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齐鲁名校大联考高考地理第二次质检试卷_第1页
2023年山东省齐鲁名校大联考高考地理第二次质检试卷_第2页
2023年山东省齐鲁名校大联考高考地理第二次质检试卷_第3页
2023年山东省齐鲁名校大联考高考地理第二次质检试卷_第4页
2023年山东省齐鲁名校大联考高考地理第二次质检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山东省齐鲁名校大联考高考地理第二次质检试卷·学生版一、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大体可分为北部黄灌区、中部干旱区、南部山区;50%左右的人口集中在20%左右面积的土地上。受诸多因素影响,近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人口分布不断发生变化。如图示意宁夏回族自治区几何中心位置和人口重心在2010~2019年的位置变化。据此完成1~3题。1.2010﹣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重心()A.在几何中心周围移动 B.总体呈向北移动趋势 C.东西方向大幅度摆动 D.南北方向大幅度移动2.影响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重心分布变化的决定因素是()A.地形 B.水源 C.经济 D.交通3.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重心的移动,可能使()A.北部环境承载力下降 B.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C.中南部生态环境改善 D.人口集聚程度降低我国西南丘陵地区某古城实施“海绵城市”改造,根据当地降水、径流和下垫面的特征,设定改造目标为地表径流总量减少75%、外排径流总量减少60%。如图为该古城改造前后的部分水环境要素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4~5题。4.实施“海绵城市”改造后,该古城的改造目标()A.地表径流总量和外排径流总量均达标 B.地表径流总量和外排径流总量均未达标 C.地表径流总量达标,外排径流总量未达标 D.地表径流总量未达标,外排径流总量达标5.“海绵城市”改造后,该古城()A.降水量显著增加 B.蒸发量显著减少 C.蓄水量显著减少 D.下渗量显著增加郊区轨道交通站点的有效接驳可以扩大轨道交通站点的覆盖范围。如图示意我国某超大城市郊区新建轨道交通站点的主要接驳方式规划。据此完成6~7题。6.影响图示区域公交线路布局的主要因素是()A.距离远近 B.出行人口数量 C.速度快慢 D.能源消耗多少7.针对图示区域接驳方式的特点,轨道交通站点附近应规划建设()A.超市 B.停车场 C.学校 D.公交售票点某种手表除常规的时间显示功能外,还具备指示所在地日出日落时间和昼夜时长的功能。如图为该手表部分外观,两根指针分别指示所在地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刻度下方标注了“SUNRISE”(日出)和“SUNSET”(日落),中间的柱状刻度对应所在地的昼夜时长。据此完成8~9题。8.图示功能可能无法使用的地区是()A.赤道及附近地区 B.极地及附近地区 C.零时区 D.东西十二区9.若该手表在中国使用,图示数据的经度位置可能在()A.120°E附近 B.112°E附近 C.125°E附近 D.100°E附近黄河三角洲的南部有大片盐碱地,20世纪80年代,为了治理盐碱地,当地挖掘了大量排碱沟,把盐碱地改造成了条台田,这些排碱沟对改良土壤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当地不再需要挖排碱沟治理盐碱地,对排碱沟进行了平整。区域平整后,2022年6月粮食的产量显著增加。据此完成10~12题。10.该地不再需要挖排碱沟治理盐碱地,可能得益于()A.气候变暖 B.地壳下沉 C.降水增多 D.技术进步11.平整排碱沟有利于()①根治土地盐碱化②提高生产效率③扩大耕地面积④减少旱涝灾害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2.该地6月份收获的主要粮食作物最可能()A.喜湿喜热 B.耐寒耐旱 C.喜阴抗冻 D.喜盐抗风如图为某区域森林景观分类分布示意图,该区域位于(40°24′N,116°02′E)附近,为海拔100~475米的丘陵山区,总面积约为667公顷。据此完成13~15题。13.图示森林最可能是()A.原始林 B.次生林 C.人工林 D.无法判断14.该区域内以针叶林为主,主要影响因素是()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15.该区域内的森林()A.分散程度较强 B.垂直分层明显 C.聚集程度较小 D.种间竞争较小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16.(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建宁盆地地处福建省西北部,东南方向横亘东北—西南走向的中山白石顶,另三个方向为海拔较低的山体;与我国同纬度、相近海拔的地区相比,冬季霜冻期长、降雪多,夏季光照充足。如图示意沿建宁盆地中部地形剖面及冬季降雪天气时气流运动状况。(1)描述建宁盆地在图示剖面方向上的地势变化特征。(2)分析建宁盆地冬季霜冻期长、降雪多,夏季光照充足的原因。17.(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汽车模块化生产指在组装车辆时,整车厂用已经组装好的部件,根据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部件加以组合总成。从生产角度,模块化的核心在于相同型号的汽车部件用于生产不同的整车系统;整车生产过程中,装配零部件数量大幅减少,得以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核心技术研发和车型设计;对关联企业的生产联系方式和空间结构要求变化明显。图示意我国某大型汽车生产集团汽车从平台化生产到模块化生产关联企业联系方式和空间结构变化。(1)试对比汽车平台化生产与模块化生产供应商的地域分布差异。