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价值的理解参考答案二_第1页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价值的理解参考答案二_第2页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价值的理解参考答案二_第3页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价值的理解参考答案二_第4页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价值的理解参考答案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秋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参考答案试卷C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既存在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也存在按照主体的需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价值的理解。参考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价值这种关系取决于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人的需要与物的效用,只有这两方面相互结合才能产生价值,在上述庄子的故事中,体现的正是这一价值观。(1)在价值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客观主义价值论和主观主义价值论的对立。客观主义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客体本身所固有的,而与主体无关,主观主义价值论认为价值就是主体的欲望、情感和兴趣,而与客体无关。这两种观点都只看到了矛盾的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因而都是片面的。实际上,价值体现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表现为人与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价值离不开主体的需要,也离不开客体的特性,即客体的某种性质、结构和属性。价值既具有主体性特征,又具有客观基础。(2)从价值评价的角度来看,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作为内在尺度运用于所评价的课题,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评价的差异。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主体总是运用自己的评价标准去考量客体,主体的需要、特点及情感、兴趣和爱好等直接影响评价结果,使评价结果受到主体意志的影响。(3)价值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能否作出正确的判断,取决于人对客体和主体的双重认识,这种认识不仅包括对客体属性和规律的认识,也包括对主体的规定性和需要的认识。据此分析,树因为对伐木匠没有用,就被伐木匠弃之不用;而那只不会叫的鹅也正是因为对主人没有用,就被主人杀了。但是,树木和鹅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客体属性,这是主观需要的基本前提,只是不同的主体对事物的价值的认识是不同的。(4)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认为,人的价值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价值,即自我价值。二是人作为客体所具有的价值,即社会价值。人必须为社会和他人作出贡献,才能具有社会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通过人自身的努力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人之所以有价值,在于人是生命的载体,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人的价值产生的根源正是人对社会和他人创造了有用的价值。因此,人的价值就是人们的实践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积极作用,是表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范畴,是表示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的概念。参考答案2:一、价值的基本属性价值是在主体的需要和课题的特定属性之间发生的,价值存在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基本属性的客观性、主体性和社会历史性。价值的产生虽然与主体的需要有关,但必须以客体及其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需要虽然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其内容是客观的,是对客体的存在及其有用属性的反映。需要的产生和内容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的,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满足主体需要的对象的性质、属性具有客观性,需要的满足也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愿决定的,而是受客观条件和实践水平的制约。有些需要受具体条件限制暂时无法满足,最终要通过实践的发展才能实现,这一过程也是客观的。价值作为人类活动特有的现象直接与主体相关,主体性是价值的特质。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一种偶然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一种创造性关系。价值实现过程贯穿着主体的创造性活动,主体的创造性是价值主体性的鲜明体现。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历史性,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特点。价值不是永恒不变的东西,而是随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发展变化。价值的客观性和主体性是辩证统一的。价值的客观性强调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客观关系是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价值的主体性强调主体的创造性活动对价值实现的特殊作用。二者统一于实践,实践是主体需要好客体属性统一现实基础,也是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并使客体趋向主体的根本动力。二、价值认识与价值观。人们对价值现象的把握是通过一种不同于认知活动的评价性认识实现的,评价的价值认识的特殊形式。价值评价是把主体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引进认识中,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作出的评判。价值评价是一种反映活动,评价着眼于主客体之间的效用关系,以主体需要的内在尺度为标准,寻求应然性的认识,往往以对象“有何用”“应怎样”的形式来表达。获得科学的价值认识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主体要对客体的实际情况有正确的认识。通过分析考察,对客体的属性、功能、规律取得全面正确的认识,这是形成正确评价的基础和前提。第二,主体还要对自身的需要有正确的认识。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趋势相一致,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确定主体需要的最高尺度,也是进行价值评价的最高标准。价值评价依赖于人们对主体和客体的本质、规律以及相互关系的正确认识,只有正确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根本标准。同时,价值评价也对实践发挥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价值认识,是一定时代和社会条件下人们关于价值评价原则、价值评价标准和价值评价方法的观念体系。正确的价值观反映了人们群众的需要,体现了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推动人们不断创造积极价值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三、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辩证关系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之间的区别和差异会给人类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的活动带来矛盾,而这种矛盾的解决又会推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发展。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体现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一方面要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指导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把人们的利益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和谐发展。中国共产党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确立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参考答案3:一、价值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必须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存在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按照主体的需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问题。价值是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意义关系的哲学范畴,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意义。如物质生产发展状况能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政权组织形式能否体现人民意志并受到人民支持,信仰或信念能否给人精神支撑和精神引导,艺术作品能否给人美的享受等,都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表现形式。在价值的本质问题上,存在客观主义价值论和主观主义价值论的对立。客观主义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客体本身所固有的,而与主体无关。主观主义价值论认为价值就是主体的欲望、情感和兴趣,而与客体无关。这两种观点都只看到了矛盾的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因而都是片面的。实际上,价值体现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表现为人与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价值离不开主体的需要,也离不开客体的特性,即客体的某种性质、结构和属性。价值既具有主体性特征,又具有客观基础。二、价值的基本特性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和社会历史性四个基本特性,它们是价值本质的表现。