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与文化发展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与文化发展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与文化发展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与文化发展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与文化发展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与文化发展

【课程标准】1.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复习攻略】

复习过程中注意掌握三个“制度创新”、一个“趋势”、多项文化“成就”、一个“交流”。(1)三个“制度创新”:选官制度——从汉代察举制到隋唐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逐渐完善与成熟;三省六部制——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也是中国古代税制改革的一大里程碑.(2)一个“趋势”:在思想上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发展趋势(3)多项文化“成就”:这一时期文化高度繁荣,在文学、艺术、科技各个领域都取得辉煌的成就(4)一个“交流”:这一时期对外文化交流频繁,既吸收了其他文明的优秀文化,也传播了中华文化【主干梳理﹒强基固本】友情提示:请同学们先自己阅读课本,自主完成《金版新学案》第41页到第44页的填空内容,然后把疑难问题标记清楚。【启思助学】一、吃透教材1.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P39)思考:这体现了哪一选官制度的影响?提示:科举制。2.观察“唐招提寺”图片(《中外历史纲要(上)》P46)。思考:我们能获取哪些有关中日文化交流的信息?提示:“唐招提寺”是日式大唐建筑的典范,体现了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促进了日本建筑技术的发展;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盛况和中国佛教发展对日本的影响。二、学习情境1.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思考:这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的什么弊病?提示:以家世门第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思考: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下的选官标准发展趋势并指出科举制的弊端。提示:选官标准趋势——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弊端:科举制度在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2.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资料P49)3.三省六部制运行机制思考: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提示: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了皇权。4.寺院经济与反佛运动

三国两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盛行,寺院僧侣一直享受着国家的免税政策,从而形成以寺院为中心的独特经济形式——寺院经济;寺院垦殖土地,兼涉商利,从而形成经济实体,大约始于两晋;佛教的广泛传播带来了寺院经济的急剧发展;寺院财产的不断私有化,富有僧人的出现,标志着寺院地主经济的最终形成。思考:寺院经济的膨胀与历次反佛斗争有何关系?提示:寺院经济恶性膨胀,依附农民大量增多,且不在户籍,影响了国家管理和小农经济的发展;魏晋到隋唐时期,出现了多次灭佛运动,一个重要原因是寺院经济危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二、学术情境1.唐朝文化的开放性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说:“历史上,唐代却是任何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一个时期。”在长安有八千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成千上万的波斯、阿拉伯、欧洲商人……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唐王朝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兼容并包的结果。思考:唐朝时“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原因——唐朝推行开放和开明的对外政策;唐朝国力强盛,昂扬自信;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能够丰富中国传统文化。2.唐诗的史料价值

近代学者陈寅恪把唐诗当作史料,史诗互证,开创了诗文证史这一研究历史的新方法。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唐诗的史料价值?提示:唐诗是研究唐朝历史的一手史料,可以反映唐朝社会兴衰、重大历史事件及民众生活等。如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培养关键能力】友情提示:请同学们自主学习《金版新学案》第44页到第46页“培养关键能力”的相关内容并完成探究问题。【重点聚焦】一、隋唐政治制度的创新与演变1.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发展演变。(2)中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中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2.三省六部制的影响(唯物史观)(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3)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3.科举制的社会进步性和对社会发展的阻碍(唯物史观)(资料P52)(1)进步性: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交融,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2)对社会发展的阻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注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二、隋唐经济制度的变革1.隋唐封建经济空前繁荣(1)农业经济继续发展,呈现繁盛局面:唐朝传统步犁基本定型——曲辕犁,出现水力灌溉工具——筒车。(2)手工业、商业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呈现空前繁荣景象。(3)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生产工具的革新使南北方经济的活动逐渐趋于平衡。(4)商业都市贸易繁华:长安整个城市规划严整,宫殿宏伟,市容壮观,功能完备;市肆繁多,商贾云集;并注重保护外来商人,促进公平贸易。(5)社会生活多姿多彩:如拔河、摔跤等推崇阳刚与力量的活动。2.两税法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历史影响(1)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反映了过去由封建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则变为不干预或少干预的原则。(2)两税法改变了租税徭役据丁口征收的做法: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由于依照财产多少即按照纳税人负税能力大小征税,使税收负担相对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3)简化了税目和手续:对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三、三国至隋唐的思想文化1.佛教传入中国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人民容易接受宗教,为佛教流行提供了土壤;佛教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倡导转世轮回说,宣扬人只要今生忍受苦难,来世就能得到幸福;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需要,利用佛教来麻痹人民,服从封建统治,佛教传入中国后,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2)影响: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印度的文学、声韵、音乐、舞蹈、建筑、绘画、雕塑、医学等随佛教同来,推动了中西交流;中国的宗教、哲学、伦理、建筑雕刻、语言文学以及生活方面都收到很大影响,大大地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3)特点:儒学地位——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2.盛唐气象下的文化特征(家国情怀)(1)艳丽明快的色彩:既体现在唐三彩、铜镜、丝绸织物、金银器、敦煌壁画等物质性文化上,也体现在盛唐诗歌中。(2)生动自然的情调:唐人自信,思想解放;一些供养人壁画中,世俗人物高大不凡,大有压倒诸天菩萨的不凡气概;唐人率性,较少做作。(3)博大恢宏的气势:如唐长安城是明代西安城的六倍。(4)雍容华贵的风度:洛阳龙门石窟是盛唐文化典雅秀美、雍容华贵的集中体现;观赏牡丹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娱乐活动,也是唐人风度的一个象征。(5)昂扬坚定的进取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性格:唐朝的时代精神,可以用开放、进取、尚武、多元等词语进行概括,这是一种新民族新文化的优势所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多元化的选择和较大的个人空间。1.(2023·全国乙卷)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唐中后期文人流行诗歌唱和,江南是重要主题;结合所学可知,诗歌唱和主要体现的是文人之间作诗与别人相酬和,而诗人之间这种诗歌唱和基本以江南为主题,主要是因为唐中后期,南方相对北方,社会秩序更加安定,A项正确;唐朝时期坊市制度没有崩溃,排除B项;山水田园诗兴起于魏晋时期,排除C项;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因为安史之乱,排除D项。【真题品悟】——在品悟中探寻规律A2.(2023年·江卷6月)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

