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高二上学期10月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高二上学期10月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高二上学期10月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高二上学期10月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高二上学期10月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测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地方管理上,从商朝附属国内居民多是聚族而居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制度,再到秦汉实行郡县制度,这一发展轨迹()A.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向 B.意味着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C.使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得到遏制 D.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聚族而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秦汉实行郡县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商朝的内外服制和西周分封制都重视血缘关系,体现了血缘政治,秦汉时期按照地域划分郡县体现了地缘政治,由此可见,这一发展轨迹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向,A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商周到秦汉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与华夏认同无关,排除B项;秦汉以后的某些朝代仍然存在地方割据势力,“得到遏制”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设有“谱局”“谱库”,由专门的谱官掌握各类家谱、族谱的编制情况,规定民间编纂的家谱必须到政府备案,与政府谱局存档簿状对照无误后,才能得到认可。这一做法()A.保证血缘正统传承 B.有助于维护士族特权C.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D.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特权,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士族制度盛行的时期,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更好地区分士族和庶族,维护士族的特权,B项正确;血缘的正统传承无法通过编制家谱和族谱来保证,排除A项:题干并未体现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排除C项;材料中的做法有助于维护士族特权,不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3.唐代科举由礼部主持,选官则由吏部主持,二者是分开的。只有在通过科举考试取得资格后,才能参加吏部的铨选,铨选合格才能获得授官。吏部铨选的择人标准,有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四事。可见,唐代铨选制度A.完善了选才用人制度 B.使孝廉成为选官的依据C.确保了选官的公平性 D.使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答案】A【解析】从题干材料看,礼部主持科举考试,重在选才,吏部主持铨选,重在择人和授官,两者通过程序分工,有效选用人才,故A项正确;B项是察举制,排除;C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排除D项。4.唐高祖至玄宗初年,用宰相名号来赏功和变相赏功都是不允许。玄宗中叶后,逐渐出现了“使相”,主要给予地方的节度使,这些节度使身住地方、遥兼宰相。德宗时,自下而上的功勋型、强镇威胁型和安抚型使相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变化()A.折射出宰相权力急剧扩大 B.说明藩镇割据导致使相的出现C.促进了监察体制不断完善 D.反映出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加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玄宗中叶开始,一改初唐时期做法,给予节度使以“使相”称号,德宗时使相的情况是当时藩镇割据局面的直观表现,也是唐末地方独立化的一种体现,反映出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加强,D项正确;材料中是地方节度使兼有宰相头衔,无法得出宰相权力变化,排除A项;藩镇割据前使相制度已出现,排除B项;节度使与宰相都不属于监察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5.明太祖洪武初年,选进士于翰林院之下观政,称庶吉士。下表为明代庶吉士人数统计简表。据此可知()洪武永乐宣德嘉靖万历崇祯南卷合计72312510415063全国总数828433190265116A.朝廷意图扩大统治基础 B.科举制度继续发展C.南方学子入仕意愿减弱 D.北方士人思想僵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明代的庶吉士并不全部来自南方,而南卷的存在说明还存在北卷,这是明代实行的南北榜制度。明朝政府意图通过南北榜制度同时笼络南北士子,扩大统治基础,A项正确;仅根据明代庶吉士的数量无法体现明朝在科举制方面做出的改进,不能说明科举制继续发展,排除B项;大部分庶吉士都来自南方,说明南方学子入仕的意愿并没有减弱,排除C项;根据庶吉士的数量不能说明北方士人思想僵化,排除D项。故选A项。6.下表所示为关于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死后待遇变迁的两则史料。由此可推知,明代()1582年,张居正死后,明神宗给予其最崇高的待遇,给他谥号“文忠”,赠上柱国衔,荫一子为尚宝司丞,并遣官造葬。特命四品京卿、锦衣卫堂上官和司礼监太监等护丧,归葬江陵。万历十二年(1584年),(神宗)籍没张居正家,株连颇多,荆川骚动。上曰:“张居正……专权乱政,周上负恩,谋国不忠,本当断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伊属张居易、张嗣修、张顺、张书俱令烟瘴地面充军。”A.党争频繁导致政局不稳 B.内阁只是加强皇权的工具C.政局变迁影响人物评价 D.票拟权与批红权相互制衡【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据题意可知,虽然张居正生前地位极高,在死后一开始也被授予崇高的待遇,但很快就又遭到极为严厉的处罚。说明张居正的待遇都是由皇帝决定的,他的待遇是依附于皇权的。由此说明内阁只是加强皇权的工具而已,B项正确;仅根据张居正死后待遇的变迁不能说明当时党争频繁,排除A项;张居正的遭遇并不是因为政局的变迁,排除C项;票拟权和批红权之间并不是相互制衡的,排除D项。故选B项。7.19世纪末,谭嗣同提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这一主张意在()A.否定君主制度 B.宣扬民本思想 C.实现社会革命 D.促进政治变革【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可知,谭嗣同是主张通过选举产生君主,这与中国传统的皇位世袭不同,所以谭嗣同的这一主张是要促进政治变革,D项正确;谭嗣同是对君主产生的方式提出变革,但并不是在否定君主制度,排除A项;谭嗣同实际上是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并不是在宣扬民本思想和实现社会革命,排除BC项。故选D项。8.民国初年,记者黄远庸写道:“今者党之问题,可谓波靡全国矣,一般之贤愚不肖,既尽驱率人于此围幕之中,旗帜分张,天地异色。……党人之视己党,则神圣之,其互相视,则仇仇之;无党人之视党也,则蟊贼之。”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民国初年()A.政党政治缺乏社会基础 B.民主共和观念得到认同C.不同社会阶层严重对立 D.民国政府人员组成复杂【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民国初年(中国)。根据题干可知,民国初年,政党林立,相互攻讦,无党派人士对政党更是不够了解,说明这一时期国人对政党政治的本质并不了解,政党政治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A项正确;各政党“旗帜分张,天地异色”,说明各党派政见不一,并不是都支持民主共和,排除B项;材料是政党之间的矛盾,未提及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材料是政党林立,没有提及政府人员的构成,排除D项。故选A项。9.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指出;“(训政是)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1928年,蒋介石在《训政纲领》中提到:“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总揽执行。”这表明()A.国民党发展了美国三权分立理论 B.蒋介石践行了孙中山的“训政”理念C.