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学年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2高二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以此为精神内涵,红色经典建立起了一种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而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正是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和稀缺的。红色经典是“工农兵文艺”,作为共和国前期,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它们以几千年来一直被忽略、被蔑视的底层普通平民为主人公,把他们塑造成英雄。我们可以认为,它们传导的也是一种地道的平民精神。它们的平民精神不同于“五四”时的俯视平民、怜悯平民,而是平视加仰视。近距离的平视,使得平民特别是农民的日常生活以从未有过的细腻方式展现于读者面前。只有像柳青、梁斌、浩然这样真正熟悉农民、热爱乡村生活的作家,才能以那样的深情描绘出蛤蟆滩、千里堤、白洋淀、东山坞的自然景色,在渲染时代风云之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农民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梁生宝、朱老忠、萧长春这些人物确实比实际生活中的农民更高大。但这些人物形象不乏可信性,因为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仍然让人感觉是活的人,而非提线木偶。红色经典突出集体主义精神。“五四”对“个人”的发现,其积极意义巨大,个体生命和个人权利被尊重是现代性建设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但是,关注个人、尊重个人并不等于个人利益至上、不讲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在如今的语境中也可转译为团队精神。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个体价值被重视是前提,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则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超越。红色经典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它传导出一种非常独特的魅力。《红岩》里的英雄超越普通人的地方,不是其非凡的武功或智谋,而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超强意志力。红色经典符合毛泽东关于文艺“高于生活”的美学思想,它的超越精神不仅体现于主人公精神气质的方面,也表现在作品营造的艺术氛围、美学境界的超越性上:读者即便知道了林道静不等于杨沫,或江华不同于马建民,知道了真实的威虎山并不像小说里写得那样险峻、琼海的“南府”有别于电影或舞剧里的境况,也还是喜欢陶醉于作品的艺术氛围之中,因为作品将大家导入了一种更美好的彼岸世界。(摘编自《红色经典是精神的传导》)材料二: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而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这也是该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这种觉醒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思想的觉醒。主要体现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从引领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运动、探寻救亡之道,到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如果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道路其实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艰辛探索、严肃思考之后的必然选择。思想启蒙犹如冲破重重黑暗的亮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新生的希望。今天,对国家命运的严肃性思考、对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思想性责任,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思考题和必答题。二是新人的觉醒。新文化运动主要目的在于启发民智,这一目的的实现首先体现在青年学生的觉醒与成长上。赵世炎、毛泽东、周恩来等青年学生在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的启蒙、感召下,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感受到民族救亡的危机,并逐步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这种觉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反复的思考、比较,甚至是实验实践的。陈延年、陈乔年兄弟因信奉克鲁泡特金的互助理论,联合13人成立北京工读互助社实验小组,最终失败。毛泽东也曾更倾向于无政府主义的温和改良,后来发现终是走不通,最终坚定了走革命道路的选择。因为一代新人的觉醒,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才成了中国的道路。三是普罗大众的觉醒。五四运动过程中,李大钊和陈独秀意识到,“必须要让民众直接出来解决问题,光靠学生不行,必须要发动群众”“让全国各行各业都要行动起来,让他们参与到改造整个社会的斗争中来,唯此,中国才有希望”。后来在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压力下,北洋政府才没有强硬命令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约上签宇。由于李大钊等人的宣传启发,以长辛店工人为代表的普通民众正在觉醒,这个觉醒是五四爱国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必将在未来的中国革命过程中产生惊天动地的影响。