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一(下)期中地理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一(下)期中地理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一(下)期中地理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一(下)期中地理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一(下)期中地理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一(下)期中地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青藏高原人口稀疏,人口分布差异显著。“祁吉线”两侧地域面积大致相同,但人口比例达到93:7。近年来,东南半壁大多数县市的人口增长缓慢,部分县市出现负增长,人口占比持续微降。读青藏高原“祁吉线”位置图,完成1~3题。1.青藏高原人口稀少的原因是()A.地势高,气候寒冷 B.纬度低,气候湿热 C.距海远,降水较少 D.多大河,水灾频繁2.与青藏高原西北半壁相比,东南半壁人口相对较多的主要因素是()A.水源 B.历史 C.热量 D.政策3.推测与青藏高原西北半壁相比,东南半壁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是()A.保护环境,生态移民 B.工业发展,涌向城镇 C.灾害频繁,死亡率高 D.毗邻内地,人口迁出如图示意2000~2016年我国某省区流动人口数量变化。据此完成4~6题。4.该省区可能是()A.西藏 B.四川 C.广东 D.浙江5.2000~2016年,人口流动利于该省()A.农业现代化发展 B.城镇化速度加快 C.工业化水平提高 D.交通运输业发展6.据图推测2010~2016年该地区人口()A.集聚作用下降 B.老龄化加重 C.自然增长加快 D.劳动人口增加如图为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据此完成7~9题。7.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8.与甲省相比,乙省流入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口更多,主要原因是()A.空间距离近 B.劳动力数量多 C.经济基础好 D.城市化水平低9.长三角城市群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拉力因素是()A.婚姻家庭 B.环境质量 C.生活成本 D.工资水平如图为某地区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图完成10~12题。10.图中反映人地关系最不和谐的时期是()A.t1 B.t2 C.t3 D.t411.该地区t2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主要得益于()A.矿产资源的开发 B.农业生产力提高 C.社会开放程度高 D.生态环境的改善12.t4时期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A.倡导消费,回笼资金 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 C.发展科技,培育人才 D.政策引导,适度移民地处长江上游山区的攀枝花市,因发现储量巨大的钒钛磁铁矿而兴起,由上世纪60年代的偏远小村庄发展为辖区人口超121万的蜚声中外的钢域。下表为攀枝花市1982~2020年人口统计资料。据此完成13~15题。年份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常住人口数(万人)81.594.8109.2121.4121.2城镇人口数(万人)53.146.961.17384.313.攀枝花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交通便利 B.资源开发 C.政策扶持 D.农业基础14.攀枝花市目前城镇化率约为()A.50% B.60% C.70% D.80%15.攀枝花市未来规划人口密度较低,主要因为()A.地处山区,适宜建设用地少 B.经济发达,人均消费水平高 C.资源枯竭,工业产值增长慢 D.位置偏远,对外开放程度低读部分国家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2014年)图,回答16~18题。16.图中甲国最可能是()A.印度 B.巴西 C.比利时 D.韩国17.甲乙丙丁四国中,城镇化水平明显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18.丁国城镇化的特点是()A.城镇化速度快 B.大城市人口萎缩 C.城镇化水平低 D.城镇化起步较晚日本都市圈建设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雏形阶段﹣加速阶段一调整阶段一成熟阶段,如图示意日本都市圈建设阶段的空间结构。据此完成19~20题。19.日本都市圈建设四个阶段中,具有多核心、多圈层空间结构的是()A.雏形阶段 B.加速阶段 C.调整阶段 D.成熟阶段20.日本都市圈建设过程中,雏形阶段城市具有的特征是()A.人口集中程度低 B.核心城市增长最快 C.城市间差距较小 D.城乡完全协调发展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东南部,茂密的森林,精巧的沟渠,层叠的梯田和传统的村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读“哈尼梯田系统剖面示意图”,回答21~23题。21.森林主要分布在图中的()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22.哈尼梯田系统中森林的主要作用是()A.防风固沙 B.减弱噪音 C.吸烟滞尘 D.涵养水源23.该地“宅高田低”是为了()A.消暑纳凉 B.利于观景 C.规避洪水 D.防御贼匪读“某城镇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完成24~26题。24.图例①功能区是()A.商业区 B.行政区 C.居住区 D.文化区25.图中甲处的功能布局,主要考虑的因素是()A.市场 B.交通 C.环境 D.政策26.若图中工业区布局合理,则该城市的地势最可能()A.南高北低 B.西北高东南低 C.中高周低 D.东北高西南低读北半球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及某气压带温压场剖面图,完成27~29题。27.盛行风带甲的风向是()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28.受乙风带影响,气候特征是()A.高温多雨 B.炎热少雨 C.温和湿润 D.寒冷干燥29.右图温压场对应的气压带是()A.① B.② C.③ D.④风效指数指人们裸露皮肤在气温和风速不同组合作用下体感冷暖程度,其中﹣600~﹣300的感觉为舒适。如图为我国华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风效指数的年内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30~32题。