第一,价值的主体性。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直接与主体相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其一,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没有主体,就不存在价值关系;同一客体可能对不同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药物的价值是治疗疾病,它对病人有价值,对健康人则没有价值。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价值的主体性决定了价值的相对性,即价值是随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其二,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创造,使客体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的价值。没有进入人们视野的客观事物不会与人构成价值关系,对人也不具有现实的价值。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人们发现了更多的客体,掌握了它们的属性,从而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把客体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价值。因此,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第二,价值的客观性。价值的客观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独立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认识和评价可以反映价值,但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价值。因此,价值的主体性依赖于价值的客观性,或者说,价值的主体性是以价值的客观性为前提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价值的客观性,就等于承认了价值的确定性。其一,主体的存在和需要是客观的,而不是抽象的。不论是自然需要还是社会需要,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都由主体实际的生存状态决定,同人的社会存在相联系,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空谈人的需要。其二,客体的存在、属性及作用是客观的。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并不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而是由客体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等决定。总之,作为价值形成基础的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存在都是客观的。第三,价值的多维性。价值的多维性是指每个主体的价值关系具有多样性,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价值。例如,一块钻石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来说,可能构成多方面、多层次的价值,如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等。价值的多维性要求人们在处理价值关系时,应对客体的价值作全面的考察和理性的选择。第四,价值的社会历史性。主体和客体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关系中的主体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的具体的人,随着实践和历史的发展,主体和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导致人们对客体价值的判断也发生改变。如石油、核能、太阳能、潮汐发电、互联网等,从未被认识到被发现、发明和利用,都体现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因此,应该用社会的和历史的眼光考察价值现象。三、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价值评价通过揭示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形成对客体的不同态度,如肯定或否定、喜欢或反感、美或丑、善或恶、公正或偏私等。正确进行价值评价,要以真理为根据,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以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价值评价是对客观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在价值评价活动中,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作为内在尺度运用于所评价的客体,因此,评价的差异性是无法避免的。具体而言,作为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价值评价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评价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人类认识包括知识性认识与评价性认识两个方面,其中评价性认识也就是价值评价。知识性认识以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为对象,以客体本身的属性、关系和发展过程为反映内容,追求客体“是什么”,以求“真”为认识目的;而价值评价则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主体的意向、愿望和要求包含在其中,追求“应该怎样”,以求“善”和“美”为认识目的。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知识性认识是人的主观反映客观的过程,认识结果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价值评价则要揭示和表达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因此,主体总是运用自己的评价标准即尺度去考量客体,主体的需要、特点以及情感、兴趣和爱好等直接影响评价结果,使评价结果受到主体意志的影响。在实践中,正确反映和把握价值关系的评价,需要对“主体”进行区分。主体有个人、群体、阶级、民族、社会、国家以及人类等不同形式,相应地,主体的需要也包括个人需要、群体需要、阶级需要、民族需要、社会需要、国家需要、人类需要等。这些主体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差异或矛盾,导致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也可能产生差异或矛盾,甚至完全对立。因此,判断外在客体有无价值,必须明确“是对谁的价值”和“以谁的需要为尺度”等。对此,需要处理好个体评价标准和社会评价标准之间的关系。价值评价不仅要判断客体对于个人的意义,更要认识其对于群体、阶级、民族、社会、国家以及人类的意义。判断一定客体对某一个体的价值,衡量尺度是个体的具体需要,凡是符合其正当需要的,就是对个体有价值的;判断一定客体对某一群体、阶级、民族、社会、国家以及人类的价值,主要以它们各自的需要为尺度,凡是能满足其各自正当需要的,就是对它们有价值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评价是关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是对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判断。能否作出正确判断,取决于人对客体和主体的双重认识,这种认识不仅包括对客体属性和规律的认识,也包括对主体的规定性和需要等的认识。只有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认识,才能对主客体间的价值关系作出正确评价。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不是“拍脑袋”得来的,而是在正确认识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基础上作出的正确论断。第四,价值评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评价结果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价值评价也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科学的评价是客观公正、全面有效的评价。相反,非科学的评价是歪曲、遮蔽客观的价值关系的评价。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虽具有主观性,但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反映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价值评价要以真理为根据,要有利于人类主体的生存和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价值评价要以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所以,对于任何主体而言,是否推动社会历史进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是否维护、满足了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和根本利益,是价值评价的最高标准,是判断特定主体实际需要是否合理的最高尺度。习近平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四、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有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之分。通俗地说,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基本观点,是区分好与坏、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等的总观念。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行为取向也会不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即使从同一真理出发,也可能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行为取向。具有同样的化学知识,有的人为人类造福,有的人制造毒品危害社会。拥有科学知识并不能保证行为的正确,行为受控于价值观,这是因为如果价值取向出了问题,那么行为也会出问题。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是否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标准,归根结底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对民族与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因为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强调:“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否则,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科学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五、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