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昌区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湖北省武昌区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湖北省武昌区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湖北省武昌区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湖北省武昌区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外…………○…………装…………○…………订…………○…………线…………○……○…………内…………○…………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外…………○…………装…………○…………订…………○…………线…………○…………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湖北省武昌区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师做的是知识、思想和真理的工作,是灵魂、生命和人的工作,这也就要求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而要成为“大先生”。A.幸运

光荣

传播

塑造B.幸运

光荣

塑造

传播C.光荣

幸运

传播

塑造D.光荣

幸运

塑造

传播2.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民日报社要在全社会营造培育品牌、创造品牌、尊重品牌、呵护品牌,为推动中国品牌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B.热映电影《长津湖》气势恢宏,以全景式、快节奏的叙事方式,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的长津湖之战。C.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大数据被应用到生态修复和环境检测上,这为生物多样化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D.教育部新闻中心一直在关注高校的防疫情况,并表示高校是否转为线上教学取决于当地及全国的疫情发展状况。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并直播。这是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B.手机支付、云上缴费、智能出行,这些带来极大生活便利的数字技术,却正在成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融入现代社会的“数字鸿沟”。C.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我们要增强师资力量的培养,老师要具备相应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计。D.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大概分为三个部分:顶峰、中段和底部。“如意头”是一个多功能空间,“如意柄”设有两个跳台,底部是一个体育场。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春日吴锡畴①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一窗草忆濂溪老②,五亩园思涑水翁③。无赋招魂④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注】①吴锡畴:南宋末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这里指作者自己。③涑水翁:指司马光,神宗时居洛十五年,以读书、钓鱼、采药、灌花为乐。这里指作者自己。④招魂:用屈原《离骚》典,秦昭王骗楚怀王至秦国,威胁他割地,怀王不从,昭王将其拘留,三年后客死于秦。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直抒胸臆。“幽情”既是伤春,亦是忧国,诗人感叹韶光过得太快,郁闷惆怅,难以言说。B.颔联紧承首联,书写诗人的所见所感,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衔泥筑巢,人在梅雨季节昏沉萎靡。C.颈联中诗人以“濂溪老”和“涑水翁”喻己,曲折而真切地表现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D.尾联中诗人表示不愿写《招魂》那样的辞赋,姑且赋诗遣兴以酬答春天造化之工以排解“幽情”。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评卷人得分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①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迄今已有120年。甲骨文与汉晋木简、敦煌文书、明清档案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的“四大发现”,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迄今为止,共发掘出土154600余片,约有4600多个单字。在这4600多个单字中,经考释而公认的有1700个左右,仍有2900个左右的单字不识。研究证实,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公认现存最古老而自成体系的文字。②然而,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德经,他将汉字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对比后认为,中国文字是受埃及文字的启发而形成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着其独特的异彩之处。③中国文字出现的历史当属世界领先。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不断的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不仅如此,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7000多年的刻画符号,也为研究中国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④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中国汉字具有连续性和使用时间长的特点。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⑤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它与后世的文字传承关系十分密切。从文字结构看,甲骨文不仅完全具备后来汉字方块的特点,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因此,可以说甲骨文是一种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由甲骨文、商周金文,到春秋战国的大篆、小篆,汉魏的隶书及以后的行书、楷书,其嬗变轨迹清晰可见。⑥中国汉字还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并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字喃,直到十五世纪时,字喃才完全取代了汉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而其他早期文明古国,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⑦甲骨文记载了商周时期,特别是商代晚期273年的史事,内容异常丰富,涉及祭祀、征伐、年成、田猎、疾病、祸福、生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国家形态、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礼制风俗、军事、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以及语言文字、书法艺术等提供了第一手材料。⑧甲骨文中有关科学技术的内容十分丰富,显示了我们祖先的聪慧和创新精神。当时的天文历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有世界上最早关于日食、月食和星象的文字记录。当时农业的发展水平也居世界的前列,已经种植黍、麦、稻、粟等农作物,掌握了播种、田间管理、收获、贮存等一整套农作物的栽培和管理技术,其中有关植物水分生理学知识的记载,要比古代希腊早1000多年。⑨甲骨文发现后,学者们通过对殷墟甲骨文的研究,证明了《史记·殷本纪》的可信,证实了司马迁撰写的商代历史绝非向壁虚构,从而又极大地提高了《史记》中有关夏朝历史记载的可信度。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正以《史记·夏本纪》的记载为线索,探寻夏代的历史文化,目前已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因此,用出土文物去印证古代典籍,重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可信历史,甲骨文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节造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有删改)5.下列有关甲骨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已发掘出土的154600片甲骨中,大约有4600个单字,有2900个左右的单字没有被识别。B.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甲骨文被普遍认为是目前中国历史上现存的最古老而自成体系的文字。C.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很早就灭绝了,而甲骨文却有连续性和使用时间长的特点D.古人根据甲骨文总结了汉字造字的方法,即六书理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6.下列能够说明“中国文字不是受埃及文字的启发而形成的”的一项是(

