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秋“宜昌一中、荆州中学高二十月联考”生物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提出了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在当今生物上能找到支持该学说的证据,下列哪项不属于当今生物为此提供的证据()A.蝙蝠的翼、鲸的鳍内部都有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B.人的胚胎在发育早期会出现鳃裂和尾,与鱼非常相似C.人与黑猩猩细胞中细胞色素c所含氨基酸序列没有差异D.318万年前露西的上肢骨与黑猩猩的相似,适合攀缘2.现有甲、乙两种牵牛花,花冠的颜色由基因A、a控制。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紫花,不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白花。甲开白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多,主要靠蛾类传粉;乙开紫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少,主要靠蜂类传粉。若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要作用B.在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下,甲有选择优势,A基因突变加快C.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后,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未发生改变D.甲释放的挥发物是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3.自然选择有三种类型,①稳定选择:把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淘汰,保留中间类型;②分裂选择:把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按照不同方向保留,淘汰中间个体;③单向选择:在种群中保存趋于某一极端变异个体,淘汰另一极端变异个体。三种自然选择类型建模分别对应图1~3。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若①与进化起点最相似,则进化过程中生存环境最稳定的可能是①B.②中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可能形成两个物种C.三种自然选择类型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③中种群发生的不定向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4.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骨髓、胸腺、脾、扁桃体、淋巴结都是免疫器官B.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都是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C.细胞因子、抗体、溶菌酶都是免疫活性物质D.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5.下列关于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①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②血浆蛋白、载体蛋白、消化酶均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④人体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废物,不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⑤组织损伤可能会导致局部的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从而出现组织水肿⑥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⑦坎农提出内环境保持稳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调节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6.人体中血红蛋白构型主要有T型和R型,其中R型与氧的亲和力约是T型的500倍,内、外因素的改变会导致血红蛋白一氧亲和力发生变化,如:血液pH升高,温度下降等因素可促使血红蛋白从T型向R型转变。正常情况下,不同氧分压时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变化曲线如下图实线所示(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体温升高时,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B.在肾脏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实线向虚线1方向偏移C.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D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有利于肌肉细胞代谢7.排尿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下图是排尿反射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大脑皮层损伤时排尿反射可以进行B.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膀胱缩小并促进排尿C.成年人尿检时主动排尿的调节过程为g→h→c→d→eD.该实例体现了大脑皮层通过脑干对排尿反射进行分级调节8.如图1表示神经纤维上某点受到刺激后对膜外电位的测量,图2表示神经纤维某部位在受到一次刺激前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受刺激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B.如果神经纤维膜外的Na+含量较低,则图2中C的电位值将下降C.在没有接受刺激时,图1中的电位计可测量到静息电位的大小D.图2中从A到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消耗能量9.胰液由胰腺外分泌部分泌,经导管定向运输至小肠肠腔中,催化食物中多种大分子物质的消化水解。食物引起的胰液分泌增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食物刺激经①③④引起胰液分泌的过程是神经—体液调节,比①⑤过程速度慢B.看到美味可口的食物经②⑤引起胰液分泌的过程是神经调节,不需要信息分子的参与C.胃酸刺激经⑥⑦引起胰液分泌过程是体液调节,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分泌,定向运输至胰腺D.①⑤过程使胰腺分泌胰液与②⑤过程使胰腺分泌胰液均非条件反射10.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I、Ⅱ、Ⅲ、IV表示能直接与内环体外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Ⅱ呼吸系统和Ⅲ是泌尿系统的共同参与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自由扩散进入血浆C.内环境与I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D.②表示肾小囊滤过作用,IV表示的器官是皮肤11.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一般包含胞体、树突、突触三部分B.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C.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医生检查其膝跳反射不正常,但也无法就此确定此人神经中枢是否受损D.大脑皮层除了感知外部世界、控制反射活动,还具有语言、学习和记忆等高级功能12.