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治理研究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变,对其有效的治理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互联网谣言治理为例,试图深入探究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早期网络谣言的传播规律及特点,总结我国政府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前期治理谣言的具体实践,进而分析当代中国社会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治理现状,凝心聚力,整合社会多方面力量协同治理。关键词:网络谣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新冠肺炎疫情
目录TOC\o"1-2"\h\z\u一、绪论 3(一)研究背景 3(二)研究意义 3二、相关概念的概述 4(一)突发公共事件 4(二)网络谣言 4(三)“治理”的定义 4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中网络谣言的危害 5(一)激发公众负面情绪 5(二)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5(三)影响政府公信权威 5(四)损害他人名誉名声 5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治理状况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6(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治理策略 6(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6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治理的策略思考 8(一)完善谣言治理的法律法规 8(二)媒体引导 9(三)公民治谣 9(四)提升政府公信力 10六、结论 10参考文献 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治理研究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绪论(一)研究背景谣言古以有之,网络谣言则伴随着网络出现。谣言的定义有很多,但国内学者常立足谣言的负面影响,认为其带来的是极大的传染力及破坏力。但是单一的把谣言看成是负面的信息并不科学,西方学者认为谣言则是--种社会化现象,具有社会化及客观公正性。当前自媒体平台呈现专业化特征,微博、微信、抖音等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成为了网络谣言的传播载体。在我国网络谣言主要特征还是多为负面的、具有一定破坏力和攻击性的言论。在网络世界,网络谣言借助网络自由表达的空间,基于公众的隐匿性心理,利用网民的情绪滋生发酵并传播,网民素养参差不齐且求证意识薄弱,所以往往对事实真相并不在意。加之复杂多元的网络环境,其传播速度极其快,影响范围特别广,不仅对整个媒体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更是对现实社会的舆论环境产生了影响。因而,对网络谣言进行舆论引导,消除网络谣言的负面影响成为了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对网络谣言进行细致的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的互联网谣言研究主要基于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研究谣言的典型案例包括“艾滋病谣言”、“非典谣言”、“柑橘蠕虫谣言”、“7月23日动车谣言"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可简称为“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国多个地区频频出现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网络谣言,比如“河南信阳封城”、“白岩松对话钟南山”、“新型冠状病毒肺是非典近亲”等。虽然各地卫生部门和疾病防控中心多次辟谣,但相关网络谣言屡禁不止。本研究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事件为例,通过腾讯新闻较真查询平台发布的谣言信息内容为样本,研究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及治理,总结特定治理实践中的有效措施,发现这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谣言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以进一步探索和改进在公共卫生紧急情况下管理互联网谣言的新思路。(二)研究意义关于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治理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本文梳理了近些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发现有关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谣言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却很少立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本文重点研究突发公共事件中特定类型的公共卫生事件,并对特定领域的网络谣言进行研究。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网络谣言治理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并结合人工智能的媒介环境,勾画技术治谣的新图景。