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从根本上说,诗歌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②当我第一次读崔颢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象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这一首诗只有20个字:“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不作任何描写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女子的自语,或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象得到了显现。这是想象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③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洞悉一切。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诗的特点在抒情。作为读者,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④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是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如臧克家《老马》诗中的句子: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⑤这里写的是老马,但欣赏时,可以放开来想象它的寓意——诗是鼓励这么做的——我们相信:诗人写的是不胜重负的老马,心中要说的是他对于生活在皮鞭和奴役之下的劳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坚韧毅力的赞美。⑥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了直说。因为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正常的状况,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像的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这是诗的一般规律,也是欣赏诗歌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思想准备,或者叫做训练。当我们读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我们当然知道,它的意思并不限于字面所传达的,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意。⑦欣赏诗歌,由于它极精炼,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末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例如那悠悠的钟声造成的余韵,大体上总与羁旅客子的愁思有关。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具体的思念,则是难以确定的:有人可能因而感慨半生飘零一事无成;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也许为了贫病,也许为了惜逝……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是一缕轻愁,则是相同的。⑧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人们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够领会作者对于繁华失落的哀伤。他们对这首词的感受一般也被限定在追怀往昔的范围之内,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亡国之君的哀怨,而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怅惘、失落的情怀的寄托。(节选自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告诫欣赏者不要存有“读诗可以‘创造一切’”的不切实际的奢望,主要是因为诗歌有“不可能详尽地叙事”的特点。B.读者在欣赏诗歌时,希望在通过诗的形象获得情感共鸣之外,还能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的情感经历,但这一过程并没有创造性。C.诗歌的精炼的特点,决定了读者在欣赏时除了要把握字词所包孕的丰富含义,还要努力去寻求诗句之外所包含的不尽的韵味。D.“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稳定性”指诗中蕴含的情思有共通性,“随意性”指该情思唤起的读者的具体感受因人而异。(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创作诗歌是从丰富的世界到语言符号,读者欣赏诗歌是从语言符号返回丰富的世界,他们都属于再创造活动。B.《长干曲》后两句可以理解为“自语”,也可理解为掩饰羞窘而对“君”解释,这些理解属于文学的再创造,与读者的想象有关。C.一般来说,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免直说,一般采用隐喻的方式表达深远的意思,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给读者的欣赏增加了困难。D.读者欣赏诗歌时往往把自己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因此我们在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可能会读出自己的怅惘和失落。(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这个观点的一项是()A.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旅途风尘彭荆风天还没亮,地处云贵高原的某汽车小站就已经人声喧哗,很热闹了。我们乘坐的那辆长途客车,昨晚已约定在今天七点钟开车,现在还只有六点,车厢里就坐满了人。七点还差一刻,天就亮了。驾驶员试了试刹车,问道:“人都到齐了?”“齐了,开车吧!”好几个声音像合唱队似的,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这里还有一个同志没有来呢!”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老大妈说道。驾驶员不满意地扫了那几个说“齐了”的人一眼,大声说道:“旅客们,请再查对一下人数,不要丢下了人!”一会儿,一个拖着两根长辫子的年轻姑娘,提着一个小包匆忙地赶来了。