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_第1页
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_第2页
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_第3页
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_第4页
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2024年秋季新教材)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课标要求•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2.能够说出中国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认识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价值,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图片。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普通的一员;与宇宙中其他星球相比,地球上存在高级智慧生命,又是特殊的存在。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地球上为什么可以存在生命?人类目前进行了哪些太空探索?任务一:地球在宇宙中分解任务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联系平时所见所闻,描述你对宇宙的印象,你会用什么词语形容宇宙。读教材P6—P7,思考:怎样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课件展示宇宙图片,了解天体系统可分为哪些级别,天体系统由大到小的层次关系如何。分解任务2: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听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思考:儿歌中提到的太阳,地球,月亮等,都是什么天体,而各种不同天体的运动说明了天体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课件展示太阳系示意图。读图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总结:地球位于银河系中的太阳系,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的第三颗行星。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呢?分解任务3:地球是迄今人类唯一的家园观察课件视频中八颗行星的运动方向有什么特征,联系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读教材P7正文和活动,归纳整理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任务二:人类的太空探索分解任务1:太空探索的成就读教材P8—9内容,结合课件展示图片,认识人类不断开展各项研究,在太空观测、月球探测、行星际探测、火星探测、空间站建设等方面都取得的进展和成就。课下收集我国太空探索某一方面的资料,将其阶段性成就填入教材P10表1.2。实例如下:表1.2中国太空探索神舟载人飞船方面的成就时间阶段性成就2023-10-26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发射的第二艘载人飞船。2024-4-25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2次飞行任务。…………分解任务2: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结合课件材料,了解太空探索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新资源开发、了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认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等方面的作用,了解我国以及世界上在太空探索方面有杰出成就和贡献的科学家、航天员,感受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同学们可以在课下收集我国和其他国家在太空探索方面的进展与成就,并做一期手抄报,了解我国航天精神。课堂小结:随堂练习: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行星名称。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F________G________2.地球是目前人类唯一的家园,是因为地球()①和太阳的距离适中②有空气和水的存在③有适宜的温度④是太阳系体积最大的行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2021年,我国“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该太空探索属于()A.探月工程 B.火星探测C.建设天宫空间站 D.访问小行星4.我国探索太空的主要目的是()①促进科技进步 ②探索宇宙奥秘 ③寻求巨大利益 ④解决粮食危机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教学反思

第一章地球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课标要求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学习目标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教学重难点重点:描述地球的形状;运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难点:运用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古人认识地球就有此类困惑。你站在地球上能看清地球的形状吗?随着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中观察地球,终于看清了地球的“真面目”。人类是如何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地球有多大?地球仪有什么用处?任务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分解任务1:地球的形状。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是一个球体)课件展示地球影像,地球是一个球体。不过这个问题在古代却是有许多的争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读教材P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图,结合课件展示内容,认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讨论:除了以上方法,还有什么事例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启发引导学生思索、观察,并且通过对知识点的探究,使学生明白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定论)总结:最能准确、科学反映地球的形状的是航天员在太空拍下的地球卫星图片。观看航天员刘洋的一段视频,体会一下航天员对“地球是圆的”的感受。过渡:我们看上去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真的是一个精确的球体吗?分解任务2:地球的大小。读教材P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读出表征地球大小的数据。(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结合教材P12活动利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展现学生的计算能力。讲述: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约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所以说,地球其实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不过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用肉眼难以观测。任务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展示地球仪。观察地球仪,思考:地球仪和真实地球的原貌有什么差别?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地球仪,认识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观察地球仪,读教材P14“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图,认识两极、经纬线和地轴,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这些点和线。活动:制作建议的地球仪。参考教材P14活动内容,准备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材料,按照步骤制作,并在制作过程中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可以强调一下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课堂小结:随堂练习:如图为手机微信的启动画面“蓝色弹珠”,采用的是1972年阿波罗17号太空船宇航员拍摄的照片。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这颗“蓝色弹珠”实际上是一个()A.圆柱体B.不规则的球体C.圆锥体D.圆球2.下列对这颗“蓝色弹珠”的描述,有误的是()A.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B.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C.最南的点称为南极点 D.有一根巨大的地轴教学反思

第一章地球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第2课时经纬线和经纬度利用经纬网定位课标要求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学习目标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教学重难点重点: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的经纬度位置。难点:明确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的经纬度位置。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艘航船遭到海盗袭击,船长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在附近执行护航任务的护航编队求救并报告位置。护航编队根据船长发出的位置信息迅速到达现场。护航编队是根据什么位置信息确定该航船的位置的?任务一:经线和经度分解任务1:经线、经度观察地球仪,找到上面的经线,说出经线的特征。讲述经线的概念,通过展示地图上的经线,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经度的分布,描述经度在地球仪上的排列规律。

