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辽宁省辽东南协作体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辽宁省辽东南协作体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辽宁省辽东南协作体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辽宁省辽东南协作体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辽宁省辽东南协作体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辽宁省辽东南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1——6课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每个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1.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在同一时期黄河流域也发现了文化遗存,代表器物是黑陶,这里黄河流域文化遗存可能是指()A.大汶口文化 B.龙山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良渚文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位于黄河流域的文化中,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黑陶,B项正确;大汶口文化的代表器物是彩绘陶器,排除A项;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位于长江流域,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故选B项。2.目前,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包括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研究这些文化遗存的主要依据是()A.史书记载 B.专家结论 C.考古发掘 D.神话传说【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考古发掘是根据发掘计划,对埋藏文物的地方、对古文化遗址、古墓葬进行调查、勘探和发现、挖掘文物的活动或工作,是掌握历史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C项正确;史书记载有助于研究,但新石器时代还未出现文字,排除A项;专家结论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排除B项;神话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于历史研究,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结合其他史料辩证使用,不是主要依据,排除D项。故选C项。3.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还有众多墓葬。其中少数大型墓里均有一、二百件随葬品,包括礼乐重器和玉器,许多中型墓中也有较丰富的随葬品,大量小型墓随葬品则十分贫乏,有的甚至一无所有。据此可以推断当时()A.社会贫富差别明显 B.君主专制形成 C.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 D.宗教思想浓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4000多年前(中国)。据题干“少数大型墓里均有一、二百件随葬品”“大量小型墓随葬品则十分贫乏,有的甚至一无所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明显体现出了墓葬随葬品的巨大差异,反映出当时社会存在着贫富差别,A项正确。君主专制形成的标志通常是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和权力集中的表现,题干中并未提及相关内容,排除B项;从大量小型墓随葬品贫乏甚至无随葬品的情况来看,说明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排除C项;题干主要描述的是墓葬随葬品的情况,重点在于体现社会的贫富差异,而非突出宗教思想浓厚与否,排除D项。故选A项。4.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开始,传递出独特的文化韵味。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宝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别具匠心的设计惊艳了世界,感动了中国,开幕式充满“中国故事”反映了()A.充分展现中国农业大国形象 B.中华文化的厚重与辉煌C.体育是文化传承的根本途径 D.青年是文化传承的主体【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通过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的设计,展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辉煌的历史,体现了中化文化的厚重,B项正确;其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象征而非其为农业服务的价值,所以不能得出充分展现中国农业大国形象,排除A项;体育是文化传承的根本途径叙述过于绝对,且材料未进行其他途径的比较不能得出此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5.周初分封时,将周部族、先代部族、殷遗族众以及众多蛮夷戎狄都划在周政与周制的圈子里,规定“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同时周统治者还做出制度上的规划,如策命赐物、朝聘盟会、爵制和服制等。这种做法使西周初期()A.加强了华夏族群的民族认同 B.制度保障了诸侯国君的权力C.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已形成 D.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周代通过分封制,扩大了统治范围,将制度、礼仪、习俗等扩展到周边地区,传播了周文化,加强了华夏族群的民族认同,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分封制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没有涉及诸侯国君的权力,排除B项;分封制下,地方有较大的自主权,并非中央集权体制,排除C项;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没有建立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A项。6.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其根本原因是()A.土地国有制度的废除 B.分封体制的解体C.周天子权力的巩固 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D项正确;土地国有制度的废除是在战国商鞅变法中被废除,排除A项;分封体制的解体的根本原因还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B项;随着铁犁牛耕的是用,生产力水平的进步,诸侯的实力逐渐增强,周天子的权力逐渐削弱,排除C项。故选D项。7.战国时期“诸子十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各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其中在各诸侯国备受统治者推崇的流派思想是()A.法家 B.儒家 C.墨家 D.道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提出各自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其中备受统治者推崇的是法家的中央集权思想,A项正确;“儒家、墨家、道家”都不是当时统治者推崇的主要流派,排除BCD项。故选A项。8.春秋战国时期创私学、兴教育最有成绩是孔子,相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下列思想中,与这一成绩的取得关系最密切的是()A.“为政以德” B.“克己复礼” C.“隆礼重法” D.“有教无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他不挑剔学生的出身,因此他能够取得“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他有教无类的思想,D项正确;“为政以德是其政治主张与教育发展无关,排除A项;“克己复礼”是其政治主张,目的在于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与教育发展无关,排除B项;“隆礼重法”是荀子的主张,与孔子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9.