)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

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解析】据材料得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选官的依据是门第,唐朝出台政策打击旧士族的权益,说明魏晋之后,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门阀士族的衰落,无法得出科举取士的逐渐完善,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B;“实现”,表述绝对,排除D。C3.(2022·全国乙卷)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以下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楷书盛行,楷书具有字体方正、笔画工整、遒劲有力的特点,与材料形象化的描述相符,B项正确;小篆是秦朝时期的字体,且篆书比较舒朗,具有曲线美,排除A项;行书与草书都具有灵活、流动的特点,以适意为主,不太受法度之限制,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C、D两项。B4.(2022·湖南卷)据下表可知(

)A.世家大族没落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解析】依据材料表格可知,九品中正制被废除,科举制诞生,接着又恢复,又废除;如此反复,说明这一时期门阀士族的力量仍然很强大,科举制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总体趋势是世家大族在走下坡路,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有弊端,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门阀观念的强化,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在唐时已被再度废除,排除D项。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年)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5.(2022·浙江卷)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D【解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并且“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宰相数量增多,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属于君主专制问题,不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级别略低的官员”是不是知识分子,排除B项;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君权,C项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6.(2022·江苏卷)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解析】根据材料“唐人……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可知,唐朝在书法上受到南方书法的影响比较深,这可以反映出唐代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D项正确;虽然唐代有南方的影响,但不能说江南文化成为主流,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科举对行书的推动,排除B项;江左书法风格多是士人追求,与市民文化不符,排除C项。D7.(2022·广东卷)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机构被细化规范成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六部属于中央机构,而且六部分工更为明确,D项正确;六部为尚书省的下属机构,尚书省拥有行政权,而决策权归中书门下二省所有,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排除B项;图示只有尚书六部机构,无法呈现降低行政效率的高低,排除C项。D8.(2021·辽宁卷)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

)A.文化交流 B.扩大选官基础

C.澄清吏治 D.推动方言传播【解析】根据材料“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等信息可知,这些规定有利于文化交流发展,A项正确;科举制有利于扩大选官基础,排除B项;材料与吏治现象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使用官方语言,不是推动方言传播,排除D项。A9.(2021·辽宁卷)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加强道德修养

B.追求政治利益

C.辨别大宗小宗

D.维护经济特权【解析】东汉后期,世家大族崛起,注重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强调门第,其本质是为了追求政治上的垄断,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B项正确;修家谱并未涉及道德修养,排除A项;辨别大小宗不是实质,排除C项;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与经济特权无关,排除D项。B10.(2021·天津卷)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A.书法实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

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使用的推广【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所依托的条件主要是纸的改进,命名其有了更好传播的载体,D正确;自发到自觉,其实用性减弱,排除A;统一的说法错误,排除B;竹简木牍的应用不利于书法的发展,排除C。D11.(2021·浙江卷6月)唐代书法在风格上兼容南北,达到一个新高度;其中,由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他们自创一格的“书法字体”属于()A.小纂

