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教学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教学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教学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教学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教学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汶选令子陈自康取茶给饮,因茶不热,倾泼在地,当向斥骂,并取棍向殴。

自康畏惧跑出房外,汶选持棍赶殴,因地上被茶泼湿,滑跌在地,磕伤脑后陨命。嘉庆十九年(1814年),“因茶不热致父亲滑跌身死”案儒家思想影响古代法律治理国家法治教化与“人治”相对,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即教育感化,指儒家所提倡的政以体化,教以效化,民以风化,也指环境影响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獬豸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壹1.夏商西周时期的法治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材料: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膏铜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妲己笑,名曰炮烙之刑"墨、劓、膑、宫、大辟1.夏商西周时期的德治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天命无常,惟德是辅”商王无德,西伯有德西周建立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二.春秋战国时期

郑国子产铸刑书最早的成文法出现辩论---德法之争“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谓也。……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子产:“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自损,吾以救世也。”

——徐喜良《中国通史》代表人物1人性2治国方案3儒家与法家之争

儒家法家代表人物1人性2治国方案3孔子

孟子商鞅、韩非人性善人性恶为政以德、节用爱人实行仁政、轻徭薄赋实行法治、赏罚分明以法为师、以吏为师VS二.春秋战国时期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贰三.秦汉至隋唐时期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把工作带进坟墓的秦简主人喜云梦睡虎地秦简‌法律形式多样‌:律、‌令、‌式、‌课、‌程等。‌法律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刑罚严酷‌,种类繁多。‌法律实施严格,法律条文细密,审判和执行都有严格的程序和标准。‌秦朝的法律思想以法家思想为基础,强调“法治”和“重刑”。‌法律文献‌丰富。秦朝的法律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三.秦汉至隋唐时期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但是也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删除了很多严酷的刑罚。“误伤己父”案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按照法律断案:《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杀伤父母……枭其首市。”实际断案:甲不当坐。理由:董仲舒断,臣愚以父子至亲也……扶杖而救之,非所以诟父也。《春秋》之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以经注律三.秦汉至隋唐时期3.魏晋时期,最重要的变化是律令儒家化。“血亲复仇”案谦之年数岁,所生母亡,昭之假葬田侧,为族人朱幼方燎火所焚。同产姊密语之,谦之虽小,便哀戚如持丧……永明中,手刃杀幼方,诣狱自系。按照法律断案:《晋律》“准五服以制罪”实际断案:世祖嘉其义,虑相复报,乃遣谦之随曹虎西行。理由:杀一罪人,未足弘宪;活一孝子,实广风德。魏明帝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目的是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误伤己父”“血亲复仇”“醉酒杀人”甲西汉魏晋隋唐“误伤己父”案

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血亲复仇”案

谦之年数岁,所生母亡,昭之假葬田侧,为族人朱幼方燎火所焚。同产姊密语之,谦之虽小,便哀戚如持丧……永明中,手刃杀幼方,诣狱自系。“醉酒杀人”案

兴平县人上官兴,因醉杀人亡窜,吏执其父下狱。兴自首请罪,以出其父。按照法律断案:《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杀伤父母……枭其首市。”按照法律断案:《晋律》“准五服以制罪”按照法律断案:《唐律疏议》“杀人者死。”实际断案:甲不当坐。理由:董仲舒断,臣愚以父子至亲也……扶杖而救之,非所以诟父也。《春秋》之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摘编自《太平御览》卷六百四十实际断案:世祖嘉其义,虑相复报,乃遣谦之随曹虎西行。理由:杀一罪人,未足弘宪;活一孝子,实广风德。——摘编自《晋书》卷五五实际断案:诏许免死配流。理由:上官兴以其首罪免父,有光孝义。——摘编自《旧唐书·王彦威传》三.秦汉至隋唐时期4.唐律删繁就简,礼法结合。《贞观律》《永徽律》《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三.秦汉至隋唐时期4.唐律删繁就简,礼法结合。对谋反罪的量刑:“慎杀”理念《唐律疏议·名例十一》这条法律却将无意中卷入谋反案件,本人对谋反行为并不知情的嫌疑人的刑罚从死刑改为流放。唐朝的“轻刑主义”:太宗皇帝废除了部分肉刑。贯彻“五复奏”制度,防止滥杀无辜的冤案出现。李白“醉酒杀人”案兴平县人上官兴,因醉杀人亡窜,吏执其父下狱。兴自首请罪,以出其父。按照法律断案:《唐律疏议》“杀人者死。”实际断案:诏许免死配流。理由:上官兴以其首罪免父,有光孝义。三.秦汉至隋唐时期4.唐律删繁就简,礼法结合。对“孝”特别重视。三.秦汉至隋唐时期4.唐朝提倡礼治。重视家训,推广基层教化。“事邦国之鬼神示”的吉礼(75卷)“哀邦国之忧”的凶礼(2卷)“亲邦国”的宾礼(10卷)“同邦国”的军礼(40卷)“亲万民”的嘉礼(20卷)唐代家训皮日休的“孝”训韩愈的“勉学”训柳毗的“治家”训颜真卿的“为政”训叁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四.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963年编纂《宋刑统》。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律为正文

