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智能网联技术与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方案TOC\o"1-2"\h\u8094第一章绪论 354341.1概述 3144931.2智能网联汽车与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趋势 3220151.2.1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 3273071.2.2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趋势 37137第二章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概述 4229092.1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与分类 441242.2关键技术组成 4134002.3技术发展趋势 427661第三章车载传感器与控制系统 586093.1车载传感器技术 5197103.2控制系统设计 6163.3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的集成 615118第四章车载通信技术 6292864.1车载无线通信技术 693654.2车载有线通信技术 745604.3通信协议与标准 722906第五章智能交通系统架构设计 8175005.1系统架构概述 8118515.2关键模块设计与实现 8246225.3系统集成与优化 927937第六章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 9187836.1交通信息采集技术 9109006.2交通数据处理与分析 10265236.3交通信息可视化 101859第七章智能交通信号控制 11312357.1信号控制策略 11273347.1.1概述 11171257.1.2现有信号控制策略 11273937.1.3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策略 1146627.2控制算法研究 11274367.2.1概述 11115207.2.2现有控制算法 1161627.2.3智能控制算法研究 12166727.3信号控制系统的实施与评估 12213337.3.1实施步骤 12204857.3.2评估指标 12280877.3.3评估方法 124174第八章智能交通诱导与导航 13206588.1交通诱导策略 1314038.1.1概述 13312178.1.2交通诱导策略类型 13179368.1.3交通诱导策略实施方法 13326098.2导航系统设计 13276068.2.1概述 13186738.2.2导航系统设计原则 13182078.2.3导航系统设计内容 14218278.3诱导与导航系统的集成 14300138.3.1概述 14186408.3.2集成方法 14152358.3.3集成效果 1417236第九章智能交通管理与决策支持 14213929.1交通管理策略 1555049.1.1概述 15314129.1.2交通信号控制策略 153169.1.3交通组织优化策略 15260269.1.4交通诱导与调控策略 15166439.2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157689.2.1概述 15141139.2.2设计原则 1525319.2.3系统架构 15276109.2.4关键技术研究 16449.3系统运行与维护 16311689.3.1系统运行 16311939.3.2系统维护 1616833第十章安全与隐私保护 16956610.1安全防护技术 161964410.1.1概述 17497710.1.2加密技术 171192910.1.3认证技术 172412310.1.4防火墙技术 17798910.1.5入侵检测技术 171308010.2隐私保护策略 172448610.2.1概述 17698810.2.2数据脱敏 173036510.2.3数据加密存储 1784710.2.4数据访问控制 182585010.2.5用户隐私设置 181578210.3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实施与评估 181530310.3.1实施策略 182595810.3.2评估方法 18第一章绪论1.1概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汽车智能网联技术与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是推动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本章将对汽车智能网联技术与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方案进行简要概述,分析其发展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1.2智能网联汽车与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趋势1.2.1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智能网联汽车是指通过先进的通信技术,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的智能互联,具备自动驾驶、车联网、智能交通等功能的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自动驾驶技术逐渐成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自动驾驶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果,逐步实现从辅助驾驶到完全自动驾驶的转变。(2)车联网技术不断升级。车联网技术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数据支持。(3)智能交通系统与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发展。智能交通系统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基础设施支持,实现车辆与道路的协同,提高道路通行效率。1.2.2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趋势智能交通系统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交通基础设施、交通工具和交通参与者进行智能化管理,提高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安全性的系统。其主要发展趋势如下:(1)大数据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对交通流量、拥堵等信息的实时监控,为交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云计算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云计算技术可以为智能交通系统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存储能力,提高系统运行效率。(3)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物联网技术通过感知、传输、处理交通信息,实现交通系统的智能化管理。(4)智能交通系统与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相结合。