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10月联合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10月联合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10月联合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10月联合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10月联合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合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河南省叶县余庄遗址是一处距今约4400至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考古人员发现,该遗址中的10多座墓葬,不仅随葬器物多少不一,而且鼎、簋、豆、觚、杯等陶器多以泥质黑陶为主。据此可推断,此遗址处于()A.仰韶文化时期 B.大汶口文化时期C.龙山文化时期 D.二里头文化时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结合“黑陶为主”可知,这应该是龙山文化,C项正确;黑陶是龙山文化的主要特色,与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不符,排除AB项;二里头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以后,很可能是夏文化遗存,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商王朝国家体制有内服与外服之分,内服是王畿,外服是诸侯”,且甲骨卜辞显示,内服成员一般称之为“某族氏”,而外服诸侯则径称为“方”或“国”。这说明,商代()A.建立了完备的国家体制 B.血缘因素影响国家治理C.诸侯自治权受到了削弱 D.开启了嫡长子继承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内服成员称为“某族氏”带有明显的血缘性,而外服诸侯不体现血缘性,说明血缘因素影响国家治理,B项正确;虽然材料介绍了内外服制度,但不能说明国家体制完备,且早期国家阶段,体制也不可能完备,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诸侯治理权的变化,不能说明受到削弱,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继承制度,不能说明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3.夏商周时期,“国家”是由氏族部落或“邦国”组成“联盟”。其中,夏商时期加入“联盟”的邦国多是由原始部落或部落联盟形成,而西周时期的邦国则是由“共主”有意识、有目的地分封而形成。这反映出,西周时期()A.清除了氏族部落势力 B.践行了神权政治理念C.统一了国家政治体制 D.加强了对地方管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有意识、有目的地分封而形成”可知,西周时期,各邦国是在周王主导下建立的,这必然强化周王的“共主”地位,体现了西周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项正确;西周分封制削弱了氏族部落势力,但在当时是不可能清除的,“清除了”表述绝对,排除A项;神权政治体现为借助于神或祖先进行政治统治,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夏商周时期邦国形成的不同方式,而不是国家政治体制是否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4.漫画通常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具有趣味性和形象性,耐人寻味。下面没画形象地反映出()A.分封体制走向崩溃 B.新的政治秩序建立C.社会转型基本完成 D.华夏认同开始形成【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后期(中国)。据题干漫画内容可知周天子弱小、诸侯强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但随着时间推移,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周天子权威下降,这表明分封体制走向崩溃,A项正确;漫画显示此时依然是分封制度,新的政治秩序尚未建立,排除B项;漫画仅展示了春秋时期周天子与诸侯的力量对比,并未涉及社会形态的转变,排除C项;华夏认同的形成并非漫画主题所在,华夏认同也不能简单归因于某一时期的某一事件,排除D项。故选A项。5.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兴起了筑城浪潮。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增筑了中丘,祝丘……等19座城市;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是“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了。这一现象()A.导致了争霸战争的发生 B.推动了商贸活动的发展C.促进了铁犁牛耕的使用 D.引发了各国的变法运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因而各诸侯国兴起了筑城浪潮推动了商贸活动的发展,B项正确;争霸战争的原因是周王室衰微,诸侯的势力膨胀,与筑城浪潮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了各诸侯国的筑城浪潮,这与铁犁牛耕的使用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各国变法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这与各国的筑城浪潮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6.春秋战国时期,游士(游说之士)峰起,齐桓公聚“游士八十人”“是时(战国)诸侯多辩士”,如孔子曾周游列国,商鞅游说秦国并主持了秦国的变法。这折射出,当时()A.著书立说蔚然成风 B.儒家学说成为主流C.学术环境宽松自由 D.诸子思想互通互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游士(游说之士)峰起,齐桓公聚‘游士八十人’‘是时(战国)诸侯多辩士’”可知,可见当时学术环境宽松自由,C项正确;材料讲述春秋战国时期,游士兴起,没有讲述游士著书立说,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排除B项;材料没有讲述诸子思想互通互融,排除D项。故选C项。7.秦统一后,秦始皇通过修建人工道路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下图)。这些交通网的修建()A.保证了郡县制的落实 B.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C.旨在便利皇帝的巡游 D.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的信息可知,秦朝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是秦统一后的重要措施,便利了秦对地方的管理,从而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B项正确;郡县制是秦的地方管理制度,国家政权的强大是其推行的保证,A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秦修建交通网,是便利于其统治,C表述有误,排除C项;秦已经完成统一的前提下修的交通网,D的作用无法呈现,排除D项。故选B项。8.秦始皇三十五年,侯生、卢生求仙药不得后逃亡,秦始皇“使御史悉案问诸生”。三十六年,东郡刻石出现咒秦始皇之语,秦始皇“遣御史逐问”。秦二世杀害大将蒙恬,也是“遣御史曲宫乘传之代”。由此可见,秦朝御史()A.拥有司法职权 B.担任皇帝顾问C.可以制定法律 D.负责监察百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材料反映了在秦朝,遇到与官员相关的问题,统治者都会安排御史处理,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政治体制下,御史负责监察百官,D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秦朝御史没有司法权,御史拥有监察权,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御史充当皇帝顾问,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政治体制下,御史拥有监察百官的权利,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法律信息,据材料无法得出御史是否有制定法律的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9.