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说明-车辆智能管理术语和定义_第1页
编制说明-车辆智能管理术语和定义_第2页
编制说明-车辆智能管理术语和定义_第3页
编制说明-车辆智能管理术语和定义_第4页
编制说明-车辆智能管理术语和定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安全行业标准《车辆智能管理术语和定义》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根据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关于下达2021年度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公科

信标准〔2021〕1391号)的要求,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承担项目编号为2021BZ171《车辆

智能管理术语和定义》的标准制定任务,完成时限为2023年12月。

随着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产业迎来了新的契机和发展机遇,智能网联汽车已

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虽然我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起步较晚,但在国家以及各省

市政策的支持下发展较为迅猛,现已在路线智能规划、自主识别、车联网等智能网联汽车运行关

键技术中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进程中,由新兴技术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也

逐步显现。为保障产业健康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等

管理部门从公共道路测试等维度出发,着手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相关政策研究,于2018年4月

联合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并在2021年7月发布了修订稿《智能网

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以期规范我国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

行为。

2018年6月,工信部联合相关部委牵头编制发布了《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系

列标准体系,从总体要求、智能网联汽车、信息通信、电子产品与服务、智能交通相关等方面明

确了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架构。2020年4月,工信部、公安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

称“国标委”)联合发布了《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车辆智能管理)》(以下简称“《车辆

智能管理标准体系》”),以安全为导向,以保障先进技术安全融入现行交通体系为目标,提出了

面向包括智能网联汽车在内的道路车辆智能化管理的标准体系,其中,序号101-1的基础类标准

即为本标准《车辆智能管理术语和定义》。

制定推荐性公共安全行业标准《车辆智能管理术语和定义》,明确道路车辆智能化管理的相

关术语和定义,一是契合时代发展需求,起到规范公安交通管理中的智能网联汽车相关基本概念

的作用,并方便统一车辆设计制造、道路交通管理等不同领域的基本概念;二是契合现阶段智能

网联汽车发展趋势,起到统一、规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相关概念的作用,并有助

于将智能网联汽车纳入道路交通管理体系统一实施管理;三是契合车辆管理智能化发展需求,进

一步明确技术转变过程中的传统概念与新兴概念,有利于统一、规范道路车辆智能化管理全流程,

支撑公安交管部门提升道路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总体而言,制定本标准对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使

用、提升道路车辆智能化管理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可起到探究、转化车辆智能化转变过程中所涉

及的车辆登记、车辆测试、车辆运行安全管理、违法和事故认定等方面的概念,明确相关定义的

作用。

2、起草单位情况

(1)标准起草单位

2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为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交通科研所),参加起草单位包

括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以下简称CQC)、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和

大众汽车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众中国)。

(2)标准起草单位工作情况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总体负责标准制修订工作,组织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送审稿

等各个版本的标准文本、编制说明,以及标准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等材料;收集整理公安交通管

理部门、整车企业等相关行业标准制修订意见建议。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配合交通科研所完成标准制订各阶段工作,作为认证行业相关机构,从

车辆产品认证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标准内容编制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配合交通科研所完成标准制订各阶段工作,作为整车研究

相关机构,从汽车产业标准协调的角度出发,提出标准内容的意见和建议。

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配合交通科研所完成标准制订各阶段工作,作为整车制造

相关机构,从汽车行业研发、制造的角度出发,提出标准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并具体负责标准英

文相关编制及校验工作。

3、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

应朝阳,范志翔,王奉,孙巍,陆文杰,罗为明,穆文浩,贾国强,孙枝鹏,傅寅亮。各主要

起草人所做工作见下表:

