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精神气质-年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知识梳理与主题阅读专项训练(统编版)(含解析)_第1页
第一单元精神气质-年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知识梳理与主题阅读专项训练(统编版)(含解析)_第2页
第一单元精神气质-年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知识梳理与主题阅读专项训练(统编版)(含解析)_第3页
第一单元精神气质-年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知识梳理与主题阅读专项训练(统编版)(含解析)_第4页
第一单元精神气质-年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知识梳理与主题阅读专项训练(统编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精神气质-年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知识梳理与

主题阅读专项训练(统编版)(含解析)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梳理与主题阅读

一、思维导图

二、课文内容

《邓稼先》介绍了科学家、爱国者一一邓稼先,突出了他对祖国

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整个生命奉献给祖国

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说和做》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

和革命家两方面的“说”和“做”的事例,表现了他严谨刻苦的治学

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和澎湃的爱国热情,高度赞扬了他言行一

致、嫉恶如仇并为祖国英勇献身的凛然正气与高尚情操。

《回忆鲁迅先生》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休

闲、写作、养病等三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表

现了他智慧、幽默、平易近人、关爱他人的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

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孙权劝学》本文通过讲述孙权勉励吕蒙学习的故事,体现了孙

权关心下级、善于劝学,赞扬了吕蒙虚心听劝且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

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三、阅读考点

考点1理解词句含义

【常考题型】

1.常见提问方式:

①“.....”这句话,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②“.....”,怎样理解这句话。

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谈谈你的理解。

注意:

1.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解释““理解”等作答动词和“语句”“句

子“含义”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2.要注意分清“句子的含义”还是“句子赏析

3.需与原句子联系紧密,不要遗漏一些副词和限定词语。

【解题思路】

一、常考特殊语句;一种是体现人物个性的语句。;一种是暗含作

者思想情感的语句C

答题方法

1.关键词语突破法:有些句子凸显其含意的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关

键词语,抓住了关键词语,就可以推知整句话的意思。

2.修辞手法突破法: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出句子的比喻义

或双关义。

(1)引申义: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例: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深”:深奥。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

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深”:深刻。

比喻义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

意义。

例:

“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

遭遇。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

地斗争。

“风雷”本义为:狂风和暴雷。比喻义为:比喻气势浩大而猛烈

的冲击力量。如: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风起云涌”比喻义为:比喻事物出现得很多很盛。如: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象征义:汉语一些词语,因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引发的联想而产

生了象征意义。

例:绿色一一自然,和平,和谐,健康,希望

白色和平与纯洁

东篱一一象征远离尘俗,高洁的品格。

蓬山——象征令人神往的仙境。

3.句子位置突破法:

(1)统领句:一般要从后面语段梳理内容层次。根据句子后面

是情节和内容,结合文本解释句子的含义。

(2)过渡句:一般要密切关注上下语段的内容。

(3)总结句:一般要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4.句子结构法:对结构复杂的句子,理清单句的句子成分或复句

的层次,进而理清句子。

5.背景分析突破法: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家的人生

经历等领悟句子的含意。

【答题格式】

句子含义:关键词义+句意+技巧+情感

词语含义:本义+文中义+情感

考点2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常考题型】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XX的人物形象。

你觉得XX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章是怎样塑造XX人物形象的?

【解题思路】

一、概括人物形象

1.人物形象特点的核心是人物的性格和品质特点,但还包括人物

的外貌、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能力)、行为习惯等外在形象。

需要根据文章中具体的描写概括出人物形象词,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概括。

2.题型: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XX是一个怎样的人/品质。

答题模式:

①A是一个()的人。从……可以看出……

3.常见人物形象词

善解人意、心细如发、体贴、富有爱心、温柔沉静、心灵手巧、

富有情趣、通情达理、纯真质朴、聪明伶俐、天真可爱、顽皮淘气、

富有活力、朝气蓬勃、懂事能干、有主见、有骨气、人穷志不短、自

尊自爱、倔强、沉稳果断、开朗自信、真诚善良、友好谦恭、宽容忍

让、勤劳朴实、节俭、慈爱宽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彬彬有礼.....

二、塑造人物的方法

①主要事件(从人物身上发生的事情去归纳总结形象)

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二、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⑩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

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

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

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

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

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五个人,奥本海

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

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一一甚至可以说他

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

德国哥延根镇做玻恩的研究生。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

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

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

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

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

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

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

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

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

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

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

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

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

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

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

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

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

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三、“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

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穆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

惨悴,风悲日嚏。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

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

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

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

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

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

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

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

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

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四、永恒的骄傲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

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

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一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

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

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

有矛盾。

一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

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

应为稼先庆幸!

(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有删减)

1.简要分析第二部分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说一说第三击分引用的《吊古战场文》

的作用。

3.像邓稼先这样为中华民族作出卓越贡献的人还格很多,如钟

南山、袁隆平、杨利伟、屠呦呦、莫言、谷爱凌……他们都是中国最

耀眼的“明星你心中的。“明星”又是诧呢?请仿照示例,写出理

由。

示例:

我心中的“明星”是邓稼先。因为他领导团队成功地设计了中国

的原子弹和氢弹,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让华夏儿女扬眉吐气,让

中华民族挺起了脊梁。

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小题。

说和做

一一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

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

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

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

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

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

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

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

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

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元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

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

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

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

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一作为学

者的方面。

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一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

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⑨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

了3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

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⑩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欠,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

嘴,讲话定要进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

也不一定说”了。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

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

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J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

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

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To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

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

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J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

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

和“行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

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4.下面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和作

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做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实干的治学态度、

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

B.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前半部分写闻一

多“说了就做”;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两部分

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C.本文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做

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了他的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以及严谨的治学

态度。

D.对课文中材料的使用,作者精于剪裁,根据中心需要,有取

有舍,有繁有简。

5.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闻一

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的?

6.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请欣赏下面句子,说说它好在哪里。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7.闻一多先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

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

①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

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

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

常常陪到十二点钟c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

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②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

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

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

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

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③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

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④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

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⑤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

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象夜里那样黑大。

⑥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⑦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⑧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

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附他说:

⑨“轻一点走,轻一点走J

⑩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

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

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8.选文第①段是否可以改为“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起就陪客

人,一直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

上,不断地吸着烟”?请说说你的理由。

9.作者为什么多次写到鲁迅先生深夜工作时坐着的背影?有什

么作用?