《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世常居禁中……右丞相去疾……进谏曰:‘关东群盗起……皆以戍漕转作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此记载,可说明()A.六国贵族开始叛乱 B.严酷刑法激起民变C.皇权专制空前加强 D.秦朝统治危机加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材料反映了秦末秦二世继位后,盗贼众多,赋税、徭役繁重,这说明了秦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六国贵族叛乱,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统治危机严重,排除A项;材料虽提及盗贼众多,但是材料没有交代盗贼众多是由秦法严苛导致,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皇权问题,材料涉及秦末统治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10.据史载,汉初不仅“悉除去秦法”“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还利用和亲政策,减轻了匈奴对汉朝边防的压力。这些举措()A.承袭了秦朝治国理念 B.促进了社会经济恢复C.引发了七国之乱发生 D.践行了儒家仁政思想【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结论:汉朝初年去除了秦朝的严刑峻法,采取了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B项正确;据材料“悉除去秦法”可知,汉初没有承袭秦国的治国理念,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汉初是因为郡国并行制引发了七国之乱,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汉初采用黄老思想,无为而治,排除D项。故选B项。11.据记载,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开始实行盐铁官营时只在郡县里推行,而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则把盐铁官营推行到了诸侯的封国。这一变化()A.旨在落实推恩令政策 B.解决了国家财政困难C.加强了中央集权体制 D.促进了民间商贸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题干“开始实行盐铁官营时只在郡县里推行,而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则把盐铁官营推行到了诸侯的封国”信息可知,盐铁官营推行的范围在扩大,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在加强,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中盐铁官营是汉武帝经济方面的举措,推恩令是政治方面的举措,排除A项;材料中只是说明推行盐铁官营,并未涉及到盐铁官营的影响,无法得出解决了国家财政困难,排除B项;盐铁官营促进了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并未促进了民间商贸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2.汉赋最初是典型的宫廷文学,其内容多是为天子歌功颂德,描写国家的富强;汉末以来,小赋流行,文风朴素、自由,内容侧重于打发个人心志或针砭现实。这一变化()A.减小了作品的创作难度 B.创新了汉赋的创作手法C.反映了文化的自由开放 D.增强了作品的批判精神【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中国)。根据材料“汉赋最初是典型的宫廷文学,其内容多是为天子歌功颂德,描写国家的富强;汉末以来,小赋流行,文风朴素、自由,内容侧重于打发个人心志或针砭现实。”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汉末时期,诸侯混战、民不聊生,反映在文学作品上就是文风“朴素自由”、内容侧重于“抒发个人心志或针砭现实”。汉赋从汉初到汉末的变化增强了作品的批判精神,D项正确;内容的变化不能体现作品创作的难度变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内容的变化,没有提及创作手法的创新,排除B项;从小赋内容变化看,文化政策更侧重于内敛,而不是“自由开放”,排除C项。故选D项。13.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南朝人王肃初到北魏,“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经数年以后,王肃与高祖(北魏孝文帝)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这反映了当时()A.少数民族已完成汉化 B.民族交融得到了发展C.南北文化走向了统一 D.国家统一的趋势增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政权是鲜卑族建立的,南朝是汉族建立的,故材料的内容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发展,B项正确;A项少数民族已完成汉化,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A项;南北文化各有具自己的特色,没有走向统一,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生活方式的变化,与政治的统一趋势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4.据记载,“(南朝)齐武帝永明中,天下米谷布帛贱……市积为储。六年,诏出上库钱五千万,于京师市米,买丝帛纹绢布”。这可说明()A.农民赋税负担加重 B.政府乘机搜刮财富C.江南经济得到发展 D.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中国)。根据材料“(南朝)齐武帝永明中,天下米谷布帛贱……市积为储。六年,诏出上库钱五千万,于京师市米,买丝帛纹绢布”可知,南朝时期,米谷布帛充足,所以政府才能够大量储积,之后又拿出大量钱财能够买到米丝帛纹绢布,这些都反映了江南经济得到发展,C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农民赋税负担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交代政府有什么样的机会搜刮民脂民膏,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人地矛盾的发展程度,排除D项。故选C项。15.迁都洛阳前,北魏壁画中的人物着装多为鲜卑等少数民族服饰。迁都洛阳后,在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帝王出御图》(见下图)中,北魏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该图可佐证()A.北方地区服饰文化统一 B.各民族矛盾已基本消除C.汉族政治势力重新崛起 D.孝文帝改革的成效显著【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迁都洛阳前,北魏壁画中的人物着装多为鲜卑等少数民族服饰……迁都洛阳后……北魏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可知迁都洛阳之前,北魏的服饰并未发生较大的变化,但是迁都洛阳后,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说明孝文帝改革“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D项正确;孝文帝改革要求“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不包括平城,“北方地区”表述不对,排除A项;“基本消除”,表述绝对,当时仍然存在民族矛盾,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体现汉化,不等于汉族政治势力重新崛起,排除C项。