本文选择了“新冠疫情”作为典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和影响,总结了中国政府近年来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采取的有效措施。找到他们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治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的新思路和具体对策,希望能对整个社会起到有价值的参考。二、相关概念的概述(一)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PublicEmergency”或“EmergencyEvent”有关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角度的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一切突然发生的危害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给社会造成严重后果和影响的事件,它既可以包括由人为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也包括由自然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狭义角度的“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的、具有较大规模的、严重危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治安秩序安定的违法事件。(二)网络谣言网络谣言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而出现的。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微博、国外网站、网络论坛、社交网站、聊天软件等)而传播的谣言没有事实依据带有攻击性,目的性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领域、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政治人物、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网络谣言本质就是谣言,区别只是在于网络谣言以网络传播为基础,依托技术的发展传播范围扩大了,只要是互联网能够到达的地方,网络谣言就能传播,跨越了不同的语言文化宗教历史和社会阶层,即便在不认识的人群里也能进行传播。网络谣言通过文本、图片、视频、音频来记录信息内容,题材多为网民普遍所关系的社会问题,扩散速度极快,其破坏力和影响力也空前强大。但“网络传播”作为“谣言”依托新媒体技术在网络空间的概念延伸,二者的差异绝不仅仅是传播渠道网络化那么简单。尽管当前传统谣言的许多传播规律仍然适用于有关互联网谣言的最新研究,但这并不能阻止互联网谣言成为新的研究主题。(三)“治理”的定义“治理”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指的是在特定范围内行使权威。它隐含着一个政治进程,即在众多不同利益共同发挥作用的领域建立一致或取得认同,以便实施某项计划。治理是政府的治理工具,是指政府的行为方式,以及通过某些途径用以调节政府行为的机制。治理的主体不能仅限于政府、非官方机构、非政府组织、公众等也可以参与其中。此外,由于治理理论自身存在权责界限不清的缺陷。因此,国内不少学者认为政府比其他治理主体更具备能力,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的多元治理模式,防止“治理失灵”。因此,本研究认为,面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网络谣言应坚持治理理论的核心概念:政府主导媒体、公众、行业等主体参与治理。此外,考虑到我国具体国情,为避免出现责任空白等问题,本文认为应当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网络谣言治理模式。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中网络谣言的危害(一)激发公众负面情绪重大灾害事件时期,公众情绪往往不太稳定,新冠肺炎期间也是如此。一是因为大家都有被传染的可能,恐惧与焦虑情绪在人群中蔓延;二是为配合国家疾控政策,人人居家隔离,只能通过网络与外界沟通,这在无形中加大了民众的心理负担。此时正是网民心理防线最脆弱的时候,网络谣言中的煽动性内容更易激发公众的负面情绪,一旦某些骇人听闻的谣言广泛传播,便会引起公众恐慌。此外,“群体极化”理论表明,公众的情绪往往会有一种极端化倾向。如果负面情绪较多,在谣言几度流传之后,群体的负面情绪会逐渐积累,变得更加负面,甚至偏向极端。如疫情初期由于政府信息披露不及时、不透明,对谣言管控力度不足,大量“武汉各大医院床位不足,患者看病无门”等负面谣言充斥微信群聊,造成恐慌。(二)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美国社会学家莫顿认为“谣言是一种社会情境,一旦被很多人相信,便会进一步增加信者人数,进而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造成影响”。重大灾害事件时期,谣言往往带有焦虑、愤怒害怕等心理情感,若网络谣言被大肆传播,可能对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构成威胁。例如新冠肺炎期间,网传“初步发现‘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后遭到疯抢,甚至连家禽使用的双黄连口服液都一度卖到脱销。但双黄连口服液仅仅是在实验室中可对新型冠状病毒起到“抑制”作用,并非能够预防和治疗,在人体内的作用也尚未明确。在网络谣言的不良影响下,公众负面情绪逐渐高涨,不仅会阻碍社会的和谐发展,还有可能引来泛政治化的浪潮,将国家政治稳定置于危险境地。(三)影响政府公信权威若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后,政府不能及时有效、透明公开地对灾害事件进行解释,回应群众重点关注的问题,弱化谣言已经造成的不良影响,政府公信力就会受到伤害。新冠肺炎初期,受众对疫情相关信息的需求十分迫切,但湖北省政府召开的几次发布会舆论反响均呈负面态势,官员接受采访时未佩戴口罩,且在回答记者问题时,将口罩产量多次说错。