她刚上车,刚才说“齐了”的那几个人又像合唱队似的同声喊了起来:“同志,你快点好不好?大伙都在等你一个人呢!”“是吗?”她腼腆地抬起手腕,看了看表。“我没耽误嘛!现在七点还差五分呢!”那几个合唱队员的嘴被堵住了,只有一个穿着件青灰色夹克的人,还在好强地咕哝着:“你早来一点,还不是可以早一点开车。”姑娘那略带病容的美丽脸庞上露出了一片红晕,她却宽容地没有理会。当她低声说了句:“对不起。”要我从座位上站起来给她让路时,我这才注意地看了她一眼:她上身穿着一件褪了色的黄军衣,下身却穿的是一条蓝布裤子,看来不久前,她是在部队中工作的呢!在旅途上,部队同志相见时,会立即引起一种战友相见的亲切感情,我立即给她让了路。她看了看我胸前的那几个纪念章,明白了我也是部队上的。车开了,这条路上山高路险,车子颠簸得比较厉害。我回头看了看那位姑娘,她那略带病容的脸庞显得更加苍白了,两道眉毛也几乎皱在了一起。看来,她是个身体很弱的人,她正在晕车呢!这天,我们车子到达那个中途歇宿的山城时,已经是黄昏了。车门一开,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首先和他那一伙人像一阵旋风似的拥出了,受了他们的影响,我也手忙脚乱地跟着挤出了车门,去寻找旅馆。旅社的确很难找,等我费尽力气找到一个过夜的床铺时,天已经完全黑了……我遇见那位姑娘提着那沉重的小提包,缓慢地拖着疲倦的步子走过来。我问道:“找到旅馆了么?”“没有。我最后下车,到处都被先来的人住满了。幸好那边很远的地方有家老乡愿意留我过夜。不然,真是又要在街头上露营呢!”我感到有些不安,一到地方,我们只顾自己忙着抢旅馆去了,却忘记了在车上还有一个身体弱、正在晕车的女同志。作为对同志的关怀,我们做得很不好啊!第二天早上,到七点钟时人们都已经自动在车厢里坐得整整齐齐的了,只有那个姑娘还没有来。这可引起了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的话题,他嘲弄地说道:“女同志嘛,总有些啰唆事情,起了床,还要梳辫子呀!还要擦粉呀!她在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在等候她一个人……”七点十分又过了,才看到那位姑娘头发蓬松地匆忙跑了过来。一看到全车人那不耐烦的脸色,她就知道是自己迟到了,像犯了罪似的低下头,走进车厢里来。她迅速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下来,喘着气解释道:“就是那讨厌的背心难穿,二三十个扣子,一个扣子要扣好几分钟。”穿青灰色夹克的人,仍然不肯放松:“那是什么漂亮背心?不穿也可以嘛!”中午,我们的车子在山脚下的一条小河边停了下来,旅客们也都下了车休息。那位姑娘一个人坐在一棵柳树下。在汽车上颠簸了这一上午,她的脸色更苍白了。我走过去问道:“你原来是××部队的么?”她这一路上都是沉默寡言的,这时也许是由于兴奋了,话也就像打开闸门的流水滔滔不绝地涌了出来。她告诉我:在抗美援朝刚开始的时候,她就参加志愿军到了朝鲜,最后一次战斗是在上甘岭打的。有天晚上,前沿打得很激烈,她背着一颗四十多斤的炮弹,在陡峭湿滑的山坡上爬行着,快要接近阵地时,一颗子弹打进了肩膀,她一阵昏迷,当时就连人和炮弹一同摔下了山沟里……坐在我们周围的人越来越多了,也许是旅途寂寞谁都想听故事,但我却看到他们的脸上都显出了一种惊讶的神色,谁能想到:这个外貌文静的姑娘,却是个曾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出生入死的人呢!“伤口都治好了么?”我问道。她低垂下眼睛,忧郁地说道:“肩膀上的伤口是好了,背脊骨却还要穿着矫形背心长期疗养。我的一个哥哥在云南边疆工作,那边气候好,他来信要我到他那里去。这次就是去我哥哥那里。”哦!我明白了,我完全明白了。可是我们却不了解她的痛苦,有些人还冷酷地讽刺嘲弄她。这些人真不像个新社会的公民。我抬起头向周围看了看,那些“合唱队员”们也坐在离我们不远的一棵柳树下听着我们谈话呢!奇怪,这时候他们都失去了平常那种高谈阔论、嘲笑一切的“气概”,脸上都是白一块、红一块的似乎有什么事使他们不安,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嘴唇一动一动地想说什么,却又没有说出来。傍晚,汽车又到了一个中途歇宿的小站。当我们正茫然地在街头上徘徊时,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已快步从一家旅馆里奔了出来,对着她说道:“同志,你是不是还没有找到旅馆?我们已为你订好了一个房间。”“为我?”她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感到很突然。怎么也想不到这些人会关心起她来。那些“合唱队员”们一窝蜂地拥上来,接过她的手提包,拥着她就往旅馆里走去。第二天早上,要开车的时候我才想起来应该设法为她换一个座位,出乎我的意外,她已安然在第一排的窗户边坐好了,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正坐在她原来的座位上呢!看见我,他向我笑了笑,我也亲切地向他笑了笑。汽车又在那平坦的公路上飞驰着,朝霞刚洒满天边,公路旁的草丛和树梢上还挂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秧田里那嫩绿的秧苗已长得很高了,绿茵茵的就像一块块新织的绒毯铺在那广阔的田野里。这时,有人伏在车窗上轻声哼起了一支歌,歌词是叙说人们在幸福的生活里,怀念起那些为他们战斗过的英雄们……(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驾驶员开车前先试了试刹车,并要求车上的旅客查对一下人数,可见这是一位工作很负责任的司机。B.年轻姑娘因为上车比别人迟而被同车人指责,她没有解释,可见她心地善良、心胸开阔。C.当发现姑娘找不到旅馆只能寄宿在很远的老乡家里时,我们同车人都为此感到十分愧疚而自责。D.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尽管表面上是一个自私爱发牢骚的人,但其实也是一个明白事理、知错能改的人。(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用“合唱队员”来称呼车上的部分旅客,生动地刻画了这些人吵闹不休的样子,意在讽刺他们自私的行为。B.小说善于运用悬念,前部分写姑娘每次上车总比别人迟,先引出读者的好奇与疑惑,后文再揭晓原因。C.穿青灰色夹克的人一开始的“嘲讽”与后来的主动找旅舍和换座,形成强烈的反差,说明“我”对姑娘的关心感动了他。D.小说以一支歌的歌词内容作结尾,意味深长,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讴歌了为人民而战斗的英雄们。(3)小说以“我”作为叙事视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同为战争题材,这篇小说与茹志鹃的《百合花》风格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5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文段一: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摘编自《三国志•魏武纪》)文段二: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节选自曹操《求贤令》)(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字母写在答题卡上。