10.请结合加点字,赏析下列语句。

保姆总是吩附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11.选段最后对太阳和鲁迅先生书桌的描写有何作用?

12.【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

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

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①,问曰:“学何所至矣?”

孟子曰:“自若②也J孟母以刀断其织③,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

“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④,是以居则

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⑤,而无以离于祸患也⑥。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节选自《列女传》)

【注】①绩:织布。②自若:跟过去一样,依然如故。③织:布。

④知:同“智⑤不免于厮役: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⑥无以离于

祸患也:难于避免祸患。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及鲁肃过寻阳过中不至

B.但当涉猎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C.蒙辞以军中多务孟母以刀断其织

D.结友而别既学而归

(2)下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写出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当之

无愧的坦然态度。

B.甲文通过吕蒙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

进步的道理。

C.乙文孟母认为如果荒废学业就会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

难于避免祸患。

D.乙文中的画波浪线句子可以这样断句:子/之废学若我/断斯

织也。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②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

(4)甲文中你认为谁是故事的主角并说说理由。

(5)孙权劝学,让吕蒙“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孟母劝学,

让孟子“遂成天下之名儒”,请说说孙权和孟母在劝学时候有何异同?

五、课外阅读

【课堂练习】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班级围绕“母爰”开展美文分享活

动,请你参与,完成下面小题。

是母亲,给了我一盏明灯

吴晓乐

①我三岁多时,母亲把我们姐弟从奶奶身边接来同住。平日她把

我们送入幼儿园,假日则带我们去博物馆。我对动植物萌发了浓厚的

兴趣,势必认读每一段介绍文字,母亲在我身后一行行朗读,不忘给

我解释含义。

②上小学时,母亲慎重地交给我一样物品;字典。自字典交到我

手上的那一秒起,母亲就再也不帮我认读任何一个字,我读不出招牌

上的字,问她,她只要我记下,让我返家后查字典。

③我当然讨厌母亲的做法。为着一个字,得在字典里翻寻,字字

都在“此山中“,对于幼小的我,也有“云深不知处”的无奈。我为了

减轻日后的负担,若课文学到“雨”,就连着部首一路读到“雪霞霜

雾霆”,也因为每个字都是我亲手掘出,便显得格外刻骨铭心。

④上小学时,我是敬仰母亲的;升入初中后,这份敬仰日渐生变。

⑤初中的第一堂英文课,老师问全班,有谁不能按顺序念出所有

的英文字母。我没有多想便举了手,环顾四周,却发现自己竟是少数。

回家后,我把这份难堪与羞耻扔给母亲。母亲向我道歉,说:“我只

读到小学,不清楚原来英文这么重要。你的学历比我高了,不然这样,

我再带你去买一本英文字典,好吗?”我以沉默作答。这份复杂的情

绪,到了高中愈加严重。

⑥高二时,我因胃酸倒流,每个星期有一天得去医院检查。我跟

母亲坐在医院的长椅上等待,有时母亲会想到什么似的说“不要给自

己太大压力”;下一秒,她又陷入自我审查、修正,“算了,当我没说,

我也没读过书,我懂什么:对话便到此终止。又一个星期,我们坐

在同一张长椅上,忍受同一份尴尬。相比之下,做胃镜真是太轻松了,

一根细管,数次忍耐和几分疼痛就能看清楚病灶。也许那时候我与母

亲之间也需要一根管子,去查看生活的酸液是如何将我们之间的关系

腐蚀出窟窿的,为什么我们表达感情的方式只剩下沉默。我怨过她,

怨她什么也不懂,填志愿的时候甚至不知道学校的排序。这反复纠缠

的情结,直到我大学毕业,才格了释怀的契机。挚友与我吐露生命的

负担,我也看到其他孩子的伤楚。他们被父母的期望压得喘不过气,

而我的母亲从头到尾,不忘送给我最难能可贵的爱:自在。

⑦我本该向母亲道歉,但我没有。我以为母亲能从我重新释出的

对她的依赖,理解到我对过往言行的懊悔。我低估了道歉这一举动的

功效,对受伤的人而言,这是不容省略的仪式。

⑧一场国外旅行,终于使我意识到自己错得有多离谱。我跟前台

服务人员用英文争执起来,母亲也很紧张,不时出声询问。工作人员

请来经理,我得同时和两个人沟通,母亲的频频询问让我左支右细。

我转头,以不耐烦的语气说:“你先在旁边等好不好,我这里很忙。”

几天后,在餐厅里,母亲突然开口说:“那日在前台,你让我很受伤。

你让我觉得我英文不好,什么都不懂,是个累赘J母亲似是再也承

受不了,一把撕开我们多年以来绝不轻易碰触也从未结痂的伤口。闻

言,我跌入时光的回廊:博物馆的标本、为我朗读介绍文字、手上字

典的重量、我升入初中时既欣喜又心酸的祝福……”从今天起你就读

得比我高了”……在她认识的字比我多时,我们相互理解;而在我习

得的知识比她多时,我却单方面地关闭频道,再也不让她收听。羞耻

感淹没我的心房,我的眼泪也扑簌簌直落。

⑨我深知母亲苦于她的失学。她终其一生,在职业上的选择很少,

升迁时也总是碍于学历要求而晋升不得。我深知母亲辛劳的一生,与

她长女的身份密切相关,她牺牲自己,换来手足的进学。我偶尔体谅,

偶尔怨恐着她奈何要生为长女。我把一切形容得仿佛她可以选择,但

她没得选择。

⑩我向母亲道歉,我错了,我的书读得太差劲了,知识的存在是

用以认识自己,而非否认来历。母亲也掉泪了。她原谅了我,她总是

能谅解别人对她的误解。

到了三十岁,我看得更清晰。母亲没有给我指示,她给了我一

盏明灯。

(刊载于2023年4月,有删改)

1.阅读文章,先要理清故事脉络。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以下

导图。

2.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羞耻感淹没我的心房,我的眼泪也扑簌簌直落。(赏析句子

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阅读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子,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

面对事情同样都是沉默,两文中的母亲沉默的原因,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

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

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

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

什么。

——史铁生《我与地坛》

3.下面是其他小组分享的诗歌摘抄。请结合下列材料与文章内

容,谈谈你在这次分享活动中对“母爱”的认识。

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一一/然而深厚的恩

慈,/反使他终于沉默。/母亲呵!/你是那春光么?