分解任务2:东西半球的划分在地球仪上,找出0°、180°、20°W、160°E经线,观察这4条经线怎样组合可以将地球仪平分为两个半球。讲述东西半球的划分,阅读教材P16“思与学”,明确不以0°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的原因。活动:学生分组在地球仪上再找出几个能够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的经纬线组合,讨论分析组成经线圈的两条经线有什么特点。任务二:纬线和纬度分解任务1:纬线、纬度观察地球仪,找到上面的纬线,说出纬线的特征。讲述纬线的概念,通过展示地图上的纬线,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纬度的分布,描述纬度在地球仪上的排列规律。分解任务2:南北半球的划分观察地球仪,看哪条纬线可以将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这条纬线有什么特点,南北半球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练习:读地图,说出我国的半球位置。(注意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两个角度描述)分解任务3:几条特殊的经纬线课件展示图片,认识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记住它们的纬度。分解任务4:高、中、低纬度的划分课件展示图片,知道高、中、低纬度的范围和划分界线。任务三:利用经纬网定位认识经纬网,讲述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讲解利用经纬网定位的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通过经纬网确定地点的位置。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来回答,检查对知识的掌握。课件展示经纬网定位的应用。课堂小结:随堂练习:2024年1月1日,日本能登半岛地区发生7.6级强震。读图判断,本次地震位置接近()A.37°S,137°W B.37°S,137°E C.37°N,137°W D.37°N,137°E教学反思

第一章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课标要求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习目标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难点:地球的自转产生时间的差异和昼夜更替。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清晨,太阳升起;夜晚,星辰漫天。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和星星东升西落,好像在围绕地球转动。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它们围绕地球转动吗?白昼和黑夜为何交替出现?任务一: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课件展示地球自转视频,或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观察分析:(1)地球绕着什么在旋转?(2)地球自转是什么方向?(面对地球,左西右东,使学生明白“东”“西”的含义。活动:学生上讲台演示地球仪自转,从北极和南极观察地球仪的自转方向,用逆时针方向或顺时针方向来描述。讲述地球的自转周期;观察地球仪,提问能够实现“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地方在哪里,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习过的地球的大小相关数据;观察地球仪演示自转时,地轴指向有没有变化。任务二: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和影响分解任务1:昼夜交替现象演示:在教室内拉上窗帘,火灾讲台上用一个大纸箱制造出一个光线较暗的空间。用手电筒(假设为太阳光)照射地球仪(假设为地球),观察可以看到什么现象。提问:手电筒代表什么?手电筒的光线在地球仪上是如何分布的?讲述:手电筒光线只能照亮地球仪一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向着太阳的半球)为白天,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为黑夜。提问: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产生的现象又是什么?引导学生得出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提问:我们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的光线和教材P21“昼与夜”图中的太阳光线有什么不同?讲述:由于太阳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我们粗略地把太阳光线看作平行光线。承转:如果刚才演示时转动地球仪会产生什么现象?演示:在地球仪上用红色和绿色胶纸分别表示出北京和纽约的位置。用手电筒照地球仪,同时用手从左向右轻轻转动地球仪演示自转。观察:(1)当手电筒光线照射到北京时,纽约市是白天还是晚上?(2)将地球仪转动180度,再观察,北京和纽约是在白天还是晚上?(3)转动地球仪,观察各地(如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停下转动,再观察各地是否还有昼夜交替。说出昼夜能够交替的原因什么。提问:昼夜交替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分解任务2:时间差异演示:在地球仪上,找到同一纬度上的东西两地,如北京和乌鲁木齐,用不同颜色的胶纸做记号表示其位置。接着用手电筒照射演示地球的自转,看一天中谁先见到日出,谁先送走落日。讲述:地球每24小时自西向东转一周,东边的地点先看到阳光。随着地球自转,地球上经度不同的地方,出现了时间的差异。回顾分解任务1中的演示,当北京是白天时,美国的纽约是晚上。看教材P23图“林林和妈妈互致问候”,解释北京的林林和在美国出差的妈妈在同一时刻互致问候,为什么会有时间差异。总结:由于地球自转,经度不同的地方,会出现时间的差异。举例说明时间的差异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比如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是当地时间2024年7月26日19时30分开始,而北京时间则是27日凌晨1时30分。课堂小结:随堂练习: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据此完成下面各题。1.使用如图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正确做法是()A.面对地球仪,使地轴垂直于桌面 B.面对地球仪,从左向右拨动球体C.手持地球仪,面对北极,顺时针拨动D.沿椭圆轨道,顺时针方向移动地球仪2.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可以观察到()A.昼夜长短的变化B.太阳高度的变化C.昼夜更替现象D.四季变化现象教学反思

第一章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课标要求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习目标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举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地球运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形成尊重、敬畏、顺应自然规律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公转规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难点: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每天伴着日出而升起,随着日落而降下。下面是2024年四个日期天安门广场国旗的升旗时间。升旗时间7:365:154:506:11一年之中,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时间为何不同?任务一: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课件演示地球公转视频,观察地球在公转中有什么现象:讲述:地球在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和自转相同;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时间正好是一年,也就是说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回顾太阳系中八颗行星的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课件演示地球公转视频,观察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人们通过观测发现,地轴在宇宙空间中的指向是保持不变的。任务二: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及影响分解任务1:太阳垂直照射位置的移动演示:将蜡烛放置在桌面的中间,选定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桌面用红笔画出四个大箭头当作太阳直射点,手持地球仪绕蜡烛(太阳光)慢慢转动。分组观察:(1)假设地球地轴不倾斜地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2)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的同时,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有没有变化。(3)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结合教材P24“地球公转示意”图看,太阳直射点位置有什么变化。教材P24“地球公转示意”图中可以读出公转的方向、特征和二分二至的日期、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讲述:二分二至是我国24节气中的4个节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根据教材插图,结合课件图片演示,观察二分二至时太阳照射情况,总结: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正午太阳高度春分3月21日赤道昼夜平分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小夏至6月21日北回归线昼最短、夜最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秋分9月23日赤道昼夜平分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小冬至12月12日南回归线昼最长、夜最短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回顾情境导入中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时间,解释天安门广场升旗时间变化的原因。