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自然情怀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人文主题感受自然之美,提升感悟力,激发对自然的珍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树立合理的自然观;探寻民族文化观念和审美心理。本单元所选的文章都属于写景抒情散文,描写了文人眼中的大自然。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描写自然景物,并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融入这自然美景中。在情感表达上,或表现喜悦或哀愁的心情,或表明自己对自然景物的人生感悟,或抒发一种向往、眷念之情,或反映一种勇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旷达情怀。素养目标1.整体感知文学作品,涵泳品味,领悟作品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获得审美体验。2.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鉴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表现角度和艺术价值有独到的感悟和思考,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3.捕捉创作灵感,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写作。文本素养篇目达成素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这两篇文章都注重写景,但都不是单纯地写景状物,而是在景物描写中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学习这两篇文章要注意赏析散文细腻、传神、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文本的写作技法,从景与情的关系入手把握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我与地坛(节选)》地坛中的景物在荒芜寂静中显现出生机活力、生生不息之美。遭遇人生苦难的史铁生走入地坛,地坛成为作家栖居的精神家园。学习本文要注意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体味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引导学生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赤壁赋》《登泰山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这两篇古文,一乐水,一乐山,各具意趣。学习这两篇古文,要重点掌握古今异义现象、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赏析两文不同的行文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体味苏轼人生观中的辩证、达观成分和姚鼐隐藏在景物背后的情怀。文人笔下的秋是多姿多彩的——有“轻寒正是可人天”的惬意,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昂扬;有“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萧索,有“风急天高猿啸哀”的苍凉;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绚丽,也有“战地黄花分外香”的激昂。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展卷细品《故都的秋》。秋学法路径1.分析写景。在不同的作者笔下,景物呈现出不同的形象、色彩、趣味和情调,所以不仅要认真细致地品味每一篇文章,还要将它们放在一起比较分析、综合研判,以获得更为广阔的视野。2.体会情感。首先要带着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独特情味;其次,要专注于探寻作者的感情基调、感情线索等,品味散文中的情。3.品味语言。散文语言是艺术化的语言。透过优美的语言在心中获得有关景物的生动形象,获得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课文美的感知。4.理解哲理,注重审美。学习时要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理解他们所表达的思想,挖掘其中的民族审美心理和特征,并进行评价。5.读写结合。鉴赏散文的写作技法,获取写作启示;找出课文中优美隽永的语句加以品味并仿写;学写借景抒情的片段和文章赏析等。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热闹、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平——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平——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郁达夫《北平的四季》第14课故都的秋郁达夫夫郁学习目标了解本文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的特点。学习对比手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妙处。探究作者寄寓其中的深刻思想与情感。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本文严谨的结构。知人论世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在日本留学期间(1896-1945)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4年8月创作《故都的秋》,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知人论世郁达夫的作品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又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我的忏悔》短篇小说郁达夫的作品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
自叙性质,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02郁达夫认为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在他的40余部小说作品中,除少数篇什之外,绝大多数作品都是比照自己的身世和经历来创作的。“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散文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郁达夫的散文都直接倾诉自身的遭遇,直接抒发感伤情怀,发出对现代文明带来的我戳和官僚社会腐败的诅咒,又常伴随着“时代病”的感伤。写作背景从1921年9月—1933年3月,郁达夫主要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在此期间发生了许多令郁达夫伤心欲绝的事情:①1926年6月其子龙儿在京死去②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③1933年2月,日军攻占承德,北平处在风雨飘摇中。④国民党白色恐怖威胁,知识分子内心惶恐不安,时常处于漂泊之中。在此背景下,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月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到北平后,对故乡的眷恋和国事的危急,使他触景伤情,1934年8月写下《故都的秋》。(一)散文的特点1.形散而神聚2.意境深邃3.语言优美凝练,富有文采(二)散文的分类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三)散文五要素语言、内容、结构、艺术手法、情感态度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与诗歌、小说和戏剧并称四大文学样式。“神聚”主要就立意而言,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形散”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皆可。形神
聚焦文题:故都的秋“故”字有着依恋和向往的情感,用“故都”二字,更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山围故国周遭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落日故园情解题将“故都”换为“北京”、“北平”行否?有何不同?不用“北京”因为民国期间1928年6月20日,改北京为北平。不用“北平的秋”,因为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当时的都城是南京,“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秋”------表明描写内容。因此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结对故都北平秋景秋色的回忆,表达对故都之秋的向往和眷恋。朗读感悟——正音潭柘寺(zhè)廿四桥(
niàn
)
落蕊(ruǐ)平仄(zè)颓废(tuí)一椽
(chuán)橄榄(lǎn)蟋蟀(shuài)细腻(nì)嘶叫(sī)普陀山(tuó)房檩(
lǐn)听朗读,标注字音梳理文章的思路结构思路与结构总写1-2分写3-12总括13-14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抒发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忆秋)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描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图景,赞美北国之秋。(绘秋)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恋秋)思考问题1.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找出文眼。2.作者眼中北国的秋有怎样的特点?3.作者认为南方的秋如何?