智能交通系统应与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相结合,实现交通系统与城市发展的协同。通过对智能网联汽车与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趋势分析,可以看出汽车智能网联技术与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方案在推动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和提高交通系统运行效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将分别从技术、政策、市场等方面展开论述。第二章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概述2.1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与分类智能网联汽车是指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实现车辆与车辆、车辆与路侧基础设施、车辆与行人等的信息交换和共享,从而提高汽车的安全、舒适、环保和节能功能的汽车。根据智能程度和功能特点,智能网联汽车可分为以下几类:(1)辅助驾驶类:具备自动紧急制动、车道保持辅助、自适应巡航等辅助驾驶功能。(2)半自动驾驶类:在特定场景下,车辆能够实现自动驾驶,如高速公路自动驾驶、拥堵路段自动驾驶等。(3)全自动驾驶类:在多种场景下,车辆能够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无需人工干预。2.2关键技术组成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感器技术: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用于实现车辆对周边环境的感知。(2)信息通信技术:包括车载通信、车联网、5G通信等,用于实现车辆与外部设备的信息交换。(3)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法,对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为驾驶决策提供支持。(4)智能控制系统:包括自动驾驶算法、车辆动力学控制等,用于实现车辆的自动行驶和稳定控制。(5)人机交互技术:通过语音识别、手势识别等手段,实现人与车辆的便捷互动。2.3技术发展趋势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感知技术向多源、融合、智能方向发展。传感器种类不断丰富,感知范围和精度逐步提高,多种传感器融合技术逐渐成熟。(2)通信技术向高速、高可靠性、低延迟方向发展。5G通信技术逐渐普及,车载通信和车联网技术不断优化,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更加稳定的数据传输保障。(3)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向实时、高效、智能方向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实现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数据实时分析和决策支持。(4)智能控制系统向高度自动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自动驾驶算法不断优化,车辆动力学控制技术逐渐成熟,智能网联汽车能够根据不同场景和驾驶员需求实现个性化驾驶。(5)人机交互技术向自然、便捷、智能方向发展。语音识别、手势识别等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中应用日益广泛,实现人与车辆的便捷互动。第三章车载传感器与控制系统3.1车载传感器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车载传感器技术已成为汽车智能化的关键支撑。车载传感器主要包括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等,它们能够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感知,为车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雷达传感器具有探测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适应性强等特点,在自动驾驶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毫米波雷达已广泛应用于车辆前方碰撞预警、盲区监测等领域。摄像头传感器能够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图像采集,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可以实现车道保持、行人检测等功能。摄像头传感器还具有成本较低、安装方便等优点。激光雷达传感器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探测距离远等特点,能够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精确建模。目前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系统中主要用于车辆定位和导航。超声波传感器具有探测距离短、精度高等特点,主要应用于泊车辅助、障碍物检测等领域。3.2控制系统设计控制系统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根据车载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决策和控制,实现对车辆的精确驾驶。控制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数据预处理:对车载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滤波、去噪等预处理,提高数据质量。(2)环境感知:通过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感知,提取车辆状态、道路状况等信息。(3)决策规划:根据环境感知结果,进行路径规划、速度规划等决策,制定合理的行驶策略。(4)控制执行:根据决策规划结果,实现对车辆动力、制动、转向等系统的控制,实现预定行驶轨迹。3.3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的集成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的集成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的关键环节。集成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传感器选型与布局:根据车辆功能和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类型,合理布局传感器位置,提高感知效果。(2)数据融合:采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全面感知,提高感知准确性。(3)控制算法优化:针对不同工况和传感器特性,优化控制算法,提高控制效果。(4)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通过冗余设计、故障诊断与处理等技术,保证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的集成,智能网联汽车能够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精确感知,为自动驾驶提供可靠支持。