故选D项。16.史书记载,隋朝广置义仓,“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这可用于说明隋朝()A.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B.社会保障能力增强C.人口增长压力缓解 D.城市规模空前扩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可知,隋朝仓库粮食积存很多,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得粮食产量比较高,农民上交赋税多,粮仓储备因此增加,因而社会保障能力会有所增强,B项正确;材料中提及是仓库粮食储备充足,未提及南北经济交流等信息,排除A项;仓库粮食储备充足和人口数量增长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排除C项;仓库粮食储备充足和城市规模的大小无必然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7.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扬州和全国连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这可说明,大运河的开通()A.推动了隋朝的政治统一 B.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C.改变了国家的经济重心 D.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大运河开通后,扬州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余杭发展为繁荣的商业城市,这都说明大运河的开通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D项正确;大运河是隋朝统一后开挖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内经济交流,而不是中外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国家经济重心的变化,且在隋朝经济重心没开始南移,排除C项。故选D项。18.唐太宗采纳魏征等大臣的建议,设立了“无土”爵,即虚封爵位,只给食邑若干户的名号或绢帛等物,而没有相应的实际食邑。这一举措()A.保证了皇权专制统治 B.促进了吏治清明C.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D.有利于政局稳定【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设立了‘无土’爵,即虚封爵位,只给食邑若干户的名号或绢帛等物,而没有相应的实际食邑”可知,受封“无土”爵,只享有食邑若干户的名号或绢帛等物,而没有相应的实际食邑,这样不易形成分裂割据势力,有利于政局的稳定,D项正确;“保证了”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与吏治清明无必然关系,排除B项;封爵不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排除C项。故选D项。19.唐肃宗时规定:各路节度使“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於当路自供”“其署置官属及本路郡县官,并任自简择”。这些举措()A.助长了藩镇势力的膨胀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C.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D.加速了安史之乱的发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唐肃宗时规定:各路节度使‘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於当路自供’‘其署置官属及本路郡县官,并任自简择’”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中央政府要求地方军镇及节度使自筹军费这一行为,会造成地方势力膨胀,为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A项正确;材料中的举措最终会因军镇势力膨胀而加剧与中央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军镇集敛财富,导致地方军镇财力大增,排除C项;安史之乱是在唐玄宗时期发生的,并不是唐肃宗,排除D项。故选A项。20.杜牧在写给侄子的《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说:“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诗中所说的“取官”途径是()A.依靠品德才于 B.借助士族出身C.根据战功多少 D.凭借科考成绩【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杜牧是唐朝诗人,唐朝选官是通过科举制进行,科举制以科考成绩为选官标准,D项正确;依靠品德才干的是察举制,排除A项;借助士族出身的是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根据战功多少的是军功爵制,排除C项。故选D项。21.据记载,唐代中后期两税法推行后,产生了众多“侨寄”他乡的浮寄客户,甚至一些地方的浮寄客户“多于县人十九”。这主要是因为,两税法()A.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B.导致了大批农民破产C.改变了赋税征收标准 D.废止了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后期(中国)。据题干“两税法推行后,产生了众多‘侨寄’他乡的浮寄客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的推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两税法按照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所以出现的浮寄客户比较多,因此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征税标准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两税法是赋税征收制度,无法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排除A项;两税法没有使得大批农民破产,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贯穿古代王朝始终,废止了重农抑商政策史实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22.唐中宗神龙元年开始推行“试经度僧制度”,规定:“凡限在六十以下者,必须接受政府组织的试经考试,成绩不合格者,勒令还俗。”这一制度()A.维护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B.有助于佛教的中国化发展C.缓解了儒佛道三教间矛盾 D.从根本上遏制了佛教势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试经度僧制’,规定:‘凡限在六十以下者,必须接受政府组织的试经考试,成绩不合格者,勒令还俗’”可知僧人需要经过测试对佛经的理解,考试通过之后才可以成为僧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宗时期,统治者为控制僧人数量,打压佛教,减少佛教对其统治的威胁,答案中提到的从根本上遏制佛教势力可理解为一种既定目标,因此D正确;试经度僧制度的考试内容是佛教的经义,不是儒家经典,排除A项;佛教的中国化在相当程度上则是指儒学化,材料中试经度僧制度的考试内容是佛教经典,因此无法体现佛教中国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成为僧人需要经过考试,目的是为了降低僧人人口,因此不能缓解三教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23.颜真卿是唐朝书体的真正创造者,后人称其楷书“带汉人石经遗意,故祛虞、褚娟媚之习”,书法一改秀丽之风,凸显厚重之势。下列作品与这一风格最相符的是()A. B.C. D.【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后人称其楷书‘带汉人石经遗意,故祛虞、褚娟媚之习’,书法一改秀丽之风,凸显厚重之势。”可知,颜真卿创造出敦厚雄浑的“颜体”,D符合题意;图A是隶书字体,排除A项;图B是草书字体,排除B项;图C是行书字体,排除C项。