)A.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等表明汉字起源时间已被提前到夏代。B.贾湖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多年的刻画符号为研究中国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线索。C.楔形文字,绝迹时间较早,对周边国家没有影响,对中国影响更是无从谈起。D.埃及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以致没有得到传承,而中国文字嬗变轨迹清晰。7.下列对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与后世的文字传承关系很密切,它的文字构造特点影响了后世方块汉字的造字。B.甲骨文记录的史事,为后世提供了有关礼制风俗、语言文字、书法艺术等方面的资料。C.甲骨文中记载了有关科学技术的丰富内容,充分显示了中华祖先们的智慧和创新精神。D.甲骨文在印证古代典籍上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证实了《史记》中有关夏朝的历史记载。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每个故乡都在消逝王开岭①在《城市的世界》中,作者安东尼·奥罗姆说了一件事:帕特丽夏和儿时的邻居惊闻老房子即将拆除,立即动身,千里迢迢去看一眼曾生活的地方。他感叹道,“对我们这些局外人而言,那房子不过一种有形的物体罢了,但对于他们,却是人生的一部分。”②这样的心急,这样的驰往和刻不容缓,我深有体会。③现代拆迁的效率太可怕了,“现代改造”的人工手术让灰飞烟灭在一夜之间发生。一次城市研讨会上,有建设部官员愤愤地说:“中国,正变成由一千个雷同城市组成的国家。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之任何珍藏一个故乡,且故乡信息又是各自独立、不可混淆的,那么,面对身穿统一制服的克隆军团,我们还有使用‘故乡’一词的勇气和依据吗?我们还有抒情的可能和心灵基础吗?”是的,一千座镜像被打碎了,碾成粉,又从同一副模具里脱胎出来,此即“日新月异”“翻天覆地”下的中国城市新族。④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⑤“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此即替自己收藏童年、见证青春的地方?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⑥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就像北京的车站名,你若以为它们都代表“地点”并试图消费其实体,即大错特错了:“公主坟”其实无坟,“九棵树”其实无树,“苹果园”其实无园,“隆福寺”其实无寺……⑦“地址”或许和“地点”重合,比如“前门大街”,但它本身不等于地点,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比如你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东西。再比如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⑧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⑨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⑩“注重空间、漠视地点”的生存路线,在当下中国演绎得更赤裸露骨、如火如荼。⑪像今天的北京、上海、广州,一个人再把它唤作“故乡”,恐怕已有启齿之羞——一方面,大城欲望制造的无边无际,使得任何人都只能消费其极小一部,没人能再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没人再能如数家珍地描叙和盘点它,没人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人”。另一方面,由于它极不稳定,容颜时时变幻,布局任意涂改,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暂时、偶然,沉淀不下故事——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不了依赖和深厚情怀。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⑫面对无限放大和变奏、一刻也不消停的城市,谁还敢自称其主?⑬如此无常的城市里,人和地点间已失去了最基本的约定,同一位置,每年、每月、每周看到的事物都闪烁不定,偶尔,你甚至不如一个刚进入它的人了解某一部位的现状,有一回,我说广内大街有家馆子不错,那个在京开会的朋友摇摇头,甭去了,拆了。我说怎么会呢?上月我还去过啊。朋友笑道,昨天刚好从那儿过,整条街都拆了。我叹息,那可是条古意十足的老街啊。⑭吹灯拔蜡的扫荡芟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⑮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⑯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选自《古典之殇》有删改)8.第④段中,作者说“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请结合上下文说说这里“整容”和“毁容”分别指的什么。9.阅读⑤-⑩段,请你简要概括“地址”与“地点”的区别。10.请你简要概括作者认为一个人把今天的北京、上海、广州换作“故乡”会有“启齿之羞”的原因11.结合全文,请你分析标题“每个故乡都在消逝”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评卷人得分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应侯①失韩之汝南②,秦昭王谓应侯曰:“君亡国,其忧乎?”应侯曰:“臣不忧。”王曰:“何也?”曰:“梁人有东门吴者,其子死而不忧,其相室曰:‘公之爱子也,天下无有,今子死不忧,何也?’东门吴曰:‘吾尝无子,无子之时不忧;今子死,乃即与无子时同也。臣奚忧焉?’臣亦尝为子,为子时不忧;今亡汝南,乃与向为梁余子同也。臣何为忧?”秦王以为不然,以告蒙傲③曰:“今也寡人一城围食不甘味卧不便席今应侯亡地而言不忧此其情也?”蒙傲曰:“臣请得其情。”蒙傲乃往见应侯,曰:“傲欲死。”应侯曰:“何谓也?”曰:“秦王师君,天下莫不闻,而况于秦国乎!今傲势得秦为王将,将兵,臣以韩之细也,显逆诛,夺君地,傲尚奚生?不若死。”应侯拜蒙傲曰:“愿委之卿。”蒙傲以报于昭王。自是之后,应候每言韩事者,秦王弗听也,以其为汝南虑也。(选自《战国策》)【注】①应侯:即范雎,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政治家,后来人秦为秦相。②汝南:原属韩国,后被秦昭王封给范雎。③蒙傲:战国末期秦国名将。1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亡国

