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敬畏生命(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 上册_第1页
8.2 敬畏生命(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 上册_第2页
8.2 敬畏生命(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 上册_第3页
8.2 敬畏生命(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 上册_第4页
8.2 敬畏生命(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 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德与法治》七上全册教案2024秋季最新课题8.2敬畏生命课型新授课时间本课为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第八课的第二框。本单元《珍爱我们的生命》对初中学生开展比较系统的生命教育,帮助同学们从认识生命到敬畏生命,从守护生命到保持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价值。本单元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既是本册书前两个单元的价值升华,也为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打好生命的底色。本单元共设计了三课,分别为“生命可贵”“守护生命安全”“保持身心健康”。本节课“敬畏生命”是“生命可贵”的第二框内容,这一框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敬畏生命,知道该如何敬畏生命;同时培养学生珍爱自己生命,关怀和善待身边其他人的生命的情感。本节课主要表达了四层意思:其一,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其二,敬畏生命,就要尊重并遵循生命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其三,敬畏生命,就要关爱他人的生命;其四,敬畏生命,就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学情分析初中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一方面,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初一学生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探问“生命”,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并受其自身的认知水平所限,他们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甚至会产生偏差。如果学生的这些思维矛盾或困惑得不到及时指导,就可能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顿、行为失控等问题,导致其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甚至会漠视生命。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如何坚守生命的底线,追求生命的美好,对初中生来说也是巨大的考验。因此设计本课内容,引领学生探问生命,对青少年进行相关的生命观、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教学目标七上8.2《敬畏生命》核心素养与学段目标:【政治认同】践行和弘扬“友善”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见2022版新课标P11)【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关爱他人生命的美德。(参见2022版新课标P6)【健全人格】珍爱生命,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懂得生命休戚与共的道理。(参见2022版新课标P14、15)通过了解汶川地震中的生命救援故事,帮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敬畏生命;通过评析日本排放核污水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生命之间的休戚与共,要效法天地自然,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保护好环境、爱护自然;通过课本探究与分享活动,生活中真实案例例举,以及对多个社会新闻(布林肯出席听证会被抗议者斥为“战犯”、中国救援队开展国际救援、巴勒斯坦各派别签署《北京宣言》)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懂得对生命的敬畏,既包括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还要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关爱他人生命的美德;通过对比中美两国政府在自然灾害中对待生命问题的不用表现,引导学生懂得敬畏生命,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如何敬畏生命。教学难点敬畏生命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1.【展示课题及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学习更有效本单元学习目标是:(展示目标、学生朗读)本节课的核心素养与学段目标是:(展示目标、学生朗读)2.【导入新课】方案1:【新闻链接】布林肯出席听证会被抗议者斥为“战犯”【教师活动】出示新闻材料并播放配套视频《布林肯出席听证会被抗议者斥为“战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抗议者痛斥布林肯为“战犯”:2024年5月21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出席美国国会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的听证会。他的发言几度因现场抗议中断。反对美国加沙政策的抗议者痛斥布林肯为"战犯",称他的手上"沾满了数万巴勒斯坦人的鲜血”。抗议者被拖出会场后,听证会才得以继续进行。▲配套视频:布林肯出席听证会被抗议者斥为“战犯”【教师提问】美国抗议者痛斥布林肯为"战犯",这体现了怎样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举手发言、交流分享。答案与解析:抗议者的行为体现了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不仅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同时也懂得关爱他人的生命!明确目标,学习有方向本活动通过一段“美国抗议者痛斥布林肯为‘战犯’”的视频,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不仅要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同时也要懂得关爱他人的生命!为本框的学习做好铺垫。