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疆金太阳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疆金太阳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疆金太阳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疆金太阳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疆金太阳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新疆金太阳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质量检测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2,选择性必修1、2、3.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运输过程,膜蛋白质没有参与的是()A.水分子进出细胞 B.胰岛素的分泌C.甘油穿过细胞膜 D.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答案】C【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自由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耗能,例如气体、小分子脂质;(2)协助扩散:物质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膜转运蛋白的协助,不耗能,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3)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耗能,如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等。【详解】A、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以协助扩散方式为主,协助扩散的过程中有膜蛋白质的参与,A不符合题意;B、胰岛素的分泌是通过胞吐出细胞的,需要膜蛋白的参与,B不符合题意;C、甘油穿过细胞膜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膜蛋白的参与,C符合题意;D、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为协助扩散,协助扩散的过程中有膜蛋白质的参与,D不符合题意。故选C。2.丙酮酸脱氢酶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人类线粒体疾病,丙酮酸脱氢酶(有氧呼吸过程中的关键酶)功能异常,会使能量代谢发生障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线粒体内的酶均是由线粒体内的DNA控制合成的B.该酶主要分布于线粒体内膜、影响能量供应C.缺乏丙酮酸脱氢酶会使患者无氧呼吸增强,产生的酒精和CO2增多D.患者体内的ATP与ADP的转化依然保持相对平衡【答案】D【分析】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NAD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NAD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NADH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详解】A、线粒体属于半自主细胞器,线粒体内的一些酶是由核DNA控制合成的,A错误;B、丙酮酸脱氢发生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在线粒体基质,故丙酮酸脱氢酶主要分布于线粒体基质,B错误;C、人体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不是酒精和二氧化碳,C错误;D、患者体内的ATP与ADP的转化依然保持相对平衡,D正确。故选D。3.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包括胞外分解和胞内分解,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分解者产生胞外酶的过程,可能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B.胞内分解和胞外分解都是将有机大分子分解成有机小分子的过程C.分解者产生的胞外酶可能包括纤维素酶、蛋白酶、脂酶、DNA酶等D.分解者通过胞外分解生成的物质可能不能被生产者直接利用【答案】B【分析】分解者又称“还原者”。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分解者是异养生物,其作用是把动植物残体内固定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其作用与生产者相反。【详解】A、胞外酶的本质为分泌蛋白,若分解者为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其产生胞外酶的过程,可能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A正确;B、据图分析可知,胞外分解是将有机大分子分解成有机小分子的过程,胞内分解是将小分子物质进一步氧化分解为CO2,B错误;C、据图分析可知,分解者所分解的动物排泄物及动植物遗骸中含有纤维素、蛋白质、脂肪、DNA等有机物,分解者为了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有机物质,需要产生多种酶。这些酶可能包括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蛋白酶(分解蛋白质)、脂酶(分解脂肪)以及DNA酶(分解DNA)等。这些酶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特定的有机分子,将其分解成有机小分子,C正确;D、虽然分解者通过胞外分解可以生成许多简单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但这些物质并不都能直接被生产者(如绿色植物)利用。例如,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可以被绿色植物直接吸收利用,但某些有机小分子可能需要进一步被微生物转化为无机物才能被生产者吸收,D正确。故选B。4.某科研小组将心脏病患者离体的肝脏组织细胞诱导转变成多能干细胞,并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成心脏后移植给该患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成熟体细胞的蛋白质和RNA的种类可能与多能干细胞的不同B.多能干细胞能诱导分化成心脏组织细胞,心脏组织细胞不能诱导分化成多能干细胞C.从肝脏组织细胞到心脏的过程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肝脏组织细胞诱导转变成多能干细胞的过程相当于脱分化过程【答案】B【分析】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的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RNA和蛋白质会发生改变。【详解】A、成熟体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时遗传物质不变,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蛋白质和RNA的种类可能与多能干细胞的不同,A正确;B、分析题意可知,心脏组织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经诱导分化成多能干细胞,B错误;C、从肝脏组织细胞到心脏的过程发生了分化,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D、肝脏组织细胞诱导转变成多能干细胞的过程中全能性提高,相当于脱分化过程,D正确。故选B。5.某实验室在观察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分裂时,用红、蓝荧光(分别用黑白颜色表示)分别标记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不同形状代表不同的同源染色体),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细胞不可能为卵巢细胞B.该细胞的上一时期会出现联会C.该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D.该细胞在下一时期会均等分裂【答案】A【分析】分析图可知,细胞中含有8个荧光点,说明具有8条、4对同源染色体,且均排列在赤道板上,说明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详解】AB、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卵巢中不再有卵原细胞的有丝分裂,该细胞可以通过有丝分裂不断增殖,图中细胞的荧光点均排列在赤道板上,说明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在有丝分裂前期不发生,A正确,B错误;C、图中为二倍体哺乳动物的细胞分裂,细胞中含有8个荧光点,说明具有8条、4对同源染色体,故该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C错误;D、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下一时期是后期,细胞均等分裂发生在末期,D错误。故选A。6.基因与DNA“关系密切”。下列关于基因和DNA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的特异性取决于碱基的排列顺序和配对规则的不同B.DNA中没有遗传效应的碱基序列也会遗传给子代C.基因数目的增加一定与染色体的复制有关D.若DNA发生碱基缺失,则一定会导致基因突变【答案】B【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其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DNA分子中碱基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其特异性取决于碱基的排列顺序。