——冰心《繁星》

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章结尾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洒满阳光的晒谷场

洪忠佩

①稻田收割谢幕,便迎来了晒场的开场。

②等母亲用笛簌把稻谷担到晒场时,晒场上已经很热闹了。通常,

像担谷这些重体力的事,在村里都是男人做。可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

这些活儿就只能落在母亲肩上。

③割禾抢时,晒谷抢天。此刻,村里人一个个在晒场上忙得不亦

乐乎。有人在驮晒簟,有人在抬风车。和我年龄相仿的少年也不闲着,

扛扫帚,扛谷耙。

④一床一床的晒簟铺展开来,如划了线般整齐。晒簟是麴片编织

的,铺开的面积有两块露天电影幕布拼接起来大小。家家户户将管梦

里的稻谷倒在晒簟上,用谷耙呼啦呼啦地耙开耙匀,整个晒场在阳光

下,似是淌金一样。母亲站在晒簟边,一手攥住筐梦的堂沿,一手使

劲拍着梦底,生怕还令稻谷粘在管萝之中。

⑤晒场在土墩上,地势高于平地。我站起身,就能够看到村庄的

全貌,田段和一丘一丘的梯田。我知道,过不了几天,一丘丘稻田将

会变成另一个样子,种上一畦畦的苞芦、黄豆。远远地,我还看到田

境上的禾庠在游走一一禾庠半斜着,几乎看不到驮禾屋的人,好似只

是禾屋在缓慢地移动。晒场上没有遮挡,即便有草帽遮住头顶上的阳

光,也挡不住无处不在的燥热。

⑥午后阳光明晃晃地刺眼。偏偏母亲在这个时候要我和她一起去

晒场耙谷翻晒。我晒篇了,想悄悄溜走,结果被母亲拦住。她抚着我

的头说:“眼下农忙,你去看看村里哪个小孩不帮父母搭把手?”

⑦看到母亲满头大汗,我没有作声。

⑧尽管民谚说“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但母亲还是交代我

用谷耙去翻晒,上午、中午、下午各一次。至于稻谷是否晒得干燥,

全凭母亲的经验。接近傍晚时,母亲会从晒簟里抓一小撮稻谷,放在

掌心搓一搓,接着拿起一粒放进嘴里,“咔嚓”一声把谷粒咬碎,只见

她满意地笑道:“晒干了,饱满着呢J

⑨呼呼呼,风车迎风转动。母亲身材瘦小,需要踮起脚尖,才能

把隹梦里的稻谷倒进风车的漏斗里。风车过滤掉混在稻谷中的稗子与

杂质。母亲捶着腰说:“今年接春接得好,冷浆田里收成好。忙点累

点算什么,有收有晒就是好日子。”

⑩暮色里,炊烟在鳞瓦的屋顶上升起,母亲还要忙着把晒干的稻

谷归仓。

这一夜,母亲再辛苦也要炒上一锅谷花。随着灶里的柴火燃起,

铁锅的温度升了上来,母亲用木铲铲些稻谷倒在锅里爆炒,像变戏法

似的,就有了一锅爆谷花。然后,用竹筛筛去谷壳,加上一勺红薯糖,

抑或蜂蜜,那种香甜足以让一家老少暖心。

一晃,过去好些年了。那些年,田野与晒场不仅磨砺了我的肩

膀和耐力,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一那一家一户的炊烟,是从土地

里生长出来的。

梯田中的有机稻谷,金灿灿的,又将迎来一年的丰收季。我仿

佛闻到了田野收割的气息,以及稻谷与阳光的味道。刹那间,家乡田

野与晒场上经年的往事奔涌而来。母亲笑着说,九成开镰,十成进仓。

有梦想,就有奔头C农家田地上的事物,收藏的都是满满的阳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释】文中出现的“隹(pd)梦”“晒簟(didn)”谷耙(P

a)”“禾庠(hu)”等均为农事工具。

1.文章以“稻谷”为线索展开叙述,请简要梳理作者的行文思

路Q

晒场晒谷fAf风车滤谷f稻谷归仓fB

2.第⑦段中“我〃为什么“没有作声”?请联系上下文分析。

3.从词语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母亲会从晒簟里抓一小撮稻谷,放在掌心搓一搓,接着拿起一粒

放进嘴里,“咔嚓”一声把谷粒咬碎,只见她满意地笑道:“晒干了,

饱满着呢。”

4.理解第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5.文中多次出现“阳光”,请分析“阳光”有哪些含义。