新课讲授环节一:【阅读感悟】汶川地震中的生命救援+【教师举例】高空抛物、消防员“逆行”救人、戍边战士誓死捍卫国土【教师活动】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P65“阅读感悟”中关于汶川地震救援的文字图片材料,交流并分享:这场地震牵动了亿万人民的心。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学生活动】阅读材料、举手发言、交流分享。答案与解析:①当人的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为的灾难、不可预知的意外时,我们会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艰难;②当人们万众一心,为挽救生命而努力、为守护生命而拼搏、为悼念生命而默哀时,我们又会体悟到生命的坚强、崇高和神圣。③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教师点评学生发言,在点评中引领学生理解感悟:当人遭遇不可抗的灾难时,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当人们万众一心、全力救援,体现我们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时,生命是崇高、神圣的,我们要敬畏生命。【教师总结】出示知识点,明确重点:1.★为什么要敬畏生命?P64、66①生命是脆弱与艰难的,生命也是坚强、崇高和神圣的;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②当我们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时,我们会珍视它,在行动前思考后果,保持良好的判断力,从而避免鲁莽行事和不负责任的决策;我们也会用超凡的勇气面对挑战,以无畏的态度追求更高的生命价值。【教师举例】教师例举高空抛物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心存敬畏,行有所止”这一观点;例举消防员“逆行”救人、戍边战士誓死捍卫国土这两个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因为敬畏,所以无畏”这一观点。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对生命心存敬畏对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影响。环节二:【新闻链接】日本决定排放核污水!+【名言释义】“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本环节活动一:【新闻链接】日本决定排放核污水!【教师活动】出示新闻材料并播放配套视频《日本核污水入海十年后将污染全球海域......》日本决定排放核污水:2023年7月,媒体报道日本决定自8月将核污水直接排放至太平洋,此举引起了全球人民的一致反对。12年前,日方因为福岛核事故得到全世界支援。12年后,日方却选择将核污染风险转嫁给全人类!▲配套视频:日本核污水入海十年后将污染全球海域......【教师提问】请你从敬畏生命的角度,点评下日本排放核污水的行为。【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交流分享。答案与解析:日本政府单方面决定向海洋排放核污水,是对全人类和地球生命的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我们的生命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都是休戚相关的。效法天地自然,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是对我们的生命最好的珍视和善待。【教师总结】出示知识点,明确重点:2.★如何敬畏生命?P64-65①敬畏生命,就要尊重并遵循生命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天地之大德曰生”,万物的生长和生命的延续是宇宙天地间的重大法则。我们的生命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效法天地自然,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是对我们的生命最好的珍视和善待。P64本环节活动二:【名言释义】“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名言释义】教师出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这句名言,及其出处《周易·系辞传》。可以提问学生:解释名言含义,并谈谈名言带给我们的启示。答案与解析:释义:生命是宇宙中最为伟大的德行之一,生生不息是宇宙间最为普遍的规律之一。启示:①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②顺应自然:学会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环境、爱护自然,让生命得以延续。【教师引导提升】在释义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现在我们国家哪些政策可以体现上述名言的观点?然后出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总书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环节三:【探究与分享】善的力量+【新闻链接】2个本环节活动一:【探究与分享】善的力量+【教师举例】外卖小哥彭清林跳桥救人、梅大高速塌方老人下跪拦车的故事【教师活动】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P64“探究与分享”呈现的三个情境,思考并回答:你从上述情境中发现了哪些共同点?【学生活动】阅读材料、举手发言、交流分享。答案与解析:“让座”让我感受到了“善待”;“我是你的‘拐杖’”让我感受到了“关怀”;“陪伴与分享”让我感受到了“关怀与爱”。他们都做到了尊重、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教师举例】教师举例外卖小哥彭清林跳桥救人、梅大高速塌方老人下跪拦车的事迹:跳桥救人的外卖小哥:2023年6月13日,在杭州西兴大桥离水15米大桥上,彭清林跳入钱塘江中,救起了一名轻生女子,致胸椎压缩性骨折!救人后他并没有声张,而是继续去送外卖。下跪拦车的好心人们:“你不要命啦!”“我跪下去才有人停车!”2024年5月1日凌晨,广东梅大高速发生路面塌方灾害,眼看车辆接连掉落,情急之下,一位老人跪在路上,拦住了后方车辆,被救的车主也纷纷加入拦车队伍!让这场悲剧没有变得更糟!教师点评:彭清林纵身一跃、老人下跪拦车都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关怀和善待身边其他人的生命。【教师总结】出示知识点,明确重点:②敬畏生命,就要关爱他人的生命。“仁者爱人”“推己及人”,要求我们从珍惜自己的生命走向关爱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尊重、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P65本环节活动二:【新闻链接】中国救援队不远万里打开生命通道+【新闻链接】握手在北京!巴勒斯坦各派别和解!【教师活动】教师出示第一个新闻材料并播放配套视频《又一个奇迹!中国救援队救出被埋100小时幸存者》中国救援队不远万里打开生命通道:2023年2月6日,土耳其连续发生两次7.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土耳其政府请求,2月7日,中国政府派遣中国救援队赴土耳其实施国际救援。