科学家最早在海马突触中发现突触后神经元合成的一氧化氮(NO)能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引起谷氨酸(Glu)持续释放,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如图为NO和Glu参与的神经调节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NO和Glu运出细胞的方式不同但都不需要消耗ATPB.图中Ca2+内流可激活NOS的活性进而抑制NO的合成C.若使用药物抑制受体2的活性,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D.NO既可以在细胞间参与信息传递,也可以在细胞内参与信息传递13.缺血性脑卒中是因为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能会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某位高血压患者突发右侧手臂和腿部无力麻木,说话含糊不清,且听不懂人说话。经过医生诊断,该患者发生了脑卒中,脑部血管堵塞,但脑干、脊髓和神经未受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脑部血管堵塞导致该患者的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下部受损B.脑部血管堵塞导致该患者的大脑左半球的S区和H区受损C.若该患者还出现生物节律失调的症状,则该患者的下丘脑可能受损D.高血压人群适当减少钠盐的摄入,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脑卒中的风险14.如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表示器官,a、b表示相应激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激素b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B.激素a能够促进过程①,抑制过程②C.器官甲、乙的名称分别是胰岛、下丘脑D.激素b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b的分泌15.原发性高血压主要是遗传因素与各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发现长期摄入高脂、高盐饮食会增加肾素(蛋白水解酶)的分泌量,进而通过下述途径引起醛固酮增多,最终使血流量增加,从而引发原发性高血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注:血管紧张素是激素)A.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其发病率B.肾素和醛固酮均具有高效性的特点,发挥作用后均会被灭活C.血管紧张素2通过体液调节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作用范围广D.细胞外液量增加也可促进醛固酮的分泌,进而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16.图1是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图2所示为甲状腺激素在细胞内的作用机理,其中PB表示甲状腺激素的血浆运输蛋白、P表示RNA聚合酶、TH表示甲状腺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红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血糖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B.图1中,B液含有Na⁺、K⁺、CO2、抗体、葡萄糖、尿素、呼吸酶等物质C.图2中,甲状腺激素通过膜上受体结合进而调控基因的表达来调节代谢活动D.结合图2分析,人成熟红细胞内没有甲状腺激素发挥其调节功能的基础17.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和丙酮)是肝脏细胞中脂肪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并最终被转移至脑、心脏等器官氧化供能。健康人体血液中、酮体含量少,糖代谢紊乱时,血液中酮体增加导致酸中毒,可出现神志不清等症状。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酮体可从组织液转移至血浆中B.酮体可缓解脑组织利用葡萄糖障碍导致的脑细胞供能不足C.脂肪氧化分解生成酮体发生在内环境中D.血液中酮体过量可能导致内环境pH偏低18.下图表示黑色素分泌的部分调节过程,其中促黑素细胞激素(MSH)是垂体分泌的激素,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黑色素细胞内的酪氨酸在酪氨酸酶催化下转化为黑色素,导致皮肤和毛发颜色加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A.衰老的黑色素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会导致老年人头发变白B.黑色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相同C.MRF是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但可通过手臂取血检测其含量D.若某人体内MSH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其垂体功能也可能正常二、非选择题:共4个小题,每空2分,共64分。19.一万多年前,某地区有许多湖泊(A、B、C、D),湖泊之间通过纵横交错的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后来,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如图1),湖中的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D湖泊中的_____称为该鳉鱼种群的基因库。(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发现:A、B两湖泊中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A、B两湖泊中的鳉鱼之间存在_____;来自C,D湖泊中的鳉鱼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多样性。(3)在养殖鳉鱼的过程中,对某种寄生虫进行防治,开始使用杀虫剂时,效果显著,但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该种寄生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寄生虫抗药性变异产生于杀虫剂使用_____。(填“前”或“后”)(4)C湖泊中的鳉鱼某对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该种群内的个体自由交配。图2为某段时间内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假设无基因突变,则该种群在_____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判断依据是_____。(5)若在某一段时间内,种群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种群内随机交配产生子代,此时种群中Aa与aa基因型频率相等,则其产生的子代中隐性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20.“胃肠感冒”是由一种叫“柯萨奇”的病毒引起的,同时伴有细菌性混合感染的疾病。(1)通过非条件反射导致胃体肌肉收缩,将胃内容物排出体外,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发生该反射时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____(填“单”或“双”)向的。(2)频繁的呕吐最终导致机体的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位于_____,它产生的抗利尿激素_____(填“增加”或“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_____(填“增强”或“减弱”)。(3)当发热时,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此过程属于免疫系统的第_____道防线。