序号单位名称起草人主要工作

应朝阳负责标准制修订技术内容的总体把握、协调。

孙巍负责标准制修订过程中有关事项的协调。

1交通科研所

范志翔、陆文杰、负责标准文本、编制说明、标准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等

罗为明、穆文浩相关材料的文字整理,收集整理标准制修订意见建议。

参与标准征求意见稿、送审稿等各个版本的标准文本、

2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王奉编制说明等的论证与研讨,从交通安全管理部门的角

度,把握标准的制定方向。

参与标准征求意见稿、送审稿等各个版本的标准文本、

3CQC贾国强编制说明等的论证与研讨,结合质量认证需求,对术语

和定义提出建议意见。

参与标准征求意见稿、送审稿等各个版本的标准文本、

4中汽中心孙枝鹏编制说明等的论证与研讨,从汽车产业标准协调的角

度,对术语和定义提出建议意见。

参与标准征求意见稿、送审稿等各个版本的标准文本、

编制说明等的论证与研讨,从汽车产业发展的角度,对

5大众中国傅寅亮

术语和定义提出建议意见,并完成标准英文部分的编

制及校对。

4、主要工作过程

第一阶段:2021年1月—2021年12月,标准制修订立项研究阶段。2021年1月,为贯彻落

实《车辆智能管理标准体系》,交通科研所经研究,拟申请立项制定《车辆智能管理术语和定义》

行业标准。按照标准制修订立项要求,交通科研所组织相关人员对《车辆智能管理标准体系》以

及《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总体要求)》、《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

网联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道路车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

术语和定义》(GB/T39263—2020)、《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报批稿)等文件和标准进

3

行了研究,确定了标准适用范围及主要技术内容,编写了标准草案稿及项目申报书,经全国道路

交通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交标委”)审核并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同意后,于2021年

3月报送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其后,又根据2021年下半年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

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智能网联汽车术语和定义》(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深化公安交通

集成指挥平台建设方案》、《加强和规范公路重点车辆布控查缉工作方案》、《机动车布控查控工作

规定(试行)》等文件和标准对标准草案稿进行了完善。2021年12月,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批复

同意制定推荐性公共安全行业标准《车辆智能管理术语和定义》。

第二阶段:2022年1月—2022年3月,标准草案稿编写阶段。标准制定计划下达后,交通科

研所确定了参加标准起草的人员及分工,于2022年2月组织成立了标准编制组。2022年3月,

标准编制组经研讨,确立标准术语和定义的架构为“3.1基础术语”、“3.2智能网联汽车分级”、“3.3

自动驾驶”、“3.4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3.5道路车辆管理智能化”等5个部分,

并形成了标准草案稿后在标准起草单位与标准参与起草单位内部进行了意见征询。

第三阶段:2022年4月-2022年6月,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写阶段。基于标准草案稿的相关内

容与内部征求意见结论,交通科研所标准编制组于4月6日召开了内部讨论会。标准编制组结合

对车辆智能管理定义的理解,从契合公安交通管理智能化发展趋势的角度出发,将标准第三章“术

语和定义”架构调整为基础通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身份认证及识别、

道路车辆运行安全管理以及特殊情形处置等6个部分,并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其中,“3.1基

础通用”概况了车辆智能管理中的通用名词;“3.2自动驾驶”从驾驶责任主体的角度,将智能化的

驾驶系统分为辅助驾驶系统(对应自动驾驶分级中的1级与2级)与自动驾驶系统(对应自动驾

驶分级中的3级及以上);“3.3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结合现阶段智能网联汽车的发

展进程,归纳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示范阶段涉及的术语和定义;“3.4身份认证及识别”总结了常

见的车辆数字身份术语与定义;“3.5道路车辆运行安全管理”归纳了常见的交通信号控制、交通监

控技术等的术语和定义;“3.6特殊情形处置”提炼了车辆与管理形式智能化发展后可能会遇到新术

语和定义。

二、编制原则

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与现阶段有关智能网联汽车、车辆事故处理、车辆身份认证

等方面标准的衔接,并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登记、运行管理等的公安交通管理需求,同时遵循全面

性、系统性、协调性的原则:

一是保持全面性。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全方位收集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公安交通集成指挥

平台、机动车布控查缉相关文件和标准规定,尽可能使得标准内容覆盖车辆运行管理的全部环节。

二是体现系统性。标准按照基础通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身份

认证及识别、道路车辆运行安全管理和特殊情形处置的架构编写,编制思路涵盖了新兴智能车辆

的解释说明与道路车辆管理智能化转变术语梳理。并在重点关注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相关术语和定

义的同时,对道路车辆智能化管理的相关术语和定义进行了系统梳理,力求标准内容的系统性。

三是坚持协调性。标准中的相关术语和定义,与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系列指南、智能网联汽

车国家标准和管理规定、机动车布控查缉文件规定的相关内容,除根据公安交管部门道路车辆智

能化管理的实际需求予以适当修改外,尽可能保持一致。

三、标准内容的起草

4

(一)主要技术内容的确定和依据

1.关于“1范围”