分解任务2: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讲述:夏季正午太阳高度高,白昼时间长;冬季正午太阳高度低,白昼时间短。这种正午太阳高低和白昼长短的变化,决定了该地得到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进而反映出四季的变化。eq\x(\a\al(公转位,置不同))→eq\x(\a\al(太阳直射,点不同))→eq\a\vs4\al(地面获得,热量不同)→eq\b\lc\{(\a\vs4\al\co1(热量多→热→,热量少→冷→))eq\x(\a\al(形成,四季))讨论:举例说明四季变换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阅读课件材料“二十四节气”,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划分,通过谚语感受二十四节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承转:刚才我们知道了在同一个地方,季节不同,太阳光照不同。那在同一时间,不同纬度的地方,太阳照射的情况相同吗?读教材P25“地球上的五带”图,观察同一时间,不同纬度地带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是否相同。提问:地球上划分为哪几个带?五带的界线分别是什么?讲述:人们根据太阳能量在地表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热量带。课件展示几幅图片说明热带、温带、寒带的特征。读图提问: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五带中的哪一带?课堂小结:随堂练习:“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与“二十四节气”最相关的地理原理是()A.地球是一个球体B.地球不停地自转 C.地球绕太阳公转D.地轴是倾斜的2.某同学想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他需要()①“太阳光线”对准地球仪的球心②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③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移动④水平移动地球仪绕光源运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教学反思

第二章地图第一节地图的阅读课标要求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度和纬度,量算距离,识别图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并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学习目标认识地图的三要素。在地图上辨别方向。了解比例尺的概念,利用比例尺量算距离。读懂图例,会根据图例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教学重难点重点: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根据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换算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难点:在有指向标的地图和经纬网地图上判别方向。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谜语1:一张图片墙上挂,有的小来有的大,小的不容一个县,大的可包全天下。谜语2:有城没有土和墙,有山没有峰和岗,有河没有水和鱼,有路不见车来往。揭示谜底:“地图”。任务一:地图的语言分解任务1:了解地图。课件展示校园鸟瞰图、校园平面图。引导学生对比两图,理解地图的概念:地图是运用各种符号,将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像。课件展示不同历史时段的、不同材质的地图图片,通过讲述使学生了解地图的历史及一般地图的载体。阅读课件我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墨印地图实物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地图的发展以及古代地图的绘制方式。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图(地形图、河流湖泊图、自然资源分布图、气候类型图、行政区划图、人口分布图、工业分布图、交通线分布图等),简要介绍不同类型的地图表现的主要内容和用途,使学生了解地图的种类,感受地图的多样性。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不同类型的地图上都具有哪些要素。分解任务2:地图的三要素。课件展示校园平面图,结合教材P28图,使学生了解地图的三要素及其大致在地图上的标注位置。活动:找两位同学绘制根据自己的学校情况在黑板上画校园平面图,以比赛的形式看谁画得既快又准,绘画时间控制在2分钟之内。由其他同学评判,两位同学绘制的校园平面图上是否具备地图的三要素。总结:地图的“语言”,即地图三要素,包括方向、图例和比例尺。方向:有的地图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有的地图用经纬线指示方向。图例: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图,找找这些地图上的三要素。承转:人们出门旅游要带地图,部队行军打仗离不开地图,工程建设也要使用地图。如何阅读地图?任务二:阅读地图课件展示商场导购图、某地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中国地图。观察三幅地图,图中是否有表示方向的地图“语言”;思考如何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承转:某地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上有指向标;中国地图上有经纬网;商场导购图上既无指向标也无经纬网,如何判别方向?分解任务1:辨别方向(1)一般定向法结合商场导购图和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示意图,讲述在既无指向标也无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使用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进一步可以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练习:在商场导购图上用一般定向法辨别方向。通过练习掌握一般定向法,明确一般定向法在哪种情况下适用。(2)指向标定向法结合某地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在图上找出指向标,观察图上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哪个方向;思考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讲述: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依据图中指向标定向,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示正北方向。练习:在海口城区图上用指向标辨别方向,掌握指向标定向法,明确指向标定向法适用的地图。(3)经纬网定向法回顾经纬网相关知识,明确经线和纬线的指向。结合中国地图(带经纬网),讲述: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辨别方向。练习: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掌握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拓展: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以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为例。先观察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再确定地球自转方向;根据半球确定南北方向,根据地球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向。阅读在野外辨别方向的几种方法。通过阅读,了解利用北极星、指南针、导航、地形等事物辨别方向的方法,感受生活中的地理,提高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分解任务2:识别图例读教材P30图“一些常用的图例”,读图识记常用的图例;展示北京市地形图,结合北京市地形图,识别常用图例在地图上代表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描述某些图例代表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分解任务3:量算距离展示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地图。读图,在图上找出比例尺,说出它们的表现形式,将不同形式的比例尺转化成文字或语言;比较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大小,注意比例尺的形式转换;利用比例尺量算图上两地的直线距离,熟练掌握比例尺的公式。活动:探究讨论如何利用比例尺量算图上折线的实地距离,学会使用地理工具。结合北京市地形图,了解阅读地图的一般步骤。回看前面两位同学绘制的校园平面图,试着按照阅读步骤的步骤来描述图上表现的内容,发现图上不完善的地方加以修改,最后绘制出一幅“合格”的校园平面图。课堂小结:随堂练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小河大体是自______向______流。(2)村庄大体位于养鸡场的______方向。(3)图中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______千米。(4)若量得村庄到林地的图上距离约3厘米,那么实地距离为______千米。教学反思