【详解】A、DNA的特异性取决于碱基的排列顺序,而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配对规则是固定的,不是导致DNA特异性的原因,A错误;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分子中没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不能称为基因,但这些碱基序列可通过DNA复制而遗传给子代,B正确;C、基因数目的增加不一定与染色体的复制有关,还可能通过染色体变异等方式增加,C错误;D、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如果DNA发生碱基缺失发生在没有遗传效应的区域,不一定会导致基因突变,D错误。故选B。7.多聚核糖体是指蛋白质合成时,多个核糖体串联在一条mRNA上形成的念珠状结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多聚核糖体所包含的核糖体数量可能与mRNA的长度有关B.图示过程中,各核糖体从mRNA的M端向N端移动C.人唾液腺正常组织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多聚核糖体D.若DNA甲基化水平升高,可能会影响上述过程【答案】C【分析】在细胞质中,翻译是一个快速高效的过程。通常,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因此,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详解】A、mRNA是翻译的模板,核糖体可与之结合,多聚核糖体所包含的核糖体数量可能与mRNA的长度有关,A正确;B、图示翻译过程中,从左向右的肽链长度变长,说明各核糖体从mRNA的M端向N端移动,B正确;C、人唾液腺正常组织细胞的分泌能力较强,因此细胞中可能存在多聚核糖体,C错误;D、若DNA甲基化水平升高,会影响启动子的功能,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与结合的位点,若DNA甲基化水平升高,可能会影响转录过程影响mRNA的形成,进而影响上述过程,D正确。故选C。8.某科研小组对某病人的癌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癌细胞中多个基因发生突变。其中基因H突变成HT,突变后该基因编码的肽链变短,但其表达活性显著增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基因H一定发生了碱基的缺失B.基因H最可能属于抑癌基因C.基因H的编码产物可能与细胞增殖有关D.基因H一旦突变,细胞就会发生癌变【答案】C【分析】在环境中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中DNA损伤,引起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导致正常细胞的分类和生长失控而变成癌细胞。癌细胞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和转移。【详解】A、基因的碱基发生增添、缺失或替换,都有可能使终止密码子提前,导致编码的肽链变短,A错误;B、基因H突变成HT,突变后该基因编码的肽链变短,但其表达活性显著增强,推测基因H最可能属于原癌基因,B错误;C、基因H最可能属于原癌基因,而原癌基因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因此基因H的编码产物可能与细胞增殖有关,C正确;D、细胞发生癌变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且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C。9.已知果蝇体色灰色和黄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实验小组利用2种体色的若干雌、雄果蝇设计了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若不考虑X、Y同源区段,则下列实验可判断出基因所在位置及显隐性的分别是()实验组实验设计结果第一组灰色雌性×黄色雄性、灰色雄性×黄色雌性两组F1的雄性表型不同第二组黄色雄性×黄色雄性F1中均为黄色第三组灰色雌性×黄色雄性灰色♀∶灰色♂∶黄色♂∶黄色♀=1∶1∶1∶1第四组灰色雌性×灰色雄性F1中灰色∶黄色=3∶1A.第一组、第三组 B.第二组、第四组C.第一组、第四组 D.第二组、第三组【答案】C【分析】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又称性连锁(遗传)。【详解】第一组为正反交,正反交结果不同,两组F1的雄性表型不同,可以判断出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第四组亲代均为灰色,后代出现黄色,发生性状分离,可以判断出灰色为显性性状,但无法判断基因的位置。第二组、第三组的基因位置和显隐性关系均无法判断。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不同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是不同的,基因的表达受甲基化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输卵管细胞中不存在编码血红蛋白的基因B.胰岛素的合成是细胞分化的标志之一C.甲基化前后,DNA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D.基因的表达是影响生物性状的唯一因素【答案】B【分析】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选择性表达,通过不同基因表达的开启或关闭,最终产生标志性蛋白质。一般情况下,细胞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详解】A、人输卵管细胞中存在编码血红蛋白的基因,该基因在输卵管细胞中不表达,A错误;B、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才能合成的特殊蛋白质,其合成是细胞分化的标志之一,B正确;C、甲基化前后,DNA的遗传信息不发生改变,C错误;D、生物性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基因、环境等,D错误。故选B。11.研究发现,蓝光会使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兴奋,兴奋传递至棕色脂肪细胞(BAT)后,可使BAT兴奋性下降。导致其利用葡萄糖的速率明显降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蓝光产生的刺激使感光细胞对K+的通透性增大B.BAT兴奋性提高有利于其产热C.蓝光导致BAT代谢水平变化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D.手机会发出蓝光,因此夜间长时间玩手机可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答案】A【分析】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进行传导,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详解】A、蓝光产生的刺激使感光细胞产生兴奋,对Na+的通透性增大,A错误;B、题干信息可知,BAT兴奋性下降导致其利用葡萄糖的速率明显降低。反之,BAT兴奋性提高利用葡萄糖是速率增加,有利于其产热,B正确;C、蓝光导致BAT代谢水平变化的过程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属于非反射活动,C正确;D、手机会发出蓝光会使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兴奋,兴奋传递至棕色脂肪细胞(BAT)后,可使BAT兴奋性下降,导致其利用葡萄糖的速率明显降低,因此夜间长时间玩手机可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D正确。故选A。12.假性醛固酮减少症(PHA)患者的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正常·但表现出与醛固酮缺乏症患者同样的症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醛固酮可运输至全身,但主要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B.醛固酮分泌减少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PHA患者体内的血钠浓度高于健康人的D.推测患PHA的原因可能是醛固酮受体异常【答案】C【分析】醛固酮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同时促进钾的分泌,从而维持水盐平衡;而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量,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从而维持水平衡。【详解】A、激素需要与靶器官上的受体结合起作用,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细胞分泌,可运输至全身,但主要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调节水盐代谢等,A正确;B、醛固酮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而兴奋的产生与钠离子内流有关,故醛固酮分泌减少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正确;C、PHA患者的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正常,但表现出与醛固酮缺乏症患者同样的症状,说明其体内的血钠浓度低于健康人的,C错误;D、激素需要与受体结合后起作用,PHA患者的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正常,但表现异常,可能是醛固酮受体异常,导致醛固酮无法起作用,D正确。故选C。13.病毒入侵肝脏时,人体的部分免疫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肝巨噬细胞具有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能力B.物质X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C.细胞4是记忆T细胞,遇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可迅速分化D.