(2)说明实行模块化生产后,汽车生产供应链的变化及优势。(3)指出汽车模块化生产对市场的响应优势。18.(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中亚地区现今的大范围干旱区有其深刻的大地构造背景。研究人员通过地质勘察验证和对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分析,判断在早始新世(5000万年前)中亚地区为半湿润气候区。如图示意早始新世的部分海陆格局、水汽路径与中亚的地理位置。(1)推测研究人员判断早始新世的中亚地区气候为半湿润气候的直接地质依据。(2)分析早始新世中亚地区气候湿润的原因。(3)在非洲板块和印度板块上用箭头标出板块的移动方向,并说明中亚地区随后演变为干旱气候区的过程。19.(13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国际能源署每年会发布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工业、矿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日常生活的碳排放量并进行数据分析对比。图示意2018年不同收入类型国家平均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本国总排放量的比例。(1)据图概述我国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我国总排放量比例的状况。(2)分析我国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我国总排放量比例低的原因。(3)根据我国国情,列举我国控制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可采取的措施。2023年山东省齐鲁名校大联考高考地理第二次质检试卷·教师版一、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大体可分为北部黄灌区、中部干旱区、南部山区;50%左右的人口集中在20%左右面积的土地上。受诸多因素影响,近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人口分布不断发生变化。如图示意宁夏回族自治区几何中心位置和人口重心在2010~2019年的位置变化。据此完成1~3题。1.2010﹣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重心()A.在几何中心周围移动 B.总体呈向北移动趋势 C.东西方向大幅度摆动 D.南北方向大幅度移动【分析】人口重心可以用来反映人口分布状况。从区域人口重心的移动轨迹可以看出区域人口分布的变化趋势。【解答】解:读图可知,2010一2019年宁夏团族自治区人口重心在南北方向上小幅度移动,东西方向上变化幅度很小,总体呈现出向北移动的趋势,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2.影响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重心分布变化的决定因素是()A.地形 B.水源 C.经济 D.交通【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有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政治、文化等。【解答】解:读宁夏回族自治区几何中心位置和人口重心在2010~2019年的位置变化图,宁夏族治区的气候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量较少,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北部地势抵平,有黄河流经,是著名的灌溉区,该区城经济相对发达,所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人口重心始终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几何中心的北部;地形与水资源状态基本稳定,交通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人口重心不断发生迁移,说明影响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重心分布变化的决定因素是经济,C正确,ABD错误。故选:C。3.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重心的移动,可能使()A.北部环境承载力下降 B.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C.中南部生态环境改善 D.人口集聚程度降低【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系;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但也会导致人才外流,劳力短缺。(2)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但也会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管理难度;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解答】解: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人口重心呈向北移动的趋势,说明中南部地区的人口向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北部地区迁移。北部人口数量增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环境承载力提高,A错误。近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人口分布不断发生变化,人口流动使得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加大,B错误。