《觉醒年代》还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不仅正面呈现了陈独秀的革命先锋形象,更还原了他作为“父亲”“同事”的立体性与丰富性。这样的“人设”拉近了领袖型、名流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更为可信可亲。(摘编自曹巧兰《火出圈的<觉醒年代>,为什么这么好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时代和受众所欢迎的红色经典,拥有和当下许多文艺作品不同的精神力量,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B.红色经典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和五四运动所倡导的关注个人并不矛盾,前者在今天也能近似地作为团队精神而被我们理解。C.红色经典虽然在人物形象、环境等方面有所虚构,但是在革命浪漫主义的主导下,依然吸引着广大读者,魅力十足。D.五四爱国运动最终推动了广大民众的觉醒,李大钊和陈独秀二人思想意识的逐步转变,就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例子。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3分)A.红色经典的平民精神,在作品中表现为描写平民时视角发生转变,在作家身上表现为对平民及其所在环境倾注真感情。B.红色经典中,有的农民形象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虽然变得高大,但读来依然鲜活可信,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革命信仰。C.知识分子要有家国情怀,无论是在五四时期还是在当代,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和思考,都应当是先进知识分子的重要任务。D.在思想觉醒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对不同革命道路的比较和实践,陈延年、陈乔年就不会最终坚定地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3.下列各项中,最符合“红色经典”特征的一项是()(3分)A.鲁迅在1918年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自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B.柳青在195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C.叶圣陶于1924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讲述了小学校长潘先生因军阀混战而举家逃难时的种种可笑又可鄙的行径。D.2009年播出的电视剧《潜伏》,讲述了1945年国民党情报人员余则成弃暗投明成为潜伏在敌人军统机关的地下党的故事。4.请从论证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画线句子的作用。(4分)5.有人认为,对于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完全相同。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案】1.D2.B3.B4.(4分)①采用引用论证,引用海涅名言,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论证的说服力;②采用比喻论证,把“思想”比作“闪电”,把“行动”比作“雷鸣”,化抽象为形象,增强了论证语言的生动性;③强调思想、思想觉醒的重要性(思想对行动的先导作用),引出后文观点。5.(6分)示例一:同意。①材料一、二都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精神、思想性:红色经典有平民意识、集体主义精神;《觉醒年代》关注思想的力量、思想觉醒的过程。②材料一、二都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红色经典的人物形象鲜活、有魅力;《觉醒年代》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真实立体,可信可亲。示例二:不同意。①材料一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包括工农兵立场、集体主义精神、革命浪漫主义;材料二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叙事线索和背后的内在核心,包括从思想觉醒到新人觉醒再到大众觉醒的过程。②材料一是从整体上谈红色经典作品成功的原因,材料二只谈了《觉醒年代》这一部剧成功的原因,所以二者并不相同。【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D.“李大钊和陈独秀二人思想意识的逐步转变,就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例子”错误。李大钊和陈独秀属于先进知识分子,不是广大民众觉醒的典范;他们的思想转变,只是说明他们意识到了要推动民众觉醒。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的理解能力。B.“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革命信仰”错误。有的农民形象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虽然变得高大,但读来依然鲜活可信,是因为他们仍然有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狂人日记》写的是旧礼教的吃人本质,并不涉及共和国前期的历史,也不是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故不是红色经典。B.材料一中有关红色经典的阐释是“共和国前期,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结合年代、题材、影响力等因素,《创业史》是最贴近红色经典概念的作品。C.《潘先生在难中》主要写的是知识分子在军阀混战年代的遭遇,不涉及共和国前期的历史,也不是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故不是红色经典。