文章写的是北国的秋,为何在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南国的秋?4.“特别地”是与哪个地方的秋天作比较得出来的特点?其他地方的秋天有什么特点?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思考问题1、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找出文眼。关键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2、北国的秋有怎样的特点?文眼有何作用?1.特点:清,静,悲凉。2.作用①故都的秋特点的概括,文章线索(结构上);②客观实境与主观情感的写照(内容/情感上)。思考问题4.作者认为南方的秋如何?
文章写的是北国的秋,为何在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南国的秋?慢、润、淡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内容上: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形成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独特之处。情感上:写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烘托作者对北国之秋无比眷恋、热爱的感情。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点明北国之都“清”“静”“悲凉”的特征,运用对比手法,写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黄酒白干稀饭馍馍黄犬骆驼思考问题3.“特别地”是与哪个地方的秋天作比较得出来的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作比较?阅读全文思考其他地方的秋天有什么特点?比喻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黄酒——白干稀饭
——馍馍
鲈鱼
——大蟹黄犬
——骆驼味润味浅味淡味短味烈味深味浓味久秋味喻体对比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作者写北国之秋,为什么以“南国之秋”作对比?
首尾圆合,结构严谨。本文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首尾呼应。
对比手法。强调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强化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于人群中感悟生命“清”之美南国的人北国的人称呼动词形容词市民都市闲人夹在、过去咬着、立、遇见、微叹、互答混混沌沌缓慢悠闲作者眼中的南国之人是忙碌、拥挤、冷漠的,而北国之人是清闲、自在、健谈的。“清”既是人的状态之清闲自在,也是人们之间关系的清晰互通。如果我们赋予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相应的浓度,北国之秋是特别“清”,而南国之秋则只有一点点“清”,甚至谈不上“清”。于蝉鸣中体悟生命“静”之美北国秋蝉南国秋蝉“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以动衬静,用秋蝉的嘶叫反衬北国之秋的静以静衬动,暗示南国的城市过于吵闹,掩盖了蝉鸣从“静”的角度来比较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浓度,北国之秋是非常“静”,而南国之秋是一点点“静”,甚至是不“静”。小组合作: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能够体现“故都的秋”的“清”和“静”的句子,尝试赏析一下。清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泡一碗浓茶,细数一丝一丝的日光静对牵牛花看扫帚留下的一条条的丝纹,觉得清闲静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从色彩(视觉)上看,以冷色调为主,突出秋的清冷从对人物活动的描写上看,侧重于突出秋带给人的清闲之感主要是从听觉、触觉上写秋的恬静、静谧的特点。总结:我们通过“特别”这一关键词,把握住南北之秋的程度差异,抓住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共同部分——“人”和“蝉”,解读出在浓度上北国之秋的“清”“静”含量高,而南国之秋的“清”“静”含量相对较低,作者在体察北国之秋时更悠闲自在。通过分析文中能够体现“清”、“静”的语句,我们可以品味出,所谓的“清”“静”并不是“冷清、寂静”的意思,而是指“清闲”、“静谧”的舒适感受。
作者在第3—11段中描写了五幅画面,请用五个字概括出这五幅故都秋天的画面,并具体分析每幅图画中的景物是怎样体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小院秋景图(3)秋槐落蕊图(4)秋蝉残鸣图(5)秋雨话凉图(7-10)秋果奇景图(11)任务二:赏析描写,把握围绕文眼的写法小院秋晨图本图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探究秋晨小院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清以声写静悲凉静悲凉清小院秋晨图一椽破屋衰败沧桑感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清爽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谧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悠闲破壁腰残破静对牵牛花的蓝朵清闲落寞秋草萧索颜色:灰暗、碧绿、淡淡、淡蓝特点:冷清萧瑟冷色调—清—悲凉(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秋院清晨图①冷色调:青、蓝、灰②以动衬静:驯鸽的飞声③衰败的景象:破屋、破壁腰、疏疏落落的草透露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清静悲凉秋晨小院图很高碧绿的天色蓝白色的牵牛花细数日光
静喝浓茶【清冷、清闲、清静】驯鸽的飞声皇城人海之中【宁静】
一椽破屋
破壁腰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秋草
一椽
一碗
一坐
一丝一丝(量词)
【破旧、沧桑、衰败】表现手法视觉描写色彩(冷色调)细节描写听觉描写以声衬静动静结合怎样体现“清、静、悲凉”?思考