公谓A诸将曰B吾降C张绣等D失不便E取其质F以至G于此(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顿首,旧时一种礼节,跪而头短暂叩地,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敬礼。B.“唯魏种且不弃孤也”中“且”与短语“且战且退”中“且”含义不同。C.字,人的表字,在本名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有相同相近关系的称谓。D.‘遂亡归吕布”中的“亡”与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含义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善于反省,知错就改。曹操深受张绣投降又反叛之害,自己中箭,长子被杀,他当众检讨剖析错误,并承诺不再犯错。B.曹操年少有为,为人看重。曹操年少时尚义任侠,机灵能干,善于随机应变,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尤其被桥玄、何颢看重。C.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魏种和毕谌都曾离开过曹操,在将两人活捉后,曹操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不计前嫌,对两人继续重用。D.《求贤令》和《短歌行》中均表达了曹操的“求贤若渴”之情,但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有较大不同,前者多直接表达,后者多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4)翻译下列句子。①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②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5)文段二中,对“有行”和“上进”的关系,曹操的观点是什么?他举了哪些例子去证明?请概括回答。(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乡村四月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前两句写初夏的江南,色调鲜明,意境朦胧;动静结合,有声有色。B.第二首诗写渔者在江上往来,因喜爱鲈鱼美味,而不惜冒险出没在风波里。C.两首诗皆语言质朴生动,毫无斧凿之痕迹;风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D.两首诗皆写景亦写人,但写法各不同,第一首先景后人;第二首人即是景。(2)两首诗的描写对象都是劳动者,但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却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5.(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琵琶行》中一曲终了,白居易用“,”两句景物描写侧面写出琵琶女演奏技巧的高超,感染力之强。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赞美英雄豪杰战斗过的地方风景壮丽,更赞美叱咤风云的豪杰,向下阕过渡的句子是“,”。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气势如虹、战功赫赫的两句是“,”。④《短歌行》中曹操借用《诗经•郑风》中的诗句,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的句子“,”。⑤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奇幻色彩。(四)课内文言知识(本题共6小题,18分)6.(3分)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艰难苦恨繁霜鬓(极,表程度)栗深林兮惊层巅(认为……战栗) B.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损伤)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状况) C.去来江口守空船(回来)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D.天姥连天向天横(遮蔽)暮去朝来颜色故(容貌)7.(3分)下列选项中对典故内容和使用典故的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周公吐哺:相传周公曾在吃饭时屡次吐出口中的食物,迫不及待地接见贤才。曹操在《短歌行》里运用该典故是为了表现自己求贤心切,愿意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招待贤才。 B.杜鹃啼血:传说古蜀国的望帝禅让后化为杜鹃,昼夜啼叫,直到啼出血来才停止。常用于形容哀痛到了极点。白居易在《琵琶行》里运用该典故是为了表现环境的艰苦和内心的痛苦。 C.封狼居胥:汉代霍去病曾远征匈奴,封狼居胥山而还。《永遇乐》在这里运用该典故,是为了表现刘义隆向霍去病学习的壮志,暗示南宋朝廷也应该像刘义隆一样坚定地北伐。 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战国时期赵王想重新启用年老的廉颇,于是派人去查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在使者面前吃下饭一斗,表示自己尚可大用。辛弃疾在《永遇乐》中运用该典故,是为了表达自己还想为国征战、以身报国的豪情。8.(3分)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襟危坐危:端正 B.山川相缪缪:盘绕 C.洗盏更酌更:更换 D.肴核既尽既:已经9.(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乌鹊南飞 B.云青青兮欲雨 C.灰飞烟灭 D.千古风流人物10.(3分)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B.青冥浩荡不见底 C.一夜飞度镜湖月 D.惟觉时之枕席11.(3分)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老大嫁作商人妇水澹澹兮生烟 B.人生几何整顿衣裳起敛容 C.明年秋,送客湓浦口烽火扬州路 D.百年多病独登台低眉信手续续弹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8分)12.(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过去十年,图像和视频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现实生活。从最初十几秒到十分钟的短视频,再到更长的直播,①。