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71292考向 26 中国古代史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备战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_第1页
32271292考向 26 中国古代史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备战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_第2页
32271292考向 26 中国古代史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备战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_第3页
32271292考向 26 中国古代史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备战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_第4页
32271292考向 26 中国古代史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备战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向26中国古代史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2021·浙江丽水·中考真题)据《丽水地区志》记载,在科举制存在的近1300年时间里,丽水共有进士120人,宋代占98人,考取进士人数最多,其主要原因是()A.娱乐场所瓦子出现 B.政治、文化中心南移C.重武轻文政策影响 D.文人注重学思考【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教育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因此推动“丽水地区的进士数量增加”,B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C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学生容易做错本题主要原因是没有熟练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对于文化教育的影响: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教育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因此推动“丽水地区的进士数量增加”。【易错警示】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状元的变化。自唐至明清,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北方籍状元占明显优势。元明清三代状元籍贯的地理分布与前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南方状元则有168名,占86.6%,南方籍贯状元在数额上形成了绝对优势。一、三国鼎立1.魏国:曹丕;220年;洛阳。2.蜀国:刘备;221年;成都。3.吴国:孙权;222年;建业(南京)。4.经济发展: 魏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国: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5.进步性:结束了割据混战的局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政权。三国集中时间和经历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和社会进步,为全国再次统一奠定基础。二、江南地区的开发1.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人口条件: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 社会条件: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政治条件:江南地区统治者采取适当政策发展经济 主要条件:南下移民与当地民众共同努力2.表现: 农业: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推广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手工业:手工业有了快速进步;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都有显著的发展 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交流,城市繁荣;建康成为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3.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基础,促进海外贸易,为后世海外交流兴盛打下基础。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北魏。2.北魏统一: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3.改革措施: 494年迁都洛阳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说汉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穿汉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改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通婚姻) 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用汉制) 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学礼俗)4.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出现:北朝后期2.特点: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3.表现 经济、习俗:少数民族--汉族: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农业居民;汉族--少数民族:学习畜牧经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政治:北朝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喜爱 民族心理: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4.影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2021·广东·二模)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A.加快了中原王朝的衰落过程 B.使边患危机更加严重C.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D.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2.(2021·云南耿马·二模)“公元208年,周瑜在赤壁指挥孙刘联军采用火攻的方式、以少胜多战胜了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材料反映的是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陈胜、吴广起义 D.文景之治3.(2021·海南·模拟预测)西晋灭亡后民族大融合成为我国北方一种潜移默化的历史趋势。在这一历史趋势中起到“催化剂”作用的历史人物是()A.孝文帝 B.司马懿 C.司马炎 D.诸葛亮4.(2021·广东英德·一模)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C.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D.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5.(2021·福建·模拟预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是A.巨鹿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6.(2021·山东临沂·一模)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A.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 B.洛阳贵族官僚生活简朴C.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 D.洛阳贵族官僚盲目攀比7.(2021·江苏淮安·二模)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要求。下列表述属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是A.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B.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C.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孙权曾派卫温到夷洲D.三国鼎立是从混战到局部统一,是历史进步8.(2021·湖南郴州·二模)成语“草木皆兵”来自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是()①前秦军队人数少处于劣势②前秦士兵不愿为苻坚卖命③坚骄傲自满,指挥失误④东晋用火攻战术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9.