30.图中代表华北地区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31.下列地区舒适期最长的是()A.华南地区 B.华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南地区32.影响②地区夏季风效指数较低的主要因素是()A.海拔 B.天气 C.纬度 D.降水如图示意某年3月某日亚洲部分地区的地面天气(单位:hPa)形势,图中AB天气系统48小时后进入山东境内。据此完成33~35题。33.此时,风向相同的一组地点是()A.甲、丙 B.乙、丙 C.乙、丁 D.甲、丁34.未来48小时内,石家庄市天气将会()A.大雾弥漫 B.大风降温 C.狂风暴雨 D.风和日丽35.正确表示图中D天气系统气流的水平运动方向和垂直运动方向的是()A. B. C. D.读世界局部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某地气候资料图,回答36~38题。36.左图中与右图气候类型一致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37.导致图中甲、乙两地气候差异的根本因素是()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38.影响①气候类型的成因是终年受()A.副高控制 B.信风影响 C.西风影响 D.极锋影响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热条件。如图为南美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两地的自然景观图,据此完成39~40题。39.形成图甲景观的气候类型是()A.① B.② C.③ D.④40.图乙自然景观反映了当地环境特征()A.冬季温和湿润 B.全年高温多雨 C.冬季炎热干燥 D.终年温和干燥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20分。41.(6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因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成都平原形成了高度网络化的排灌体系,并诞生了历史悠久的川西林盒。单个林盘由农田、林木、宅院固合而成,集生活、生产、生态和景观为一体的复合型农村散居聚落单元。如图为成都市都都区林盒的空间分布图、林盘景观图和林盘内部空间结构示意图。(1)影响成都郫都区林盘形成和分布特点的原因分别是、。(2)林盘村落结构图中,院落、农田、林木功能区对应的字母依次是。(3)简述河流和灌渠对林盘形成的影响。42.(6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人口压力指数是指一个区域现有人口数量与经济人口容量之比,当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时人口容量相对富裕,说明该地区相对人口压力不大,还有一定人口扩容余地。材料二:如图是我国某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1)我国人口压力指数的地区分布特征,影响新疆人口压力指数的瓶颈因素是。(2)江苏与黑龙江均是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最小的地区之一,但两省压力指数较小的主要原因有差异。(3)判断一个地区人口数量与分布是否合理应考虑该地人口与经济、、之间是否相互协调。43.(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亚洲是世界上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地区,如图为亚洲及大洋洲不同季节季风环流图。(1)甲图为北半球的(季节),乙图季节北太平洋的气压中心是。(2)甲图季节A、B两地均盛行西北季风,其形成原因是:A地:;B地:。(3)乙图季节C、D两地的气候特征:C地:;D地:。(4)E地的气候类型是,此季节受(气压带、风带)控制。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一(下)期中地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青藏高原人口稀疏,人口分布差异显著。“祁吉线”两侧地域面积大致相同,但人口比例达到93:7。近年来,东南半壁大多数县市的人口增长缓慢,部分县市出现负增长,人口占比持续微降。读青藏高原“祁吉线”位置图,完成1~3题。1.青藏高原人口稀少的原因是()A.地势高,气候寒冷 B.纬度低,气候湿热 C.距海远,降水较少 D.多大河,水灾频繁【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矿产资源、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就业状况,城市化水平,交通状况、开发历史长短。【解答】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寒冷,属于高寒气候,自然环境恶劣,因而地广人稀,人口稀少,A正确。青藏高原主要为高原山地气候,气温较低,B错误。青藏高原东南部距离印度洋较近,降水较多,C错误。青藏高原多大江大河的源头,在高原上,水灾较少,D错误。故选:A。2.与青藏高原西北半壁相比,东南半壁人口相对较多的主要因素是()A.水源 B.历史 C.热量 D.政策【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矿产等。【解答】解:读图可知,东南半壁河流较多且向东南方向流动,聚落大都位于河谷,与青藏高原西北半壁相比,东南半壁人口相对较多是因为东南半壁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好,适合人类生存。故选:C。3.推测与青藏高原西北半壁相比,东南半壁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是()A.保护环境,生态移民 B.工业发展,涌向城镇 C.灾害频繁,死亡率高 D.毗邻内地,人口迁出【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气候、地形、河流、交通、政策等。【解答】解:青藏地区整体海拔高,气候环境恶劣,而青藏地区东部内地气候环境相对优越,东南半壁与我国内地联系相对紧密,人口迁出较多,D正确。西北半壁生态脆弱,生态移民更多,A错误。东南半壁工业发展,人口流动在区域内部由农村流向城镇,同时青藏地区生态脆弱,工业化水平不高,B错误。东南半壁人口主要集中在城镇,城镇地区灾害相对较少,C错误。故选:D。如图示意2000~2016年我国某省区流动人口数量变化。据此完成4~6题。4.该省区可能是()A.西藏 B.四川 C.广东 D.浙江【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由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解答】解: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示地区流出人口远大于流入人口,人口净迁出,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四川位于西部地区,是人口大省,人口大量迁往东部经济发达地区,B正确。