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史_重点笔记中国古典园林史题集一、绪论部分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P3)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P4)据此可将园林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古兰经》天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P4)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P6)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山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P6)中国古典园林分类: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个类型。(P7)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为“城市山林”宋后作为城市私家园林的代称。(P238)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规模较小的利川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人的则把完整的大自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P8)兴造天然山水园的关键在于选择基址,《园冶》论造园相地,以“山林地”为第一。皇家园林按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魏晋南北朝开始)大内御苑建置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之内,紧邻着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建置在部城近郊、远郊的风景幽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前者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后者则作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P9)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发展表现为极为缓慢的持续不断的演进过程,其原因为:1、经济上以血缘家族的地主小农经济为主体,工商业经济始终处于附庸的地位;2、政治上的君主集权,依靠封建礼制与官僚机构相结合的国家机器,有效地控制着全国的广大地域。3,儒家倡导的以礼乐为中心的封建秩序、尊王攘夷的大一统思想,始终占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中国古典园林得以持续演进的契机便是这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再平衡,它的逐渐完善的主要动力亦得之于此三者的自我调整而促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而此时的西方呈现为各个时代的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此起彼落、更迭变化,各个地区的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互相影响,复合变异。(P11)中国古典园林分期:1、生成期(夏、商、秦、汉)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3、全盛期(隋、唐)4、成熟期(宋、元、清初)5、成熟后期(消中叶到清末)(P12)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3、诗画的情趣。4、意境的涵蕴。这四大特点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它们的成长乃至最终形成,固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而从根本上来说,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理以及重整体观照、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的主导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四大特点本身正是这种哲理和思维方式在园林艺术领域内的具体表现。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反映了这四人特点的形成过程,园林的成熟时期也意味着这四大特点的最终形成。(P13)筑山即堆筑假山,包括土山、土石山、石山。(P13)园林内使用天然石块堆筑为石山的这种特殊技艺叫做“叠山”江南地区称之为“掇山”。(P13)选择整块的天然石材陈设在室外作为观赏对象的,这种做法叫做“置石”(又称峰石)。