故选D项。24.唐代,因长安夏季闷热,人们往往采用西亚的一些方法建造一个凉亭,把水引到屋顶上去,再让水从亭檐上面洒落下来;诗人白居易因喜欢住在帐篷里,故在自家院子里搭了一个帐篷居住。这些现象可说明,唐代()A.社会文化兼容并蓄 B.外来文化占据主流C.丝绸之路畅通繁盛 D.民族交融再创新高【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依据材料“唐朝人往往采用西亚的一些方法建一个凉亭”可知,唐朝的一些生活习惯有西域的特色,说明其受到西域的影响,体现出唐文化兼收并蓄的特色,A项正确;外来文化占据主流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只说明了唐朝吸收外来文化,无法看出丝绸之路的状况,排除C项;材料强度中国吸收外国文化,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材料二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一方面吸收了道家与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制造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神学理论,以神权论证君权,以天道论证人道,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回答了汉武帝“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垂问乎天人之应”等问题,使儒学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从而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在具体政治实践中,董仲舒一改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的缺点,继承了荀子的外王路径,改造儒学,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使儒学能够满足封建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等现实政治的需要。——摘编自王杰《汉代神权政治的重新确立——董仲舒与儒学的神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特征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董仲舒“新儒学”受到统治者青睐的原因。【答案】(1)特征:多元并存,地域特色鲜明;文化人才兴盛,学术流派众多。影响:促进文化繁荣,奠定思想基础。(2)原因:思想融合多元,形成综合体系;神学论证君权,增强君主权威;提出大一统思想,满足政治需求;获官方支持,成正统思想。【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可得出多元并存,地域特色鲜明的特征;“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可得出文化人才兴盛,学术流派众多。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各种思想学说相互激荡,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并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二“董仲舒的新儒学一方面吸收了道家与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制造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神学理论”可得出思想融合多元,形成综合体系;“以神权论证君权,以天道论证人道,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可得出神学论证君权,增强君主权威;“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使儒学能够满足封建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等现实政治的需要”可得出提出大一统思想,满足政治需求。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获得了官方支持,从而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汉武帝以前,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特别是丞相在决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丞相府既是重要的决策机构,又是执行机构。所以,在秦朝和西汉武帝以前,丞相地位显赫,担任这一职务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德高望重、才能卓越的元勋大臣。因为秦与西汉初期的丞相有选官、弹劾、罢免百官之权,又主持郡国的上计与考课,同时还主持宰辅会议、百官会议,拥有奏事、封驳与谏争大权,因而逐渐与要求不断加强专制集权的皇帝发生矛盾。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限制和削弱丞相的权力,于是逐渐将决策大权交给自己的近侍——尚书,组织以大将军(兼录尚书事)为首,尚书、侍中等参与的“中朝”,因其在宫内办事,又称内朝,与之相对立的丞相也就变成了外朝。汉武帝以后,国家的决策大权基本上集中于中朝。特别在汉成帝正式建立三公官,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之后,中朝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秦汉卷》材料二从三省六部制度的权力分布上来看,体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分权制衡的思想。在三省当中,长官共同议事,由中书省进行诏书的起草,门下省负责批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互相制约平衡,这一来,不仅解决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也减少了政策失误的概率。在唐代时期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凡涉及军国大事的重要事宜都需要经过三省的审批,走三省的流程。为了能够进一步划分三省职权,唐太宗还增设了宰相。在贞观年间,唐太宗给予一些资历比较浅的官员,加以“平章事”或者是“同三品”的名号,继续参与宰相事务。——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中枢体制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三省六部制运行特点及影响。【答案】(1)秦汉时期中枢体制的变化: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武帝时期,为限制和削弱丞相权力,逐渐将决策大权交给近侍组成的“中朝”,丞相所在的机构变成“外朝”;汉成帝正式建立三公官,将丞相权力一分为三,中朝权力进一步加强。(2)唐代三省六部制运行特点:三省长官共同议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批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互相制约平衡。凡涉及军国大事的重要事宜都需经过三省审批。唐太宗时期,给予一些资历浅的官员“平章事”或“同三品”名号,让其参与宰相事务,进一步划分三省职权。影响:解决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加强了皇权;三省之间相互制衡,减少了政策失误的概率;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在汉武帝以前,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特别是丞相在决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丞相府既是重要的决策机构,又是执行机构。”及所学知识可得,秦朝时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手,负责监察百官。据材料“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限制和削弱丞相的权力,于是逐渐将决策大权交给自己的近侍——尚书,组织以大将军(兼录尚书事)为首,尚书、侍中等参与的“中朝”,因其在宫内办事,又称内朝,与之相对立的丞相也就变成了外朝。