这些年,数百亿条的各类平台上的视频,共同构建起当代生活的数字化。我们应该以何种姿态理解这个已经逐渐形成的全景社会?没有一种媒介形式,能如今天的直播和短视频,可以勾连大众和小众,展示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类人群的面貌,进而把全球景观纳入其中。丰富、及时、新颖的视频攫取了过多的注意力,尽管一些直播平台在2021年发出上亿次适度使用的提醒,②。当直播和围观成为常态,碎片化信息泛滥,造成人们的认识片面,甚至一些真相不明的声音或谣言也趁机滋生,在潜移默化中,海量的影像正不断重建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乃至我们的情感。基于此,直播和短视频平台开始被要求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句子完整地写到答题卡上。(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13.(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大千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相遇。除了人与人的相遇,还有一路向北的野生亚洲象与人类相遇,2022年冬奥与北京相遇……总有一次相遇美得刻骨铭心。请展开联想,以“你是我最美的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从根本上说,诗歌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②当我第一次读崔颢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象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这一首诗只有20个字:“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不作任何描写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女子的自语,或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象得到了显现。这是想象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③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洞悉一切。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诗的特点在抒情。作为读者,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④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是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如臧克家《老马》诗中的句子: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⑤这里写的是老马,但欣赏时,可以放开来想象它的寓意——诗是鼓励这么做的——我们相信:诗人写的是不胜重负的老马,心中要说的是他对于生活在皮鞭和奴役之下的劳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坚韧毅力的赞美。⑥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了直说。因为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正常的状况,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像的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这是诗的一般规律,也是欣赏诗歌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思想准备,或者叫做训练。当我们读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我们当然知道,它的意思并不限于字面所传达的,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意。⑦欣赏诗歌,由于它极精炼,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末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例如那悠悠的钟声造成的余韵,大体上总与羁旅客子的愁思有关。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具体的思念,则是难以确定的:有人可能因而感慨半生飘零一事无成;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也许为了贫病,也许为了惜逝……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是一缕轻愁,则是相同的。⑧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人们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够领会作者对于繁华失落的哀伤。他们对这首词的感受一般也被限定在追怀往昔的范围之内,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亡国之君的哀怨,而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怅惘、失落的情怀的寄托。(节选自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作者告诫欣赏者不要存有“读诗可以‘创造一切’”的不切实际的奢望,主要是因为诗歌有“不可能详尽地叙事”的特点。B.读者在欣赏诗歌时,希望在通过诗的形象获得情感共鸣之外,还能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的情感经历,但这一过程并没有创造性。C.诗歌的精炼的特点,决定了读者在欣赏时除了要把握字词所包孕的丰富含义,还要努力去寻求诗句之外所包含的不尽的韵味。D.“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稳定性”指诗中蕴含的情思有共通性,“随意性”指该情思唤起的读者的具体感受因人而异。(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诗人创作诗歌是从丰富的世界到语言符号,读者欣赏诗歌是从语言符号返回丰富的世界,他们都属于再创造活动。B.《长干曲》后两句可以理解为“自语”,也可理解为掩饰羞窘而对“君”解释,这些理解属于文学的再创造,与读者的想象有关。C.一般来说,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免直说,一般采用隐喻的方式表达深远的意思,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给读者的欣赏增加了困难。