父亲归来那一天

①在我小时候,父亲归来的那一天,就如彗星降临的那一天一样

不可思议。父亲是天文望远镜工程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科院下

属的国家级天文台中,不少观测星系的望远镜就是他设计的。设计组

装好的望远镜,小心翼翼地运往各地的天文台安装完毕,父亲需要前

往调试,确保望远镜的运行达到设计标准C通常,他一出差就会有一

个月左右。

②为了避免城市的灯光干扰,各地的天文台都安设在市郊的高山

上,生活并不方便,父亲去调试望远镜,业余时间会跟当地天文台的

工作人员一起种山芋、种蔬菜、种西瓜,用以改善生活。他可能是吃

不到蔬果的人,但那年头的人都讲奉献,调试好精密度极高的望远镜,

就能开启天文台的观测圆顶,观察浩瀚星空,研究宇宙的演变与奥秘,

这是让人无比欣喜的事情,所以父亲对出差毫无怨言,我们全家也毫

无怨言,因为我和母亲都发现,当父亲归来时,那个木讷、谨慎,甚

至有点刻板忧郁的工程师会忽然变得浪漫起来。

③我记得,父亲到陕西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工作结束后正值临潼

的石榴丰收,父亲带回了六个硕大的石榴。那是物流极不发达的时代,

我们这些江南小孩,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石榴。父亲按照临潼小贩

教给他的方法,在石榴果顶上找到一个下刀处,在外皮上轻划了一圈,

用力掰开。里面的石榴籽紧紧抱团,晶莹剔透,红润发亮。我们用勺

子挖着石榴籽,细细品尝,它的甜是多维的、立体的、丰富的,有些

许醇厚甜蜜还有些许酸爽。我终于明白古诗中为何说:“榴枝婀娜榴

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繁密的石榴籽,是在怎样的大地上孕育,

才能够散发出如此滋味?这是陕西大地的结晶。那时候,我就立誓要

到北方去,看一看与南方黏腻、湿润的气候完全不一样的土地。父亲

说,只有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中,才能结出如此硕大的石榴。

④父亲还去过新疆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当时绿皮车要走56个小

时的漫长旅程。父亲带足了榨菜、方便面,还有自己做的紫菜饭卷上

了车。等他归来时,他居然带着一个大纸箱,难道父亲是带回了新疆

的冬不拉?打开纸箱,全家人都笑了,父亲居然带回了新疆的棉花,

是生长在棉枝上的一朵一朵的棉花哦。

⑤父亲说,调试完望远镜,他去城里办事,搭乘老乡的拖拉机,

路过浩瀚无边的棉田,被一望无际的丰收场景震撼了,他便用口袋里

的清凉油,向棉农换了几枝棉花。棉农困惑地问他:要做一副棉手套,

或者一顶厚棉帽,这点棉花都不够,要不要多送他一点?父亲笑着说:

够了,千万别把棉花从棉枝上扯下来,他要让两个女儿看一看,真正

的棉花是什么样子c记得那天,我们把家中腌萝卜干的空坛子反复刷

洗,接着,父亲将这干燥的棉枝插入坛中,成了家中别致的装饰C掉

落的小棉枝子,父亲让我亲手从中扯出棉花来,摸摸里面的棉籽儿,

他说:“在新疆,每一地有上万亩这样的棉花。那里的棉花质量之好,

做一床棉胎,可以用20年都不会扁塌J

⑥父亲还去过云南天文台,那次他去调试望远镜,我已经上高三。

母亲觉得在这节骨眼儿上,家里的顶梁柱不应该再出长差,但是父亲

说,云南天文台的这台望远镜,对研究星系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特殊意

义。只有它装成了,我们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研究才能更进一步,所

以,他必须去。父亲承诺说,等他归来时,会带给我们惊喜。

⑦父亲去了40天,回来时带着从花卉市场批发的一箱子白玫瑰

花。我们都吃了一惊一一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绐母亲买花。家里没格

这么多花瓶,母亲不仅动用了没有来得及扔掉的白醋瓶,腌腊八蒜的

坛子,还抱着余下的玫瑰,四处去送邻居。令人疑惑的是,在一大捆

白玫瑰花的上面,父亲还放上了一把篇掉的硕大花苞,也是洁白的。

看上去已经凋谢的花,为什么还要带回来?父亲说你们不懂,这就是

成语“昙花一现"中的昙花呀!昙花是仙人掌科的植物,在子时过后

开花,两三个小时后,这些花朵都凋谢了,必须从花枝上掰下来,否

则下一轮花朵就没有力量盛放。昆明人喜欢用昙花做甜汤,父亲买了

八朵昙花,想让我们尝一尝昙花汤的味道。

⑧他将昙花的花萼轻轻去掉,将那些柔弱无骨的花瓣,用清水反

复冲洗,加红枣莲子等配料熬煮了40分钟后,起锅前放入昙花的花

瓣。昙花的花瓣,口感又滑又嫩,带着云贵高原上的清气。父亲的背

包里,还带着说是昙花的小苗。花农对他说,昙花其实很好养,只是

裁种后需要三四年才会开花,要学会耐心等待。

⑨这次昆明之行,给父亲带来的最大喜悦,不仅是望远镜的调试

成功,还有他归来时,我的高考成绩已经出炉。高过一本线41分的

成绩,令他十分满意。他送了我一个礼物作为考上大学的奖赏,是一

架迷你天文望远镜,满月时,用这台小望远镜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月

亮上的环形山,看到清辉四溢的月亮上,有山地,有凹坑,还有被宇

宙风暴吹袭后形成的暗影。

⑩我记得,父亲归来那天所带回来的,是外面那个浩瀚无垠的世

界。他曾经说过,女孩子成长中最要紧的事,就是别局限于眼前的鸡

毛蒜皮、些微得失,要看到地球上的千山万水、春华秋实,看到在宇

宙星际之间,我们是一颗多么幸运的尘埃。如果你的视野之内都是乌

云,那肯定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眺望得还不够远。

归来的那一天,作为父亲,他想给予我的教益,就是如何跳脱

个人的狭窄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的别致角度。小到一颗石榴、一枝

棉花,大到一架望远镜,他做到了。

(选自《北京日报》)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父亲三次出差归来的“浪漫”之

父亲出差地父亲的“浪漫”“我”和母亲的体验或感受

陕西六个硕大而甜蜜的临潼石榴“我”决心长大要到北方去看

看那与南方红壤完全不一样的土地

新疆①“我”似乎真看见了一望无垠雪白的棉田

云南给母亲的:一箱白玫瑰②

给“我们”的:亲手做的昙花汤③

给“我”的:④“我”可以用它清楚地观察月亮

2.结合语境,赏析文章第③段中加点词语。

里面的石榴籽紧紧抱团,晶莹剔透,红润发亮。

3.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⑧段中划线的句子。

他将昙花的花萼轻轻去掉,将那些柔弱无骨的花瓣,用清水反复

冲洗,等红枣莲子等配料熬煮了40分钟后,起锅前轻轻放入昙花的

花瓣。

4.通读全文,说说你对第⑩段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我记得,父亲归来那天所带回来的,是外面那个浩瀚无垠的世界。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父亲