本标准系《车辆智能管理标准体系》中基础类标准的术语类标准,应涵盖该标准体系建设指

南中的所有内容。经分析,《车辆智能管理标准体系》除规定了智能网联汽车运行安全要求、运

行安全测试、身份认证与安全、交通秩序管理与事故处理等登记、运行管理环节应制定的相关标

准外,还规定了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身份与安全、身份认证平台及电子证件、车路协同管控与服务

等道路车辆智能化管理涉及的相关标准。综上,本标准的适用范围确定为车辆智能管理,其中的

车辆是指包括智能网联汽车在内的所有类型的道路车辆,需要说明的是为明确管理中的驾驶责任

主体,避免“无人驾驶”定义扩大,本标准将智能化的驾驶系统分为辅助驾驶系统与自动驾驶系统,

以区分驾驶主要监管行为的责任主体是人类驾驶人还是驾驶系统。标准的具体内容,则根据相关

文件和标准,分为基础通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身份认证及识别、

道路车辆运行安全管理、特殊情形处置等6个部分。

2.关于“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是车辆智能管理的术语和定义,首选需界定清楚车辆的范围。道路交通管理现行国家

和行业标准中,GB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的“3.术语和定义”对允许在我国道路上行驶

的各类机动车的概念进行了说明;GA802《道路交通管理机动车类型》对“道路车辆”、“拼装车”、

“非法改装车”等概念进行了说明,并规定了机动车类型的规格和结构分类、机动车使用性质分类

以及车辆类型的确定要求,均与本标准内容密切相关。为此,本标准将GB7258和GA802列为规

范性引用文件,明确其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关于“3.1基础通用”

本标准规定了“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智慧道路”、“车联网”、“车路协同”、“公安交

通集成指挥平台”等6个基础术语。

“3.1.1新能源汽车”的说明,与《新能源汽车产品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第三条第2款中

的定义一致,主要考虑现阶段我国汽车产业向电动化转型,新能源汽车产品迅速发展,同时新能

源汽车也多用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开放,有必要明确新能源汽车的具体定义。

“3.1.2智能网联汽车”的说明,与《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系列文件中对智能

网联汽车的表述保持一致。有所区别之处在于本标准的定义也参考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

(发改产业[2020]202号印发)的说法,明确了智能网联汽车也称为智能汽车、自动驾驶汽车。

“3.1.3智慧道路”的说明,系参考嘉定区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DB31114/Z018—2021《智慧

道路建设技术导则》编写,明确了智慧道路的基本构成和主要功能。

“3.1.4车联网”的说明,系参考《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系列文件中对车联网

产业概念的表述改写,明确了车联网是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其关键技术是新一代通信技术,能实

现“车、路、云、网”互联互通。

“3.1.5车路协同”的说明,系在参考《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系列文件相关内

容基础编写,重点明确了车路协同的目的是开展车辆主动安全控制和道路协同管理,从而保证交

通安全,提高通行效率。

“3.1.6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的说明,系参考《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建设指导意见》(公

交管[2014]406号)等文件编写,重点明确了其技术架构、主要功能等要求。

4.关于“3.2自动驾驶”

5

是否具有自动驾驶能力,是智能网联汽车和传统汽车的关键性区别。本标准在参考推荐性国

家标准报批稿《智能网联汽车术语和定义》、GB/T40429—2021《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39263—2020《道路车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术语及定义》等标准规定基础上,对“自动驾

驶功能”、“设计运行条件”、“辅助驾驶系统”、“自动驾驶系统/机器驾驶人”、“自动驾驶模式”、“自

动驾驶数据记录装置”、“介入请求”、“接管”、“远程驾驶操作”、“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

驾驶”、“完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无人驾驶专用汽车”等13个术语进行了说明。

“3.2.1自动驾驶功能”的说明,系在《智能网联汽车术语和定义(报批稿)》的6.4基础上改写。

有所区别的是,本标准中的自动驾驶功能,包括代替驾驶人执行部分动态驾驶任务(辅助驾驶功

能)的情形,也适用于1级和2级智能网联汽车。

“3.2.2设计运行条件”的说明,系依据GB/T40429—2021《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的2.12编写,

只是将“驾驶自动化系统”按照本标准的表述修改为“自动驾驶系统”。

“3.2.3辅助驾驶系统”的说明,系依据GB/T39263-2020《道路车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