当时中国尚不具备基层自治的条件 D.“训政”沦为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工具【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看出孙中山主张的“训政”应该是人民主权的基层自治,而蒋介石主张的“训政”则是国民党掌握国家一切大权,实质上是国民党专制独裁,D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对比孙中山与蒋介石关于“训政”理念的不同,不是中美对比,排除A项;蒋介石与孙中山关于“训政”的看法明显不同,排除B项;中国古代长期存在基层自治的现象,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项。10.下图为刊登在《红色中华》1933年第93期上的漫画《战斗的纪念节》(左边文字是南昌暴动,红旗上的年份分别是一九二七、一九三零、一九三二、一九三三)。该作品()A.服务于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B.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开展C.体现了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D.有助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目的题,时空是1933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漫画展现了红军从1927~1933年由弱变强的过程,体现了农村革命根据地面积的扩大与发展,C项正确;全民族抗战开始于1937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此时第一次国共合作早已经破裂,国民大革命已经结束,排除B项;1931年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1.1945年9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决定将乡参议会改为乡人民代表会议,1946年4月,又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或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1947年11月,与土地改革动相呼应,中共中央要求解放区政权自下而上地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这反映了()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国家最高权力的重组C.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D.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9月至1947年11月(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抗日战争结束,中国革命由对外抗日战争转向对内的民主革命斗争,推行人民代表会议制有利于团结革命力量,A项正确;此时还未形成国家最高权力,B项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材料表明在解放区推行人民代表会议制,未体现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12.据下表可知,当时我国()年份文件1979《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1981《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1983《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4《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1988《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A.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C.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D.现代企业制度得以确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根据材料中的“社队企业”“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建立乡政府”等信息,以及1979―1988年时间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A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于20世纪初,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且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对内改革,排除C项;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逐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13.1980年8月,邓小平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主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二是解决兼职副职过多的问题;三是解决党政部分,以党代政的问题;四是解决好新老领导干部交接班的问题。邓小平解决上述问题的出发点是()A.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 B.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C.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D.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解决好新老领导干部交接班的问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材料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构想,目的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A项正确;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党一直关注的重点,并不是此时才强调的内容,排除B项;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表述不当,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14.公元前340年,雅典发生了一起引人注目的案件,一位下层女子因被指控亵渎神灵而面临死刑判决。然而,在辩护人的巧妙辩护中,他以动情的言辞将被告比作古希腊美丽女神阿芙罗狄忒的弟子,这一比喻深深触动了陪审团的心弦。最终,陪审法庭通过投票判决该女子无罪。这一案件最能反映出古代雅典()A.民主原则的灵活性 B.法律制度的严苛性C.宗教崇拜的普遍性 D.司法审判的公正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案中,陪审团能够听取辩护人的言辞并据此改变判决,显示了雅典民主制度中司法审判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人性化考虑,不完全拘泥于法律条文。这与辩护人的成功辩护和陪审团的最终判决相吻合,A项正确;虽然案件最初按照法律应判处死刑,但陪审团的最终判决并未体现法律制度的严苛性,反而展示了法律执行中的灵活与变通,排除B项;虽然案件涉及亵渎神灵,但辩护人的比喻主要是为了打动陪审团,而非直接反映宗教崇拜的普遍性,排除C项;虽然陪审法庭的判决可能被视为公正的,但此案更多地反映了民主制度的灵活性和陪审团受情感影响的可能性,而非司法审判的公正性,排除D项。故选A项。15.1628年,英国议会向查理一世提出《权利请愿书》,要求保障英国人民的各种权利。还特别强调这种要求的依据来自国王爱德华一世统治期间(1272—1307年)颁布的《自由大宪章》。这表明英国()A.具有限制王权的法律传统 B.议会与国王的矛盾不可调和C.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D.政治变革呈现出渐进式特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英国)。根据材料“《权利请愿书》,要求保障英国人民的各种权利。……这种要求的依据来自……《自由大宪章》”可知,早在中世纪,英国的王权即已受到法律的限制,表明英国具有限制王权的法律传统,A项正确;B项中“不可调和”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C项发生于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晚于题干中的时间“1628年”,排除C项;1628年的英国仍然处于封建社会阶段,没有发生“政治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16.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近一百年时间内,法国先后经历了三次共和政体、两次帝制、一次旧王朝复辟和一次“七月王朝”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到1875年宪法的颁布才确立共和政体,1879“年共和派控制,了议会(参议院、众议院)、内阁和总统,法国政体才逐渐稳固下来。”