其更加鲜明的特征和更为深厚的意蕴。历史角度:根据材料二“正确的历史观之于文艺创作如何准确传达历史内涵至关重要”“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历史的’标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基石,树立正确历史观,树立‘大历史观’,致广大而尽精微”可知,纪录片中应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将泰山放到广阔而深邃的历史时空,对其在历史文化中的位置、作用等作出准确生动的体现。答案:(1)C(2)B(3)A(4)①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特别注重历史标准。②坚持大历史观,创作出时代最恢弘的作品。(5)①民族性和世界性统一的角度: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全片中,弘扬中国精神;同时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去深入开掘泰山的文化价值。②美学角度:注重继承和弘扬美学精神,选取泰山的典型文化意象,赋予其更加鲜明的特征和更为深厚的意蕴。③历史角度: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将泰山放到广阔而深邃的历史时空,对其在历史文化中的位置、作用等作出准确生动的体现。(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岐黄揭方晓河络街虽然只是一条长约百米的小街,可在整个陇西郡却鼎鼎有名。因为这条街的两端,各有一位知名郎中,他们的医术出神入化,名动大江南北。被称为“河络双神”。不论是富贾贵胄,亦或平头百姓,大凡遇上什么疑难病症,别处瞧不好的,只要来到这两位郎中这,一号脉、一开药,包管药到病除。街南的这位,姓齐,是中医世家,祖上以“一勺蜜”的故事名扬天下。说是有一天,一位唇焦口燥、高热不退、精神萎蘼的病人前来瞧病。齐祖一眼便知这位体有邪热,需用泻药助其解出干结的大便。但病人体质极虚,用强烈的泻药恐身体受不了。他沉思半晌,取来一勺蜜,微火煎熬成粘稠团块,待其稍冷,捏成一头稍尖的细条形状,然后将尖头朝前轻轻地塞进病人的肛门。一会儿,病人就拉出一大堆腥臭的粪便,病情顿时好了一大半。街北的这位,姓黄,亦中医世家,祖上以“一根葱”的故事广为人知。说是有一次,一位得了尿闭症的病人找他瞧病。黄祖上见他腹部像鼓一样高高隆起,痛苦不堪,便想先助其将尿排出来,可到哪儿去找那种又细又软、能插进尿道的管子呢?他眼光一扫,突然看到厨房里有一根剩下的细葱,便将其取来,切下尖头,小心翼翼地,病人的尿液从葱管里缓缓流了出来,身体也好受多了。两位郎中虽医术了得,可每人还是各有侧重。齐郎中尤善妇孺之术,妇科杂症、小儿疑难,俱皆手到擒来;黄郎中主攻虫咬之术,毒蛇咬刺、蚊蚁叮伤,自有独家秘方。一天,齐郎中山中采药,不小心让当地一种名叫“萝卜头”的小蛇咬伤了脚。他并不以为意,自己虽说不是特别擅长治蛇伤,可好歹也懂得一些。当即挤去蛇毒,在伤口上涂抹好药膏,休息了一下,看没什么反应,就回家了。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脚就肿了起来,身体也发起了烧。妻子担心地说:“要不要请街北的的黄郎中来看看。”齐郎中摆了摆手,轻声说道:“没事,这点小毛病难不住我。”就自个儿开起了药方,煎药、服药,忙碌了一晚。第二天,齐郎中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满身乌黑,命若游丝。齐妻慌了,顾不得脸面,悄悄来到黄郎中这求救。黄郎中打开齐郎中开的药方,丁是丁、卯是卯,完全没有毛病。他又仔细向齐妻子询问了齐郎中出事的详情,略一沉思,提笔在药方里加了一味剧毒的木须子,并再三叮嘱齐妻不得将实情告诉齐郎中。齐妻按这新方子抓药、煎药,并服侍齐郎中喝下,几天后就康复如初。黄郎中是位大孝子。多年的操劳使母亲身患妇热之病,辗转于蓆褥之间,痛苦不堪。黄郎中虽穷尽一切手段,只勉强使母亲可以起身行走,病根始终未能除尽,时不时发作一阵。母亲知黄郎中自尊心强,忍着痛苦始终不提去街南的齐郎中那里瞧瞧。黄郎中为此事烦恼,经常去街头的“二马酒馆”喝闷酒。有一次,正醉意朦胧之际,突然听到隔壁有人在高声说着一事。说是他们那盛产一种叫小胡笼的藤本植物,性阴而不寒,街南的齐郎中常去采摘,用以医治妇热之病。黄郎中一激灵,拍案而起:自己替母亲治病,多以阴寒之物攻其湿热之气,可母亲年老体衰,受不了大寒,因此自己用药不敢太猛,所以绝不了病根。