术语及定义》的1改写,明确了辅助驾驶系统主要使用对象为1级和2级智能网联汽车,且主要用于

辅助驾驶人执行任务与避免(减轻)碰撞。

“3.2.4自动驾驶系统/机器驾驶人”的说明,系在《智能网联汽车术语和定义(报批稿)》的5.3

基础上改写。有所区别的是,本标准明确了“自动驾驶系统”即“机器驾驶人”。

“3.2.5自动驾驶模式”的说明,系参照《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

(工信部联通装[2021]97号印发)等文件编写,目的是明确由自动驾驶系统、而不是人类驾驶人控

制车辆运行的这一智能网联汽车特有的工作状态。

“3.3.6自动驾驶数据记录装置”的说明,系参考《智能网联汽车术语和定义(报批稿)》的5.13

编写,在具体内容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3.2.7介入请求”的说明,系依据GB/T40429—2021《车辆驾驶自动化分级》的2.13改写,主

要区别一是明确了介入请求只发生在自动驾驶模式下,二是将“动态驾驶任务后援用户”明确为“驾

驶人/乘客或其他人员”。

“3.2.8接管”的说明,GB/T40429—2021系依据《车辆驾驶自动化分级》的2.14改写。

“3.2.9远程驾驶操作”的说明,系一种自动驾驶/接管的实现方式,进一步明确了车辆驾驶控制

/接管的主体还是驾驶人,需要说明的使具备远程控制功能的车辆,虽可能存在非现场人工操作的

情形,但其并非能等同于“无人驾驶汽车”。

“3.2.10有条件自动驾驶”的说明,系参考GB/T40429—2021《车辆驾驶自动化分级》的3.3.4

编写,对应于3级智能网联汽车,明确了在系统提出接管请求时(人类)驾驶人应提供适当的干预。

“3.2.11高度自动驾驶”的说明,系参考GB/T40429—2021《车辆驾驶自动化分级》的3.3.5编

写,对应于4级智能网联汽车,明确了(人类)驾驶人/乘客可以不响应系统提出的接管请求。

“3.2.12完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的说明,系参考GB/T40429—2021《车辆驾驶自动化分级》

的3.3.6编写,对应于5级智能网联汽车,明确了任何情形下都不需要驾驶人/乘客或其他人员介入

车辆操控。

“3.2.13无人驾驶专用汽车”的说明,系在《智能网联汽车术语和定义(报批稿)》3.2的基础上

改写。有所区别的是,主要限定了此类车辆的范围。

6.关于“3.3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

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是智能网联汽车量化生产之前必经的环节,也是现阶段政府部门对智能

网联汽车进行管理的重点。本标准参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

6

《车辆智能管理标准体系》等文件,对“测试主体”、“测试运行管理单位”、“测试车辆”、“测试(工

作)人员”、“测试驾驶人”、“安全员”、“远程接管人员”、“测试道路”、“半开放测试道路”、“公共

测试道路”、“封闭场地测试”、“运行安全测试”、“智能网联汽车运行安全测试车载终端”、“智能网

联汽车运行安全测试平台”、“智能网联汽车运行安全测试监管平台”、“示范应用主体”、“载人试运

行”、“载物试运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应用)里程”等19个术语和定义进行了说明。

“3.3.1测试主体”的说明,系参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工

信部联通装[2021]97号印发)的相关定义。

“3.3.2测试运行管理单位”的说明,系根据《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

行)》(工信部联通装[2021]97号印发)第三十一条的相关要求,细化提出执行主体的基本定义。

“3.3.3测试车辆”的说明,系参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工

信部联通装[2021]97号印发)的相关定义。

“3.3.4测试(工作)人员”的说明,系根据《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

行)》(工信部联通装[2021]97号印发)第七条的相关要求,结合具体测试执行过程中常见的工作

模式,将其定义为“3.3.4.1测试驾驶人”、“3.3.4.2安全员”、“3.3.4.3远程接管人员”。

“3.3.5测试道路”的说明,系参考《智能网联汽车运行安全测试技术条件》、《智能网联汽车

运行安全测试环境技术条件第1部分公共道路》等两项国标的征求意见稿,包含“3.3.5.1半开放测

试道路”与“3.3.5.2公共测试道路”。

“3.3.6封闭场地测试”的说明,系参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

(工信部联通装[2021]97号印发)的相关定义。

“3.3.7运行安全测试”的说明,系参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

(工信部联通装[2021]97号印发)的相关定义,其是对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能力的测试,说明智