物质Y与抗原结合后,可使抗原失去侵染细胞的能力【答案】C【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详解】A、通过图示可知,肝巨噬细胞具有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能力,A正确;B、细胞2是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物质X是细胞因子,可以促进参与体液免疫的B细胞增殖分化,又可以促进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B正确;C、细胞4的细胞毒性T细胞,不是记忆细胞,C错误;D、物质Y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使抗原失去侵染细胞的能力,D正确。故选C。14.已知外源油菜素内酯(BL)可促进植株BL基因的表达、为探究喷洒BL在花生幼苗抗盐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某实验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BL在植株体内含量微少,但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B.喷洒一定量的外源BL有助于促进植物生长C.盐胁迫可能会对叶绿体的某些结构造成损伤D.植株BL基因的表达产物不利于植株适应盐胁迫环境【答案】D【分析】本实验目的是探究喷洒BL在花生幼苗抗盐胁迫过程中的作用,实验的自变量是BL的有无,因变量是花生幼苗抗盐胁迫程度,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BL是植物激素,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微少,但具有调节作用,A正确;B、据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BL组干物质所占总物质比例增加,说明喷洒一定量的外源BL有助于促进植物生长,B正确;C、与对照组相比,盐胁迫组的叶绿素含量降低,而叶绿素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据此推测盐胁迫可能会对叶绿体的某些结构造成损伤,C正确;D、由题图可知,BL+盐胁迫组的叶绿素和干物质含量>盐胁迫组,但BL+盐胁迫组的MDA<盐胁迫组,说明植株BL基因的表达产物有利于植株适应盐胁迫环境,D错误。故选D。15.2023年5月22日:济南市一水库发现一条体长45厘米的鳄雀鳝,该鱼为入侵物种,是肉食性鱼类.在该地区缺乏天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鳄雀鳝与湖中其他鱼类的关系为种间竞争B.鳄雀鳝的食物和天敌属于制约鳄雀鳝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C.鳄雀鳝的入侵会降低水体中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不具备生物学研究价值D.鳄雀鳝在食物链中最低应该处于第三营养级【答案】D【分析】密度制约因素是指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详解】A、鳄雀鳝是肉食性鱼类,与湖中其他鱼类的关系可能为种间竞争或捕食,A错误;B、鳄雀鳝的食物和天敌属于制约鳄雀鳝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C、鳄雀鳝的入侵会降低水体中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但本身具备生物学研究价值,C错误;D、鳄雀鳝是肉食性鱼类,鳄雀鳝在食物链中最低应该处于第三营养级,D正确。故选D。16.拟态是生物通过伪装而适应环境、减少自身被捕食的一种方式。其中贝氏拟态指无毒害或无攻击性生物模仿一种有毒害或有攻击性生物,缪氏拟态指两个有毒害或攻击性物种互相模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拟态行为是生物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而保留下来的有利性状B.猫头鹰蝶的整个翅面酷似猫头鹰的脸,这属于缪氏拟态C.生物可通过拟态拓展自身的生态位,有利于最大化利用资源D.拟态属于一种信息传递,可对种间关系进行调节【答案】B【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详解】A、拟态是生物通过伪装而适应环境、减少自身被捕食的一种方式,是生物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而保留下来的有利性状,A正确;B、通过题干信息可知,猫头鹰蝶的整个翅面酷似猫头鹰的脸,这属于贝氏拟态,B错误;C、生物通过伪装可以提高自身对生存环境的适应,从而拓展其生态位,有利于最大化利用资源,C正确;D、拟态是生物通过伪装而适应环境、减少自身被捕食的一种方式,拟态属于一种信息传递,可对种间关系进行调节,维持生态系统稳定,D正确。故选B。17.为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小组将该草原划分为三个区域后,分别进行不同放牧强度承载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放牧类型禁止放牧轻度放牧重度放牧物种丰富度相对值14.116.513.8植物净光合作用相对量495758327A.实验选用的样方大小应相同,以减少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相对于禁止放牧,轻度放牧可促进物质的循环C.不同程度的放牧均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合理放牧要比禁止放牧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答案】C【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并不意味禁止开发和利用;(3)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全球合作。【详解】A、本实验中样方大小属于无关变量,为减少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实验选用的样方大小应相同,A正确;B、据表分析,相对于禁止放牧,轻度放牧的物种丰富度相对值和植物净光合作用相对量相对量增加,说明相对于禁止放牧,轻度放牧可促进物质的循环,B正确;C、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不同程度的放牧可能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但不一定改变演替方向,C错误;D、结合表格数据可知,合理放牧可以提高物种丰富度和植物净光合作用相对量,故合理放牧要比禁止放牧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D正确。故选C。18.从传统发酵技术到现代发酵工程技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不断凝聚。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传统发酵技术与现代发酵工程技术的发酵菌种均为单一菌种B.现代发酵工程技术的灭菌力度要大于传统发酵技术的C.在利用传统发酵技术酿酒的过程中,密封不严可能导致酒变酸D.发酵工程进行发酵之前,一般要对目的菌种进行筛选和扩大培养等操作【答案】A【分析】一、发酵工程生产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二、产品不同,分离提纯的方法一般不同。(1)如果产品是菌体,可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将菌体从培养液中分离出来。(2)如果产品是代谢产物,可用萃取、蒸馏、离子交换等方法进行提取。三、发酵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pH、溶氧、通气量与转速等发酵条件。四、发酵过程一般来说都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条件温和、反应安全,原料简单、污染小,反应专一性强,因而可以得到较为专一的产物。【详解】A、传统发酵以混合菌种为主,发酵工程多是单一菌种,A错误;B、传统发酵技术通常仅做简单消毒处理,未严格灭菌,发酵工程则需严格灭菌,因此现代发酵工程技术的灭菌力度要大于传统发酵技术的,B正确;C、酿酒的过程应在无氧条件下进行,若密封不严,会导致醋酸菌在有氧条件下发酵产生醋酸而使酒变酸,C正确;D、工业发酵之前需要对目的菌种进行筛选和扩大培养,以保证获得足够数量的目的菌,D正确。故选A。19.中华猕猴桃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水果,富含维生素C。为探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组合对不定芽形成的影响,科研人员分别以中华猕猴桃的叶片和叶柄为外植体进行了-系列相关实验,浓度组合如表所示,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NAA6-BA0.1μg·mL-10.2μg·mL-10.4μg·mL-12.0μg·mL-11231.0μg·mL-14560.5μg·mL-1789注:6-BA为细胞分裂素类生长调节剂,NAA是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1~9为不同的浓度组合A.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B.随6-BA/NAA浓度比值下降,不定芽的再生率先升高后下降C.后续诱导生根的培养中,培养基中各成分的含量不需要做任何变化D.作为外植体的叶片诱导培养前需要用酒精消毒,然后立刻用清水清洗2~3次【答案】A【分析】一、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利用适当的培养基,对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等进行培养,使其再生出完整植株的技术。其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即每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二、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例会影响植物细胞的分化方向和生长状态。