亡:失去B.臣亦尝为子

子:儿子C.秦王师君

师:拜……为师D.愿委之卿

委:委托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今也寡人一城围食不甘味卧不便席今应侯亡地而言不忧此其情也A.今也/寡人一城围/食不甘味/卧不便席/今应侯亡地/而言不忧此其情也B.今也/寡人一城围/食不甘味/卧不便席/今应侯亡地而言不忧/此其情也C.今也寡人/一城围/食不甘味/卧不便席/今应侯亡地/而言不忧此其情也D.今也寡人/一城围/食不甘味/卧不便席/今应侯亡地而言不忧/此其情也1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侯借故事向秦昭王表明自己并没有因为失掉封地而伤心。B.秦昭王之前没有怀疑应侯的话,而是派蒙傲前去关心范雎。C.蒙傲以韩国夺回应侯封地令自己受辱为理由前去试探应侯。D.秦昭王没有深究应侯的假话,也没插手其夺回失地的谋划。15.将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臣以韩之细也,显逆诛,夺君地,傲尚奚生?不若死。评卷人得分四、名著阅读宋江因见了这两人,心中欢喜,吃了几杯,忽然心里想要鱼辣汤吃,便问戴宗道:“这里有好鲜鱼么?”戴宗笑道:“兄长,你不见满江都是渔船。此间正是鱼米之乡,如何没有鲜鱼!”宋江道:“得些辣鱼汤醒酒最好。”戴宗便唤酒保,教造三分加辣点红白鱼汤来。顷刻造了汤来,宋江看见道:“美食不如美器。虽是个酒肆之中,端的好整齐器皿。”拿起箸来,相劝戴宗、李逵吃,自也吃了些鱼,呷了几口汤汁。李逵也不使箸,便把手去碗里捞起鱼来,和骨头都嚼吃了。宋江看见忍笑不住,再呷了两口汁,便放下箸不吃了。戴宗道:“兄长,已定这鱼腌了,不中仁兄吃。”宋江道:“便是不才酒后,只爱口鲜鱼汤吃。这个鱼真是不甚好。”戴宗应道:“便是小弟也吃不得,是腌的,不中吃。”李逵嚼了自碗里鱼,便道:“两位哥哥都不吃,我替你们吃了。”便伸手去宋江碗里捞将过来吃了,又去戴宗碗里也捞过来吃了,滴滴点点,淋一桌子汁水。戴宗叫酒保来问道:“却才鱼汤,家生〔家生〕器具。甚是整齐,鱼却腌了,不中吃。别有甚好鲜鱼时,另造些辣汤来与我这位官人醒酒。”酒保答道:“不敢瞒院长说,这鱼端的是昨夜的。今日的活鱼,还在船内,等鱼牙主人不来,未曾敢卖动,因此未有好鲜鱼。”李逵跳起来道:“我自去讨两尾活鱼来与哥哥吃。”戴宗道:“你休去,只央酒保去回几尾来便了。”李逵道:“船上打鱼的,不敢不与我,直得甚么!”戴宗拦当不住,李逵一直去了。(有删减。)16.请简要概括李逵要去江边讨鱼的原因。17.从选段中可以看出李是一个和_________的_______人。评卷人得分五、综合性学习【材料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世界各国人民永享和平安宁。——《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世界法西斯战胜历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材料二】中共中央、国务院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2021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国行公祭,祀我殇胞,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现场庄严肃穆,国旗下半旗约3000名胸前佩戴白花的各界代表静静肃立,10时整,仪式开始,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歌唱毕,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南京市拉响防空警报,汽车停驶鸣笛,行人就地默哀,在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国家公祭献曲》的旋律中,解放军仪仗大队16名礼兵抬起了8个花圈,敬献于公祭台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举行2021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孙春兰出席并讲话》18.基于以上材料,请你概括出三条举行国家公祭仪式的意义。19.2018年12月13日,《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正式实施,《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在南京市人民政府通告规定的国家公祭活动期间,国家公祭设施周边禁止一切公共娱乐活动,你的同学小明对这个条例不理解,他认为娱乐并不会影响国家公祭仪式的举行,请你向他解释一下这项规定的意义。(要求:字数100-120字。)评卷人得分六、作文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文。在兵败受辱之后,勾践大力发展国内生产以富其国,训练军队战斗力以强其兵,最终成功灭吴称霸;建国初期,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新中国自主研制“两弹一星”,提升国力,靠自己力量重回联合国。