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一1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一1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一1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一1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一1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1月期末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肺炎支原体是引起支原体肺炎的一种细胞外寄生性微生物,其结构模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与大肠杆菌相比,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B.与HIV相比,肺炎支原体具有细胞结构C.肺炎支原体是异养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D.肺炎支原体可能是最小、最简单的单细胞真核生物【答案】D【分析】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详解】A、大肠杆菌具有细胞壁,据图可知,支原体无细胞壁,A正确;B、HIV是病毒,无细胞结构,而支原体有细胞结构,B正确;C、肺炎支原体无光合色素和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所以肺炎支原体是异养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D、肺炎支原体无成形的细胞核,是原核生物,D错误。故选D。2.如图为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结构通式,已知脂肪酸组成磷脂分子的尾;则下列有关磷脂的说法正确的是()A.若磷脂含有N元素,则N存在于R1或R2中B.磷脂只构成真核细胞的细胞膜,在原核细胞中无磷脂分子C.人们可以通过食用豆类和蛋类食品来补充磷脂D.磷脂与胆固醇、性激素同属于固醇类化合物【答案】C【分析】(1)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脂质中以磷脂最丰富,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2)磷脂分子由亲水性的头部和疏水性的尾部组成。【详解】A、由题图中磷脂分子结构通式可知,磷脂是由脂肪酸、磷酸和X组成,若磷脂含有N元素,则N存在于X中,A错误;

B、真原核细胞共有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DNA,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真原核细胞都含磷脂,B错误;

C、豆类和蛋类食品等食品含丰富的磷脂,故人们可以通过食用豆类和蛋类食品来补充磷脂,C正确;