在权威信息源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公众宁愿相信网传未经证实的消息网络谣言便开始在网络平台上大肆传播,并在舆论浪潮中占据主流位置。民众情绪本就波动较大,加上恐慌情绪蔓延,湖北省政府的公信力大大受挫,继而产生了如:武汉周边解放军部队开始集结,各连锁酒店均被政府征用,如果2月10日疫情仍不好转,解放军将进城全面接管武汉市、“武汉市委、市政府通知,3月24日起对非公外出发生新冠肺‘接触、疑似、感染、确诊’等四类人员,武汉市政府不再给予免费治疗,相关隔离.检查、住宿等费用8000元,确诊患者治疗费用40万元由市民自己承担”等有损政府形象的谣言。(四)损害他人名誉名声网络造谣者往往出于私人恩怨,通过添油加醋、穿凿附会.凭空捏造等手段,罔顾事实、编造出有损受害者声誉的虚假信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而部分不知真相的网民抱着好奇、娱乐或者审判的心理,对该类网络谣言进行转发,侵犯了被害当事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给当事人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如新冠肺炎期间,网传“武汉市卫健委副主任刘庆香擅离职守到上海和女儿过年,被发现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辗转躲避,后被找到并强制隔离”四。但自2019年12月底以来,刘庆香一直坚守在武汉市新冠肺炎防控一线。转发者无视刘庆香的辛勤付出,损害了她的名誉,对当事人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治理状况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治理策略政府早期的信息发布主要采取了被动的延宕策略,引发了网络负面舆论以及次生谣言:谣言蔓延期开始转变策略。采取了抑制、对冲两种较积极的治理策略,有效抑制了疫情谣言的扩散。谣言抑制策略属于积极的网络谣言防御策略。通常指在突发事件网络谣言蔓延过程中对导致谣言蔓延的影响因索进行压制以求达到抑制蔓延的结果。具体的谣言抑制策略有:①缩短突发事件网络谣言滋生与蔓延时间。政府部门与媒体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即时公布权威信息,走在“谣言”之前压缩谣言扩散空间。②抑制突发事件网络谣言的有效传播,如政府通过网络媒体谣言过滤与净化技术针对性辟谣、抑制谣言扩散传播事实。谣言对冲策略属于积极的突发事件网络谣言攻击策略、主要是通过发布正确的突发事件信息,对冲突发事件网络谣言产生的作用力。在新冠病毒疫情中政府部门通过网络直播新闻发布会、政务新媒体、主流媒体网络推送等多层次网络技术手段对疫情网络谣言的影响力进行对冲,获得公众信赖,赢得话语权。具体采取的策略有:①在掌握准确信息后第一时间发布坦诚面对信息发布中出现的问题,获得公众信赖,掌握主动权与话语权:②关注社会动向与网络舆情,组建舆情研判小组,第一时间回应热点舆情中网民提出的质疑,对重要问题进行全面调查与解释说明:③认真对待社会监督虚心接受公众批判.增强责任之心.提升行政能力,为民众办好事:④全面掌握真相。谣言往往代表着公众对特定真相的渴望.必须全面调查、掌握真相才能赢得主动。(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治理中存在的问题1.网络谣言治理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我国防止谣言的法律制度包括人民表达大会颁布的有关法律,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有关解释,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及各部委发布的有关规定。首先,我国缺乏一部仅将谣言定为犯罪的法律。目前,中国法律中的谣言大多作为某些犯罪的或有条件或某些犯罪的作法手段而包含在法律条文中,并经常与侮辱和诽谤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于谣言缺乏明确和明确的标准。其次,中国法律法规中的大多数谣言一般都被表述为“严格禁止”,“不允许传播”和“严厉打击”。处置主要以“依法行政处罚”和“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形式表示,缺乏详细明确的处罚标准和措施。笼统的法律法规在实际的谣言治理中弹性较大,较多依赖于行政裁决,导致大多情况下法律手段无法奏效只得采取行政手段。因此,我国法律法规对谣言的防治在实际操作中以《治安管理处罚法》为基础,以行政处罚为常见手段,兼顾刑事惩罚和民事惩罚。2.新媒体的缺陷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网络信息互动平台不断开发和完善,以QQ、抖音、微博、微信、各大论坛等为主的新媒体应运而生。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信息来源渠道更为广泛,内容发布门槛低,普遍缺乏信息监督机制”,国因而新媒体的信息良莠不齐、可信度低。在2003年SARS事件中,新媒体还未真正得到广泛应用,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主要是官方媒体,因而网络谣言更易得到控制。而时至今日,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推动新媒体的发展与普及,打破官方媒体对信息传播的主导权,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愈加多元化,不再以官方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加上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共享性和自由性更是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在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中,不难发现大量谣言在微博、微信、百度论坛等新媒体中传播,新媒体技术不能自动甄别信息真假,不会主动对谣言进行识别。只有加强网络监管,才能克服新媒体技术自身的缺陷带来的负面影响。3.