(P13)计成在《园冶》中提到: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P14)文震亨在《长物治》中提到“一勺则江湖万里”意为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写仿天然水景的全貌。李渔:“一拳代山,一勺代水”。英国园林与中国园林之比较:二者同为风景式园林,都以人自然作为创作的本源。但前者是理性的、客观的写实,侧重于再现人自然风景的具体实感,审美感情则蕴含于被再现的物象的总体之中;后者为感性的、主观的写意,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象的审美感受和因之而引起的审美感情。英国园林之创作,原原本本地把人白然的构景要素经过艺术地组合、相应于拥护地的人小而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园林的创作则是通过对大自然及其构景要素的典型化、抽象化而传达给人们以自然生态的信息,它不受地段的限制,能于小中见大,也可大中见小。(P14)怎样理解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建筑不论多寡,也不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的一面,甚至能够把后者转化为前者,从而在园林总体上使得建筑美与自然美融糅起来,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谐调的境界——天人谐和的境界。(P14)意境的涵蕴的三种不同的表述方式;1、籍助于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人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于咫尺之间;2、预先设定一个意境的主题,然后籍助于山、水、花木、建筑所构配成的物境把这个主题表述出来,从而传达给观赏者以意境的信息:3、意境并非预先设定,而是在园林建成之后再根据现成物境的特征做出文字的“点题”一一景题、匾、联、刻石等。(P19)游憩园:私家园林的一种单独建置,不依附于邸宅,功能同宅园。别墅园:建在郊外山林风景地带的私家园林,供园主人避暑,休养或短期居住之用。寺观园林: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峰石:指用作置石的单块石材,不仅具有优美奇特的造型,而且能够引起人们对火山高峰的联想。园林的植物配置,务求其在姿态和线条方面既显示自然天成之美,也要表现山水绘画的意趣,选择树木花卉受文人画所标榜的“古、奇、雅”的格调的影响。敞景:景物与视线完全不受约束与限制,视线开阔,成一览无余的景象,称为敞景。框景:使空间景色以简洁的景框作为构图前景,使人的视线高度集中于画面的主景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借景:通过视点和视线的巧妙组织,把空间之外的景物纳入观赏视线之中,借以扩展有限场地内的空间感,借景方式又可分为直接借景与间接借景。直接借景可分为近借,远借、仰借、俯借和因时因地而借等多种方式。近借是指相临空间景物的借取。在有景可借的空间界面处作可透视或疏导视线的布置,可使邻近空间的景物通过视线的联系而纳入景观构图的画面之中。远借指当处于视线开阔处或远处有可资借取的景物时,将人流和视线引向远处的景物,并铲或者采用筑台、建楼、利用高处地形布置视点的方式,把远处景色组织在景观构图之中。仰借是利用高,低处景物的自然高差形成的景观层次和人们抬头仰望的视觉特性,使高处物成为低处空间景色的借景,反之,则为俯借。因时因地而借是根据时间,空间、地物风情、气象及意境构思的不同,借助中国画的绘画表现技法,表现变幻莫测而富于诗意的景象情趣,是借助自然、地物与天候特质的构景方式。间接借景是一种借水面、镜面映射与反射物体形象的构景方式。这种景物借构方式能使景物视感格外深远,可有助于丰富自身表现及四周的景色,构成绚丽动人的景观。简史萌芽:灵囿(周文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园林囿:放养动物的场所秦:宫苑园林——阿房宫汉:上林苑——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方300里)三国:雀台(曹操)隋唐:写意山水园及文人园五代十国:南方发展宋:艮岳(宋徽宗)文人治国、私家园林元:外族统治时期,文化断裂明、清:皇家园林人发展,地区园林形成自己的风格,园林理论著作的出现二、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的主要建筑物是“台”。(P24)囿: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始于殷末周初,是王室专门集中桊养禽兽的场所,与帝王狩猎活动有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囿起源于狩猎,也初具游观功能,相当于一座多功能的大型天然动物园,已具备园林的雏形性质了。《诗经》中“囿,所以域养禽兽也”。(P26)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囿里面的主要建筑物,台是山的象征。《吕氏春秋》中“积土四方而高曰台”。起到观天象、通神明的作用。(P27)榭:原指台上建置的房屋,后指开敞式的园林建筑,既可在山间,也可临水边。囿和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桊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P28)文献记载最早的两处“贵族园林”:殷纣王“沙丘苑台”;周文王“灵囿,灵台,灵沼”。