(2021·湖北·孝昌县教学研究室模拟预测)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二者开凿于北魏的不同时期,风格也不一样。云冈佛像的造型,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长、额丰、肩宽,显得庄严雄健。龙门石窟则更多地表现出中原的艺术形式,大佛的形象也由庄严肃穆变为和蔼可亲。出现这种不同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佛教的传播和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C.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D.雕刻工匠的审美观念差异10.(2021·山西太原·三模)《中华的崩溃与扩大》一书讲到:北魏中期汉族名门出身的崔鉴认为鲜卑名门出身的陆敷才智度量出众,要将女儿许配给他;北魏末年大乱时,汉族名士高翼在临终前对子孙说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社稷阽(diàn临近)危,人神愤怨,破家报国,在此时也。”这一材料内容与书中章节标题最吻合的是()A.第一章魏晋南北朝序幕 B.第三章跨越胡汉之壁垒C.第四章江南贵族制社会 D.第十章中华世界的扩大11.(2021·广东榕城·二模)西方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把史料分为“有意”和“无意”两大类。前者的作者大都“有意”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时人和后人的想法,后者指原属过去历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遗留至今的、无意中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信息的那些史料。据此推知,下列属于无意史料的是()A.《汉书·王莽传》对王莽性格的描述 B.《三国志》中有关当时饮食的记载C.末代皇帝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 D.《红色中华》对苏维埃建设的报道12.(2021·云南玉溪·二模)两晋时期,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材料反映了两晋时期()A.对外交往频繁 B.民族交融现象 C.社会生活丰富 D.政治局势动荡13.(2021·江苏·苏州市景范中学校二模)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而最佳的体系就是时代特征。下面是通过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建构的时空定位,其中②的特征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14.(2021·江苏滨海·二模)“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予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此处两则材料反映的共同点是A.统一了度量衡 B.推动了社会发展 C.统一了语言文字 D.促进了民族交融15.(2021·山西孝义·二模)某中学同学登陆山西博物院网站,观览网上展厅“碰撞·融合——长城文化展”,张明同学截图保存了下面文物照片,并作了相关记录。此文物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文物图片文物信息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出土于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村西南司马金龙墓。屏风板面自上而下分四层,每层划分区间,呈现出独立或连续的列女古贤人物故事,人物旁多有榜题和题记。故事和文字内容多取材于《列女传》、《孝子传》、《韩非子》、《诗经》、《汉书》、《后汉书》等史籍文献。司马金龙为东晋皇室宗亲,随父司马楚之降附于北魏,深受宠信,死后赠大将军、司空公、冀州刺史,谥号康王。妻钦文姬辰,源氏,鲜卑人,夫妇合葬于山西大同。——摘编自山西省博物院文物介绍A.提供了研究北魏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 B.说明了北魏结束分裂统一北方C.展示了北魏漆器工艺的水平十分精湛 D.突显了北魏绘画艺术水平高超16.(2021·广东金平·二模)《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A.成就了晋国的春秋霸业 B.激发了秦国的商鞅变法C.促使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 D.加速了南北的统一进程17.(2021·山西阳泉·模拟预测)移民是指人口在空间上流动的现象,下面四幅图片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移民潮。下列选项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A.图1和图2都阻碍了迁入地的发展 B.图2和图3都是工业革命的影响C.图3和图4都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D.图1和图4都是由于经济繁荣的诱导18.(2021·重庆育才成功学校一模)《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有关花木兰所属民族,大多认为是鲜卑族,理由是诗作显示出的尚武精神及兵制更契合少数民族,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异议,因为木兰代父从军体现了对国家忠义、对父母孝道的汉族儒家观念,这种分歧表明南北朝时期()A.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差异仍然较大 B.只显露出单向的少数民族汉化的现象C.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国力 D.北方民族交融已深入到民族文化的层次19.(2021·湖北·孝昌县教学研究室模拟预测)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砥砺奋进,40年众志成城。今日之中国,乘开放之风,因改革而兴,秉创新而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材料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二:“农业方面,用个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工业方面,允许本国的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企业。商业方面,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摘自岳麓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归纳出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了那些汉化措施?(不能摘抄原文)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2)根据材料二,归纳列宁在苏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实行的改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改革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20.(2021·山西·模拟预测)人口流动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现象。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古代南下移民的长河中,有三次浪潮使南方农业文化的发展出现三次飞跃。第一次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南来的北方侨民,使江淮一带的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时期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唐朝安史之乱将北方诸道化为千里萧条的灾区,大批难民蜂拥而至淮汉以南地区,形成了第二次移民浪潮。靖康元年,金人南侵,宋王室辗转南逃杭州,大批北方各阶层人士随之南迁,形成第三次移民浪潮,使南方经济再度加速发展。——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材料二近代以来全球人口迁移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在全国居首位。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等地区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都市圈。——摘编自郑真真、杨舸《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三次移民的共同特征,并简述其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简述近代以来推动全球人口迁移的相关史实及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并说明其原因。(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人口迁移现象的认识。1.(2021·山东青岛·中考真题)擦亮尘封的文物,看见生动的文明。下图所示的文物为北朝时期的陶俑,这些陶俑显示了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逐渐被典雅宽松的汉族衣冠所取代。下列能推动这一变化的事件是()舞蹈陶俑女官陶俑陶女立俑A.孝文帝改革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 D.郑和下西洋2.