D、磷脂与胆固醇、性激素同属于脂质类化合物,D错误。

故选C。3.常言道“马无夜草不肥”,是有其科学依据的,生物体内有一种被称为“BMALI”的蛋白质,能促进脂肪堆积,这种蛋白质在白天减少,夜间增多。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A.如果人在夜间多进食可能比在白天多进食更容易发胖B.马吃夜草长肥是因为夜间的草更有营养C.马在白天吃草,但物质的转化发生在夜间D.蛋白质“BMALI”会促进纤维素转化为脂肪【答案】A【分析】据题意分析可知:生物体中一种被称为“BMALI”的蛋白质,能促进脂肪堆积,这种蛋白质在白天减少,夜间增多,所以夜间进食易增肥。【详解】A、因为“BMALI”的蛋白质,能促进脂肪堆积,这种蛋白质在白天减少,夜间增多,所以在夜间多进食更容易发胖,A正确;B、马吃夜草长肥是因为“BMALI”的蛋白质,能促进脂肪堆积,这种蛋白质在白天减少,夜间增多,并非是因为夜间的草更有营养,B错误;C、物质之间的转化在任何时间都可以,C错误;D、马体内没有分解纤维素的酶,纤维素在马体内不能转化为脂肪,D错误。故选A。4.在植物受伤时,一种由1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系统素会被释放出来,与受体结合后能活化植物的蛋白酶抑制基因,从而抑制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蛋白酶活性,限制植物蛋白的降解,从而阻止害虫取食和病原菌繁殖。下列关于系统素的描述正确的是()A.系统素能直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蛋白酶活性B.内含18个肽键的系统素是一种信号传递分子C.系统素和双缩脲试剂在加热条件下才会产生紫色反应D.系统素的形成过程中需要脱去17个水分子【答案】D【分析】(1)脱水的数目=肽键数目=氨基酸数目-肽链条数。(2)在碱性条件下,肽键与双缩脲试剂中的铜离子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详解】A、分析题意,系统素与受体结合后能活化植物的蛋白酶抑制基因,从而抑制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蛋白酶活性,由此可知,系统素不能直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蛋白酶活性,A错误;B、系统素由1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该多肽分子中含有17个肽键,根据题意,系统素可以起到信号传递作用,因此属于信号分子,B错误;C、系统素中具有肽键,肽键遇双缩脲试剂常温下发生紫色反应,C错误;D、系统素由1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该多肽分子形成过程中脱去水分子数目=18-1=17个,D正确。故选D。5.三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的突破性贡献而获诺贝尔化学奖。下列有关核糖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核糖体的成分中不含有磷脂B.使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时,核糖体较晚被分离出来C.脱水缩合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D.将15N标记的亮氨酸注入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带有放射性标记的物质出现在内质网上【答案】D【分析】分离破碎细胞的细胞器时采用的是差速离心法,由于细胞器大小、质量不同,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处理,就能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起始的离心速率较低,让较大的颗粒沉降到管底,小的颗粒仍然悬浮在上清液中。收集沉淀,改用较高的离心速率离心上清液,将较小的颗粒沉降,以此类推,达到分离不同大小颗粒的目的。【详解】A、核糖体没有膜结构,其成分中不含有磷脂,A正确;B、核糖体较小且质量较轻,因此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时,核糖体较晚被分离出来,B正确;C、核糖体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场所,脱水缩合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C正确;D、15N没有放射性,D错误。故选D。6.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刚开始合成的一段多肽具有“引导”作用,在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这段多肽被称为信号肽,而运往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等位置的蛋白质在合成过程中出现的这段多肽被称为导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信号肽是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B.信号肽和导肽的形成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C.导肽对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具有重要作用D.信号肽和导肽的合成都伴随着肽键的断裂和水的产生【答案】A【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AB、由题意可知,信号肽和导肽属于胞内肽,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其形成不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A正确,B错误;C、由题意可知,导肽可引导前体蛋白进入线粒体或叶绿体,对于细胞内的信息传递具有重要作用,C错误;D、信号肽和导肽的的本质是多肽,合成方式是脱水缩合,伴随着肽键形成和水的产生,D错误。故选A。7.用一种半透膜(允许单糖和水分子通过,二糖不能通过)将水槽从正中间隔开,均分为等体积的两部分。左侧放入100mL浓度为10%的蔗糖溶液,右侧放入100mL浓度为10%的麦芽糖溶液,然后两侧均加入10mL浓度为5%的麦芽糖酶溶液。将装置置于适宜条件下,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在两侧分别取等量的部分样液,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变化。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根据颜色变化可证明酶具有专一性B.达到平衡后,两侧液面高度相同C.加入双缩脲试剂,两侧溶液均会呈现紫色D.该实验可证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答案】C【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初始时两侧溶液的质量浓度相同,半透膜允许单糖和水分子通过,二糖不能通过,故初始液面不发生变化。向两侧加入麦芽糖酶后,麦芽糖酶可将麦芽糖分解形成葡萄糖,但不能分解蔗糖,故加入麦芽糖的一侧物质量的浓度增大,吸水能力增强,所以加入麦芽糖的一侧液面会升高。由于分解形成的葡萄糖可以穿过半透膜,所以随着葡萄糖向蔗糖一侧的扩散,加入蔗糖的一侧物质的量浓度会增大,吸水能力增强,所以随后蔗糖一侧液面升高。【详解】右侧水槽中,麦芽糖酶催化麦芽糖水解为葡萄糖,葡萄糖可透过半透膜进入到左侧,两侧均有葡萄糖,故无法根据颜色变化证明酶具有专一性,A错误;达到平衡后,左侧溶液浓度高于右侧,B错误;两侧溶液中均含麦芽糖酶(本质为蛋白质),故加入双缩脲试剂后均会呈现紫色,C正确;本实验用的是半透膜而不是生物膜,因此无法证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D错误。故选C。8.伞藻是一种单细胞生物,由“帽”、柄和假根三部分构成,细胞核在基部。科学家用伞形帽和菊花形帽两种伞藻做了嫁接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两种伞藻形态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它们的遗传信息不同B.该实验证明了伞藻的形态结构由假根部分控制C.为了减少随机因素干扰,本实验应只取两个伞藻进行实验D.若要证明伞藻的形态结构取决于细胞核,还应设置伞藻核移植实验【答案】C【分析】(1)将伞形帽伞藻的伞柄嫁接到菊花形帽伞藻的假根上,长出菊花形帽伞藻;将菊花形帽伞藻的伞柄嫁接到伞形帽伞藻的假根上,长出伞形帽的伞藻。(2)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详解】A、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两种伞藻形态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它们的遗传信息不同,A正确;B、伞藻的嫁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伞帽的形态受假根控制,B正确;C、为了减少随机因素干扰,本实验应多取几个伞藻进行实验,C错误;D、由于假根中除了有细胞核外,还有其他结构,因此若要证明伞藻的形态结构取决于细胞核,还应设置伞藻核移植实验,D正确。故选C。9.在人-鼠细胞融合实验基础上,有人做了补充实验:用药物抑制细胞能量转换和蛋白质合成途径,对膜蛋白运动没有影响。但是当降低温度时,膜蛋白的扩散速率降低至原来的1/20~1/10。下列有关细胞膜的推测,不正确的是()A.膜蛋白的合成不影响其运动 B.膜蛋白的运动不需要消耗ATP的能量C.温度不影响磷脂分子的运动 D.膜蛋白的扩散与磷脂分子运动相关【答案】C【分析】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1)原因: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2)表现: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细胞融合、胞吞、胞吐及载体对相应物质的转运等;(3)影响因素:主要受温度影响,适当温度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升高,膜的流动性增强,但温度超过一定范围,则导致膜的破坏。【详解】A、“用药物抑制细胞能量转换、蛋白质合成等代谢途径,对膜蛋白质的运动没有影响”,说明膜蛋白的合成不影响其运动,A正确;B、“用药物抑制细胞能量转换、蛋白质合成等代谢途径,对膜蛋白质的运动没有影响”,说明膜蛋白的运动不需细胞消耗能量,B正确;C、由题干知降低温度后膜蛋白扩散速率发生变化,说明温度会影响磷脂分子的运动,C错误;D、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因此膜蛋白的扩散与磷脂分子运动相关,D正确。故选C。10.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的叙述,正确的是()A.探究过氧化氢分解实验中,加热组与加入肝脏研磨液组对比可以证明酶具有高效性B.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需要设计系列梯度pH条件作对照,对温度没有要求C.探究酶的专一性时,需将等量蔗糖酶分别加到等量蔗糖溶液和淀粉溶液中,可用碘液进行检测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先将底物和酶分别在相应温度条件下保温,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答案】D【分析】(1)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叫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2)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详解】A、探究过氧化氢分解实验中,加入无机催化剂组与加入肝脏研磨液组对比可以证明酶具有高效性,A错误;B、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pH为自变量,温度为无关变量,所以需要设计系列梯度pH条件作对照,温度要相同且适宜,B错误;C、探究酶的专一性时,需将等量蔗糖酶分别加到等量蔗糖和淀粉中,可用斐林试剂检测结果,碘液无法检测蔗糖是否水解,C错误;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温度为自变量,应先将底物和酶分别在相应温度保温,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D正确。故选D。11.ATP是细胞的能量“货币”,可直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TP中末端的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B.