中国古典园林的三个源头:台、囿、园圃。(P28)除社会因素外,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三个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1、“天人合一”的思想,由宋儒提出,明代造园家计成提出的“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论点,就是天人谐和思想的承传和发展。2、君子比德思想,源于先秦儒家,如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3、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盛行于秦汉,如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P31)春秋战国贵族园林代表:(楚)章华台(吴)姑苏台(泛舟的开始)在园林里面开凿大型水体工程见于史书记载之首为楚国章华台。(P39)秦朝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阿房宫。(P42)兰池宫在生成期园林发展史中占着重要地位:1、引渭水为池,池中堆筑岛山,乃是首次见于记载的园林筑山、理水之并举。2、堆筑岛山名为蓬莱山以摹拟神仙境界,比起战国时期昭王筑台以求神仙的做法更赋予一层意象的联想,开启了西汉宫苑中的求仙活动之先河。(P46)汉上林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方300里户)。其中人工湖泊有:1、昆明池,有训练水军,水上游览,渔业生产基地,摹拟天象和蓄水库的作用2、影娥池,3、琳池,4、太液池,位于建章宫中,摹拟东海三仙山。(P48)汉上林苑的作用及特点:1、上林苑足一个范围极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2、上林苑内的建筑(宫、苑、台、观等)就其已知的数量而言,它们在这个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内的分布显然是极其疏朗的、便宜的“集锦式”总体布局,与秦代上林苑之建筑比较密集,复道、甬道相连成网络的情况全然不同;3、上林苑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具备生成期古典园林的全部功能——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求仙、生产、军训等。此外,苑内还有帝王的陵墓。(P55)汉甘泉宫:兼有求仙通神、避暑游憩、朝会仪典、政治活动、外交活动等多种功能,类似于汉未央宫:出现前院后院。汉建章宫:总体布局北部以园林为主,南部以宫殿为主,成为后世“大内御苑”规划的滥觞。它的园林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从此“一池三山”遂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一直沿袭到清代。(P62)兔园(梁园)是文献记载的用石筑山的首例。(P63)汉袁广汉园:最早的私家园林。东汉濯龙园:西园“列肆”的做法,历史上最早的皇家园林内的“买卖街”。“宫”与“苑”的差别:“宫苑”是汉代皇家园林的普遍称谓,一般情况下,宫、苑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类别。宫:以宫殿建筑群为主体,山池花木穿插其间,“宫”与“苑”浑然一体;也有把部分山池花木扩大为相对独立的园林一区,呈“宫”中有“苑”的格局,例:建章宫。这类皇家园林一般建置在都城或其近郊,山池、花木均有人工经营。苑:建置在郊野山林地带的离宫别苑,占地广,规模大。许多宫殿建筑群散布在辽阔的具有天然山、水、植被的大自然生态环境之中,呈“苑”中有“宫”的格局。(P64)生成期园林的特征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产生而逐渐成长,持续了将近1200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殷、周;二、秦、西汉;三、东汉。生成朋的持续时间很长,但园林的演进变化极其缓慢,始终处在发展的初级状态。1、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2、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3、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P76)甬道:秦朝时穿过宫苑区的驰道,在两侧的加墙垣以保证皇帝的安全。复道:秦朝时连接各宫苑的通道,为两层廊道,上层封闭,下层开敞观、馆二名往往互相通用,是汉代对体量比较高大的非宫殿建筑物的通称。阙:两观并峙的建筑。坞:拥有武装力量的独立性强的特殊庄园。三、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产生隐士——知识分子群体——寄情山水——山水风景的大开发和山水艺术的大兴盛,其关系为:1、山水风景的开发是山水艺术兴起和发展的直接启导因素;2、后者的兴盛又反过来促进了前者的开发,形成此后中国历史上两者同步发展的密切关系。(P85)魏晋邺城皇家园林:华林园(仙都苑),规模最大,最著名。(P89)铜雀园:位于邺城,紧邻宫城,己略有“大内御苑”的性质,实质是一座兼有军事坞堡功能的皇家园林。