这小胡笼阴而不寒,不正是治母亲之病的良药吗?黄郎中便在自己的药方里加了这种小胡笼,几剂药汤下去,母亲彻底康复。多年后的一天。黄昏时分,暖暖的夕阳照在河络街上,房屋、槐柳以及行人都消融在了淡淡的金黄里。齐郎中自南向北踱着步,黄郎中由北而南随性走,不多时就碰上面了。在擦肩而过的一刹那,齐郎中开口道:“那年我被蛇咬伤,是你帮着治好的吧。我查看了药渣,多了一味木须子,只有你才会如此用药,以毒攻毒。”黄郎中也开口道:“是你故意让人在我耳边提起小胡笼吧,多亏了这东西,治好了我母亲的病。”可两人说归说,始终没正眼瞧对方一下,一个朝南,一个向北,微笑着远去。(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文本二:据说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能治病,黄帝常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形式写成《黄帝内经》。其文简而意博,其理深奥有趣,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文献。后世因此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岐黄也被视为医家之祖。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另外,《医源资料库》记载:“岐黄”,岐伯与黄帝的合称。古代相传有黄帝令岐伯研究医药而创立经方之说,《黄帝内经》中有不少内容是以黄帝问、岐伯答的体裁写的,因而人们把岐黄作为祖国医学的代名词,岐黄也和杏林、悬壶一样当作中医的别称在使用。岐黄之术即指中医学术。也有将“岐黄再世”用以誉称高明医家。(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A.文章开篇对河络街及两位神医的介绍,充满传奇色彩,为故事展开提供了社会背景,同时又为下文二人互不主动求助的描写做铺垫。B.“母亲知黄郎中自尊心强,忍着痛苦始终不提去街南的齐郎中那里瞧瞧。”可见母亲为了儿子的尊严宁愿忍受痛苦,但儿子却不能领会这份爱。C.黄郎中醉意朦胧之际听到的药方之事,是齐郎中找人透露给他的,原因是齐郎中不想欠黄郎中的人情,急着还人情,故意为之。D.结尾写道两位医者,“一个朝南,一个朝北”,照应开头二人分别居住在街两端的事实,又符合二人一直以来并将持续的互相争斗、互不服气的相处状态,颇有深意。(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在描写齐郎中、黄郎中救治时运用了细节描写,既突出了医者的医术高明,又增加了小说语言的趣味性。B.小说善于通过次要人物来突出主要人物,如“齐妻慌了,顾不得脸面,悄悄来到黄郎中这求救”齐妻的描写突出了齐郎中的人物性格。C.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颇具匠心,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两位医者的人物形象有很多共通之处。D.从小说结尾“黄昏时分,暖暖的夕阳照在河络街上,房屋、槐柳以及行人都消融在了淡淡的金黄里”的环境描写,足见二人已“消融”芥蒂,自此和好。(3)小说没有对两位主人公的正面冲突进行直接性描写,只在结尾处安排了二者正面交谈的情节,但其实文章多处体现了二人的“紧张关系”,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小说具体如何表现这种“紧张关系”。(4)结合文本二关于“岐黄”由来的论述,请谈谈文本一以“岐黄”为标题的用意。【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认真阅读每一个选项,结合文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概括及情节叙述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相关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小说,从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1)A.正确。B.“但儿子却不能领会这份爱”无中生有,文中只提到可见母亲为了儿子的尊严宁愿忍受痛苦,并未说“儿子却不能领会这份爱”;C.“原因是齐郎中不想欠黄郎中的人情,急着还人情,故意为之”错,齐郎中并不是为了还人情才帮助黄郎中,是身为郎中想治病救人的本能;D.