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七课【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时间线索一、选官制度商周时期

战国至秦朝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晚清选官方式依据标准血缘关系军功品德才能??一、选官制度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材料: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思考:为什么九品中正制会取代察举制呢?人口流动加剧,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不利于中央集权曹魏求贤若渴,需要人才,察举制不适应选拔需求一、选官制度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创立:

曹魏创立,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次授以相应的官职。(2)标准:高门(上品)寒门(下品)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才能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3)实质: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4)衰落:随着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一、选官制度①积极:早期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九品中正制颁行之初,门第并非是定品的惟一标准,才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由于举荐制度的性质没有改变,而中正官徇私舞弊,以权谋私,门第成为选官用人的唯一标准,渐为诸姓士族垄断,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政治。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②消极:后来成为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具有垄断性和封闭性的特点,不利于人才选拔和中央集权。思考:九品中正制有何影响呢?

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阎步克自选集》针对上述弊端,统治者做了哪些调整?以寒门抑门阀,以考试代门第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材料: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思考:实行科举制的背景是什么?①九品中正制的弊端;②社会经济发展,门阀世族衰落,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③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④继承发展前代选官制度;⑤隋唐时期纸和印刷术的发展。一、选官制度2、隋唐——科举制(1)发展历程:创立隋文帝隋炀帝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成熟宋朝停滞元朝僵化明清废除晚清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创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增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扩大录取范围,分级考试,开始糊名和誊录,更严密实用八股取士1898废八股,1905废科举从仁宗到顺帝,科举时办时废

宋代科举仿行唐制,但在考试程序、考试内容、录取人数和考风考纪等方面做了很大改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①考试程序:分殿试、省试、乡试。殿试成定制,由皇帝掌握录取权。

②考试内容: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等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法令和断案。

③录取人数:增加

④考风考纪:采用糊名法

明清两代八股文

①命题范围:专用儒家经典上的文句出题

②考生观点:必须用程朱理学的释经观点,不能有个人见解

③答卷文体:固定格式(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验明凭证脱衣搜身发座位号正式开考古代科举制的基层面貌考前,童生必须准备两样东西:结状(保证书)和应试凭证(准考证)考试共五场,一场一天,每日凌晨入场,若有一场未通过则淘汰县试(童生)——府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文人士子依然前赴后继!思考1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统治有什么影响?材料一: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材料四:(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积极作用:(1)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2)读书—考试—做官三位一体,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与行政效率。(3)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体现公平公正。(4)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社会重学风气。(5)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传播了儒学。(6)影响了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消极作用:(1)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文化专制加强,导致士人长期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2)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的作用一、选官制度

思考:科举制度有什么影响?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②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③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④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⑤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材料1: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2: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明)顾炎武:《日知录》一、选官制度时代选官制度选拔标准先秦时期世卿世禄制血缘战国至秦朝军功爵制军功两汉时期察举制品德、才能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家世隋唐至明清科举制才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到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血缘世袭到公开考试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趋势: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完善,选官日趋科学、公正、客观。选官权力:由地方到中央魏晋南北朝三公九卿皇帝东汉皇帝尚书台三公九卿西汉秦朝皇帝三公九卿中朝中外朝制中书省皇帝尚书省门下省【曹魏】【西晋】三公九卿制三省体制二、中央官制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进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二、中央官制(1)发展历程: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唐太宗时期1、隋唐——三省六部制尚书台改成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体制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省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草拟政令负责执行审核诏令①

②③④驳回提交上奏同意后交予审议④通过审议政事堂中央行政机构隋唐三省六部特点及影响:①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②集体宰相制,互相牵制与监督,减少决策失误;③相权三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④门下省有驳回权,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皇权下的民主;⑤是中国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这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思考:以上三幅图片分别是什么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时候的政治制度?反映了怎样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制度创新二:中央行政制度三、赋税制度古代民众的义务:“税+役”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田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人口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户税:以户为单位的财产税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力役、军役、杂役等等魏晋南北朝唐初唐中后期租庸调制租调制两税法三、赋税制度【均田制】指政府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接受土地的农民要向封疆国家交纳赋税和服役,大部分土地只允许使用不允许买卖,实际上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北魏均田制: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给国家,可出卖一部分。受田农民需交纳粮食和布帛。唐代均田制:口分田一般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传子孙,一定条件下都可出卖;受田者交纳粮绢布麻。三、赋税制度1、魏晋南北朝——租调制租:纳粮(粟)调:纳布帛租(田亩税):粮食调(人头税):帛或布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以户为单位,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徭役。(1)含义:以均田制颁授的土地为征收标准,使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结合得更加紧密。(2)影响:有利于赋税收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三、赋税制度2、唐初——租庸调制(1)变化:

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减轻了农民负担,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保障政府赋税收入。(2)意义:庸:用帛或布代徭役调(人头税):帛或布三、赋税制度材料:唐玄宗天宝年间,人口不过891万户,免税的有350万户。安史之乱后,人口只剩下天宝年间的1/3,而免税户达到总户数的2/3。皇帝规定了更加高昂的税额,但这些税一部分要留在州政府,一部分交给了节度使。

——据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思考:为什么唐中期以后两税法会取代租庸调制呢?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加上安史之乱的影响,导致均田制瓦解,贫富两级分化加剧④唐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呜呜,都收不到税税了!租庸调制不再适应社会环境的新变化,—两税法应运而生(2)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②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③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④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定出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资治通鉴》卷2262、唐中期以后(安史之乱)——两税法地位: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

结合教材p41【问题探究】材料,说明两税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何弊病?①"量出为入"造成统治者的横征暴敛。②政府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严重;③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

影响:(1)简化税收名目,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2)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3)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4)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5)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户税纳钱,地税交实物),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三、赋税制度材料十三:在两税法推行过程中,贪得无厌的封建官吏又在两税定额之外巧立名目,敲诈勒索,如“间架税”“除陌钱”等等。沉重的苛捐杂税,使劳苦人民陷入了生不如死的悲惨境地,“两税法”实际上已不再存在了。

——《中国通史》材料: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绵。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白居易《赠友五首》消极:①由于土地兼并严重、长期不调整户、官吏腐败盘剥等原因,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

②缴纳货币造成对百姓二次剥削,没有考虑民间疾苦。征税标准人身控制税收种类征税内容(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均田制)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③税收种类简化(租庸调制)授田农民(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①征税标准转变,以人丁为主→以土地、财产为主②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征税对象(租庸调制)纳粮为租;纳布为调;纳布代役为庸(两税法)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④征税内容变化,实物→货币扩大征税对象,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尝试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概括两税法的创新之处两税法对比租庸调制的变化与创新征税标准人身控制税收种类征税内容(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①征税标准转变: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租庸调制)纳粮为租;纳布为调;纳布代役为庸(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②征税内容变化:实物→货币(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③税收种类简化(均田制)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④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三、赋税制度赋税制度的演变时间赋税制度标准趋势魏晋唐初唐中期明代清初租调制按户征粮纳绢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可以庸代役按土地和财产收税取消人头税按亩征收银两三、赋税制度①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财产为主④人身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