西藏地区人口总数在300多万左右,而图中显示迁出人口均在300万人以上,A错误。广东省、浙江省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净迁入为主,CD错误。故选:B。5.2000~2016年,人口流动利于该省()A.农业现代化发展 B.城镇化速度加快 C.工业化水平提高 D.交通运输业发展【分析】人口流动的影响可以社会意义、生态意义、经济意义等角度分析。注意图中人口迁出大于迁入量。【解答】解:由图可知,该地区流出人口远大于流入人口,人口净迁出,农村劳动力减少,进行土地流转,种田大户增多,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A正确。该省人口的大量迁出,劳动力大量减少,使工业岗位出现大量空缺,不利于工业水平的提高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CD错误。该省人口的大量迁出会导致城镇化速度减缓,B错误。故选:A。6.据图推测2010~2016年该地区人口()A.集聚作用下降 B.老龄化加重 C.自然增长加快 D.劳动人口增加【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环境适宜程度、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等;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条件、经济收入)、城市化推进、大型项目建设、区域开发、交通条件等;政治因素(政治中心的建立和迁移、人口迁移和经济政策、战争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地域文化差异等)。【解答】解:读图可知,2010﹣2016年,该地区人口流出数量明显减少,流入数量明显增加,推测劳动力需求数量显著增加,对人口的集聚作用增强,D正确,A错误。无法判断该地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下降和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BC错误。故选:D。如图为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据此完成7~9题。7.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分析】东部地区包括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省区;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省、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市十二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解答】解: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人口主要是来自于江西、安徽、河南、四川等地,属于我国的中部地区,故B正确。故选:B。8.与甲省相比,乙省流入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口更多,主要原因是()A.空间距离近 B.劳动力数量多 C.经济基础好 D.城市化水平低【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环境适宜程度、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等;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条件、经济收入)、城市化推进、大型项目建设、区域开发、交通条件等;政治因素(政治中心的建立和迁移、人口迁移和经济政策、战争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地域文化差异等)。【解答】解:读图可知,甲省是河南省,乙省是安徽省,乙省距离长三角更近,更有利于人口流入,A正确。河南省人口比安徽省多,B错误。本地经济基础好,人口流出量会少,与题意不符,C错误。两省城市化水平差异不大,城市化水平也不是影响乙省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人口更多的直接因素,D错误。故选:A。9.长三角城市群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拉力因素是()A.婚姻家庭 B.环境质量 C.生活成本 D.工资水平【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环境适宜程度、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等;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条件、经济收入)、城市化推进、大型项目建设、区域开发、交通条件等;政治因素(政治中心的建立和迁移、人口迁移和经济政策、战争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地域文化差异等)。【解答】解: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能吸引人口迁入,D正确。长三角地区生活成本高,不利于人口迁入,属于推力因素,C错误。当前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婚姻家庭、环境质量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较小,AB错误。故选:D。如图为某地区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图完成10~12题。10.图中反映人地关系最不和谐的时期是()A.t1 B.t2 C.t3 D.t4【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解答】解:图中t3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小于实际人口数量,人地关系最不和谐,C正确。t1、t2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大于实际人口数量,人地关系相对和谐,AB错误。t4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实际人口数量接近,且稍高于实际人口数量接近,人地关系相对和谐,D错误。故选:C。11.该地区t2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主要得益于()A.矿产资源的开发 B.农业生产力提高 C.社会开放程度高 D.