恐慌情绪影响判断面对疫情的未知性,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恐慌、不安或焦虑等心理。为了疏导内心的负面情感,人们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试图通过外界信息来建立自信、消解未知。但由于防控疫情的需要,人们只能在家中自我隔离,于是网络成为他们与外界沟通的主要窗口,人们通过在网上与他人互动来建立心理上的社会支持。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人们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显著下降,对于有事实来源但在报道转载过程中出现失误、片面理解的消息,常常由于焦虑而容易轻信,此时网络谣言便趁虚而入,并大肆传播田。恐慌源于未知和不确定性。例如非典时期,因非典病亡的人数远远低于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但为什么人们对非典的恐惧远超过对交通事故的恐惧呢?因为非典伴随着更多的未知和不确定。同样,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民众对新冠肺炎知之甚少,恐慌情绪最为强烈。这个时期传播的网络谣言虽然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但是普遍质量较低、缺乏常识、漏洞百出,如“新冠病毒感染像乙型肝炎一样,需长期服药”“蛋白粉可预防新冠肺炎”等等。这样低劣的谣言之所以会传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面对未知事物的恐慌情绪会影响人们的判断,人们进而会选择去相信这样低劣的谣言。而这些虚假信息的泛滥又会反过来加剧恐慌,形成恶性循环。4.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政府公信力即政府根据自身的信用获取的民众信任感,最能直接体现政府的行政能力水平,其构成基础是政府依法执行管理,履行自身职责。当前地方政府信息信用流失,信息沟通与互动质量不高。地方政府在回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方面,较之中央政府反应缓慢,缺乏机制,处理滞后,过于被动。公信力体现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在新冠肺炎疫情事件危机中,一些不良分子利用网民对疫情信息的急切渴望心理,制造网络谣言抹黑政府,破坏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使政府公信力严重受损。例如,通过制造“中国被列为疫区国”“医院病人无人看管”“北京西客站防控疫情失败”等负面谣言,煽动舆论将矛头直指政府,削弱政府公信力。5.地方政府对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信息发布不到位重大疫情信息发布不到位主要表现为信息公开不及时,不透明和公开的信息与事实存在偏差等三个方面。新冠肺炎疫情事件发生后,公众处于自身利益考虑急切需要从政府部门获得相关信息,如果政府不能及时回应民众的关切或者发布与事实相悖的信息,人们将会将获取信息的渠道转向“非官方场域”和所谓的“小道消息”,为网络谣言的形成与传播提供可乘之机。对于新冠肺炎是何种病毒,发病机制,易感人群,如何防治等公众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武汉地方政府并未及时发布。对于新冠肺炎易感人群,政府部门也并未及时发布信息,网上一度流传儿童不是易感人群的谣言,直到2020年2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关于做好儿童和孕产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中才明确将儿童、孕产妇作为易感人群,对其辟谣。除此之外,对新冠肺炎是否存在人传人等问题。“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在12月31日发布未见人传人消息,容易使民众误以为新冠肺炎不会人传人,但面对越来越多新冠肺炎感染者,疫情呈扩大化之时,才公开宣布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民众很容易断章取义地认为,政府发布的信息与事实矛盾,转而出现对政府发布的信息不信任的现象,为网络谣言的滋生埋下种子。.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治理的策略思考(一)完善谣言治理的法律法规首先,要修订和完善现行的有关谣言规制的法规,整合并及时发现彼此相抵触、与实践不相适应等情形,及时开展修订、补充、废止等工作。我国要制定一项利用网络谣言进行个人犯罪的专业法律。目前,我国对谣言的判断标准包括四个方面:谣言的定义、谣言的具体侵权、造成的社会影响以及制造商和传播者的主观和故意态度,要补充网络谣言的定义、原则、依据、权限、范围和惩处措施以及侵权后的救济机制等相关具体内容及人罪标准。其次,要明确、细化我国法规中的涉及谣言的表述,并补充法规中设计网络谣言的内容,避免使用笼统字眼。如《刑法》(第291条)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和“造成严重后果”均缺乏具体衡量标准,导致实际的网络谣言处置中较少按照这一规定进行惩罚。因此,在网络谣言处置,要从立法层面进行完善,对具体衡量标准、赔偿标准和处置程序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党和人民的敌对势力蛰伏在网络平台上,抓住一切机会造谣生事、引导负面舆论、散布虚假信息抹黑党和国家。对此,我们应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筑牢法治底线,坚决打击造谣者,营造良好网络舆论氛围。2020年2月10日,为满足当前的抗疫工作需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寮院、公安部、司法部发布了《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该《意见》表明,广大群众应做到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对恶意造谣.编纂捏造疫情相关的虚假信息,造成社会恐慌、影响公众情绪、扰乱公共秩序的个人和团伙,要依法严惩。