在体温升高的过程中,机体产热量_____散热量(“大于”或“等于”或“小于”)。(4)免疫系统不仅能积极应对外来抗原的入侵,同时也能随时应对体内的衰老、损伤和癌变的细胞,说明免疫系统具有_____的功能。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调节网络。21.人的很多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控之下由多块肌肉协调配合完成的。下图是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A、B、C为突触,“+”表示兴奋,“-”表示抑制。请回答:(1)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这是由于_____。(2)膝跳反射需要伸肌和屈肌共同完成。在完成踢小腿动作的过程中,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的突触是_____(填字母),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该反射的效应器是_____。(3)若某药物可阻断伸肌收缩,为了探究该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还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请填写下面实验方案中的空格。项目具体内容实验步骤第一步:将药物置于①_____处,刺激神经纤维1处;第二步:将药物置于神经纤维2处,刺激神经纤维②_____处。实验现象预期及实验结论如果第一步中,伸肌不收缩,第二步中伸肌收缩,说明该药物阻断兴奋在③_____;如果第一步中,伸肌收缩,第二步中伸肌不收缩,说明该药物阻断兴奋在④_____;如果第一步和第二步中,伸肌都不收缩,说明该药物阻断兴奋在⑤_____。22.抑郁症的主要特征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常会产生无助感或无用感,严重者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为探索抑郁症的发生,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1)5-羟色胺(5-HT)是一种能使人产生愉悦情绪的神经递质。如图所示兴奋传至突触前膜时,突触前神经元将5-HT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5-HT发挥作用后少部分被单胺氧化酶分解,大部分_____。这种机制的意义是_____。人体患抑郁症的原因可能是_____(至少答两点)。(2)某研究团队发现男性抑郁症的发生与睾酮(雄性激素)的含量降低有关。正常情况下,睾酮被肝脏代谢并通过胆汁排入肠道后再次被重吸收入血液,形成肝肠循环。人体肠道中的微生物种类非常丰富。①为了研究抑郁症患者睾酮含量下降的原因,科学家将男性抑郁患者粪便菌群与睾酮孵育,发现83%的抑郁患者粪便菌群能降解睾酮;而当非抑郁患者粪便菌群与睾酮孵育时,没有观察到睾酮的降解,该实验说明_____。②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用含有新金色分枝杆菌的培养液对大鼠进行灌胃后,大鼠血清和脑组织的中睾酮水平显著降低,并出现了抑郁行为;而对照组大鼠并不出现上述现象。由此推断新金色分枝杆菌、睾酮、抑郁行为之间的关系是_____。③请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一种开发研制治疗抑郁行为新药物的思路:_____。(3)多巴胺和乙酰胆碱是常见的神经递质,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有_____。A.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B.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C.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D.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2024年秋“宜昌一中、荆州中学高二十月联考”生物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提出了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在当今生物上能找到支持该学说的证据,下列哪项不属于当今生物为此提供的证据()A.蝙蝠的翼、鲸的鳍内部都有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B.人的胚胎在发育早期会出现鳃裂和尾,与鱼非常相似C.人与黑猩猩细胞中细胞色素c所含氨基酸序列没有差异D.318万年前露西的上肢骨与黑猩猩的相似,适合攀缘【答案】D【解析】【分析】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两大学说组成: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前者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后者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详解】A、蝙蝠的翼、鲸的鳍内部都有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属于比较解剖学的证据,支持生物有共同的祖先,A正确;B、人在胚胎发育早期会出现鳃裂和尾,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这个证据支持了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的观点,B正确;C、人与黑猩猩细胞中细胞色素c所含氨基酸序列没有差异,从细胞水平上说明生物有共同祖先,C正确;D、318万年前露西的上肢骨属于化石提供的证据,不属于当今生物进化的证据,D错误。故选D。2.现有甲、乙两种牵牛花,花冠的颜色由基因A、a控制。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紫花,不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白花。甲开白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多,主要靠蛾类传粉;乙开紫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少,主要靠蜂类传粉。若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要作用B.在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下,甲有选择优势,A基因突变加快C.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后,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未发生改变D.甲释放的挥发物是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可知吸引蛾类或蜂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是花冠颜色。【详解】A、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导致两物种之间不会交叉传粉,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B、甲主要靠蛾类传粉,在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下,甲有选择优势,但并不会导致A基因突变加快,B错误;C、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内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本身不含A基因)后,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发生改变,C错误;D、若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释放的挥发物质没有改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推测花冠颜色为白色是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而不是释放的挥发物,D错误。