生态环境的改善【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解答】解:读某地区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可知,该地区t2时期为公元700年至1500年,此时期为农业文明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B正确,ACD错误。故选:B。12.t4时期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A.倡导消费,回笼资金 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 C.发展科技,培育人才 D.政策引导,适度移民【分析】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发程度、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自然资源等。【解答】解:t4时期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倡导消费,回笼资金,消费水平提高会使得资源承载力降低,不利于达到人口合理容量,A错误。围湖造田,扩大耕地,会导致生态破坏,不利于达到人口合理容量,B错误。发展科技,培育人才,可提高资源开采能力和资源利用率,有利于达到人口合理容量,C正确。政策引导,适度移民,会减少区域人口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与追求人口合理容量,D错误。故选:C。地处长江上游山区的攀枝花市,因发现储量巨大的钒钛磁铁矿而兴起,由上世纪60年代的偏远小村庄发展为辖区人口超121万的蜚声中外的钢域。下表为攀枝花市1982~2020年人口统计资料。据此完成13~15题。年份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常住人口数(万人)81.594.8109.2121.4121.2城镇人口数(万人)53.146.961.17384.313.攀枝花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交通便利 B.资源开发 C.政策扶持 D.农业基础【分析】影响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可以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自然因素有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有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解答】解:由题干可知,地处长江上游山区的攀枝花市,因发现储量巨大的钒钛磁铁矿而兴起,攀枝花兴起的主要原因是资源开发,B正确。交通、政策和农业在材料中未提到,不是攀枝花形成的主要原因,ACD错误。故选:B。14.攀枝花市目前城镇化率约为()A.50% B.60% C.70% D.80%【分析】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镇化率的计算应为2020年城市人口÷常住人口=84.3万÷121.2万×100%=69.6%,最接近70%,C正确。故选:C。15.攀枝花市未来规划人口密度较低,主要因为()A.地处山区,适宜建设用地少 B.经济发达,人均消费水平高 C.资源枯竭,工业产值增长慢 D.位置偏远,对外开放程度低【分析】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解答】解:根据所学可知,攀枝花位于我国横断山区,因此适宜建设用地少,A正确。攀枝花属于发展起步较晚的城市,因此经济相对落后,B错误。攀枝花资源并没有枯竭,C错误。位置偏远不是影响人口密度的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A。读部分国家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2014年)图,回答16~18题。16.图中甲国最可能是()A.印度 B.巴西 C.比利时 D.韩国【分析】不同类型国家城镇化进程:(1)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萎缩。(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水平较低,发展速度快。【解答】解: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甲国(2014年)城市化水平大约在30%左右,人均GDP低,最可能是印度,A正确。巴西城市化水平较高,B错误。比利时,韩国为发达国家,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都很高,CD错误。故选:A。17.甲乙丙丁四国中,城镇化水平明显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分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进程并不是同步进行的,两者的关系会保持一个基本的平衡,保障城市的高速发展。【解答】解: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甲国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也低,A错误。乙国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低,城镇化水平明显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B正确。丙国城市化水平高,人均GDP较高,经济发展水平高,C错误。丁国城市化水平高,人均GDP也高,经济发展水平高,为发达国家,D错误。故选:B。18.丁国城镇化的特点是()A.城镇化速度快 B.大城市人口萎缩 C.城镇化水平低 D.城镇化起步较晚【分析】不同类型国家城镇化进程:(1)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萎缩。(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水平较低,发展速度快。【解答】解:丁国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C错误。城市化起步较早,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基本停滞,AD错误。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萎缩,B正确。故选:B。日本都市圈建设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雏形阶段﹣加速阶段一调整阶段一成熟阶段,如图示意日本都市圈建设阶段的空间结构。据此完成19~20题。19.日本都市圈建设四个阶段中,具有多核心、多圈层空间结构的是()A.雏形阶段 B.加速阶段 C.调整阶段 D.成熟阶段【分析】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城市化可分为初期起步阶段、中期加速阶段、后期成熟阶段。