D.《潜伏》主要写解放战争中我党地下工作者的斗争故事,不涉及共和国前期的历史,故不是红色经典。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引用海涅名言,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同时,句中把“思想”比作“闪电”,把“行动”比作“雷鸣”,也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引用海涅的名言,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论证的说服力;运用比喻论证,把“思想”比作“闪电”,把“行动”比作“雷鸣”,“思想”和“行动”都是抽象的东西,而“闪电”和“雷鸣”都是具体可感的东西,此句化抽象为形象,增强了论证语言的生动性;此外,从内容上看,“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这句话强调了思想、思想觉醒的重要性,引出后文观点。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本题属于个性化解读类题目。学生可以同意题干中的观点,也可以不同意。无论哪种看法,都需要从文中找出具体理由。比如同意题干观点,可从作品的思想性和人物形象塑造两个角度分析。首先,材料一认为“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我们可以认为,它们传导的也是一种地道的平民精神”“红色经典突出集体主义精神”。材料二认为《觉醒年代》“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这也是该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由以上分析可知,材料一、二都认为革命文艺作品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精神、思想性。其次,材料一认为柳青等人的作品“让读者感受到农民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红岩》里的英雄超越普通人的地方,不是其非凡的武功或智谋,而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超强意志力”,即红色经典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活、有魅力;而材料二认为“《觉醒年代》还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也更为可信可亲”,即《觉醒年代》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真实立体,可信可亲。由以上分析可知,材料一、二都认为革命文艺作品成功的原因在于人物形象塑造鲜活。如不同意,可以从材料中筛选相关观点,比如材料一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材料二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叙事线索和背后的内在核心,二者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认为二者的观点一致;其次从论述的内容上也有所不同,材料一是从整体上谈红色经典作品成功的原因,材料二只谈了《觉醒年代》这一部剧成功的原因,从中可见二者的论述范围是不同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歌声吴伯箫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无论哪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哪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环境,天气,人物,色彩,甚至连听歌时的感触,都会烙印在记忆的深处,像在记忆里摄下了声音的影片一样。我以无限恋念的心情,想起延安的歌声来了。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列宁在纪念《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狄埃的文章里说:“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的声音,共同的语言。我们也可以这样看延安的歌。在延安,《国际歌》就是被最庄严最普遍地歌唱的。回想从冼星海同志指挥的《生产大合唱》开始吧。那是一九三九年夏初一个晚上,在延安城北门外西山脚下的坪坝上。煤气灯照得通亮。以煤气灯为中心,聚集了上万的人。印象中仿佛都是青年人。大家心里热乎乎的,见到每个人都感到亲热。不管认识不认识,见到谁都打招呼。会场上那些男的,女的,都一律穿着灰布军装,朴素整洁,打扮得都那样漂亮。大家说说笑笑,熙熙攘攘,像欢度快乐的节日一样。是的,正是欢乐的节日,是第一个五四青年节。就是在那天晚上,我们听了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那篇有名的报告:《青年运动的方向》。说的这时候,是报告完了,热烈地鼓掌、欢呼以后,大家正极兴奋的时候。那真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只是大家酣醉在幸福里,那时还想不出这样恰当的形容文字。每个人都咀嚼、回味报告里的深刻意义和精辟的语句:“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今天到会的人,大多数来自千里万里之外,不论姓张姓李,是男是女,做工务农,大家都是一条心。”咀嚼着,回味着这些语句,同时等候大合唱开始。露天会场:西边是黑黝黝的群山,东边是流水汤汤的延河,隔河是清凉山,南边是隐隐约约的古城和城上的女墙,北边是一条路,沿了延河,蜿蜒过蓝家坪、狄青牢,直通去三边的阳关大道。合唱开始,大概已经是夜里十一点了。就在那样不平凡的时刻,在那个可纪念的地方,我第一次听见唱: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随着指挥棍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全部到会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歌声悠扬,淳朴,像谆谆教诲,又像娓娓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延河演出伴奏;几番回荡往复,一直辐散到遥远的地方。