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汲取先贤智慧》_第1页
统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汲取先贤智慧》_第2页
统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汲取先贤智慧》_第3页
统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汲取先贤智慧》_第4页
统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汲取先贤智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中华文明之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人文精神,领略传统智慧,培养理性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人文主题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庖丁解牛/《庄子》2烛之武退秦师/《左传》3*鸿门宴/司马迁课文(或学习活动)写作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单元解读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中华文明之光”,选取了《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和《左传》《史记》中的精彩片段,旨在引导学生从先秦诸子学说中了解先哲优秀的思想,从古代典籍中体会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进而体悟前人的智慧,把握当下,展望未来。这五篇文章都在对话中表达观点,阐述事理。在对答中或畅述平生之志,或巧解燃眉之急,字里行间蕴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单元目标1、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热爱,自觉维护和发扬“中华文明之光”。2、体会儒道思想的不同特点,把握先贤对社会和人生的不同看法,从不同角度思考其深层意蕴。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分析对比,领会诸子散文在论事说理方面的不同特点。4、学习文化经典,吸取思想养分,滋养理性精神,发展思辨能力,学写议论性文章,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习情境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影响深远,需要我们深入品读;史传作品中记录历史经验,蕴涵古人智慧,我们要吸收借鉴。诸子散文史传典籍《论语》《孟子》《庄子》《左传》《史记》我班将开展以“感悟先贤智慧,汲取文化力量”为主题的活动,跟随经典篇章,走进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对话场景,领悟强大的精神力量,鉴古观今。壹活动一:群读—思考诸子之志把握这样一些观点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相关文章,也能帮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请分析这三篇文章中的重要观点,进而理解儒道思想的异同。孔子表示“吾与点也”孟子提倡“保民而王”庄子重视“依乎天理”结合课文进行整理,填写下列表格文

章观点主要内涵理想状态具体措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吾与点也保民而王依乎天理向往太平盛世民生和乐存身、做事、处世都应该顺乎自然,不可强为追求人民衣食无忧、守礼知义社会清明风俗淳美天下归一百姓康乐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克己复礼以礼治国发政施仁推恩于民避开矛盾探索规律贰活动二:比读—召开“百家争鸣”思想交流会1、儒家内部对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展现了儒家对人生价值和理想社会的追求。在儒家内部,孔子(及其弟子)和孟子在社会理想、治国理念两方面各有什么异同?社会理想治国理念相同点不同点差异原因《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太平盛世,民德归厚,天下归仁,人民幸福衣食无忧,守礼知义,天下归心,远人来附社会理想治国理念相同点不同点差异原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安养人民爱民望治推仁讲礼①个性原因:孔子闲雅热忱,孟子具有革命性②时代背景:孔子处于春秋时期,不至于完全失望;孟子在战国时期,国君草菅人命仁政礼乐治国保民而王行王道孔子“为国以礼”,强调“礼”;孟子“发政施仁”,强调“义”;对社会理想的阐发,孟子更具体。2、儒道对比:从课文看儒道两家在处世观念、社会理想、治国理念方面有着怎样的异同?处世观念社会理想治国理念儒家道家共同关注不同点与相同点1、处世观念不同儒家强调“有为”,道家强调“无为”。

2、社会理想不同儒家重群体,道家重个体。在孔子的理想社会中,百姓丰衣足食,礼义教化盛行,天下大同。“大同”着重体现的是整个社会的秩序井然。全社会以仁义为纲达到和谐的境界,个体融于群体,以保持群体的和谐统一,维护群体的利益。道家始终将人本性的张扬与满足放在首位,人不为物役,取法自然,天人合一。强调个人生命的存在和对人性自然的维护。庄子极力渲染个人的自然本性的满足,“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为的是个体价值的实现,独立人格的保持。可见,儒家是以社会的理想状态为最终目的,而道家是以人的理想状态为目的。