这表明法国()A.君主派的势力被彻底根除 B.共和制的确立具有曲折性C.缺乏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礼 D.革命历程呈现出激进色彩【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89-1879年的法国。根据材料“先后经历了三次共和政体、两次帝制、一次旧王朝复辟和一次‘七月王朝’的君主立宪制政体”“1875年宪法的颁布才确立共和政体,1879年共和派控制了议会(参议院、众议院)、内阁和总统,法国政体逐渐稳固下来”可知,在近百年的时间内,法国政体几经反复,共和制的确立具有曲折性,B项正确;法国1875年宪法是君主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排除A项;法国民主共和制的建立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和法国大革命的洗礼,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法国政体的反复,未体现革命历程的激进,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元代在黔东南地区普遍实行土司制度。元代委任的土司名号就包括宣慰使、宣抚使等,这些由中央王朝所委任的土司并不是虚衔,而是实职。每一个职位都有明确的职衔、品级,这与前代的羁縻州县长官很不相同。土司的领地是相对稳定的,但土司无权改变自己的领地,只要他们不犯法,不立功等,朝廷就不会轻易改变他们的领地,允许他们“世有其土,世长其民”。对朝廷而言,土司是皇帝管辖的官;但对于土司统治下的居民而言,他们则是坐镇一方的“土皇帝”。——摘编自佘贻泽《中国土司制度》等材料二明朝建立后,中央政府在取得对黔东地区的控制权后,在这些地区密集地设置驿站和卫所,尤其是卫所规模往往超出常规。卫所并未把原住民纳入军户,它靠大规模的军事移民来维持。卫所官兵连同军户的数量往往非常可观,鼎盛时期的黔东卫所军户群体估计有十几万。这些移民相当于一股巨大的开发力量,动摇了土司的基础。——摘编自吴春宏《明代卫所制度与黔东地区的郡县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土司”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元代相比,明代对黔东地区经略方式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经略黔东地区的意义。【答案】(1)主要特征:土司均由中央委任,采用中原王朝的官号;都是实职而非虚职(均掌握地方实权);无权主动变更领地范围;世袭掌握领地内的管辖权。(答出三点即可)(2)发展:超规格设置驿站和卫所(军事机构);从外地引入大量军事移民;军事屯田活动的开展(农业开发的加快)。(答出一点即可)意义:强化了中央对黔东地区的控制;促进了黔东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为改土归流创造了一定条件。(答出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时期。由材料“元代委任的土司名号就包括宣慰使、宣抚使等,这些由中央王朝所委任的土司并不是虚衔,而是实职。”可得出土司均由中央委任,采用中原王朝的官号;由材料“土司的领地是相对稳定的,但土司无权改变自己的领地,只要他们不犯法,不立功等,朝廷就不会轻易改变他们的领地”及所学可得出都是实职而非虚职(均掌握地方实权);无权主动变更领地范围;由材料“”可得出;由材料“土司是皇帝管辖的官;但对于土司统治下的居民而言,他们则是坐镇一方的‘土皇帝’。”可得出世袭掌握领地内的管辖权。【小问2】本题是对比、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第一小问发展:由材料“明朝建立后,中央政府在取得对黔东地区的控制权后,在这些地区密集地设置驿站和卫所,尤其是卫所规模往往超出常规。”可得出超规格设置驿站和卫所(军事机构);由材料“卫所并未把原住民纳入军户,它靠大规模的军事移民来维持。”可得出从外地引入大量军事移民;由材料“卫所官兵连同军户的数量往往非常可观,鼎盛时期的黔东卫所军户群体估计有十几万。”可得出军事屯田活动的开展(农业开发的加快)。第二小问意义:由材料“明朝建立后,中央政府在取得对黔东地区的控制权后,在这些地区密集地设置驿站和卫所”可得出强化了中央对黔东地区的控制;由材料“卫所官兵连同军户的数量往往非常可观,鼎盛时期的黔东卫所军户群体估计有十几万。”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了黔东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由材料“这些移民相当于一股巨大的开发力量,动摇了土司的基础。”可得出为改土归流创造了一定条件。18.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北京市第三届(1951—1952年)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构成情况代表类别具体类型人数政府代表军官会及北京市人民政府代表17党派代表中共、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九三、新民主主义青年团30机关及部队代表卫戍部队、公安部队、机关工作人员31人民团体代表工会、农协,工商业联合会,学联,妇联、医药卫生;新闻工作者;民主青年联合会;中苏友好协会;保卫世界和平反美国侵略委员会;供销合作总社;救济总会;体育总会227国营工矿企业职工代表

70专科以上学校教职工学生代表

45区域代表

27邀请代表包含少数民族代表11名71——资料来源:依据《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1979—1993)》第143-145页资料整理材料二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身份构成(1954-1959)(单位:%)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民主党与无党派归侨军队文教科技人员其他10.204.6521.046.0236.952.455.796.2015.17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职业构成(1998-2003)(单位:%)工人农民企业家领导干部基层干部教授科研人员中小学教师作家艺术家法律界人士医生金融业人士军人警察运动员1.011.8820.5441.551.2411.661.711.612.312.590.672.620.4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京市第三届人民代表构成特点及实践意义。(2)根据材料二、以“人大代表选举的时代性”为题,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答案】(1)特点: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体现新民主主义特色。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积累经验。(2)题目:人大代表选举具有时代性。论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代表的选举,与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突出工人阶级的重要地位,因此工人阶级在代表中占比较高。民主党派与知识分子占比较高,体现国家战略上发挥各阶级的积极性,去建设国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因此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企业家占比较高,工人农民占比有所下降。改革开放后,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基层民主有所发展,第九届代表中基层干部有一定比例。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金融、法律等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有所上升。综上所述,从第一届按身份对人大代表进行分类,到第九届按照职业进行分类,反映了人大代表的选举适应了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1—1952年中国。特点:据材料,北京市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类别包括政府代表、党派代表、企业职工代表、学校教职工学生代表等,来自各行各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广泛的代表性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具有新民主主义特色。意义:结合所学从巩固政权、影响后世方面分析,得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积累经验。小问2】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身份构成可得出,民主党与无党派、工人占比较高。根据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职业构成可得出,企业家占比较高,工人农民占比有所下降,基层干部有一定比例,金融、法律等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有所上升。结合所学,人大代表的身份、职业构成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有关,体现“人大代表选举的时代性”。可结合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历史背景,对人大代表的身份、职业构成与比例变化进行解释。