在未来,传感器技术和控制算法的不断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将具备更高的智能化水平,为人类出行带来更多便捷。第四章车载通信技术4.1车载无线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车载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车载无线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专用短程通信(DSRC)、蜂窝网络通信、卫星通信等。专用短程通信(DSRC)是一种基于无线局域网的通信技术,适用于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的通信。DSRC具有较高的通信速率、较低的延迟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为智能交通系统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传输保障。蜂窝网络通信技术是指利用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实现车与网络之间的通信。5G技术的普及,蜂窝网络通信在车载通信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5G网络的高速率、低延迟特性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了实时、高效的数据传输支持。卫星通信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传输速度快、信道质量稳定等优点,适用于车辆在偏远地区的通信。卫星通信技术在车载通信中的应用,可以解决车载无线通信在特定场景下的覆盖问题。4.2车载有线通信技术车载有线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以太网、CAN总线、LIN总线等。以太网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网络的通信技术,具有传输速率高、延迟低、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将以太网应用于车载通信,可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满足智能网联汽车对大数据传输的需求。CAN总线是一种为满足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之间通信需求而设计的通信协议。CAN总线具有高抗干扰能力、传输距离远、通信速率高等特点,适用于车辆内部各ECU之间的通信。LIN总线是一种低成本、低功耗的通信技术,主要用于汽车内部辅助系统的通信。LIN总线具有布线简单、成本低廉、易于扩展等优点,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了便捷的通信解决方案。4.3通信协议与标准为保证车载通信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制定统一的通信协议与标准。以下为几种常见的车载通信协议与标准:(1)DSRC协议:DSRC协议是基于IEEE802.11p标准的无线通信协议,适用于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的通信。(2)TCP/IP协议:TCP/IP协议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互联网的通信协议,为车载通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传输保障。(3)CAN协议:CAN协议是一种为满足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之间通信需求而设计的通信协议,具有高抗干扰能力、传输距离远、通信速率高等特点。(4)LIN协议:LIN协议是一种低成本、低功耗的通信协议,主要用于汽车内部辅助系统的通信。(5)FlexRay协议:FlexRay协议是一种高带宽、低延迟的通信协议,适用于高速、实时控制系统的通信。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和企业正致力于制定更多适用于车载通信的协议与标准,以推动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第五章智能交通系统架构设计5.1系统架构概述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ITS)是以信息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基础,通过整合各种交通资源,实现交通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本节将对智能交通系统架构进行概述,分析其组成及各部分功能。智能交通系统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数据采集层:通过各类传感器、监控设备等实时收集交通信息,包括车辆行驶数据、路况信息、气象信息等。(2)数据处理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处理和存储,为后续分析和应用提供基础数据。(3)数据分析层: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持。(4)应用服务层: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为企业和公众提供交通管理、出行服务、安全监管等应用。(5)系统集成与保障层:保证系统各部分的高效运行,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5.2关键模块设计与实现本节将重点介绍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关键模块设计与实现。(1)数据采集模块:设计多种数据采集方式,如车载传感器、路边传感器、监控摄像头等,实现全方位、多源头的交通信息采集。(2)数据处理模块:采用大数据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处理和存储,提高数据质量和处理效率。(3)数据分析模块:运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4)应用服务模块: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开发各类应用,如交通指挥调度、出行服务、安全监管等。(5)系统集成与优化模块:采用分布式架构,实现各模块的高效运行和协同工作,提高系统功能。5.3系统集成与优化智能交通系统集成与优化是保证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环节。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系统集成:通过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数据接口,实现各模块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2)系统功能优化:采用分布式架构,提高系统并行处理能力;运用负载均衡技术,保证系统在高并发场景下的稳定运行。