陈俊

①父亲六十多岁时,还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他越来越老了,

背有些佝偻,头发日渐稀少,但他仍然挑着几十斤重的补鞋挑子,走

东村,穿西村,为五分钱五分钱的生意奔波着。

②大哥分家后,家里只剩下四口人,我在校读书,弟弟初中未毕

业就停了学,在城里做小工。母亲多病,只能做些家务。全家的重担

只有父亲默默扛着,父亲却从不叫苦叫累。

③父亲小时候只读过几年私塾,想读书却家境贫寒读不起书,所

以就把读书的希望压在我身上。上初中那会儿,他见我很用功,就不

让我干田地里的活儿,只偶尔在农忙时帮家里打打下手,他说:“你

哥哥错过好机会,你弟弟大脑不发墨,不是读书的料,就让他去学个

手艺,你要发狠呃,全家就指望你多认几个字了J

④我考进师范学校那一年,父亲特别高兴,好像有用不完的力气,

使不完的劲。有一次我周末回家拿御寒的棉衣。早上很冷,我躺在床

上,恋着被子里暖和,不想起来。太阳巳升了老高,但冬天的太阳绵

软无力,出门一看,门前的塘里已结了一层薄冰,西北风像小时候挨

打的细条子抽到脸上,令人直打寒噤。我退回门里把门关上,看见母

亲在灶前烧锅,我正准备走过去帮忙,母亲站起身来说:“小进,你

伯伯碾米去了,你过去搭把手,他这几天感冒了,也不见好。”我吃

惊不小,父亲昨晚咳嗽了大半夜,怎么今早还去碾米?我开门向街上

稻米加工厂跑去,这时,我一点也不感到寒冷了。当我风风火火跑到

碾米厂时,父亲已把稻碾好了,正待挑着走,我上前迎住,他一见我

就露出不高兴的脸色,说:“谁叫你来了,怎么不在家读书?"我说:

“是妈妈叫我来的,说你感冒了,我考的是铁饭碗,还怕端不住?”

父亲沉着脸说:“浑蛋话,铁饭碗就不要学习了?大河里淹死的都是

会水的人J

⑤但没过一会他就改了语气道:“不过劳动劳动也好,也晓得盐

有多咸,汗有多重。”我接过他递过来的扁担,试了试,也许是久没

挑担子了,百十斤的担子上肩,站起来却没有站稳,打了个趣超,父

亲伸手帮了一把,托了托,稳住了重心,但我的手碰到了他硬邦邦冷

冰冰的手,还是不由打了个寒战。一路上父亲就我读书的事唠叨个没

完。

⑥到了大塘壤,他让我歇下,叫我先回去看书,剩下一节路他挑

着不费力了。我放下担子摸摸压胀的肩,想不到百十斤的担子才走了

两三里路就累得吃不消,而父亲母亲常年要这样,真的有些感慨。

⑦碾米回来,父亲把米倒进米缸里,又转身进里屋,打开稻仓的

门,倾着大半个身子从稻仓里一筲箕一筲箕往外面的稻飨里扒稻,一

边装了大半稻梦,挑出屋要去换粮票,我忙挡住,我说:“伯伯,上

午歇着吧,下午再去。”父亲说:“不行,你和小红都急着要粮票,你

吃过中饭就要走J父亲温和对我笑笑,他说:“只四五十斤,一点路,

不要紧他显得无所谓的样子,却不能掩饰越来越厉害的咳嗽,我

越发心里不安,我说:“我来挑吧,我已十八岁,四十斤挑得动。”

⑧“不用你挑,我还没老得挑不动担子!”没等我走过去,父亲

已挑担上肩,一边扭头对我说:“没事看你的书去,功课不要丢。”

⑨我无话可说,自感惭愧,脸火辣辣的发烧。

(选自安徽作家,布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

A.文章开头写父亲走东村穿西村补鞋,极力表现父亲为了家庭

奔波的辛苦。

B.父亲看“我”读书很用功,就把家里读书的希望放在“我”

身上。

C.文章把“我”挑担子吃不消与父母常年挑重担进行了对比,

表达了自责。

D.文中父亲是一个表面上缺乏温情,对孩子读书严格督促和要

求的形象。

2.父亲的话语虽然朴实,却饱含哲理。请你说说对下面两句话

含义的理解。

(1)大河里淹死的都是会水的人。

(2)也晓得盐有多咸,汗有多重。

3.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西北风像小时侯挨打的细条子抽到脸上,令人直打寒噤。

4.为什么“我”会“无话可说,自感惭愧,脸火辣辣的发烧”?

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父亲的瓦窑

刘本本

①生产队时期,父亲与瓦窑就有缘分c三个外乡请来的瓦匠,柳

姓一门三弟兄,被队长安排住进了我家的上房。我至今不知道他们的

名字,父亲称呼他们大柳师、二柳师和三柳师。父亲被队长安排在瓦

场干活,早晚和三个柳师相处,很快就熟络起来。

②瓦场的活,又脏又累。首先是踩瓦泥。父亲缗着裤腿,光脚跟

在牛屁股后面,鞭打着牛,在泥坑里一圈又一圈无尽头地转悠。人困

牛乏,父亲拖着沾满泥巴、铅一般沉重的腿脚,直到瓦泥软和黏腻。

打瓦墙子也是重要的活。父亲把踩好的瓦泥用铁锹叉成大块,又一块

一块抱到搭建好的瓦棚中,再用专用泥铲一铲一铲打成一道宽窄近于

瓦坯、高度略低于瓦匠身子的泥墙。做瓦坯,则要抢天气,大多在春

种后、麦黄前。这段时间,天气热,晴朗的日子多,瓦场的人除去中

午短暂的吃饭时间,炎炎烈日下,一环紧扣一环,连喘气的时间都少

有。晒干的瓦罐,啪啪一磕,就是四页瓦。一撮一沓,抱到瓦棚里整

齐码放。瓦场的各个环节,像一曲泥片和脚板谱写的充满艰辛的乐曲,

坚忍而浑厚地演奏着。

③雨来时,避好瓦罐,全场休息。父亲回家端上旱烟盒,到上房

和柳师们闲聊。闲下来的他们像散了架子,在炕上东倒西歪,一人卷

一棒冲天炮,东拉西扯,吞云吐雾。父亲多了个心眼,缠着问装窑、

烧窑的过程和方法C

④瓦坯做出来后,是装窑、烧窑。队里箍的窑又高又大,一窑能

装十万页左右瓦坯c父亲跟着柳师学习装窑、烧窑,加上之前听到的

知识,干起来得心应手。装一窑烧一窑,就能拿住活了。以后几年,

父亲在瓦场辛苦劳作,出力流汗,终于像烧熟的瓦片,自己也成了瓦

窑上的行家里手。

⑤责任田下放到户后,父亲不甘种地的收入,在我们家沙沟边地

里,靠崖面箍了一口窑,不大,能装五六万页瓦。有一天,父亲站在

窑顶,跟路过的村里人自豪地说:“这是我的瓦窑!”

