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多校联考五年级(上)期中科学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多校联考五年级(上)期中科学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多校联考五年级(上)期中科学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多校联考五年级(上)期中科学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多校联考五年级(上)期中科学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多校联考五年级(上)期中科学试卷一、科学概念填空题(每空2%,共10%)1.(2分)光源根据来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太阳属于自然光源,属于人造光源。2.(2分)雨后,阳光照进浓密的水雾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的程度不一样,就会出现各种颜色的光,进而让站在适当位置的人看见彩虹。3.(2分)科学家利用光的原理测量出了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4.(4分)河流注入湖泊或海洋时,河水所携带的泥沙会,形成向湖或海洋伸展的平地。这种平地外形像三角形,叫。二、判断题(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每小题1%,共5%)5.(1分)科科通过夜视仪能看到隐藏在黑暗角落里的猫。()6.(1分)户外广告牌的灯光好刺眼。光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光污染,影响我们的生活。()7.(1分)科科拿起水杯,在杯中水面上看到自己的倒影,同时看到落在桌面上的水杯的影子。这两个影产生的原理相同。()8.(1分)除了地震、火山等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也不小。()9.(1分)地球各层结构的厚度是不一样的,最外层的地壳比其下面的地幔厚。()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共55%)周末,科科和家人一起在家中用投影仪观看电影。10.(2.5分)科科家的投影幕布表面是白色的,这是为了()A.加强反射 B.减弱反射 C.保护眼睛11.(2.5分)科科观看电影时,光的传播路径是()A.幕布→投影仪→人眼 B.人眼→投影仪→幕布 C.投影仪→幕布→人眼12.(2.5分)弟弟把手放在投影仪的镜头前,用手做出各种姿态,在幕布上形成手影,这是由于()A.光的反射 B.光沿直线传播 C.光的折射13.(2.5分)下列现象中,与上题原理相同的是()A.日食 B.先见闪电,后听雷声 C.水中的倒影14.(2.5分)电影结束,科科举起一个三棱镜,投影仪发出的一束白光正好照在三棱镜上,幕布上出现了一道彩虹,这道彩虹是由()形成的。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弟弟对彩虹的形成原理很感兴趣。为了帮助弟弟更好理解,科科带着弟弟进行了下面的实验探究。15.(2.5分)“作品一”设计巧妙,打开手电筒,屏上出现彩色光带,圆筒中可能是()A.三棱铁块 B.三棱玻璃 C.三棱木块16.(2.5分)“作品一”产生的效果所利用的原理和生活中哪种现象的原理相近?()A.彩虹 B.波光粼粼的湖面 C.立竿见影17.(2.5分)根据“作品二”屏上的影子判断,T形圆筒②口处放置的贴纸应该是()A. B. C.18.(2.5分)“作品二”中,科科想让光线从T形圆筒中①进③出。科科在T形圆筒中放置镜子的位置是()A. B. C.19.(2.5分)科科想用“作品三”观察光的传播,但是看不清水中的光线。下列做法中,可以让科科看见光在水中传播的是()A.把激光笔换成手电筒 B.把清水换成纯牛奶 C.在清水中加入适量的牛奶20.(2.5分)弟弟弄懂了彩虹原理,科科又带着弟弟一起制作了一个彩虹走马灯。当他使用白光作为光源,并快速旋转走马灯顶部彩色盘时,能看到彩色盘变成()A.灰白色 B.黑色 C.红色科学公园正在举办地质科普展。午饭后,妈妈带科科和弟弟一起去公园参观。21.(2.5分)公园展区怪石林立,姿态各异。科科注意到几座外形酷似“蘑菇”的奇特岩石,他认为这种岩石应该是()A.地震时岩石碎裂形成的 B.火山喷发的岩浆冷却后自然形成的 C.携带沙子的大风长期侵蚀形成的22.(2.5分)公园内有一处瀑布。科科通过观察,认为水流对这里的地貌产生了影响。以下不能作为他判断依据的是()A.瀑布的水没有变得浑浊,仍然很清澈 B.瀑布后面的岩壁上有许多坑洞 C.岩壁下方形成了天然的巨大凹陷科普展上有地质活动模拟体验区,科科便设计了对比实验和弟弟一起探索植物对雨水侵蚀地表的影响。土地的变化水流的变化A组(有植被覆盖)土地变得湿润,表面变化不大水流有一点浑浊,含沙量少B组(无植被覆盖)土地湿润,表面坑坑洼洼水流十分浑浊,带走大量泥沙23.(2.5分)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其他条件保持相同。A.植被覆盖 B.山坡土质 C.降雨量24.(2.5分)两人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土地上有植物覆盖的作用是()A.增加径流中的泥沙量 B.使得土地侵蚀更严重 C.减弱降雨对土地的侵蚀25.