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馥对中国文化认知的形成原因浅析》(论文)_第1页
《李文馥对中国文化认知的形成原因浅析》(论文)_第2页
《李文馥对中国文化认知的形成原因浅析》(论文)_第3页
《李文馥对中国文化认知的形成原因浅析》(论文)_第4页
《李文馥对中国文化认知的形成原因浅析》(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文馥对中国文化认知的形成原因浅析目录TOC\o"1-3"\h\u24585李文馥对中国文化认知的形成原因浅析 1679第一节儒学与科举对李文馥认知的影响 14570第二节政治使命塑造李文馥的自我构念 27429一、越南君主赐予政治使命作为外在驱动力 214185二、李文馥拒抄御名维护本民族文化自尊 316897第三节越南文人改写“李文馥”强化集体认知 4在古迪昆斯特等人提出的“跨文化互动关系中认知与情感之角色”的概念模型中,认为个体的认知及其对现实的回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个体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所决定的,在此情境中他们发现自我。文化影响个体认知的主要方式是创造认知结构,在越南落地生根的儒家文化创造了越南士人和燕行使臣看待满清中国的角度和思路,李文馥在华跨文化关系建构过程中的言行和书写都由隐藏在燕行文献背后的文化根源和政治目的决定,因此,分析燕行使臣李文馥所接受的儒家教育、李文馥的自我构念和越南文人对李文馥的历史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第一节儒学与科举对李文馥认知的影响作为汉文化圈的一员,古代越南承袭儒家文化经典并将其思想作为国家意识形态。阮朝越南推行尊孔崇儒的政策,设督学,废喃字,用汉文开科取仕,广建文庙以祭祀孔子,并在顺化建立国子监为国家最高学府。与前朝科举考试儒、佛、道三教并试不同,阮朝科举考试独试儒学,李文馥就是此时代培养的儒士代表。李文馥在《闽行集咏》中所载《宿泉州府试院偶题》一诗引言中描述了科举考试的现场,“即府学之所院左右两廊各设石为案行,间列长各数丈许案多临砚池以借试子分坐考试”并赋诗:“也促文物声名国,又履诗书礼乐堂。一座春风开帐幕,半帘秋风下宫墙。井泉低漾文澜碧,石几横匝墨汁香。最是年年槐向熟,寒窗灯火为渠恾。”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越南汉喃研究院编.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第12册影印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80.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越南汉喃研究院编.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第12册影印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80.“声名国”、“墨汁香”、“寒窗”等意象体现了越南文人对科举一事的极大共情。李文馥在福建时还偶遇了科举放榜一事,并赋诗《途遇应试士子自省场回》:“箧笥盈途逐队归,寒风瑟瑟雨霏霏。三条炪尽髭应断,一卷文成思欲飞。秉笔无心悬宝镜,穿杨有分梦朱衣。凭君卜取吾方寸,莫问文章是与非。”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越南汉喃研究院编.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第12册影印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52.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越南汉喃研究院编.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第12册影印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52.“寒风”、“雨霏霏”、“思欲飞”、“无心”、“莫问”这些意象和词语既是他对落榜考生的同情,也是对无数读书人的鼓励。两首诗分别描写了科考与放榜,印证了中越两国都对科举考试极为重视,而榜上有名更是两国读书人的共同追求。为通过科举取仕,入选国家人才,越南士人也必须研读儒家经典,认同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和科举取仕在越南的传播与发展让李文馥似乎天然地认同了中越之间的朝贡关系,奉中国为正朔。