抗日战争的前线后方,有谁没有听过,没有唱过那种从延安唱出来的歌呢?延安唱歌,成为一种风气。部队里唱歌,学校里唱歌,工厂、农村、机关里也唱歌。每逢开会,各路队伍都是踏着歌走来,踏着歌回去。往往开会以前唱歌,休隐的时候还是唱歌。没有歌声的集会几乎是没有的。列宁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工人歌咏团,说他们是“在法兰克福一家小酒馆的一间黑暗的、充满了油烟的里屋集会,房子里是用脂油做的蜡烛照明的”。在黑暗的时代里,唱唱歌该是多么困难啊。在延安,大家是在解放了的自由的土地上,为什么不随时随地集体地、大声地歌唱呢?每次唱歌,都有唱有和,互相鼓舞着唱,互相竞赛着唱。有时简直形成歌的河流,歌的海洋,歌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唱,联唱,轮唱,使你辨不清头尾,摸不到边际。那才叫尽情地歌唱哩!一首歌唱完,指挥用两臂有力地一收,歌声便戛然停止。这样简直把唱歌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语言,甚至一种号令。千人万人能被歌声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踏着统一的步伐前进,听着统一的号令战斗。延安歌声,也有传统,那就是陕北民歌。“信天游”唱起来高亢、悠远,“蓝花花”唱起来缠绵、哀怨。那多半是歌唱爱情,诉说别离,控诉旧社会剥削压迫的。时代变了,延安的歌就增加了新的曲调,换上了新的内容。二十年前那个时候,主要是歌唱革命,歌唱领袖,歌唱抗战,歌唱生产。延安唱的歌很快传到各抗日根据地,后来又传到一个接一个的解放了的地区。日本投降以后,哪里听到延安的歌声,哪里就快要解放了。延安的歌声直接变成了解放的先声,譬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那首歌吧,从苏区唱起,一直就是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解放军的先遣部队。哪个地方的人民最痛苦,哪个战场上的战斗最艰巨,这首歌就先到哪里。听见这首歌,连小孩子都知道人民的救星来了,毛主席的队伍来了。它是黑夜里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中的甘霖。人们含着笑又含着欢喜的眼泪听这首歌。我甚至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听别人唱这首歌,仿佛也是自己在唱。听见声音,仿佛同时看见了队伍,看见队伍两旁拥挤着欢迎队伍的人群。人群里,年长的是大娘、大爷、同年的是大哥、大嫂、兄弟、姊妹,都是亲人。又仿佛队伍同时是群众,群众又同时是队伍,根本分不清。这首歌,唱一千遍,听一万遍,我都喜欢。这里就不说我喜欢的那首唱遍世界的歌——《东方红》了。那是标志着全国人民对伟大领袖衷心爱戴的歌,又是人民群众自己创作的歌。谁不喜欢呢?从心里,从灵魂的深处。(有删改)6.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歌声”为题,生动描绘出延安时期革命斗争生活的一个侧面。《歌声》是对延安“歌声”的礼赞,也是对延安革命精神的礼赞。B.文章以歌声为线索,分别从唱歌的热烈场面、唱歌的风气、唱歌的传统三个方面,对延安歌声的特点做了生动而形象的描述,联想丰富,感情奔放。C.从全篇看,作者精心选材、巧妙构思,随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及歌声出现的场面和气氛的不同,文章亦显得波澜起伏,悬念迭出,引人入胜。D.文章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以叙事为主,穿插场景描写、细节描写,夹以点染思想的议论,字里行间融进抒情的音调和色彩。7.文中涉及四首歌的抒写,都有其深刻含义和构思设计,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A.《国际歌》的联想,展现了延安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含蓄地揭示出正是共产主义的理想鼓舞着他们的斗争与生活。B.《生产大合唱》的场景描写,表现了延安军民龙腾虎跃的劳动场面,传达了延安军民不畏困难、决心抗战到底的不屈意志。C.通过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联想,表明了严明的纪律是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保证,从正面反映了人民子弟兵为人民的本质特点。D.《东方红》这首歌,倾吐着亿万民众对人民领袖的爱戴衷情,因为他才是“延安大合唱”的“总指挥”。8.这篇散文语言很有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其语言特色。(4分)9.结合文中第6—8段的内容,写一段赏析场面描写的文字,不超过120字。(6分)【答案】6.C7.B8.(4分)示例一:本文用比喻描写歌声,如“歌的河流,歌的海洋”“它是黑夜里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中的甘霖”等句,形成了优美、朴实、含蓄的语言特色,生动形象地抒发了对延安歌声的赞美和对延安精神的歌颂。示例二:本文多用短句,以明快的节奏抒写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在延安,大家是在解放了的自由的土地上……那才叫尽情地歌唱哩!”一段文字,以短句为主,夹以较长的句式,形成了短促有力、酣畅明快的节奏,烘托出作者对延安恢弘而欢快的歌唱场面的赞美。示例三:本文句子结构延宕,如结尾处“谁不喜欢呢?从心里,从灵魂的深处”,延宕式的句子结构形式,抒情含蓄,使作品结尾有了丰富的“潜台词”,揭示出《东方红》的音符和旋律倾吐着亿万人民对领袖的爱戴之情。9.(6分)文章第6—8段描绘了一个庄严而又热烈的“大合唱”场面。作者运用点面结合和夸张等手法,详细地描写了军民唱《生产大合唱》时群情激昂、威震河山的现场氛围,表现了延安军民不畏困难,决心抗战到底的不屈意志。【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C.“悬念迭出”理解错误。阅读文本可知,全文以“歌声”为线索,以四首歌的联想作为开拓散文意境的脉络,层层深入地抒写延安“歌声”的内涵,凸显文章主旨,并无“悬念迭出”之感。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情节安排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B.“劳动场面”无中生有。文中唱《生产大合唱》时群情激昂、威震河山的现场氛围,体现了延安“歌声”所具有的团结军民、坚定方向的精神力量。