(2.5分)对比观察降雨前后无植被覆盖小山丘的变化,可以发现()降雨前降雨后土壤变化A.降雨只是打湿了地表 B.降雨几乎不会改变地表形态 C.降雨会改变地表形态26.(2.5分)小山丘表面出现“水沟”,松散的泥土被雨水带走后,容易堆积在()A.山丘顶部 B.山丘中部 C.山丘底部27.(2.5分)下列做法中,可以减缓土地被雨水侵蚀的是()A.砍伐森林 B.植树造林 C.开山挖矿科科他们继续参观展区,并聆听科普讲解员的介绍。28.(2.5分)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是()A.风的侵蚀作用 B.水的沉积作用 C.水的侵蚀作用29.(2.5分)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带走大量泥沙并沉积于下游,使它的下游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地上河”(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治理“地上河”最根本的办法是()A.进一步加高黄河堤岸 B.清除黄河河床的泥沙 C.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30.(2.5分)科普展上有一张美丽的长白山天池的照片,长白山天池是我国最著名的湖泊之一,它是一座()A.火山口湖 B.堰塞湖 C.人工湖31.(2.5分)小科通过学习了解到,火山喷发对环境也有一些好处,但不包括()A.产生火山地热 B.火山气体影响气候 C.火山灰提高土壤肥力四、探究实践题(共30%)32.(16分)探究一:回家后,科学兴致正浓的两人,又继续探究起光的知识。(1)如图所示,科科在点燃的蜡烛和光屏中间放了一块带小孔挡板,光屏上会呈现一个倒立的蜡烛的像原理。科科知道利用了这一原理形成的现象还有。(2)弟弟拿一把勺子放在蜡烛旁对着墙壁,墙壁上出现一块亮斑,这是因为。A.勺子将光线集中反射到墙壁上B.勺子将光线集中折射到墙壁上C.勺子发出的光线照射到墙壁上(3)下列物品的使用原理,与(2)小题原理一样的是。(4)科科知道,光被反射时,反射角入射角。(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5)为了让弟弟直观感受光的传播路线的变化,科科设计了一个“光走迷宫”的游戏,光从“入口”进入”表示镜子,用“”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及方向)33.(14分)探究二:直观感受火山喷发的过程。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会涌出地表。科科利用玻璃瓶、清水、木屑、泡腾片、红墨水、搅拌棒等材料来模拟岩浆喷涌的情形。(1)首先,科科往玻璃瓶中倒入小半瓶清水,再滴入一些红墨水搅拌均匀。(2)接着,科科向玻璃瓶中加入木屑,使木屑漂满水面。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屑用来模拟。(选填“地核”“地幔”或“地壳”)(3)最后,科科将一粒泡腾片投入玻璃瓶内。泡腾片遇水后产生的气泡携带着红色的水冲开木屑,从而制造出酷似的景象。(4)在地球的内部,越往深处,温度越,压力越。(5)火山活动与和运动有关。(选填“地核”“地幔”或“地壳”)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多校联考五年级(上)期中科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科学概念填空题(每空2%,共10%)1.(2分)光源根据来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太阳属于自然光源,篝火属于人造光源。【答案】篝火。【解答】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为因素能使其发光的物体叫人造光源、白炽灯、篝火是人造光源。故答案为:篝火。2.(2分)雨后,阳光照进浓密的水雾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会出现各种颜色的光,进而让站在适当位置的人看见彩虹。【答案】折射。【解答】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太阳光是一种复合光。雨后,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故答案为:折射。3.(2分)科学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测量出了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答案】√。【解答】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也叫反光。科学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地球上的科学家向镜子反射光。科学家测量了光反射回地面需要的时间。所以题目说法是正确的。故答案为:√。4.(4分)河流注入湖泊或海洋时,河水所携带的泥沙会大量堆积下来,形成向湖或海洋伸展的平地。这种平地外形像三角形,叫三角洲。【答案】大量堆积下来;三角洲。【解答】水流具有侵蚀作用,河流流速快,水流携带泥沙等,河水所携带的泥沙会大量堆积下来。这种平地外形像三角形。故答案为:大量堆积下来;三角洲。二、判断题(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每小题1%,共5%)5.