人剧烈运动时,为满足能量需求,肌细胞中ATP的水解速率和合成速率都会加快C.吸能反应与ATP合成相联系,放能反应与ATP水解相联系D.植物体内产生ATP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答案】C【分析】ATP是腺苷三磷酸的英文名称缩写,ATP分子的结构式可以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详解】A、ATP末端的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容易水解释放能量,A正确;B、ATP和ADP在细胞中的含量很少,但转化效率很高,如果机体需能越多,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换速率就越快,B正确;C、吸能反应与ATP水解相联系,放能反应与ATP合成相联系,C错误;D、植物细胞可以发生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产生ATP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D正确。故选C。12.研究人员从青霉菌中提取淀粉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催化(等量且足量)淀粉发生水解反应,相同时间内其产物的相对含量如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45~50℃之间B.45℃条件下,可通过增加底物浓度提高酶活性C.55℃条件下,可通过增加酶量提高产物的相对含量D.若本实验增添60℃条件下的反应,则测得的产物相对含量与55℃条件下基本相同【答案】D【分析】分析柱形图:题图是研究人员从青菌中提取淀粉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催化(等量且足量)淀粉发生水解反应,相同时间内其产物的相对含量图,分析题图可知在35℃、40℃、45℃、50℃、55℃时,产物的相对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并且在以上设定的几种温度下,45℃时产物相对含量最多,55℃时产物相对含量最少(为零),说明在35℃、40℃、45℃、50℃、55℃中,45℃时酶的活性最高、55℃时酶已经变性失活。【详解】A、45℃时柱状图最高,则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40~50℃之间,A错误;B、底物浓度不影响酶的活性,B错误;C、55℃条件下酶已经失活,不具有催化作用,C错误;D、55℃条件下酶已经失活,则60℃酶更是失活,不具有催化作用,则测得的产物相对含量与55℃条件下基本相同,D正确。故选D。13.下列关于科学史的叙述,正确的是()A.施莱登和施旺最早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并建立了细胞学说B.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提取出脲酶,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C.罗伯特森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晰看到细胞膜的暗一亮--暗结构D.斯帕兰札尼用将肉块放在金属笼子中让鹰吞下,取出后肉块消失,证明存在物理性消化【答案】B【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有关科学史的相关知识,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详解】A、最早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是虎克,施莱登和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A错误;B、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提取出脲酶,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B正确;C、电子显微镜发明之后,罗伯特森利用电子显微镜清晰看到细胞膜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C错误;D、斯帕兰札尼用将肉块放在金属笼子中让鹰吞下,取出后肉块消失,证明存在化学性消化,D错误。故选B。14.研究人员将斑马鱼随机均分成两组,训练组每天进行运动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两组斑马鱼在静止时及相同强度运动后肌肉中乳酸含量,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乳酸是由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转化形成的B.静止时斑马鱼所需ATP主要由无氧呼吸生成C.运动训练可降低无氧呼吸在运动中的供能比例D.运动训练可降低斑马鱼静止时的无氧呼吸强度【答案】C【分析】分析柱形图可知,a、b对照,训练组斑马鱼在静止时产生的乳酸与对照组产生的乳酸基本相同,说明运动训练不能改变斑马鱼静止时无氧呼吸的强度;c、d对照,训练组斑马鱼在运动时产生的乳酸比对照组运动时产生的乳酸少,说明运动训练可以降低斑马鱼运动时无氧呼吸的强度;a、c对照,b、d对照,运动时乳酸产生量增加,说明与静止相比,斑马鱼在运动时无氧呼吸强度增加。【详解】A、乳酸是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转化形成的,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场所,A错误;B、静止时斑马鱼主要的呼吸方式是有氧呼吸,斑马鱼所需ATP主要在线粒体中生成,B错误;C、c、d对照,训练组斑马鱼在运动时产生的乳酸比对照组运动时产生的乳酸少,说明运动训练可以降低斑马鱼运动时无氧呼吸的强度,降低了斑马鱼运动时无氧呼吸的供能比例,C正确;D、a、b对照,训练组斑马鱼在静止时产生的乳酸与对照组产生的乳酸基本保持一致,说明运动训练不能降低马鱼静止时无氧呼吸的强度,D错误。故选C。15.将酵母菌研磨后取出一部分匀浆进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含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各种细胞器且不含细胞质基质)。将等量上清液、沉淀物和未曾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三支敞口试管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向甲试管中滴入适量葡萄糖溶液,不发生反应B.向乙试管中滴入适量丙酮酸溶液,试管中的最终产物是CO2和H2OC.向丙试管中滴入适量葡萄糖溶液,最终产物中有CO2,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储存在ATP中D.在无氧条件下向三支试管分别滴入等量葡萄糖溶液,能使酸性重铬酸钾发生变色的是乙【答案】B【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详解】A、甲试管中是上清液,含有细胞质基质,滴入适量葡萄糖溶液,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A错误;B、乙试管中是沉淀物,含有线粒体,滴入一定量的丙酮酸,可继续完成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试管中的最终产物是CO2和H2O,B正确;C、丙试管是匀浆,含有无氧呼吸所需要的酶,则向丙试管中滴入适量的葡萄糖液,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释放少量能量,大部分能量储存在酒精当中,C错误;D、据ABC分析可知,在无氧条件下向三个试管分别滴入等量的葡萄糖液,能使重铬酸钾变色(检测酒精)的是甲、丙,D错误。故选B。16.在适宜反应条件下,用白光照射离体的新鲜叶绿体一段时间后,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红光或绿光照射。下列是光源与瞬间发生变化的物质,组合正确的是()A.红光,ATP下降B.红光,未被还原的C3上升C.绿光,[H]下降D.绿光,C5上升【答案】C【详解】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利用红光和蓝紫光。若由白光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红光,则光合作用速率增加,即ATP增加,未被还原的C3减少,故A、B项错误;叶绿体色素对绿光吸收最少,若由白光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绿光,可导致光反应速率减慢,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减少,而短时间内暗反应仍以原来的速率进行,消耗[H]和ATP,故短时间内[H]含量会下降,C项正确;同理,绿光下由于[H]和ATP含量下降,导致C3被还原为C5的速率减慢,而暗反应中CO2的固定仍以原来的速率消耗C5,故短时间内C5的含量会下降,D项错误。17.下列有关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分化可增加细胞的种类,分化程度高的细胞全能性更易表现B.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细胞坏死,不是基因决定的细胞凋亡C.人的成熟红细胞可进行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不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D.衰老细胞内色素积累会影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答案】D【分析】细胞分化是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详解】A、细胞分化分化程度越高,细胞的全能性越低,A错误;B、部分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B错误;C、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能再进行细胞分裂,C错误;D、衰老细胞内色素积累,妨碍了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D正确。故选D。18.关于如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因为细胞中有中心体⑨,无细胞壁,所以可以断定该细胞为动物细胞B.④是一条染色体,包含2条染色单体,2条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粒②相连C.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D.在后期时,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答案】D【分析】据图分析,图示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且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说明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中①③表示两条姐妹染色单体,②表示着丝点,④表示染色体,⑧表示纺锤体(星射线),⑨表示中心体。【详解】A、据图分析,图中⑨表示中心体,且该细胞没有细胞壁,因此该细胞为动物细胞,A正确;B、图中④是1条染色体,由①、③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组成,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共着一个②着丝点,B正确;C、图示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C正确;D、在有丝分裂后期,分开后的姐妹染色体平均移向两极,故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形态、大小不完全相同,D错误。故选D。19.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细胞不断进行各种氧化反应,很容易产生异常活泼的带电分子或基团。自由基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致使细胞衰老。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若攻击细胞膜上的受体分子,可能会影响细胞间信息交流B.自由基攻击DNA分子时,可能会引起基因突变C.若攻击磷脂分子,可能影响葡萄糖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D.人体细胞若能及时清除自由基,可能延缓细胞衰老【答案】C【分析】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是美国科学家Harman1955年提出的,核心内容有三条:

(1)衰老是由自由基对细胞成分的有害进攻造成的;

(2)这里所说的自由基,主要就是氧自由基,因此衰老的自由基理论,其实质就是衰老的氧自由基理论;

(3)维持体内适当水平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水平可以延长寿命和推迟衰老。【详解】A、若攻击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分子,则神经递质不能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可能会影响细胞间信息交流,A正确;

B、自由基可攻击DNA分子导致基因突变,B正确;

C、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氧化分解形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C错误;

D、维持体内适当水平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水平可以延长寿命和推迟衰老,D正确。

故选C。20.蜂毒素是工蜂毒腺分泌的一种多肽,在抗肿瘤等方面存在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如图表示癌细胞在一定浓度的蜂毒素培养液中培养几小时后,不同DNA含量的细胞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蜂毒素分泌的过程中能形成囊泡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B.适宜条件下体外培养癌细胞,细胞内的核DNA含量将出现2C→4C→2C的周期性变化C.据图中实验结果推测,蜂毒素能将癌细胞阻断在分裂的前期D.若用药物抑制癌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则会导致DNA含量为4C的细胞数增多【答案】AC【分析】在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分泌蛋白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初步的加工后形成囊泡,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这样内质网膜转化为高尔基体膜;高尔基体再加工后,形成囊泡,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这样高尔基体膜就转化为细胞膜。【详解】A、分泌蛋白的形成需要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的参与,其中蜂毒素分泌的过程中能形成囊泡的细胞器结构有内质网、高尔基体,A错误;B、癌细胞为有丝分裂,有丝分裂前间期DNA进行复制,数目由2C变为4C,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核DNA数目均为4C,末期核DNA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故每个细胞中核DNA变为2C,即适宜条件下体外培养癌细胞,细胞内的核DNA含量将出现2C→4C→2C的周期性变化,B正确;C、由图可知,加16ug/ml蜂毒素的实验组中,DNA为4C的细胞数目减少,DNA为2C-4C的细胞数目增加,故推测蜂毒素作用于细胞分裂间期,C错误;D、若用药物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染色体无法正常移向细胞两极,DNA也无法正常移向细胞两极,此时核DNA数目为4C,故核DNA数目为4C的细胞数目增加,D正确。故选A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21.分泌蛋白是指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其合成和分泌过程需要多种细胞结构的协调配合。下图中图1为胰腺腺泡细胞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囊泡分泌过程示意图。请回答问题:(1)将3H标记的亮氨酸注射到细胞中以研究分泌蛋白合成与运输的途径,此方法称为__________。(2)研究发现,带有放射性标记的物质依次出现在附着有③__________的内质网、②、①处,最后释放到细胞外。整个过程主要由④__________提供能量。(3)囊泡是一种动态的细胞结构,在分泌蛋白运输中有重要作用。囊泡膜与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共同构成细胞的__________,囊泡膜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性,这是生物膜相互转化的基础。(4)图2中的囊泡能够精准的将分泌蛋白运送到细胞膜并分泌至细胞外,依赖于囊泡膜上的蛋白A特异性识别并结合图2中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此过程主要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和__________的功能。(5)黄曲霉素是毒性很强的致癌物质,能引起细胞中③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据此推测黄曲霉素可能会导致下列物质中__________(请选填选项前的字母)的合成和运输受阻。a.呼吸酶b.唾液淀粉酶c.血红蛋白【答案】(1)同位素示踪法(2)①.核糖体②.线粒体(3)①.生物膜系统②.流动性(4)①.蛋白B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5)b【分析】题图分析,图1中①是细胞膜、②是高尔基体、③是附着核糖体的内质网、④是线粒体。图2中包裹分泌蛋白的囊泡上的蛋白A和细胞膜上的蛋白B识别,将分泌蛋白运输至细胞外。【小问1详解】将3H标记的亮氨酸注射到细胞中以研究分泌蛋白合成与运输的途径,此方法称为同位素示踪法。【小问2详解】分泌蛋白的合成场所首先在核糖体,所以放射性物质首先出现在附着有③核糖体的内质网中,然后出现在②高尔基体中,再出现在①细胞膜处。最后出现在细胞外的分泌物中,此过程需要④线粒体提供能量。【小问3详解】囊泡膜与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囊泡膜属于生物膜,其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小问4详解】从图2可以看出,包裹分泌蛋白的囊泡膜上的蛋白A与细胞膜上的蛋白B,并将物质分泌出细胞外,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小问5详解】分泌蛋白分泌过程中显示,分泌蛋白合成是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的,而黄曲霉素是毒性很强的致癌物质,能引起细胞中③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进而可能会导致分泌蛋白的合成受损严重。a、呼吸酶属于胞内酶,不属于分泌蛋白,a错误;b、唾液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合成受损严重,b正确;c、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成分,不属于分泌蛋白,c错误。故选b。22.科学家研究发现细胞内脂肪的合成与有氧呼吸过程有关,机理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由图1可知,Ca2+进入内质网腔的方式为______。Ca2+在线粒体中参与调控有氧呼吸第______阶段的反应,在线粒体中生成的柠檬酸可在______中转化为脂肪。在脂肪细胞中,脂肪被膜包被形成脂滴,根据脂肪的特性分析,脂滴膜最可能由______层磷脂分子构成。(2)线粒体内膜上存在F0F1蛋白,将H+从线粒体内、外膜的间隙流入线粒体基质,如图2所示。如果图1中的蛋白A能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并且能运输H+,其______(填“能”或“不能”)承担F0F1蛋白的功能。(3)棕色脂肪组织细胞内含有大量线粒体,其线粒体内膜上含有UCP2蛋白,UCP2蛋白是H+的通道蛋白,能使线粒体内、外膜间隙的H更多通过UCP2蛋白进入线粒体基质,但该过程不产生ATP。一般在寒冷环境中,棕色脂肪细胞被激活,线粒体内膜上UCP2蛋白的含量将增多,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分析,发生该变化的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主动运输②.二③.(光面)内质网④.单(2)不能(3)产生更多的热量抵御寒冷【分析】由题图可知,脂肪的合成过程:钙离子进入内质网,由内质网进入线粒体,在线粒体内,丙酮酸形成柠檬酸,柠檬酸从线粒体进入细胞质基质,在细胞中基质中形成脂肪。【小问1详解】由图1可知,蛋白A位于内质网膜上。Ca2+进入内质网腔内,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和ATP提供能量,其方式是主动运输。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Ca2+在线粒体基质中参与调控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反应,在线粒体中生成的柠檬酸可在细胞质中的(光面)内质网转化为脂肪。磷脂分子具有疏水的尾部和亲水的头部,脂肪细胞内包括脂滴的膜磷脂分子的亲脂(疏水)端与脂肪相靠近,因此是单层磷脂分子,推测包裹脂肪的脂滴膜最可能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小问2详解】线粒体内膜上的F0F1蛋白,将H+从线粒体内、外膜的间隙流入线粒体基质。图1中的蛋白A也能运输H+,根据题图可知前后两种运输H+的方式分别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故蛋白质A不能承担F0F1蛋白的功能。【小问3详解】寒冷环境中,棕色脂肪细胞被激活,线粒体内膜上UCP2蛋白的含量将增多,ATP的合成减少,其意义是有助于产生更多的热能,抵御寒冷。23.将一植株放在密闭玻璃罩内,置于室外一昼夜,获得实验结果如图1、图2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所测气体为__________,图中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相等的点是__________。