从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身份构成看,工人阶级在代表中占比较高,与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有关。民主党派与知识分子占比较高,体现发挥各阶级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从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职业构成看,企业家占比较高,工人农民占比有所下降,与经济体制改革有关。基层干部有一定比例,反映基层民主的发展。金融、法律等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有所上升,反映经济结构调整。最后作总结:从第一届按身份对人大代表进行分类,到第九届按照职业进行分类,反映了人大代表的选举适应了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发端于先秦,确立于秦代,经两汉发展,至唐代趋于定型。秦统一六国后,设御史大夫,执掌监察之权,并设垂直御史监察系统。汉承秦制,武帝时期设立刺史,其颁行的《六条问事》是古代监察制度法制化的重要一步。唐代的监察机构包括御史台、台院、殿院、察院和谏官体系。宋代实行了台谏合一制度,地方建立监司、通判,严防结党营私。明初,设都察院监察百官,以为皇帝耳目之寄;又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地方设监察御史。明代制定的监察法律以《宪纲条例》最为完备。清代基本继承明代监察制度,制定的《钦定台规》成为中国古代监察法的一部代表之作。——摘编自邱前锋《中外监察制度流变兼论我国监察权的法制化》材料二西方在奴隶制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产生了监察制度。当时,行使监察权的主体往往是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或元老院等,即使是独立的监察官或监察院,往往也是对公民大会负责。其监察制度依据的理论,无论是在古希腊、古罗马,还是中世纪实行等级君主制的欧洲诸国,比较强调分权和权力之间的制约。西方古代尤其是在欧洲中世纪的等级君主制下,国王虽然是国家的象征,却只是封建领主中地位最高的一个。因此,议会监察体现的乃是统治阶级内部各阶层对于王权的约束。——摘编自王晓天《中西古代监察制度之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古代监察制度的不同之处。【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监察机构逐渐独立,机制相对完备;台谏逐渐合一;监察官位卑权重;监察方式多样化;监察制度逐渐法制化;服务于君权,强化君主专制。(2)不同:行使监察权的主体不同:中国由御史、谏官等担任;西方是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或元老院;依据的监察理论不同:中国来自于法家倡导的君主集权理论;西方带有分权制衡的思想;类型不同:中国古代属于司法监察;西方属于议会监察;监察目的不同:中国服务于皇权;西方是统治阶层内部对王权的约束。【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根据“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发端于先秦,确立于秦代,经两汉发展,至唐代趋于定型”得出历史悠久;根据“秦统一六国后,设御史大夫,执掌监察之权,并设垂直御史监察系统。汉承秦制,武帝时期设立刺史,其颁行的《六条问事》是古代监察制度法制化的重要一步。唐代的监察机构包括御史台、台院、殿院、察院和谏官体系。宋代实行了台谏合一制度”得出监察机构逐渐独立,机制相对完备;台谏逐渐合一;根据“明初,设都察院监察百官,以为皇帝耳目之寄;又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得出监察官位卑权重;监察方式多样化;监察制度逐渐法制化;综合所学和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服务于君权,强化君主专制。【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世界。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可从行使监察权的主体、依据的监察理论、监察类型和监察目的等方面进行对比。从监察主体上来说,中国由御史、谏官等担任;西方是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或元老院;从依据的监察理论上来说,中国来自于法家倡导的君主集权理论;西方带有分权制衡的思想;从监察类型上来说,中国古代属于司法监察;西方属于议会监察;从监察目的上来说,中国服务于皇权;西方是统治阶层内部对王权的约束。20.【社会治理体制变迁】材料历史制度主义在分析制度变迁时强调宏观社会背景的重要性,关键节点的重大事件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契机,观念、权力结构、行为者之间的变化会影响新的制度选择。新制度则会维持初始路径不断自我强化保持均衡,直到下一个节点,呈现“均衡—断裂—均衡”的演变过程。下图为学者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绘制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图。——臧雷振、潘晨雨《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变迁的轨迹、逻辑与动阻力机制—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请围绕“制度变迁”,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中外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答案】示例:示例1论题:宏观社会背景促进制度变迁。论述: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形成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取得政权的基础之上,伴随着英国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16—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强大,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共和国、军事独裁和王朝复辟时期的反复斗争,至1688年“光荣革命”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受到议会传统影响的资产阶级通过1689年《权利法案》和1701年《王位继承法》,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到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统而不治”,最终促成了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确立。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逐渐壮大。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英国群众斗争的高涨,以及工业资产阶级为了谋取参政权所进行的积极斗争,客观上推动了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在这次改革中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有力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经过19世纪的三次议会改革后,英国基本实现了成年男性的普选权,君主立宪体制不断完善。结论: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由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并逐步完善,这是英国资产阶级所作出的符合英国国情的最佳抉择,这一过程主要取决于近代英国宏观的社会背景。示例2论题:关键节点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契机。论述:1949年新中国成立,建立了新政权,确定了国家的基本性质,在中国建立了计划指令性的社会治理体制。这一时期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体制的基本样貌,以“计划”为中心、配合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改革开放后,政府转变工作重心,充分释放市场和社会的活力。在市场高效率的压力下计划性社会治理体制日益松动,社会治理部门开始面对复杂的社会新问题,从而推动了社会治理体制的变革。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经济建设仍然是主旋律。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促使社会管理体制发生根本性变革。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计划经济体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改变,社会治理的内容、理念及方式也随之发生变革。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鲜明特色,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制日益完善,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奠定了坚实基础。