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特色的赏析能力。从题干“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其语言特色”可看出,本题的答案不唯一。对于本题的解答,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分析,如从修辞方法,重点词语的作用,句式特点,句子结构等方面分析。以从修辞方法方面分析为例,本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如将歌声比喻为“河流”“海洋”“黑夜里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中的甘霖”,这一比喻优美、朴实、含蓄,具有当时延安文学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延安歌声的赞美和对延安精神的歌颂。再以句式特点为例,文章多用短句,如“环境,天气,人物,色彩”“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全部到会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等节奏明快,让文章表现出一种欢快的节奏,表达这当时延安积极向上的思想特质,表达出作者对延安恢弘而欢快的歌唱场面的赞美。从句子结构方面分析,本文句子结构延宕,如结尾处“谁不喜欢呢?从心里,从灵魂的深处”,这种句子结构让作者的抒情显得含蓄内敛,增加了文章的情感深度,写出了当时人们对《东方红》的音符和旋律的热爱,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学生也可以从其他方面来进行赏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概括场面特点;②分析场面描写的方法;③分析场面描写体现出来的情感倾向。在文章第6——8段,作者集中笔墨,细笔勾勒,对《生产大合唱》做了有情有景的铺陈,描绘了一个庄严而又热烈的“大合唱”场面。在表现手法上,作者运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如“洗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随着指挥棍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全部到会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让读者能够如临其境地感受那欢腾的场面、那动人的场景、那欢乐的人群等;在修辞上,作者运用比喻、夸张、顶真、反问等修辞手法,如“歌声悠扬,淳朴,像谆谆教诲,又像娓娓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延河演出伴奏;几番回荡往复,一直辐散到遥远的地方”“有谁没有听过,没有唱过那种从延安唱出来的歌呢”,使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生动形象且质朴诚挚,军民唱《生产大合唱》时群情激昂、威震河山的现场氛围,体现了延安“歌声”所具有的团结军民、坚定方向的时代精神,表现了延安军民不畏困难,决心抗战到底的不屈意志。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摘编白《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乙(兵谈第二)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宽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财。夫心狂耳聋目盲,以三悖率人者,难矣。(制谈第三)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刑乃明。金鼓所指则百人尽斗,陷行乱陈则千人尽斗,覆军杀将则万人齐刃,天下莫能当其战矣。(武议第八)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摘编自《尉缭子》)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B.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C.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D.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表和漏都是古代计时的工具,人可以通过日影的角度、水位的高度来计时。B.不佞,意思是自己没有才能,是一种用于自称的谦辞,也叫作不吝。C.枹是鼓槌,鼓是战鼓,古代用击鼓传达军事指令,因此枹鼓可代指战事、军阵。D.军正,是古代军中专职的执法官,因此司马穰苴遇事向他询问军法细则。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穰苴有自知之明。他虽受到晏婴和齐景公的赏识,得到提拔,但仍主动请求齐景公派出宠臣担任监军。齐景公答应了他并派庄贾随军。B.司马穰苴体恤士卒。对于士兵的饮食起居等各类事宜,他都亲自过问;有伤病的士兵得到了特别照顾,心怀感激,也斗志昂扬地请战。C.《尉缭子》强调战争的正义性。司马穰苴面对已经没有战意的晋燕联军,仍执意展开进攻、乘胜追击,这是《尉缭子》所反对的不义之战。D.《尉缭子》对军事实践做出了理论总结。结合两则材料,我们能看出古代军事家们重视治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等一贯的思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4分)(2)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4分)14.司马穰苴为什么要处死庄贾?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3分)【答案】10.C11.B12.C13.(8分)(1)穰苴虽然是田氏的妾生的孩子,可是这人的文才能使众人归附,武略能使敌人畏惧,希望君王能任用他。(2)杀害人家的父兄,贪图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14.(3分)①庄贾身为监军,却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到达,耽误了军队的行程,违反了军纪。
②司马穰苴试图通过此举,达到严明军纪、树立权威的目的。