3、治国理念不同儒家的政治思想向来以“有为”为特征,主张以礼来治政,通过礼治建立森严的等级结构、伦常秩序,理想社会也就实现了。道家则呈现出“无为”特色。老子倡导“道常(恒)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之治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主张统治者治理天下要因任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不要妄加干涉。庄子对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说:“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帝王无为而天下功”。相同点:都关注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人应当如何生活在世界上。不同点与相同点处世观念社会理想治国理念儒家道家共同关注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人应当如何生活在世界上出世(无为)入世(有为)为国以礼无为而治百姓丰衣足食,礼义教化盛行,天下大同人不为物役,取法自然,天人合一《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录了孔子启发弟子们畅谈理想的场景,孔子对各个弟子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和评价;语言平实练达,于眼前平易事信手勾勒出一幅“先贤论志”图。《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与齐宣王的对答,通过孟子说服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说理曲折委婉,因势利导,层层深人,思辨性强,设喻生动。《庖丁解牛》借庖丁与文惠君谈解牛之道的寓言,表达庄子“依乎天理”的养生之道;层次分明,语言生动,体现了庄子文风的汪洋恣肆。这三篇课文通过不同人物间的对话体现了儒家和道家不同的理想追求,凸显了先秦诸子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与追寻。叁活动三:赏读—话语的力量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用巧妙的论辩技巧说服齐宣王施行王道,做到“保民而王”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陈说利弊,论证严谨,说服秦伯退军,改变了秦晋围郑的局面

《鸿门宴》刘邦及其身边谋臣勇士与项羽势力进行巧妙的言语周旋,化险为夷这三篇皆为我们展现了先贤凭借话语力量消弭危机的经典场景,蕴涵高妙的智慧。要求:将文言文改为现代文剧本,人物形象符合原文,突出对话的精彩性。篇目表演小组语气/神态/表达自然(20)神态/表情/动作生动(20)观点阐述清晰,充分(30)重点突出(20)其他(10)总分(100)表演评价量表1、改编课本剧:任选一个对话场景改编为情景短剧。2、《齐桓晋文之事》与《烛之武退秦师》都展现了“劝谏之道”,请你说说孟子和烛之武在劝谏策略上的不同。

孟子:(针对宣王的疑虑)列举实例、巧妙设喻、正反对比、排比引用等,最终是宣王信服。烛之武:先让步,再站在对方角度分析利弊,环环相扣,最终劝退秦师。3、学会赏读,感受话语的力量。人物间的一场场对话对历史事件所起的重要作用,甚至是一席话就能扭转战局,缓解危机。请结合文本谈一谈哪些对话具备这些特点,这些言词又是怎样转变他人的思想,改变危难局面的?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赏读一:烛之武说服秦伯烛之武凭一己之力怎么劝退秦军的?他的语言艺术如何?小组合作交流,汇总并梳理答案,派代表展示本小组讨论结果。还原历史情境,多角度思考: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以退为进,主动示弱陈说利害,厚晋薄秦以利诱之,存郑无害以史为例,挑拨秦晋推测未来,阙秦利晋示弱动摇利诱挑拨瓦解层层深入,步步紧逼首先,烛之武退一步避其锐气。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自认处于必败之地的话,很自然地使秦穆公放松了警惕。烛之武立足现实、纵横历史与未来,着眼于秦、晋、郑三国的位置关系和利益纠葛,情理兼备、步步深人,最终说退秦师。再次,提出“晋国诚信”的问题,让秦穆公认识到晋国的野心必会给秦国带来威胁。其次,推心置腹地为对方分析利害关系,始终站在秦国的立场,分析“亡郑不利于秦,存郑反倒可以共其乏困”的局势对秦有利而无害。赏读二:刘邦向项王谢罪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态度:谦卑恭敬(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内容:拉近关系(“戮力”意味是战友)、诿过于人(误会的产生归咎于小人的挑拨)、以话引话称谓:表明愿臣服之心(言必称臣)第一,叙旧刘邦这番讲话最重要的一个目的,是要极力模糊项羽的政治警觉,使项羽的政治认识仍然停留在共同反秦的历史阶段之中。因此,叙旧就成为刘邦最重要的手段。通过叙旧,使项羽顾念当年并肩作战的友情,不去思考秦王朝灭亡之后刘、项两大集团关系的历史性变化。结果证明,这种策略极为有效。刘邦是如何利用话语的艺术,巧妙化解危机的?第二,逢迎刘邦极力淡化自己先入关灭秦的功劳,把自己费尽心机攻入关中,说成是“不自意”,是自己都没想到,言外之意是我刘邦心中也认为是将军您应该先入关。这一点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项羽的自尊与虚荣。第三,化必然为偶然刘、项两大集团的矛盾,是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必然性冲突,不是一般的偶然性冲突。刘邦有意要淡化这种冲突的必然性,因此,他说是有小人挑拨离间,导致刘、项误会。这明显是化必然为偶然,化大为小,避重就轻。赏读三:樊哙闯帐慷慨陈词樊哙开场以“亡秦”作类比暗示,说“亡秦"残暴百姓,杀人如麻,导致天下叛乱:这实际上是借“亡秦”警告项羽,不要走“亡秦"的老路,随便杀人,丧失民心。当然,不要随便“杀人”并不是泛指,而是指刘邦。