结论: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在关键节点受到冲击时,能够自我创新、自我管理,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不断推动制度变迁,实现制度创新。其余论题示例:论题3:观念、权力结构、行为者之间的变化影响制度变迁。论题4:制度维持初始路径并不断自我强化。论题5:制度变迁呈现出“均衡—断裂—均衡”的演变过程。(其他论题,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即可)【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设问要求围绕“制度变迁”拟定论题。据材料“历史制度主义在分析制度变迁时强调宏观社会背景重要性”可拟定论题:宏观社会背景促进制度变迁。在论述时,主要结合宏观社会背景对制度变迁的影响,如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受到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受到了工业革命的影响,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由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并逐步完善,这是英国资产阶级所作出的符合英国国情的最佳抉择,这一过程主要取决于近代英国宏观的社会背景。具体可进行论述如下: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形成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取得政权的基础之上,伴随着英国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16—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强大,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共和国、军事独裁和王朝复辟时期的反复斗争,至1688年“光荣革命”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受到议会传统影响的资产阶级通过1689年《权利法案》和1701年《王位继承法》,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到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统而不治”,最终促成了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确立。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逐渐壮大。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英国群众斗争的高涨,以及工业资产阶级为了谋取参政权所进行的积极斗争,客观上推动了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在这次改革中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有力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经过19世纪的三次议会改革后,英国基本实现了成年男性的普选权,君主立宪体制不断完善。也可根据“关键节点的重大事件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契机”确定论题关键节点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契机。在论述时可以结合新中国成立这一重大事件对新中国制度变迁的影响,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政治制度的影响进行说明。可进行论述如下:1949年新中国成立,建立了新政权,确定了国家的基本性质,在中国建立了计划指令性的社会治理体制。这一时期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体制的基本样貌,以“计划”为中心、配合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改革开放后,政府转变工作重心,充分释放市场和社会的活力。在市场高效率的压力下计划性社会治理体制日益松动,社会治理部门开始面对复杂的社会新问题,从而推动了社会治理体制的变革。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经济建设仍然是主旋律。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促使社会管理体制发生根本性变革。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计划经济体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改变,社会治理的内容、理念及方式也随之发生变革。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鲜明特色,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制日益完善,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可根据材料确定其他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测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地方管理上,从商朝附属国内居民多是聚族而居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制度,再到秦汉实行郡县制度,这一发展轨迹()A.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向 B.意味着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C.使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得到遏制 D.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聚族而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秦汉实行郡县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商朝的内外服制和西周分封制都重视血缘关系,体现了血缘政治,秦汉时期按照地域划分郡县体现了地缘政治,由此可见,这一发展轨迹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向,A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商周到秦汉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与华夏认同无关,排除B项;秦汉以后的某些朝代仍然存在地方割据势力,“得到遏制”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设有“谱局”“谱库”,由专门的谱官掌握各类家谱、族谱的编制情况,规定民间编纂的家谱必须到政府备案,与政府谱局存档簿状对照无误后,才能得到认可。这一做法()A.保证血缘正统传承 B.有助于维护士族特权C.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D.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特权,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士族制度盛行的时期,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更好地区分士族和庶族,维护士族的特权,B项正确;血缘的正统传承无法通过编制家谱和族谱来保证,排除A项:题干并未体现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排除C项;材料中的做法有助于维护士族特权,不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3.唐代科举由礼部主持,选官则由吏部主持,二者是分开的。只有在通过科举考试取得资格后,才能参加吏部的铨选,铨选合格才能获得授官。吏部铨选的择人标准,有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四事。可见,唐代铨选制度A.完善了选才用人制度 B.使孝廉成为选官的依据C.确保了选官的公平性 D.使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答案】A【解析】从题干材料看,礼部主持科举考试,重在选才,吏部主持铨选,重在择人和授官,两者通过程序分工,有效选用人才,故A项正确;B项是察举制,排除;C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排除D项。4.唐高祖至玄宗初年,用宰相名号来赏功和变相赏功都是不允许。玄宗中叶后,逐渐出现了“使相”,主要给予地方的节度使,这些节度使身住地方、遥兼宰相。德宗时,自下而上的功勋型、强镇威胁型和安抚型使相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变化()A.折射出宰相权力急剧扩大 B.说明藩镇割据导致使相的出现C.促进了监察体制不断完善 D.