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水循环-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洪涝灾害防治 课件 高一上学期 地理 湘教版(2019)必修一_第1页
4.1.2 水循环-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洪涝灾害防治 课件 高一上学期 地理 湘教版(2019)必修一_第2页
4.1.2 水循环-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洪涝灾害防治 课件 高一上学期 地理 湘教版(2019)必修一_第3页
4.1.2 水循环-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洪涝灾害防治 课件 高一上学期 地理 湘教版(2019)必修一_第4页
4.1.2 水循环-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洪涝灾害防治 课件 高一上学期 地理 湘教版(2019)必修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系统。算一算:读下表“全球年平均水量收支情况”计算海洋水量的收入和支出,说出收入和支出的关系。由此得出水循环有什么地理意义?5-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对水圈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促进地球水体更新收入=支出5-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对大气①影响天气和气候:直接影响各地天气过程和区域基本气候特征;②影响全球热量分布:使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得以缓解;③引发气象灾害:水循环强弱变化,可能引发区域性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黄河中游千沟万壑黄土高原黄河入河口的黄河三角洲5-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对岩石圈

想一想:不断扩大的黄河三角洲和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景观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体现水循环怎样的地理意义?

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驱动下,地表不断被侵蚀,搬运和堆积,地貌得以发育演化。5-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对岩石圈黄土高原秦岭

太行山巴丹吉林沙漠罗布泊拓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黄土层形成强劲的西北季风带来西北地区戈壁、沙漠的沙尘,遇到太行山、秦岭等山脉的阻挡,沙尘逐渐沉积形成。(风力沉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东南季风带来的降雨,对黄土进行侵蚀,形成千沟万壑的景象。(流水侵蚀!)【黄土沟间地貌】长条状的黄土高地顶面平坦宽阔,面积较大的黄土高地孤立馒头状黄土丘拓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千沟万壑植被破坏,不合理耕作制度弊: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多,

淤泥导致河床抬升,下游形成地上河利:河口三角洲面积增加水土流失成因自然地形:地形起伏大,坡度大气候: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土壤:黄土土质疏松植物:地表植被稀少人为水土流失影响鱼鳞坑是黄土高原常用的生态整地方式,是在较陡的山坡上,有序挖掘半月形坑穴。这些坑穴呈品字形交错排列,状若鱼鳞,故称鱼鳞坑。【思考】试从水循环的角度想一想,鱼鳞坑为什么能保水、保土、保肥?活动-鱼鳞坑①鱼鳞坑一般建在陡坡上,降雨时可拦蓄坡面径流;②在鱼鳞坑中植树造林,可增加水的下渗,涵养水源、树冠截留水分减少降雨对坡面的直接冲刷,根系固结土壤,有效减轻水土流失保水、保土、保肥。1999年以来,我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及其他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高强度、大规模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黄河年均输沙量从16亿吨减少到近年来的3亿吨左右[2022·浙江杭州市七县市期末学业水平测试]图为全球水量平衡图,就多年平均状况而言,陆地水体、海洋水体总量保持平衡。读图,完成13~14题。(双选题)课时作业13.根据全球水量平衡原理,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

)A.①=③+④

B.②>⑤C.②=③+⑥

D.④>②+⑤14.图中显示了水循环的基本过程,下列属于水循环的意义的是 (

)A.调节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差异B.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C.减轻了洪涝灾害发生概率D.降低了全球海水平均盐度ACAB13.AC

14.AB

[解析]

第13题,就多年平均状况而言,陆地水体、海洋水体总量保持平衡。①为总降水量,与总蒸发量相等,总蒸发包括海水蒸发和陆地蒸发,所以①=③+④,A正确。②属于陆地降水,⑤为海洋降水,②<⑤,B错。②为陆地降水,转化为陆地径流⑥和陆地蒸发③,所以②=③+⑥,C正确。④为海水蒸发,②为陆地降水,⑤为海洋降水,④<②+⑤,D错。第14题,通过水循环,可以调节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差异,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A、B正确。水循环无法减轻洪涝灾害的发生概率,C错。水循环过程并不能降低全球海水平均盐度,D错。02Flooddisasterpreventionandcontrol洪涝灾害防治洪涝危害成因措施概念特点类型我国洪涝灾害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阅读书本P94,说出洪涝灾害的概念和类型,并结合上图归纳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的分布。多洪涝区次洪涝区少洪涝区最少洪涝区洪涝灾害洪水灾害雨涝灾害

水利工程失事

冰雪融化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我国洪涝灾害多发的地区季风气候区的河流中下游地区1-洪涝灾害的概况淹没农田、聚落等,导致农作物减产和人员伤亡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交通受阻,影响工业生产,人畜饮用水困难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2-洪涝灾害的危害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称。荆江以北是古云梦大泽范围,以南是洞庭湖,地势低洼,长江带来泥沙沉积。东晋时代开始筑堤防水,围垦云梦大泽,至明代形成北岸荆江大堤。由于泥沙不断沉积,河床已高出两岸平原,成了“地上河”。来水多降水集中多暴雨、大量冰雪融化河流支流多、流域面积广植被稀疏洪涝成因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治理措施地面硬化,下渗减少去水少占用分洪区、蓄洪区湖泊数量减少(围湖造田)地势低洼,流速缓慢河道弯曲、泥沙淤塞入海(河)河道少排水系统不完善裁弯取直,整治河道修筑堤坝、建分洪区退耕还湖,修建水库合理规划、大力修建渗水砖、绿地容水少监测与预防利用气象卫星对强降雨天气、水情进行监测,能够有效防御洪涝灾害。提高强降雨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4-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工程措施①修筑堤坝,整治河道②修建水库和分洪区(或滞洪区、蓄洪区)③完善排涝设施等堤坝

水库

分洪区4-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非工程措施:

加强洪泛区建设管制

建立洪水预警机制

落实居民撤离应急预案

推行防洪保险等。生物措施:植树造林,涵养水源4-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1998年5月21日14时1998年8月22日15时从水循环角度,分析长江流域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活动-洞庭湖地区气象卫星水情自然原因:①夏季降水强度大,河流水量大;②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汇水量大;③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易造成排水不畅。人为原因:①上游植被破坏,下渗减弱,河流流量增大;②上游水土流失造成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升,排水不畅;③长江中游地区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的蓄洪能力。下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完成1~2题。1.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上图a中的()A.①地 B.②地C.③地 D.④地2.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C.湖泊分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