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加速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集聚,城市化推动很快,出现郊区化现象;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解答】解:结合材料和图文,成熟阶段受自然条件、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和政策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资源向核心城市集中,使核心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了多核心、多圈层结构,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20.日本都市圈建设过程中,雏形阶段城市具有的特征是()A.人口集中程度低 B.核心城市增长最快 C.城市间差距较小 D.城乡完全协调发展【分析】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化的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解答】解:读日本都市圈建设阶段的空间结构示意图,从图中看雏形阶段资源都流向中心城市,且中心城市的圈最大,人口集中程度最高,核心城市增长最快,B正确。成熟阶段城市具有的特征是人口集中程度低,A错误。成熟阶段城市具有的特征是城市间差距较小,C错误。成熟阶段城市具有的特征是城乡完全协调发展,D错误。故选:B。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东南部,茂密的森林,精巧的沟渠,层叠的梯田和传统的村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读“哈尼梯田系统剖面示意图”,回答21~23题。21.森林主要分布在图中的()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分析】植被的分布需要结合地形、降水和温度进行分析。【解答】解:结合材料可知,哈尼梯田生态系统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一森林一村寨一梯田四度同构的的生态系统,因此①处、②处、③处、④处四处依次是森林一村寨一梯田一江河,森林主要分布在图中的①处,A正确。故选:A。22.哈尼梯田系统中森林的主要作用是()A.防风固沙 B.减弱噪音 C.吸烟滞尘 D.涵养水源【分析】森林的主要功能有:①经济功能(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木材和其他林产品);②环境功能: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稳定大气成分、繁衍物种,维护生活多样性等。【解答】解:防风固沙主要是干旱地区森林的功能,故A错误。城市森林才具有减弱噪音的功能,哈尼梯田显然在乡村,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城市森林也吸烟滞尘的功能,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图中森林分布在高海拔区,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故D正确。故选:D。23.该地“宅高田低”是为了()A.消暑纳凉 B.利于观景 C.规避洪水 D.防御贼匪【分析】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有气候、地形地势、水源、资源等。【解答】解: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该地宅高是为了规避洪水,田低是为了便于灌溉,C正确,ABD错误。故选:C。读“某城镇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完成24~26题。24.图例①功能区是()A.商业区 B.行政区 C.居住区 D.文化区【分析】城市功能区的特点: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功能区;工业区现在一般分布外围,沿交通干线分布;商业区大多成团状和条状,并且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地区。城市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在大城市中,还会形成文化区、行政区等。【解答】解:①功能区在城市中面积最大,且靠近市中心,符合居住区布局特点,C正确。①功能区面积大,而商业区在城市中面积最小,A错误。行政区一般面积较小,B错误。文化区在城市中面积小,D错误。故选:C。25.图中甲处的功能布局,主要考虑的因素是()A.市场 B.交通 C.环境 D.政策【分析】城市功能区的特点: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功能区;工业区现在一般分布外围,沿交通干线分布;商业区大多成团状和条状,并且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地区。城市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在大城市中,还会形成文化区、行政区等。【解答】解:甲处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B正确。甲处远离城市中心,没有靠近市场,A错误。甲处西侧靠近工业区,环境并不好,C错误。政策因素不是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B。26.若图中工业区布局合理,则该城市的地势最可能()A.南高北低 B.西北高东南低 C.中高周低 D.东北高西南低【分析】工业区由于“三废“排放量大,对环境污染严重,因此工业区一般布局在河流的下游和盛行风的垂直风向和下风向处;且由于工业区占地面积较大,一般会布局在地租相对较低的地方。【解答】解:若图中工业区布局合理,工业区应布局在河流下游,工业区在图中的西南方向,说明城市地势东北高西南低,D正确,ABC错误。故选:D。读北半球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及某气压带温压场剖面图,完成27~29题。27.盛行风带甲的风向是()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分析】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解答】解:读图分析可知,①为赤道低气压带,②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甲处于两者之间,位于北半球,风向为东北风,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28.受乙风带影响,气候特征是()A.高温多雨 B.炎热少雨 C.温和湿润 D.