能网联汽车运行安全测试应包含与其他道路交通参与者的交互能力测试和交通法规的适应能力测

试,并以注释的形式说明其即为三部委文件中所述的道路测试。

“3.3.8智能网联汽车运行安全测试车载终端”的说明,主要用于智能网联汽车公共道路测试与

示范阶段,系测试示范道路运营机构与道路所在地工信、公安等管理部门对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

示范过程监管的一种工具。

“3.3.9智能网联汽车运行安全测试平台”与“3.3.10智能网联汽车运行安全测试监管平台”的

说明,系参考《智能网联汽车运行安全测试技术条件》国标的征求意见稿进行定义。

“3.3.11示范应用主体”、“3.3.12载人试运行”、“3.3.13载物运行”等的说明,系参考《智能

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工信部联通装[2021]97号印发)的相关定义。

“3.3.14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应用)里程”的说明,系考虑用于评估智能网联汽车运行安

全测试效果的主要指标。

7、关于“3.4身份认证及识别”

道路车辆身份认证及识别部分,主要归纳了常见的车辆数字身份的相关术语和定义,共包括

9个类,涉及车辆数字身份,数字身份管理系统、数字身份识读工具、电子证照库等方面。

“3.4.1智能网联汽车数字身份”的说明,明确了数字化标识应综合体现软件、硬件和机械结构

等方面,并能通过网络、相关设备等查询和识别。

“3.4.2车辆电子标识”、“3.4.3车辆身份秘钥管理系统”和“3.4.4车辆身份认证系统”等的说明,

系参照GB/T35789.1—2017《机动车电子标识通用规范第1部分:汽车》等机动车电子标识系列国

家标准编写。

7

“3.4.5机动车电子证照”、“3.4.6机动车电子证照识读设备”、“3.4.7电子机动车驾驶证/机动

车驾驶证电子版”和“3.4.8机动车和驾驶人电子证照资源库”的说明,系在综合现有电子证照的表

述上编写,明确了机动车电子证照是适用于机动车的公安交通管理电子证照,明确了电子驾驶证

由全国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签发并具有法律效力和行政效力。

“3.4.9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数字身份”的说明,系在综合现有数字身份的表述上编写,明确了

智能化的交通管理设施的数字身份。

8、关于“3.5道路车辆运行安全管理”

运行安全管理部分,涵盖道路交通控制与道路交通监控等两类运行安全管理工具与方式,共

28个术语和定义。

“3.5.1道路交通管理车路协同信息”的说明,明确了车路协同信息是指使用车路协同技术进行

道路交通管理时需采集的各类信息。

“3.5.2[道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3.5.2.1自适应协调控制系统”的说明,系参考GB/T31418-

2015《道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术语》的2.6.1,2.6.6的相关定义。

“3.5.3路侧交通管控设备”、“3.5.3.1[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3.5.3.2道路交通信息显示设

备”的说明,系参照GA/T1743-2020《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信息发布接口规范》的3.3、GA/T31418-

2015《道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术语》的2.5.1和GA/T993-2021《道路交通信息显示设备设置规范》

的3.4等相关定义。

“3.5.4路侧车联网通信设备/车联网路侧单元”的说明,系参照GA/T1743-2020《道路交通信号

控制机信息发布接口规范》的3.2编写。

“3.5.5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的说明,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

十四条及相关标准、结合现有设备的功能和作用编写,包含“3.5.5.1道路车辆智能监测记录系统”。

“3.5.6监控点位”及“3.5.6.1一类监控点位”、“3.5.6.2二类监控点位”、“3.5.6.3三类监控点位”

的说明,系依据《深化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建设方案》(公交管[2020]309号印发)等文件编写。

“3.5.7机动车过车图片”、“3.5.8车辆特征”、“3.5.9机动车行驶轨迹”的说明,系在综合公安

交通集成指挥平台现有作法基础上编写。

“3.5.10布控机动车”、“3.5.11预警机动车”、“3.5.12高危机动车/高风险机动车”、“3.5.13失

驾人员”的说明,系参照公交管[2021306号印发的《加强和规范公路重点车辆布控查缉工作方案》、

《机动车布控查控工作规定(试行)》等文件编写。

“3.5.14动态监控”的说明,系参照《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交通运输部令2022年

第22号)等文件编写。

“3.5.15汽车行驶记录仪”的说明,系参照《汽车行驶记录仪》(GB/T19056—2021)的3.1编

写。

“3.5.16汽车事件数据记录系统”的说明,系参照《汽车事件数据记录系统》(GB39732—2020)