法律法规只是治理网络谣言的手段之一,在实际的网络谣言治理中要结合法律手段、行政手段、道德约束和技术手段,完善网络谣言治理方法,健全网络谣言治理机制。要减少对行政裁决的依赖,确保对网络谣言的防治在法治框架下,合理运用行政手段进行预防和控制,而不是机械化以行政处罚为主。(二)媒体引导1.发挥官方主流媒体的优势,获得权威话语权疫情期间,民众在对病毒的预防工作上,迫切需要科学的指导。主流媒体在该方面有前沿的科学技术、权威的专家学者,这是自媒体无法复制的。因此,主流媒体平台应加大预防教育的力度,对正确的防护知识进行科普,对网络上的“伪科学”谣言进行批驳,从源头上遏制该类谣言的传播。2.完善信息发布机制政府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的方式,向外界传递权威信息。尤其是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后,如果官方权威信息发布不及时,公众对该事件的知情权得不到满足,就会去选择相信其他渠道传来的信息,谣言也更易滋生”。因此,政府应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在不侵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提供相关信息,压缩谣言滋生的空间。新冠肺炎期间,自2020年1月22日开始,每日下午三点国家卫建委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都会准时召开,央视进行全程实时转播。会议总结过去一天疫情相关事件,讲解疫情相关知识,专家或负责人负责解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此外,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每天播报疫情相关信息,网民通过手机就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疫情最新动态。这极大地满足了民众的知情权,使真相跑在了谣言的前面。(三)公民治谣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中,仔细梳理公众对疫情事件的参与可以发现,一方面由于受众媒介素养、认知能力的参差不齐,部分民众情绪大于理性,无意中成为谣言的助推者,造成了不良社会舆论;另一方面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度正在不断提高,无论是对“疾控中心负责人一问三不知”的谴责,还是对“市政府违法征用口罩”的愤怒,相关信息的公开以及对失职人员的追责都离不开公众的持续关注和舆论监督。公民的正义感集结在一起,往往蕴含着巨大的舆论力量。正向的舆论监督带来社会进步,负面的與论失控造成谣言四起。基于这一点,公众在與论监督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既要提高信息甄别意识,在谣言伴随着舆论汹涌而来时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以清醒的头脑阻断谣言的传播链;同时也应发挥自身力量,对一些暴露出社会矛盾的既定事实予以积极的关注,通过客观的讨论与质疑,利用积极的、理性的、建设性的声音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四)提升政府公信力新冠肺炎流行初期,疫情相关信息未能得到及时、透明、有效的披露,政府权威性和公信力受到较大影响。面对疫情初期较为负面的社会舆论,政府应直面现实,迅速纠错,增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及时性和透明度,减少谣言滋生空间,抢占信息制高点。随着事件明朗与真相的清晰,正面信息会逐渐化解谣言的负面影响。围绕新冠疫情重大问题和突发状况,政府应第一时间发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的核心问题,报道党中央做出的重要决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国务院和各部门推出的各项政策,如武汉“封城”的具体时间,各航司、公铁路、航运的运营时间,学校开学具体时间,各地区企业的复工时间及复工要求等等。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人民群众越了解疫情,对相关谣言的辨别力越强,越愿意转发分享官方渠道的权威信息,信息的自我净化循环就形成了。政府在应对重大疫情危机中,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增强公信力是治理网络谣言的重要举措。“网络谣言频发实质上与现实社会矛盾的累计、底层情绪的积压以及制度化渠道参与不足密切相关”,日现实世界中部分民众对政府部门存有怀疑、不满等消极情绪,往往会借重大疫情危机事件而得到宣泄,尤其是政府负面新闻的出现,极易被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为发泄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满情绪而制造、传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创新课件设计:《寓言四则》课件
- 《心理危机咨询技术》课件
- 《真假币识别办法》课件
- 电子门门铃的课程设计
- 电子配料称课程设计
- 2024家具商品买卖合同模板
- 电子类教改项目研究报告
- 电子礼盒单片机课程设计
- 电子电路实训课程设计
- 电子琴独立按键课程设计
- MOOC 综合英语-中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 大班社会《感恩》
- 小学一年级上册 综合实践教学课件
- 2018年陕西省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考试春季高考单招文理科语文数学英语试题及参考答案
- 国土整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支付结算办法》
- 高中化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
- 演讲能力的评分表
- 平果万冠商业广场策划报告
- 一青少年活动设计理论基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