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chan),不得休息。”作者表达的核心思想是()A.皇权至上 B.兼爱非攻 C.倡导统一结束战乱 D.弱肉强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chan),不得休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强调天下大乱是因为没有天子,导致各诸侯叛乱,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政权,民众才能修养生息,说明作者倡导统一结束战乱,C项正确;皇权至上是皇帝制的核心特征,排除A项;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弱肉强食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0.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B.铁农具牛耕技术的普及C.军事实力强大做保障 D.秦国科技发达技术先进【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增强,可以集中财力、人力和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完成了一系列大型工程建设,A项正确;铁农具牛耕技术的普及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军事实力强大与建造大型水利工程无必然联系,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秦国科技发达技术先进的结论,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1.汉兴,扫除烦苛,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根据材料可知,汉初文景时期治国核心思想是()A.以仁孝治天下的儒家 B.以倡导节用节葬的墨家C.倡导严刑峻法的法家 D.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文帝生性节俭,也遏制了贵族的奢侈无度,并节制了国家开支。文景时期重视农业,推崇“以德化民”,以清静不扰民为政策,形成了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局面,D项正确;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汉初文景时期治国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并不是倡导节用节葬的墨家思想,排除B项;秦朝倡导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12.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的职位世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是贵族政治的表现;郡县制下的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以地域关系为纽带,是官僚政治的表现,A项正确;“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并非维护封建统治,排除B项;分封制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排除C项;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地方制度,但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易造成地方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13.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①实行郡县制②设立中朝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设十三州刺史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秦汉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①错误;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立了中朝,②正确;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③正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除京师附近七郡外,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每区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专门负责巡察该区境内的吏政,检举不法的郡国官吏和强宗豪右,其管区称为刺史部,④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4.《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地主控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通过智慧和努力致富的人不可胜数,说明当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统治者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工商业者地位的态度,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地方豪强控制郡县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5.公元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由此可以推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是()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加强了民族交融 C.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 D.巩固了国家统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学习汉族文化,推动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B项正确;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北魏统治地区为黄河流域,排除C项;北魏并没有完成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16.南朝刘宋时期,“荆城跨有南楚之富裕,扬州拥有全吴之丰饶,鱼盐杞梓的收益,可以滋养四面八方,丝绵布帛之丰茂,可以供天下百姓穿戴”。这反映当时()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长江中下游区域经济发展C.民族交融取得重要进展 D.南朝刘宋时期百姓安居乐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前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朝时期,荆州、扬州物产丰富,纺织业发达,说明当时长江中下游区域经济有所发展,B项正确;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融取得重要进展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刘宋政权的统治是在南北朝对峙时期,百姓安居乐业的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17.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指出,“隋炀帝即位后,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大运河。一方面,这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另一方面,因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大运河可用来转运南方的物资”。由此可见,隋朝大运河的开通()A.暴露了隋炀帝奢侈腐化的生活 B.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提高了南方的政治地位 D.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隋朝时期。