可见,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只有提升自己实力,才能改变局势,赢得挑战。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自选问题(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需要出现姓名或者校名,请用化名代替。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词义辨析,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幸运:指很难发生的好事竟然发生,侧重运气好,多用于形容人的机遇好;光荣:意为荣誉。第一空结合“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可知,应用“幸运”;第二空结合“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可知,用“光荣”。传播:指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之间,利用一定的媒介和途径所进行的、有目的的信息传递活动;塑造:用一定的艺术手法或语言文字来刻画人物形象。第三空与“知识”搭配,应用“传播”,第四空与“灵魂、生命”搭配,应用“塑造”;故选A。2.A【解析】【详解】A.缺少句子成分,营造后缺少宾语,“营造……的氛围”为固定搭配,应该为“营造培育品牌、创造品牌、尊重品牌、呵护品牌的氛围”。故选A。3.C【解析】【详解】C.题干中“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将逗号改为句号。故选C。4.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D.“无赋招魂难独笑,且排春句答春工”意思是:我没有写招魂赋只能让屈原去独自狂啸了,姑且排列词句,酬答春天的造化之工。是作者写不出《招魂》那样的辞赋,只能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诗人表示不愿写《招魂》那样的辞赋”理解错误;故选D。5.A6.B7.D【解析】5.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B.根据第①段“研究证实,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公认现存最古老而自成体系的文字”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现存最古老的文字,而非“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历史现存最古老的文字,选项表述有误;C.根据第④段“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中国汉字具有连续性和使用时间长的特点。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可知,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中国汉字具有连续性和使用时间长的特点,并非是甲骨文具有此特点,选项表述有误;D.根据第⑤段“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可知,材料中没有提到古人根据甲骨文总结了汉字造字的方法,表述有误;故选A。6.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筛选与分析能力。A.根据第③段“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可知选项中例子只能说明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不能证实中国文字是不是受埃及文字的启发而形成的;B.根据第③段“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和“不仅如此,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7000多年的刻画符号,也为研究中国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可知,埃及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贾湖遗址发现距今7000多年的刻画符号,可得甲骨文早于埃及象形文字,能够证实中国文字不是受埃及文字的启发而形成的;C.根据第⑥段“而其他早期文明古国,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可知,选项中的楔形文字是巴比伦,与埃及无关;D.选项只是在讲述甲骨文和埃及象形文字有无迹可寻的事实,并不能证实两者的关系;故选B。7.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D.根据第⑨段“甲骨文发现后,学者们通过对殷墟甲骨文的研究,证明了《史记•殷本纪》的可信,证实了司马迁撰写的商代历史绝非向壁虚构,从而又极大地提高了《史记》中有关夏朝历史记载的可信度。