B.隶书

C.楷书

D.草书【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属于楷书,故C项正确;小篆盛行于秦代,故A项错误;隶书盛行于汉代,故B项错误;唐代的张旭、怀素精于草书,故D项错误。C12.(2021·江苏卷)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解析】唐代科举制使得出身低微的士子得以进入政坛,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君主集权无关,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李德裕作为士族,同样为寒素开路,政治矛盾并未激化,排除D项。B13.(2021·湖南卷)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解析】西晋时期官员可占据土地,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自耕农减少;而均田制之下普遍授田,使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自耕农数量反复,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族,官员也不一定是世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的变化,没有涉及到选官制度,排除C;田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保证国家税收,开发土地是其作用,排除D。A14.(2021·北京卷)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②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③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④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解析】根据示意图中签名机构可知,这里涉及的是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D项正确,排除A、B、C项。D15.(2020·全国Ⅰ卷)如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解析】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场景,也展现了唐代美术发展水平,承载着史学研究和艺术审美双重价值,C项正确;西域指新疆以及更西的地方,《步辇图》的画面上没有反映西域风情,A项错误;《步辇图》中没有体现市民生活和市井风情,B项错误;《步辇图》中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没有体现浪漫主义重视想象、突出情感等特点,D项错误。C16.(2020·全国Ⅱ卷)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

五台山佛光寺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C【解析】根据材料“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等信息可知,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为其发现实物“佛光寺”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说明此类壁画可与文化遗存互证,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的壁画应源于现实中的实物,而不是源于艺术想象,A项错误;材料所述壁画能够为发现其实物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一定程度上能够还原历史真实,但不能表述为“完整”,B项错误;材料所述壁画对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不是来自于学者的发掘,D项错误。17.(2020·全国Ⅲ卷)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旭是唐代著名的草书书法家,其中草书字体具有写意性强和灵动性等特征;从材料可知张旭从公主与挑夫争着走路和观看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得草书笔法的意境和草书笔法的神韵;这说明当时书写气象的开放性和灵动性,B正确;A是楷书的特征,排除;材料与书写笔画的繁杂性无关,C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张旭书法的开放性,内敛性的说法错误,故排除D项。B18.(2020·山东卷)如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反映了唐代()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D【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代翰林学士由备君主顾问到开始参与决策再到专掌诏令起草,正式参与决策,说明翰林学士逐渐获得了决策国家事务的权力,成为决策集团的一分子,即在朝廷内部决策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故选D;翰林学士是逐渐参与决策权力,决策权始终还是归皇帝所有,排除A;仅根据翰林学士地位的变化无法证明文官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三省六部制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在唐前期就已经趋向成熟,排除C。19.(2020·浙江卷)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①设丞相

②设内朝

③设御史大夫

④设司隶校尉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题干考查汉代与秦朝制度差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实行内外朝制度,设置内朝,有别于秦朝;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首创司隶校尉一职,以监督京师(中央)和周边地方,②④是汉代有别于秦朝的内容,D正确;汉承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在中枢设置丞相和御史大夫,①③是秦汉相似之处,不符合题意,排除A、B、C。D20.(2020·浙江卷1月)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解析】“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政事堂的设立是加强皇权、分散相权的反映,故A正确;材料和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无关,故B错误;“内朝”“外朝”是在西汉,故C错误;古代的政治决策不可能走向透明开放,故D错误。A21.(2020·浙江卷1月)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如图所示之东汉字砖,有学者研究认为系行书之滥觞肇迹,盛行于晋代,据此判断()A.行书介于篆书与草书之间

B.行书肇自甲骨金文并吸收草书之长C.行书之体介于楷书与草书

D.行书兼具隶书之对称与楷书之方正【解析】该学者研究认为,“东汉字砖”系行书之滥觞肇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字体,故C正确;汉代时,隶书已经取代篆书,故A错误;甲骨金文流行于商周,故B错误;行书既飞洒活泼,又工整清晰,兼具楷书和草书之长,故D错误。C22.(2020·海南卷)如表唐诗(摘录),可见()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解析】材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士”、“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体现的是劳动生活对诗歌创作的影响,D正确;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A排除;材料是对下层百姓生活的描写,非宫廷文化,B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23.(2020·江苏卷)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A【解析】根据材料“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安史之乱后,……以沉郁悲壮的情调”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盛唐时期的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为主,而安史之乱后由于唐朝逐渐由盛转衰,唐诗主要以沉郁悲壮色彩为主,说明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