由原文“可两人说归说,始终没正眼瞧对方一下,一个朝南,一个向北,微笑着远去”不能推断出“二人一直以来并将持续的互相争斗、互不服气的相处状态”。故选A。(2)D.由原文结尾可知,二人的关系其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选项中“足见二人已‘消融’芥蒂,自此和好”不能妄论。故选D。(3)次要人物的烘托。由“齐妻慌了,顾不得脸面,悄悄来到黄郎中这求救……齐妻按这新方子抓药、煎药,并服侍齐郎中喝下,几天后就康复如初”“有一次,正醉意朦胧之际,突然听到隔壁有人在高声说着一事……这小胡笼阴而不寒,不正是治母亲之病的良药吗?黄郎中便在自己的药方里加了这种小胡笼,几剂药汤下去,母亲彻底康复”可知,文中关于齐妻“顾不得脸面”“悄悄”求医以及黄母“忍者痛苦始终不提”的表现都是为了通过次要人物体现二者的自尊心极强,互不服软。紧张的情节发展。文章先着墨救治画面渲染二者医术高明,如“因为这条街的两端,各有一位知名郎中,他们的医术出神入化,名动大江南北”以及中间对二者医治画面的用墨均等“两位郎中虽医术了得,可每人还是各有侧重。齐郎中尤善妇孺之术,妇科杂症、小儿疑难,俱皆手到擒来;黄郎中主攻虫咬之术,毒蛇咬刺、蚊蚁叮伤,自有独家秘方”,然后陡然一转,二者皆对自己或家人的病情无可奈何,即使危在旦夕,二者依然不肯向彼此低头、求助,其紧张的关系在突转且激烈的情节发展中愈加明显。读者的想象空间。文章结尾处二者互相说清了互助的事实,“可两人说归说,始终没正眼瞧对方一下,一个朝南,一个向北,微笑着远去”,使读者不禁想象二人接下来会如何相处,对二者紧张关系能否疏解充满想象。(4)从人物上看,“岐黄”分别指“齐郎中”“黄郎中”,再结合文本二中“后世因此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岐黄也被视为医家之祖。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的语句,暗合了二位医术高明之意,一语双关。从主旨上看,“岐黄”原指岐伯、黄帝讨论医学,形成《黄帝内经》,文章中齐黄两位医者相知、相笑于江湖,如文本一结尾写道“可两人说归说,始终没正眼瞧对方一下,一个朝南,一个向北,微笑着远去”,体现了医者相互惺惜、仁心仁术的主题,令读者读来颇有趣味。从文化底蕴上看,“岐黄”本是中医术语,以此为题,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气息,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令读者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答案:(1)A(2)D(3)①次要人物的烘托。通过齐妻“顾不得脸面”“悄悄”求医、黄母“忍者痛苦始终不提”的表现,可知二者的自尊心极强,互不服软。②紧张的情节发展。文章先着墨救治画面渲染二者医术高明,陡然一转,二者皆对自己或家人的病情无可奈何,即使危在旦夕,二者依然不肯向彼此低头、求助,其紧张的关系在突转且激烈的情节发展中愈加明显。③读者的想象空间。文章结尾处二者互相说清了互助的事实,“仍没正眼瞧对方一眼”,但“微笑”远去,令读者对二者紧张关系能否疏解充满想象。(4)①突出人物形象。“岐黄”分别指“齐郎中”“黄郎中”,暗合二位医术高明之意。②深化小说主题。“岐黄”原指岐伯、黄帝讨论医学,形成《黄帝内经》,文章中齐黄两位医者相知、相笑于江湖,体现了医者相互惺惜、仁心仁术的主题。③增添文化底蕴。以“岐黄”为题,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气息,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令读者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襄公如楚,及汉,闻康王卒,欲还。叔仲昭伯曰:“君之来也,非为一人也,为其名与其众也。今王死,其名未改,其众未败,何为还?”诸大夫皆欲还。子服惠伯曰:“不知所为,姑从君乎!”叔仲曰:“子之来也,非欲安身也,为国家之利也,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夫义人者,固庆其喜而吊其忧,况畏而服焉?闻畏而往,闻丧而还,苟芈①姓实嗣,其谁代之任丧?王太子又长矣,执政未改,予为先君来,死而去之,其谁曰不如先君?将为丧举,闻丧而还,其谁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谁由己贰?求说其侮,而亟于前之人,其仇不滋大乎?说侮不懦,执政不贰,帅大仇以惮小国,其谁云待之?