(1分)科科通过夜视仪能看到隐藏在黑暗角落里的猫。A(判断对错)【答案】A。【解答】夜视仪能够在夜间或低光环境下帮助人们观察目标物体,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转换为可视图像。所以,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故答案为:A。6.(1分)户外广告牌的灯光好刺眼。光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光污染,影响我们的生活。A(判断对错)【答案】A。【解答】光污染一般分为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三类。光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影响我们的生活、疲劳,增加压力和焦虑。题干正确。故答案为:A。7.(1分)科科拿起水杯,在杯中水面上看到自己的倒影,同时看到落在桌面上的水杯的影子。这两个影产生的原理相同。B(判断对错)【答案】B。【解答】镜中的影子水中的倒影都是光的反射现象。光的反射是一种光学现象,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一部分光就会被挡住。所以这两个影产生的原理不同。故答案为:B。8.(1分)除了地震、火山等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也不小。A(判断对错)【答案】A。【解答】人类活动改变了地表,比如围湖造田,建造梯田等,但是围湖造田在增加土地面积的同时。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故答案为:A。9.(1分)地球各层结构的厚度是不一样的,最外层的地壳比其下面的地幔厚。B(判断对错)【答案】B。【解答】地球由内到外可分为三层,分别是地核、地壳,平均厚度的17千米,厚度约2900千米;地幔下面是地核厚度约3486千米,地心处温度高达6000℃,地核是最厚的一层,最外层的地壳比其下面的地幔薄。故答案为:B。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共55%)周末,科科和家人一起在家中用投影仪观看电影。10.(2.5分)科科家的投影幕布表面是白色的,这是为了()A.加强反射 B.减弱反射 C.保护眼睛【答案】A【解答】颜色浅的物体比颜色深的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强。教室播放影片的幕布表面是白色的,这是为了加强反射。故选:A。11.(2.5分)科科观看电影时,光的传播路径是()A.幕布→投影仪→人眼 B.人眼→投影仪→幕布 C.投影仪→幕布→人眼【答案】C【解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科科和家人一起在家中用投影仪观看电影时,投影仪形成的影像通过光影呈现到幕布上,然后幕布产生反射进入人的眼睛。故选:C。12.(2.5分)弟弟把手放在投影仪的镜头前,用手做出各种姿态,在幕布上形成手影,这是由于()A.光的反射 B.光沿直线传播 C.光的折射【答案】B【解答】影子形成的条件包括光源、遮挡物和屏,原因是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弟弟把手放在投影仪的镜头前,用手做出各种姿态,在幕布上形成手影,手影也是影子,手影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不透明的手遮挡光线,在屏上留下影子。故选:B。13.(2.5分)下列现象中,与上题原理相同的是()A.日食 B.先见闪电,后听雷声 C.水中的倒影【答案】A【解答】A.当地球、月亮、太阳三者的轨道运行到近乎同一直线上,且月亮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时便会发生日食,用投影仪观看电影利用的是光沿直线传播原理,我们能看到日食与在家中用投影仪观看电影原理是相同的,该选项符合题意;B.先见闪电,后听雷声是声音的传播速度比光传播的速度慢,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水中的倒影是镜面反射现象,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14.(2.5分)电影结束,科科举起一个三棱镜,投影仪发出的一束白光正好照在三棱镜上,幕布上出现了一道彩虹,这道彩虹是由()形成的。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答案】C【解答】白光是一种复合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混合组成。当白光进入棱镜时,会发生光是折射现象,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把白光分解出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科科举起一个三棱镜,投影仪发出的一束白光正好照在三棱镜上,幕布上出现了一道彩虹,于是我们知道这道彩虹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选:C。弟弟对彩虹的形成原理很感兴趣。为了帮助弟弟更好理解,科科带着弟弟进行了下面的实验探究。15.(2.5分)“作品一”设计巧妙,打开手电筒,屏上出现彩色光带,圆筒中可能是()A.三棱铁块 B.三棱玻璃 C.