中南部人口迁出,可改善中南部生态环境,C正确。人口向北部的人口密集区迁移,人口集聚程度提高,D错误。故选:C。我国西南丘陵地区某古城实施“海绵城市”改造,根据当地降水、径流和下垫面的特征,设定改造目标为地表径流总量减少75%、外排径流总量减少60%。如图为该古城改造前后的部分水环境要素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4~5题。4.实施“海绵城市”改造后,该古城的改造目标()A.地表径流总量和外排径流总量均达标 B.地表径流总量和外排径流总量均未达标 C.地表径流总量达标,外排径流总量未达标 D.地表径流总量未达标,外排径流总量达标【分析】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解答】解:根据图中数据可计算出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地表径流总量和外排径流总量的变化。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地表径流总量的变化为:用改造前的地表径流总量减去改造后的地表径流总量的差值除以改造前的地表径流总量,再乘以100%,大约等于80%;同理,计算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外排径流总量的变化约为60%。由此可知,改造后的地表径流总量和外排径流总量均达标。综上所述,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5.“海绵城市”改造后,该古城()A.降水量显著增加 B.蒸发量显著减少 C.蓄水量显著减少 D.下渗量显著增加【分析】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解答】解:据图可知,“海绵城市”改造后地表径流总量显著减少,外排径流总量比地表径流总量大,说明下渗量增加、蓄水量增加、地下径流增多、蒸发量增加,故D正确。据图上材料分析,“海绵城市”改造后,降雨量前后变化不明显,故A错误。据图上材料分析,“海绵城市”改造后,蒸发量前后并没有显著减少,故B错误。据图上材料分析,“海绵城市”改造后,蓄水量增加,故C错误。故选:D。郊区轨道交通站点的有效接驳可以扩大轨道交通站点的覆盖范围。如图示意我国某超大城市郊区新建轨道交通站点的主要接驳方式规划。据此完成6~7题。6.影响图示区域公交线路布局的主要因素是()A.距离远近 B.出行人口数量 C.速度快慢 D.能源消耗多少【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解答】解:读我国某超大城市郊区新建轨道交通站点的主要接驳方式规划图,公交为散点状主要是为了方便居住用地居民的辅助交通方式;距离轨道交通站点稍远的小面积居住用地,公交线路呈放射状布局;距离轨道交通站点近的居住用地的公交呈环状布局。不同地区的公交线路布局是为了满足不同数量的居民出行需求,据此可推断影响图示区域公交线路布局的主要因素是出行人口数量,B正确。距离远近、速度快慢、能源消耗多少与区域公交线路布局关联不大,ACD错误。故选:B。7.针对图示区域接驳方式的特点,轨道交通站点附近应规划建设()A.超市 B.停车场 C.学校 D.公交售票点【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主要分为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包括人口密度、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地质构成、河湖分布。【解答】解:图示区域的接驳方式中,小汽车出行较频繁,故在轨道交通站点附近需规划建设停车场,B正确。轨道交通站点附近以流动人群为主,固定人口较少,消费人群不稳定,况且人们在轨道交通站点附近停留时间较短,不适宜布局超市,A错误。学校需要安静的环境,轨道交通站点附近不适合建设学校,C错误。公交多为车上自助售票,不需在站点附近专门建设售票点,D错误。故选:B。某种手表除常规的时间显示功能外,还具备指示所在地日出日落时间和昼夜时长的功能。如图为该手表部分外观,两根指针分别指示所在地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刻度下方标注了“SUNRISE”(日出)和“SUNSET”(日落),中间的柱状刻度对应所在地的昼夜时长。据此完成8~9题。8.图示功能可能无法使用的地区是()A.赤道及附近地区 B.极地及附近地区 C.零时区 D.东西十二区【分析】赤道地区终年昼夜等长,极圈以内的极地地区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解答】解:极地及其附近地区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昼长会达到24小时或0小时,根据图片中昼长的标注,此时无法显示昼长,B正确。赤道及附近地区、零时区和东西十二时区的日出、日落时刻和昼长都可以通过图示功能显示出来,ACD错误。故选:B。9.若该手表在中国使用,图示数据的经度位置可能在()A.120°E附近 B.112°E附近 C.125°E附近 D.100°E附近【分析】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太阳直射点往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的昼渐长夜渐短;北京时间即为东八区区时,对应经度为120°E。【解答】解:我国使用的是北京时间,因此图示数据的经度位置应为120°E附近,A正确,BCD错误。故选:A。黄河三角洲的南部有大片盐碱地,20世纪80年代,为了治理盐碱地,当地挖掘了大量排碱沟,把盐碱地改造成了条台田,这些排碱沟对改良土壤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当地不再需要挖排碱沟治理盐碱地,对排碱沟进行了平整。区域平整后,2022年6月粮食的产量显著增加。据此完成10~12题。10.该地不再需要挖排碱沟治理盐碱地,可能得益于()A.气候变暖 B.地壳下沉 C.降水增多 D.技术进步【分析】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盐碱地治理需要结合地理位置、降水和地形进行分析。【解答】解:AC、气候和降水是一个地区比较稳定的自然条件,故AC错误。