根据材料“一方面,这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另一方面,因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大运河可用来转运南方的物资”可知,大运河的修建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控制,便利了南方物资北运,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巩固统治,B项正确;大运河的开通并不是隋炀帝奢侈腐化生活的体现,排除A项;隋朝依靠南方地区的物资来供给中央政府,主要体现南方的经济地位而非政治地位,排除C项;材料强调大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未提及促进商业发展和沿岸城镇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18.唐太宗在君臣论治过程中,打了一个形象比喻:为君之道,必须首先安养百姓,如果为了一己之私去损害百姓的利益,就像是割自己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饱了,人也就死了。这表明,唐太宗()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选贤任能,整顿吏治C.发展生产,改革兵制 D.以民为本,政得其民【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为君之道,必须首先安养百姓,如果为了一己之私去损害百姓的利益,就像是割自己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饱了,人也就死了”可知,唐太宗认为作为君主应注重百姓,必须先安养百姓,体现了其民本思想主张,即体现了其以民为本,政得其民的主张,D项正确;“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主要体现了善于用人方面,不符合题干主旨内容,排除A项;“选贤任能,整顿吏治”主要体现了选官方面,而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太宗民本思想,排除B项;唐玄宗时期发展生产,改革兵制,而题干内容主要体现了唐太宗注重百姓的民本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19.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唐代墓葬出土了两尊骑马仕女俑。仕女俑头戴帷帽,左手持缰绳,端坐在马鞍之上,为当时典型的贵族女性骑马出行的形象。它们的发现表明盛唐时期高昌地区有着同长安一样的流行时尚。这可以用于说明盛唐时期()①骑马是女性主要休闲方式②民族交流融合有所发展③社会趋向追求显贵的地位④社会风气比较开明开放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唐代墓群出土骑马女俑,而在高昌地区有与长安一样的流行时尚,说明边疆地区受到中原影响,民族交融有所发展,社会风气比较开放,②④正确;材料没有对比,体现不出骑马是主要的休闲方式,排除①;材料没体现社会趋向,排除③。故选C项。20.中国古代汉藏两族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下列史实或实物能提供有力证据的有()①昭君出塞②大昭寺门前会盟碑③文成公主入藏④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A.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昭君出塞发生于公元前33年,是指汉元帝为安抚匈奴而选王昭君远嫁匈奴的历史事件,①错误;唐穆宗时期,唐蕃两个政权相约盟誓,互不侵犯。唐蕃会盟碑至今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成为汉藏团结友好的见证,②正确;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③正确;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当时的少数民族首领尊称他为“天可汗”,④错误。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第Ⅱ卷材料分析题(共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国家治理关乎民生材料一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加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摘编自严炳洲《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1)依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材料二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2)依据材料二、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带来的影响。【答案】(1)观点:敬德保民;为政以德,统治政策要顺应民心;民贵君轻;推行仁政。(2)特点:注重吸收前朝败亡的教训;注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法律相对宽简。影响:形成“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解析】【小问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敬德保民”可知敬德保民;为政以德,统治政策要顺应民心;根据材料“提倡统治者应该加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可知民贵君轻;根据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推行仁政。【小问2】本题为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初(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可知注重吸收前朝败亡的教训;根据材料“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可知注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根据材料“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可知法律相对宽简。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初期,注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些政策的结果形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2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北魏献文帝、孝文帝皆年幼继位,冯太后长期主持朝政。她主张“准古典”,即遵从周汉魏晋传统制度文化,鉴于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历经动乱、学校不兴,她下令在各郡置博士、助教官,建立官办学校,又因“皇子皇孙,训教不立”,下令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创立“皇宗学”,专门教育皇室子弟。孝文帝在皇宗学学习期间,“未尝不《书典》在怀,《礼经》为事”。鲜卑人喜欢歌舞,冯太后亲自参与编写浅显易懂的《劝戒歌》300余首,并谱成曲调演唱,以鲜卑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中原文化,这些措施为进一步改革做了准备。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将她的谥号定为“文明”。——据《魏书》等(1)根据材料,概括冯太后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冯太后教育改革的意义。【答案】(1)主要内容:明令地方政府按规定创立官办学校;在京城创立培养皇室子弟的专门学校;以歌谣的形式推广中原文化。(2)在北方复兴儒学教育;为孝文帝改革进行了思想准备、人才支持;推动鲜卑人对华夏文明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她主张‘准古典’,即遵从周汉魏普传统制度文化,鉴于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历经动乱、学校不兴,她下令在各郡置博士、助教官,建立官办学校”得出明令地方政府按规定创立官办学校;根据材料“下令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创立‘皇宗学’,专门教育皇室子弟。……冯太后亲自参与编写浅显易懂的《劝戒歌》300余首,并谱成曲调演唱”得出在京城创立培养皇室子弟的专门学校;以歌谣的形式推广中原文化。【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根据上述材料从教育本身来说,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提高文化水平;根据材料“下令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创立‘皇宗学’,专门教育皇室子弟。