D.读者欣赏诗歌时往往把自己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因此我们在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可能会读出自己的怅惘和失落。(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这个观点的一项是(A)A.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解答】(1)B.“这一过程并没有创造性”错。原文是说“作为读者,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故选B。(2)A.“他们都属于再创造活动”错。原文是说“从根本上说,诗歌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并未说诗人创作诗歌属于再创造。故选A。(3)A.“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属于情节的叙述和人物的刻画,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这个观点。故选A。答案:(1)B(2)A(3)A(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旅途风尘彭荆风天还没亮,地处云贵高原的某汽车小站就已经人声喧哗,很热闹了。我们乘坐的那辆长途客车,昨晚已约定在今天七点钟开车,现在还只有六点,车厢里就坐满了人。七点还差一刻,天就亮了。驾驶员试了试刹车,问道:“人都到齐了?”“齐了,开车吧!”好几个声音像合唱队似的,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这里还有一个同志没有来呢!”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老大妈说道。驾驶员不满意地扫了那几个说“齐了”的人一眼,大声说道:“旅客们,请再查对一下人数,不要丢下了人!”一会儿,一个拖着两根长辫子的年轻姑娘,提着一个小包匆忙地赶来了。她刚上车,刚才说“齐了”的那几个人又像合唱队似的同声喊了起来:“同志,你快点好不好?大伙都在等你一个人呢!”“是吗?”她腼腆地抬起手腕,看了看表。“我没耽误嘛!现在七点还差五分呢!”那几个合唱队员的嘴被堵住了,只有一个穿着件青灰色夹克的人,还在好强地咕哝着:“你早来一点,还不是可以早一点开车。”姑娘那略带病容的美丽脸庞上露出了一片红晕,她却宽容地没有理会。当她低声说了句:“对不起。”要我从座位上站起来给她让路时,我这才注意地看了她一眼:她上身穿着一件褪了色的黄军衣,下身却穿的是一条蓝布裤子,看来不久前,她是在部队中工作的呢!在旅途上,部队同志相见时,会立即引起一种战友相见的亲切感情,我立即给她让了路。她看了看我胸前的那几个纪念章,明白了我也是部队上的。车开了,这条路上山高路险,车子颠簸得比较厉害。我回头看了看那位姑娘,她那略带病容的脸庞显得更加苍白了,两道眉毛也几乎皱在了一起。看来,她是个身体很弱的人,她正在晕车呢!这天,我们车子到达那个中途歇宿的山城时,已经是黄昏了。车门一开,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首先和他那一伙人像一阵旋风似的拥出了,受了他们的影响,我也手忙脚乱地跟着挤出了车门,去寻找旅馆。旅社的确很难找,等我费尽力气找到一个过夜的床铺时,天已经完全黑了……我遇见那位姑娘提着那沉重的小提包,缓慢地拖着疲倦的步子走过来。我问道:“找到旅馆了么?”“没有。我最后下车,到处都被先来的人住满了。幸好那边很远的地方有家老乡愿意留我过夜。不然,真是又要在街头上露营呢!”我感到有些不安,一到地方,我们只顾自己忙着抢旅馆去了,却忘记了在车上还有一个身体弱、正在晕车的女同志。作为对同志的关怀,我们做得很不好啊!第二天早上,到七点钟时人们都已经自动在车厢里坐得整整齐齐的了,只有那个姑娘还没有来。这可引起了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的话题,他嘲弄地说道:“女同志嘛,总有些啰唆事情,起了床,还要梳辫子呀!还要擦粉呀!她在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在等候她一个人……”七点十分又过了,才看到那位姑娘头发蓬松地匆忙跑了过来。一看到全车人那不耐烦的脸色,她就知道是自己迟到了,像犯了罪似的低下头,走进车厢里来。她迅速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下来,喘着气解释道:“就是那讨厌的背心难穿,二三十个扣子,一个扣子要扣好几分钟。”穿青灰色夹克的人,仍然不肯放松:“那是什么漂亮背心?不穿也可以嘛!”中午,我们的车子在山脚下的一条小河边停了下来,旅客们也都下了车休息。那位姑娘一个人坐在一棵柳树下。在汽车上颠簸了这一上午,她的脸色更苍白了。我走过去问道:“你原来是××部队的么?”她这一路上都是沉默寡言的,这时也许是由于兴奋了,话也就像打开闸门的流水滔滔不绝地涌了出来。她告诉我:在抗美援朝刚开始的时候,她就参加志愿军到了朝鲜,最后一次战斗是在上甘岭打的。有天晚上,前沿打得很激烈,她背着一颗四十多斤的炮弹,在陡峭湿滑的山坡上爬行着,快要接近阵地时,一颗子弹打进了肩膀,她一阵昏迷,当时就连人和炮弹一同摔下了山沟里……坐在我们周围的人越来越多了,也许是旅途寂寞谁都想听故事,但我却看到他们的脸上都显出了一种惊讶的神色,谁能想到:这个外貌文静的姑娘,却是个曾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出生入死的人呢!“伤口都治好了么?”我问道。她低垂下眼睛,忧郁地说道:“肩膀上的伤口是好了,背脊骨却还要穿着矫形背心长期疗养。我的一个哥哥在云南边疆工作,那边气候好,他来信要我到他那里去。这次就是去我哥哥那里。”哦!我明白了,我完全明白了。可是我们却不了解她的痛苦,有些人还冷酷地讽刺嘲弄她。这些人真不像个新社会的公民。我抬起头向周围看了看,那些“合唱队员”们也坐在离我们不远的一棵柳树下听着我们谈话呢!奇怪,这时候他们都失去了平常那种高谈阔论、嘲笑一切的“气概”,脸上都是白一块、红一块的似乎有什么事使他们不安,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嘴唇一动一动地想说什么,却又没有说出来。傍晚,汽车又到了一个中途歇宿的小站。当我们正茫然地在街头上徘徊时,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已快步从一家旅馆里奔了出来,对着她说道:“同志,你是不是还没有找到旅馆?我们已为你订好了一个房间。”“为我?”她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感到很突然。怎么也想不到这些人会关心起她来。那些“合唱队员”们一窝蜂地拥上来,接过她的手提包,拥着她就往旅馆里走去。第二天早上,要开车的时候我才想起来应该设法为她换一个座位,出乎我的意外,她已安然在第一排的窗户边坐好了,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正坐在她原来的座位上呢!看见我,他向我笑了笑,我也亲切地向他笑了笑。