若从君而走患则不如违君以避难且夫君子计成而后行二三子计乎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则可也;若未有,不如往也。”乃遂行。反,及方城,闻季武子袭卞,公欲还,出楚师以伐鲁。荣成伯曰:“不可。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②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鲁,诸姬不获窥焉,而况君乎?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将天下是王,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鲁,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伤?君其入也!”乃归。(节选自《国语•鲁语》)【注】①芈姓:楚国的姓。②夙:即季武子,春秋鲁国正卿,名夙(一作宿)。(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A从君B而C走D患E则不如F违G君H以避I难J且夫K君子L计成M而后行N二三子O计P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A.“襄公如楚”与“宗庙之事,如会同”(《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如”含义不同。B.“诸姬不获窥焉”与“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两句中的“窥”含义不同。C.“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与“冯虚御风”(《赤壁赋》)两句中的“御”含义相同。D.“出楚师以伐鲁”与“平伐其功”(《史记•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伐”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大夫叔仲昭伯认为鲁襄公这次来楚国,不是为了楚康王一个人,而是慑于它的大国盟主的身份和强大的军队。B.大夫叔仲昭伯认为鲁襄公如果认为楚国有道义,理应庆贺其喜吊慰其忧,如果是因为畏惧楚国,更应该前往楚国。C.大夫叔仲昭伯认为君主的权威很大,如果依靠他国诸侯力量处理本国事务,会使他国诸侯轻视自己。D.大夫荣成伯认为鲁襄公可以把自己攻打季武子的行为看作是酒醉后发怒,不如将卞城赠予季武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将为丧举,闻丧而还,其谁曰非侮也?②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5)季武子袭占了卞城,鲁襄公想请楚国出兵讨伐,荣成伯为何反对?请简要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如果随从君主走向祸患,就不如违反君主的意愿避免灾难。君子办事,计谋成熟了以后再行动,你们几位谋划吧!“若”为连词,连接“从君而走患”;“走”作谓语,“患”作宾语,“而”连接“从君”和“走患”,中间不断开,在“患”后断开,故选E;“则”为连词,后接假设的结果,“违君以避难”与“从君而走患”在结构上对仗,“难”是“避”的宾语,故在“难”后断开,故选J;“且夫”一般放在句首,不与后文断开;“计成”与“后行”是两个动作的顺承,故在“后行”后断开,故选N。即在EJN处断开。(2)A.正确。“如”,到、去。/或者。句意:鲁襄公到楚国去(朝见楚王)。/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B.“含义不同”错误。“窥”,窥视,含义相同。句意:各姬姓国家不敢对楚窥视。/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C.“含义相同”错误。“御”,抵挡、抵御。/驾驭。含义不同。句意:有抵御楚的办法而又有保卫我们国家的准备。/无所凭借,能驾风飞翔。D.“含义相同”错误。“伐”,讨伐、进攻。/自夸、炫耀。含义不同。句意:请求楚国出兵攻打鲁国的季氏政权。/夸耀自己的功劳。故选A。(3)C.“大夫叔仲昭伯认为君主的权威很大”“会使他国诸侯轻视自己”错误,依据“荣成伯曰:‘不可。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可知这是大夫荣成伯所说的话。