故选A。3.自然选择有三种类型,①稳定选择:把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淘汰,保留中间类型;②分裂选择:把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按照不同方向保留,淘汰中间个体;③单向选择:在种群中保存趋于某一极端变异个体,淘汰另一极端变异个体。三种自然选择类型建模分别对应图1~3。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若①与进化起点最相似,则进化过程中生存环境最稳定的可能是①B.②中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可能形成两个物种C.三种自然选择类型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③中种群发生的不定向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答案】B【解析】【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A、①为稳定选择,若①与进化起点最相似,则进化过程中生存环境最稳定的可能是①,A正确;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是定向的,B错误;C、自然选择可以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因此三种自然选择类型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正确;D、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故③中种群发生的不定向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正确。故选B。4.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骨髓、胸腺、脾、扁桃体、淋巴结都是免疫器官B.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都是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C.细胞因子、抗体、溶菌酶都是免疫活性物质D.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答案】B【解析】【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由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详解】A、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器官有骨髓、胸腺、脾、扁桃体、淋巴结等,A正确;B、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不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与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属于免疫细胞,B错误;C、溶菌酶、细胞因子和抗体都是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D、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和扁桃体等;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D正确。故选B。5.下列关于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①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②血浆蛋白、载体蛋白、消化酶均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④人体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废物,不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⑤组织损伤可能会导致局部的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从而出现组织水肿⑥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⑦坎农提出内环境保持稳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调节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答案】A【解析】【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详解】①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①错误;②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②错误;③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蛋白质含量和无机离子含量有关,③错误;④CO2可以参与机体的体液调节,如含CO2较多的血液,可以对呼吸中枢形成有效刺激,使呼吸加深加快,④错误;⑤组织损伤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组织液增多,从而导致组织水肿,⑤正确;⑥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⑥错误;⑦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⑦错误。故选A。6.人体中血红蛋白构型主要有T型和R型,其中R型与氧的亲和力约是T型的500倍,内、外因素的改变会导致血红蛋白一氧亲和力发生变化,如:血液pH升高,温度下降等因素可促使血红蛋白从T型向R型转变。正常情况下,不同氧分压时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变化曲线如下图实线所示(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体温升高时,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B.在肾脏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实线向虚线1方向偏移C.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D.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有利于肌肉细胞代谢【答案】A【解析】【分析】R型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更高,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当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当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实线向虚线1方向偏移。【详解】A、由题意可知,R型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更高,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温度下降可促使血红蛋白从T型向R型转变,故体温升高时,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时,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A正确;B、在肾脏毛细血管处血浆要为肾脏细胞提供氧气,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B错误;C、在肺部毛细血管处需要增加血红蛋白与氧气的亲和力,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实线向虚线1方向偏移,C错误;D、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氧分压偏低,血红蛋白饱和度偏低,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这样便于释放氧气用于肌肉呼吸,D错误。