B、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壳较稳定,近几十年没有发生地壳下沉,故B错误。D、该地不再需要挖排碱沟治理盐碱地,可能由于主要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故D正确。故选:D。11.平整排碱沟有利于()①根治土地盐碱化②提高生产效率③扩大耕地面积④减少旱涝灾害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分析】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解答】解:①、平整排碱沟不能根治土地盐碱化,故①错误。②、平整的土地利于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故②正确。③、根据材料“区域平整后,2022年6月粮食的产量显著增加”可推知粮食产量的增加平整土地后增加了耕地面积,故③正确。④、平整土地会增加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故④错误。故选:C。12.该地6月份收获的主要粮食作物最可能()A.喜湿喜热 B.耐寒耐旱 C.喜阴抗冻 D.喜盐抗风【分析】冬小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秋季播种,夏季收获,耐寒性强,但是生长速度较慢。【解答】解:A、夏季、雨季来临前粮食作物已收获,故A错误。B、该地6月份收获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冬小麦,冬小麦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第二年5、6月份收获,该地区雨季在夏季7、8月份,所以推知6月份收获的主要粮食作物最可能耐寒耐旱,故B正确。C、冬小麦生长季节阳光充足,故C错误。D、小麦不耐盐碱,故D错误。故选:B。如图为某区域森林景观分类分布示意图,该区域位于(40°24′N,116°02′E)附近,为海拔100~475米的丘陵山区,总面积约为667公顷。据此完成13~15题。13.图示森林最可能是()A.原始林 B.次生林 C.人工林 D.无法判断【分析】森林是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其包括乔木林、竹林和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按用途可以分为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用材林、经济林和能源林(原薪炭林)。【解答】解:读某区域森林景观分类分布示意图,根据图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属于季风气候区,海拔100~475米的丘陵山区,人类活动多,所以图示森林不是原始林,A错误。图示区域,森林景观除阔叶混交林、杂木林外都是纯林,纯林在区域内占主导地位,且纯林分布区边界清晰规整,所以图示不是次生林,而是人工林,BD错误,C正确。故选:C。14.该区域内以针叶林为主,主要影响因素是()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分析】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热量、水分、光照、风力、土壤肥力、土壤水分等。【解答】解:读某区域森林景观分类分布示意图,根据该地的经纬度位置、海拔和气候特征,可推知该地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区,自然植被应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但该地水资源短缺,种植针叶林主要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消耗,改善生态环境,B正确。从纬度位置可知,该地热量条件并不差,A错误。地形、土壤对植被类型具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CD错误。故选:B。15.该区域内的森林()A.分散程度较强 B.垂直分层明显 C.聚集程度较小 D.种间竞争较小【分析】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解答】解:读某区域森林景观分类分布示意图,据图可知,该地同类森林分散程度较弱,破碎程度较小,聚集程度较大,AC错误。一个小片区多为纯林,垂直分层不明显,种间竞争较小,B错误,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16.(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建宁盆地地处福建省西北部,东南方向横亘东北—西南走向的中山白石顶,另三个方向为海拔较低的山体;与我国同纬度、相近海拔的地区相比,冬季霜冻期长、降雪多,夏季光照充足。如图示意沿建宁盆地中部地形剖面及冬季降雪天气时气流运动状况。(1)描述建宁盆地在图示剖面方向上的地势变化特征。(2)分析建宁盆地冬季霜冻期长、降雪多,夏季光照充足的原因。【分析】(1)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显示剖面线上的地势起伏变化和坡度陡缓情况。(2)盆地地形相对封闭,夏季不宜散热,冬季能够阻挡冷空气的进入;盆地四周的坡向、山脉走向等也会对气候条件产生影响。【解答】解:(1)读建宁盆地中部地形剖面可知,建宁盆地的地势起伏明显;结合材料可知,建宁盆地的东南方向有中山白石顶,另三个方向有海拔较低的山体,所以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先降低后升高,且中部地势低洼,东南部地势最高。