且“暱”是亲近的意思。故选C。(4)①“将”,副词,将要;“举”,动词,指吊慰;“其”,表示反问的语气词;“侮”,指轻侮。译文:如果在国内,听说楚国有丧,我们也将前去吊丧,现在听到有丧反要回去,谁能说这不是(对楚国的)侮辱呢?②“违”,指违背;“夙之取卞”,指前文提及的季武子夺取卞城的举动;“用命”,指听命、效命;“固”,指牢固。译文:而鲁国人当时并未反对季武子夺取卞城的举动,他们一定会听从他的命令,防守一定会牢固。(5)依据“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可知依靠别国诸侯力量解决国内的矛盾,有损国君威严,且其他诸侯国也不会亲近。依据“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可知鲁国人民若不反对季武子的袭占,便会听从命令抵御楚国军队。依据“若楚之克鲁,诸姬不获䧑焉,而况君乎?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将天下是王,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鲁,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可知若楚国战胜,继而征服天下,鲁襄公无国可守;若楚国战败,鲁襄公也无法回到鲁国。依据“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可知顺水推舟,将卞城送给季武子,季武子出于感恩事奉国君,也不敢不改过。答案:(1)EJN(2)A(3)C(4)①如果在国内,听说楚国有丧,我们也将前去吊丧,现在听到有丧反要回去,谁能说这不是(对楚国的)侮辱呢?②而鲁国人当时并未反对季武子夺取卞城的举动,他们一定会听从他的命令,防守一定会牢固。(5)①依靠别国诸侯力量解决国内的矛盾,有损国君威严,且其他诸侯国也不会亲近。②鲁国人民若不反对季武子的袭占,便会听从命令抵御楚国军队。③若楚国战胜,继而征服天下,鲁襄公无国可守;若楚国战败,鲁襄公也无法回到鲁国。④顺水推舟,将卞城送给季武子,季武子出于感恩事奉国君,也不敢不改过。参考译文:鲁襄公到楚国去(朝见楚王),走到汉水那里,听说楚康王死了,想转身回国。叔仲昭伯说:“您的来,并不是因为(楚王)一个人,而是因为他的盟主名位和他的土地广,兵甲多。现在楚王死了,但他的盟主之名没有改换,他的军事力量没有衰败,为什么要回国?”(同去的)各大夫都想回,子服惠伯说:“(我)不知道做什么,姑且随着君主呀!”叔仲说:“您的来,不是要使自身安逸,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所以不怕辛劳路远到楚国去,听从它的命令;(我们去)不是认为楚国有道义,而是害怕它的(盟主)名位和军事力量。认为别人有道义,本当是要贺别人的喜、吊别人的忧,何况我们是害怕楚国向楚国屈服呢?听到他的可怕之处前往,听说他死了就回还,如果芈姓继承王位,将有谁能代替他担当丧主呢?王太子又长大了,执政的人没有变动,我们因为(他们的)先君来,(他们的先君)死了,(我们就)回去,(他们)将有谁肯说(自己的德行)不如先君?(如果在国内,听说楚国有丧,我们)也将前去吊丧。现在他们有丧,反而回去,将有谁肯说(鲁国)不是轻慢他们?事奉他们的君主,担当国君委任的政事,将有谁肯从自己这时候起(容许诸侯)有叛离之心?(他们)谋求除去那次轻侮,将比他们的前一代人更加急切,(我们和他们之间的)那种怨仇不是扩大了吗?除掉轻侮不示弱,执政的人没有二心,他们率领有大仇的人以为难我们小国,将有谁能抵御他们?如果随从君主走向祸患,就不如违反君主的意愿避免灾难。君子办事,计谋成熟了以后再行动,你们几位谋划吧!有抵御楚的办法而又有保卫我们国家的准备,就可以回去;如果没有,不如前往。”于是(他们)就前进了。返回时,走到方城,听说季武子袭取了卞邑。襄公想转身回(楚国),请求楚国出兵攻打鲁国的季氏政权,荣成伯说:“不行。君对于臣,他的威势可大了,不能在国内发号施令,而依靠别的诸侯(维持统治),诸侯们将有谁肯亲近他?如果取得楚兵攻打鲁国,鲁国官员过去不反对季孙夙袭取卞邑,现在必然听命于他,防守必定牢固。如果楚军胜了鲁,各姬姓国家不敢对楚窥视,何况您呢?他们将把他们的同姓安置在鲁国使东夷宾服,而大肆排斥华夏诸国,将统治整个中国,这对您有何益处?难道会将卞邑给您吗?如果不能胜鲁,您借用蛮、夷的兵力攻打了他,而又要回到国内为君,必定达不到目的了,不如将卞邑给他。季孙夙事奉您,不敢不改(过去的不是)。(您要攻打他)等于是酒醉后发怒;(决定不攻打他)等于是酒醉后的高兴,有什么关系?您尽管进入国内。”(鲁君)于是回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的清词,完成下面小题。