故选A。7.排尿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下图是排尿反射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大脑皮层损伤时排尿反射可以进行B.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膀胱缩小并促进排尿C.成年人尿检时主动排尿的调节过程为g→h→c→d→eD.该实例体现了大脑皮层通过脑干对排尿反射进行分级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排尿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成人之所以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这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详解】A、排尿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但会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因此大脑皮层损伤时排尿反射可以进行,A正确;B、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并促进排尿,B正确;C、成年人尿检时主动排尿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其调节过程为g→h→c→d→e,C正确;D、图示的排尿过程体现了大脑皮层通过脊髓对排尿反射进行分级调节,D错误。故选D。8.如图1表示神经纤维上某点受到刺激后对膜外电位的测量,图2表示神经纤维某部位在受到一次刺激前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受刺激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B.如果神经纤维膜外的Na+含量较低,则图2中C的电位值将下降C.在没有接受刺激时,图1中的电位计可测量到静息电位的大小D.图2中从A到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消耗能量【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装置A电极均在膜外,静息时无电流产生;图2中的A点的电位为静息电位,C点的电位为动作电位。神经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时相当于图2中的B段。【详解】A、受刺激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A错误;B、如果将神经纤维膜外的Na+浓度降低,则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的峰值降低,即图2中C的电位将下降,B正确;C、在没有接受刺激时,图1中的电位计测量到电位是零电位,不能测量到静息电位的大小,C错误;D、图2中从A到C是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是由Na+经协助扩散内流形成的,该过程不消耗能量,D错误。故选B。9.胰液由胰腺外分泌部分泌,经导管定向运输至小肠肠腔中,催化食物中多种大分子物质的消化水解。食物引起的胰液分泌增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食物刺激经①③④引起胰液分泌的过程是神经—体液调节,比①⑤过程速度慢B.看到美味可口的食物经②⑤引起胰液分泌的过程是神经调节,不需要信息分子的参与C.胃酸刺激经⑥⑦引起胰液分泌的过程是体液调节,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分泌,定向运输至胰腺D.①⑤过程使胰腺分泌胰液与②⑤过程使胰腺分泌胰液均是非条件反射【答案】A【解析】【分析】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低级反射活动;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通过学习形成的,是后天性行为,需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高级反射活动。【详解】A、食物刺激经①③④引起胰液分泌的过程既有激素的参与又有神经中枢的参与,属于神经—体液调节,比①⑤过程(①⑤过程是神经调节)速度慢,A正确;B、看到美味可口的食物经②⑤引起胰液分泌的过程是神经调节,需要信息分子(神经递质)的参与,B错误;C、胃酸刺激经⑥⑦引起胰液分泌的过程是体液调节,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分泌,但促胰液素不会定向运输至胰腺,会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胰腺,C错误;D、图中食物刺激经①⑤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是动物先天就有的活动,属于非条件反射,但②⑤过程使胰腺分泌胰液是条件反射,D错误。故选A。10.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I、Ⅱ、Ⅲ、IV表示能直接与内环体外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Ⅱ呼吸系统和Ⅲ是泌尿系统的共同参与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自由扩散进入血浆C.内环境与I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D.②表示肾小囊的滤过作用,IV表示的器官是皮肤【答案】C【解析】【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构成内环境。组织液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而形成,大部分物质能够被重新吸收回血浆,一部分组织液经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详解】A、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呼吸、消化、泌尿、循环等系统的共同参与,A错误;B、葡萄糖在小肠通过主动运输进入血浆,B错误;C、I为肺,肺泡周围围绕着很多毛细血管,内环境与I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C正确;D、②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IV表示的器官是皮肤,D错误。故选C。11.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一般包含胞体、树突、突触三部分B.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C.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医生检查其膝跳反射不正常,但也无法就此确定此人神经中枢是否受损D.大脑皮层除了感知外部世界、控制反射活动,还具有语言、学习和记忆等高级功能【答案】A【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2、高级中枢会对低级中枢具有调控作用;3、神经元: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4、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支的树突,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作神经末梢,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构成一条神经。【详解】A、神经元一般包括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两个神经元之间可形成突触,A错误;B、大脑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即运动越精细复杂的器官,其大脑皮层代表区的范围越大,B正确;C、医生检查其膝跳反射不正常无法确定此人神经中枢受损,还有可能是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C正确;D、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D正确。12.