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视角下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及优化建议》3300字(论文)_第1页
《社会心理视角下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及优化建议》3300字(论文)_第2页
《社会心理视角下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及优化建议》3300字(论文)_第3页
《社会心理视角下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及优化建议》3300字(论文)_第4页
《社会心理视角下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及优化建议》33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心理视角下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及完善对策研究目录TOC\o"1-2"\h\u12702社会心理视角下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及完善对策研究 128298摘要 1671一、“刘学州”事件解析 127268(一)“刘学州”事件的回顾 130809(二)“刘学州”事件的解析 210363二、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 319618(一)个体层面心理成因 315932(二)群体层面心理成因 47218三、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网络暴力的改善对策 517201(一)倡导绿色网络,加强素质教育 516383(二)促进网络实名制的实施 55865(三)消除支撑网络暴力的文化基因 5540结论 610466参考文献 6摘要网络是自由的,是大众的,只要进入网络世界后人们便可以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很容易形成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通过匿名评论和随意攻击,对当事人的心理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刘学州”事件就是一个网络暴力致人死亡的典型案例,15岁寻亲男孩不堪网络暴力,留下遗书后自杀,然而事后警方对网络暴力言论的取证及定性却困难重重,本文以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这一事件,得出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对策,希望能引起人们对这一社会不良现象的重视,并为解决网络暴力问题提供理论研究借鉴。关键词:网络暴力;刘学州;社会心理学一、“刘学州”事件解析(一)“刘学州”事件的回顾刘学州是一名15岁的河北寻亲男孩,出生后即被亲生父母出卖,其养父母在其4岁时去世,刘学州在成长过程中受校园欺凌猥亵,也依然保持坚强。2021年12月刘学州在警方帮助下找到亲生父母,成功认亲,因父母健在无法领取孤儿补助,因此请求亲生父母为其提供住所及生活保障,被亲生父母拒绝并二次遗弃,刘学州选择寻求法律援助,在争取应得权益的过程中,被网友质疑“立人设”、“炒作”,遭受网络暴力,最终不堪重负,选择在2022年1月24日留下遗书自杀,遗书控诉的重点就是网络暴力。刘学州自杀虽然有来自家庭与童年阴影的因素,但致其死亡的关键诱因是网络暴力,警方开始在微博平台进行相关取证,但因为相关法律规定的不完善,以及保护用户隐私权的平台条例,进展困难。(二)“刘学州”事件的解析1.搅局的舆论场在这起事件中,舆论界主要集中在微博、自媒体、官方媒体,本是一个家庭内部的利益纠纷问题,在经过澎湃新闻、头条新闻等媒体报道下迅速发酵,部分媒体及自媒体为博取用户目光,赚得流量,采用了具有诱导性的标题,如“认亲不足一个月,因亲生父母不给买房,刘学州宣布法庭见”、“刘学州要房报复父母?果然基因是神奇的存在”刻意挑起舆论对立和激烈争论,误导网民,是这起网络暴力事件的重要推手。2.标签代入下身份重构的受众社交媒体重建了受众的身份,他们是这件事的旁观者,也是传播者。受众重建了网络社会的社区和圈子,并在不同的情感交流之中不断改变现实走向。当事人在道德问题上,被对立者的情感和立场所强迫,而不平等的信息交互加剧了群体和群体的分化,导致情感交流冲突。刘学州在网友随意的讨论中,被贴上“心机婊”“恶心玩意儿”“娘炮”等标签后,其言论可信度进一步下降,最终被颠倒黑白,只能以死亡自证清白。这个过程中,网民所持有的心态,一方面是认为自己匿名,不需要对言论负责,可以肆意将对现实的不满,炮轰发泄到一个非匿名的对象身上;另一方面是网民盲目从众,认为很多人都在谴责批评,且法不责众,自己跟风并无不妥。二、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一)个体层面心理成因1.去个体化心理去个体化是指群体中的个体丧失身份和责任感的现象。在群体环境中,个体的行为和举止可能与个体环境不同。在放但匿名的网络环境中,个性化的特征被抹去,人们在社交活动中缺乏责任感,而他们处在一个开社交网络环境中,很多人都会表现出去个性化心理,网友们认为自己不需要对当事人所受伤害负责,继而产生网络暴力。2.匿名心理在社会心理学中,匿名意味着人们在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下,可能会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力。与法律忽视公众的心理类似,匿名集体环境中的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较少的法律或道德责任,几乎没有责任。