汽车又在那平坦的公路上飞驰着,朝霞刚洒满天边,公路旁的草丛和树梢上还挂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秧田里那嫩绿的秧苗已长得很高了,绿茵茵的就像一块块新织的绒毯铺在那广阔的田野里。这时,有人伏在车窗上轻声哼起了一支歌,歌词是叙说人们在幸福的生活里,怀念起那些为他们战斗过的英雄们……(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驾驶员开车前先试了试刹车,并要求车上的旅客查对一下人数,可见这是一位工作很负责任的司机。B.年轻姑娘因为上车比别人迟而被同车人指责,她没有解释,可见她心地善良、心胸开阔。C.当发现姑娘找不到旅馆只能寄宿在很远的老乡家里时,我们同车人都为此感到十分愧疚而自责。D.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尽管表面上是一个自私爱发牢骚的人,但其实也是一个明白事理、知错能改的人。(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用“合唱队员”来称呼车上的部分旅客,生动地刻画了这些人吵闹不休的样子,意在讽刺他们自私的行为。B.小说善于运用悬念,前部分写姑娘每次上车总比别人迟,先引出读者的好奇与疑惑,后文再揭晓原因。C.穿青灰色夹克的人一开始的“嘲讽”与后来的主动找旅舍和换座,形成强烈的反差,说明“我”对姑娘的关心感动了他。D.小说以一支歌的歌词内容作结尾,意味深长,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讴歌了为人民而战斗的英雄们。(3)小说以“我”作为叙事视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同为战争题材,这篇小说与茹志鹃的《百合花》风格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解答】(1)C.“我们同车人都为此感到十分愧疚而自责”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我感到有些不安”,不能代表同车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故选C。(2)C.“说明‘我’对姑娘的关心感动了他”说法不准确,穿青灰色夹克的人的转变主要是因为听到姑娘的经历后,被姑娘的事迹所感动,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故选C。(3)小说以“我”作为叙事视角,首先,“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如“当她低声说了句:‘对不起。’要我从座位上站起来给她让路时,我这才注意地看了她一眼”,使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我”的感受和思考推动情节发展,“我感到有些不安,一到地方,我们只顾自己忙着抢旅馆去了,却忘记了在车上还有一个身体弱、正在晕车的女同志”,这种不安促使读者思考同车人的行为,也为后文穿青灰色夹克的人的转变埋下伏笔。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人物形象,“她上身穿着一件褪了色的黄军衣,下身却穿的是一条蓝布裤子”刻画了姑娘朴素的形象;“我”看到姑娘被嘲讽却宽容地没有理会,展现了姑娘的宽容大度;看到穿青灰色夹克的人态度转变,也使读者更清晰地感受到他的变化。(4)在这篇小说与茹志鹃的《百合花》中,都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描写。本文中,通过姑娘的回忆展现战争,“有天晚上,前沿打得很激烈,她背着一颗四十多斤的炮弹,在陡峭湿滑的山坡上爬行着……”。《百合花》也是从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日常互动中侧面反映战争。两篇小说都注重人物形象刻画,本文里姑娘虽外表文静却坚强勇敢,面对他人的嘲讽宽容大度,如被指责迟到时,“一看到全车人那不耐烦的脸色,她就知道是自己迟到了,像犯了罪似的低下头”;穿青灰色夹克的人从自私爱发牢骚转变为关心他人。《百合花》中,小通讯员的羞涩憨厚、新媳妇的善良淳朴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两篇都以小见大,本文通过姑娘和同车人的故事歌颂战斗英雄和人们的转变;《百合花》则通过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表现军民鱼水情。答案:(1)C(2)C(3)①“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使故事更具真实性。②“我”的感受和思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我”对姑娘的关心,引发了穿青灰色夹克的人的转变。③“我”的视角便于展现人物形象,通过“我”的观察,刻画了姑娘的坚强勇敢、宽容大度以及穿青灰色夹克的人的转变。(4)①两篇小说都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描写,而是通过小人物的经历展现战争。②都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如《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本文中的姑娘和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形象鲜明。③都以小见大,通过平凡人物的故事反映深刻的主题,《百合花》表现了军民鱼水情,本文则歌颂了战斗英雄和人们的转变。二、古代诗文阅读(5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文段一: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摘编自《三国志•魏武纪》)文段二: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节选自曹操《求贤令》)(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字母写在答题卡上。公谓A诸将曰B吾降C张绣等D失不便E取其质F以至G于此(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顿首,旧时一种礼节,跪而头短暂叩地,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敬礼。B.“唯魏种且不弃孤也”中“且”与短语“且战且退”中“且”含义不同。C.字,人的表字,在本名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有相同相近关系的称谓。D.‘遂亡归吕布”中的“亡”与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含义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曹操善于反省,知错就改。曹操深受张绣投降又反叛之害,自己中箭,长子被杀,他当众检讨剖析错误,并承诺不再犯错。B.曹操年少有为,为人看重。