科学家最早在海马突触中发现突触后神经元合成的一氧化氮(NO)能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引起谷氨酸(Glu)持续释放,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如图为NO和Glu参与的神经调节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NO和Glu运出细胞的方式不同但都不需要消耗ATPB.图中Ca2+内流可激活NOS的活性进而抑制NO的合成C.若使用药物抑制受体2的活性,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D.NO既可以在细胞间参与信息传递,也可以在细胞内参与信息传递【答案】D【解析】【分析】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小支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这种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详解】A、NO以自由扩散的方式出细胞,Glu以胞吐的方式出细胞,胞吐过程中需要消耗ATP,A错误;B、图中Ca2+内流可激活NOS的活性进而促进NO的合成,B错误;C、结合图示可知,Ca2+浓度升高可激活NOS的活性,促进NO释放,NO能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引起Glu持续释放,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故使用药物抑制受体2的活性,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C错误;D、NO是气体小分子,通过自由扩散在细胞间参与信息传递,且NO可以进入突触前膜所在细胞,因此也可以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D正确。故选D。13.缺血性脑卒中是因为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能会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某位高血压患者突发右侧手臂和腿部无力麻木,说话含糊不清,且听不懂人说话。经过医生诊断,该患者发生了脑卒中,脑部血管堵塞,但脑干、脊髓和神经未受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脑部血管堵塞导致该患者的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下部受损B.脑部血管堵塞导致该患者的大脑左半球的S区和H区受损C.若该患者还出现生物节律失调的症状,则该患者的下丘脑可能受损D.高血压人群适当减少钠盐的摄入,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脑卒中的风险【答案】A【解析】【分析】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中央前回为第一运动区。【详解】A、患者右侧手臂和腿部无力麻木,说明患者大脑左半球第一运动区的上部因缺血造成损伤,A错误;B、S区受损不能讲话,H区受损听不懂话。患者说话含糊不清,且听不懂别人说话,说明该患者大脑左半球S区和H区因缺血造成损伤,B正确;C、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若该患者还出现生物节律失调的症状,则该患者的下丘脑可能受损,C正确;D、合理膳食,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运动可降低高血压,有效预防脑卒中发生,D正确。故选A。14.如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表示器官,a、b表示相应激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激素b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B.激素a能够促进过程①,抑制过程②C.器官甲、乙的名称分别是胰岛、下丘脑D.激素b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b的分泌【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器官甲能产生a、b两种激素,其中a激素能降低血糖,代表胰岛素,b激素能升高血糖,代表胰高血糖素,则器官甲代表胰岛,器官乙是肝脏,能合成和分解糖原。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详解】A、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均能够升高血糖,激素b(胰高血糖素)不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A错误;B、激素a、b分别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能够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和合成肝糖原,B错误;C、由图可知,器官甲是胰腺中的胰岛,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器官乙是肝脏,能合成和分解糖原,C错误;D、血糖平衡的调节是通过负反馈调控来完成的,激素b(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当血糖升高到正常范围,会反过来会减少激素b(胰高血糖素)的分泌,D正确。故选D。15.原发性高血压主要是遗传因素与各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发现长期摄入高脂、高盐饮食会增加肾素(蛋白水解酶)的分泌量,进而通过下述途径引起醛固酮增多,最终使血流量增加,从而引发原发性高血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注:血管紧张素是激素)A.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其发病率B.肾素和醛固酮均具有高效性的特点,发挥作用后均会被灭活C.血管紧张素2通过体液调节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作用范围广D.细胞外液量增加也可促进醛固酮的分泌,进而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长期摄入高脂、高盐饮食会增加肾素(蛋白水解酶)的分泌量,进而通过一定途径引起醛固酮增多,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稳定。【详解】A、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应在人群中调查其发病率,A错误;B、肾素一种蛋白水解酶,具有高效性,但其结构和数量在催化作用前后均保持不变,B错误;C、血管紧张素2是一种激素,需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调节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属于体液调节,C正确;D、细胞外液量减少可促进醛固酮的分泌,醛固酮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D错误。故选C。16.图1是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图2所示为甲状腺激素在细胞内的作用机理,其中PB表示甲状腺激素的血浆运输蛋白、P表示RNA聚合酶、TH表示甲状腺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红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血糖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B.图1中,B液含有Na⁺、K⁺、CO2、抗体、葡萄糖、尿素、呼吸酶等物质C.图2中,甲状腺激素通过膜上受体结合进而调控基因的表达来调节代谢活动D.结合图2分析,人成熟红细胞内没有甲状腺激素发挥其调节功能的基础【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1:红细胞生活在血浆中,故B液为血浆,A液为组织液,C液为淋巴液。分析图2:PB表示甲状腺激素的血浆运输蛋白,将甲状腺激素运输至细胞核内,甲状腺激素和其它的因子结合,启动基因的转录形成mRNA,RNA翻译形成蛋白质,表现出一定的生物效应。