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4.6常见地貌类型-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_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4.6常见地貌类型-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_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4.6常见地貌类型-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_第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4.6常见地貌类型-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_第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4.6常见地貌类型-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六节

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①海岸地貌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1)按海岸成因可将海岸分为侵蚀型海岸、堆积型海岸和平衡型海岸。(2)按其物质组成,可以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泥质海岸。①海岸地貌①海岸地貌(3)按陆地地貌,可分为平原海岸、山地丘陵海岸和生物海岸(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海岸地貌是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海岸会被波浪击打溶蚀,发育出侵蚀地貌。被波浪侵蚀的碎屑物质再由波浪堆积到岸边,出现堆积地貌Ⅰ海岸地貌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掏蚀下部的岩石,形成海蚀洞。上部的岩石重力崩塌,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称作海蚀崖。在波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称为海蚀平台。①海岸侵蚀地貌海浪还有个欺软怕硬的毛病,岩石硬度不同,波浪对它的侵蚀程度也不同,就会出现犬牙交错的海岸。向海洋突出的部分称作岬角。向海突出的岬角同时受到两个方向的波浪作用,可使两侧海蚀穴蚀穿而成的拱门状,称为海蚀拱桥。①海岸侵蚀地貌如果拱门崩塌,残留的岩柱就是海蚀柱。随着时间推移,连海蚀柱都消失,海蚀崖不断后退,最后形成平直的海岸线。海岸线的凹进部分或海洋的突出部分,称作海湾。①海岸侵蚀地貌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如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潟湖等。②海岸堆积地貌海滩是指由海水搬运积聚的沉积物沙或石砾,堆积而形成的岸,按组成物质颗粒的大小,海滩可分为砾石滩(卵石滩)、粗砂滩和细砂滩。一般来说:砾石滩渗透性大;细砂滩的渗透性最小。②海岸堆积地貌地理小课堂基岩海岸出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崩解破碎;碎石(砾石)在海浪侵蚀或搬运中不断磨蚀成为鹅卵石;在海湾地区随着波浪、潮流搬运作用减弱,鹅卵石在海边堆积,形成鹅卵石滩。鹅卵石滩的形成过程从陆地突入水中的前端尖的沙滩。一端衔接海岸,一端沿漂移方向伸延入海的狭长地貌,称为沙嘴。②海岸堆积地貌海岸堆积地貌潟湖原本是海湾,沿岸流在流经时将沙子沉积于海湾出口处,形成沙坝,将海湾与外界海洋隔开,形成了湖泊。课堂检测右图为“某海岸地区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①地貌为A.海蚀柱 B.海蚀平台C.海蚀崖 D.沙堤2.①②两地貌景观分别属于A.海蚀地貌、海积地貌B.海积地貌、流水地貌C.风蚀地貌、海积地貌D.流水地貌、海蚀地貌CA课堂检测右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读图,完成3~4题。3.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A.海水侵蚀 B.风化和风蚀C.冰川侵蚀 D.流水侵蚀4.图中由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是A.岩洞B.岩礁C.沙滩D.海蚀平台AC【新课标全国文综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如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新课标全国文综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如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塞浦路斯格雷科国家公园,拥有壮观的石灰岩海岸地貌,崖壁陡峭,且发育有天然拱桥。如图为“格雷科国家公园石灰岩海岸典型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1.格雷科国家公园海岸地貌的形成依次经历了A.浅海沉积—流水侵蚀—地壳下沉—海水侵蚀B.浅海沉积—地壳抬升—海水侵蚀—重力崩塌C.流水侵蚀—地壳抬升—重力崩塌—海水侵蚀D.流水侵蚀—重力崩塌—海水侵蚀—地壳抬升√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塞浦路斯格雷科国家公园,拥有壮观的石灰岩海岸地貌,崖壁陡峭,且发育有天然拱桥。如图为“格雷科国家公园石灰岩海岸典型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2.图示崖壁上部未来可能A.坡度平缓,向海延伸