⑥有了这个瓦窑,我们家的日子大变样了。

⑦做瓦,熟门熟路。瓦匠,还是请柳家三兄弟,进门就像亲戚。

高兴的父亲和母亲张罗了一席饭菜,美美招待了他们。父亲跟柳师弟

兄连夜合计雇多少人、搭几间棚子、怎么平场面、烧窖改用煤炭……

滔滔不绝。我才知道,沉默辛劳的父亲心里原来装着这么多想法,决

心和魄力比一个生产队都大都新鲜。

⑧建瓦场,紧锣密鼓。踩瓦泥,用上了手扶拖拉机。打泥墙子,

父亲手把手带出了几个雇工。父亲的心思,主要在装窑、烧窑上c他

心里明白,一窑瓦,窑装不好,见火就垮塌。烧窑,火候猛了欠了,

烧出来的瓦夹生,没人要,前面所有工夫都会白费,损失更受不了。

⑨装窑,沿窑底左旋一圈,右旋一圈,一左一右咬住茬口,窑底

到窑顶,中间留出圆柱形火道。一窑瓦,几乎都是父亲一层又一层稳

稳当当装满的。烧容,父亲更是死死盯着窑膛的火候。开始时火势不

能太猛,逐渐添炭加火。一窑瓦要烧五六个火即五六天时间,白天黑

夜不能离人。呼呼燃烧的窑膛,窑洞口炙热,烤得父亲汗流如注c父

亲不管穿什么衣服,都是一身黑灰,上衣后背、裤子大腿上,汗渍沾

上泥灰,响着涮涮的僵硬。脸上也是厚厚一层黑灰,洗也洗不掉,像

已嵌进肌肤。一窑瓦烧出来,父亲累得如同病了一场,之后,身上要

脱一层皮。

⑩三个柳师真是父亲的好帮手,瓦罐停了就帮着收场子、摞瓦;

遇上白雨,赶忙避瓦罐,身手如飞。哪里缺人手,哪里就有他们的身

影。烧窑的几天,虽然父亲独当一面,但他们仁仍轮流夜里陪着父亲,

怕父亲吃不消,打蛇欠火。就这样,父亲在拥有自己瓦窑的第一年,

带着柳师兄弟和雇工,以高涨的激情和干劲,赶在麦子黄熟时一口气

做了近二十万页瓦C

父亲日夜操心,自然烧出了一窑叫得响的灰鸽色瓦,很快被四

邻八乡建房户买光了。收完麦子,又接着烧了剩下的两窑。头一年,

三窑瓦不到腊月都卖了,过了一个丰盛的年不说,父亲还很有底气地

谋划起开春要修新院。

父亲的瓦窑,接连不断地烧了近十年,我和二弟读中专、大学,

都没受穷地毕了业C走上工作岗位,成家立业买房,也多有父亲的资

助。家里的两个弟弟,一人一个新院,都有赖父亲的血汗。村里人戏

说,我们家的光阴是父亲的瓦窑烧出来的!

村里人说出了大实话,正是父亲的瓦窑,红火了我们一家的生

活。今天,父亲的瓦窑停烧了,父亲也离我们远去了,但是,父亲瓦

窑里汗水点燃的金色光焰,永远照亮我们未来的日子。

(选编自《文艺报》)

1.父亲在拥有自己的瓦窑之前,学会了哪些方面的本领?请简要

概括。

2.本文主要回忆父亲,却多处写到柳姓三弟兄,联系全文分析作

者这样写的意图。

3.“自然”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有多个义项,其中

包含下面几个,联系上下文推测第段中加点的“自然"属于哪个义项,

简要说说你的推测理由。

【义项】①自然界。②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③表示理所当

然。④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父亲日夜操心,自然烧出了一窑叫得响的灰鸽色瓦。

4.赏析第⑨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父亲不管穿什么衣服,都是一身黑灰,上衣后背、裤子大腿上,

汗渍沾上泥灰,响着涮涮的僵硬。脸上也是厚厚一层黑灰,洗也洗不

掉,像已嵌进肌肤C

5.联系仝文,说说你对结尾画横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父亲瓦窑里汗水点燃的金色光焰,永远照亮我们未来的日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梨树,甜了一方山水

李汀

①梨树下乘凉是夏日里一件畅快事。茂密的梨树叶子遮盖着阳光,

坐在阴凉里,看阳光在梨树叶子上流光溢彩,听一树蝉鸣时高时低。

青石板院坝里一棵老梨树,主干粗壮,树身上的纹路如沟壑、如断壁。

正值盛夏,酷暑难熬,走进小院,浓荫密密,绿风荡漾。老陈坐在梨

树下,眯着眼睛,哼着小曲儿。见有人进了院子,赶快让座。快来,

快来,这梨树下有细风,凉快呢。

②没等我们坐下来,老陈伸手摘了梨树上一颗梨子递过来。一尝,

入口化渣,满口汁水,一行人连口称赞:好吃,好吃。老陈笑说:老

梨树结的。

③坐在梨树下,老陈兴奋地对我们说:你看,梨子多美,多像一

盏盏灯!