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正以《史记•夏本纪》的记载为线索,探寻夏代的历史文化,目前已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因此,用出土文物去印证古代典籍,重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可信历史,甲骨文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知,可知甲骨文提高了《史记》中关于夏朝历史记载的可信度,与选项中“证实”不符合。故选D。8.①“整容”是指构建大城宏图的背景下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所有的城市都变得一样美观、一种模样,是外观上的美化;②“毁容”是指故乡独有的情感记忆、生活体系、价值观念文化属性被毁坏,是文化上的失守。9.(1)(功能)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2)(特点]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3)(价值)地址指向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地点富有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10.一方面,大城欲望制造过大,使得任何人都只能极少消费,没人能再从整体上把握和描叙它。另一方面,由于城市极不稳定,容颜布局时时变幻,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不了依赖和深厚情怀。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11.①对每个故乡都因现代化改造而失去它原有风格、原有记忆和原有容颜,从而变得雷同的现实的批评与不满。②对现代人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世与方向、本质与归宿,没有精神寄托、不知存在意义的悲哀与感伤。③对人们直面这个人类的共同悲剧,留住故乡,留住根的渴望与呼吁。【解析】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结合第③段中“中国,正变成由一千个雷同城市组成的国家”和“是的,一千座镜像被打碎了,碾成粉,又从同一副模具里脱胎出来,此即‘日新月异’‘翻天覆地’下的中国城市新族”可知,中国城市新族是将所有的城市雷同,可见“整容”是指构建大城宏图的背景下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所有的城市都变得一样美观、一种模样,是外观上的美化;结合第③段中“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之任何珍藏一个故乡,且故乡信息又是各自独立、不可混淆的,那么,面对身穿统一制服的克隆军团,我们还有使用‘故乡’一词的勇气和依据吗?我们还有抒情的可能和心灵基础吗”和第⑤段中“‘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可知,城市因“整容”而失去了原有的特殊记忆,可见“毁容”是指故乡独有的情感记忆、生活体系、价值观念文化属性被毁坏,是文化上的失守。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提炼与概括能力。由第⑧段中“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可知,地址的特点是死的,而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是用来指示与寻找,而地点是用来生活和体验的;由第⑨段“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可见,地址指向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地点富有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由第⑪段“像今天的北京、上海、广州,一个人再把它唤作‘故乡’,恐怕已有启齿之羞——一方面,大城欲望制造的无边无际,使得任何人都只能消费其极小一部,没人能再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没人再能如数家珍地描叙和盘点它,没人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人’。另一方面,由于它极不稳定,容颜时时变幻,布局任意涂改,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暂时、偶然,沉淀不下故事——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不了依赖和深厚情怀。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可知,作者认为一个人把今天的北京、上海、广州换作“故乡”会有“启齿之羞”有两方面原因,由此可概括为:一方面,大城欲望制造过大,使得任何人都只能极少消费,没人能再从整体上把握和描叙它。