(2)该植株经过一昼夜后有机物总量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3)图2中,与f点相比,fg段叶肉细胞内的C5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图2中ef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e点叶绿体产生O2与固定CO2的比值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4)到达图2中的__________点时,玻璃罩内CO2浓度最高;图1中的I点对应图2中的__________点。【答案】(1)①.O2##氧气②.G点和I点(2)增加(3)①.下降②.中午光照过强,温度偏高,气孔大量关闭,CO2吸收速率下降③.等于(4)①.d②.h【分析】分析题图:图1中,植株放在密闭玻璃罩内一昼夜氧气浓度变化曲线,氧气浓度下降表示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或光合作用为0,氧气浓度上升时,表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G点时玻璃钟罩内O2浓度最低,此时净光合速率为0;I点玻璃钟罩内O2浓度最高,此时净光合速率为0。图2中,纵坐标表示植物吸收或释放CO2的速率,d、h两点植物净光合速率为0;f点时可能由于光照过强导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吸收减少,导致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小问1详解】由图中M-G时气体含量减少,G-H时含量增加,可推测有光照时气体增加,无光时减少,则图1中所测气体为氧气,G点时玻璃钟罩内O2浓度最低,此时净光合速率为0;I点玻璃钟罩内O2浓度最高,此时净光合速率为0,故图1中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相等的点是G点和I点。【小问2详解】图1中N点的O2含量高于M点,表明一昼夜内O2的净积累量大于0,即有机物有积累,则该植株经过一昼夜后有机物总量增加。【小问3详解】图2中f点部分细胞气孔关闭,进入细胞的二氧化碳减少,与f点之前相比,图2中fg段叶肉细胞C5固定二氧化碳速率增快,而C5的合成基本不变,故C5含量的变化趋势是下降,图2中ef段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午光照过强,温度过高,植物为避免蒸腾作用水分散失过多,气孔大量关闭,导致二氧化碳吸收速率下降。根据光合作用反应式可知,e点叶绿体产生氧气与固定CO2的比值等于1。【小问4详解】图2中的d点之前,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二氧化碳释放不断增加,d点以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二氧化碳浓度减小,所以d点时玻璃罩内二氧化碳浓度最大。图1中的I点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相等,且氧气浓度达到最大值,对应图2中的h点。24.细胞增殖是生物体重要的生命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I.图1表示人体造血干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部分图像,图2表示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1)有丝分裂中染色单体形成于__________期,消失于__________期。(2)图1的①~④中染色单体数和核DNA数目相等的细胞是__________(填序号),该细胞与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不同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3)图2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EF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Ⅱ.如图所示,动粒是附着于着丝粒上的一种结构,其外侧与动粒微管(一种纺锤体微管)连接,内侧与着丝粒相互交织。姐妹染色单体之间通过黏连蛋白相互黏着在一起,黏连蛋白能够被分离酶降解。分裂后期开始前,分离酶被结合而处于失活状态。分裂后期开始后,分离酶被释放并处于活化状态。(4)高等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都能发出动粒微管,高等植物细胞发出的场所是__________。着丝粒分裂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纺锤丝牵拉的结果,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5)研究表明,分离酶的活性在细胞分裂末期,尤其在进入下次细胞分裂的间期后,会急剧降低,以便细胞进行正常分裂。此阶段分离酶活性降低的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答案】(1)①.间②.后(2)①.②③②.末期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缢裂成两部分(3)①.DNA复制②.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4)①.细胞两极②.不是③.黏连蛋白能够被分离酶降解,分裂后期开始后,分离酶被释放并处于活化状态(5)防止其继续降解蛋白质【分析】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特点:1)前期:①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纺锤丝形成纺锤体。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3)后期:着丝粒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4)末期:①纺锤体解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新形成;③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④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形成细胞壁,动物直接从中部凹陷)。【小问1详解】分裂间期进行DNA复制(染色体复制),故有丝分裂中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导致姐妹染色单体分离而消失。【小问2详解】图1中①~④分别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前期、中期和末期,染色单体数和核DNA数目相等的细胞是②③;题干信息表示题图细胞表示动物细胞,其与低等植物有丝分裂过程不同之处在于末期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缢裂成两部分。【小问3详解】t图2中BC段进行DNA复制,导致染色体数与核DNA的比值由1:1变成1:2;EF段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导致染色体数与核DNA的比值由1:2变成1:1。【小问4详解】高等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都能发出动粒微管,动物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无中心体,由细胞两极发出动粒微管(一种纺锤体微管);着丝粒分裂不是纺锤丝牵拉的结果,由题干“姐妹染色单体之间通过黏连蛋白相互黏着在一起,黏连蛋白能够被分离酶降解。分裂后期开始前,分离酶被结合而处于失活状态。分裂后期开始后,分离酶被释放并处于活化状态”可知,着丝粒的分裂是由于分离酶处于活化状态导致的。【小问5详解】分离酶如果有活性会继续降解蛋白质,有可能会降解其他的蛋白质,故分离酶的活性在细胞分裂末期,尤其在进入下次细胞分裂的间期后,会急剧降低,是为了防止其继续降解蛋白质。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1月期末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肺炎支原体是引起支原体肺炎的一种细胞外寄生性微生物,其结构模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与大肠杆菌相比,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B.与HIV相比,肺炎支原体具有细胞结构C.肺炎支原体是异养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D.肺炎支原体可能是最小、最简单的单细胞真核生物【答案】D【分析】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详解】A、大肠杆菌具有细胞壁,据图可知,支原体无细胞壁,A正确;B、HIV是病毒,无细胞结构,而支原体有细胞结构,B正确;C、肺炎支原体无光合色素和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所以肺炎支原体是异养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D、肺炎支原体无成形的细胞核,是原核生物,D错误。故选D。2.如图为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结构通式,已知脂肪酸组成磷脂分子的尾;则下列有关磷脂的说法正确的是()A.若磷脂含有N元素,则N存在于R1或R2中B.磷脂只构成真核细胞的细胞膜,在原核细胞中无磷脂分子C.人们可以通过食用豆类和蛋类食品来补充磷脂D.磷脂与胆固醇、性激素同属于固醇类化合物【答案】C【分析】(1)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脂质中以磷脂最丰富,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2)磷脂分子由亲水性的头部和疏水性的尾部组成。【详解】A、由题图中磷脂分子结构通式可知,磷脂是由脂肪酸、磷酸和X组成,若磷脂含有N元素,则N存在于X中,A错误;