【详解】A、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为植物体细胞的全能性,即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A正确;B、不定芽的再生率与6-BA和NAA的浓度及比例均有关系,由图可知,随6-BA/NAA浓度比值升高,叶片不定芽的再生率先升高后下降,叶柄不定芽的再生率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B错误;C、诱导生根和诱导生芽所需的培养基成分和比例通常是不同的,后续诱导生根的培养中,培养基中各成分的含量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C错误;D、作为外植体的叶片诱导培养前需要用酒精消毒,然后用无菌水清洗2~3次,而不是立刻用清水清洗,D错误。20.天然胰岛素易形成二聚体,使得其疗效被延缓。科研人员通过蛋白质工程使胰岛素第28位的脯氨酸替换为天冬氨酸,从而抑制了胰岛素的聚合,由此研发出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产品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改造胰岛素的过程实际是改造胰岛素基因的过程B.若要改变蛋白质的功能,可通过改进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实现C.可将定点突变技术获得的新的胰岛素基因直接导入大肠杆菌用于发酵生产D.在通过蛋白质工程对胰岛素改造的过程中,对蛋白质分子结构的了解是非常关键的【答案】C【分析】蛋白质工程概念及基本原理(1)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基因工程在原则上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2)蛋白质工程崛起的缘由:基因工程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3)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它可以根据人的需求来设计蛋白质的结构,又称为第二代的基因工程。(4)基本途径: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氨基酸序列→找到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最终还是回到基因工程上来解决蛋白质的合成。【详解】A、蛋白质工程最终还是回到基因工程上来解决蛋白质的合成,即改造胰岛素的过程实际是改造胰岛素基因的过程,A正确;B、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结构决定功能,因此若要改变蛋白质的功能,可通过改进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实现,B正确;C、将改造后获得的速效胰岛素基因直接导入大肠杆菌,没有进行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可能无法复制、表达,C错误;D、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是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氨基酸序列→找到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因此在通过蛋白质工程对胰岛素改造的过程中,对蛋白质分子结构的了解是非常关键的,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21.某同学“探究光照强度对绿藻光合速率的影响”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其中试管固定架可移动。试管密封后,实验过程中其水面上方CO2相对含量的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假设实验过程中,绿藻的呼吸速率不发生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__,绿藻捕获光能的色素位于_______(填具体位置名称)上。(2)该实验装置BD段直接测出的_______(填“是”或“不是”)叶绿体相应时间内消耗的总的CO2的量,相比于实验初期,经过t1时间,绿藻体内的有机物含量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3)图乙中CD段,光合作用在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判断依据是_______。【答案】(1)①.光照强度的大小②.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2)①.不是②.增加(3)①.减弱②.CD段CO2相对含量下降的速率在减慢,而呼吸速率没有发生变化【分析】图乙中AB段和DE段表示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密闭容器内的CO2含量增加;B和D点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为曲线的折点;BD段表示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密闭容器中的CO2含量减少。【小问1详解】该实验“探究光照强度对绿藻光合速率的影响”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的大小(,因变量是光合速率变化,绿藻属于真核生物,含有叶绿体,其捕获光能的色素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小问2详解】该实验装置BD段直接测出的是叶绿体相应光强下消耗的来自外界环境的CO2的量,不包含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故该实验装置BD段直接测出的不是叶绿体相应时间内消耗的总的CO2的量。相比于实验初期,t1时间时试管中CO2的相对含量有所减少,植物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储存在植物体内了,因此绿藻体内的有机物含量增加。【小问3详解】CD段密封试管内CO2相对含量下降的速率在减慢(净光合速率下降),而植物呼吸速率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判断该时间段内植物光合作用在减弱(即总光合作用速率)。22.正常情况下,轻微碰触产生的兴奋会使抑制性神经元释放GABA(一种神经递质),使痛觉神经元上的Cl-通道开放,促进内流,此时无痛感产生。人患带状疱疹后,会影响Cl-载体蛋白基因的表达,使痛觉神经元中Cl-的含量急剧升高。回答下列问题:(1)神经元接受刺激后,GABA以_______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该过程依赖于细胞膜_______的特点。当GABA与相应受体结合后,会在突触后膜进行________(用文字和“→”表示)的信号转换。(2)患带状疱疹后,人痛觉神经元中Cl-载体蛋白基因的表达会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此时人受到轻微碰触后就会引起痛感,推测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3)现有一种药物,可作用于人的痛觉神经元,以缓解带状疱疹患者因碰触引起的痛感,推测该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__(答出1点)。【答案】(1)①.胞吐②.具有一定的流动性③.化学信号→电信号(2)①.减弱②.患带状疱疹的人受到轻微碰触,GABA与相应受体结合后,使Cl⁻通道开放,Cl⁻外流,引起痛觉神经元兴奋(3)促进Cl⁻载体蛋白基因的表达、抑制GABA与相应受体的结合等。【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小问1详解】神经递质一般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该过程依赖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GABA与相应受体结合后,会在突触后膜进行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小问2详解】患带状疱疹后,人痛觉神经元中Cl⁻载体蛋白基因的表达会减弱,因此Cl⁻转运出细胞的速率下降,使细胞内Cl⁻的含量上升,此时患带状疱疹人受到轻微碰触后,GABA与相应受体结合后,使Cl⁻通道开放,Cl⁻外流,引起痛觉神经元兴奋形成痛感。【小问3详解】该药物通过作用于人的痛觉神经元来缓解碰触引起的痛感,因此推测该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促进Cl⁻载体蛋白基因的表达、抑制GABA与相应受体的结合等。23.喀斯特地区岩溶作用强烈、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土壤动物在维持该地区土壤环境稳定过程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某科研小组对某喀斯特地区不同耕种农作物下不同深度的土层进行了土壤动物丰富度和部分线虫类群的食物关系的研究,结果如图、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动物种类食物来源植食性线虫植物根系食细菌线虫腐生细菌捕食性线虫植食性线虫、食细菌线虫(1)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常用__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由图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答出1点)。(2)由表可知,线虫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扮演的“角色”是________。若捕食性线虫无天敌,则三种线虫所同化的能量的去路________(填“相同”“不同”或“不完全相同”)。(3)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________呈正相关。该地区为增加群落丰富度,欲引进一些外来物种.依据群落的形成,从非生物和生物的角度分析,引进的外来物种应符合的条件是________(答出2点)。【答案】(1)①.取样器取样②.不同农作物同一深度土层的动物类群数目不同、同一农作物不同深度土层的动物类群数目不同(2)①.消费者②.不完全相同(3)①.组分数量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②.