其中的三个高台: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魏晋仙都苑:总体布局象征五岳、四海、四渎,是继秦汉仙苑式皇家园林之后的象征手法的发展。魏晋洛阳皇家园林芳林苑:相当于“大内御苑”,是当时的最重要的一座皇家园林,后改名为华林园。魏晋建康皇家园林:(大内)华林园,芳乐苑;(行宫)乐游园。最早出现举行修契活动的人工建置:洛阳芳林苑。转折期皇家园林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邺城、洛阳、建康三地的宫苑作为转折期皇家园林的代表,其不同于上代的特点主要有:1、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也未见有生产、经济运作方面的记载,但其规划设计则更趋于精密细致,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一定水准。2、由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已从摹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更多地以人间的现实取代仙界的虚幻。3、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的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苑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参与经营。4、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的着重写实的创作方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5、皇家园林的称谓,除了沿袭上代的“宫”,“苑”之外,称之为“园”的也比较多了。(P100)转折期私家园林主要有建在城市里面或城近郊的城市型私园——宅园、游憩园,也有建在郊外的庄园、别墅。(P101)魏晋城市私园:北:张伦的宅园(大假山,景阳山)南:玄圃(塔开始山现)别墅园:西晋石崇:金谷园谢灵运庄园:《山居赋》亭:汉代时是驿站建筑,到两晋演变成—种风景建筑,提供了遮风避雨,稍息坐憩的地方,也成为点缀风景的手段,逐渐又转化为公共园林的代称。(如兰亭)兰亭是首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公共园林。霓虹阁:架设在建筑物之间的高架廊道,好像虹一样地拱起,也就是飞阁。《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朝洛阳佛寺最为详尽,列举66所佛寺。《山居赋》和《水经注》中屡次提到的“精舍”即寺观地主的别墅,庄园。白莲社成员所经营的园林是后世文人园的滥觞。转折期城市私园的两个变化趋向:1、设计精致化的趋向,2、规模小型化的趋向(P104)转折期庄园主要组成有:1、庄园主家族的居住聚落,2、农业耕作的田园,3、副业生产的场地和设施,4、庄客、部曲的住地。(P105)寺观园林主要由三种情况组成:1、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置的园林,犹如宅园之于邸宅;2、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3、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P112)转折期园林发展的特征:1、与生成期相比,这时期的园林的规模由大入小,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创作方法有写实趋向写实与写意相结合。2、园林的规划设计由此前的粗放转变为较细致的、更自觉的经营,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3、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性的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则已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4、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5、寺观园林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域,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6、中国的风景式园林,正式沿着这个脉络进入隋,唐的全盛期。(P119)7、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观三大类型。四、园林的全盛期——隋唐长安和洛阳两地的园林,是隋唐时期全盘局面的集中反映。隋禁苑(三苑):大兴苑、西内苑(太极宫)、东内苑(大明宫)(P131)隋西苑为一座人工山水园,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的到来。它是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皇家园林。(P139)士流园林:隋唐时产生的私家园林的一种特殊风格,由官士刻意经营的附有自身感情色彩。山池苑:隋唐长安城内的居住坊里的宅园或游憩园,规模大的占据半坊左右,多为皇帝和大官僚所建。