【详解】A、图1中,红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血糖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无CO2的产生,A错误;B、图1中,红细胞生活在血浆中,B液是血浆,含有Na⁺、K⁺(无机盐)、CO2(代谢产物)、抗体(免疫物质)、葡萄糖(营养物质)、尿素(代谢产物)等物质,呼吸酶是细胞内的酶,不存在于血浆中,B错误;C、由图2可知,甲状腺激素(TH)经过一系列信号传递进入细胞核,与转录因子作用,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节生命活动,受体在细胞内,C错误;D、结合图2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核内,人成熟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因此没有甲状腺激素发挥其调节功能的基础,D正确。故选D。17.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和丙酮)是肝脏细胞中脂肪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并最终被转移至脑、心脏等器官氧化供能。健康人体血液中、酮体含量少,糖代谢紊乱时,血液中酮体增加导致酸中毒,可出现神志不清等症状。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酮体可从组织液转移至血浆中B.酮体可缓解脑组织利用葡萄糖障碍导致的脑细胞供能不足C.脂肪氧化分解生成酮体发生内环境中D.血液中酮体过量可能导致内环境pH偏低【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有:机体从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机体细胞分泌的物质如激素、分泌蛋白等;氧气、二氧化碳。【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酮体是肝脏细胞中脂肪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可以双向交换,故酮体可从组织液转移至血浆中,A正确;B、分析题意可知,酮体最终可以被转移至脑、心脏等器官氧化供能,故酮体可缓解脑组织利用葡萄糖障碍导致的脑细胞供能不足,B正确;C、脂肪氧化分解生成酮体发生在肝脏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中发生的过程,C错误;D、结合题干信息“血液中酮体增加导致酸中毒”可知,血液中酮体过量可导致酸积累,导致内环境pH偏低,D正确。故选C。18.下图表示黑色素分泌的部分调节过程,其中促黑素细胞激素(MSH)是垂体分泌的激素,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黑色素细胞内的酪氨酸在酪氨酸酶催化下转化为黑色素,导致皮肤和毛发颜色加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A.衰老的黑色素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会导致老年人头发变白B.黑色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相同C.MRF是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但可通过手臂取血检测其含量D.若某人体内MSH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其垂体功能也可能正常【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分析可知:垂体产生的促黑素细胞激素的靶细胞是黑色素细胞和垂体细胞,使黑色素细胞释放黑色素和抑制垂体细胞释放促黑素;对比分析图示黑色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可知,二者均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详解】A、在细胞衰老过程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则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的能力降低,因而老年人的头发逐渐变白,A正确;B、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中,既能作用于下丘脑,也能作用垂体,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图中的黑色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中,MSH只对垂体有负反馈,对下丘脑和黑色素细胞无负反馈,B错误;C、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可随血液运至全身,所以MRF是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可通过在手臂内侧取血,检测MSH的含量,C正确;D、若某人体内MSH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能是下丘脑功能受损,导致MRH的释放量减少,进而导致MSH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即垂体功能也可能正常,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共4个小题,每空2分,共64分。19.一万多年前,某地区有许多湖泊(A、B、C、D),湖泊之间通过纵横交错的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后来,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如图1),湖中的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D湖泊中的_____称为该鳉鱼种群的基因库。(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发现:A、B两湖泊中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A、B两湖泊中的鳉鱼之间存在_____;来自C,D湖泊中的鳉鱼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多样性。(3)在养殖鳉鱼的过程中,对某种寄生虫进行防治,开始使用杀虫剂时,效果显著,但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该种寄生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寄生虫抗药性变异产生于杀虫剂使用_____。(填“前”或“后”)(4)C湖泊中的鳉鱼某对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该种群内的个体自由交配。图2为某段时间内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假设无基因突变,则该种群在_____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判断依据是_____。(5)若在某一段时间内,种群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种群内随机交配产生子代,此时种群中Aa与aa基因型频率相等,则其产生的子代中隐性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答案】(1)全部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2)①.生殖隔离②.基因(或遗传)(3)前(4)①.Y1-Y3②.种群中基因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5)4/9【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进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小问1详解】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这个种群的基因库,所以D湖泊中的全部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鳉鱼种群的基因库。