外来物种能适应该地区的非生物环境;外来物种能与该地区其他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分析】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着的能量一般用于4个方面:一是呼吸消耗;二是分解者分解;三是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没有此去向);四是未利用的能量。【小问1详解】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由图分析可知,不同农作物同一深度土层的动物类群数目不同、同一农作物不同深度土层的动物类群数目不同。【小问2详解】由表可知,线虫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扮演的“角色”是消费者;若捕食性线虫无天敌,则与其他两种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的能量没有进入下一营养级这一途径。【小问3详解】一般而言,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生活在同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物种能适应该地区的非生物环境,且能与该地区其他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24.几种常见的限制酶及切割位点如表所示。在用PCR扩增目的基因时,引物与模板链的结合往往使第一轮循环得到的产物DNA两条链不等长,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限制酶BamHIEcoRINcoINheI识别序列5'-G↓GATCC-3'5'-G↓AATTC-3'5'-C↓CATGG-3'5'-G↓CTAGC-3'(1)引物的作用是______,PCR的每次循环包括三个步骤,其中使引物和模板链结合的步骤是______。(2)图中的引物甲和引物乙对应的表中的限制酶分别是______和______,其中限制酶BamHI识别的DNA序列______(填“能”或“不能”)被限制酶NcoI识别。(3)图中PCR中,至少经过______次循环可以获得两条链等长的DNA。理论上,经过4次循环后,两条链等长的DNA在所有DNA中所占的比例为______。【答案】(1)①.与目的DNA的单链相应互补序列结合,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其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糖核苷酸②.复性(2)①.NcoI②.NheI③.不能(3)①.3##三②.1/2【分析】一、PCR原理:在解旋酶作用下,打开DNA双链,每条DNA单链作为母链,以4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链,在引物作用下,DNA聚合酶从引物3'端开始延伸DNA链,即DNA的合成方向是从子链的5'端自3'端延伸的。实际上就是在体外模拟细胞内DNA的复制过程。DNA的复制需要引物,其主要原因是DNA聚合酶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二、PCR反应过程是:变性→复性→延伸。【小问1详解】引物的作用是与目的基因的单链相应互补序列结合,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从其3'端开始链接脱氧核苷酸延伸子链。PCR反应过程是:变性→复性→延伸,复性可使引物和模板链结合。【小问2详解】引物与模板链碱基互补配对,由此可知引物甲的碱基序列是5´-CCATGG-3´,引物乙的碱基序列是5´-GCTATGC-3´,结合表格可知,则引物甲和引物乙对应的表中的限制酶分别是NcoI和NheI。酶具有专一性,限制酶BamHI识别的DNA序列是5´-GGATCC-3´,不能被限制酶NcoI识别。【小问3详解】根据PCR过程和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可知,前两轮循环产生的4个DNA分子的两条链均不等长,第3次循环产生的8个DNA分子存在等长的两条核苷酸链,即仅含两种引物之间的目的基因序列,8个DNA含有16条单链,8条单链只含有目的基因,理论上,经过4次循环后产生24=16个DNA分子,两条链等长的DNA有8个,在所有DNA中所占的比例为1/2。25.让某自花传粉的高茎紫花植株自交,F1的表型及比例为高茎紫花:高茎红花:矮茎红花:矮茎白花=15:5:3:1。不考虑突变及染色体互换,且不存在不完全显性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在茎高和花色两对性状中.至少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是________。控制茎高和花色的基因的遗传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2)有人提出上述自交结果出现的原因是该高茎紫花植株在减数分裂形成雄配子的过程中,含矮茎基因的配子育性下降。为了验证该结论,某实验小组利用该高茎紫花植株进行了如表所示杂交实验,若第一组的实验结果为_______,则证明该结论正确。实验组亲本组合子代表型及比例第一组高茎紫花(♂)×矮茎白花(♀)?第二组高茎紫花(♀)×矮茎白花(♂)高茎紫花:高茎红花:矮茎红花:矮茎白花=1:1:1:1(3)若上述结论成立,则该高茎紫花植株自交得到的F1中,高茎紫花植株有_______种基因型,高茎红花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答案】(1)①.花色②.不遵循③.若控制茎高和花色的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上述高茎紫花植株自交子代中会出现高茎白花和矮茎紫花(或则上述高茎紫花植株自交,F1的表型及比例为高茎紫花:高茎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矮茎红花:矮茎白花=45:30:5:9:6:1)(2)高茎紫花:高茎红花:矮茎红花:矮茎白花=2:2:1:1(3)①.4②.2/5【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小问1详解】题中高茎紫花植株自交,子代中出现高茎:矮茎=5:1,紫花:红花:白花=15:8:1,因不存在不完全显性,因此可知花色至少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若控制茎高和花色的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上述高茎紫花植株自交子代中会出现高茎白花和矮茎紫花(或则上述高茎紫花植株自交,F1的表型及比例为高茎紫花:高茎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矮茎红花:矮茎白花=45:30:5:9:6:1,与题干不符,所以两对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小问2详解】若茎高由基因D/d控制,花色受基因A/a和B/b的控制,则该高茎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DdAaBb。根据F1的表型及比例可知,基因A/a与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与A(或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d与a(或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且含d的雄配子的育性为50%。假设D与A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高茎紫花紫花基因型是DdAaBb,产生的配子DAB:DAb:daB:dab=2:2:1:1。则实验组一的结果是高茎紫花:高茎红花:矮茎红花:矮茎白花=2:2:1:1。【小问3详解】若控制茎高和花色的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该高茎紫花植株自交后,F1中应出现高茎白花植株和矮茎紫花植株。该高茎紫花植株自交后,F₁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AAB-:DdAaB-:ddaaB-:DDAAbb:DdAabb:ddaabb=6:9:3:2:3:1,F1中高茎紫花植株有4种基因型(DDAABB、DdAaBB、DDAABb、DdAaBb),高茎红花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2/5。新疆金太阳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质量检测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2,选择性必修1、2、3.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运输过程,膜蛋白质没有参与的是()A.水分子进出细胞 B.胰岛素的分泌C.甘油穿过细胞膜 D.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答案】C【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自由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耗能,例如气体、小分子脂质;(2)协助扩散:物质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膜转运蛋白的协助,不耗能,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3)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耗能,如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等。【详解】A、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以协助扩散方式为主,协助扩散的过程中有膜蛋白质的参与,A不符合题意;B、胰岛素的分泌是通过胞吐出细胞的,需要膜蛋白的参与,B不符合题意;C、甘油穿过细胞膜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膜蛋白的参与,C符合题意;D、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为协助扩散,协助扩散的过程中有膜蛋白质的参与,D不符合题意。故选C。2.丙酮酸脱氢酶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人类线粒体疾病,丙酮酸脱氢酶(有氧呼吸过程中的关键酶)功能异常,会使能量代谢发生障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线粒体内的酶均是由线粒体内的DNA控制合成的B.该酶主要分布于线粒体内膜、影响能量供应C.