山亭苑:唐代对城市私园的普遍称谓(山池院)(P153)全盛期皇家园林的特点:1、皇家园林的建设已经趋于规范化,大体上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的类别2、大内御苑紧邻于宫廷区的后面或一侧,呈宫、苑分置的格局。但宫与苑之间往往还被止穿插、延伸,宫廷区中有园林的成分,苑林区也有宫殿的建置。3、郊外的行宫、离宫,绝大多数都建置在山岳风景优美的地带。(P149)唐代别墅园的建置,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单独建置在离城不远、交通往返方便,而风景比较优美的地带。二、单独建置在风景名胜区内。三、依附于庄园而建置。(P158)情况一:平泉庄——洛阳——李德裕——异花奇石浣花溪草堂(杜甫草堂)——成都——杜甫——田园野趣情况二:庐山草堂——庐山——白居易——《草堂记》情况三:辋川别业——陕西蓝田——王维——《辋川集》、《辋川图》嵩山别业履道坊宅园——白居易城市私.园,《池上篇》,植物以竹林为主,体现了当时的文人的园林观: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浣花溪草堂——杜甫郊区别墅园庐山草堂——白居易风景名胜辋川别业——王维庄园别墅(P156)白居易是一位造诣颇深的园林理论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文人造园家。他先后主持营造了自己的四处私园:洛阳履道坊宅、庐山草堂、长安新昌坊的宅园、渭水之滨的别墅园。唐代文人园林的假山,以土山居多,也有用石间土的土石山,纯用石块堆叠的石山尚不多见但由单块引料或若干块石料组合成景的“置石”则比较普遍白居易是最早旨定“置石”之美学意义的人,认为太湖石是一等园林石材。寺观园林:殿堂+寝膳+客房+园林——分院制,由若干个以廊庑围合而成的院落组织为建筑群——慈恩寺(牡丹、荷花),水庭也是唐代寺观园林的一种表现形式。水庭:在殿堂建筑群前面开凿一个方整的大水吃,池中有平台。隋唐风景名胜园:长安曲江池文人园乃是士流园林之更侧重于以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表现隐逸者。推而广之,则不仅是文人经营的或者文人所有的园林,也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P169)长安城内,开辟公共园林比较有成效的,包括三种情况:一、利用城南一些坊里内的岗阜一一“原”二、利用水渠转折部位的两岸而创为以水景为主的游览地,如著名的曲江。三、街道的绿化。(P179)唐长安市树:槐树。唐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皇家园林:西苑,华清宫,九成宫。全盛时期的造园活动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大致概括为以下六方面:1、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就园林的性质而言,已经形成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及其类别特征。2、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的细致处理。3、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宗教和宗教建筑的进一步世俗化。4、公共园林已更多地见于文献记载。5、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较之上代又有所提高而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6、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互相渗透的迹象。(P186)五、园林的成熟期(一)——宋代宋代形成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阶段,其历史背景为:1、宋代,与地主小农经济十分发达的同时,城市商业和手工业亦空前繁荣,资本主义因素已在封建经济内部孕育;2、城乡经济高度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3、宋代重文轻武,文人的社会地位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高。4、中唐以后,诗词无论在内容和风格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5、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中,除了传统的琴、棋、书、画等艺术活动之外,品茶、古玩鉴赏和花卉观赏也开始盛行。综上所述,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把园林推向了成熟的境地,同时也促进了造园的繁荣局面,乃属势之必然。(P190)南宋开始形成西湖十景。东京;只有大内御苑;后苑、延福宫、艮岳行宫御苑:琼林苑、玉津园、金明池、宜春苑(东京四苑)宋徽宗的延福宫、艮岳(P203)艮岳:由宋徽宗主持,造园师为梁师成,人工山水园,代表宋代皇家园林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的最高水平,第一个按图建成的园林,大假山。(P279)艮岳主山万岁山模仿杭州凤凰山,最高点建“介亭”,园内最大:水池雁池。