另一方面,由于城市极不稳定,容颜布局时时变幻,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不了依赖和深厚情怀。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11.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及含义。文章标题可以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文章标题可以设置悬念,从而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标题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总领全文;文章标题可以交代作者的思想情感,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由第③段“现代拆迁的效率太可怕了,‘现代改造’的人工手术让灰飞烟灭在一夜之间发生。一次城市研讨会上,有建设部官员愤愤地说:“中国,正变成由一千个雷同城市组成的国家。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之任何珍藏一个故乡,且故乡信息又是各自独立、不可混淆的,那么,面对身穿统一制服的克隆军团,我们还有使用‘故乡’一词的勇气和依据吗?我们还有抒情的可能和心灵基础吗”和第④段“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可知,作者对每个故乡都因现代化改造而失去它原有风格、原有记忆和原有容颜,从而变得雷同的现实的批评与不满;由第⑪段“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可知,作者对现代人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世与方向、本质与归宿,没有精神寄托、不知存在意义的悲哀与感伤;由第⑭至⑯段“吹灯拔蜡的扫荡芟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可知,作者对人们直面这个人类的共同悲剧,留住故乡,留住根的渴望与呼吁。12.B13.B14.B15.眼看弱小的韩国意敢违逆秦国夺走阁下的封土,我蒙傲还有什么脸活着?还不如早点死了好!【解析】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B.句意:臣当初只不过是一个小民。子:儿子和女儿,这里指子民;故选B。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现在如果有一个城池被敌人围困,寡人就会愁得寝食不安,可是范雎丢了自己的封土,反而说自己毫不难过,寡人认为他这话不合情理。“今也”交代背景,“寡人一城围”君王做出一个城池被围困的假设,“食不甘味”“卧不便席”句式对仗,是君王因为假设而产生的后果。“今应侯亡地而言不忧”是叙述臣子范雎面对失去守地而不担忧的事实,“此其情也”是君王面对这个事实所发出的质疑。故断句为:今也/寡人一城围/食不甘味/卧不便席/今应侯亡地而言不忧/此其情也。故选B。1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B.由“秦王以为不然,以告蒙傲曰:‘今也寡人一城围食不甘味卧不便席今应侯亡地而言不忧此其情也?’蒙傲曰:‘臣请得其情。’”可知,秦昭王对应侯产生质疑,才派蒙傲前去试探,而不是选项中“没有质疑”。故选B。1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要注意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特殊情况。重点词有:细:弱小的;逆:违逆;地:封地;尚:尚且;生:活着;不若:不如。【点睛】参考译文:应侯范雎失去了封邑原属韩地的汝南。秦昭王对应侯说:“贤卿丧失自己的封地汝南以后,是不是很难过呢?”范雎回答说:“臣并不难过。”昭王说:“为什么不难过?”范雎说:“梁国有一个叫东门吴的人,他的儿子虽然死了,可是他并不感到忧愁,因此他的管家就问他:‘主人你疼爱儿子,可以说是天下少见,现在不幸儿子死了,为什么不难过呢?’东门吴回答说:‘我当初本来没儿子,没儿子时并不难过;现在儿子死了等于恢复没儿子时的原状,我为什么难过呢?’臣当初只不过是一个小民,当平民的时候并不忧愁,如今失去封地汝南,就等于恢复原来平民身份,我又有什么好难过的呢?”秦昭王不信,于是就对将军蒙傲说:“如果有一个城池被敌人围困,寡人就会愁得寝食不安,可是范雎丢了自己的封土,反而说自己毫不难过,寡人认为他这话不合情理。”蒙傲说:“让我去了解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蒙傲就去拜会范雎说:“我想要自杀!”范雎很惊讶:“将军你怎么能说这种话呢?”蒙傲回答说:“君王拜阁下为师,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这件事。现在我蒙傲侥幸成为秦国将军,眼看弱小的韩国竟敢违逆秦国夺走阁下的封土,我蒙傲还有什么脸活着?还不如早点死了好!”范雎赶紧向蒙傲答拜说:“我愿意把夺回汝南之事托付您!”于是蒙傲就把范雎的话回奏昭王。从此每当范雎谈论到韩国,秦昭王就不想再听,认为范雎是在为夺回汝南而谋划。16.宋江想吃鲜鱼解酒却没有等到鱼家回来,故而等不及。17.