缺乏丙酮酸脱氢酶会使患者无氧呼吸增强,产生的酒精和CO2增多D.患者体内的ATP与ADP的转化依然保持相对平衡【答案】D【分析】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NAD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NAD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NADH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详解】A、线粒体属于半自主细胞器,线粒体内的一些酶是由核DNA控制合成的,A错误;B、丙酮酸脱氢发生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在线粒体基质,故丙酮酸脱氢酶主要分布于线粒体基质,B错误;C、人体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不是酒精和二氧化碳,C错误;D、患者体内的ATP与ADP的转化依然保持相对平衡,D正确。故选D。3.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包括胞外分解和胞内分解,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分解者产生胞外酶的过程,可能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B.胞内分解和胞外分解都是将有机大分子分解成有机小分子的过程C.分解者产生的胞外酶可能包括纤维素酶、蛋白酶、脂酶、DNA酶等D.分解者通过胞外分解生成的物质可能不能被生产者直接利用【答案】B【分析】分解者又称“还原者”。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分解者是异养生物,其作用是把动植物残体内固定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其作用与生产者相反。【详解】A、胞外酶的本质为分泌蛋白,若分解者为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其产生胞外酶的过程,可能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A正确;B、据图分析可知,胞外分解是将有机大分子分解成有机小分子的过程,胞内分解是将小分子物质进一步氧化分解为CO2,B错误;C、据图分析可知,分解者所分解的动物排泄物及动植物遗骸中含有纤维素、蛋白质、脂肪、DNA等有机物,分解者为了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有机物质,需要产生多种酶。这些酶可能包括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蛋白酶(分解蛋白质)、脂酶(分解脂肪)以及DNA酶(分解DNA)等。这些酶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特定的有机分子,将其分解成有机小分子,C正确;D、虽然分解者通过胞外分解可以生成许多简单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但这些物质并不都能直接被生产者(如绿色植物)利用。例如,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可以被绿色植物直接吸收利用,但某些有机小分子可能需要进一步被微生物转化为无机物才能被生产者吸收,D正确。故选B。4.某科研小组将心脏病患者离体的肝脏组织细胞诱导转变成多能干细胞,并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成心脏后移植给该患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成熟体细胞的蛋白质和RNA的种类可能与多能干细胞的不同B.多能干细胞能诱导分化成心脏组织细胞,心脏组织细胞不能诱导分化成多能干细胞C.从肝脏组织细胞到心脏的过程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肝脏组织细胞诱导转变成多能干细胞的过程相当于脱分化过程【答案】B【分析】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的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RNA和蛋白质会发生改变。【详解】A、成熟体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时遗传物质不变,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蛋白质和RNA的种类可能与多能干细胞的不同,A正确;B、分析题意可知,心脏组织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经诱导分化成多能干细胞,B错误;C、从肝脏组织细胞到心脏的过程发生了分化,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D、肝脏组织细胞诱导转变成多能干细胞的过程中全能性提高,相当于脱分化过程,D正确。故选B。5.某实验室在观察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分裂时,用红、蓝荧光(分别用黑白颜色表示)分别标记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不同形状代表不同的同源染色体),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细胞不可能为卵巢细胞B.该细胞的上一时期会出现联会C.该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D.该细胞在下一时期会均等分裂【答案】A【分析】分析图可知,细胞中含有8个荧光点,说明具有8条、4对同源染色体,且均排列在赤道板上,说明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详解】AB、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卵巢中不再有卵原细胞的有丝分裂,该细胞可以通过有丝分裂不断增殖,图中细胞的荧光点均排列在赤道板上,说明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在有丝分裂前期不发生,A正确,B错误;C、图中为二倍体哺乳动物的细胞分裂,细胞中含有8个荧光点,说明具有8条、4对同源染色体,故该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C错误;D、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下一时期是后期,细胞均等分裂发生在末期,D错误。故选A。6.基因与DNA“关系密切”。下列关于基因和DNA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的特异性取决于碱基的排列顺序和配对规则的不同B.DNA中没有遗传效应的碱基序列也会遗传给子代C.基因数目的增加一定与染色体的复制有关D.若DNA发生碱基缺失,则一定会导致基因突变【答案】B【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其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DNA分子中碱基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其特异性取决于碱基的排列顺序。【详解】A、DNA的特异性取决于碱基的排列顺序,而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配对规则是固定的,不是导致DNA特异性的原因,A错误;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分子中没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不能称为基因,但这些碱基序列可通过DNA复制而遗传给子代,B正确;C、基因数目的增加不一定与染色体的复制有关,还可能通过染色体变异等方式增加,C错误;D、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如果DNA发生碱基缺失发生在没有遗传效应的区域,不一定会导致基因突变,D错误。故选B。7.多聚核糖体是指蛋白质合成时,多个核糖体串联在一条mRNA上形成的念珠状结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多聚核糖体所包含的核糖体数量可能与mRNA的长度有关B.图示过程中,各核糖体从mRNA的M端向N端移动C.人唾液腺正常组织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多聚核糖体D.若DNA甲基化水平升高,可能会影响上述过程【答案】C【分析】在细胞质中,翻译是一个快速高效的过程。通常,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因此,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详解】A、mRNA是翻译的模板,核糖体可与之结合,多聚核糖体所包含的核糖体数量可能与mRNA的长度有关,A正确;B、图示翻译过程中,从左向右的肽链长度变长,说明各核糖体从mRNA的M端向N端移动,B正确;C、人唾液腺正常组织细胞的分泌能力较强,因此细胞中可能存在多聚核糖体,C错误;D、若DNA甲基化水平升高,会影响启动子的功能,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与结合的位点,若DNA甲基化水平升高,可能会影响转录过程影响mRNA的形成,进而影响上述过程,D正确。故选C。8.某科研小组对某病人的癌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癌细胞中多个基因发生突变。其中基因H突变成HT,突变后该基因编码的肽链变短,但其表达活性显著增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基因H一定发生了碱基的缺失B.基因H最可能属于抑癌基因C.基因H的编码产物可能与细胞增殖有关D.基因H一旦突变,细胞就会发生癌变【答案】C【分析】在环境中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中DNA损伤,引起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导致正常细胞的分类和生长失控而变成癌细胞。癌细胞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和转移。