汉武帝以后,国家的决策大权基本上集中于中朝。特别在汉成帝正式建立三公官,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之后,中朝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可知,到了汉朝,汉武帝时设立中朝,以削弱相权。中朝的官员多由皇帝的亲信组成,直接对皇帝负责,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在三省当中,长官共同议事,由中书省进行诏书的起草,门下省负责批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互相制约平衡,这一来,不仅解决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也减少了政策失误的概率。”可得其运行特点:三省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提高了行政效率;解决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加强了皇权;三省之间相互制衡,减少了政策失误的概率;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均田令,除了沿袭前代均田思想的基本精神外,还包含有历代均田令中不曾有的。唐代均田令规定奴婢不再受田,北魏均田令中奴婢和良人一样分配土地,唐代则取消了奴埤受田的规定。唐代均田令中有关官吏受田的规定比前代更完备,凡有官、助、爵者均可获得数量可观的能够继承和买卖的永业田。北魏时期土地买卖仅限于永业田,到了唐代口分田也可买卖。唐代均田令中增加了对工商业者以及僧道人士的投田,这是以前历代均田令中没有的。——摘编自陈永国《浅析均田制在唐朝的发展》材料二在均田制度下,农民按规定得到了土地,就有义务向国家交纳赋税和提供徭役,国家按照租庸调法的规定征收赋役,使人民的负担得以均平。由于大量的流民得到安置,抛荒的土地得以开垦,自耕农民的数量大为增加,纳税面积扩大了。贞观初,户不到300万,绢一匹易米一斗。到贞观四年,已是“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至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食,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摘编自王复华《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对唐前期经济繁荣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均田制与前代相比有何新发展。(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均田制推行的意义。【答案】(1)取消了奴婢受田的规定;有关官吏受田的规定更加完备;土地买卖的范围扩大,口分田也可买卖;增加了对工商业者以及僧道人士的授田。(2)人民的负担得以均平,保障了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一“唐代则取消了奴埤受田的规定”可得出“取消了奴婢受田的规定”;据材料一“唐代均田令中有关官吏受田的规定比前代更完备”可得出“官吏受田的规定更加完备”;据材料一“到了唐代口分田也可买卖”可得出“土地买卖的范围扩大,口分田也可买卖”;据材料一“唐代均田令中增加了对工商业者以及僧道人士的投田”可得出“增加了对工商业者以及僧道人士的授田”。【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二“使人民的负担得以均平”可得出“人民的负担得以均平,保障了社会的公平和稳定”;据材料二“纳税面积扩大了”可得出“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据材料二“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至丰稔”可得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据材料二“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食,取给于路”可得出“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合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河南省叶县余庄遗址是一处距今约4400至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考古人员发现,该遗址中的10多座墓葬,不仅随葬器物多少不一,而且鼎、簋、豆、觚、杯等陶器多以泥质黑陶为主。据此可推断,此遗址处于()A.仰韶文化时期 B.大汶口文化时期C.龙山文化时期 D.二里头文化时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结合“黑陶为主”可知,这应该是龙山文化,C项正确;黑陶是龙山文化的主要特色,与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不符,排除AB项;二里头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以后,很可能是夏文化遗存,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商王朝国家体制有内服与外服之分,内服是王畿,外服是诸侯”,且甲骨卜辞显示,内服成员一般称之为“某族氏”,而外服诸侯则径称为“方”或“国”。这说明,商代()A.建立了完备的国家体制 B.血缘因素影响国家治理C.诸侯自治权受到了削弱 D.开启了嫡长子继承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内服成员称为“某族氏”带有明显的血缘性,而外服诸侯不体现血缘性,说明血缘因素影响国家治理,B项正确;虽然材料介绍了内外服制度,但不能说明国家体制完备,且早期国家阶段,体制也不可能完备,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诸侯治理权的变化,不能说明受到削弱,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继承制度,不能说明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3.夏商周时期,“国家”是由氏族部落或“邦国”组成“联盟”。其中,夏商时期加入“联盟”的邦国多是由原始部落或部落联盟形成,而西周时期的邦国则是由“共主”有意识、有目的地分封而形成。这反映出,西周时期()A.清除了氏族部落势力 B.践行了神权政治理念C.统一了国家政治体制 D.加强了对地方管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有意识、有目的地分封而形成”可知,西周时期,各邦国是在周王主导下建立的,这必然强化周王的“共主”地位,体现了西周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项正确;西周分封制削弱了氏族部落势力,但在当时是不可能清除的,“清除了”表述绝对,排除A项;神权政治体现为借助于神或祖先进行政治统治,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夏商周时期邦国形成的不同方式,而不是国家政治体制是否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4.漫画通常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具有趣味性和形象性,耐人寻味。下面没画形象地反映出()A.分封体制走向崩溃 B.新的政治秩序建立C.社会转型基本完成 D.华夏认同开始形成【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后期(中国)。据题干漫画内容可知周天子弱小、诸侯强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但随着时间推移,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周天子权威下降,这表明分封体制走向崩溃,A项正确;漫画显示此时依然是分封制度,新的政治秩序尚未建立,排除B项;漫画仅展示了春秋时期周天子与诸侯的力量对比,并未涉及社会形态的转变,排除C项;华夏认同的形成并非漫画主题所在,华夏认同也不能简单归因于某一时期的某一事件,排除D项。故选A项。5.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兴起了筑城浪潮。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增筑了中丘,祝丘……等19座城市;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是“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了。