③《尉缭子》指出,统帅须先建立制度,树立威信(或统帅有独立处置军中事务的权力)。【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中“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三句结构一致,中间分别应断开,由此排除A、B两项。“武议”意为军事上的决策,“武议在于一人”意为军事决策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句意完整,且“故”是“所以”的意思,其后跟结果。因此应在“故”前断开,由此排除D项。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也叫作不吝”错误。“不佞”的意思是无才,是一种谦辞。而“不吝”是客套话,意思是不吝惜,用于征求意见。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C.“这是《尉缭子》所反对的不义之战”错误。晋国、燕国的军队入侵齐国,司马穰苴率军反抗,守护国民,收复失地,所发动的是正义之战。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庶孽”,妃妾所生之子;“附”,使……归附;“成”,使……畏惧;“试”,任用。(2)“利”,贪图;“臣妾”,奴役。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读材料甲可知,司马穰苴处死庄贾的直接原因是“日中而贾不至”,庄贾违反了“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的约定。根据材料甲中司马穰苴要达到的目的“臣素卑贱……以监军,乃可”“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何谓相送乎”,以及处死庄贾的结果“三军之士皆振栗”可以看出,司马穰苴处死庄贾是为了严明军纪,树立军威。从兵法的角度看,根据材料乙中的“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刑乃明”可以得出理论意义上的原因:统帅须先建立制度,树立威信。杀死违反军令的庄贾就是为了树立司马穰苴威信,同时申明军法的严肃性。参考译文:甲司马穰苴,是田完的后代。齐景公时,晋国出兵攻打(齐国的)阿、甄两地,而燕国进犯(齐国)黄河南岸的领土,齐国的军队打了败仗。齐景公为此非常忧虑。晏婴于是(向齐景公)推荐田穰苴道:“虽然穰苴是田氏的妾生的孩子,可是这人的文才能使众人归附,武略能使敌人畏惧,希望君王能任用他。”(于是)齐景公召见穰苴,跟他谈论军事,(齐景公)非常高兴,任命他做将军,让他率兵抵御燕、晋两国的军队。穰苴说:“我一向地位卑微,君王把我从平民中提拔起来,授予我大夫之上的官位,士兵们不会归附,百姓不会信任,身份卑微,威德权势不足以服众,希望能得到一位君王宠信、国家尊重的大臣,来做监军,才可以。”于是齐景公答应了他的要求,派庄贾前往。穰苴(向齐景公)辞行后,和庄贾约定说:“明天正午在军门会合。”(第二天,)穰苴率先骑马赶到军门,设置了计时的日晷和漏壶等待庄贾。庄贾的亲戚、近臣为他饯行,挽留他喝酒。到了正午庄贾还没有到。穰苴就放倒日晷,放掉漏壶中的水,进入军营,巡视并整顿军队,宣布了各种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确定之后,傍晚时分,庄贾才到来。穰苴说:“为什么比约定的时间晚了?”庄贾表示歉意地说:“我交往的大夫和亲戚们给我送行,所以耽搁了。”穰苴说:“身为将领,从接受命令的那一天起就应当忘掉自己的家庭,将要作战宣布各种规章后就应当忘掉私人的交情,擂鼓进军的紧急时刻就应当忘掉自己的生命。现在敌国深深侵入国境,国内骚乱不安,士兵们在国境上蒙受日晒雨淋,君王睡不安稳,吃不香甜,百姓的性命都系在您的身上,还谈什么送行呢!”(于是)召来军法官问道:“军法上对约定好时间却迟到的人是怎么说的?”(军法官)回答说:“应当斩首。”庄贾害怕,派人骑快马报告齐景公,请求解救。(报信的人)去后,还没来得及返回,(穰苴)就斩了庄贾并向全军示众。全军将士都震惊害怕。过了好长时间,齐景公派遣的使者才拿着符节来赦免庄贾,车马飞奔直入军营。穰苴说:“将领在军队里,君王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又问军法官说:“骑马闯入军中,军法上是怎么规定的?”军法官说:“应当斩首。”使者异常恐惧。穰苴说:“君王的使者不能斩首。”就斩了使者的仆从,砍断了马车左边的立木,杀死了左边驾车的马,向全军示众。(对于)士兵们安营扎寨、打井立灶、饮水吃饭、探问疾病、求医问药(这些事情),穰苴都亲自过问并抚慰他们。他还把自己作为将军专用的物资粮食全部拿出来款待士兵,自己和士兵一样平分粮食,特别照顾士兵中瘦弱的人。三天后重新整顿军队。有病的士兵也都要求一同奔赴战场,争先奋勇出发为他战斗。晋国的军队听到这种情况,就撤军回去了。燕国的军队听到这种情况,便渡过黄河向北撤退,围困得以解除。于是(齐国的军队)乘势追击他们,最终收复了所有沦陷的领土后才率兵回来。乙兵谈第二:将领,必须上不受天时的限制,下不受地形的限制,中不受他人的限制;要胸怀宽广,不可因刺激而发怒,要清正廉洁,不可被金钱所诱惑。如果任用态度轻狂、信息不灵、目光短浅的人来统率军队,那是很难成功的。制谈第三:凡是统率军队,必须首先建立各种制度。各种制度首先建立了,士兵就不会混乱,士兵不混乱,纪律才能严明。战斗号令一发出就有成百的人尽全力战斗,陷入敌阵或阵法混乱时还有成千的人竭尽全力战斗,全军覆灭、大将被杀时还有上万的人同力作战,天下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与这样的军队抗衡。武议第八:凡是用兵,不要进攻没有过错的城池,不要杀害没有过失的人民。杀害人家的父兄,贪图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所以军队是用来平定暴乱、制止不义行为的。军队所过之处,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店铺,士大夫不离开他们的官府。因为军事决策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所以能不必经过流血战斗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临江仙·送钱穆父①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注)①元祐三年,钱穆父获罪出知越州,元祐五年徙知灜州,于次年春启行,途经杭州,苏轼以此词赠行。②改火:古时钻木取火,因四季不同而改用不同的木材,称为“改火”。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人与钱穆父京城一别后,时隔三年再次重逢,今又将分别,令人慨叹。B.钱穆父如春风般温暖的笑容,与他辗转天涯、踏尽红尘的辛劳形成对比。C.词人以古井、秋竹作比,表达了他对友人品性的赞美和对其遭遇的同情。