例为附注律378:凡赌博财务者皆杖八十。例378.02:偶然会聚,开场赌窝、及存留之人,抽头无多者,各枷号三个月、杖一百。例378.07:凡民人造卖纸牌骰子,为首者发边充远军。(1)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程朱理学)①发展过程:理学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

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②传播方式:A.社会层面:通过控制教育与科举,

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B.乡里层面:乡约、族规、家训成为

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C.家庭层面:朱熹的《家礼》和《小学》

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江南第一家——郑宅

郑宅古镇位于金华浦江县的东部,与上郑、后溪等六个村落荟集于此。这是一个以“郑”姓为主聚集而居的古镇,而且是一个名门望族。居住在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多次受到朝廷旌表。

自南宋建炎年间开始,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360余年,鼎盛时期约有3千多人同吃一锅饭,和睦相处。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时称义门郑氏,故又名"郑义门"。

《郑氏家规》——以朱熹家礼为宗旨的家训男训曰:人家盛衰,皆与积善或积恶有关,在家则孝悌为先,处事要仁爱宽恕,遇事能接济他人等都是善事。女训曰:一个家庭的和睦与否,与女人的是否贤惠有关,何谓贤?事公婆以孝顺,奉丈夫以恭敬,待妯娌以温和,对子孙以慈爱。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2)明太祖朱元璋“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材料2万历年间,郝敬任江阴知县时,行乡约,讲“六谕”。他在宣讲第一条圣谕“孝顺父母”时说:“……若是不孝顺的,《大明律》上,开做“十恶”,凌迟处死!”——陈时龙《罗汝芳“六谕”诠释的传播与影响》材料1朱熹在《吕氏乡约》(张载弟子吕大均编)基础上编纂了《增损吕氏乡约》,并作为他书院讲学的教材。他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据选必一、郭闯《宋代书院的社会教化研究》编材料一: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宋代《吕氏乡约》材料二: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明太祖“六谕”材料三: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诚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威,解仇忿以重身命。——康熙帝“圣谕十六条”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3)康熙帝“圣谕十六条”,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引用《大清律例》,儒家发起乡约,经政府利用推广具有约束力,与法律合流。清朝的乡约仪式时期法治教化礼法关系夏朝《禹刑》礼不下庶人刑礼分野商朝《汤刑》西周《九刑》敬天保民、礼制春秋战国铸刑书(成文法)、法家法治儒家德治礼法对立秦《秦律》、严刑峻法焚书坑儒汉沿袭秦律、《九章律》尊崇儒术、以经注律德主刑辅礼法合一魏晋律令儒家化,以经注律,纳礼入律唐刑罚为用《唐律疏议》德礼为本《大唐开元礼》宋《宋刑统》《天圣令》《吕氏乡约》《家礼》约律分立明《大明律》、律例合编明太祖六谕约律合流清《大清律例》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成文法的颁布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秦代刑法严苛,而秦律中唯有不准告发父母之规定。中国古代法的伦理色彩极为浓厚,其中特别强调了血缘亲情以及保护社会的弱势群体。唐太宗时期,为防止仓促决定造成冤案,对囚犯执行死刑时应有四品以上官员共同论决,然后向皇帝三次上奏,才能执行。《洗冤录集》由南宋司法官史宋慈著,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记述了人体解剖、检验尸体、鉴定死伤原因等各种现象。

《隋书》记载平乡县令刘旷,遇到有争讼的百姓,都是以教化说理来解决他们的纠纷。

法律层面发展出许多顺应天时的制度,比如秋冬行刑,因为春夏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不适宜有杀戮的活动出现。

平等观念伦理为上,帮扶弱势以民为本,隆礼重法科学断案,重视法检注重调解天人合一,择天应时1.(2024·深圳)《周礼》记载,如果因为偷盗犯罪,要被惩罚当奴隶。但其又规定:“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所谓“未龀者”是指7岁以下男孩和8岁以下女孩。由此推知,西周时期(

)A.援礼入法原则已经确立

B.奴隶制度遭到破坏C.法律思想蕴含人性光辉

D.司法体制较为完善C[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如果犯偷盗罪的对象是70岁以上的老人和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可以在刑罚方面实行宽大处理,不用被罚当奴隶,这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优待,蕴含人性光辉,C项正确;周朝时“援礼入法”原则并未确立,排除A项;从题干中信息不能看出奴隶制度是否遭到破坏,排除B项;西周时期的司法体制并未完善,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2.(2022·海南·5)《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A.推诚辅君,效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