这一现象()A.导致了争霸战争的发生 B.推动了商贸活动的发展C.促进了铁犁牛耕的使用 D.引发了各国的变法运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因而各诸侯国兴起了筑城浪潮推动了商贸活动的发展,B项正确;争霸战争的原因是周王室衰微,诸侯的势力膨胀,与筑城浪潮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了各诸侯国的筑城浪潮,这与铁犁牛耕的使用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各国变法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这与各国的筑城浪潮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6.春秋战国时期,游士(游说之士)峰起,齐桓公聚“游士八十人”“是时(战国)诸侯多辩士”,如孔子曾周游列国,商鞅游说秦国并主持了秦国的变法。这折射出,当时()A.著书立说蔚然成风 B.儒家学说成为主流C.学术环境宽松自由 D.诸子思想互通互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游士(游说之士)峰起,齐桓公聚‘游士八十人’‘是时(战国)诸侯多辩士’”可知,可见当时学术环境宽松自由,C项正确;材料讲述春秋战国时期,游士兴起,没有讲述游士著书立说,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排除B项;材料没有讲述诸子思想互通互融,排除D项。故选C项。7.秦统一后,秦始皇通过修建人工道路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下图)。这些交通网的修建()A.保证了郡县制的落实 B.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C.旨在便利皇帝的巡游 D.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的信息可知,秦朝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是秦统一后的重要措施,便利了秦对地方的管理,从而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B项正确;郡县制是秦的地方管理制度,国家政权的强大是其推行的保证,A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秦修建交通网,是便利于其统治,C表述有误,排除C项;秦已经完成统一的前提下修的交通网,D的作用无法呈现,排除D项。故选B项。8.秦始皇三十五年,侯生、卢生求仙药不得后逃亡,秦始皇“使御史悉案问诸生”。三十六年,东郡刻石出现咒秦始皇之语,秦始皇“遣御史逐问”。秦二世杀害大将蒙恬,也是“遣御史曲宫乘传之代”。由此可见,秦朝御史()A.拥有司法职权 B.担任皇帝顾问C.可以制定法律 D.负责监察百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材料反映了在秦朝,遇到与官员相关的问题,统治者都会安排御史处理,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政治体制下,御史负责监察百官,D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秦朝御史没有司法权,御史拥有监察权,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御史充当皇帝顾问,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政治体制下,御史拥有监察百官的权利,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法律信息,据材料无法得出御史是否有制定法律的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9.《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世常居禁中……右丞相去疾……进谏曰:‘关东群盗起……皆以戍漕转作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此记载,可说明()A.六国贵族开始叛乱 B.严酷刑法激起民变C.皇权专制空前加强 D.秦朝统治危机加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材料反映了秦末秦二世继位后,盗贼众多,赋税、徭役繁重,这说明了秦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六国贵族叛乱,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统治危机严重,排除A项;材料虽提及盗贼众多,但是材料没有交代盗贼众多是由秦法严苛导致,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皇权问题,材料涉及秦末统治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10.据史载,汉初不仅“悉除去秦法”“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还利用和亲政策,减轻了匈奴对汉朝边防的压力。这些举措()A.承袭了秦朝治国理念 B.促进了社会经济恢复C.引发了七国之乱发生 D.践行了儒家仁政思想【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结论:汉朝初年去除了秦朝的严刑峻法,采取了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B项正确;据材料“悉除去秦法”可知,汉初没有承袭秦国的治国理念,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汉初是因为郡国并行制引发了七国之乱,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汉初采用黄老思想,无为而治,排除D项。故选B项。11.据记载,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开始实行盐铁官营时只在郡县里推行,而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则把盐铁官营推行到了诸侯的封国。这一变化()A.旨在落实推恩令政策 B.解决了国家财政困难C.加强了中央集权体制 D.促进了民间商贸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题干“开始实行盐铁官营时只在郡县里推行,而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则把盐铁官营推行到了诸侯的封国”信息可知,盐铁官营推行的范围在扩大,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在加强,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中盐铁官营是汉武帝经济方面的举措,推恩令是政治方面的举措,排除A项;材料中只是说明推行盐铁官营,并未涉及到盐铁官营的影响,无法得出解决了国家财政困难,排除B项;盐铁官营促进了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并未促进了民间商贸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2.汉赋最初是典型的宫廷文学,其内容多是为天子歌功颂德,描写国家的富强;汉末以来,小赋流行,文风朴素、自由,内容侧重于打发个人心志或针砭现实。这一变化()A.减小了作品的创作难度 B.创新了汉赋的创作手法C.反映了文化的自由开放 D.增强了作品的批判精神【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中国)。根据材料“汉赋最初是典型的宫廷文学,其内容多是为天子歌功颂德,描写国家的富强;汉末以来,小赋流行,文风朴素、自由,内容侧重于打发个人心志或针砭现实。”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汉末时期,诸侯混战、民不聊生,反映在文学作品上就是文风“朴素自由”、内容侧重于“抒发个人心志或针砭现实”。汉赋从汉初到汉末的变化增强了作品的批判精神,D项正确;内容的变化不能体现作品创作的难度变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内容的变化,没有提及创作手法的创新,排除B项;从小赋内容变化看,文化政策更侧重于内敛,而不是“自由开放”,排除C项。故选D项。13.