三棱木块【答案】B【解答】三棱镜对太阳光有分解作用,能够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作品一设计巧妙,打开手电筒,在屏上出现彩色光带,圆筒中可能是三棱镜玻璃,玻璃是透光的。铁块和木块都是不透光的,不会对太阳光发生分解作用。故选:B。16.(2.5分)“作品一”产生的效果所利用的原理和生活中哪种现象的原理相近?()A.彩虹 B.波光粼粼的湖面 C.立竿见影【答案】A【解答】三棱镜对太阳光有分解作用,能够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作品一设计巧妙,打开手电筒,在屏上出现彩色光带,圆筒中可能是三棱镜。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作品一中是利用三棱镜对光的分解作用,发生光的色散现象,出现彩带,作品一的效果和生活中的雨后彩虹现象的原理一样,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选:A。17.(2.5分)根据“作品二”屏上的影子判断,T形圆筒②口处放置的贴纸应该是()A. B. C.【答案】A【解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不透光的物体会阻挡光的直线传播,物体后面形成影子。读作品二图可知,作品二中,光穿过直筒管后再屏上形成五角星影子,说明在②处可能放置的贴纸是不透明的五角星贴纸。故选:A。18.(2.5分)“作品二”中,科科想让光线从T形圆筒中①进③出。科科在T形圆筒中放置镜子的位置是()A. B. C.【答案】B【解答】光在传播途中遇到物体表面时,被反射回原来的物质中,光的传播方向改变,形成光的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如图所示,作品二内部想让光线从①进③出,需要在图灰色方框中加一面平面镜,经过平面镜的反射作用,光线能从③出射出,图中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故选:B。19.(2.5分)科科想用“作品三”观察光的传播,但是看不清水中的光线。下列做法中,可以让科科看见光在水中传播的是()A.把激光笔换成手电筒 B.把清水换成纯牛奶 C.在清水中加入适量的牛奶【答案】C【解答】科科想用“作品三”观察光的传播,但是看不清水中的光线,可以改进的方法是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牛奶,牛奶对激光进行反射,就可以看到水中清晰的激光折射传播的光束。故选:C。20.(2.5分)弟弟弄懂了彩虹原理,科科又带着弟弟一起制作了一个彩虹走马灯。当他使用白光作为光源,并快速旋转走马灯顶部彩色盘时,能看到彩色盘变成()A.灰白色 B.黑色 C.红色【答案】A【解答】快速旋转牛顿盘看到彩色变成灰白色,说明色光能够合成白光,也与光的色散有关。当科科使用白光作为光源,并快速旋转走马灯顶部彩色盘时,能看到彩色盘变成灰白色。故选:A。科学公园正在举办地质科普展。午饭后,妈妈带科科和弟弟一起去公园参观。21.(2.5分)公园展区怪石林立,姿态各异。科科注意到几座外形酷似“蘑菇”的奇特岩石,他认为这种岩石应该是()A.地震时岩石碎裂形成的 B.火山喷发的岩浆冷却后自然形成的 C.携带沙子的大风长期侵蚀形成的【答案】C【解答】由于温度、水、生物等因素使坚硬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公园展区怪石林立,姿态各异。科科注意到几座外形酷似“蘑菇”的奇特岩石,这种岩石应该是携带沙子的大风长期侵蚀形成的。故选:C。22.(2.5分)公园内有一处瀑布。科科通过观察,认为水流对这里的地貌产生了影响。以下不能作为他判断依据的是()A.瀑布的水没有变得浑浊,仍然很清澈 B.瀑布后面的岩壁上有许多坑洞 C.岩壁下方形成了天然的巨大凹陷【答案】A【解答】流水具有侵蚀作用,流水是塑造地形地貌的重要力量。公园内有一处瀑布。科科通过观察,认为水流对这里的地貌产生了影响,瀑布后面的岩壁上有许多坑洞、岩壁下方形成了天然的巨大凹陷,都可以说明水流对这里的地貌产生了影响;瀑布的水没有变得浑浊,仍然很清澈,不能说明水流对这里地貌产生了影响。故选:A。科普展上有地质活动模拟体验区,科科便设计了对比实验和弟弟一起探索植物对雨水侵蚀地表的影响。土地的变化水流的变化A组(有植被覆盖)土地变得湿润,表面变化不大水流有一点浑浊,含沙量少B组(无植被覆盖)土地湿润,表面坑坑洼洼水流十分浑浊,带走大量泥沙23.(2.5分)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其他条件保持相同。A.植被覆盖 B.山坡土质 C.降雨量【答案】A【解答】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1、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2、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探索植物对雨水侵蚀地表的影响,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只有一个植被覆盖,山坡土质、降雨量等其他条件保持相同。故选:A。24.(2.5分)两人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土地上有植物覆盖的作用是()A.增加径流中的泥沙量 B.使得土地侵蚀更严重 C.减弱降雨对土地的侵蚀【答案】C【解答】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土地坡度的大、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等会使土地被侵蚀程度较大。