虞美人•咏镜陈维崧香奁凉鉴蟠金兽,背压蛟螭钮。玉人偏妒小菱花,惯是团圆两字不如他。翠鸾莫道心如铁,春笋曾提挈。红尘涴①处奈他何,我亦受人怜惜为人磨。【注】涴:染,污。(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开头两句极写此镜制造之精工,“香奁”表明其为闺中佳丽所用之物。B.“菱花”在本词中代指佳人之镜;因镜子太美,从而引起佳人之妒。C.下片开头陡转一笔,以人喻物,开展人与镜的对话,是人慰镜之语。D.“翠鸾”指鸾镜,因镜上有鸾凤雕饰;“春笋”此处代称玉人之纤指。(2)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句的含义,并结合内容、手法、感情、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1)B.“因镜子太美,从而引起佳人之妒”说法有误。不是因为镜子太美而引起佳人之妒,而是因为镜子一般都是圆形,寓团圆之意,而玉人之遭遇,却难能团团圆圆。故选B。(2)这是一首咏铜镜的词作,陈维崧将自身形象融进所咏之物中,主体与客体在词中相得益彰,达到了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整首词最后两句“红尘涴处奈他何?我亦受人怜惜为人磨”,承接前文,女子对着铜镜说着深情款款的温慰之语,表明女主人和她心爱的镜子一样,长期为人世间的红尘所牵绊,同样是受人怜惜又为情所困。所以,词人在这里表明女主人和她心爱的镜子一样,长期为人世间的红尘所涴染,受人怜惜又为人厮磨。这两句语意双关,词人把铜镜的境遇和女主人的命运关联在一起,加以咏叹,词的意境也随之深化,词人描摹、吟咏的铜镜,也就成为有生命的东西了。而词人的身世际遇,亦复寄寓于字里行间,如此咏物,真有意到笔随、春风化物的妙处。所以,这两句的妙处还在于语意双关,把镜的遭遇和人的命运联在一起。同时词人的情感寄寓其中,在暖心宽慰鸾镜的同时咏叹身世悲辛。答案:(1)B(2)①表明女主人和她心爱的镜子一样,长期为人世间的红尘所涴染,受人怜惜又为人厮磨。②这两句语意双关,把镜的遭遇和人的命运联在一起。③词人的情感寄寓其中,在暖心宽慰鸾镜的同时咏叹身世悲辛。(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维的《山居秋暝》中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写法的诗句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2)姚鼐《登泰山记》中描写了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五彩缤纷,为喷薄而出的太阳蓄势的文句为“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3)在古代诗词中,常借“流水”的意象来抒发王朝兴废之感,比如:“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重点字:浣)(2)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重点字:须、臾)(3)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重点字:衰、凝)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轰”的一声巨响,一枚“长三乙”运载火箭①_____,继而急速上升,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五十五颗卫星,也是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送上太空。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比原计划提前半年,为了这一天,北斗人奋斗了二十六年。为了这一天,国家组织千军万马,北斗人克服②_____、历经千辛万苦。现在,北斗终于开始走进千家万户、造福千秋万代。时间回溯,2017年11月5日19时45分,随着指挥员一声“点火”命令,“长三乙”运载火箭瞬间变身为一只火凤凰,展开绚烂的尾翼,牵手北斗三号第一、二颗组网卫星扶摇直上,将它们准确送入工作轨道。这之后,()。在组网最密集阶段,平均半个月发射一次卫星,而且百分之八十采用“一箭双星”发射模式,发射成功率百分之百,创造了世界航天的“中国速度”。