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南朝人王肃初到北魏,“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经数年以后,王肃与高祖(北魏孝文帝)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这反映了当时()A.少数民族已完成汉化 B.民族交融得到了发展C.南北文化走向了统一 D.国家统一的趋势增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政权是鲜卑族建立的,南朝是汉族建立的,故材料的内容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发展,B项正确;A项少数民族已完成汉化,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A项;南北文化各有具自己的特色,没有走向统一,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生活方式的变化,与政治的统一趋势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4.据记载,“(南朝)齐武帝永明中,天下米谷布帛贱……市积为储。六年,诏出上库钱五千万,于京师市米,买丝帛纹绢布”。这可说明()A.农民赋税负担加重 B.政府乘机搜刮财富C.江南经济得到发展 D.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中国)。根据材料“(南朝)齐武帝永明中,天下米谷布帛贱……市积为储。六年,诏出上库钱五千万,于京师市米,买丝帛纹绢布”可知,南朝时期,米谷布帛充足,所以政府才能够大量储积,之后又拿出大量钱财能够买到米丝帛纹绢布,这些都反映了江南经济得到发展,C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农民赋税负担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交代政府有什么样的机会搜刮民脂民膏,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人地矛盾的发展程度,排除D项。故选C项。15.迁都洛阳前,北魏壁画中的人物着装多为鲜卑等少数民族服饰。迁都洛阳后,在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帝王出御图》(见下图)中,北魏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该图可佐证()A.北方地区服饰文化统一 B.各民族矛盾已基本消除C.汉族政治势力重新崛起 D.孝文帝改革的成效显著【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迁都洛阳前,北魏壁画中的人物着装多为鲜卑等少数民族服饰……迁都洛阳后……北魏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可知迁都洛阳之前,北魏的服饰并未发生较大的变化,但是迁都洛阳后,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说明孝文帝改革“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D项正确;孝文帝改革要求“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不包括平城,“北方地区”表述不对,排除A项;“基本消除”,表述绝对,当时仍然存在民族矛盾,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体现汉化,不等于汉族政治势力重新崛起,排除C项。故选D项。16.史书记载,隋朝广置义仓,“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这可用于说明隋朝()A.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B.社会保障能力增强C.人口增长压力缓解 D.城市规模空前扩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可知,隋朝仓库粮食积存很多,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得粮食产量比较高,农民上交赋税多,粮仓储备因此增加,因而社会保障能力会有所增强,B项正确;材料中提及是仓库粮食储备充足,未提及南北经济交流等信息,排除A项;仓库粮食储备充足和人口数量增长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排除C项;仓库粮食储备充足和城市规模的大小无必然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7.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扬州和全国连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这可说明,大运河的开通()A.推动了隋朝的政治统一 B.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C.改变了国家的经济重心 D.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大运河开通后,扬州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余杭发展为繁荣的商业城市,这都说明大运河的开通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D项正确;大运河是隋朝统一后开挖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内经济交流,而不是中外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国家经济重心的变化,且在隋朝经济重心没开始南移,排除C项。故选D项。18.唐太宗采纳魏征等大臣的建议,设立了“无土”爵,即虚封爵位,只给食邑若干户的名号或绢帛等物,而没有相应的实际食邑。这一举措()A.保证了皇权专制统治 B.促进了吏治清明C.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D.有利于政局稳定【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设立了‘无土’爵,即虚封爵位,只给食邑若干户的名号或绢帛等物,而没有相应的实际食邑”可知,受封“无土”爵,只享有食邑若干户的名号或绢帛等物,而没有相应的实际食邑,这样不易形成分裂割据势力,有利于政局的稳定,D项正确;“保证了”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与吏治清明无必然关系,排除B项;封爵不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排除C项。故选D项。19.唐肃宗时规定:各路节度使“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於当路自供”“其署置官属及本路郡县官,并任自简择”。这些举措()A.助长了藩镇势力的膨胀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C.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D.加速了安史之乱的发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唐肃宗时规定:各路节度使‘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於当路自供’‘其署置官属及本路郡县官,并任自简择’”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中央政府要求地方军镇及节度使自筹军费这一行为,会造成地方势力膨胀,为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A项正确;材料中的举措最终会因军镇势力膨胀而加剧与中央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军镇集敛财富,导致地方军镇财力大增,排除C项;安史之乱是在唐玄宗时期发生的,并不是唐肃宗,排除D项。故选A项。20.杜牧在写给侄子的《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说:“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诗中所说的“取官”途径是()A.依靠品德才于 B.借助士族出身C.根据战功多少 D.