两人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有植物覆盖的土地表面变化不大,水流有一点浑浊,含沙量少,无植物覆盖的土地表面坑坑洼洼,水流十分浑浊,带走大量泥沙,所以土地上有植物覆盖的作用是减弱降雨对土地的侵蚀。故选:C。25.(2.5分)对比观察降雨前后无植被覆盖小山丘的变化,可以发现()降雨前降雨后土壤变化A.降雨只是打湿了地表 B.降雨几乎不会改变地表形态 C.降雨会改变地表形态【答案】C【解答】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有植物覆盖的土地表面变化不大,水流有一点浑浊,含沙量少,无植物覆盖的土地表面坑坑洼洼,水流十分浑浊,带走大量泥沙,无植被覆盖会使土地被侵蚀程度较大。对比观察降雨前后无植被覆盖小山丘的变化,可以发现降雨会改变地表形态。故选:C。26.(2.5分)小山丘表面出现“水沟”,松散的泥土被雨水带走后,容易堆积在()A.山丘顶部 B.山丘中部 C.山丘底部【答案】C【解答】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小山丘表面出现“水沟”,松散的泥土被雨水带走后,容易堆积在山丘底部,因为山丘顶部和中部比山丘底部坡度大,泥土容易被雨水带走,所以容易堆积在山丘底部。故选:C。27.(2.5分)下列做法中,可以减缓土地被雨水侵蚀的是()A.砍伐森林 B.植树造林 C.开山挖矿【答案】B【解答】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土地坡度的大、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等会使土地被侵蚀程度较大。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有植物覆盖的土地表面变化不大,水流有一点浑浊,含沙量少,无植物覆盖的土地表面坑坑洼洼,水流十分浑浊,带走大量泥沙,可以减缓土地被雨水侵蚀的是植树造林。砍伐森林、开山挖矿会使土地侵蚀程度更大。故选:B。科科他们继续参观展区,并聆听科普讲解员的介绍。28.(2.5分)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是()A.风的侵蚀作用 B.水的沉积作用 C.水的侵蚀作用【答案】C【解答】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土质结构松散,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受到侵蚀。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故选:C。29.(2.5分)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带走大量泥沙并沉积于下游,使它的下游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地上河”(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治理“地上河”最根本的办法是()A.进一步加高黄河堤岸 B.清除黄河河床的泥沙 C.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答案】C【解答】治理黄土高原的根本途径是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杜绝陡坡开垦,陡坡种植,退耕还林,让黄土高原得以休养生息,长出茂盛的青草和森林。进一步加高黄河堤岸,清除黄河河床的泥沙,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故选:C。30.(2.5分)科普展上有一张美丽的长白山天池的照片,长白山天池是我国最著名的湖泊之一,它是一座()A.火山口湖 B.堰塞湖 C.人工湖【答案】A【解答】火山喷发后,喷火口内因大量浮石被喷出来和挥发性物质的散失,引起颈部塌陷形成漏斗状洼地,即火山口。后来,由于降雨、积雪融化或者地下水使火山口逐渐储存大量的水从而形成火山湖。长白山天池就属于火山口湖。故选:A。31.(2.5分)小科通过学习了解到,火山喷发对环境也有一些好处,但不包括()A.产生火山地热 B.火山气体影响气候 C.火山灰提高土壤肥力【答案】B【解答】尽管火山喷发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是火山喷发也有有利的一面,火山喷发被人们利用的方面:火山灰中有丰富的矿物质,能够提高土壤肥力;火山岩是优质的建筑材料;在火山常发的地区往往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成为旅游和考察的胜地。但是火山喷发会影响气候,属于火山喷发带来的弊端。故选:B。四、探究实践题(共30%)32.(16分)探究一:回家后,科学兴致正浓的两人,又继续探究起光的知识。(1)如图所示,科科在点燃的蜡烛和光屏中间放了一块带小孔挡板,光屏上会呈现一个倒立的蜡烛的像直线传播原理。科科知道利用了这一原理形成的现象还有影子。(2)弟弟拿一把勺子放在蜡烛旁对着墙壁,墙壁上出现一块亮斑,这是因为A。A.勺子将光线集中反射到墙壁上B.勺子将光线集中折射到墙壁上C.勺子发出的光线照射到墙壁上(3)下列物品的使用原理,与(2)小题原理一样的是B。(4)科科知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