与此同时,由300多名来自全国23省(区、市)的蓝天救援队队员临时组成的民间救援力量,也陆续搭乘飞机赶赴土耳其灾区现场。中国救援队星夜兼程,不远万里,顶着余震成功实施多起救援,打开生命通道。▲配套视频:又一个奇迹!中国救援队救出被埋100小时幸存者【教师点评】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休戚与共的。我们要从珍惜自己的生命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中国救援队和中国民间救援力量不远万里赶赴土耳其实施国际救援,体现了用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个生命,“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情怀。【教师活动】教师出示第二个新闻材料并播放配套视频《握手在北京!巴勒斯坦各派别和解!》巴勒斯坦各派别签署《北京宣言》:应中方邀请,包括法塔赫、哈马斯在内的巴勒斯坦各派别于2024年7月21日—23日在北京举行了和解对话。7月23日上午,巴勒斯坦各派别代表签署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团结的《北京宣言》。▲配套视频:握手在北京!巴勒斯坦各派别和解!【教师提问】从敬畏生命的角度,评价中国促成巴各方和解的行为,并谈谈此举的意义。【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交流分享。答案与解析:《北京宣言》促成巴勒斯坦各派和解,有利于巴勒斯坦内部形成统一的力量,成为一个完整的民族国家,更有利于促成“巴以和谈”的落地,避免更多生命死于战争之中。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国人民敬畏生命,爱好和平,关爱他人生命的情怀。环节四:【生活观察】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新闻链接】夏威夷大火“烧”出美政府真面目【教师活动】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P63-64两则新闻,思考并回答:为什么在危险来临时,有人会奋不顾身地选择“逆行”?【学生活动】阅读材料、举手发言、交流分享。答案与解析:这是敬畏生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表现。当人民的生命遭遇天灾人祸的威胁时,竭尽全力挽救和保护最广大人民的生命,这是对“生命最宝贵”的生动诠释和切实践行。【教师总结】在学生交流、分享的基础上,出示知识点,明确重点:③敬畏生命,就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生命重于泰山,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身外之物更为重要。当人民的生命遭遇天灾人祸的威胁时,竭尽全力挽救和保护最广大人民的生命,这是我们对“生命最宝贵”的生动诠释和切实践行。P65【教师活动】教师出示新闻材料并播放配套视频《夏威夷大火“烧”出美政府真面目》夏威夷大火“烧”出美政府真面目:2023年8月,夏威夷毛伊岛发生大火,上百人遇难、上千人失踪。火灾发生后,完备的警报系统集体“失灵”,联邦政府救援“姗姗来迟”,华盛顿政客“漠不关心”,无不让毛伊岛民众愤怒、心寒。▲配套视频:夏威夷大火“烧”出美政府真面目【教师提问】结合上述案例,谈谈中美两国政府在对待生命问题上有何差异。【学生活动】阅读材料、举手发言、交流分享。答案与解析:‌中美两国政府在对待生命问题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挽救和保护最广大人民的生命。相比之下,美国政府在应对这次夏威夷毛伊岛大火事件上的态度和措施与中国的反应形成了鲜明对比。本活动通过了解汶川地震中的生命救援故事,引导学生感受,面对自然灾害,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为挽救生命而努力,以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实际表现,进而帮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敬畏生命。教师例举高空抛物、消防员“逆行”救人、戍边战士誓死捍卫国土3个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因为敬畏,所以无畏”这两个观点,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对生命心存敬畏对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影响。本活动通过评析日本排放核污水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都是休戚相关的,我们敬畏生命要效法天地自然,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保护好环境、爱护自然,让生命得以延续。本栏目通过对“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这句名言的释义和启示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珍惜生命、顺应自然的道理,并开展理论联系实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工作中,以此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事物的能力。本活动通过情境体验和生活中多个真实案例例举,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敬畏生命要从珍惜自己的生命走向关爱他人的生命,尊重、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培养学生“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情怀。本活动通过两个新闻链接,从个人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引导学生从中看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休戚与共的国际社会中如何做到敬畏生命、关爱他人生命。从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和弘扬“友善”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环节通过探究在重庆山火、舒兰市特大山洪中有人奋不顾身地选择“逆行”的原因,引导学生懂得敬畏生命,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并通过对比中美两国政府在自然灾害中对待生命问题的不同表现,培养学生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课堂小结课堂练习略。(详见配套课件P17-23)启思导行【启思导行】教材P66,“生命敬畏面面观”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当我们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时,我们会珍视它,在行动前思考后果,保持良好的判断力,从而避免鲁莽行事和不负责任的决策;我们也会用超凡的勇气面对挑战,以无畏的态度追求更高的生命价值。观点一:因为敬畏,所以无畏。观点二:心存敬畏,行有所止。课后活动: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