另一些人由于不知道说话人的身份,所以敢于发表恶意言论,甚至肆无忌惮地引发网络暴力。在隐藏的环境中,个体失去了可识别性,使得网络暴力的扩散更加显著。3.攻击动机动机是根据一定的动机或心理动因来调节个体的心理行为。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需求引起的,是人们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网络暴力的产生与攻击动机密切相关。攻击是人类的本能,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因此网络暴力的攻击,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和追随,因为其能够满足人们的攻击动机。(二)群体层面心理成因1.网络群体从众心理在社会心理学理论中,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无意识或不自觉地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一方面,羊群心理是群体保护效应的结果,多数人从众以求得安全感,少数持不同意见的人会有意识地保持沉默或发言,但很可能受到公众的攻击。在严重的情况下,它们甚至可能导致更广泛的网络暴力。另一方面,从众心理通常是由于人们需要自我概念来获得他人的认同感。在这种流通模式下,网络事件的负面言论可以极为广泛地传播,从而导致网络暴力现象。2.法不责众心理社交网络环境引起了群体效应。网民认为自己是该群体的成员,并明确认为该法律对公众不负责任。即使有问题,当人们必须承担责任时,这也是整个集体的责任。但是,作为广泛传播和交换信息的平台,互联网上有大量的团体,这足以几乎忽略了将责任分配给整个团体中的个人,最终使那些有错误思想和危险心理的人,未能受到应有的惩罚,导致其在互联网的频繁恶意攻击。三、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网络暴力的改善对策(一)倡导绿色网络,加强素质教育互联网由于其高效率和便利性而已成为年轻人的休闲活动。但是,也有一些互联网用户没有理性思考,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因为素质低下,缺乏自己独立清醒的思考,容易受到不合理,无意识,潜意识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被煽动成为一个盲目的舆论整体。倡导绿色网络和文明互联网是消除网络暴力的最佳方法,网络暴力只有在施暴者控制自己的行为的情况下才能消失,必须通过学校管理和控制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意识,惩罚措施都在事后,远远比不上素质教化的效果。(二)促进网络实名制的实施互联网用户必须在网上提供实名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鼓励网民加强自律,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使网络空间秩序更加有序。在我国,虽然对网络实名制有明确规定,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问题。今后,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和实施网络实名制法律法规,促进有序的网络实名制全面发展。这样,一旦网络暴力的肇事者知道自己的言论失当行为,可能被监管部门控制,他们就不会如此肆无忌惮。(三)消除支撑网络暴力的文化基因必须彻底清理支持网络暴力的文化基因,在教育上下功夫,不断改革教育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在教育内容方面,应加强法律思想、权利观念的培养和文明交往方式的形成,不断根除网络暴力的文化根基;从教育目标看:培养健全的人才人格,消除网络暴力的人文环境。在教育方法上,引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培养尊重他人、相互尊重的精神,严禁侮辱、嘲笑等暴力语言和行为,深入反思教育中的暴力方法和语言。因此,通过不断反思历史和教育观念的渐变,通过消除文化暴力基因,最终奠定了网民向优秀公民转化的基础。结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但它不是肆意放纵的天堂。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网络暴力现象日益严重,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它主要是出于去个性化心理、不负法律责任心理、群体从众心理和匿名心理。要改善网络暴力,需要强化网络监管部门的能力,完善监管制度,通过实名制等措施规范法律责任,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减少去个性化、无责任群体心理。同时,也可以注重对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教育,营造绿色的网络环境,促进网络秩序的和谐公正。参考文献[1]梁思思,曹东勃."社会性死亡":青年网络暴力新趋势及治理路径[J].社会科学战线,2022(4):7.[2]苏新.传播学视域下青少年网络暴力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硅谷,2021,007(002):71-73.[3]李延言,梁英豪.粉丝社区网络暴力的问题探析及治理思考[J].2021(2019-3):65-6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