第二章地图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课标要求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学习目标知道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的含义。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地形部位,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等。能够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类型。能够联系实际,说出五种地形类型的地表状况和海拔差异。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各种地形景观图片。地球表面既有高峻的山地,又有宽坦的平原。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差别很大。怎样在地图上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任务一:等高线地形图分解任务1:海拔与相对高度读教材P32,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定义。课件展示图片,读出图中两地的海拔和相对高度。用教室中的课桌和凳子演示,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区别和联系。练习:计算我国陆地最高点和最低点的相对高度。分解任务2: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课件展示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了解等高线是如何绘制出来的,以及等高线的特征。课件展示某海域等高线地形图,认识等深线和等深线地形图,了解等高线与等深线的区别和联系。活动:拿出几个削成山峰形状的土豆分发到各组,讨论如何绘制出“土豆山”的等高线。讨论出有效方案的小组派出代表分享制作方法,教师和学生做出点评。承转:我们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做些什么?分解任务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地势高低:课件展示等高线地形图,读出图上每条等高线数值,提问:数值大小代表什么?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地势高低:课件展示等高线和爬山漫画,观察图上小孩在哪个山坡攀爬比较容易,对应的山坡的等高线有什么特点。判断山体地形部位:读教材P33“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地形部位”,结合课件展示,观察不同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得出结论。山体部位特点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四周向中间逐渐升高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鞍部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两侧的等高线是近似对称的两组山脊线和两组山谷线)陡崖两条以上等高线重叠在一起的地方活动:引导学生伸出左手,手背向上平扣在桌面上。用笔在手背上画等高线,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在指头缝之间用粗的墨水描蓝,表示河流顺着山谷流下。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等高线图,握住拳头就是立体的地形。观察手背上不同山体部位的特点。练习:在山地景观示意图和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山体地形部位、坡度陡缓和海拔范围。承转:学会了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有哪些应用?课件展示图片,结合实例,认识等高线地形图在选线、选点等方面的应用。任务二:分层设色地形图讲述: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承转:如何根据颜色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断地形?结合教材P35内容,讲述分层设色地形图着色一般规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低山、丘陵;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蓝色表示海洋。体验:完成教材P36活动,在“某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图中高度表,将图中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体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原理。课件展示陆地五种地形的景观图,了解五种地形的特征并归纳总结。课堂小结:随堂练习:华顶峰为浙江天台山主峰,这里群峰叠翠、白云缭绕、晓雾昏烟,云气氤氲盘结,有“华顶归云”之称。某学校地理小组组织到华顶峰开展研学活动。结合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1.在研学出发前,同学们了解到华顶峰的高度大约为 ()A.1000米B.1050米C.1100米D.1200米2.在研学过程中,珠珠记下了笔记。其中正确的是 ()A.铜壶所在地形部位为山脊B.①路线比②路线更省力C.观瀑亭在华顶峰的东南方向D.该地地形以山地为主3.图中城区所在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和地势特点分别为 ()A.平原,地势起伏小B.山地,地势起伏大C.高原,地势起伏小D.盆地,地势起伏大教学反思

第二章地图第三节地图的选择和应用课标要求根据需要选择适用的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结合生活实例,描述数字地图和卫星导航系统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结合实例,描述数字地图在城市管理、资源调查、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学习目标学会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能够举例说出数字地图和卫星导航系统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了解数字地图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地理信息;数字地图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难点:比例尺大小和表示范围大小、地图详略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国庆假期,小明跟随父母去新疆吐鲁番盆地中的葡萄沟旅游,他想查看吐鲁番盆地的位置,还想查询坐火车出行的路线。小明应该查找什么地图?能在地图上得到哪些信息?任务一:选择适用的地图分解任务1:根据使用目的选择地图课件展示行政区划图、河流分布图、地形图、交通地图等几种不同类型的地图。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地图的阅读”相关知识,了解几种不同类型的地图分别体现的主题内容,从不同类型的地图上可以获得哪些地理信息,结合使用目的选择适用的地图。回顾导学情境,提问小明应该根据他的使用目的查找什么地图,他能在查找的地图上得到哪些信息。承转:表现同样地区范围的地图,比例尺有大有小,选择地图时应该选用大比例尺的还是小比例尺的地图?分解任务2:根据需要选择比例尺合适的地图课件展示相同图幅的中国地图和北京市地图。读图,比较两幅图的比例尺大小、表示范围大小、表达内容的详略。练习:读相同图幅的广州市地图、越秀公园位置示意图、越秀公园导览图三幅地图,比较它们的比例尺大小、表示范围大小、表示内容详略。总结:相同图幅的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概略。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北京市旅游图、故宫导游图。比较三幅地图的比例尺、实地范围和内容,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选择地图。课件展示实地范围相同的乳山市地图。比较两幅地图的比例尺、图幅面积和内容详略。总结:实地范围相同,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内容越概略。活动:课件展示山东省地图、烟台市地图、烟台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图。比较三幅图的比例尺大小,观察同一地理事物在不同比例尺地图上的表现程度,理解查询范围和比例尺的关系。提问:观察上面三幅地图,结合在日常生活实际,选用地图时是不是比例尺越大越方便?总结:查询地区的范围较小,应选择大比例尺地图,地理信息较详细,便于查询;查询地区的范围较大,应选择小比例尺地图。承转:以前人们经常使用纸质地图,现在我们经常使用的是什么地图?任务二:数字地图的应用分解任务1:数字地图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件展示电子公交站牌、购物中心导购一体机、手机地图。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数字地图在生活出行中的应用,学生分享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数字地图实例。活动:分两组,一组使用纸质地图,一组使用手机地图,查找天安门广场的地理位置,感受与传统地图相比,数字地图有哪些优点。从活动中了解使用手机地图的一些具体操作,学会用手机地图查询位置、导航和路线规划。分解任务2:数字地图在城市管理、资源调查、灾害监测方面的作用课件展示数字地图在城市管理、资源调查、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实例。结合教材P39案例,了解数字地图在城市管理、资源调查、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举例数字地图在其他方面的应用。阅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通过阅读,了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意义、发展历程和重要作用,感受数字地图和卫星导航系统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以及我国科技的发展,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布置课下作业,查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实例相关资料。课堂小结:随堂练习:“东北小冻梨、南方小土豆……”2023年冬,黑龙江哈尔滨火爆出圈吸引大量游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游客要了解黑龙江省所在的位置应查阅(

)A.中国气候图B.中国地形图C.世界政区图D.中国政区图2.游客利用电子地图前往中央大街,若放大手机屏幕图像,改变的是地图中的(

)A.比例尺B.方向C.图例D.以上都是3.2023年12月4日,我国成功将埃及二号卫星发射升空。这是一颗配置高分辨率相机的光学遥感小卫星,在轨交付后将服务于埃及国土资源利用、水利、农业等领域。中国援助埃及的卫星有利于埃及()①国土资源普查②载人航天技术发展③环境及灾害监测④卫星产业及相关技术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教学反思