理解句子: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思考:作者为什么喜欢蓝朵而最不喜欢红色,而且牵牛花底下还要有“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牵牛花,显出作者主观的喜好:——回避暖色,偏好冷色,突显清冷。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显示出生命的衰败,给人以悲凉之感。情感:所描绘的景物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描写手法:视听结合、以动衬静,写出了观赏景物时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景物特点角度手法景物选取清听觉嗅觉视觉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灰土上留下的丝纹静触觉极细微极柔软悲凉感觉落寞一叶知秋的遥想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静——“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2、秋槐落蕊图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寂静无人,独自徘徊,只有与自然交融;给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寂寞、凄凉感觉,也流露了眷恋故都之秋的情怀。怎样描绘落蕊?思考多感官描写:脚踏满地落蕊,听觉上无声,嗅觉上无味,触觉上是近乎于无的(“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营造出了清闲静谧的氛围。细节描写: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感受作者清闲宁静的心境。触景生情:霜节已至,花蕊再美也被迫跌落枝头,成了脚下泥。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作者见此情景心生惆怅落寞之感,隐隐地透出悲凉的感觉和心境。2.秋槐落蕊图3、秋蝉残鸣图清——蝉声凄清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秋蝉的残鸣。悲凉——衰弱的残声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用一句话概括了蝉的一生:“蝉沐风浴露,饮天地之灵气,吸万木之精华,蛰伏四年,换来的只是短短一个月生命的春天”。几声秋虫的哀鸣,以动衬静,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牵动作者心魂,加“浓”了秋味。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王国维《人间词话》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白居易《早蝉》3.秋蝉残鸣图意象:蝉1.高洁品质的象征者,不借外力,声名远播。《蝉》虞世南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2.悲秋思绪的代言者《礼记》:“仲夏之月蝉始鸣,孟秋之月寒蝉鸣。”3.哀时伤逝的触发者4.困顿失意的自喻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作者为何突出蝉声的“残”字呢?表达“伤感”情绪,蝉在阳光下生命极其短暂。生命最后的鸣唱,往往引发人们迟暮之感,悲秋的表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听觉,以声衬静,悲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03秋蝉残鸣图悲凉以动衬静,静探究秋蝉残鸣图“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几声秋蝉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渲染了故都之秋寂廖、悲凉的气氛。此处以动衬静,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感,加“浓”了秋味。写秋蝉的目的何在?景物特点角度手法景物选取清视觉都市闲人(悠闲)静听觉息列索落地下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一层秋雨一层凉了悲凉视觉感觉急雨凉风04秋雨话凉图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静清悲凉都市闲人:地方特色,闲适、淡泊灰沉沉、青布单衣凉风静悲凉角度、手法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唉、了、吗、啦缓慢悠闲息列索落冷色调清冷清闲拟声词语气词清秋雨话凉图为什么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思考①此处“都市闲人”指平民,他们的形象、悠然闲适的互答,更富有故都的地方特色。②其对话展现出故都之秋清闲的特点,表露了作者在谈到百姓生活时的愉快心情。秋雨话凉图景物特点角度手法景物选取清视觉淡绿微黄叶落枣子红完清秋佳日小椭圆形的细叶淡绿微黄清秋细窄色彩饱和度低清、静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秋日胜果图西北风、沙尘灰土苍凉、悲凉写景角度听觉角度、色彩角度思考:作者为什么没有详细描绘陶然亭、钓鱼台等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因为作者更关注的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些平凡细小的事物虽不稀奇、富贵,但带着一股老北京特有的悠闲、自如,又有一丝落寞。更能体现作者清雅、独特的审美情趣。“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思考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盛极而衰。“秋的全盛时期”正面临着凋零的结局,所谓的“胜景”是终结前的狂欢,是短暂的,是以衰亡为背景的。5.秋果奇景图5、秋果奇景图悲凉——“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清——秋枣颜色淡绿微黄静——“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北方的果树:屋角、墙头、茅屋边上、灶房门口的那些枣树给人无声无息、静悄悄的感觉,淡绿微黄的颜色也不艳丽,而“西北风”、“尘沙灰土”也给人以深深的凉意。果子的颜色“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清、静的淡色,“红”也是“红完”的;它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致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秋日盛果图总结