……冯太后亲自参与编写浅显易懂的《劝戒歌》300余首,并谱成曲调演唱”得出推动鲜卑人对华夏文明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根据措施推行儒学得出在北方复兴儒学教育;为;根据所学结合材料“这些措施为进一步改革做了准备。”得出为孝文帝改革进行了思想准备、人才支持。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太宗)曰:“自古突厥与中国更有盛衰。…至汉、晋之君,逮于隋代,不使兵士素习千戈,突厥来侵,莫能抗御,致遗中国生民涂炭于寇手。我个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底使汝斗浅,亦望汝前无横数。”——《旧唐书·太宗纪上》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勤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旧唐书·李勤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修建长城的共同目的,西汉为加强与西域联系采取那些重要举措。(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唐太宗对修长城的态度。【答案】(1)共同目的:防御北方民族匈奴,维护国家统一或巩固边疆。重要举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派将领卫青霍去病率军击败匈奴,解除其对西域地区控制和威胁;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与西域经济文化联系。(其他答案酌情给分)(2)态度:弃修长城。说明:唐太宗认为可通过选用良将、强化武备抵御外侵;修筑长城劳民伤财;唐朝国力强盛,防范突厥较为自信;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北方各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答出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共同目的:据材料中秦朝和西汉形势图可知,北方有匈奴等少数民族,秦汉时期修建长城的目的都有防御北方民族匈奴,维护国家统一或巩固边疆。重要举措:据材料西汉形势图可知,建立西域都护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为加强与西域的联系还采取了派张骞出使西域;派将领卫青霍去病率军击败匈奴,解除其对西域地区控制和威胁;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与西域经济文化联系等方面的措施。【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唐朝(中国)。态度:关于唐太宗对修长城的态度,据材料“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可知,唐太宗对唐朝国力以及军力相当自信,主张弃修长城。说明:据材料“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可知,唐太宗认为可通过选用良将、强化武备抵御外侵;据材料“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可知,唐太宗认为修筑长城劳民伤财;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唐朝国力强盛,唐太宗对唐朝的国力相当自信;唐太宗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拥护,唐太宗被他们成为“天可汗”。

辽宁省辽东南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1——6课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每个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1.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在同一时期黄河流域也发现了文化遗存,代表器物是黑陶,这里黄河流域文化遗存可能是指()A.大汶口文化 B.龙山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良渚文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位于黄河流域的文化中,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黑陶,B项正确;大汶口文化的代表器物是彩绘陶器,排除A项;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位于长江流域,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故选B项。2.目前,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包括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研究这些文化遗存的主要依据是()A.史书记载 B.专家结论 C.考古发掘 D.神话传说【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考古发掘是根据发掘计划,对埋藏文物的地方、对古文化遗址、古墓葬进行调查、勘探和发现、挖掘文物的活动或工作,是掌握历史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C项正确;史书记载有助于研究,但新石器时代还未出现文字,排除A项;专家结论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排除B项;神话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于历史研究,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结合其他史料辩证使用,不是主要依据,排除D项。故选C项。3.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还有众多墓葬。其中少数大型墓里均有一、二百件随葬品,包括礼乐重器和玉器,许多中型墓中也有较丰富的随葬品,大量小型墓随葬品则十分贫乏,有的甚至一无所有。据此可以推断当时()A.社会贫富差别明显 B.君主专制形成 C.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 D.宗教思想浓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4000多年前(中国)。据题干“少数大型墓里均有一、二百件随葬品”“大量小型墓随葬品则十分贫乏,有的甚至一无所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明显体现出了墓葬随葬品的巨大差异,反映出当时社会存在着贫富差别,A项正确。君主专制形成的标志通常是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和权力集中的表现,题干中并未提及相关内容,排除B项;从大量小型墓随葬品贫乏甚至无随葬品的情况来看,说明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排除C项;题干主要描述的是墓葬随葬品的情况,重点在于体现社会的贫富差异,而非突出宗教思想浓厚与否,排除D项。故选A项。4.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开始,传递出独特的文化韵味。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宝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别具匠心的设计惊艳了世界,感动了中国,开幕式充满“中国故事”反映了()A.充分展现中国农业大国形象 B.中华文化的厚重与辉煌C.体育是文化传承的根本途径 D.青年是文化传承的主体【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通过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的设计,展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辉煌的历史,体现了中化文化的厚重,B项正确;其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象征而非其为农业服务的价值,所以不能得出充分展现中国农业大国形象,排除A项;体育是文化传承的根本途径叙述过于绝对,且材料未进行其他途径的比较不能得出此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5.周初分封时,将周部族、先代部族、殷遗族众以及众多蛮夷戎狄都划在周政与周制的圈子里,规定“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同时周统治者还做出制度上的规划,如策命赐物、朝聘盟会、爵制和服制等。这种做法使西周初期()A.加强了华夏族群的民族认同 B.制度保障了诸侯国君的权力C.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已形成 D.