B、真原核细胞共有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DNA,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真原核细胞都含磷脂,B错误;

C、豆类和蛋类食品等食品含丰富的磷脂,故人们可以通过食用豆类和蛋类食品来补充磷脂,C正确;

D、磷脂与胆固醇、性激素同属于脂质类化合物,D错误。

故选C。3.常言道“马无夜草不肥”,是有其科学依据的,生物体内有一种被称为“BMALI”的蛋白质,能促进脂肪堆积,这种蛋白质在白天减少,夜间增多。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A.如果人在夜间多进食可能比在白天多进食更容易发胖B.马吃夜草长肥是因为夜间的草更有营养C.马在白天吃草,但物质的转化发生在夜间D.蛋白质“BMALI”会促进纤维素转化为脂肪【答案】A【分析】据题意分析可知:生物体中一种被称为“BMALI”的蛋白质,能促进脂肪堆积,这种蛋白质在白天减少,夜间增多,所以夜间进食易增肥。【详解】A、因为“BMALI”的蛋白质,能促进脂肪堆积,这种蛋白质在白天减少,夜间增多,所以在夜间多进食更容易发胖,A正确;B、马吃夜草长肥是因为“BMALI”的蛋白质,能促进脂肪堆积,这种蛋白质在白天减少,夜间增多,并非是因为夜间的草更有营养,B错误;C、物质之间的转化在任何时间都可以,C错误;D、马体内没有分解纤维素的酶,纤维素在马体内不能转化为脂肪,D错误。故选A。4.在植物受伤时,一种由1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系统素会被释放出来,与受体结合后能活化植物的蛋白酶抑制基因,从而抑制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蛋白酶活性,限制植物蛋白的降解,从而阻止害虫取食和病原菌繁殖。下列关于系统素的描述正确的是()A.系统素能直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蛋白酶活性B.内含18个肽键的系统素是一种信号传递分子C.系统素和双缩脲试剂在加热条件下才会产生紫色反应D.系统素的形成过程中需要脱去17个水分子【答案】D【分析】(1)脱水的数目=肽键数目=氨基酸数目-肽链条数。(2)在碱性条件下,肽键与双缩脲试剂中的铜离子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详解】A、分析题意,系统素与受体结合后能活化植物的蛋白酶抑制基因,从而抑制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蛋白酶活性,由此可知,系统素不能直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蛋白酶活性,A错误;B、系统素由1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该多肽分子中含有17个肽键,根据题意,系统素可以起到信号传递作用,因此属于信号分子,B错误;C、系统素中具有肽键,肽键遇双缩脲试剂常温下发生紫色反应,C错误;D、系统素由1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该多肽分子形成过程中脱去水分子数目=18-1=17个,D正确。故选D。5.三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的突破性贡献而获诺贝尔化学奖。下列有关核糖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核糖体的成分中不含有磷脂B.使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时,核糖体较晚被分离出来C.脱水缩合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D.将15N标记的亮氨酸注入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带有放射性标记的物质出现在内质网上【答案】D【分析】分离破碎细胞的细胞器时采用的是差速离心法,由于细胞器大小、质量不同,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处理,就能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起始的离心速率较低,让较大的颗粒沉降到管底,小的颗粒仍然悬浮在上清液中。收集沉淀,改用较高的离心速率离心上清液,将较小的颗粒沉降,以此类推,达到分离不同大小颗粒的目的。【详解】A、核糖体没有膜结构,其成分中不含有磷脂,A正确;B、核糖体较小且质量较轻,因此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时,核糖体较晚被分离出来,B正确;C、核糖体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场所,脱水缩合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C正确;D、15N没有放射性,D错误。故选D。6.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刚开始合成的一段多肽具有“引导”作用,在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这段多肽被称为信号肽,而运往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等位置的蛋白质在合成过程中出现的这段多肽被称为导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信号肽是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B.信号肽和导肽的形成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C.导肽对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具有重要作用D.信号肽和导肽的合成都伴随着肽键的断裂和水的产生【答案】A【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AB、由题意可知,信号肽和导肽属于胞内肽,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其形成不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A正确,B错误;C、由题意可知,导肽可引导前体蛋白进入线粒体或叶绿体,对于细胞内的信息传递具有重要作用,C错误;D、信号肽和导肽的的本质是多肽,合成方式是脱水缩合,伴随着肽键形成和水的产生,D错误。故选A。7.用一种半透膜(允许单糖和水分子通过,二糖不能通过)将水槽从正中间隔开,均分为等体积的两部分。左侧放入100mL浓度为10%的蔗糖溶液,右侧放入100mL浓度为10%的麦芽糖溶液,然后两侧均加入10mL浓度为5%的麦芽糖酶溶液。将装置置于适宜条件下,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在两侧分别取等量的部分样液,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变化。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根据颜色变化可证明酶具有专一性B.达到平衡后,两侧液面高度相同C.加入双缩脲试剂,两侧溶液均会呈现紫色D.该实验可证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答案】C【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初始时两侧溶液的质量浓度相同,半透膜允许单糖和水分子通过,二糖不能通过,故初始液面不发生变化。向两侧加入麦芽糖酶后,麦芽糖酶可将麦芽糖分解形成葡萄糖,但不能分解蔗糖,故加入麦芽糖的一侧物质量的浓度增大,吸水能力增强,所以加入麦芽糖的一侧液面会升高。由于分解形成的葡萄糖可以穿过半透膜,所以随着葡萄糖向蔗糖一侧的扩散,加入蔗糖的一侧物质的量浓度会增大,吸水能力增强,所以随后蔗糖一侧液面升高。【详解】右侧水槽中,麦芽糖酶催化麦芽糖水解为葡萄糖,葡萄糖可透过半透膜进入到左侧,两侧均有葡萄糖,故无法根据颜色变化证明酶具有专一性,A错误;达到平衡后,左侧溶液浓度高于右侧,B错误;两侧溶液中均含麦芽糖酶(本质为蛋白质),故加入双缩脲试剂后均会呈现紫色,C正确;本实验用的是半透膜而不是生物膜,因此无法证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D错误。故选C。8.伞藻是一种单细胞生物,由“帽”、柄和假根三部分构成,细胞核在基部。科学家用伞形帽和菊花形帽两种伞藻做了嫁接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两种伞藻形态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它们的遗传信息不同B.该实验证明了伞藻的形态结构由假根部分控制C.为了减少随机因素干扰,本实验应只取两个伞藻进行实验D.若要证明伞藻的形态结构取决于细胞核,还应设置伞藻核移植实验【答案】C【分析】(1)将伞形帽伞藻的伞柄嫁接到菊花形帽伞藻的假根上,长出菊花形帽伞藻;将菊花形帽伞藻的伞柄嫁接到伞形帽伞藻的假根上,长出伞形帽的伞藻。(2)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详解】A、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两种伞藻形态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它们的遗传信息不同,A正确;B、伞藻的嫁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伞帽的形态受假根控制,B正确;C、为了减少随机因素干扰,本实验应多取几个伞藻进行实验,C错误;D、由于假根中除了有细胞核外,还有其他结构,因此若要证明伞藻的形态结构取决于细胞核,还应设置伞藻核移植实验,D正确。故选C。9.在人-鼠细胞融合实验基础上,有人做了补充实验:用药物抑制细胞能量转换和蛋白质合成途径,对膜蛋白运动没有影响。但是当降低温度时,膜蛋白的扩散速率降低至原来的1/20~1/10。下列有关细胞膜的推测,不正确的是()A.膜蛋白的合成不影响其运动 B.膜蛋白的运动不需要消耗ATP的能量C.温度不影响磷脂分子的运动 D.膜蛋白的扩散与磷脂分子运动相关【答案】C【分析】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1)原因: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2)表现: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细胞融合、胞吞、胞吐及载体对相应物质的转运等;(3)影响因素:主要受温度影响,适当温度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升高,膜的流动性增强,但温度超过一定范围,则导致膜的破坏。【详解】A、“用药物抑制细胞能量转换、蛋白质合成等代谢途径,对膜蛋白质的运动没有影响”,说明膜蛋白的合成不影响其运动,A正确;B、“用药物抑制细胞能量转换、蛋白质合成等代谢途径,对膜蛋白质的运动没有影响”,说明膜蛋白的运动不需细胞消耗能量,B正确;C、由题干知降低温度后膜蛋白扩散速率发生变化,说明温度会影响磷脂分子的运动,C错误;D、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因此膜蛋白的扩散与磷脂分子运动相关,D正确。故选C。10.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的叙述,正确的是()A.探究过氧化氢分解实验中,加热组与加入肝脏研磨液组对比可以证明酶具有高效性B.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需要设计系列梯度pH条件作对照,对温度没有要求C.探究酶的专一性时,需将等量蔗糖酶分别加到等量蔗糖溶液和淀粉溶液中,可用碘液进行检测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先将底物和酶分别在相应温度条件下保温,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答案】D【分析】(1)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叫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2)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详解】A、探究过氧化氢分解实验中,加入无机催化剂组与加入肝脏研磨液组对比可以证明酶具有高效性,A错误;B、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pH为自变量,温度为无关变量,所以需要设计系列梯度pH条件作对照,温度要相同且适宜,B错误;C、探究酶的专一性时,需将等量蔗糖酶分别加到等量蔗糖和淀粉中,可用斐林试剂检测结果,碘液无法检测蔗糖是否水解,C错误;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温度为自变量,应先将底物和酶分别在相应温度保温,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D正确。故选D。