曹操年少时尚义任侠,机灵能干,善于随机应变,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尤其被桥玄、何颢看重。C.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魏种和毕谌都曾离开过曹操,在将两人活捉后,曹操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不计前嫌,对两人继续重用。D.《求贤令》和《短歌行》中均表达了曹操的“求贤若渴”之情,但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有较大不同,前者多直接表达,后者多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4)翻译下列句子。①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②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5)文段二中,对“有行”和“上进”的关系,曹操的观点是什么?他举了哪些例子去证明?请概括回答。【解答】(1)句意:曹公对将领们说:“我降伏张绣等人,过失就在于没有立即扣押他们的人质,以致于落到这种地步。”“公谓诸将曰”表示曹操对各将领说的话,“曰”表示领起后文说话的内容,故应在B处断开;“吾降张绣等”主谓宾齐全,中间不能断开,“失”是失误,作下句的主语,“失”前断开,即D处;“以至于此”表示前文“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的结果,故应在其前断开,即F处。故选BDF。(2)A.正确。B.“唯魏种且不弃孤也”中“且”,副词,将。“且战且退”中“且”,连词,又;一边……一边。两句中“且”含义不同。句意:只有魏种将不会背叛我。/一边作战一边后退。C.“有相同相近关系”不全面,字是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与本名意思可以相同、相近,也可以相反。D.“遂亡归吕布”中的“亡”,逃亡。“亡羊补牢”中的“亡”,丢失。两句中“亡”含义不相同。句意:就逃亡归附了吕布。/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故选C。(3)B.“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错误,原文为“世人未之奇”,是说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故选B。(4)①释:放开、松开;缚:捆绑的绳子;属:托付,委托;河北:黄河以北。译文:松开捆绑他的绳子而任命他。让魏种担任河内太守,把黄河以北地区的事务都委托给他。②“孝于其亲”,状语后置,对他的双亲孝顺;“岂”,哪里,怎么;“此吾所求也”,判断句,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译文:那个人能对他的双亲孝顺,怎能不也对君主忠诚呢(难道不也会对君主忠诚吗)!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5)结合“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可知,曹操认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结合“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可知,举了陈平和苏秦的例子证明。答案:(1)BDF(2)C(3)B(4)①松开捆绑他的绳子而任命他。让魏种担任河内太守,把黄河以北地区的事务都委托给他。②那个人能对他的双亲孝顺,怎能不也对君主忠诚呢(难道不也会对君主忠诚吗)!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5)①曹操认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②举了陈平和苏秦的例子证明。参考译文:文段一: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曹公年轻时机敏警悟,有谋略,但负气仗义而放纵不拘,不从事操行的修养和学业的研习,所以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只有梁国的桥玄、南阳的何颙都认为他与众不同。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大乱,不是命世之才不能拯救,能够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吧!”二十岁时,曹公被推举为孝廉任郎官,又被征召授任为议郎。建安二年,张绣等人投降,不久又后悔,再次反叛。曹公和他交战,军队战败,被流箭射中,大儿子曹昂被杀害。曹公就带领军队返回舞阴,张绣率领骑兵攻掠,曹公反击打败了他。曹公对将领们说:“我降伏张绣等人,过失就在于没有立即扣押他们的人质,以致于落到这种地步。我已知道失败的原因。请大家看着,从今以后我不会再失败了。”便撤兵回到了许都。当初,曹公举荐魏种作孝廉。兖州叛乱,曹公说:“只有魏种将不会背叛我。”等到听说魏种逃走,曹公生气地说:“只要魏种向南不逃到越地,向北不逃到胡地,我就不会饶恕你!”建安四年春天,活捉魏种,曹公说:“只因为他是个人才啊!”松开捆绑他的绳子而任命他。任命魏种为河内太守,把黄河以北地区的事务都委托给他治理。当初,曹公担任兖州牧,任命东平的毕谌为别驾从事。张邈发动叛乱,劫持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太祖就拜别遣还毕谌,说:“你的老母亲在张邈那儿,你可以离去。”毕谌磕头向太祖表明自己没有二心,太祖赞赏他,并为他流下眼泪。可毕谌离开之后,就逃亡归附了吕布,等到吕布被打败,毕谌被生擒。大家都为毕谌担忧,太祖说:“那个人能对他的双亲孝顺,怎会不对君主忠诚呢!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封他为鲁国国相。文段二:建安十五年春,曹公下令说:“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如果一定要是有德行(廉洁)之士然后才能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能称霸当世!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建安十六年,又下令道:“有德行的人,未必能有所作为;有所作为的人,未必就有德行。陈平难道是一个行为惇厚的人吗?苏秦难道是一个恪守信用的人吗?但是陈平巩固了汉代大业,苏秦济助了弱小的燕国。由此而言,一个人如果有些缺点,难道就一定要抛弃而不任用吗?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乡村四月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第一首前两句写初夏的江南,色调鲜明,意境朦胧;动静结合,有声有色。B.第二首诗写渔者在江上往来,因喜爱鲈鱼美味,而不惜冒险出没在风波里。C.两首诗皆语言质朴生动,毫无斧凿之痕迹;风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D.