B.坡度平缓,间歇性后退C.坡度陡峭,向海延伸

D.坡度陡峭,间歇性后退√冰川按照字面理解,就是由冰组成的河。更科学地说,它是缓慢移动的冰体。极地冰川:面积大,冰层厚,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高山冰川:高山上的冰川,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Ⅱ冰川地貌冰川按照字面理解,就是由冰组成的河。更科学地说,它是缓慢移动的冰体。大陆性冰川:发育在降水较少、气温较低的大陆性地区,我国西部和中亚的一些现代冰川。海洋性冰川:我国西藏东南部和阿尔卑斯山的现代冰川都属于这种类型。Ⅱ冰川地貌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冰川作用是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称冰川地貌。如冰斗、冰川槽谷(U型谷)、角峰和刃脊等。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包括冰川刨蚀、冰楔、磨蚀和挖蚀作用冰川体有巨大的压力对冰床和谷壁有很强的侵蚀作用①冰川侵蚀地貌冰川侵蚀-冰斗冰斗: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冰川刨蚀作用使洼地加深,同时后缘陡壁受冰川刨蚀作用而后退变高,从而形成冰斗刃脊:山岭两侧的冰斗和冰窖不断扩大,或两侧山谷冰川的谷坡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角峰:因冰斗后壁不断后退,使所围山峰成为高耸尖锐的山峰冰川侵蚀-刃脊、角峰图示-冰川侵蚀景观图角峰刃脊冰斗冰川磨蚀、搬运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当冰川厚达100米时,冰床上每平方米承受约90吨的压力冰川滑动时,不仅能够碾碎岩石,甚至可将冰床底部的巨大岩块“连根拔起”冰川磨蚀、搬运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运动的冰川可将大小混杂的砾石“带走”,搬运到数百乃至数千米远的地方冰川的搬运能力惊人,随冰川“漂移”的砾石,大的直径可达30余米巨大的冰流贯穿山麓,会塑造出开阔的冰川谷,因其横剖面呈U字形,又称为U形谷其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冰川消融时,将成为“江湖”的源头、人类文明的哺育者,海水入侵形成峡湾(两侧平直、崖壁陡峭、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冰川消融与U形谷冰川侵蚀地貌冰川堆积冰川的侵蚀、搬运作用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从山坡崩落的碎屑会进入冰川系统,随冰川一起运动,这些被搬运的岩屑称为冰碛(qì)物②冰川堆积地貌冰碛物不具有分选性,即堆积物颗粒棱角分明、大小混杂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垄,冰碛堆、冰碛丘在冰川侵蚀山体的过程中大量碎屑随冰川流动,碎屑在冰流两侧聚集形成侧碛(qì)垄,在冰川末端聚集形成终碛垄冰川堆积与冰碛垄形成冰川消融时,终碛物堵塞河道或冰川谷形成湖盆,积水成湖常见的的冰川堆积湖泊有冰斗湖、冰碛湖冰斗湖、冰碛湖形成图示-冰碛湖景观图课堂检测右图为卫星拍摄的格陵兰岛首府努克附近的一条峡谷。据此完成1~2题。1.该峡谷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C.海浪侵蚀 D.冰川侵蚀2.该峡谷A.横剖面呈U形 B.横剖面呈V形C.上游窄下游宽 D.纵剖面起伏小DA右图为“冰川地貌素描图”。据此完成3~5题。3.②表示的地貌名称是A.角峰B.冰斗C.U形谷 D.刃脊4.在沿海地区,冰川消融后,可演变为峡湾的冰川地貌是A.①B.②C.③D.④5.最典型的峡湾地貌分布于A.非洲海岸 B.欧洲海岸C.亚洲东海岸 D.美洲西海岸BCB【2022·6月浙江选考】近年来,全球冰川消融日益严重。我国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成员跟随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某地利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

,并拍摄了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

。完成1~2题。1.下列四幅照片,属于此次拍摄的是A.①

B.②

C.③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