【小问2详解】A、B两湖的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A、B两湖的鱼不是同一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C、D两湖的鳉鱼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他们属于同一个物种,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或遗传)多样性。【小问3详解】寄生虫抗药性变异产生于杀虫剂使用前,杀虫剂只是对具有抗药性变异的寄生虫进行了选择,使抗药性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大量繁殖。【小问4详解】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由图可知在Y1-Y3时间段内该种群中基因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说明此时间段发生了进化。【小问5详解】假设该种群的a频率为m,A=1-m,由于种群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种群内随机交配产生子代,Aa与aa基因型频率相等,则2×m×(1-m)=m2,m=2/3,故产生的子代中隐性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aa=m2=4/9。20.“胃肠感冒”是由一种叫“柯萨奇”的病毒引起的,同时伴有细菌性混合感染的疾病。(1)通过非条件反射导致胃体肌肉收缩,将胃内容物排出体外,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发生该反射时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____(填“单”或“双”)向的。(2)频繁的呕吐最终导致机体的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位于_____,它产生的抗利尿激素_____(填“增加”或“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_____(填“增强”或“减弱”)。(3)当发热时,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此过程属于免疫系统的第_____道防线。在体温升高的过程中,机体产热量_____散热量(“大于”或“等于”或“小于”)。(4)免疫系统不仅能积极应对外来抗原的入侵,同时也能随时应对体内的衰老、损伤和癌变的细胞,说明免疫系统具有_____的功能。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调节网络。【答案】(1)①.反射弧②.单(2)①.下丘脑②.增加③.增强(3)①.二②.大于(4)①.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②.神经—体液—免疫【解析】【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其中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小问1详解】胃部因病菌或其他毒性物质进入,通过非条件反射导致胃体肌肉收缩,将胃内容物排出体外,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受到刺激发生该反射时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因为反射弧中存在突触,神经冲动在突触处传递是单向的。【小问2详解】剧烈而频繁的呕吐引起大量消化液的丧失,机体的内环境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感知此变化;此时下丘脑产生的抗利尿激素激素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小问3详解】当体内有炎症时会出现发热现象,这有利于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等转移到炎症区,抵御病原体的攻击,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参与此过程,所以该过程属于机体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在体温升高的过程中,机体产热量将大于散热量,多出的热量用于升高体温。【小问4详解】免疫调节不仅积极应对外来抗原的入侵,同时也随时应对体内的衰老和癌变的细胞,这说明免疫系统具有防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的功能;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进行调节。21.人的很多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控之下由多块肌肉协调配合完成的。下图是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A、B、C为突触,“+”表示兴奋,“-”表示抑制。请回答:(1)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这是由于_____。(2)膝跳反射需要伸肌和屈肌共同完成。在完成踢小腿动作的过程中,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的突触是_____(填字母),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该反射的效应器是_____。(3)若某药物可阻断伸肌收缩,为了探究该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还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请填写下面实验方案中的空格。项目具体内容实验步骤第一步:将药物置于①_____处,刺激神经纤维1处;第二步:将药物置于神经纤维2处,刺激神经纤维②_____处。实验现象预期及实验结论如果第一步中,伸肌不收缩,第二步中伸肌收缩,说明该药物阻断兴奋在③_____;如果第一步中,伸肌收缩,第二步中伸肌不收缩,说明该药物阻断兴奋在④_____;如果第一步和第二步中,伸肌都不收缩,说明该药物阻断兴奋在⑤_____。【答案】(1)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2)①.C②.内负外正③.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伸肌和屈肌(3)①.B②.1③.神经元之间的传递④.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⑤.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板、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小问1详解】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因为突触间兴奋是单向传递的,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游戏活动教案模板
- 2024年深海探测技术项目信托资金借款合同3篇
- 一年级语文园地五教案
- 2025年直流电源项目提案报告模稿
- 公文报告的范文
- 财务经理述职报告
- 绘画工作总结
- 结构工程师工作总结(12篇)
- 学生会辞职报告(集合15篇)
- 简短的求职自我介绍-
- 新疆大学高数上册历年试题
- 江苏科技大学高等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 2023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直属事业单位招聘32人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英语介绍家乡省份江西
-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解读
- 医学专家谈灵芝孢子粉课件
- 顽固性心力衰竭治疗课件
- 弹性力学19年 吴家龙版学习通超星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案
- 有没有租学位的协议书
- 新员工职业素养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