艮岳特点临安:大内御苑:后苑行宫御苑:大部分分布在西湖风景优美的地段(P213)西苑(金)是金代最主要的一座大内御苑,金代就出现了“燕京八景”的景题。宋代皇家园林的特点:(战乱原因)1、宋代皇家园林的规模既远不如唐代之大,也没有唐代那样远离都城的离宫御苑;2、在规划设计上更精密细致,比起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最少皇家气派,更多地接近民间私家园林。(P217)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记述了名重于当时的园林19处,其中18处为私家园林。其中游憩园10处,宅园6处,以培植花卉为主的园林两处:归仁园,李氏仁丰园北方,<洛阳:名园记>独乐园——司马光——游憩园司马光的独乐园因其在“洛阳诸园中最简单”而名重于时刘氏圆------刘元瑜------游憩圆吕文穆园----吕蒙--------游憩圆(水景取胜)\归仁园------唐代,牛僧儒(原),宋.,李清君(洛阳城内最大的一座私家园林)李氏任丰园-----花木品种最齐全的一座大花园<洛阳:名园记>四大特点P303~304宋代洛阳私园之特点:1、除依附于邸宅的宅园之外,单独建置的游憩园占人多数2、洛阳的私家园林都以莳栽花木著称3、《洛阳名园记》所记诸园都没有谈到用石堆叠假山的情况,足见当时中原私家园林的筑山仍以土山为主4、园内建筑形象丰富,但数量不多,布局疏朗(P223)宋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P242)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P211)王希孟{千里江山图》(P191)荆浩《匡庐图》(194)马远《踏歌图》(195)苏文臣《秋庭戏婴图轴》(195)刘松年《四景山水图》(P194~196)南方:江南<梦梁录>卷是就出技术了比较著名的16处,<武林旧事>卷五处记述了45处,其中分布在三堤路的5处,北山路21处,葛岭路14处北宋盘洲和沈园沈园陆游西湖一带私园:《梦梁录》16处《武林旧事》45处(P223){园林绿化}P335南宋人周密《癸辛杂识》中有“吴兴园圃”一段,后人别出单行本《吴兴园林记》,记述他亲身游历过的吴兴园林36处——南北沈尚书园,沧浪亭(苏舜钦)——梦溪园(沈括《梦溪笔谈》)——沈园(陆游《钗头凤》)226文人园林的简述P318~324宋代文人园风格特点:文人园林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兴起于唐代.到宋代,它已成为私家造园活动中的一股巨大潮流,占着士流园林的主导地位,同时还影响及于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较之唐代已经更为成熟,风格的表现也更为明显.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大致概括为简远、疏朗、雅致、天然四个方面。这四个特点是文人的艺术趣味在园林中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四个基本特点的外延.文人园林在宋代的兴盛促成了中国园林艺术继两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升华。(P235)西湖一座特大型公园公共园林浙江楠溪江苍坡村——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宋代农村公共园林。(P333)晋祠,现存最古老,规模很大,园林气氛极浓郁的祠堂建筑群,一处罕见的大型祠堂园林.P336(金)中都八苑:芳园、南园、北园、熙春园、琼林苑、同乐园、广乐园、东园。P343两宋时期造园活动的主要成就:P349l、在三大园林类型中,私家的造园活动最为突出2、皇家园林较多地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3、叠石、置石均显示其高超技艺,理水已能够缩移摹拟大自然界全部的水体形象,与石山、土石山、土山的经营相配合而构成园林的地貌骨架4、唐代园林创作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传统,到南宋时大体上已完成其向写意的转化5、总之,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体的两宋园林,其所显示的蓬勃进取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登峰造极的境地(P255)“伽蓝七堂”之制有集中说法,其中的一种说法是指作为一所佛寺必需具备的七座殿堂而言: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二配殿六、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转变情况5点P352~355皇家园林P353建筑:木结构基础在宋代基本上继续完善,装修趋于精致化.<鲁班经>,<工段营造录>清代<工程做法则例>植物:陈昊子的《花镜》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刊行的一部花卉园艺学专著。汪灏<广群芳谱>P434元:大都皇城,园林主体为开拓后的太液池,最大的岛屿,金代的琼华岛——元改名为万岁山,山顶广寒殿为岛上最大的建筑物。(P356)明代:明朝重点建设大内御苑,与宋代相比一是规模又趋于宏大,二是突出皇家气派,著上更多的宫廷色彩。(P360)明北海(金西苑):万岁山(金琼华岛)模拟艮岳万岁山。