④我们抬头一看,树枝上一颗颗梨子在阳光里晃动,仿佛有光在

摇曳。

⑤老陈笑着说:村子里上千亩的梨树,都快四五十年了。想想,

那时候自己三十多岁,栽梨树还真是不容易,每一棵梨树都有一个故

事。

⑥先说这棵栽在田坎上的梨树吧。顺着老陈手指的方向看过去,

一棵老梨树树皮开裂纵横,树枝沧桑蜿蜒c这棵老梨树不言不语,站

在高高的田坎上守着这一园子的梨树。这是最早栽下的梨树了。那时

候,村里人还喊我小陈。大家说,小陈,梨树能当饭吃?我不服那口

气,不在大田大地里栽,就把梨树栽在田坎上。第二年开始挂果,第

三年这棵树上的梨就卖了近百元。当时,村里传开了:多栽苍溪雪梨

树,不到几年就致富,要是栽上百十株,保你当上万元户。一下子,

村里家家户户开始在田坎上栽梨树,有的甚至在大田大地里也栽上梨

树。记得1984年,雪梨大户卢履清去北京参会,还把这梨子带到北

京呢!老陈笑呵呵地说:我把这棵梨树命名为致富一号树。

⑦一号树,就是示范树,就是带头树。这一园子的梨树,这一半

坡的梨树,春天,满树白雪;初秋,果实摇曳。让人一看,心里总是

满满当当的激动。

⑧致富奔小康,这雪梨树是立了大功的。这一村子的人,都靠雪

梨致富了。

⑨跟随老陈在梨树园里转悠,有一种甜润的气息充满心田。走到

一棵歪脖子梨树下,老陈停下来,慢慢讲述起来。别小看这棵梨树,

它是坚强树。栽了三回,才栽活。湿地栽树,开始看长得好好的,长

着长着,就缩回去了。后来先排水,地里垫上一层枯草树叶,再刨坑

栽树,终于在这地里把梨树栽活了。老陈露出一脸的骄傲,一阵风吹

来,歪脖子梨树摇晃身姿,在向人们致意。

⑩我把我的感觉告诉老陈,他哈哈一笑说;当然,它们都认识我

这老头子了。

说着,老陈带我们来到梨园山腰一老井处,见一股细水从一岩

石缝流出,水光闪烁。侧耳细听,似有轻轻的水流声。令人惊奇的是

岩石上有一老树,数丈之高,树身需两人合抱,树根却把这岩石团团

抱住。岩石多洞,每个洞里都是老树的根须。老陈笑笑说:村里人看

重这树呢。啥子树,大家猜猜吧。冬青树?香樟树?老陈摇摇头,又

笑笑说:梨树,野砂梨树。一行人一脸迷惑,异口同声地重复道:野

砂梨树?

老陈接着说:我们村开始发展梨树,就是先育这种野砂梨树,

再在上面嫁接雪梨树呢,多艰辛的过程啊。

野砂梨,果皮褐色,拳头大小,汁多,酸甜。而清朝的《苍溪

县志》载雪梨:“肉白如雪,味甘于蜜,清香无渣,入口即化……”

由酸到甜,由砂梨到雪梨,梨子相伴人类走过了多么漫长的路程,由

此看来,那时的苍溪雪梨巳经在不断选育优化,品种众多了。到如今,

有了早熟翠冠梨、中熟黄金梨,以及晚熟雪梨。不过,大家念念不忘

的还是那肉白如雪、入口即化的雪梨。记得家乡集市上,卖雪梨不带

称,而是按个卖。将一颗一颗雪梨摆于地上,小的,一斤多;大的,

两三斤呢。椭圆形的雪梨,就像一盏盏的马灯,站在地上等着上门的

顾客。

老陈乐呵呵地说:人一辈子要干很多事,我老陈就干了一件事,

种了一辈子的梨树C

乡党委王书记带着几个同志来了,绐老陈送”光荣在党五十年”

纪念章。金灿灿的纪念章挂在老陈脖子上,老陈一个劲摸着纪念章,

激动得泪眼汪汪。

看看一行人,看看满山坡的梨树,老陈深深鞠躬。满目青山,

其实,老陈也是一棵历经风雨的老梨树了,他甜了这里的一方山水,

甜了这一村的乡亲C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陈住在一个长着梨树的院子里,酷暑时节,他最喜欢在梨

树下面乘凉休息。

B.经过一代代的培育,现在的梨树与原始的植株有很大区别,

许多人都不认得。

C.引述《苍溪县志》中关于雪梨的记载,证明苍溪县种植雪梨

树的历史很悠久。

D.老陈说他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由衷地表达了他的自豪之

情与内心的热爱。

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字句。

(1)你看,梨子多美,多像一盏盏灯!(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2)这棵老梨树不言不语,站在高高的田坎上守着这一园子的

梨树。(赏析加点字)

3.第⑤段中,老陈回忆说那时“栽梨树还真是不容易,每一棵

梨树都有一个故事”。后文讲述了哪些梨树的故事,又分别道出了怎

样的不易?请简要概括。

4.纵观全文,谈谈你对结尾画线语句含义的理解。

老陈也是一棵历经风雨的老梨树了,他甜了这里的一方山水,甜

了这一村的乡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心中有光,不畏将来

袁则

①在王阳明看来,保持快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是一

种通过智慧和修行可以获得的能力。他在龙场谪居期间,写下了千年

传诵的《瘗(yi)旅文》,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吏目从京

城来,带着一子一仆去赴任,路过龙场时,在当地苗家借宿。王阳明

想找吏目询问京城的事情,可等到第二天,却传来耗,才知道这三个

人长途跋涉,筋疲力尽,相继殒命。这件事令王阳明很感慨,他让仆

人将三人葬了,并说道:“如果你实在贪恋这五斗米的俸禄,就应该

开心上任,为什么要这么忧郁呢?路途遥远,风餐露宿,哀愁积心,

内外夹攻,岂有不死之理?我离家来此已有三年,同样经历了这些,

却能安然无恙,就是因为我始终保持着豁达愉悦之心。”

②完全没有情绪,不是正常人。但能不能克制,就是愚者与智者、

弱者与强者的区别c心不安定,则一事无成,拥有积极的心态才是生

活的开端。

③众所周知,王阳明的一生并不顺遂:25岁时,参加会试落选;