第二节政治使命塑造李文馥的自我构念个体的传播行为会受到其个性、个人价值和自我构念的影响,燕行使臣李文馥在北使前,深受儒家文化教育和越南士人阶层集体文化的濡染,是典型的互依型自我构念占主导地位。学者Markus&Kitayama认为自我构念是一个关键的个体因素,是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它关注个体在文化内和文化间的变动情况,分为独立型自我构念和互依型自我构念。学者古迪昆斯特等人在1996年提出,独立型自我构念主要与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人有关,而互依型自我构念主要与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有关。(美)古狄昆斯特(Gudykunst,W.B.),(美)莫迪(Mody,B.).复旦新闻与传播学译库国际传播与文化间传播研究手册第2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30-32.剖析李文馥的自我构念,就是挖掘越南文人群体的民族文化认知。(美)古狄昆斯特(Gudykunst,W.B.),(美)莫迪(Mody,B.).复旦新闻与传播学译库国际传播与文化间传播研究手册第2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30-32.一、越南君主赐予政治使命作为外在驱动力以李文馥为代表的越南燕行使臣形成互依型自我构念,除儒家文化的教育和越南文人环境的熏陶外,还有越南君主赋予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历代越南君主都重视与推崇北使燕行和“诗文外交”,这是为了通过燕行使臣来展示本国的儒家正统文化实力,越南君主以“文化认同”作为“政治认同”的重要前提,弥补自己在军事实力上的不足和心虚,并以文化实力作为区分“夷狄”的标准,将自身政权融入以儒家为主体的汉文化体系之中,寻求中国皇帝的认可与保护。越南嘉隆帝曾以“重国体,固邦交”为旨意面谕使臣。嗣德帝也曾以“大夫载贽出疆,颇属艰重,若何事有益于国家者,办得甚好,要和衷共济,如古人五善,方为无愧”为临行寄语赠别使臣。陈国保.越南使臣与清代中越宗藩秩序[J].清史研究,2012(02):63-75.陈国保.越南使臣与清代中越宗藩秩序[J].清史研究,2012(02):63-75.阮朝越南为取得对清关系的主动、平等以及获得更多的国家利益,在朝贡形式上对中国清朝恭行事大之礼,实际上却推行“内帝外臣”的邦交之道。阮朝统治者对内极力强调中越平等,但国内自古形成了王权需从中国册封、王臣定期向中国朝贡的政治文化环境,一时难以改变。陈国保.越南使臣与清代中越宗藩秩序[J].清史研究,2012(02):63-75.学者孙宏年认为,宗藩体制下看似是越南君主臣服于中国皇帝,但这种臣服只是虚设的等级,局限在两国之间的外交礼仪方面,并没有实质的依附关系。而且,清皇帝也只是出于政治需求需要“天下共主”的名分,本质上以“怀柔远人”的方式尊重越南内政外交,宗藩关系仅仅成为双边外交关系的一种形式。孙宏年著.清代中越宗藩关系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既是如此流于形式的中越宗藩朝贡关系,越南君主派遣使臣燕行以构建中越双边关系便要秉承“南国山河南帝居之”的旨意。陈国保.越南使臣与清代中越宗藩秩序[J].清史研究,2012(02):63-75.孙宏年著.清代中越宗藩关系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二、李文馥拒抄御名维护本民族文化自尊越南遣使如清,为维系两国友好关系大局,严格规范文书、过关礼仪、迎送礼仪、食宿安顿、进表朝觐、赐宴颁赏等过程。“衣冠礼乐瞻中国,翰屏藩垣袭始封。”历代朝贡,越南默认新的君主必须经过中国皇帝册封授权,因此,若是恰逢改朝换代之时,更会周密安排几年一次的如清岁贡。一方面,是因为越南君主认为“专对之责,国体攸关”,越南身为文献之邦、秉礼之国,更要严格谨慎以博得外交尊重,免于被礼乐文章之宗中国轻视;另一方面,“事大一心昭日月,保邦万世奠山河”,中国庞大的疆域使越南不得不妥善处理与清政府的关系,既要保障王权能得到清政府承认,又要争取清政府为其统治权提供保护。陈国保.越南使臣与清代中越宗藩秩序[J].清史研究,2012(02):63-75.陈国保.越南使臣与清代中越宗藩秩序[J].清史研究,2012(02):63-75.明命十二年(清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夏,李文馥奉命驾越南“瑞龙”大船,护送失风海上的中国官员陈启等回福建,接到闽浙总督公文:“叙护送难眷之事,正须缮折入奏,第照之贵国公文内,只著国姓,不著名字,难从下笔,今宜速行照录,以凭具奏。”李文馥却回复称:“经照向例,本国凡有公文咨到广东、广西、云南三省,均著国姓,此次亦惟照例办理,且道光九年间,本国差官护送生到粤,经粤宪据情入奏,亦只据公文情辞明叙,不曾闻有此问。