明代,太液池中“三仙山”为;万岁山、圆坻、犀山(P265)元、明两代西苑之变化西苑即元代太液池的旧址,它是明代大内御苑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元、明两代之变化为1、填平圆坻与东岸之间的水面,圆坻由水中的岛屿变成了突出于东岸的半岛2、往南开凿南海,扩大太液池的水面3、在琼华岛和北海北岸增建若干建筑物,改变了这一带的景观(P364)明代大内御苑共有六处:御花园、慈宁宫花园、万岁山、西苑、兔园、东苑(P367)御花园:体现了封建都城规划的“前宫后苑”的传统格局(P367)(明)兔园,元代“西御苑”的基础上改建而成(P371)清代:清兔园,景山,御花园,慈宁宫花园保留了明代旧观,西苑进行了较大的增建和改建,延聘江南著名叠山匠师张然主持叠山工程。清代,西苑琼华岛南坡改建为佛寺“永安寺”,山顶广寒殿旧址建喇嘛塔“白塔”,琼华岛因而更名为白塔山。(P374)清行宫及离宫建设,西北郊可分为三大区:西区以香山为主体;中区以玉泉山、瓮山和西湖为中心的河湖平原;东区即海淀镇以北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是清初的三座离宫御苑,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时期的三座著名的皇家园林.P381明清以来第一座离宫御苑—畅春园(北京西北郊)(P377)第二座离宫御苑—避暑山庄P379畅春园也是明清以来首次较全面引进江南造园艺术的一座皇家园林(江南著名叠山名家——张然)(P278)清代第二座离宫御苑——避暑山庄占地564ha,以自然风景融汇园林景观,开创一种特殊的园林规划——园林化的风景名胜区(P285)清代第三座离宫御苑(西北郊第二座离宫御苑):圆明园避暑山庄地貌环境特点:1、儿乎包含了全部天然山水的构景要素2、形成了全园的三大景区鼎列的格局:山岳景区、平原景区、湖泊景区3、多奇峰异石,都能提供很好的借景条件4,构成了完整的水系6、格局在风水方面的优越性(P285)避暑山庄:康熙36景(四字),乾隆36景(三字)(P286)雍正时期圆明园扩建的四部分内容:扩建后的总面积扩大到200余ha1、新建一个宫廷区2、就原赐园的北、东、西三面往外拓展3、把原赐园东面的东湖开拓为福海,沿福海周围开凿河道4、扩建沿北宫墙的一条狭长地带(P286)圆明园雍正28景,乾隆40景(P286)明代与清初皇家园林建设之变化:明代的重点在大内御苑,清初的重点在离宫御苑。由前者到后者的转移,说明了宫廷的园林观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与统治阶级的生活习尚和国家的政治形势有着直接的关系。(P288)清初的离宫御苑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在于:融糅江南民间园林的意味、皇家宫廷的气派、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美姿此三者为一体。(P391)私家园林“江南”地区,大致相当于今之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等地。(P392)扬州:明代明末扬州江南名园之四:郑元勋——影园——计成设计(以一个水池为中心的水景园,)P394影园:湖(南湖)中有岛,岛中又有池的格局。郑元侠——休园——宋介之《休园记》(以山水之景取胜)休园:以山水之景取胜,简远,疏朗,开始运用游廊串联景点的做法。郑元嗣——嘉树园郑元化——五亩之园(P289)康熙时扬州八大名园:王洗马园、卞园、员园、贺园、冶春园、南园、郑御史园、莜园(P392)张然主持的几座名园:西苑(顺治)、畅春园、万柳堂、怡园、重修西苑瀛台、新建玉泉山行宫。《扬州画舫录》(李斗):“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名园胜。”(P291)无锡寄畅园:是江南地区唯一的一座保存较完好的明末清初时期的文人园林。主体部分以狭长形水池“锦汇漪”为中心。苏州,沧浪亭始建于北宋,狮子林始建于元代,其余大多创建于明代后期。(P292)文征明《王氏拙政园记》,《拙政园图》(P293)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私家园林11处(P299)上海豫园——黄石大假山,出自叠山巨匠张南阳之手(P301)清初北京著名文人园林——纪晓岚阅微草堂李渔芥子园清代造园匠师:张南垣,次子张然计成《园冶》(P314)《园冶》列举5种借景方式: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叠山应做到“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稍动天机全叨人力。”叠山17类;选石,叠山石料16种。“相地”中认为山林地最好,把可供造园的地段分为6类。明末清初造园著作:《园冶》——计成《一家言》(《闲情偶记》)——李渔《长物志》——文震亨(P429~434)康熙延聘江南文士叶洮和江南造园家张然参与畅春园的规划设计,首次把江南民间造园技艺引进宫廷,同时也把文人趣味掺入宫廷造园艺术。明末清初江南地区造园之变化:1、造园家,无论工匠“文人化”的,或者文人“工匠化”的,按其执业方式和社会地位而言,已有几分接近现代的执业造园师;或者说,己具备类似后者的某些职能。2、造园的理论方面,涉及有关园林规划、设计的探索和具体的造园手法的表述,虽未能形成系统化,但已包涵现代园林学的某些萌芽;3、造园的运作比较强调经济的因素,已朦胧地认识到市场、价格的制约情况。