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周代通过分封制,扩大了统治范围,将制度、礼仪、习俗等扩展到周边地区,传播了周文化,加强了华夏族群的民族认同,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分封制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没有涉及诸侯国君的权力,排除B项;分封制下,地方有较大的自主权,并非中央集权体制,排除C项;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没有建立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A项。6.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其根本原因是()A.土地国有制度的废除 B.分封体制的解体C.周天子权力的巩固 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D项正确;土地国有制度的废除是在战国商鞅变法中被废除,排除A项;分封体制的解体的根本原因还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B项;随着铁犁牛耕的是用,生产力水平的进步,诸侯的实力逐渐增强,周天子的权力逐渐削弱,排除C项。故选D项。7.战国时期“诸子十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各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其中在各诸侯国备受统治者推崇的流派思想是()A.法家 B.儒家 C.墨家 D.道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提出各自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其中备受统治者推崇的是法家的中央集权思想,A项正确;“儒家、墨家、道家”都不是当时统治者推崇的主要流派,排除BCD项。故选A项。8.春秋战国时期创私学、兴教育最有成绩是孔子,相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下列思想中,与这一成绩的取得关系最密切的是()A.“为政以德” B.“克己复礼” C.“隆礼重法” D.“有教无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他不挑剔学生的出身,因此他能够取得“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他有教无类的思想,D项正确;“为政以德是其政治主张与教育发展无关,排除A项;“克己复礼”是其政治主张,目的在于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与教育发展无关,排除B项;“隆礼重法”是荀子的主张,与孔子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9.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chan),不得休息。”作者表达的核心思想是()A.皇权至上 B.兼爱非攻 C.倡导统一结束战乱 D.弱肉强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chan),不得休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强调天下大乱是因为没有天子,导致各诸侯叛乱,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政权,民众才能修养生息,说明作者倡导统一结束战乱,C项正确;皇权至上是皇帝制的核心特征,排除A项;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弱肉强食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0.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B.铁农具牛耕技术的普及C.军事实力强大做保障 D.秦国科技发达技术先进【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增强,可以集中财力、人力和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完成了一系列大型工程建设,A项正确;铁农具牛耕技术的普及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军事实力强大与建造大型水利工程无必然联系,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秦国科技发达技术先进的结论,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1.汉兴,扫除烦苛,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根据材料可知,汉初文景时期治国核心思想是()A.以仁孝治天下的儒家 B.以倡导节用节葬的墨家C.倡导严刑峻法的法家 D.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文帝生性节俭,也遏制了贵族的奢侈无度,并节制了国家开支。文景时期重视农业,推崇“以德化民”,以清静不扰民为政策,形成了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局面,D项正确;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汉初文景时期治国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并不是倡导节用节葬的墨家思想,排除B项;秦朝倡导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12.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的职位世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是贵族政治的表现;郡县制下的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以地域关系为纽带,是官僚政治的表现,A项正确;“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并非维护封建统治,排除B项;分封制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排除C项;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地方制度,但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易造成地方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13.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①实行郡县制②设立中朝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设十三州刺史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秦汉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①错误;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立了中朝,②正确;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③正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除京师附近七郡外,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每区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专门负责巡察该区境内的吏政,检举不法的郡国官吏和强宗豪右,其管区称为刺史部,④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4.《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地主控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通过智慧和努力致富的人不可胜数,说明当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统治者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工商业者地位的态度,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地方豪强控制郡县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5.