第三章陆地与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课标要求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结合实例,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面积占比,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特点。2.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识别七大洲、四大洋。3.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七大洲的名称、分布及其分界线。难点:大洲分界线;建立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概念。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世界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说,从太空中看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蔚蓝色星球,她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水球”。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叫“地球”而不是“水球”?观察地球卫星影像,你认为“地球”和“水球”两个名称中哪个更贴合实际?任务一:海陆分布分解任务1:认识“三分陆地,七分海洋”转动地球仪,引导学生整体观察。提问:你所看到的整个地球仪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活动:在地球仪上分别用黄色胶条和红色胶条标注出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观察东、西半球:东半球和西半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东半球与西半球相比,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更大?观察南、北半球:北半球和南半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北半球与南半球相比,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更大?总结:无论是东、西半球,还是南、北半球,均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活动:分两组,分别根据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占比,计算世界海陆面积比值,看两组计算结果是否一致。总结: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为71:29,概括地说就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活动:读教材P44“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试着用其他形式表示海陆面积的比值(如柱形图、条形图),通过绘图加深对海陆面积比值的记忆。承转:从上述东西南北四个半球的海陆面积比值可以看出,世界海陆分布并不均匀。分解任务2:认识世界的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阅读教材P44“思与学”,了解世界上的航海家对地球面貌的探索。课件展示著名航海家的航行路线,认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互连通的,感受航海家为人类认识地球的整体面貌做出的贡献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或地球仪。通过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或地球仪,得出以下结论:地球上的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小不同的陆块;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活动:在地球仪上用绿色的胶条划分半球,将地球仪划分为陆地分布最为集中的半球和海洋分布最为集中的半球。读教材P45“陆半球和水半球”图,观察陆半球、水半球,是否和你在地球仪上划分的一致。提问:陆半球上的陆地面积是否大于海洋面积?水半球上是否有陆地分布?总结:在任何等分的半球中,海洋面积都比陆地面积大。承转: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是如何分布的?任务二:七大洲分解任务1:认识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的概念课件展示陆地示意图。通过示意图了解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的概念,理解几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分解任务2:七大洲的名称及面积大小展示大洲和大洋分布的空白图。在空白图上完成七大洲的填写,记住其名称。观察哪几个大洲的陆地是连在一起的,哪几个大洲的陆地不与其他大洲相连。了解地球上的几个大陆:面积最大的,面积最小的,纬度最高的。提问:哪个大洲的面积最大,哪个大洲的面积最小。读教材P46“七大洲的轮廓与面积”图。通过轮廓图识别七大洲的轮廓形状,并比较七大洲的面积大小。总结: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排列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可通过“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减字记忆。分解任务3:七大洲的分布观察东、西、南、北四个半球的划分图,分别说出主要分布在各个半球上的大洲名称。观察哪些大洲是完全位于东半球或西半球上的;哪些半球是完全位于南半球或北半球上的;哪些大洲是跨半球分布的,跨半球的大洲被什么特殊经纬线穿过。练习:运用我国在世界的位置图,描述我国位于哪个大洲、哪个大陆。承转:如何界定七大洲?分解任务4:七大洲的分界线读教材P46“大洲的分布”图。结合教材后的世界地形图观察,七大洲之间的洲界大多以什么地理事物为界。找出地形图上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南北美洲的分界线,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说出分界线的名称,了解这些分界线是天然界线还是人工界线。练习:运用亚洲范围图,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的相对位置。(描述亚洲与其他大洲的相对位置时注意方位词和洲界线的运用。)承转:大洲被大洋围绕,有的大洲被大洋与其他大洲分隔开来。地球上的大洋是如何分布的?任务三:四大洋分解任务1:认识海洋、海、海峡的概念课件展示欧洲地图。通过欧洲地图认识欧洲周边的大洋、海和海峡,区别几个概念。分解任务2: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课件展示大洲和大洋分布空白图和四大洋的位置图。在空白图上完成四大洋的填写,记住其名称。观察四大洋是相互隔开的还是连通在一起的,四大洋中哪些大洋是相通的;四大洋和大洲的相对位置是怎样的;它们之间通过什么地理事物连通(结合七大洲的分界线了解沟通大洋的海峡、运河)。分解任务3:四大洋的特点读教材P49“四大洋的形状和大小”。认识四大洋的面积大小,具有的特殊形状(大西洋略呈“S”形),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活动:设计环球旅游路线。回顾麦哲伦船队环球航线,设计一条从我国上海出发的环球旅游路线,说出途中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海峡或运河。分组进行,分享出不同的路线设计。分解任务4:海洋对人类的意义结合课件实景图片和相关资料认识海洋在诞生孕育生命、提供生活空间、蕴藏丰富资源、提供运输便利等方面的意义。结合教材P51活动问题,结合自身经验,讨论分享海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课堂小结:随堂练习: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纽约、旧金山、东京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下图为世界四大湾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纽约和旧金山湾区所在的大洲是()A.亚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 D.非洲2.除纽约湾区外,其他三个湾区均位于()沿岸A.太平洋 B.大西洋C.印度洋 D.北冰洋3.一货轮从纽约湾区到旧金山湾区的最短航线要经过()A.苏伊士运河 B.白令海峡 C.巴拿马运河 D.土耳其海峡教学反思

第三章陆地与海洋第二节世界的地形课标要求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学习目标区分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并能在地形图上识别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类型。了解世界陆地高大山脉的分布规律,对照地图说出世界著名山脉和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及分布。根据世界地形图了解不同地区的地形差异。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组成,能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说出各地形类型的名称,指出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教学重难点重点: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世界著名山脉和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及分布;海底地形的基本组成。难点:世界著名山脉和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及分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并测得“8848.86米”的数据。2020年10月10日,“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深潜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上述“一高一低”的数据表明了什么?陆地上有各种地形,海底有什么地形?任务一:陆地地形分解任务1:认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地表形态复杂多样课件展示世界分层设色地形图,或参考教材后世界地形图。结合图上高度表读图,观察:图中最高处海拔在多少米以上,位于海洋还是陆地上;图中海拔最低处在多少米以下,位于海洋还是陆地上;估计海拔最高处和海拔最低处相差多少米。课件展示世界的地形图及相关数据。陆地平均海拔870米,海洋平均深度3730米;陆地最高点——珠穆朗玛峰(8848.86米),海洋最深点——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思考是山更高还是海更深;计算陆地最高点和海洋最深点的相对高度是多少。总结: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山高与海深相差悬殊。承转:地球表面有哪些地形?分解任务2:.陆地五种基本地形课件展示陆地基本地形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景观图。