34岁时,触怒刘瑾,杖责入狱被贬龙场;44岁时,入贼寇四起之地。

他虽身处泥泞,却依然能遥看满山花开,还能无执无着,静享生命的

喜与乐。无论是面对京城官场的排挤,还是穷乡僻壤的贫寒,他从不

执着,从不计较,该退则退。

④王阳明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

益?徒放心耳。”意思是只要常存养此心,就能经常觉察到心的存在,

这就是做学问。已经过去的事和那些还没到来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

吗?这样胡思乱想,只能白白丢失清明的本心。

⑤一个人要想获得快乐,就得有活在当下的智慧。简单来说,就

是活在当下的时刻,专注眼前的事情,不要胡思乱想。《三国演义》

里,周瑜临终前的一句“既生瑜,何生亮”,被世人大叹可惜。面对

一个才能谋略都高过自己的人,周瑜不是想着学习讨教,而是心生嫉

妒。去世时,年仅36岁。

⑥人处浮世先修心,须从宽容做起,开诚心,布大度。盈于心,

造多福。狂风骤雨之中,苏东坡竹杖芒鞋,顶着风雨,从容向前,那

种笑傲人生的洒脱和豪迈,那种风雨中我行我素、不畏困难的超然情

怀,都浓缩在了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中。时时微笑,雨打芭蕉也

无愁;常常宽容,安相肚里能撑船。人生在世,总有风雨总有晴,苏

东坡写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之时,正值中年,走过半生风

雨飘零,已然修炼成超脱世俗的心境。他回首看着顶风冒雨而来的路,

实际上是在回首自己一生走过的路,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苏

东坡早已看开,淡泊宁静、无欲无求、轻松自由,也许这才是他想要

的生活。

⑦王阳明临终前,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只留下8个字:“此心

光明,亦复何言?”这8个字是王阳明一生的概括,也是他对世人最

后的教诲。内心光明的人,他的世界也一片光明,一片生机。

⑧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最好的样子,是肩上有山,心中有光,

不惧路长,不畏将来。

1.读了选文,请说说我们心中可以有哪些“光”让我们不畏将

来?

2.请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3.选文开头引用王阳明《瘗旅文》中的故事有何作用?

仙堂戏院

①仙堂戏院建成有三十多年了,它的传统还没有被忘记,那就是

每场电影散戏的前十五分钟,看门的小姐会打开两扇木头大门,让那

些原本只能在戏院门口探头探脑的小鬼一拥而入,看一部电影的结局。

那些在戏院外等着捡戏尾的小学生,他们或坐或站,聆听戏院深处传

来的响声,等待那看门的小姐推开咿呀作响的老旧木门,然后就像麻

雀飞入稻米成熟的田中,那么急切而聒噪。

②那时,我已经是仙堂戏院的常客,天天去捡戏尾。有时为了贪

看电影,我还会在戏院前拉拉陌生人的衣角,央求着:“阿伯,拜托

带我进场。”

③那时,戏院不卖儿童票,小孩只要有大人带着就可以免费入场。

碰到凶巴巴的大人难免让我自尊心受损,但我身经百战,锲而不舍,

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

④偶尔运气特别坏,碰不到一个和善的大人,就向看门的小姐撒

娇,“阿姨”“婶婶”不绝于口,有时也能达到目的。如今,我想起来,

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当时脸皮那么厚,如果有人带我看电影,叫我唤

他一声“阿公”也是情愿的,那时的我爱看电影,到了如醉如痴的地

步,时常到仙堂戏院门口去偷撕海报。有时月黑风高,也能偷到几张

剧照。

⑤好景总是不常,有一阵子不知电影为何没落,仙堂戏院开始“绑

”给戏班子演歌仔戏和布袋戏。这些戏班一“绑”就是一个月,遇到

好戏也有连演三个月的,一直演到大家看腻为止。但我是不挑戏的,

不管是歌仔戏、布袋戏,或是新兴的剧,我仍然日日报到,从不缺席,

有时到了紧要关头,譬如岳飞要回京,薛平贵要会王宝钏,祝英台要

死了,孔明要斩马谡,那些生死关头是不能不看的。我还常常逃课前

往,最惨的一次是学校的月考我也没有参加,结果比岳飞挨斩还凄惨,

屁股被打得肿到一星期在椅子上都坐不住,但我还是每天站在最后一

排,看完了《岳飞传》。歌仔戏、布袋戏虽好,然而仙堂戏院不再放

电影总是美中不足的事,世界因此单调了不少。

⑥我上初中的时候,是仙堂戏院最没落的时期,这时有了彩色电

视机,而且颇有家家买电视机的趋势。乡人要看的歌仔戏、布袋戏,

电视里都有。要看的电影还不如连续剧吸引人,何况电视节目还是免

费的一一这一点对勤俭的乡下人最重要。还有一点常被忽略的,就是

能常进戏院的人到底是少数,看完好戏,但没有谈话和与之产生共鸣

的对象是非常痛苦的。看电视则皆大欢喜,人人皆知,到处能找人聊

天,谈谈杨丽花的英气勃勃、史艳文的文质彬彬,是多么快意的事!

为此,仙堂戏院失去了它的观众,戏院的售票小姐常闲得拍苍蝇打发

时间,老板只好另谋出路。

⑦到我离开小镇的时候,仙堂戏院一直经历着惨淡的时光。幸而

几年以后,观众发现,电视中的节目千篇一律,其实也和歌舞团差不

多,又纷纷回到仙堂戏院的座位上看“奥斯卡金像奖”或“金马奖”

的获奖电影一一对仙堂戏院来说,也算是天无绝人之路,到这时,捡

戏尾的小学生才有机会重进戏院。

⑧三十几年过去了,仙堂戏院的外貌变了。竹子做的长条凳被沙

发椅取代,铁皮屋顶成了用钢筋混凝土筑成的天花板,铁铸的大门代

替咿呀作响的木门c它的许多历史痕迹都被抹去了。当然,最好的两

个传统被留了下来:一是容许小孩子去捡戏尾,二是失窃的海报、剧

照不予追究。

⑨三十年过去了,人情味还留着芬芳。

【注】①歌仔戏:歌仔戏,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地方传统戏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布袋戏:中国地方木偶戏的一种。

1.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他们或坐或站,聆听戏院深处传来的陶声,等待那看门的小姐推

开咿呀作响的老旧木门,然后就像麻雀飞入稻米成熟的田中,那么急

切而聒噪。

2.第⑤段写“我”看歌仔戏和布袋戏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3.阅读第⑥段,说说电影没落的原因有哪些。

4.根据文意,说说你对第⑨段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参考答案

四、1.通过对比,突出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的品质。2.写出了实验环境的恶劣,衬托出邓稼先等先烈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