寒冷干燥【分析】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解答】解:据图分析可知,乙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盛行西风带,常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气候温和湿润,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29.右图温压场对应的气压带是()A.① B.② C.③ D.④【分析】垂直方向上气温、气压的分布规律为: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气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气温高的地区,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为低压,高空为高压;气温低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为高压,高空为低压。【解答】解:结合所学知识,右图温压场中等压面向上弯曲,根据“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可知,该地为高压;等温面向上弯曲(向气温低处弯曲),根据等压面“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可知,该地气温较高,因此该地为气温较高的高气压。图中①为赤道低气压带,②为副热带高气压带,③为副极地低气压带,④为极地高气压带,因此符合条件的是②。故选:B。风效指数指人们裸露皮肤在气温和风速不同组合作用下体感冷暖程度,其中﹣600~﹣300的感觉为舒适。如图为我国华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风效指数的年内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30~32题。30.图中代表华北地区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分析】受太阳辐射影响,我国冬季气温由南向北降低。【解答】解:结合材料分析,风效指数数值越小,散热越多,气温相对越低,冬季气温最低的地区应为东北地区;①地区冬季气温最高,应为华南地区;②地区比③地区冬季气温高,②为西南地区,③华北地区。故选:C。31.下列地区舒适期最长的是()A.华南地区 B.华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南地区【分析】气候舒适度的影响因素包括气温(16﹣24℃,是人体感觉舒适的范围)、风速、温度、日照时数、昼长等,所以影响适宜期的首要要素是纬度要素。一般而言,纬度越低,适宜期越长,纬度越高,适宜期越短,甚至没有适宜期。【解答】解:从图中我国华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风效指数的年内变化趋势图结合常识,可以判断,①夏季炎热,舒适度较差,代表的是华南地区,纬度低,气温高;②全年舒适,应代表西南地区,地势较高,夏季气候凉爽宜人;③曲线冬季风效指数迅速降低,代表我国纬度较高,冬季严寒的东北地区;④冬季寒冷干燥,风力较强但相较东北舒适期较长,代表的是华北地区。﹣600~﹣300的感觉为舒适,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舒适期最长的是②曲线,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②代表的是西南地区,D正确,ABC错误。故选:D。32.影响②地区夏季风效指数较低的主要因素是()A.海拔 B.天气 C.纬度 D.降水【分析】风效指数实际上是人的散热指数,气温越低,人的感觉越冷;在同等温度下,风速越大,人的散热越多,感觉越冷。【解答】解:根据图示信息,①地风效指数最高,体感温度最高的地区是华南地区;②地冬季风效指数仅低于①地,所以代表西南地区;华北地区比东北地区温度高,风效指数大,③代表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夏季风效指数较低,体感温度凉爽与当地以高原为主,海拔高,夏季气温低有关,A正确。西南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天气多变,夏季风效指数低与天气、降水没有关系,B、D错误。西南地区纬度较低,纬度不是夏季气温低的原因,C错误。故选:A。如图示意某年3月某日亚洲部分地区的地面天气(单位:hPa)形势,图中AB天气系统48小时后进入山东境内。据此完成33~35题。33.此时,风向相同的一组地点是()A.甲、丙 B.乙、丙 C.乙、丁 D.甲、丁【分析】风向的判定方法:①先在最靠近的等压线上画水平气压梯度力,该力垂直于等压线,并从高压指向低压;②考虑该地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南半球风向画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左侧;北半球风向就画在风向右侧;③甲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为30°﹣45°之间,风的来向就是风向。【解答】解:图示均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甲地西侧为高压,吹西北风;乙西侧为低压,吹东北风;丙西南侧为低压,吹东北风;丁西侧为低压,吹东南风,所以风向相同的是乙和丙,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34.未来48小时内,石家庄市天气将会()A.大雾弥漫 B.大风降温 C.狂风暴雨 D.风和日丽【分析】冷锋是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并推动暖气团移动;冷锋过境会产生降温、阴雨、大风等天气,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是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并推动冷气团移动;暖锋过境时容易产生连绵阴雨,过境后,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等压线数值内大外小为高压,从气流来说是反气旋;反气旋的气流为北顺南逆辐散,中心气流下沉,气温升高,天气晴朗。等压线数值内小外大为低压,从气流来说是气旋;气旋的气流为北逆南顺辐合,中心气流上升,容易成云致雨。【解答】解:图中AB天气系统为冷锋,48小时后进入山东境内,说明未来48小时内,石家庄市将有冷锋过境,冷锋过境会产生大风降温天气,B正确,D错误。冷锋过境风力大,不可能产生大雾天气,A错误。狂风暴雨多为快行冷锋所致,图中不一定是快行冷锋,C错误。故选:B。35.正确表示图中D天气系统气流的水平运动方向和垂直运动方向的是()A. B. C. D.【分析】等压线数值内大外小为高压,从气流来说是反气旋;反气旋的气流为北顺南逆辐散,中心气流下沉,气温升高,天气晴朗。等压线数值内小外大为低压,从气流来说是气旋;气旋的气流为北逆南顺辐合,中心气流上升,容易成云致雨。【解答】解:图中D等压线闭合,数值内小外大为气旋;北半球气旋呈逆时针辐合上升,故C正确。图示中心气流应该上升而不是下沉,故A错误。图示气流辐散,为反气旋,故BD错误。故选:C。读世界局部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某地气候资料图,回答36~38题。