在陆地基本地形示意图上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名称和形态;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认识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结合景观图,比较区分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总结: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表崎岖不平。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起伏较大,沟谷较深;丘陵较低,海拔大致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表起伏小。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边缘比较陡峭。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有些盆地内部分布着起伏的丘陵,但比盆地四周的山地、高原要低得多。练习:读地形简图,说出图上基本地形的名称和特征。承转:陆地基本地形在地球上是怎样分布的?分解任务3:世界主要地形课件展示世界陆地地形图。读世界陆地地形图:在图上找到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观察这些山脉的分布规律;在图上找到青藏高原、巴西高原、刚果盆地的位置,说出这些地形分布在哪个大洲;在图上找到亚马孙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欧平原。活动:分组找出流经亚马孙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欧平原的河流,观察这些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什么地区。总结:亚马孙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欧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由河流冲积而成。练习:在图中找到世界陆地地形之最,并且找到它们位于哪个大洲。完成教材P53活动“读图认识世界的主要地形区及其分布”,加深对世界主要地形空间分布的记忆。课件展示世界地形图、亚洲地形图和非洲地形图。读世界地形图,观察亚洲主要以什么地形为主;读亚洲地形图,说出亚洲主要地形的名称;读世界地形图,观察非洲主要以什么地形为主;读非洲地形图,说出非洲主要地形的名称;从大洲的角度概括亚洲和非洲的地形差异,认识世界不同地区的地形差异很大。归纳:亚洲的地形比较复杂,以高原、山地为主;非洲的地形比较单一,以高原为主。练习:读南美洲地形图,概括南美洲的地形分布大势。先在图中找出南美洲的主要山脉、高原和平原,再描述地形分布大势。承转:陆地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海底地形是否与陆地地形一样有高低起伏?任务二:海底地形分解任务1:认识海底地形类型展示:海底地形示意图。读教材P55“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海底地形的名称和大致分布和主要特征。总结:海底地形的主要类型和大致位置、深度及地形地势特点。阅读大西洋洋中脊(教材P55“思与学”)、马里亚纳海沟相关资料。通过阅读了解洋中脊、海沟的形态和分布特点。分解任务2:海底地形的分布课件展示世界海底地形图、海底地形示意图。阅读世界海底地形图,找出最靠近大陆的海底地形、分布在大洋中部的海底山脉以及其他海底地形的分布;对照海底地形示意图,观察并归纳从海岸到大洋中部海底地形类型的分布规律。总结:从海岸到大洋中部,海底地形大致分为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和洋中脊等。课堂小结:随堂练习:读下列地形素描图,回答下列各题。1.素描图中表示平原地形的是()A.①B.②C.③D.④2.素描图中最能体会“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意境的地形是()A.①B.②C.③D.④3.山脉是地形的“骨架”。世界上最高大和最绵长的山脉分别是()A.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B.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C.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D.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4.北京时间2020年11月10日17时左右,成功在海拔-10909米马里亚纳海沟坐底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浮出水面,-10909米也是我国载人潜水器最深纪录。潜水器成功潜底的海底地形是图中的序号()A.①B.②C.③D.④教学反思

第三章陆地与海洋第三节海陆的变迁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变化运动之中;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学习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用大陆漂移说的观点解释相关地理现象。知道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教学重难点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相关地理现象。难点:大陆漂移的证据;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科学家多次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中的主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测量经历了多次变化。‌在1951年测量的高度是8848.2米,‌2020年经过测量,‌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被正式确定为8848.86米。喜马拉雅山地区怎么会有海洋生物化石?‌珠穆朗玛峰为什么呈“长高”趋势?任务一:沧海桑田分解任务1:海陆变迁的原因阅读课件“沧海桑田”的典故。通过阅读典故,了解“沧海桑田”典故的由来和含义,知道海陆之间相互变迁。承转:“东海”和“桑田”是如何相互变迁的?先来看一些海陆变迁的实例。读教材P57活动,展示喜马拉雅山脉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森林和古河道遗迹、荷兰的围海造陆等海陆变迁的实例及相关图片。结合海陆变迁的实例,了解海陆变迁的存在;思考实例中海陆是如何变化的;思考实例中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总结:造成实例中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高、填海造陆。归纳: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如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还包括人为原因,如人类活动造成局部海陆的变化。承转: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海陆的变迁?分解任务2:海陆变迁的证据活动:分组讨论并分享,分别举出自然原因导致的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海陆变迁实例,并说出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承转:地球上的海陆经历变迁,如今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任务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分解任务1:大陆漂移说的提出阅读教材P60“思与学”,了解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提出。通过阅读,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人魏格纳和提出过程,认识资料收集和实地考察的重要意义,感受勇于探索未知、挑战权威的科学精神。读教材P60“大陆漂移”示意图。读图,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活动:演示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的漂移。将描图纸覆盖在地图上,描绘出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的轮廓,将描好的轮廓剪下来,试着拼合在一起,演示这两块大陆的漂移过程。观察过程中大陆、大洋的变化。承转:魏格纳查询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考察,提出大陆漂移说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分解任务2:大陆漂移说的科学依据读教材P61活动,结合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轮廓图、古老地层在大西洋两岸的分布图、古生物在大西洋两岸的分布图。读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轮廓图,观察两块大陆的轮廓线是否吻合,说明了什么问题;读古老地层在大西洋两岸的分布图,观察大西洋两岸大陆的古老地层具有什么特点;读古生物在大西洋两岸的分布图,观察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具有什么特性;通过以上读图,认识到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以前可能是连在一起的。活动:运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根据大陆漂移示意图,解释南极洲存在丰富的煤炭资源的原因。承转: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大陆的漂移?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任务三:板块的运动分解任务1:板块构造学说读教材P62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对比地球表层海陆分布和地球表层板块划分,知道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了解地球表层的六大板块名称和位置,观察六大板块中的海陆分布,知道六大板块中没有一个板块全是大陆或全是海洋;观看板块运动视频,知道板块内部和板块交界地带的地壳活跃程度不一;对照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观察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的运动有什么内在关系,知道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以及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和分布,看两大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哪些板块交界地带。对比近20年来全球4.5级以上地震分布与六大板块分布图,看看这些地点大多位于什么地带。课下收集近年全球地震发生地点位置,标注在六大板块分布图上,看看这些地震点位的分布特征。