D.“淡月微云”营造出凄清的氛围,情景交融,烘托出词人惆怅、感伤的心情。16.“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15.B16.(6分)①豪放达观,意在劝慰友人。词人认为人生如逆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达了词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②失意惆怅,意在伤感自身。词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对宦海浮沉的惆怅,以及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慨叹。【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与他辗转天涯、踏尽红尘的辛劳形成对比”错误,“依然一笑作春温”与“天涯踏尽红尘”没有对比,这里是说词人即使与友人分别了三年,再见时看见友人的笑容依旧是温暖的,情分并没有生疏。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理解“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意思。这两句意思是: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然后结合诗歌标题、注释以及全篇的内容分析其中的情感态度。由诗歌标题“送钱穆父”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词,再结合注释“元祐三年,钱穆父获罪出知越州,元祐五年徙知灜州,于次年春启行,途经杭州,苏轼以此词赠行”可知创作背景,友人即将远离,词人对友人说人生如逆旅,谁都是其中的过客,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就不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了,这是对友人的劝慰,流露出豪放达观之情。这两句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再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来看,苏轼此时在杭州任职,也是失意惆怅的,所以在对友人的劝慰之中也有对自身的感叹,由友人的经历而想到自身,“我亦是行人”也是对自身飘零的身世的慨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___________”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3)《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7.(6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的字词有:施、致、至、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月令除指导农事外,也关乎祭祀;关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利、道路、房屋等的建设与修缮);关乎赏罚(包括赈济、抚恤);甚至关乎日用器皿的纹饰设计,衣冠服饰的更换等生活礼仪。可见,();是古代社会的顶层设计,也关系到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既是方法论,也是世界观。一年的时节,由立春启程、大寒结束。即便是在隆冬时节,七十二候中的“水泉动”“雁北乡”依然给人以春的消息。“在古人眼中,每个季节,无论严还是慈,其实都是上天对于万物的悲悯。春天,护佑万物复苏;夏天,纵容万物成长;秋天,催促万物成熟;冬天,强制万物休息。”这个过程,既潜移默化,又循序渐进;既不动声色、又千变万化。即使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天气变化依然深入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对于天气的关注,可以不止于自己的添衣保暖,也可以把眼界扩展到从天地变化、万物生息悟得朴素的一些智慧。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月令不是施政纲领,而是生活指导B.月令不只是施政纲领,还是生活指导C.不只施政纲领在月令之内,生活指导也在其中D.月令不只是施政纲领,生活指导也在其中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D.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4分)【答案】18.B19.C20.(4分)①在“万物声息”后加“中”;
②“朴素的”和“一些”调换位置。【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通过四个选项可知,本题涉及的对象是“施政纲领”“生活指导”。由括号前的“月令除指导农事外……生活礼仪”可知,指导农事、祭祀、基础设施建设、赏罚属于施政纲领,日用器皿的纹饰设计、衣冠服饰变换属于生活指导。因为两方面都有所提及,所以不能用关联词“不是……而是……,排除A项。本段陈述的对象是月令,因此所填语句的主语应是月令,排除C项。分句前后的主语要保持一致,排除D项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能力。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春天,护佑万物复苏……万物休息”赋予四季更替以人的动作和感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A.“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使用“鸿雁传书”等典故写出相见之难,运用用典的修辞手法。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把花白的头发比作雪;头发在一天之间由青丝变成白发,极尽夸张,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赋予蜡烛以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D.“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中,“池上”与“叶底”,“碧苔”与“黄鹂”,“三四点”与“一两声”对仗工整,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①成分残缺。