11.ATP是细胞的能量“货币”,可直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TP中末端的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B.人剧烈运动时,为满足能量需求,肌细胞中ATP的水解速率和合成速率都会加快C.吸能反应与ATP合成相联系,放能反应与ATP水解相联系D.植物体内产生ATP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答案】C【分析】ATP是腺苷三磷酸的英文名称缩写,ATP分子的结构式可以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详解】A、ATP末端的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容易水解释放能量,A正确;B、ATP和ADP在细胞中的含量很少,但转化效率很高,如果机体需能越多,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换速率就越快,B正确;C、吸能反应与ATP水解相联系,放能反应与ATP合成相联系,C错误;D、植物细胞可以发生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产生ATP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D正确。故选C。12.研究人员从青霉菌中提取淀粉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催化(等量且足量)淀粉发生水解反应,相同时间内其产物的相对含量如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45~50℃之间B.45℃条件下,可通过增加底物浓度提高酶活性C.55℃条件下,可通过增加酶量提高产物的相对含量D.若本实验增添60℃条件下的反应,则测得的产物相对含量与55℃条件下基本相同【答案】D【分析】分析柱形图:题图是研究人员从青菌中提取淀粉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催化(等量且足量)淀粉发生水解反应,相同时间内其产物的相对含量图,分析题图可知在35℃、40℃、45℃、50℃、55℃时,产物的相对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并且在以上设定的几种温度下,45℃时产物相对含量最多,55℃时产物相对含量最少(为零),说明在35℃、40℃、45℃、50℃、55℃中,45℃时酶的活性最高、55℃时酶已经变性失活。【详解】A、45℃时柱状图最高,则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40~50℃之间,A错误;B、底物浓度不影响酶的活性,B错误;C、55℃条件下酶已经失活,不具有催化作用,C错误;D、55℃条件下酶已经失活,则60℃酶更是失活,不具有催化作用,则测得的产物相对含量与55℃条件下基本相同,D正确。故选D。13.下列关于科学史的叙述,正确的是()A.施莱登和施旺最早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并建立了细胞学说B.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提取出脲酶,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C.罗伯特森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晰看到细胞膜的暗一亮--暗结构D.斯帕兰札尼用将肉块放在金属笼子中让鹰吞下,取出后肉块消失,证明存在物理性消化【答案】B【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有关科学史的相关知识,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详解】A、最早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是虎克,施莱登和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A错误;B、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提取出脲酶,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B正确;C、电子显微镜发明之后,罗伯特森利用电子显微镜清晰看到细胞膜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C错误;D、斯帕兰札尼用将肉块放在金属笼子中让鹰吞下,取出后肉块消失,证明存在化学性消化,D错误。故选B。14.研究人员将斑马鱼随机均分成两组,训练组每天进行运动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两组斑马鱼在静止时及相同强度运动后肌肉中乳酸含量,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乳酸是由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转化形成的B.静止时斑马鱼所需ATP主要由无氧呼吸生成C.运动训练可降低无氧呼吸在运动中的供能比例D.运动训练可降低斑马鱼静止时的无氧呼吸强度【答案】C【分析】分析柱形图可知,a、b对照,训练组斑马鱼在静止时产生的乳酸与对照组产生的乳酸基本相同,说明运动训练不能改变斑马鱼静止时无氧呼吸的强度;c、d对照,训练组斑马鱼在运动时产生的乳酸比对照组运动时产生的乳酸少,说明运动训练可以降低斑马鱼运动时无氧呼吸的强度;a、c对照,b、d对照,运动时乳酸产生量增加,说明与静止相比,斑马鱼在运动时无氧呼吸强度增加。【详解】A、乳酸是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转化形成的,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场所,A错误;B、静止时斑马鱼主要的呼吸方式是有氧呼吸,斑马鱼所需ATP主要在线粒体中生成,B错误;C、c、d对照,训练组斑马鱼在运动时产生的乳酸比对照组运动时产生的乳酸少,说明运动训练可以降低斑马鱼运动时无氧呼吸的强度,降低了斑马鱼运动时无氧呼吸的供能比例,C正确;D、a、b对照,训练组斑马鱼在静止时产生的乳酸与对照组产生的乳酸基本保持一致,说明运动训练不能降低马鱼静止时无氧呼吸的强度,D错误。故选C。15.将酵母菌研磨后取出一部分匀浆进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含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各种细胞器且不含细胞质基质)。将等量上清液、沉淀物和未曾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三支敞口试管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向甲试管中滴入适量葡萄糖溶液,不发生反应B.向乙试管中滴入适量丙酮酸溶液,试管中的最终产物是CO2和H2OC.向丙试管中滴入适量葡萄糖溶液,最终产物中有CO2,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储存在ATP中D.在无氧条件下向三支试管分别滴入等量葡萄糖溶液,能使酸性重铬酸钾发生变色的是乙【答案】B【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详解】A、甲试管中是上清液,含有细胞质基质,滴入适量葡萄糖溶液,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A错误;B、乙试管中是沉淀物,含有线粒体,滴入一定量的丙酮酸,可继续完成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试管中的最终产物是CO2和H2O,B正确;C、丙试管是匀浆,含有无氧呼吸所需要的酶,则向丙试管中滴入适量的葡萄糖液,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释放少量能量,大部分能量储存在酒精当中,C错误;D、据ABC分析可知,在无氧条件下向三个试管分别滴入等量的葡萄糖液,能使重铬酸钾变色(检测酒精)的是甲、丙,D错误。故选B。16.在适宜反应条件下,用白光照射离体的新鲜叶绿体一段时间后,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红光或绿光照射。下列是光源与瞬间发生变化的物质,组合正确的是()A.红光,ATP下降B.红光,未被还原的C3上升C.绿光,[H]下降D.绿光,C5上升【答案】C【详解】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利用红光和蓝紫光。若由白光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红光,则光合作用速率增加,即ATP增加,未被还原的C3减少,故A、B项错误;叶绿体色素对绿光吸收最少,若由白光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绿光,可导致光反应速率减慢,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减少,而短时间内暗反应仍以原来的速率进行,消耗[H]和ATP,故短时间内[H]含量会下降,C项正确;同理,绿光下由于[H]和ATP含量下降,导致C3被还原为C5的速率减慢,而暗反应中CO2的固定仍以原来的速率消耗C5,故短时间内C5的含量会下降,D项错误。17.下列有关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分化可增加细胞的种类,分化程度高的细胞全能性更易表现B.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细胞坏死,不是基因决定的细胞凋亡C.人的成熟红细胞可进行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不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D.衰老细胞内色素积累会影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答案】D【分析】细胞分化是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详解】A、细胞分化分化程度越高,细胞的全能性越低,A错误;B、部分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B错误;C、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能再进行细胞分裂,C错误;D、衰老细胞内色素积累,妨碍了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D正确。故选D。18.关于如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因为细胞中有中心体⑨,无细胞壁,所以可以断定该细胞为动物细胞B.④是一条染色体,包含2条染色单体,2条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粒②相连C.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D.在后期时,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答案】D【分析】据图分析,图示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且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说明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中①③表示两条姐妹染色单体,②表示着丝点,④表示染色体,⑧表示纺锤体(星射线),⑨表示中心体。【详解】A、据图分析,图中⑨表示中心体,且该细胞没有细胞壁,因此该细胞为动物细胞,A正确;B、图中④是1条染色体,由①、③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组成,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共着一个②着丝点,B正确;C、图示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C正确;D、在有丝分裂后期,分开后的姐妹染色体平均移向两极,故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形态、大小不完全相同,D错误。故选D。19.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细胞不断进行各种氧化反应,很容易产生异常活泼的带电分子或基团。自由基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致使细胞衰老。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若攻击细胞膜上的受体分子,可能会影响细胞间信息交流B.自由基攻击DNA分子时,可能会引起基因突变C.若攻击磷脂分子,可能影响葡萄糖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D.人体细胞若能及时清除自由基,可能延缓细胞衰老【答案】C【分析】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是美国科学家Harman1955年提出的,核心内容有三条:

(1)衰老是由自由基对细胞成分的有害进攻造成的;

(2)这里所说的自由基,主要就是氧自由基,因此衰老的自由基理论,其实质就是衰老的氧自由基理论;

(3)维持体内适当水平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水平可以延长寿命和推迟衰老。【详解】A、若攻击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分子,则神经递质不能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可能会影响细胞间信息交流,A正确;

B、自由基可攻击DNA分子导致基因突变,B正确;

C、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氧化分解形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C错误;

D、维持体内适当水平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水平可以延长寿命和推迟衰老,D正确。

故选C。20.蜂毒素是工蜂毒腺分泌的一种多肽,在抗肿瘤等方面存在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如图表示癌细胞在一定浓度的蜂毒素培养液中培养几小时后,不同DNA含量的细胞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蜂毒素分泌的过程中能形成囊泡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B.适宜条件下体外培养癌细胞,细胞内的核DNA含量将出现2C→4C→2C的周期性变化C.据图中实验结果推测,蜂毒素能将癌细胞阻断在分裂的前期D.若用药物抑制癌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则会导致DNA含量为4C的细胞数增多【答案】AC【分析】在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分泌蛋白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初步的加工后形成囊泡,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这样内质网膜转化为高尔基体膜;高尔基体再加工后,形成囊泡,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这样高尔基体膜就转化为细胞膜。【详解】A、分泌蛋白的形成需要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的参与,其中蜂毒素分泌的过程中能形成囊泡的细胞器结构有内质网、高尔基体,A错误;B、癌细胞为有丝分裂,有丝分裂前间期DNA进行复制,数目由2C变为4C,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核DNA数目均为4C,末期核DNA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故每个细胞中核DNA变为2C,即适宜条件下体外培养癌细胞,细胞内的核DNA含量将出现2C→4C→2C的周期性变化,B正确;C、由图可知,加16ug/ml蜂毒素的实验组中,DNA为4C的细胞数目减少,DNA为2C-4C的细胞数目增加,故推测蜂毒素作用于细胞分裂间期,C错误;D、若用药物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染色体无法正常移向细胞两极,DNA也无法正常移向细胞两极,此时核DNA数目为4C,故核DNA数目为4C的细胞数目增加,D正确。故选A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21.分泌蛋白是指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其合成和分泌过程需要多种细胞结构的协调配合。下图中图1为胰腺腺泡细胞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囊泡分泌过程示意图。请回答问题:(1)将3H标记的亮氨酸注射到细胞中以研究分泌蛋白合成与运输的途径,此方法称为__________。(2)研究发现,带有放射性标记的物质依次出现在附着有③__________的内质网、②、①处,最后释放到细胞外。整个过程主要由④__________提供能量。(3)囊泡是一种动态的细胞结构,在分泌蛋白运输中有重要作用。囊泡膜与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共同构成细胞的__________,囊泡膜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性,这是生物膜相互转化的基础。(4)图2中的囊泡能够精准的将分泌蛋白运送到细胞膜并分泌至细胞外,依赖于囊泡膜上的蛋白A特异性识别并结合图2中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此过程主要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和__________的功能。(5)黄曲霉素是毒性很强的致癌物质,能引起细胞中③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据此推测黄曲霉素可能会导致下列物质中__________(请选填选项前的字母)的合成和运输受阻。a.呼吸酶b.唾液淀粉酶c.血红蛋白【答案】(1)同位素示踪法(2)①.核糖体②.线粒体(3)①.生物膜系统②.流动性(4)①.蛋白B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5)b【分析】题图分析,图1中①是细胞膜、②是高尔基体、③是附着核糖体的内质网、④是线粒体。图2中包裹分泌蛋白的囊泡上的蛋白A和细胞膜上的蛋白B识别,将分泌蛋白运输至细胞外。【小问1详解】将3H标记的亮氨酸注射到细胞中以研究分泌蛋白合成与运输的途径,此方法称为同位素示踪法。【小问2详解】分泌蛋白的合成场所首先在核糖体,所以放射性物质首先出现在附着有③核糖体的内质网中,然后出现在②高尔基体中,再出现在①细胞膜处。最后出现在细胞外的分泌物中,此过程需要④线粒体提供能量。【小问3详解】囊泡膜与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囊泡膜属于生物膜,其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小问4详解】从图2可以看出,包裹分泌蛋白的囊泡膜上的蛋白A与细胞膜上的蛋白B,并将物质分泌出细胞外,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小问5详解】分泌蛋白分泌过程中显示,分泌蛋白合成是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的,而黄曲霉素是毒性很强的致癌物质,能引起细胞中③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进而可能会导致分泌蛋白的合成受损严重。a、呼吸酶属于胞内酶,不属于分泌蛋白,a错误;b、唾液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合成受损严重,b正确;c、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成分,不属于分泌蛋白,c错误。故选b。22.科学家研究发现细胞内脂肪的合成与有氧呼吸过程有关,机理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由图1可知,Ca2+进入内质网腔的方式为______。Ca2+在线粒体中参与调控有氧呼吸第______阶段的反应,在线粒体中生成的柠檬酸可在______中转化为脂肪。在脂肪细胞中,脂肪被膜包被形成脂滴,根据脂肪的特性分析,脂滴膜最可能由______层磷脂分子构成。(2)线粒体内膜上存在F0F1蛋白,将H+从线粒体内、外膜的间隙流入线粒体基质,如图2所示。如果图1中的蛋白A能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并且能运输H+,其______(填“能”或“不能”)承担F0F1蛋白的功能。(3)棕色脂肪组织细胞内含有大量线粒体,其线粒体内膜上含有UCP2蛋白,UCP2蛋白是H+的通道蛋白,能使线粒体内、外膜间隙的H更多通过UCP2蛋白进入线粒体基质,但该过程不产生ATP。一般在寒冷环境中,棕色脂肪细胞被激活,线粒体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