总结: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承转: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哪些地理现象?分解任务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课件展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板块运动方式示意图: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注意图上表示板块运动方向的箭头的标注,观察箭头的标注位置、箭头方向及代表的含义;结合板块运动方式示意图,明确板块的不同运动方式产生不同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总结:在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会发生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过程示意图,局部板块分布图,世界著名山系分布图:读图,通过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过程示意图,了解山脉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结合局部板块分布图,认识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对运动,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读世界著名山系分布图,找出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的位置,对比六大板块分布图,指出这些山脉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处,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这些山脉的隆起原因。阅读课件科迪勒拉山系相关资料。通过阅读认识世界上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的组成、位置和形成原因。读教材P64“珠穆朗玛峰、红海、地中海位置示意”图。读图,找出地中海和红海,观察它们分别位于那些板块的交界处,这些板块的相互运动方式是怎样的,用板块运动的观点分析地中海和红海会有什么变化。课件展示东非大裂谷的位置、景观、形成示意图及简介。读图和资料,了解东非大裂谷的地理位置,结合实景图和形成示意图了解其形成原因和将来的变化趋势。读课件印度尼西亚火山众多、日本地震多发相关资料,结合教材六大板块分布图。通过资料了解印度尼西亚是一个火山中国的国家,在六大板块分布图上找出印度尼西亚的大致位置,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印度尼西亚火山众多的原因;通过资料了解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在六大板块分布图找出日本的大致位置,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日本地震多发的原因。阅读课件地震发生时的避险措施和地震应急包相关知识。通过阅读认识和讨论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认识到地震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存在极大威胁,我们应该通过合理的应急措施,尽可能减轻地震发生过程中造成的危害,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总结: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相关地理现象:地球上山脉的大规模隆起、海洋的发育和消失、裂谷带的生成和发展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等。课堂小结:随堂练习:1.2024年3月下旬,湖北地质科学研究团队在湖北十堰郧西大梁发现了丰富典型的泥盆纪(距今约4.19—3.59亿年前)珊瑚化石。此次在湖北郧西大梁发现珊瑚化石,可以有力地说明()A.秦岭地区曾经是海洋环境 B.人类曾经剧烈地改变过地球环境C.在泥盆纪时期珊瑚生活在陆地环境 D.秦岭地区一直是陆地环境2.下列叙述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学说证据的是()A.我国东海海域发现河道的遗迹B.地球表层自古以来是完整一块C.南美洲东部和非洲西部古老地层顺序大致相同D.在许多高大的山脉岩层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岛国,日本的人们可以感受到的地震平均每天约有4次。读六大板块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3.下列关于日本多地震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运动B.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张裂运动C.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D.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4.人们常说“祸不单行”,日本地震频发可能会引发()A.水灾 B.海啸 C.沙尘暴 D.干旱教学反思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课标要求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模拟播报天气。结合实例,说明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习目标1.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2.结合实例,说明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生活情境,比如当你和朋友准备一次远足郊游或短途旅行,你们最关注的是当地的什么状况?当然是天气状况。进行短时间讨论分享:你平时是否有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对你的生活有何影响?是否有过因为没有关注天气而对生活造成影响的经历?任务一:天气及其影响分解任务1:天气的描述课件展示不同的天气景观图。提问:这些景观图分别代表什么天气状况?你用什么词语来这些天气状况?总结: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描述天气。练习: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分别描述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天气状况。承转:你描述天气所用的词语能代表多长时间的天气状况?是长时间的,还是短时间的?分解任务2:天气的特点讲述:天气的概念是天气指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课件展示: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预报,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预报。提问:同一天不同地点的天气状况是否相同?同一地点不同时刻的天气状况是否相同?总结: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同,同一地点不同时刻的天气可能变化很大。天气的特点是“多变”。活动:分小组列举描述天气的成语、谚语或诗词,并说出描述的是什么天气。(注意列举的成语、谚语或诗词,是否符合天气的特征。)提问:“四季温暖如春”和“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是描述天气吗?回答是或不是并说出理由。承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人们密切关注每天的天气状况。天气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分解任务3: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课件展示天气影响生产生活的有关图片。结合教材P67图,认识天气对生产、交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阅读课件篁岭晒秋。思考“篁岭晒秋”场景形成所需的自然条件。讨论:结合实例,说说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还有哪些影响。承转:天气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很大影响,天气又是多变的,人们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人们怎样才能提前知道天气变化?任务二:天气预报分解任务1:天气预报的作用讲述:如果及早了解未来天气,人们就可以及时作准备,合理安排生活和生产,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阅读课件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承转:天气预报包括哪些内容?分解任务2.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课件展示某地天气预报截图及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相关图片。在某地的天气预报截图上找出天气预报主要涉及哪些内容。通过实景图了解天气预报中对阴天、多云、晴天的定义。通过天气预报截图了解与对气温的预报主要包括哪些内容。通过天气预报截图和降水量预报图了解对降水的预报主要包括哪些内容。通过天气预报截图和表示风力、风向的符号,了解对风的预报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以及风向和风力是如何通过符号体现的。结合教材P69图,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知道天气预报播报中一个城市旁边出现两个天气符号代表什么意思。教材P71活动第2题内容学生讨论分享天气预报中还包括那些生活指数预报,了解这些生活指数对人们生活的指导作用。活动:结合教材P70活动第1题内容,模拟天气预报主持人,某日全国部分城市的天气预报。通过活动熟悉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常用天气符号等。承转:我们平时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天气预报?分解任务3.获取天气预报的途经学生讨论分享自己或家人平时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总结:获取天气预报的途经包括收看电视天气预报、收听广播电台天气预报、拨打气象服务热线、通过互联网查询天气预报等。课堂小结:随堂练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天气符号的名称:①,②,③,④,⑤,⑥,⑦,⑧。(2)不能在大树下躲避的天气是________。(填序号)(3)适合郊游的天气是_______。(填序号)教学反思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课标要求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阅读某地区气温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学习目标知道气温及其测定,举例说出气温与生产生活的关系。。