“从……悟得”介词结构不完整,应该是“从……中悟得”。②语序不当。“朴素的一些智慧”语序不当,应该是“一些朴素的智慧”。(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短视频大多因其内容新奇、节奏轻快、轻松幽默,抓住了用户的兴奋点,而且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五花八门,数量非常多,极易吸引人沉迷。②短视频的吸引力,成年人都难以抵挡,①_______________。青少年短视频上瘾的原因有很多。一是新奇信息的吸引。短视频多是新奇刺激的内容,这些信息内容博眼球、吸流量,为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而创作,青少年很容易就会受到吸引。二是瞬时速览的刺激。短短十几秒的视频,通过视觉、听觉、交流等全方位模式的刺激,极其具有吸引力。三是算法推荐的诱惑。短视频传播基于大数据的推荐算法,②_______________,青少年特别容易被推荐内容带进去,沉浸其中难以自拔。③青少年长时间沉迷短视频,会占用大量精力,耽误学习或睡眠。专家建议,视频平台应该设置青少年模式,包括每天使用的时间和时段,防止过分沉迷。青少年要将精力投入到更多的现实生活中,当现实社交乐趣远远大于虚拟网络乐趣的时候,沉迷就会慢慢淡化。老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谐的亲子关系,帮助他们学会分辨、学会自律。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请仿照例句,分别用一个问句概括②③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4分)【答案】21.(6分)①更不用说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了②用户越刷越能看到自己想要的内容22.(4分)青少年为什么容易对短视频上瘾?如何防止青少年沉迷于短视频?【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处,前文说“短视频的吸引力,成年人都难以抵挡”,暗示我们成年人之外的人更难以抵挡,结合下文的“青少年短视频上瘾的原因有很多”,说明此处主语是“青少年”,故可填“更不用说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了”。第二空处,前文说“三是算法推荐的诱惑。短视频传播基于大数据的推荐算法”,暗示我们用户看的越多,越能看到想看的内容,结合后文的“青少年特别容易被推荐内容带进去,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此处可填“用户越刷越能看到自己想要的内容”。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以及句式变换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要用问句概括②③段的主要意思。第二段:本段主要写“青少年短视频上瘾的原因有很多。一是……二是瞬时速览的刺激……三是算法推荐的诱惑……”,主要讲青少年短视频上瘾的原因,据此整理为疑问句“青少年为什么容易对短视频上瘾”。第三段:本段主要写“专家建议,视频平台应该设置青少年模式……老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学会自律”,根据专家建议的内容分析,此语段主要讲专家的建议和家长和老师的做法等,据此整理为疑问句:“如何防止青少年沉迷于短视频?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曾国藩家书》云:凡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工;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曾国藩家书》又云: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上面的言论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参考】23.例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民同忧,与民同乐,堪称美德。然而,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并不满足于此,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先”“后”二字大有深意,值得我们认真领悟。何为“先忧”?当天下人未忧之时,你能体察到潜伏着的危机,并因此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是为“先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股东向非股东转让股权程序规范协议3篇
- 2025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4水塔拆除合同
- 提升家政服务行业的文化软实力
- 宝洁公司品牌管理及其市场营销效果评估
- 昭通学院《材料化学专业英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展览活动现场医疗急救快速响应策略汇报
- 2025年度花岗岩国际市场销售与代理合同2篇
- 2024石材加工、运输及市场推广一体化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购房合同贷款合同信用评估与风险控制3篇
- 建筑智能化项目系统试运行记录表
- 三年级上册寒假每日一练
- (正式版)SHT 3115-2024 石油化工管式炉轻质浇注料衬里工程技术规范
- 重庆工作报告
-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电路》教学计划
- 无人机驾驶员航空知识手册培训教材(多旋翼)
- 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 员工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 洗衣店行业创业计划书
- 医院规划发展部社会工作科职责
- 2024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及临床合理应用考核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