况臣等分属臣子,君父名字,同者写之且不敢,今乃当奉录出,殆非义之所当妥也。”李文馥秉持为尊者讳,这是儒家文化教给他的理念。他维护越南君主御名不容冒渎,也是维护越南国家尊严和君主的政治地位,是身为越南使臣不可推卸的政治使命与民族责任。越南燕行使臣不仅要在礼仪上不违背既存宗藩朝贡体制,还要为争取平等的双边话语权而煞费苦心,以不辱使命。这种潜藏在李文馥内心深处的复杂的精神世界,便是以越南君主赋予的政治使命为驱动力的。第三节越南文人改写“李文馥”强化集体认知越南燕行使臣所记录、回忆、整理而成的燕行文献,在回国之后不仅要呈给君主过目,还会在越南士人群体之中传阅,尤其是在两国文人诗文交会中越南使臣更胜一筹的作品常常会被夸大、改编,甚至混入史料,以增加越南文人的文化自信,也激励下一代燕行使臣不辞辛苦北使中国展示越南文人的风采。古今中外对历史真实的好奇和想象常常借助回忆和文学作品来实现,历史与文化的书写也常常成为文学表达的一体两面。学者葛兆光在《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中写道“历史只要一翻过当下这一页,后人的解释就从时间的后门溜进来,把历史变成记忆,再把记忆变成想象”。葛兆光.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M].中华书局,2014。从跨文化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还应该补充一句“在对历史记忆的想象中找到自己的文化认同”。葛兆光.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M].中华书局,2014。辛卯年(清道光十一年,阮朝明命十二年,1831年)八月二十日,李文馥因福建省城公馆的匾额上带有“夷”字而拒绝入住,写下《抵公馆见门题夷字作》,吸引了许多中国文人称赞其才学渊博:“自古冠裳别介鳞,兼以天地判偏纯。尼山大笔严人楚,东海高风耻帝秦。斗次辉华文献国,星槎忝窃诵诗人。不怜一字无情笔,啣命南来愧此身。”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越南汉喃研究院编.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第12册影印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57.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越南汉喃研究院编.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第12册影印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57.这是清代官员在外交礼仪上的一次失误,但中国文人对外族的指称常为“夷”,并非刻意攻击和贬低,可这个匾额在越南使臣眼中却是极大的侮辱与不尊。李文馥维护越南文献之邦,写下《抵公馆见门题夷字作》,这一为民族正名的举止行为在越南文人群体中被大加宣扬,在越南阮朝编年体史书《养浩轩鼎辑国史遗编》中,李文馥被作者潘叔直塑造成为维护本国礼仪正统的英雄,并将时间改写为李文馥在1841年的燕京之行中,将燕行使臣与中国地方官员的小小摩擦提升到在中国皇帝面前不卑不亢的层面,以满足本国文人对是华非夷的文化想象与渴望。如果没有其他史料的对照,越南士人的这种改编与想象就是对历史的破坏性想象,究其本质,人类的记忆书写以自觉的情感偏向为特征,这种难以避免的主观性是对历史记忆的毁灭性对抗。从集体记忆的视角看,史料编辑中这种超越个体的民族情感偏向及其升华的文化精神,终会形成群体性的文化信仰和民族认同。越南文人对“李文馥”的改写本质上就是越南文人对李文馥的期待,甚至是对全部燕行使臣的期待,越南文人期待着能够在宗主国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识智慧,甚至是超越或取代宗主国。正如莫利斯·哈伯瓦克(MauriceHalbwachs)所说,记忆虽然往往只是个人的记录,但呈现的是这个人所从属的群体意识。不同群体中的人们,对同一事情的记忆往往不同,更何况不同族群。特别是当曾经共享一个传统的两个族群,开始彼此心生嫌隙,却又互相谛观时,各自又会在对方的历史遗迹中,衍生出种种有关异邦的想象,在这种想象中形塑对手,也在这种想象中建构自我。郑培凯,陈国成主编.史迹文献历史中外文化与历史记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8.萨义德认为,不论是东西方文化还是某个国家的文化,都是族群中集体文化的汇总,也是对“他者”身份的建构。任何发展中的文化都需要异质文化与其相竞争,因此,我们不断的重新创造自己文化的“他者”。(美)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