(3)安全保障:加强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防护,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4)可扩展性: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后续功能扩展和升级。(5)兼容性:考虑与其他交通管理系统、城市基础设施的兼容性,实现与外部系统的无缝对接。第六章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6.1交通信息采集技术交通信息采集技术是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基础,其主要目的是实时获取交通运行状态、环境信息及交通参与者行为数据。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交通信息采集技术:(1)视频监控技术:通过在道路上设置高清摄像头,对交通场景进行实时监控,获取交通流量、车辆速度、车型等信息。(2)地磁传感器技术:地磁传感器埋设在道路下方,可以实时检测车辆的存在、通过速度和车型等信息。(3)雷达检测技术:利用微波雷达对道路上的车辆进行检测,获取车辆速度、距离、方向等信息。(4)红外传感器技术:红外传感器通过检测车辆的红外辐射,实现对车辆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识别。(5)移动通信技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收集车载终端发送的位置信息、行驶速度等数据。6.2交通数据处理与分析交通数据处理与分析是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对采集到的交通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挖掘,为交通管理、决策提供支持。以下是交通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几个方面:(1)数据预处理:对原始交通数据进行清洗、去噪、归一化等操作,提高数据质量。(2)数据融合:将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交通数据融合在一起,形成全面的交通信息。(3)数据挖掘:运用统计学、机器学习等方法,从交通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如交通流量规律、拥堵原因等。(4)模型构建:根据挖掘出的信息,构建交通预测、优化等模型,为交通管理提供依据。(5)实时监控与预警:通过实时监测交通数据,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发出预警,保障交通安全。6.3交通信息可视化交通信息可视化是将交通数据以图形、图像的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便于交通管理者、决策者对交通状况进行快速理解和分析。以下是交通信息可视化的几个方面:(1)地理信息系统(GIS):利用GIS技术,将交通数据与地图相结合,展示交通设施的分布、交通流量等信息。(2)实时交通监控图:通过实时交通监控图,展示道路上的车辆运行状况,如速度、密度等。(3)热力图:通过热力图,展示交通拥堵程度,直观地反映交通压力较大的区域。(4)动态数据可视化:将交通数据以动态图表的形式展示,如折线图、柱状图等,便于分析数据变化趋势。(5)交互式可视化:通过交互式可视化技术,让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调整可视化参数,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第七章智能交通信号控制7.1信号控制策略7.1.1概述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交通信号控制策略在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方面发挥着的作用。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策略旨在通过对交通流的实时监测与分析,实现对交通信号的动态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交通需求。7.1.2现有信号控制策略目前常见的信号控制策略包括固定周期控制、自适应周期控制、实时控制等。这些策略各有优缺点,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固定周期控制难以适应交通流的动态变化;自适应周期控制对交通流预测的准确性要求较高;实时控制则需要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实时通信技术支持。7.1.3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策略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策略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基础,通过对交通流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实现对信号控制策略的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策略:(1)实时优化信号周期与相位差(2)基于交通流预测的信号控制(3)车辆自适应信号控制(4)车联网与信号控制的融合7.2控制算法研究7.2.1概述控制算法是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其功能直接关系到信号控制效果。研究控制算法,旨在提高信号控制系统的适应性、实时性和鲁棒性。7.2.2现有控制算法现有控制算法主要包括:启发式算法、遗传算法、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这些算法在信号控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7.2.3智能控制算法研究智能控制算法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基于大数据的信号控制算法(2)基于机器学习的信号控制算法(3)基于深度学习的信号控制算法(4)融合多源数据的信号控制算法7.3信号控制系统的实施与评估7.3.1实施步骤信号控制系统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数据采集与处理(2)信号控制策略设计(3)控制算法实现(4)系统集成与调试(5)人员培训与维护7.3.2评估指标信号控制系统的评估指标包括:(1)交通流量(2)平均停车次数(3)平均行程时间(4)路口拥堵指数(5)通行效率7.3.3评估方法信号控制系统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实际运行数据统计分析(2)模拟实验(3)对比实验(4)经济效益分析通过对信号控制系统的实施与评估,可以为智能交通信号控制技术的优化和推广提供有力支持。第八章智能交通诱导与导航8.1交通诱导策略8.1.1概述交通诱导策略是指在智能交通系统中,通过对交通信息的实时采集、处理和分析,为驾驶员提供合理、有效的行驶路径和出行建议,从而优化交通流分布、缓解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的技术手段。8.1.2交通诱导策略类型(1)基于实时交通信息的诱导策略:通过实时采集交通数据,如车速、路况、拥堵情况等,为驾驶员提供实时路径规划建议。(2)基于历史数据的诱导策略:利用历史交通数据,分析交通规律,为驾驶员提供预测性路径规划建议。(3)基于出行需求的诱导策略:根据驾驶员的出行需求,如目的地、出行时间等,提供个性化的路径规划建议。