公元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由此可以推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是()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加强了民族交融 C.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 D.巩固了国家统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学习汉族文化,推动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B项正确;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北魏统治地区为黄河流域,排除C项;北魏并没有完成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16.南朝刘宋时期,“荆城跨有南楚之富裕,扬州拥有全吴之丰饶,鱼盐杞梓的收益,可以滋养四面八方,丝绵布帛之丰茂,可以供天下百姓穿戴”。这反映当时()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长江中下游区域经济发展C.民族交融取得重要进展 D.南朝刘宋时期百姓安居乐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前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朝时期,荆州、扬州物产丰富,纺织业发达,说明当时长江中下游区域经济有所发展,B项正确;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融取得重要进展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刘宋政权的统治是在南北朝对峙时期,百姓安居乐业的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17.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指出,“隋炀帝即位后,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大运河。一方面,这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另一方面,因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大运河可用来转运南方的物资”。由此可见,隋朝大运河的开通()A.暴露了隋炀帝奢侈腐化的生活 B.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提高了南方的政治地位 D.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隋朝时期。根据材料“一方面,这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另一方面,因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大运河可用来转运南方的物资”可知,大运河的修建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控制,便利了南方物资北运,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巩固统治,B项正确;大运河的开通并不是隋炀帝奢侈腐化生活的体现,排除A项;隋朝依靠南方地区的物资来供给中央政府,主要体现南方的经济地位而非政治地位,排除C项;材料强调大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未提及促进商业发展和沿岸城镇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18.唐太宗在君臣论治过程中,打了一个形象比喻:为君之道,必须首先安养百姓,如果为了一己之私去损害百姓的利益,就像是割自己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饱了,人也就死了。这表明,唐太宗()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选贤任能,整顿吏治C.发展生产,改革兵制 D.以民为本,政得其民【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为君之道,必须首先安养百姓,如果为了一己之私去损害百姓的利益,就像是割自己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饱了,人也就死了”可知,唐太宗认为作为君主应注重百姓,必须先安养百姓,体现了其民本思想主张,即体现了其以民为本,政得其民的主张,D项正确;“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主要体现了善于用人方面,不符合题干主旨内容,排除A项;“选贤任能,整顿吏治”主要体现了选官方面,而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太宗民本思想,排除B项;唐玄宗时期发展生产,改革兵制,而题干内容主要体现了唐太宗注重百姓的民本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19.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唐代墓葬出土了两尊骑马仕女俑。仕女俑头戴帷帽,左手持缰绳,端坐在马鞍之上,为当时典型的贵族女性骑马出行的形象。它们的发现表明盛唐时期高昌地区有着同长安一样的流行时尚。这可以用于说明盛唐时期()①骑马是女性主要休闲方式②民族交流融合有所发展③社会趋向追求显贵的地位④社会风气比较开明开放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唐代墓群出土骑马女俑,而在高昌地区有与长安一样的流行时尚,说明边疆地区受到中原影响,民族交融有所发展,社会风气比较开放,②④正确;材料没有对比,体现不出骑马是主要的休闲方式,排除①;材料没体现社会趋向,排除③。故选C项。20.中国古代汉藏两族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下列史实或实物能提供有力证据的有()①昭君出塞②大昭寺门前会盟碑③文成公主入藏④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A.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昭君出塞发生于公元前33年,是指汉元帝为安抚匈奴而选王昭君远嫁匈奴的历史事件,①错误;唐穆宗时期,唐蕃两个政权相约盟誓,互不侵犯。唐蕃会盟碑至今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成为汉藏团结友好的见证,②正确;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③正确;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当时的少数民族首领尊称他为“天可汗”,④错误。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第Ⅱ卷材料分析题(共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国家治理关乎民生材料一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加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摘编自严炳洲《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1)依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材料二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2)依据材料二、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带来的影响。【答案】(1)观点:敬德保民;为政以德,统治政策要顺应民心;民贵君轻;推行仁政。(2)特点:注重吸收前朝败亡的教训;注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法律相对宽简。影响:形成“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解析】【小问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敬德保民”可知敬德保民;为政以德,统治政策要顺应民心;根据材料“提倡统治者应该加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可知民贵君轻;根据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推行仁政。【小问2】本题为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初(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可知注重吸收前朝败亡的教训;根据材料“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可知注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