36.左图中与右图气候类型一致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分析】气候类型的判读采取“以温定球、以温定带、以水定球”的判断方法。【解答】解:根据右图的气温曲线图可知,最冷月均温在1月且在0℃以上15℃以下,是北半球的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气温低时降水多,气温高时降水少,说明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是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选项中只有②在该纬度范围内,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37.导致图中甲、乙两地气候差异的根本因素是()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海陆因素、洋流、大气环流等。【解答】解:图示甲和乙位于马达加斯加岛,地形以山地为主,东侧位于信风带的迎风坡,加上暖流的影响,多地形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西侧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所以导致图中甲、乙两地气候差异的根本因素是地形地势因素,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38.影响①气候类型的成因是终年受()A.副高控制 B.信风影响 C.西风影响 D.极锋影响【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海陆因素、洋流、大气环流等。【解答】解:图示①位于欧洲西部,在中纬度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是冬暖夏凉,降水均匀,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热条件。如图为南美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两地的自然景观图,据此完成39~40题。39.形成图甲景观的气候类型是()A.① B.② C.③ D.④【分析】热带雨林气候,一般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成因是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解答】解:读图可知,甲有板根,属于热带雨林景观,因此推测甲地为热带雨林气候。读图可知,①处为热带雨林气候,②处为热带草原气候,③处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④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因此,形成图甲景观的气候类型是①。故选:A。40.图乙自然景观反映了当地环境特征()A.冬季温和湿润 B.全年高温多雨 C.冬季炎热干燥 D.终年温和干燥【分析】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为高大的乔木林;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解答】解:图乙为猴面包树,它的特点是木质疏松,利于储水,生长在热带草原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的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冬季炎热干燥。故选:C。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20分。41.(6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因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成都平原形成了高度网络化的排灌体系,并诞生了历史悠久的川西林盒。单个林盘由农田、林木、宅院固合而成,集生活、生产、生态和景观为一体的复合型农村散居聚落单元。如图为成都市都都区林盒的空间分布图、林盘景观图和林盘内部空间结构示意图。(1)影响成都郫都区林盘形成和分布特点的原因分别是纵横交错的沟渠、东部地区距成都近,人为影响较大。(2)林盘村落结构图中,院落、农田、林木功能区对应的字母依次是BCA。(3)简述河流和灌渠对林盘形成的影响。【分析】(1)影响成都郫都区林盘形成和分布特点主要从地形、河流、城市化发展等方面分析。(2)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土地价格、资金、管理、冷藏、保鲜技术、良种、化肥、机械。(3)河流和灌渠对林盘形成的影响主要从河流提供生产生活用水、河流对聚落的影响等方面分析。【解答】解:(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可知,成都平原河网密布,陆地面积较小且分散,是临盘形成的主要原因;根据图片可以看出,成都市郫都区林盘西部密集,而东部稀疏,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距离成都近,随着成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用地快速扩张,农业产业化迅猛发展,人们改变了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使得林盘面积逐渐减少。(2)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单个林盘由农田、林木、宅院围合而成”可知,村落在林盘的中间,因此B为院落;由林盘景观图和林盘内部空间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在林盘的外围分布有河流、灌渠,因此C为农田,A为林木功能区。(3)根据材料可知,林盘周边大多有水渠环绕或穿过,一方面可以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用水,另一方面河流灌渠也促使林盘规模受到限制,很难形成大规模人口聚集现象。故答案为:(1)纵横交错的沟渠;东部地区距成都近,人为影响较大(2)BCA(3)为林盘内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用水;河源密布,不利于人口大规模聚居,形成散落的林盘。42.(6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人口压力指数是指一个区域现有人口数量与经济人口容量之比,当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时人口容量相对富裕,说明该地区相对人口压力不大,还有一定人口扩容余地。材料二:如图是我国某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1)我国人口压力指数的地区分布特征东部小,西部大,影响新疆人口压力指数的瓶颈因素是水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