两首诗皆写景亦写人,但写法各不同,第一首先景后人;第二首人即是景。(2)两首诗的描写对象都是劳动者,但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却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解答】(1)B.“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的并非渔者,而是食鱼者。故选B。(2)同:两首诗都描写了劳动的紧张与忙碌的情景,如前者的“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者的“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表达了诗人对勤劳的劳动者的讴歌。异:前者“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描绘了美好的自然风光,“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展现了劳动者的繁忙与劳碌,表现的是对自然景物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也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后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高尚情操。答案:(1)B(2)相同:两首诗都写了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寄寓了对劳动者辛勤劳动的赞美。不同:翁诗通过描绘明丽的风光和农忙景象,展现自然之美与劳动之美的和谐统一,表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范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译文:《乡村四月》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江上渔者》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赏析:《乡村四月》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江上渔者》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平常的艺术效果。(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5.(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琵琶行》中一曲终了,白居易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景物描写侧面写出琵琶女演奏技巧的高超,感染力之强。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赞美英雄豪杰战斗过的地方风景壮丽,更赞美叱咤风云的豪杰,向下阕过渡的句子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气势如虹、战功赫赫的两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④《短歌行》中曹操借用《诗经•郑风》中的诗句,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⑤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奇幻色彩。【解答】故答案为:①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重点字:舫)②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重点字:豪)③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重点字:戈)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重点字:衿)⑤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重点字:壁)(四)课内文言知识(本题共6小题,18分)6.(3分)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艰难苦恨繁霜鬓(极,表程度)栗深林兮惊层巅(认为……战栗) B.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损伤)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状况) C.去来江口守空船(回来)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D.天姥连天向天横(遮蔽)暮去朝来颜色故(容貌)【解答】A.“苦”困苦。“栗”使……战栗。B.“损”表示程度深。C.“来”是虚词,无意义。D.正确。故选:D。7.(3分)下列选项中对典故内容和使用典故的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周公吐哺:相传周公曾在吃饭时屡次吐出口中的食物,迫不及待地接见贤才。曹操在《短歌行》里运用该典故是为了表现自己求贤心切,愿意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招待贤才。 B.杜鹃啼血:传说古蜀国的望帝禅让后化为杜鹃,昼夜啼叫,直到啼出血来才停止。常用于形容哀痛到了极点。白居易在《琵琶行》里运用该典故是为了表现环境的艰苦和内心的痛苦。 C.封狼居胥:汉代霍去病曾远征匈奴,封狼居胥山而还。《永遇乐》在这里运用该典故,是为了表现刘义隆向霍去病学习的壮志,暗示南宋朝廷也应该像刘义隆一样坚定地北伐。 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战国时期赵王想重新启用年老的廉颇,于是派人去查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在使者面前吃下饭一斗,表示自己尚可大用。辛弃疾在《永遇乐》中运用该典故,是为了表达自己还想为国征战、以身报国的豪情。【解答】C.“暗示南宋朝廷也应该像刘义隆一样坚定地北伐”错误,应该是暗示南宋朝廷不应该像刘义隆一样草率地北伐。故选:C。8.(3分)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襟危坐危:端正 B.山川相缪缪:盘绕 C.洗盏更酌更:更换 D.肴核既尽既:已经【解答】C.更:再。句意:洗净酒杯重新饮酒。故选:C。9.(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乌鹊南飞 B.云青青兮欲雨 C.灰飞烟灭 D.千古风流人物【解答】A.南,向南,名词作状语。B.雨,下雨,名词作动词。C.灰,像灰一样,名词作状语;烟,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