(2021·山东青岛·中考真题)《三国演义》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描写了许多气势做宏的战争场面。通过该书,我们可以了解的战争是()A.马陵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3.(2021·山东济南·中考真题)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若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下列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西晋的统一C.东晋十六国的对峙 D.南北朝并立4.(2021·青海西宁·中考真题)从《史记》记载的“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到《宋书》记载的“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中,与北方有关的是A.安定的社会环境 B.优越的气候条件C.有效的经济措施 D.大量南迁的劳动力5.(2021·广东广州·中考真题)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A.民族交融加强 B.南北发展平衡 C.经济破坏严重 D.文学艺术繁荣6.(2021·四川宜宾·中考真题)北魏孝文帝下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孝文帝的意图是()A.学习中原文化 B.避免思乡之苦C.消灭鲜卑贵族 D.减少洛阳人口7.(2021·湖南郴州·中考真题)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东晋以8万精兵打败了号称有百万大军的前秦。东晋获胜的根本原因是()A.前秦将士无心恋战,有意想输掉战争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经济发展快C.前秦士兵不习水战,晕船怕水忙逃跑 D.东晋将领指挥得当,火烧连营建奇功8.(2021·贵州毕节·中考真题)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葬在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郊)。2009年,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以上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A.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B.家族族谱的记载C.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安阳的悠久历史9.(2021·广西·中考真题)他力主迁都洛阳,并推行系列汉化措施,使得北方礼乐行政、民情俗尚与汉族封建社会无异,致使江南人士有“衣冠士族并在中原”之叹。他是A.北魏孝文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10.(2021·广东·中考真题)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11.(2021·福建仓山·中考真题)下图所示为某同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内容。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A.南方经济发展原因 B.孝文帝的汉化政策C.隋统一全国的背景 D.科举制的深远影响12.(2021·青海·中考真题)对比归纳法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小李同学在学习魏晋南北朝历史和辽宋夏金历史时,归纳了这两个历史时期时代的共同特征。以下归纳的主题正确的是()A.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13.(2021·海南·中考真题)《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A.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B.南方经济发展迅速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经济重心完全南移14.(2021·湖南湘西·中考真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族共同繁荣发展。(1)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等。请问这些措施最大的影响是什么?(2)唐朝时期汉藏两族友好交往,促进了吐蕃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请举一例唐朝时期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史实。(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历史上,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什么?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4)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制定相应的民族政策,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基础。请问中国共产党将什么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民族团结的认识。15.(2021·广东·中考真题)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貌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乌丸、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曰西胡,曰西域胡……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胡考》(1)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材料二(2)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材料三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摘编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有何变化?基础练1.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故D正确;少数民族内迁对中原王朝的率落没有关系,故排除A项;少数民族内迁有利于解决边患危机,故排除B项;少数民族内迁不能体现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故排除C项。故选D。2.A【解析】依据“公元208年,周瑜在赤壁指挥孙刘联军采用火攻的方式、以少胜多战胜了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可知反映的是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之战中采用火攻打败了曹操,曹操被迫退回北方,从而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A正确;淝水之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战争,B排除;陈胜、吴广起义揭开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反抗秦朝暴政,C排除;文景之治发生在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时期,D排除。故选A。3.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改革内容很广泛,包括:禁止穿鲜卑族服装,改穿汉人的服装;改革以后出现了“胡人汉服”的社会风尚。因此成为促进民族大融合“催化剂”作用的历史人物是孝文帝。选项A符合题意;司马懿是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诸葛亮属于三国时期人物;司马炎建立晋朝,统一全国。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4.B【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人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分析选项可知B符合题意,故答案是B。5.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是发生在孙刘联军和曹操之间的一场战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D项符合题意。巨鹿之战是秦朝末年的一次战争,A项不符合题意;淝水之战是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战争,B项不符合题意;官渡之战是发生在袁绍和曹操之间的一次战争,是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决定之战,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6.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晋是汉政权,汉族人家出现少数民族的家具胡床、方凳,这一现象说明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影响到了汉族,A相符合题意;用少数民族的家具是生活习惯的改变,不是贵族生活简朴,B项排除;题干没有提及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C项排除;题干并无盲目攀比的意思,D项排除。故选A。提升练7.