【详解】A、基因的碱基发生增添、缺失或替换,都有可能使终止密码子提前,导致编码的肽链变短,A错误;B、基因H突变成HT,突变后该基因编码的肽链变短,但其表达活性显著增强,推测基因H最可能属于原癌基因,B错误;C、基因H最可能属于原癌基因,而原癌基因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因此基因H的编码产物可能与细胞增殖有关,C正确;D、细胞发生癌变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且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C。9.已知果蝇体色灰色和黄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实验小组利用2种体色的若干雌、雄果蝇设计了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若不考虑X、Y同源区段,则下列实验可判断出基因所在位置及显隐性的分别是()实验组实验设计结果第一组灰色雌性×黄色雄性、灰色雄性×黄色雌性两组F1的雄性表型不同第二组黄色雄性×黄色雄性F1中均为黄色第三组灰色雌性×黄色雄性灰色♀∶灰色♂∶黄色♂∶黄色♀=1∶1∶1∶1第四组灰色雌性×灰色雄性F1中灰色∶黄色=3∶1A.第一组、第三组 B.第二组、第四组C.第一组、第四组 D.第二组、第三组【答案】C【分析】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又称性连锁(遗传)。【详解】第一组为正反交,正反交结果不同,两组F1的雄性表型不同,可以判断出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第四组亲代均为灰色,后代出现黄色,发生性状分离,可以判断出灰色为显性性状,但无法判断基因的位置。第二组、第三组的基因位置和显隐性关系均无法判断。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不同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是不同的,基因的表达受甲基化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输卵管细胞中不存在编码血红蛋白的基因B.胰岛素的合成是细胞分化的标志之一C.甲基化前后,DNA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D.基因的表达是影响生物性状的唯一因素【答案】B【分析】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选择性表达,通过不同基因表达的开启或关闭,最终产生标志性蛋白质。一般情况下,细胞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详解】A、人输卵管细胞中存在编码血红蛋白的基因,该基因在输卵管细胞中不表达,A错误;B、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才能合成的特殊蛋白质,其合成是细胞分化的标志之一,B正确;C、甲基化前后,DNA的遗传信息不发生改变,C错误;D、生物性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基因、环境等,D错误。故选B。11.研究发现,蓝光会使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兴奋,兴奋传递至棕色脂肪细胞(BAT)后,可使BAT兴奋性下降。导致其利用葡萄糖的速率明显降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蓝光产生的刺激使感光细胞对K+的通透性增大B.BAT兴奋性提高有利于其产热C.蓝光导致BAT代谢水平变化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D.手机会发出蓝光,因此夜间长时间玩手机可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答案】A【分析】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进行传导,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详解】A、蓝光产生的刺激使感光细胞产生兴奋,对Na+的通透性增大,A错误;B、题干信息可知,BAT兴奋性下降导致其利用葡萄糖的速率明显降低。反之,BAT兴奋性提高利用葡萄糖是速率增加,有利于其产热,B正确;C、蓝光导致BAT代谢水平变化的过程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属于非反射活动,C正确;D、手机会发出蓝光会使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兴奋,兴奋传递至棕色脂肪细胞(BAT)后,可使BAT兴奋性下降,导致其利用葡萄糖的速率明显降低,因此夜间长时间玩手机可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D正确。故选A。12.假性醛固酮减少症(PHA)患者的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正常·但表现出与醛固酮缺乏症患者同样的症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醛固酮可运输至全身,但主要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B.醛固酮分泌减少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PHA患者体内的血钠浓度高于健康人的D.推测患PHA的原因可能是醛固酮受体异常【答案】C【分析】醛固酮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同时促进钾的分泌,从而维持水盐平衡;而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量,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从而维持水平衡。【详解】A、激素需要与靶器官上的受体结合起作用,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细胞分泌,可运输至全身,但主要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调节水盐代谢等,A正确;B、醛固酮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而兴奋的产生与钠离子内流有关,故醛固酮分泌减少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正确;C、PHA患者的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正常,但表现出与醛固酮缺乏症患者同样的症状,说明其体内的血钠浓度低于健康人的,C错误;D、激素需要与受体结合后起作用,PHA患者的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正常,但表现异常,可能是醛固酮受体异常,导致醛固酮无法起作用,D正确。故选C。13.病毒入侵肝脏时,人体的部分免疫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肝巨噬细胞具有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能力B.物质X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C.细胞4是记忆T细胞,遇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可迅速分化D.物质Y与抗原结合后,可使抗原失去侵染细胞的能力【答案】C【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详解】A、通过图示可知,肝巨噬细胞具有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能力,A正确;B、细胞2是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物质X是细胞因子,可以促进参与体液免疫的B细胞增殖分化,又可以促进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B正确;C、细胞4的细胞毒性T细胞,不是记忆细胞,C错误;D、物质Y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使抗原失去侵染细胞的能力,D正确。故选C。14.已知外源油菜素内酯(BL)可促进植株BL基因的表达、为探究喷洒BL在花生幼苗抗盐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某实验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BL在植株体内含量微少,但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B.喷洒一定量的外源BL有助于促进植物生长C.盐胁迫可能会对叶绿体的某些结构造成损伤D.植株BL基因的表达产物不利于植株适应盐胁迫环境【答案】D【分析】本实验目的是探究喷洒BL在花生幼苗抗盐胁迫过程中的作用,实验的自变量是BL的有无,因变量是花生幼苗抗盐胁迫程度,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BL是植物激素,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微少,但具有调节作用,A正确;B、据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BL组干物质所占总物质比例增加,说明喷洒一定量的外源BL有助于促进植物生长,B正确;C、与对照组相比,盐胁迫组的叶绿素含量降低,而叶绿素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据此推测盐胁迫可能会对叶绿体的某些结构造成损伤,C正确;D、由题图可知,BL+盐胁迫组的叶绿素和干物质含量>盐胁迫组,但BL+盐胁迫组的MDA<盐胁迫组,说明植株BL基因的表达产物有利于植株适应盐胁迫环境,D错误。故选D。15.2023年5月22日:济南市一水库发现一条体长45厘米的鳄雀鳝,该鱼为入侵物种,是肉食性鱼类.在该地区缺乏天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鳄雀鳝与湖中其他鱼类的关系为种间竞争B.鳄雀鳝的食物和天敌属于制约鳄雀鳝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C.鳄雀鳝的入侵会降低水体中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不具备生物学研究价值D.