(2)根据材料可知,建宁盆地的北部山地海拔较低,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差,使得冬季南下的冷空气可以频繁进入盆地;受东南部山地的阻挡,冷空气在建宁盆地内长时间滞留,导致冬季气温低,霜冻期长;读图可知,冬季时,盆地内来自西北方向的冷空气与越过东南部山地(白石顶)的海洋暖气流相遇,易形成降雪;建宁盆地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时盛行东南风,盆地位于东南部山地的背风坡,即位于雨影区,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故答案为:(1)地势起伏明显;自西北向东南先降低后升高;中部低洼,东南部最高。(2)盆地北部山地较低,冬季南下的冷空气频繁进入盆地;冷空气受东南部山地的阻挡,在盆地内滞留时间长,导致冬季霜冻期长;冬季冷空气与越过东南部山地(白石顶)的海洋暖气流相遇,易形成降雪,导致冬季降雪多;夏季盛行东南风,盆地位雨影区,晴天多,光照充足。17.(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汽车模块化生产指在组装车辆时,整车厂用已经组装好的部件,根据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部件加以组合总成。从生产角度,模块化的核心在于相同型号的汽车部件用于生产不同的整车系统;整车生产过程中,装配零部件数量大幅减少,得以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核心技术研发和车型设计;对关联企业的生产联系方式和空间结构要求变化明显。图示意我国某大型汽车生产集团汽车从平台化生产到模块化生产关联企业联系方式和空间结构变化。(1)试对比汽车平台化生产与模块化生产供应商的地域分布差异。(2)说明实行模块化生产后,汽车生产供应链的变化及优势。(3)指出汽车模块化生产对市场的响应优势。【分析】(1)汽车平台化生产与模块化生产供应商的地域分布差异可以结合图示信息从本地供应、不受地域约束等角度分析。(2)实行模块化生产后,汽车生产供应链的变化可以从零部件生产、零配件生产等角度分析;优势可以从专业化程度、生产效率等角度分析。(3)汽车模块化生产对市场的响应优势可以从缩短研发周期、满足市场需求等角度分析。【解答】解:(1)读图可知,平台化生产时的供应商是传统供应商,而传统供应商以本地为主;模块化生产时的供应商有模块供应商和传统供应商两种,由图可知,模块供应商以本地为主,而传统供应商则不受地域的约束。(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平台化生产是由零部件生产厂直接供应给整车厂,汽车模块化生产是零配件生产厂主要供应模块厂,将零部件进行组装,再把组装好的模块供应给整车厂。优势:汽车模块化生产时相同型号的汽车部件可以用于生产不同的整车系统,使得整车生产过程中专业化程度更强,提高了汽车生产的效率。(3)实行模块化生产后,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核心技术研发和车型设计,缩短了新车型研发制造的周期;模块化生产可以将相同型号的汽车部件用于生产不同的整车系统,利于车型多样化生产,能够满足定制化需求。故答案为:(1)平台化生产的传统供应商以本地为主;模块化生产的模块供应商以本地为主,传统供应商不受地域约束。(2)变化:由零部件生产厂直接供应整车厂,转变为由零配件生产厂主要供应模块厂,再由模块厂供应整车厂。优势:专业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提高。(3)缩短了新车型研发制造周期;利于车型多样化生产;便于满足定制化需求。18.(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中亚地区现今的大范围干旱区有其深刻的大地构造背景。研究人员通过地质勘察验证和对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分析,判断在早始新世(5000万年前)中亚地区为半湿润气候区。如图示意早始新世的部分海陆格局、水汽路径与中亚的地理位置。(1)推测研究人员判断早始新世的中亚地区气候为半湿润气候的直接地质依据。(2)分析早始新世中亚地区气候湿润的原因。(3)在非洲板块和印度板块上用箭头标出板块的移动方向,并说明中亚地区随后演变为干旱气候区的过程。【分析】(1)早始新世的中亚地区气候为半湿润气候的直接地质依据需要结合化石类型进行分析。(2)早始新世中亚地区气候湿润的原因需要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进行分析。(3)中亚地区随后演变为干旱气候区的过程需要结合板块运动和地理位置进行分析。【解答】解:(1)材料信息“研究人员通过地质勘察验证和对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分析,判断在早始新世(5000万年前)中亚地区为半湿润气候区”提示及结合已学知识,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要了解地球的历史经历,研究地层是最主要的途径。生物的生长过程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由古生物形成的化石种类及特点不可避免的打上了当时地理环境的烙印。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科学家发现了不同时期主要生命形式的特点及其变化,并以此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综上所述,推测研究人员判断早始新世的中亚地区气候为半湿润气候的直接地质依据应该是(在半湿润气候环境下沉积的)地层和动植物化石。(2)材料信息“中亚地区现今的大范围干旱区有其深刻的大地构造背景”提示及结合所学中亚地理环境特征,又结合读图,可知,与现在的中亚(深居内陆,距海较远,水汽难以到达)比,早始新世,新特提斯海面积大,和中亚地区相连,水汽充足;读图可知,再加上西风环流给中亚地区带来充足的水汽,在中亚地区形成较丰富的降水;所以早始新世中亚地区气候湿润。(3)在非洲板块和印度板块上用箭头标出板块的移动方向如下图:结合已学知识,非洲板块和印度板块应该是北移,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非洲板块和印度板块北移,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使新特提斯海逐渐变小,提供水汽减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