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总体水平与GPS③_____,星间链路等多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拥有短报文通信这一北斗特色功能。(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CA.三十颗北斗导航卫星被北斗人送上了蓝天B.三十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人送上蓝天的C.北斗人将三十颗北斗导航卫星送上了蓝天D.北斗人将把三十颗北斗导航卫星送上蓝天(3)请简要分析画横线的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涉及的是语言连贯的知识。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相关内容,结合语境选出填写正确的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解答】(1)第一空,根据后文“继而急速上升”可知,运载火箭开始上升时速度是缓慢的,所以可用成语“冉冉升起”,解释为:慢慢地升起。第二空,根据“克服”一词可知,此处指的是困难和危险;从句式结构上,应与后文的“千辛万苦”相照应,所以可用成语“千难万险”,解释为:形容困难和危险极多。第三空,根据文意可知,此处的意思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总体水平与GPS大体相当,不相上下,所以可用成语“旗鼓相当”,解释为:比喻双方实力或者能力不相上下。(2)从主语一致的角度,根据上下文意可知,该句应以北斗人为主语,据此排除A、B项;从内容上看,“三十颗北斗导航卫星送上了蓝天”是已经完成的任务,D项是将来时态,应排除。故选C。(3)修辞手法:“‘长三乙’运载火箭瞬间变身为一只火凤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长三乙”运载火箭比作火凤凰;“牵手北斗三号第一、二颗组网卫星扶摇直上”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长三乙”运载火箭人格化。表达效果:把运载火箭比作火凤凰,其二者在外部形态上具有相似性,“火凤凰”起飞时非常壮美,所以该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点火”后运载火箭的壮美画面,突出运载火箭超强的动力性能;“牵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专业融资居间服务合同范本版B版
- 2024年外国人就业服务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公司部门间承包协议模板细则一
- 2024年全新劳务派遣与承包协议条款样本版
- 2024年度井筒安全评估合同:防止地质灾害与事故
- 2024年专业副食品供应商与零售商购销合作合同一
- 2024年因性格差异导致的离婚合同范本版
- 2024年商业购货协议附加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工程招投标及合同
- 2024年度专业顾问咨询服务费用合同模板版
- 2024年新华社招聘122人历年(高频重点复习提升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成本核算与成本分析工作计划三篇
-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单元整体设计的实践探究2000字(论文)】
- TBT3134-2023机车车辆驱动齿轮箱 技术要求
- 全国清华大学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4课《动物的力量-认识高效运算的函数》教学设计
- 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报告实验六-计算机网络综合性实-
- 售后服务方案及运维方案
- (2024)纪检监察业务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汽车厂质量提升方案
- (2024年)健康养生养生保健课件
- 《养老护理员》-课件:老年人安全防范及相关知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