凭借科考成绩【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杜牧是唐朝诗人,唐朝选官是通过科举制进行,科举制以科考成绩为选官标准,D项正确;依靠品德才干的是察举制,排除A项;借助士族出身的是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根据战功多少的是军功爵制,排除C项。故选D项。21.据记载,唐代中后期两税法推行后,产生了众多“侨寄”他乡的浮寄客户,甚至一些地方的浮寄客户“多于县人十九”。这主要是因为,两税法()A.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B.导致了大批农民破产C.改变了赋税征收标准 D.废止了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后期(中国)。据题干“两税法推行后,产生了众多‘侨寄’他乡的浮寄客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的推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两税法按照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所以出现的浮寄客户比较多,因此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征税标准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两税法是赋税征收制度,无法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排除A项;两税法没有使得大批农民破产,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贯穿古代王朝始终,废止了重农抑商政策史实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22.唐中宗神龙元年开始推行“试经度僧制度”,规定:“凡限在六十以下者,必须接受政府组织的试经考试,成绩不合格者,勒令还俗。”这一制度()A.维护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B.有助于佛教的中国化发展C.缓解了儒佛道三教间矛盾 D.从根本上遏制了佛教势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试经度僧制’,规定:‘凡限在六十以下者,必须接受政府组织的试经考试,成绩不合格者,勒令还俗’”可知僧人需要经过测试对佛经的理解,考试通过之后才可以成为僧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宗时期,统治者为控制僧人数量,打压佛教,减少佛教对其统治的威胁,答案中提到的从根本上遏制佛教势力可理解为一种既定目标,因此D正确;试经度僧制度的考试内容是佛教的经义,不是儒家经典,排除A项;佛教的中国化在相当程度上则是指儒学化,材料中试经度僧制度的考试内容是佛教经典,因此无法体现佛教中国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成为僧人需要经过考试,目的是为了降低僧人人口,因此不能缓解三教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23.颜真卿是唐朝书体的真正创造者,后人称其楷书“带汉人石经遗意,故祛虞、褚娟媚之习”,书法一改秀丽之风,凸显厚重之势。下列作品与这一风格最相符的是()A. B.C. D.【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后人称其楷书‘带汉人石经遗意,故祛虞、褚娟媚之习’,书法一改秀丽之风,凸显厚重之势。”可知,颜真卿创造出敦厚雄浑的“颜体”,D符合题意;图A是隶书字体,排除A项;图B是草书字体,排除B项;图C是行书字体,排除C项。故选D项。24.唐代,因长安夏季闷热,人们往往采用西亚的一些方法建造一个凉亭,把水引到屋顶上去,再让水从亭檐上面洒落下来;诗人白居易因喜欢住在帐篷里,故在自家院子里搭了一个帐篷居住。这些现象可说明,唐代()A.社会文化兼容并蓄 B.外来文化占据主流C.丝绸之路畅通繁盛 D.民族交融再创新高【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依据材料“唐朝人往往采用西亚的一些方法建一个凉亭”可知,唐朝的一些生活习惯有西域的特色,说明其受到西域的影响,体现出唐文化兼收并蓄的特色,A项正确;外来文化占据主流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只说明了唐朝吸收外来文化,无法看出丝绸之路的状况,排除C项;材料强度中国吸收外国文化,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材料二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一方面吸收了道家与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制造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神学理论,以神权论证君权,以天道论证人道,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回答了汉武帝“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垂问乎天人之应”等问题,使儒学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从而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在具体政治实践中,董仲舒一改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的缺点,继承了荀子的外王路径,改造儒学,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使儒学能够满足封建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等现实政治的需要。——摘编自王杰《汉代神权政治的重新确立——董仲舒与儒学的神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特征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董仲舒“新儒学”受到统治者青睐的原因。【答案】(1)特征:多元并存,地域特色鲜明;文化人才兴盛,学术流派众多。影响:促进文化繁荣,奠定思想基础。(2)原因:思想融合多元,形成综合体系;神学论证君权,增强君主权威;提出大一统思想,满足政治需求;获官方支持,成正统思想。【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可得出多元并存,地域特色鲜明的特征;“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可得出文化人才兴盛,学术流派众多。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各种思想学说相互激荡,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并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二“董仲舒的新儒学一方面吸收了道家与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制造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神学理论”可得出思想融合多元,形成综合体系;“以神权论证君权,以天道论证人道,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可得出神学论证君权,增强君主权威;“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使儒学能够满足封建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等现实政治的需要”可得出提出大一统思想,满足政治需求。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获得了官方支持,从而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汉武帝以前,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特别是丞相在决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丞相府既是重要的决策机构,又是执行机构。所以,在秦朝和西汉武帝以前,丞相地位显赫,担任这一职务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德高望重、才能卓越的元勋大臣。因为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