“清”“静”“悲凉”的内涵具体为:清在色调:碧绿的天色、蓝朵牵牛、稀疏的秋草、青布单衣、淡绿微黄的枣子,选取冷色调景物;在生活:体察北国之秋时,发现北国人更清闲自在在意象的组合: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表现了作者以悲为美的独特的审美情趣。静悲凉在声音:驯鸽的飞声,扫帚声,衰弱的蝉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声调。以动衬静,以声衬静。思考一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②“神”是赞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形神①“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③“结合点”是北国秋之特点——清、静、悲凉。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思考二开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主体:通过对比和情景交融的手法,给读者展现了五幅颇具北国特点的秋景图。为赏秋不辞辛劳——爱秋之切!为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爱秋之深!对秋日盛景了然于胸——爱秋之实!虽写秋之悲凉,却意在赞颂。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思考二作者融情入景,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颂秋的诗作悲秋的诗作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苏轼《赠刘景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赠庐司户》: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思考二作者融情入景,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缘情入景,探究情因思考三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钟情于描写清、静、悲凉的秋景?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思考三这是秋天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1.与黑暗的社会环境有关。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客观方面主观方面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钟情于描写清、静、悲凉的秋景?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2.与作家个人气质和抑郁善感有关。作者生于乱世,一生命运坎坷。幼年(三岁)父亲去世,抗日时期妻子出轨,日本侵入家乡,母亲被夹在墙中活活饿死。哥哥被日伪汉奸暗杀。经过两次婚姻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有悲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感倾向。3.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4.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以情驭景情景交融情结中国文人有传统的悲秋情结。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留日十年,受日本物哀美学影响。审美物哀:事物引发的内心感动,大多与“雅美”、“有趣”等理性化的、有华采的情趣不同,是一种低沉悲愁的情感、情绪。悲与美是相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试验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民航大学《高等高分子化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学学校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考评细则及奖惩制度
- 浙江财经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前沿与进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张家口学院《新医疗技术与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缺陷分析与质量改进流程规范
- 五年级列方程应用题100道(有答案)
- 双11房产销售策略模板
- 生物研究月报模板
- 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图形的初步认识(二)》全部教案(共3课时)
-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 八年级上册英语完形填空、阅读理解100题含参考答案
- 2023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小学数学教学3000字(优选11篇)
- 四川水泥厂土建工程基础施工方案
- 新外研版高二英语选择性必修二Unit2重点单词短语归纳复习检测(精编课件)
- 围棋初级死活常型
- GB/T 6481-2002凿岩用锥体连接中空六角形钎杆
- GB/T 20988-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
- (最新)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
- 托福阅读小班讲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