(P436)寺观园林:P442其他园林:兰亭(绍兴),什刹海别称积水潭(北京),(浙)江楠溪江总结:元、明、清初造园活动的特点:1、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文人园林涵盖了民间的造园活动,导致私家园林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高峰。2、明末清初,在经济文化发达,民间造园活动频繁的江南地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造园家,有的出身于文人阶层,有的出身于叠山工匠。3、元、明文人画盛极一时,影响及于园林,而相应地巩固了写意创作的主导地位。4、皇家园林的规模趋于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5、在某些发达地区,城市、农村聚落的公共园林已经比较普遍。(P451)七、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园林在艺术方面的变化:这个时期的封建文化沿袭宋、明传统,但已失却后者的能动、进取的精神。反映在艺术创作上,一是守成多于创新,二是过分受到市明趣味的浸润而愈来愈表现为追求纤巧琐细、形式主义和程式化的倾向.园林方面,乾隆朝的造园活动之广泛,造园技艺之精湛,可以说达到了宋,明以来的最高水平。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同为中国后期园林发展史上的两个高峰,同时也开始逐渐暴露其过分拘泥于形式和技巧的消极一面。(P334)私家园林三大地方风格: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P334)三山五园:圆明园、畅春园、(人工山水园)香山静宜园(天然山地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天然山水园)圆明三园总面积350ha,在三山五园中居于首位。(P381)大内御苑:西苑,(平原上人工的山水园)慈宁宫宁寿宫建福宫慈宁宫,东西宽55m,南北深125m,面积0.69ha(P356)建福宫,没有水景,以山石取胜的早园,建筑密度比较高,0.4ha(P357)宁寿宫——乾隆花园,东西宽37m,南北深160m,0.6ha(P358)行宫御苑:静宜园(香山),景明苑(玉泉山).南苑(南郊)静宜园位于香山东坡,面积达140ha,相当于一处园林化的山岳风景名胜区,乾隆题28景。(P362)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为天然山水园香山静宜园为天然山地园(P338)北海中的园中园:见心斋。快雪堂中有移自艮岳的名石“云起”。南苑占地约230ha,作为一座皇家猎场的特殊行宫御苑(P376)离宫别苑:圆明园,避暑山庄,清漪园(颐和园).其中圆明园、畅春园为大型人工山水园其中圆明园、畅春园为大型人工山水园圆明园:圆明三园:长春园、绮春园、圆明园(P338)圆明园“四十景”,其中十二处为乾隆时新增(P379)圆明三园在清代皇家诸园中是“园中有园”的集锦式规划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圆明三园中成组的建筑群以及能成景的个体建筑总共有123处,其中圆明园69处,长春园24处,绮春园30处(P381)长春园内北墙一带有一区欧式宫苑:“西洋楼”…..西洋楼是自元末明初欧洲建筑传播到中国以来的第一个具备群组规模的完整作品,也是把欧洲和中国这两个建筑体系和园林体系加以结合的首次创造性尝试。长春园北景区——西洋楼,其中茹园以南京瞻园为设计蓝本。(P389)圆明园:由小园林集群所构成的景观,不仅体现在小园林本身的设计上,也包括它们之间的联络和联系的安排经营,后者乃是圆明三园规划的重要环节,也是创造多样化的园景,动观效果把众多小园林联缀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先决条件。圆明三园特点:圆明三园,在清代皇家诸园中是“园中有园”的集锦式规划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园林乃是圆明三园的细胞,大致可以归纳为六类:1、摹拟江南风景的意趣,有的甚至直接仿写某些著名的山水名胜。2、借用前人的诗、画意境。3、移植江南的园林景观而加以变异,有些小园林甚至直接以江南某园为创作蓝本。4、再现道家传说中的仙山琼阁,佛经所描绘的梵天乐土的形象。5、运用象征和寓意的方式来宣扬有利于帝王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宣扬儒家的哲言、伦理和道德观念。6、以植物造景为主要内容,或者突出某种观赏植物的形象、寓意(P529)后期宫廷造园三大杰作:圆明园,避暑山庄,清漪园。避暑山庄P529乾隆时期避暑山庄,为清代皇家诸园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占地564ha,总体布局按“前宫后苑”的规制,宫廷区设在南面,其后即为广大的苑林区,苑林区包括三个大景区;湖泊景区(具有浓郁的江南情调)、平原景区(宛若塞外景观)、山岳景区(象征北方名山)宫廷区:正宫,松鹤斋,东宫游避暑山庄湖泊景区三条游览线:1、东路游览线始于东宫北端的卷阿胜境殿。2、中路游览线始于“万壑松风”,下陡坡过桥即达形如灵芝的“灵芝云堤”。3、西路游览线起自正宫后门铀云山,经“驯鹿坡”北行,左依山,右临湖,纵深远处为山区“南山积雪”的对景。(P401)避暑山庄苑林区的三大景区,湖泊景区具有浓郁的江南情调,平原景区宛若塞外景观,山岳景区象征北方的名山,乃是移天缩地,融冶汇萃南北风景于一园之内。园外外八庙分别为藏、蒙、维、汉的民族形式。(P40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