不拘小节

急躁直爽【解析】16.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由第一段“宋江道:‘得些辣鱼汤醒酒最好。’”可见,宋江想吃鲜鱼汤醒酒。由第二段“酒保答道:‘不敢瞒院长说,这鱼端的是昨夜的。今日的活鱼,还在船内,等鱼牙主人不来,未曾敢卖动,因此未有好鲜鱼。’李逵跳起来道:‘我自去讨两尾活鱼来与哥哥吃’”可知,今日所吃的鱼不是新鲜的,新鲜的鱼要等鱼家回来才可以买,所以李逵等不及要去自己讨两条。综上可概括为:宋江想吃鲜鱼解酒却没有等到鱼家回来,故而等不及。17.本题考查名著的人物形象。由“李逵嚼了自碗里鱼,便道:‘两位哥哥都不吃,我替你们吃了。’便伸手去宋江碗里捞将过来吃了,又去戴宗碗里也捞过来吃了,滴滴点点,淋一桌子汁水”可知,李逵直接从别人碗里捞鱼吃,可见他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由“李逵跳起来道:‘我自去讨两尾活鱼来与哥哥吃。’戴宗道:‘你休去,只央酒保去回几尾来便了。’李逵道:‘船上打鱼的,不敢不与我,直得甚么!’戴宗拦当不住,李逵一直去了”可知,李逵得知鱼家不回来就吃不到鲜鱼,于是就跳起来要讨鲜鱼给宋江吃,可见李逵是一个急躁直爽的人。18.(1)国家公祭日的目的和意义是缅怀过去,铭记历史和教训,抚慰民心、顺应民意。(2)同时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是中国与世界更好的在沟通,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3)其世界意义在于,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坚守。19.小明同学,你的想法考虑不够全面。设立国家公祭日是为了能促使我们后辈铭记历史,对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遗忘历史,就是对先烈们的背叛。既然公祭日是非常庄严和严肃的一个节日,那在我们在这样的一个节日里,如果做了一些娱乐性的节目,肯定对逝去的一些烈土或者是受难者是极其不尊重的,那所以说就会禁止娱乐节目的演出。你同意吗?【解析】18.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提炼与概括。仔细阅读材料,从对中国、对中国与其他国家、对世界历史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材料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世界各国人民永享和平安宁”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记历史经验,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由此可概括为:国家公祭日的目的和意义是缅怀过去,铭记历史和教训,抚慰民心、顺应民意;同时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是中国与世界更好的在沟通,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根据材料二“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