反映出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加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玄宗中叶开始,一改初唐时期做法,给予节度使以“使相”称号,德宗时使相的情况是当时藩镇割据局面的直观表现,也是唐末地方独立化的一种体现,反映出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加强,D项正确;材料中是地方节度使兼有宰相头衔,无法得出宰相权力变化,排除A项;藩镇割据前使相制度已出现,排除B项;节度使与宰相都不属于监察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5.明太祖洪武初年,选进士于翰林院之下观政,称庶吉士。下表为明代庶吉士人数统计简表。据此可知()洪武永乐宣德嘉靖万历崇祯南卷合计72312510415063全国总数828433190265116A.朝廷意图扩大统治基础 B.科举制度继续发展C.南方学子入仕意愿减弱 D.北方士人思想僵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明代的庶吉士并不全部来自南方,而南卷的存在说明还存在北卷,这是明代实行的南北榜制度。明朝政府意图通过南北榜制度同时笼络南北士子,扩大统治基础,A项正确;仅根据明代庶吉士的数量无法体现明朝在科举制方面做出的改进,不能说明科举制继续发展,排除B项;大部分庶吉士都来自南方,说明南方学子入仕的意愿并没有减弱,排除C项;根据庶吉士的数量不能说明北方士人思想僵化,排除D项。故选A项。6.下表所示为关于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死后待遇变迁的两则史料。由此可推知,明代()1582年,张居正死后,明神宗给予其最崇高的待遇,给他谥号“文忠”,赠上柱国衔,荫一子为尚宝司丞,并遣官造葬。特命四品京卿、锦衣卫堂上官和司礼监太监等护丧,归葬江陵。万历十二年(1584年),(神宗)籍没张居正家,株连颇多,荆川骚动。上曰:“张居正……专权乱政,周上负恩,谋国不忠,本当断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伊属张居易、张嗣修、张顺、张书俱令烟瘴地面充军。”A.党争频繁导致政局不稳 B.内阁只是加强皇权的工具C.政局变迁影响人物评价 D.票拟权与批红权相互制衡【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据题意可知,虽然张居正生前地位极高,在死后一开始也被授予崇高的待遇,但很快就又遭到极为严厉的处罚。说明张居正的待遇都是由皇帝决定的,他的待遇是依附于皇权的。由此说明内阁只是加强皇权的工具而已,B项正确;仅根据张居正死后待遇的变迁不能说明当时党争频繁,排除A项;张居正的遭遇并不是因为政局的变迁,排除C项;票拟权和批红权之间并不是相互制衡的,排除D项。故选B项。7.19世纪末,谭嗣同提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这一主张意在()A.否定君主制度 B.宣扬民本思想 C.实现社会革命 D.促进政治变革【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可知,谭嗣同是主张通过选举产生君主,这与中国传统的皇位世袭不同,所以谭嗣同的这一主张是要促进政治变革,D项正确;谭嗣同是对君主产生的方式提出变革,但并不是在否定君主制度,排除A项;谭嗣同实际上是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并不是在宣扬民本思想和实现社会革命,排除BC项。故选D项。8.民国初年,记者黄远庸写道:“今者党之问题,可谓波靡全国矣,一般之贤愚不肖,既尽驱率人于此围幕之中,旗帜分张,天地异色。……党人之视己党,则神圣之,其互相视,则仇仇之;无党人之视党也,则蟊贼之。”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民国初年()A.政党政治缺乏社会基础 B.民主共和观念得到认同C.不同社会阶层严重对立 D.民国政府人员组成复杂【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民国初年(中国)。根据题干可知,民国初年,政党林立,相互攻讦,无党派人士对政党更是不够了解,说明这一时期国人对政党政治的本质并不了解,政党政治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A项正确;各政党“旗帜分张,天地异色”,说明各党派政见不一,并不是都支持民主共和,排除B项;材料是政党之间的矛盾,未提及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材料是政党林立,没有提及政府人员的构成,排除D项。故选A项。9.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指出;“(训政是)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1928年,蒋介石在《训政纲领》中提到:“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总揽执行。”这表明()A.国民党发展了美国三权分立理论 B.蒋介石践行了孙中山的“训政”理念C.当时中国尚不具备基层自治的条件 D.“训政”沦为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工具【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看出孙中山主张的“训政”应该是人民主权的基层自治,而蒋介石主张的“训政”则是国民党掌握国家一切大权,实质上是国民党专制独裁,D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对比孙中山与蒋介石关于“训政”理念的不同,不是中美对比,排除A项;蒋介石与孙中山关于“训政”的看法明显不同,排除B项;中国古代长期存在基层自治的现象,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项。10.下图为刊登在《红色中华》1933年第93期上的漫画《战斗的纪念节》(左边文字是南昌暴动,红旗上的年份分别是一九二七、一九三零、一九三二、一九三三)。该作品()A.服务于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B.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开展C.体现了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D.有助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目的题,时空是1933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漫画展现了红军从1927~1933年由弱变强的过程,体现了农村革命根据地面积的扩大与发展,C项正确;全民族抗战开始于1937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此时第一次国共合作早已经破裂,国民大革命已经结束,排除B项;1931年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1.1945年9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决定将乡参议会改为乡人民代表会议,1946年4月,又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或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1947年11月,与土地改革动相呼应,中共中央要求解放区政权自下而上地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这反映了()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国家最高权力的重组C.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D.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9月至1947年11月(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抗日战争结束,中国革命由对外抗日战争转向对内的民主革命斗争,推行人民代表会议制有利于团结革命力量,A项正确;此时还未形成国家最高权力,B项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材料表明在解放区推行人民代表会议制,未体现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12.据下表可知,当时我国()年份文件1979《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1981《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1983《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4《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1988《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A.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C.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D.