鳄雀鳝在食物链中最低应该处于第三营养级【答案】D【分析】密度制约因素是指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详解】A、鳄雀鳝是肉食性鱼类,与湖中其他鱼类的关系可能为种间竞争或捕食,A错误;B、鳄雀鳝的食物和天敌属于制约鳄雀鳝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C、鳄雀鳝的入侵会降低水体中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但本身具备生物学研究价值,C错误;D、鳄雀鳝是肉食性鱼类,鳄雀鳝在食物链中最低应该处于第三营养级,D正确。故选D。16.拟态是生物通过伪装而适应环境、减少自身被捕食的一种方式。其中贝氏拟态指无毒害或无攻击性生物模仿一种有毒害或有攻击性生物,缪氏拟态指两个有毒害或攻击性物种互相模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拟态行为是生物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而保留下来的有利性状B.猫头鹰蝶的整个翅面酷似猫头鹰的脸,这属于缪氏拟态C.生物可通过拟态拓展自身的生态位,有利于最大化利用资源D.拟态属于一种信息传递,可对种间关系进行调节【答案】B【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详解】A、拟态是生物通过伪装而适应环境、减少自身被捕食的一种方式,是生物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而保留下来的有利性状,A正确;B、通过题干信息可知,猫头鹰蝶的整个翅面酷似猫头鹰的脸,这属于贝氏拟态,B错误;C、生物通过伪装可以提高自身对生存环境的适应,从而拓展其生态位,有利于最大化利用资源,C正确;D、拟态是生物通过伪装而适应环境、减少自身被捕食的一种方式,拟态属于一种信息传递,可对种间关系进行调节,维持生态系统稳定,D正确。故选B。17.为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小组将该草原划分为三个区域后,分别进行不同放牧强度承载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放牧类型禁止放牧轻度放牧重度放牧物种丰富度相对值14.116.513.8植物净光合作用相对量495758327A.实验选用的样方大小应相同,以减少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相对于禁止放牧,轻度放牧可促进物质的循环C.不同程度的放牧均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合理放牧要比禁止放牧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答案】C【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并不意味禁止开发和利用;(3)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全球合作。【详解】A、本实验中样方大小属于无关变量,为减少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实验选用的样方大小应相同,A正确;B、据表分析,相对于禁止放牧,轻度放牧的物种丰富度相对值和植物净光合作用相对量相对量增加,说明相对于禁止放牧,轻度放牧可促进物质的循环,B正确;C、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不同程度的放牧可能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但不一定改变演替方向,C错误;D、结合表格数据可知,合理放牧可以提高物种丰富度和植物净光合作用相对量,故合理放牧要比禁止放牧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D正确。故选C。18.从传统发酵技术到现代发酵工程技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不断凝聚。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传统发酵技术与现代发酵工程技术的发酵菌种均为单一菌种B.现代发酵工程技术的灭菌力度要大于传统发酵技术的C.在利用传统发酵技术酿酒的过程中,密封不严可能导致酒变酸D.发酵工程进行发酵之前,一般要对目的菌种进行筛选和扩大培养等操作【答案】A【分析】一、发酵工程生产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二、产品不同,分离提纯的方法一般不同。(1)如果产品是菌体,可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将菌体从培养液中分离出来。(2)如果产品是代谢产物,可用萃取、蒸馏、离子交换等方法进行提取。三、发酵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pH、溶氧、通气量与转速等发酵条件。四、发酵过程一般来说都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条件温和、反应安全,原料简单、污染小,反应专一性强,因而可以得到较为专一的产物。【详解】A、传统发酵以混合菌种为主,发酵工程多是单一菌种,A错误;B、传统发酵技术通常仅做简单消毒处理,未严格灭菌,发酵工程则需严格灭菌,因此现代发酵工程技术的灭菌力度要大于传统发酵技术的,B正确;C、酿酒的过程应在无氧条件下进行,若密封不严,会导致醋酸菌在有氧条件下发酵产生醋酸而使酒变酸,C正确;D、工业发酵之前需要对目的菌种进行筛选和扩大培养,以保证获得足够数量的目的菌,D正确。故选A。19.中华猕猴桃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水果,富含维生素C。为探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组合对不定芽形成的影响,科研人员分别以中华猕猴桃的叶片和叶柄为外植体进行了-系列相关实验,浓度组合如表所示,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NAA6-BA0.1μg·mL-10.2μg·mL-10.4μg·mL-12.0μg·mL-11231.0μg·mL-14560.5μg·mL-1789注:6-BA为细胞分裂素类生长调节剂,NAA是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1~9为不同的浓度组合A.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B.随6-BA/NAA浓度比值下降,不定芽的再生率先升高后下降C.后续诱导生根的培养中,培养基中各成分的含量不需要做任何变化D.作为外植体的叶片诱导培养前需要用酒精消毒,然后立刻用清水清洗2~3次【答案】A【分析】一、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利用适当的培养基,对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等进行培养,使其再生出完整植株的技术。其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即每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二、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例会影响植物细胞的分化方向和生长状态。【详解】A、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为植物体细胞的全能性,即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A正确;B、不定芽的再生率与6-BA和NAA的浓度及比例均有关系,由图可知,随6-BA/NAA浓度比值升高,叶片不定芽的再生率先升高后下降,叶柄不定芽的再生率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B错误;C、诱导生根和诱导生芽所需的培养基成分和比例通常是不同的,后续诱导生根的培养中,培养基中各成分的含量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C错误;D、作为外植体的叶片诱导培养前需要用酒精消毒,然后用无菌水清洗2~3次,而不是立刻用清水清洗,D错误。20.天然胰岛素易形成二聚体,使得其疗效被延缓。科研人员通过蛋白质工程使胰岛素第28位的脯氨酸替换为天冬氨酸,从而抑制了胰岛素的聚合,由此研发出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产品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改造胰岛素的过程实际是改造胰岛素基因的过程B.若要改变蛋白质的功能,可通过改进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实现C.可将定点突变技术获得的新的胰岛素基因直接导入大肠杆菌用于发酵生产D.在通过蛋白质工程对胰岛素改造的过程中,对蛋白质分子结构的了解是非常关键的【答案】C【分析】蛋白质工程概念及基本原理(1)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基因工程在原则上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2)蛋白质工程崛起的缘由:基因工程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3)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它可以根据人的需求来设计蛋白质的结构,又称为第二代的基因工程。(4)基本途径: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氨基酸序列→找到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最终还是回到基因工程上来解决蛋白质的合成。【详解】A、蛋白质工程最终还是回到基因工程上来解决蛋白质的合成,即改造胰岛素的过程实际是改造胰岛素基因的过程,A正确;B、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结构决定功能,因此若要改变蛋白质的功能,可通过改进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实现,B正确;C、将改造后获得的速效胰岛素基因直接导入大肠杆菌,没有进行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可能无法复制、表达,C错误;D、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是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