结合地图和生活实践,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会根据某地的月气温数据,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并能描述气温的变化规律。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和描述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教学重难点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等温线的阅读方法;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难点: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和描述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国庆节期间,家住海边的小明去位于内陆的吐鲁番旅游。那里白天气温可达30℃,小明觉得吐鲁番比自己家里热多了。但到了夜晚,气温下降,需要穿上厚衣保暖,还真应了“早穿皮袄午穿纱”的说法。吐鲁番为什么比小明的家乡热?吐鲁番白天与夜晚的气温差别为什么比较大?任务一:气温与生活分解任务1:气温的变化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对气温的最直接感受是什么?用哪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气温?举例说明气温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可引导从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方面讨论。承转:怎样测量气温?分解任务2:气温的观测讲述:气温的定义、概念,介绍观测气温的仪器以及仪器的放置。阅读教材P73“思与学”,结合图片认识百叶箱、气温观测仪器怎样在百叶箱中放置、一天中观测气温的时间。承转:在一天观测气温的四次记录中,读出四次观测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观察一天中的气温是否随时间变化,怎样描述气温和它的变化。分解任务3:气温的描述讲述: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时,需要用到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练习:判断图片和材料中描述的是气温的哪一方面。理解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概念。结合气温日变化曲线理解气温日变化和气温日较差的概念,知道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计算图上的气温日较差。结合气温年变化曲线理解气温年变化和气温年较差的概念,知道一年中陆地和海洋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计算图上的气温年较差。总结:在观察上述气温日变化曲线和气温年变化曲线过程中,注意:(1)图中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注意区别日变化曲线和年变化曲线的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还是月份。(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30℃,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7℃。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8℃。(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气温年变化曲线向上隆起表示是北半球,南半球的年气温曲线呈波谷式。阅读课件: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通过阅读知道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段,了解最高气温不是出现在正午、最低气温不是出现在子夜的大致原因。了解气温数据收集、统计、计算等过程,知道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的由来。承转: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怎样绘制气温曲线?展示: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指导完成教材P74活动“绘制和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任务二:气温的分布分解任务1:认识等温线观察等温线的绘制,理解什么是等温线,了解等温线与前面学过的等高线有什么区别。回顾等高线的判读相关知识,学会判读等温线图,引导思考: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分解任务2“”世界气温分布特点读教材P7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大致与那条纬线平行;(3)归纳气温的分布规律。再读教材P7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南、北半球等温线数值有何变化规律?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向高纬,有什么变化规律?归纳总结: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三读教材P7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1)海洋与陆地的等温线哪个更曲折,哪个更平直?(2)总结:与海洋上等温线相比,大陆上等温线更加曲折,还有若干低温中心。陆地上气温分布比海洋上复杂。读教材P77页世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分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概括世界1月和7月的气温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规律。(2)从等温线的疏密程度看,北半球1月和7月有什么差异?南、北半球有什么差异?(3)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1月哪里气温高?7月哪里气温高?总结: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由赤道两极,气温逐渐降低;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课堂小结:随堂练习:世界气温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如图为某月世界等温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图示月份可能为()A.1月份 B.5月份 C.7月份 D.10月份2.该月北半球()A.南北地区气温差异较小B.气温总体由赤道向北极降低C.M、N两地此时气温相同D.0℃等温线在北回归线附近教学反思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课标要求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阅读某地区降水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学习目标知道降水的主要形式以及降水量的测定方法。能够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说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能够运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教学重难点重点: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说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世界降水分布特点。难点: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年平均降水量达11500毫米,每年的5—9月几乎天天都在下雨;而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西侧的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有时连续几年都不降雨,气候极其干燥。为什么世界上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世界上的降水有什么分布规律?任务一:降水的变化分解任务1:降水及其测量讲述:降水的定义,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天气预报符号了解降水的不同形式,知道降雨和降雪是降水的主要形式。提问:你生活的地区有哪些降水形式?主要的降水形式是什么?降水是多还是少?联系生活,分析降水的影响:降水的形式如此多,举例说明降水是如何影响人类生活的。课件展示:旱灾和涝灾降水过少——早灾(土地干早、庄家绝产、河流干涸、生活缺水)降水过多——涝灾(交通受阻、房屋倒塌、庄家淹没)讲述:适时适量的降水,会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降雨作为主要的降水形式,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给出文字描述让学生判断降水强度:小雨: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中雨: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大雨: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溅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形成很快;暴雨: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楚;积水形成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承转:既然降水如此重要,我们就有必要测量一下降水究竟有多少。展示储水筒、储水瓶、漏斗、盛水器,并组装成降水量测定的工具——雨量器及量筒,结合教材P79图,说明雨量器的构成和测量单位(毫米)。承转:通过将降水的测量仪器,我们不仅可以得到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以及多年降水量。讲述:月降水量、年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概念,了解得到这些数据的大致过程。承转:降水与气温一样都在变化,绘制气温曲线图可以用来研究气温随时间的变化,那么我们如何绘制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分解任务2:降水量柱状图课件展示: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了解降水量柱状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