现代企业制度得以确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根据材料中的“社队企业”“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建立乡政府”等信息,以及1979―1988年时间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A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于20世纪初,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且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对内改革,排除C项;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逐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13.1980年8月,邓小平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主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二是解决兼职副职过多的问题;三是解决党政部分,以党代政的问题;四是解决好新老领导干部交接班的问题。邓小平解决上述问题的出发点是()A.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 B.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C.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D.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解决好新老领导干部交接班的问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材料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构想,目的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A项正确;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党一直关注的重点,并不是此时才强调的内容,排除B项;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表述不当,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14.公元前340年,雅典发生了一起引人注目的案件,一位下层女子因被指控亵渎神灵而面临死刑判决。然而,在辩护人的巧妙辩护中,他以动情的言辞将被告比作古希腊美丽女神阿芙罗狄忒的弟子,这一比喻深深触动了陪审团的心弦。最终,陪审法庭通过投票判决该女子无罪。这一案件最能反映出古代雅典()A.民主原则的灵活性 B.法律制度的严苛性C.宗教崇拜的普遍性 D.司法审判的公正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案中,陪审团能够听取辩护人的言辞并据此改变判决,显示了雅典民主制度中司法审判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人性化考虑,不完全拘泥于法律条文。这与辩护人的成功辩护和陪审团的最终判决相吻合,A项正确;虽然案件最初按照法律应判处死刑,但陪审团的最终判决并未体现法律制度的严苛性,反而展示了法律执行中的灵活与变通,排除B项;虽然案件涉及亵渎神灵,但辩护人的比喻主要是为了打动陪审团,而非直接反映宗教崇拜的普遍性,排除C项;虽然陪审法庭的判决可能被视为公正的,但此案更多地反映了民主制度的灵活性和陪审团受情感影响的可能性,而非司法审判的公正性,排除D项。故选A项。15.1628年,英国议会向查理一世提出《权利请愿书》,要求保障英国人民的各种权利。还特别强调这种要求的依据来自国王爱德华一世统治期间(1272—1307年)颁布的《自由大宪章》。这表明英国()A.具有限制王权的法律传统 B.议会与国王的矛盾不可调和C.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D.政治变革呈现出渐进式特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英国)。根据材料“《权利请愿书》,要求保障英国人民的各种权利。……这种要求的依据来自……《自由大宪章》”可知,早在中世纪,英国的王权即已受到法律的限制,表明英国具有限制王权的法律传统,A项正确;B项中“不可调和”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C项发生于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晚于题干中的时间“1628年”,排除C项;1628年的英国仍然处于封建社会阶段,没有发生“政治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16.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近一百年时间内,法国先后经历了三次共和政体、两次帝制、一次旧王朝复辟和一次“七月王朝”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到1875年宪法的颁布才确立共和政体,1879“年共和派控制,了议会(参议院、众议院)、内阁和总统,法国政体才逐渐稳固下来。”这表明法国()A.君主派的势力被彻底根除 B.共和制的确立具有曲折性C.缺乏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礼 D.革命历程呈现出激进色彩【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89-1879年的法国。根据材料“先后经历了三次共和政体、两次帝制、一次旧王朝复辟和一次‘七月王朝’的君主立宪制政体”“1875年宪法的颁布才确立共和政体,1879年共和派控制了议会(参议院、众议院)、内阁和总统,法国政体逐渐稳固下来”可知,在近百年的时间内,法国政体几经反复,共和制的确立具有曲折性,B项正确;法国1875年宪法是君主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排除A项;法国民主共和制的建立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和法国大革命的洗礼,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法国政体的反复,未体现革命历程的激进,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元代在黔东南地区普遍实行土司制度。元代委任的土司名号就包括宣慰使、宣抚使等,这些由中央王朝所委任的土司并不是虚衔,而是实职。每一个职位都有明确的职衔、品级,这与前代的羁縻州县长官很不相同。土司的领地是相对稳定的,但土司无权改变自己的领地,只要他们不犯法,不立功等,朝廷就不会轻易改变他们的领地,允许他们“世有其土,世长其民”。对朝廷而言,土司是皇帝管辖的官;但对于土司统治下的居民而言,他们则是坐镇一方的“土皇帝”。——摘编自佘贻泽《中国土司制度》等材料二明朝建立后,中央政府在取得对黔东地区的控制权后,在这些地区密集地设置驿站和卫所,尤其是卫所规模往往超出常规。卫所并未把原住民纳入军户,它靠大规模的军事移民来维持。卫所官兵连同军户的数量往往非常可观,鼎盛时期的黔东卫所军户群体估计有十几万。这些移民相当于一股巨大的开发力量,动摇了土司的基础。——摘编自吴春宏《明代卫所制度与黔东地区的郡县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土司”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元代相比,明代对黔东地区经略方式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经略黔东地区的意义。【答案】(1)主要特征:土司均由中央委任,采用中原王朝的官号;都是实职而非虚职(均掌握地方实权);无权主动变更领地范围;世袭掌握领地内的管辖权。(答出三点即可)(2)发展:超规格设置驿站和卫所(军事机构);从外地引入大量军事移民;军事屯田活动的开展(农业开发的加快)。(答出一点即可)意义:强化了中央对黔东地区的控制;促进了黔东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为改土归流创造了一定条件。(答出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时期。由材料“元代委任的土司名号就包括宣慰使、宣抚使等,这些由中央王朝所委任的土司并不是虚衔,而是实职。”可得出土司均由中央委任,采用中原王朝的官号;由材料“土司的领地是相对稳定的,但土司无权改变自己的领地,只要他们不犯法,不立功等,朝廷就不会轻易改变他们的领地”及所学可得出都是实职而非虚职(均掌握地方实权);无权主动变更领地范围;由材料“”可得出;由材料“土司是皇帝管辖的官;但对于土司统治下的居民而言,他们则是坐镇一方的‘土皇帝’。”可得出世袭掌握领地内的管辖权。【小问2】本题是对比、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第一小问发展:由材料“明朝建立后,中央政府在取得对黔东地区的控制权后,在这些地区密集地设置驿站和卫所,尤其是卫所规模往往超出常规。”可得出超规格设置驿站和卫所(军事机构);由材料“卫所并未把原住民纳入军户,它靠大规模的军事移民来维持。”可得出从外地引入大量军事移民;由材料“卫所官兵连同军户的数量往往非常可观,鼎盛时期的黔东卫所军户群体估计有十几万。”可得出军事屯田活动的开展(农业开发的加快)。第二小问意义:由材料“明朝建立后,中央政府在取得对黔东地区的控制权后,在这些地区密集地设置驿站和卫所”可得出强化了中央对黔东地区的控制;由材料“卫所官兵连同军户的数量往往非常可观,鼎盛时期的黔东卫所军户群体估计有十几万。”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了黔东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由材料“这些移民相当于一股巨大的开发力量,动摇了土司的基础。”可得出为改土归流创造了一定条件。18.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北京市第三届(1951—1952年)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构成情况代表类别具体类型人数政府代表军官会及北京市人民政府代表17党派代表中共、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九三、新民主主义青年团30机关及部队代表卫戍部队、公安部队、机关工作人员31人民团体代表工会、农协,工商业联合会,学联,妇联、医药卫生;新闻工作者;民主青年联合会;中苏友好协会;保卫世界和平反美国侵略委员会;供销合作总社;救济总会;体育总会227国营工矿企业职工代表