的3.2编写。

“3.5.17车载视频行驶记录系统”的说明,系参照《车载视频行驶记录系统》(GB/T38892—

2020)的3.1编写。

“3.5.18交通管控与信息服务平台”的说明,系GA/T1743-2020《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信息发

布接口规范》的3.1,重点明确了其汇聚的信息类型与具体功能。

“3.5.19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3.5.20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的

说明,系在综合现有作法基础上编写。

8

“3.5.21智能网络汽车(自动驾驶汽车)运行数据监管平台”的说明,系参照《“十四五”国家安

全生产规划》编写,从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运行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并结合现有自动驾驶数

据采集设备与测试示范管理经验,考虑事故认定、违法取证等的数据支撑需求,特提出智能网联

汽车运行数据监管平台的相关定义,适用于类似的市级、省级以及国家级平台。

9、关于“3.6特殊情形处置”

特殊情形处置部分,主要用于说明车辆智能化与管理方式智能化后带来的相关新术语和定义,

共15个术语和定义。

“3.6.1汽车软件远程(在线)升级”、“3.6.3OTA安全技术评估”等的说明,系参考《关于进

一步加强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召回监管的通知》(市监质[2020]123号)、《市场监管总局

质量发展局关于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召回备案的补充通知》、《汽车远程升级(OTA)安

全技术评估信息表填写指南》等文件编写。

“3.6.2汽车软件远程(在线)升级备案”的说明,系参照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

布的《关于开展汽车软件在线升级备案的通信》编写,对汽车软件远程(在线)升级备案对象与

备案内容进行说明。

“3.6.4最小风险状态”、“3.6.5最小风险策略”、“3.6.6自动驾驶功能失效”、“3.6.7智能网联

汽车其他系统失效”、“3.6.8后援机制”的说明,系参考GB/T40429-2021《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

的2.8、2.9、2.15、2.16、2.10等的定义编写。

“3.6.9自动驾驶功能失效检验鉴定”的说明,系结合道路交通事故传统车辆事故鉴定编写,并

结合智能网联汽车特点,明确鉴定目标是分析辅助驾驶系统、自动驾驶系统的失效形态与失效原

因。

“3.6.10外部信息获取”的说明,系参考《智能网联汽车术语和定义(报批稿)》的“4关键技术”

相关内容编写,目的是区分自动驾驶模式下的信息来源,方便后续事故调查时分清责任。

“3.6.11智能网联汽车违法行为”的说明,系说明智能网联汽车的违法行为认定应考虑其是不

是处于自动驾驶模式。

“3.6.12智能网联汽车事故”、“3.6.12.1辅助驾驶汽车事故”、“3.6.12.2自动驾驶汽车事故”的

说明,系结合道路交通事故信息调查的相关需要,明确发生违法行为与事故的对象。

“3.6.13道路交通事故快处快赔系统”的说明,系参照GA/T1503-2018《道路交通事故快处快

赔系统通用技术条件》的3.1编写。

(二)标准中英文内容的汉译英情况

本标准的英文译名、术语的英文对应词由标准编制组编写,经交通科研所王敏博士和大众中

国傅寅亮审核,标准英文译名及术语的英文对应词语法合理、语句通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四、主要试验验证结果及分析

无。

五、标准水平分析

本标准未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与本标准相关的术语类标准主要有:

9

1.GB/T40429—2021《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对“驾驶自动化系统”、“驾驶自动化功能”、“动

态驾驶任务”、“设计运行条件”“接管请求”等驾驶自动化相关术语进行了说明,并规定了驾驶自动

化分级的原则、划分要素、等级划分标准以及各等级技术要求等。

2.推荐性国家标准《智能网联汽车术语和定义》(报批稿)规定了智能网联汽车基础通用、关

键技术、系统部件以及功能应用相关的术语和定义,其中系统部件相关的术语有“驾驶自动化系统”、

“先进辅助驾驶系统”、“自动驾驶系统”等,功能应用相关的术语有“先进辅助驾驶功能”、“自动驾

驶功能”等。

本标准结合智能化管理在道路上行驶的车辆的实际状况,从基础通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

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身份认证和识别、道路车辆运行安全管理、特殊情形处置等方面提出