然后拿出怀王之约。刘邦对项伯、项羽的说辞,都没有敢提到当年怀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这句话,为的是怕项羽认为自己有当关中王的野心。但是,樊哙此时毫不忌讳地讲出来。樊哙以第三者的身份说出这件事,使项羽不能怪罪刘邦,同时又告诫项羽,刘邦是功臣,是理所当然的关中王。这就在道义上抢占了制高点。樊哙的意思非常明确:沛公是在按怀王之约行事。“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虽然先入咸阳,人关后却连根毫毛都没拿,都替项王守着。肆活动四:思辨—组织质疑探究会阅读史传作品,了解了史实之后,还要进行深人思考,甚至质疑史书的记载。本单元所选的两篇史传中就有不少值得探究的问题。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①项羽不杀刘邦仅仅是因为“为人不忍”吗?②司马迁对鸿门宴的记述存在哪些“不合常理”的地方?③请你细读课文,探究上述问题(也可自己设计问题)写出自己的看法。1、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在于当时三国国情国势和利益关系这些客观因素,秦晋都是大国,都以各自的利益为出发点。秦穆公的退兵绝对不仅仅是因为烛之武的口才好,而是因为烛之武抓住了秦晋两国的利害关系来大做文章,正好切中了秦穆公的要害。正所谓“春秋无义战”,因利可出兵,自然也可能因利而退兵。作者为了凸显烛之武的形象,也为了明确地剖析秦晋的关系,故而对历史事件做了艺术加工。2、项羽不杀刘邦仅仅是因为“为人不忍”吗?2.项羽讲义气项羽和刘邦以前在同一个阵营率军作战,两人曾经约为兄弟。项羽讲义气,重感情,要让他不顾义气当众杀死曾经的结义兄弟,有点拉不下面子。1.项羽并没有真正重视刘邦刘邦能够先入关中,主要是靠走南路避开秦军主力,他在进军关中的途中和秦军打的硬仗不多,主要是靠各种计谋,这在与率军与秦军主力正面交锋的项羽看来,多少还是有些投机取巧,不算多大的本事,至少在战场上肯定不是自己的对手。2、项羽不杀刘邦仅仅是因为“为人不忍”吗?3.在刘邦已经表示臣服的情况下,杀刘邦对项羽自身也不利项羽之所以会对刘邦感到愤怒,主要还是因为刘邦竟然敢派人守住函谷关,阻挡项羽进军关中。现在刘邦亲自跑上门来谢罪,并解释说自己的本意并不是要背叛项羽,而是要防备别的来路不明的势力。刘邦已经亲自登门表示了顺从和臣服,相当于承认自己是项羽的手下,如果这种情况下还不肯饶恕刘邦,那么在众人看来就会显得气量太小,对项羽自身也非常不利。2、项羽不杀刘邦仅仅是因为“为人不忍”吗?4.项羽不得不给替刘邦求情的人面子项伯、樊哙都帮刘邦求情。项伯翼蔽刘邦,樊哙护主,二人都在护刘邦。项伯是项羽的叔父,项羽能够迅速起家,与家族势力基础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对叔父也必须予以尊重。项羽重义,对樊哙护主的义气非常赏识。3、司马迁对鸿门宴的记述存在哪些“不合常理”的地方?项羽一方确实是原计划要杀刘邦的话,项伯作为项羽阵营的一员,他就敢如此露骨地当着项羽的面屡次护卫刘邦吗?就算项伯要报恩于张良,他也没有必要为刘姓的安危提着脑袋出卖他们项家的利益。还有就是刘邦真能够轻易从号称四十万大军的项羽军营逃跑?我的感悟我们学习这些智慧,除了表达我们的景仰外,也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要把他们的哲思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和批判,做到“知古鉴今”。王道爱仁爱自由理想养生伍活动五:感悟—古人阐述之道讨论: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参考角度缓和主要矛盾注意己方态度考虑对方身份/性格至情至理等等学习正确的阐述自己的观点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和看法的一种文体。本单元写作活动要求我们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观点,是一篇文章的统帅和灵魂,观点的正确、恰当与否,直接关系一篇文章的成败。针对某个问题,确立自己的观点,就是要让人了解你的写作意图,知道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观点,还是要纠正或补充他人的看法,还是要解决什么问题。