8.1.3交通诱导策略实施方法(1)诱导信息发布:通过车载终端、交通诱导牌、移动APP等途径,向驾驶员发布实时交通信息。(2)路径规划算法:采用遗传算法、蚁群算法、Dijkstra算法等,为驾驶员提供最优行驶路径。(3)诱导策略评估与优化:通过实时监测交通状况,评估诱导策略的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优化策略。8.2导航系统设计8.2.1概述导航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为驾驶员提供准确的地理位置信息、路线规划、实时路况等,帮助驾驶员安全、高效地到达目的地。8.2.2导航系统设计原则(1)准确性:导航系统应具备高精度的定位和地图匹配技术,保证提供准确的地理位置信息。(2)实时性:导航系统应具备实时路况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为驾驶员提供实时的路线规划建议。(3)个性化:导航系统应考虑驾驶员的出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路线规划方案。8.2.3导航系统设计内容(1)地图数据:导航系统需具备高质量的地图数据,包括道路、交通设施、兴趣点等。(2)定位技术:采用GPS、GLONASS、BD等卫星导航系统,以及车载传感器、摄像头等辅助定位技术。(3)路线规划算法:结合实时路况信息,采用Dijkstra算法、A算法等,为驾驶员提供最优行驶路径。(4)界面设计:导航系统界面应简洁明了,便于驾驶员操作。8.3诱导与导航系统的集成8.3.1概述诱导与导航系统的集成是将交通诱导策略与导航系统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智能交通诱导与导航系统,以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出行安全。8.3.2集成方法(1)数据融合:将实时交通数据、历史交通数据、出行需求等数据进行融合,为驾驶员提供全面的交通信息。(2)算法集成:将交通诱导算法与导航算法相结合,实现实时路径规划与诱导。(3)界面集成:将诱导信息与导航界面整合,提供统一的操作界面。8.3.3集成效果(1)提高道路通行效率:通过实时诱导与导航,减少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能力。(2)提升出行安全性:通过准确的导航与诱导,降低交通风险。(3)改善用户体验:集成后的系统界面简洁明了,操作便捷,提高用户体验。第九章智能交通管理与决策支持9.1交通管理策略9.1.1概述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已成为我国交通管理的重要方向。本节主要介绍智能交通管理策略,包括交通信号控制、交通组织优化、交通诱导与调控等方面。9.1.2交通信号控制策略(1)自适应交通信号控制策略:根据实时交通流量、路段饱和度等因素自动调整信号周期、绿灯时间等参数,提高道路通行效率。(2)智能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策略:通过协调相邻交叉口的信号相位差,实现区域交通流的顺畅运行。9.1.3交通组织优化策略(1)路段优化:合理分配车道功能,提高道路通行能力。(2)交叉口优化:通过优化交叉口布局、调整车道宽度、设置专用道等措施,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9.1.4交通诱导与调控策略(1)实时交通诱导:根据实时交通状况,为驾驶员提供最佳行驶路径。(2)交通拥堵调控:通过限制部分车辆行驶、调整交通需求等措施,缓解交通拥堵。9.2决策支持系统设计9.2.1概述决策支持系统是智能交通管理与决策支持的核心组成部分,本节主要介绍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原则、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9.2.2设计原则(1)实时性:系统应能实时处理交通数据,为决策者提供实时信息。(2)可靠性:系统应具备较高的可靠性,保证决策结果的准确性。(3)灵活性:系统应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应对不同场景下的交通需求。9.2.3系统架构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负责实时采集交通数据,并进行预处理。(2)模型库模块:存储各种交通管理模型,如信号控制模型、交通组织模型等。(3)方法库模块:提供各种决策方法,如优化算法、预测模型等。(4)人机交互模块: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实现数据输入、结果展示等功能。9.2.4关键技术研究(1)数据挖掘与知识发觉:通过对大量交通数据的挖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者提供依据。(2)智能优化算法:研究并应用智能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等,解决交通管理中的优化问题。(3)预测模型:构建交通预测模型,对未来的交通状况进行预测,为决策提供依据。9.3系统运行与维护9.3.1系统运行系统运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数据采集:通过交通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实时采集交通数据。(2)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如数据清洗、数据融合等。(3)模型运算:根据实时数据和预设模型,进行决策计算。(4)结果输出:将决策结果输出至人机交互界面,供决策者参考。9.3.2系统维护为保证系统正常运行,需进行以下维护工作:(1)硬件维护:定期检查交通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的运行状况,并及时更换故障设备。(2)软件维护:定期更新系统软件,修复漏洞,提高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学之眼模板
- 医药生物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 舞蹈秘境:身心之旅
- 幼儿园环境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计划
- 《知识产权法总论》课件
- 舞台设计工程师工作总结
- 2024员工三级安全培训考试题及参考答案【A卷】
- 2023年-2024年项目部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题及答案原创题
- 员工因病辞职报告-15篇
- 历史学应用研究报告
- YS/T 1149.2-2016锌精矿焙砂化学分析方法第2部分:酸溶锌量的测定Na2EDTA滴定法
- GB/T 11017.1-2002额定电压110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及其附件第1部分:试验方法和要求
- 原料药FDA现场GMP符合性要求与检查实践课件
- 科技创新社团活动教案课程
- 氨碱法纯碱生产工艺概述
- 基础化工行业深度:电解液新型锂盐材料之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市场潜力可观新型锂盐LiFSI国产化进程加速
- 年产10000吨一次性自然降解环保纸浆模塑餐具自动化生产线技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实战销售培训讲座(共98页).ppt
- 测控电路第7章信号细分与辨向电路
- 哈尔滨工业大学信纸模版
- 氨的饱和蒸汽压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