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是现象,从混战到局部统一,是历史进步,体现的是本质,故D正确;“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体现的现象,没有本质,故排除A项;“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是现象,故排除B项;“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孙权曾派卫温到夷洲”体现的是现象,故排除C项。故选D。8.C【解析】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而东晋上下团结对敌,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故“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是前秦内部不团结;前秦统治者骄傲自满;指挥失误;东晋团结对敌。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前秦军队人数并不处于劣势,①错误。东晋并没有用火攻战术。④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9.C【解析】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之后,因此佛像的形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C项正确;佛教的传播和进一步盛行不是佛像的形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与佛像的形象发生变化无关,排除B项;雕刻工匠的审美观念差异不是佛像的形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0.B【解析】依据题干的“北魏中期汉族名门出身的崔鉴认为鲜卑名门出身的陆敷才智度量出众,要将女儿许配给他”和“北魏末年大乱时,汉族名士高翼在临终前对子孙说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社稷阽(diàn临近)危,人神愤怨,破家报国,在此时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题干材料说明胡汉壁垒已经跨越,故B符合题意;北魏属于南北朝时期,排除A;北魏地处黄河流域,排除C;中华世界的扩大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故选B。11.B【解析】依据题干的“无意史料指原属过去历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遗留至今的、无意中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信息的那些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志》中有关当时饮食的记载属于无意史料,故B符合题意;《汉书·王莽传》对王莽性格的描述、末代皇帝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红色中华》对苏维埃建设的报道的作者大都“有意”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时人和后人的想法,属于有意史料,排除ACD。故选B。12.B【解析】“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说明匈奴人吸收汉人文化,学习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说明汉人在社会生活方面也吸收少数民族的文化,由此可见材料反映了两晋时期民族交融现象,B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两晋时期的民族关系,而非对外交往,A排除;题干的重点不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丰富或政治局势动荡,而是反映民族交融,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借鉴吸收,取长补短,CD排除。故选B。13.B【解析】②的时间段是公元220年-58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B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对应的是①,A排除;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时期,对应的是④,B排除;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对应的是③,D排除。故选B。14.B【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反映了商鞅变法中统一度量衡、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的措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予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要求说汉话的措施,这两次改革的共同点是推动了社会发展,有利于国力的增强,B正确;题干没有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有统一度量衡的措施,A排除;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统一文字的措施,C排除;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学习汉人文化,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也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但是商鞅变法与民族交融无关,D排除。故选B。15.A【解析】材料“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内容”属于一手史料,是研究北魏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北魏统一北方,B排除;材料未涉及北魏的漆器工艺水平,C排除;北魏绘画艺术水平高超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D排除。故选A。16.C【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风声鹤唳”及交战双方可以判断出该战役是淝水之战,该战役促使北方的强国前秦瓦解,促使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C正确;材料是对魏晋时期的淝水战役的描述,AB排除;淝水之战延缓了南北统一的进程,D排除。故选C。17.C【解析】图三反映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英国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图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地人口涌向深圳特区,故C符合题意;图一反映西晋以来,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南迁,促使北方民族融合,江南经济发展,排除A;图二反映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殖民者从事罪恶的黑奴贸易,将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排除B;图一反映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排除D。故选C。18.D【解析】根据材料“《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有关花木兰所属民族,大多认为是鲜卑族……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异议,因为木兰代父从军体现了对国家忠义、对父母孝道的汉族儒家观念”可见在北方民歌中既有少数民族因素,又有儒家观念,这种分歧表明北方民族交融已深入到民族文化的层次,D正确;通过材料看不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差异仍然较大,故A排除;对于花木兰的民族存在争议,并不是单项汉化能够产生的,故B排除;材料与北魏的国力无关,故C错误。19.(1)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2)苏俄新经济政策(或新经济政策)。启示:①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②应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③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④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等。【解析】(1)依据材料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可知反映了北魏孝文帝要求说汉话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孝文帝改革还包括穿汉服、改汉姓、提倡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有利于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2)依据材料二“农业方面,用个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允许本国的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企业”“商业方面,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可知对应的是列宁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二反映的是列宁在俄国推行新经济政策,两者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符合当时的国情,而改革的进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也面临种种阻力,由此得出①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②应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③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④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等。