70专科以上学校教职工学生代表

45区域代表

27邀请代表包含少数民族代表11名71——资料来源:依据《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1979—1993)》第143-145页资料整理材料二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身份构成(1954-1959)(单位:%)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民主党与无党派归侨军队文教科技人员其他10.204.6521.046.0236.952.455.796.2015.17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职业构成(1998-2003)(单位:%)工人农民企业家领导干部基层干部教授科研人员中小学教师作家艺术家法律界人士医生金融业人士军人警察运动员1.011.8820.5441.551.2411.661.711.612.312.590.672.620.4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京市第三届人民代表构成特点及实践意义。(2)根据材料二、以“人大代表选举的时代性”为题,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答案】(1)特点: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体现新民主主义特色。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积累经验。(2)题目:人大代表选举具有时代性。论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代表的选举,与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突出工人阶级的重要地位,因此工人阶级在代表中占比较高。民主党派与知识分子占比较高,体现国家战略上发挥各阶级的积极性,去建设国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因此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企业家占比较高,工人农民占比有所下降。改革开放后,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基层民主有所发展,第九届代表中基层干部有一定比例。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金融、法律等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有所上升。综上所述,从第一届按身份对人大代表进行分类,到第九届按照职业进行分类,反映了人大代表的选举适应了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1—1952年中国。特点:据材料,北京市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类别包括政府代表、党派代表、企业职工代表、学校教职工学生代表等,来自各行各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广泛的代表性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具有新民主主义特色。意义:结合所学从巩固政权、影响后世方面分析,得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积累经验。小问2】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身份构成可得出,民主党与无党派、工人占比较高。根据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职业构成可得出,企业家占比较高,工人农民占比有所下降,基层干部有一定比例,金融、法律等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有所上升。结合所学,人大代表的身份、职业构成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有关,体现“人大代表选举的时代性”。可结合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历史背景,对人大代表的身份、职业构成与比例变化进行解释。从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身份构成看,工人阶级在代表中占比较高,与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有关。民主党派与知识分子占比较高,体现发挥各阶级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从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职业构成看,企业家占比较高,工人农民占比有所下降,与经济体制改革有关。基层干部有一定比例,反映基层民主的发展。金融、法律等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有所上升,反映经济结构调整。最后作总结:从第一届按身份对人大代表进行分类,到第九届按照职业进行分类,反映了人大代表的选举适应了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发端于先秦,确立于秦代,经两汉发展,至唐代趋于定型。秦统一六国后,设御史大夫,执掌监察之权,并设垂直御史监察系统。汉承秦制,武帝时期设立刺史,其颁行的《六条问事》是古代监察制度法制化的重要一步。唐代的监察机构包括御史台、台院、殿院、察院和谏官体系。宋代实行了台谏合一制度,地方建立监司、通判,严防结党营私。明初,设都察院监察百官,以为皇帝耳目之寄;又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地方设监察御史。明代制定的监察法律以《宪纲条例》最为完备。清代基本继承明代监察制度,制定的《钦定台规》成为中国古代监察法的一部代表之作。——摘编自邱前锋《中外监察制度流变兼论我国监察权的法制化》材料二西方在奴隶制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产生了监察制度。当时,行使监察权的主体往往是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或元老院等,即使是独立的监察官或监察院,往往也是对公民大会负责。其监察制度依据的理论,无论是在古希腊、古罗马,还是中世纪实行等级君主制的欧洲诸国,比较强调分权和权力之间的制约。西方古代尤其是在欧洲中世纪的等级君主制下,国王虽然是国家的象征,却只是封建领主中地位最高的一个。因此,议会监察体现的乃是统治阶级内部各阶层对于王权的约束。——摘编自王晓天《中西古代监察制度之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古代监察制度的不同之处。【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监察机构逐渐独立,机制相对完备;台谏逐渐合一;监察官位卑权重;监察方式多样化;监察制度逐渐法制化;服务于君权,强化君主专制。(2)不同:行使监察权的主体不同:中国由御史、谏官等担任;西方是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或元老院;依据的监察理论不同:中国来自于法家倡导的君主集权理论;西方带有分权制衡的思想;类型不同:中国古代属于司法监察;西方属于议会监察;监察目的不同:中国服务于皇权;西方是统治阶层内部对王权的约束。【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根据“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发端于先秦,确立于秦代,经两汉发展,至唐代趋于定型”得出历史悠久;根据“秦统一六国后,设御史大夫,执掌监察之权,并设垂直御史监察系统。汉承秦制,武帝时期设立刺史,其颁行的《六条问事》是古代监察制度法制化的重要一步。唐代的监察机构包括御史台、台院、殿院、察院和谏官体系。宋代实行了台谏合一制度”得出监察机构逐渐独立,机制相对完备;台谏逐渐合一;根据“明初,设都察院监察百官,以为皇帝耳目之寄;又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得出监察官位卑权重;监察方式多样化;监察制度逐渐法制化;综合所学和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服务于君权,强化君主专制。【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世界。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可从行使监察权的主体、依据的监察理论、监察类型和监察目的等方面进行对比。从监察主体上来说,中国由御史、谏官等担任;西方是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或元老院;从依据的监察理论上来说,中国来自于法家倡导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