了相关术语和定义,涵盖了车辆、道路及其设施、交通参与者、车辆运行管理等道路交通系统的

各个方面,内容全面、科学,“车辆电子标识”、“机动车电子证照”、“监控点位”、“机动车过车图

片”、“机动车行驶轨迹”、“高危机动车”、“失驾人员”等术语具有鲜明的公安交通管理特点,为有

效规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提升道路车辆管理智能化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标准整体上具有国内领先水平。

六、采标情况

无。

七、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第七条规定“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应当加强科

学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设备”,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根据交通技术监控记录资料,可以对违法的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依法予以处罚。对能确定驾

驶人的,可以依照本法的规定依法予以处罚”。本标准的制定,可有效保证法律法规上述规定的科

学落地实施。

强制性国家标准GB7258—2017的“3.术语和定义”中对机动车、汽车、摩托车、汽车列车等术

语进行了说明;强制性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802—2019对道路车辆、拼装车、非法改装车的术语

进行了说明,并规定了机动车类型的规格分类、结构分类及机动车使用性质分类。本标准直接引

用了上述强制性标准。

综上,本标准与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相关规定协调一致,不存在矛盾之处。

八、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过程和依据

无。

九、标准性质的建议

本标准为基础类标准中的术语类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及标准管理相关法

律法规的规定应为推荐性标准。

十、贯彻标准的要求和建议

为贯彻标准的要求,提出以下建议:

10

本标准的制订是为了明确在车辆智能化转变过程中所引申的公安交通管理新内涵与概念,根

据本标准的制定和申报要求,在后续标准的审查与征求意见工作中,建议充分征求汽车行业、公

安交通管理部门、车辆检验认证机构等的建议意见,为完善标准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十一、废止、替代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无。

十二、其他应予以说明的事项

无。

11

公共安全行业标准《车辆智能管理术语和定义》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根据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关于下达2021年度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公科

信标准〔2021〕1391号)的要求,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承担项目编号为2021BZ171《车辆

智能管理术语和定义》的标准制定任务,完成时限为2023年12月。

随着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产业迎来了新的契机和发展机遇,智能网联汽车已

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虽然我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起步较晚,但在国家以及各省

市政策的支持下发展较为迅猛,现已在路线智能规划、自主识别、车联网等智能网联汽车运行关

键技术中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进程中,由新兴技术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也

逐步显现。为保障产业健康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等

管理部门从公共道路测试等维度出发,着手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相关政策研究,于2018年4月

联合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并在2021年7月发布了修订稿《智能网

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以期规范我国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

行为。

2018年6月,工信部联合相关部委牵头编制发布了《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系

列标准体系,从总体要求、智能网联汽车、信息通信、电子产品与服务、智能交通相关等方面明

确了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架构。2020年4月,工信部、公安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

称“国标委”)联合发布了《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车辆智能管理)》(以下简称“《车辆

智能管理标准体系》”),以安全为导向,以保障先进技术安全融入现行交通体系为目标,提出了

面向包括智能网联汽车在内的道路车辆智能化管理的标准体系,其中,序号101-1的基础类标准

即为本标准《车辆智能管理术语和定义》。

制定推荐性公共安全行业标准《车辆智能管理术语和定义》,明确道路车辆智能化管理的相

关术语和定义,一是契合时代发展需求,起到规范公安交通管理中的智能网联汽车相关基本概念

的作用,并方便统一车辆设计制造、道路交通管理等不同领域的基本概念;二是契合现阶段智能

网联汽车发展趋势,起到统一、规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相关概念的作用,并有助

于将智能网联汽车纳入道路交通管理体系统一实施管理;三是契合车辆管理智能化发展需求,进

一步明确技术转变过程中的传统概念与新兴概念,有利于统一、规范道路车辆智能化管理全流程,

支撑公安交管部门提升道路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总体而言,制定本标准对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使

用、提升道路车辆智能化管理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可起到探究、转化车辆智能化转变过程中所涉

及的车辆登记、车辆测试、车辆运行安全管理、违法和事故认定等方面的概念,明确相关定义的

作用。

2、起草单位情况

(1)标准起草单位

2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为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交通科研所),参加起草单位包

括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以下简称CQC)、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和

大众汽车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众中国)。

(2)标准起草单位工作情况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总体负责标准制修订工作,组织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送审稿

等各个版本的标准文本、编制说明,以及标准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等材料;收集整理公安交通管

理部门、整车企业等相关行业标准制修订意见建议。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配合交通科研所完成标准制订各阶段工作,作为认证行业相关机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