20.(1)特征:因逃避战乱而迁移;总体趋势是由北方向南方迁移。(答出任意一点)影响:为南方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播到南方;促进了江南的开发,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有利于民族交融,带动了江南文化的进步。(2)1500—1850年:新航路开辟以及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中,大量欧洲移民迁入美洲,带去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了美洲的开发;“三角贸易”中大量黑奴被贩卖到美洲,带来了劳动力,促进了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1850—1945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和扩展,大量欧洲移民进入美洲,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3)趋势:从内地流向沿海发达地区。原因: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量剩余劳动力产生;对外开放步伐从沿海开始,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增强了对劳动力的需要和吸引。(4)人口迁移现象受社会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人口迁移与流动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它会给不同的文明带来冲击与碰撞;人口迁移也会促进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与交流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解析】(1)特征:根据材料中的人口迁移背景及方向可归纳出特征是因逃避战乱而迁移;总体趋势是由北方向南方迁移。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为南方提供劳动力、开发江南、经济重心南移及民族融合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00—1850年的人口迁移的史实可从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三角贸易等史实进行分析即可;1850—1945年的人口迁移史实可从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分析即可。(3)趋势:根据材料“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在全国居首位”可归纳出从内地流向沿海发达地区。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对开开发方的进行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4)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人口迁移现象受社会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人口迁移与流动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它会给不同的文明带来冲击与碰撞;人口迁移也会促进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与交流等。真题练1.A【解析】根据材料“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逐渐被典雅宽松的汉族衣冠所取代”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改革,推动了少数民族的服装逐渐被典雅宽松的汉族衣冠所取代,A项正确;BC项均是唐朝发生的事件,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郑和下西洋发生于明朝,排除D项。故选A项。2.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和孙刘联军之间的一次大型战役,因此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了解的战争是赤壁之战,C项正确;马陵之战是战国齐魏之间的战争,排除A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之间的战争,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东晋和前秦之间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3.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认为曹操占有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暂时不能与之抗衡,而孙权占据江东,刘备可以与孙权结盟,占据荆州、四川等地,再图统一中国、复兴汉室,而最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逐渐形成,A项正确;三国后期,刘备建立的蜀国被曹魏所灭,之后西晋取代曹魏并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西晋虽然实现了国家统一,但是西晋很快灭亡,此后又出现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再之后出现南北朝的对立,排除CD项。故选A项。4.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北方由于战乱等因素,人口大规模向南迁移,为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开发,D项正确;安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气候条件、有效的经济措施,均是南方具有的有利条件,不是北方的影响,排除ABC三项。选D项。5.A【解析】依据题干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机那里了北魏,孝文帝迁都以洛阳,学习汉族,采取一系列的汉化措施,加强了与汉族的民族融合,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说明此时期民族交融加强,A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故选A。6.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时期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中原文化,巩固统治,A项正确;避免思乡之苦、消灭鲜卑贵族及减少洛阳的人口均与材料无关,且不符合史实,BCD项排除。故选A。7.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之所以败给南方东晋,根本原因是南方经济的发展,实力增强是战争胜利的保障,故选B项;前秦将士无心恋战,有意想输掉战争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前秦士兵不习水战,晕船怕水忙逃跑说法不够准确,故排除C项;淝水之战中,东晋并没有火烧连营建奇功,故排除D项。8.A【解析】依据题干“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的信息可知,这是以历史文献为依据的,根据“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的信息可知,这是以考古结果为依据的,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故选A。9.A【解析】根据“迁都洛阳,并推行系列汉化措施”等信息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迁都洛阳,为了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故选A;唐太宗、宋太祖和明太祖都没有实行过迁都,更没有迁都洛阳,排除BCD。10.C【解析】材料反映了东晋初年南迁的北方贵族主要参与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初年,南迁的北方士族社会基础有限,南方土地资源被当地士族所占据,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所以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选C;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故排除A;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口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故排除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