交代清楚,论点摆出来,文章的主旨也就有了。要想准确明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步骤一针对问题,明确观点梳理思路,确定结构步骤四比较探究,突出优势步骤三多面思考,纲举目张步骤二1.针对问题,明确观点明确观点,首先要对材料进行准确解读,在准确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保证观点不脱离材料;其次,要使观点准确而有说服力,这就要求确立的观点充满积极意义和正能量,只有这样才能令观点经得起推敲;最后,还要学会用简洁的、没有歧义的语言表述观点,让人一看便知,一读便明。1.针对问题,明确观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选自吴晗《谈骨气》点评:本文针对当时新中国历史的一段艰难途程,用一个简明的肯定判断语句,开门见山即提出中心观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可起到引导读者思路的作用,使读者循路而入,自然而然把握文章的主旨。2.多面思考,纲举目张阐述观点要做到“纲举目张”。“纲”是观点,“目”就是阐述观点的若干依据。所谓纲举目张,就是指议论文在展开论证时,应确立准确、鲜明的中心论点,并能根据论证的角度与重心,将中心论点分解为若干分论点进行论证。2.多面思考,纲举目张3.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2.人有意气,才能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高考满分作文《谈意气》中心论点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1.人有意气,オ能有豁达的胸襟3.比较探究,突出优势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时需要和其他不同观点作比较,说明自己观点的不同之处,以及这种不同是出于什么考虑,采纳自己观点的好处或者优势是什么。如果他人的观点也有某些合理之处,则考虑是否可以吸收部分以丰富自己的观点。观点的不同往往源自看问题的角度有异,阐述自己的观点也要顾及所选择角度的优劣,说明这个角度是否可以更全面地看问题,据此而提出的观点与办法为何利大于弊,有利于解决问题。3.比较探究,突出优势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鲁迅《拿来主义》点评:一开篇,作者即点出“闭关主义”所带来的危害,随后指出“送去主义”的实质就是“卖国主义”。在“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反复比照之下,引出“拿来主义”。一味地“送去”,则有可能走上卖国之路。一味地接受“送来”,则意味着甘心接受外来文化的侵略。“送去”与“送来”不行,“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突出自己观点的准确性、独特性。4.要有明确的思路、恰当的结构中心论点:诚实就是财富并列式论证结构是什么①诚实是做人的根本③诚实是求知的唯一途径②诚实是处事的原则4.要有明确的思路、恰当的结构中心论点: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并列式论证结构为什么①没有规矩,个人不能成才③没有规矩,国家不能发展②没有规矩,集体不能稳定4.要有明确的思路、恰当的结构中心论点:争做时代的弄潮儿并列式论证结构怎么办①要具备挑战时代的理想③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②要练就过硬的本领技能4.要有明确的思路、恰当的结构《谈惜时》

分论点①:珍惜时间是珍惜生命的表现(思想认识)珍惜时间是学有所成的保证(作用)分论点②:珍惜时间应落实到行动中去(做法)分论点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层进式论证结构陆活动五:制作文言文知识卡片学会整理文言知识,做成知识卡片,特别注意实词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的文言句式。一词多义卡片义项①词义:假如例句:如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