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适用于中医、中西医结合、针推、骨伤本科专业)授课对象:主讲教师:授课时间: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首页)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_________任课教师(职称):授课对象及时间:授课题目(章节)_绪论_______________教具:基本教材:__6版《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目的:1、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简况。教学重点、难点:1、中医理论体系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学术特点;2、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教学方法:__课堂讲授课时安排:___4学时课程作业或思考题:_1、宋金元时期、两晋隋唐时期中医理论的发展各有何特点?2、何谓证?3、简述辨证与论治的关系。4、整体观念在中医学中有何指导意义?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研室主任意见: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续页)时间分配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教学方法与手段4学时10′20′30′50′40′5′5′第一次上课,简要概述中医学是中华民族自己的医学,在古代各国的民族医学均已消亡的今天,为什么中医学成为一枝独秀,继续服务于世界人民的健康保健事业的原因。然后开始本次教学。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一)中医学的概念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丰富的养生方法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中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三部分。(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的学科,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形成(先秦、秦、汉时期)从周朝开始,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由于铁的发明和运用,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医学和其他学科一样迅速发展起来。在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1、学术特点——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2、标志——四大经典著作的产生(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作者]集体创作(非一时一人之作)[成书年代]公元前1世纪西汉中后期[学术价值]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后世尊为“医家之宗”。(2)《难经》(全名为《黄帝八十一难经》)[作者]秦越人(扁鹊)[成书年代]东汉末年[学术价值]该书宗《内经》要旨而补其不足。以问答方式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则和治法等内容,尤其在脉诊和针灸治疗等方面优于《内经》。.(3)《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作者]张仲景[成书年代]东汉末年[学术价值]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并继承和发扬了汉以前的汤液疗法,为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奠定了重要基础,具有很大实用价值,后世尊为“活人之书”(4)《神农本草经》[作者]神农(托名)[成书年代]东汉末年[学术价值]我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药物分类。在方剂学方面,提出了“四气五味”、“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理论。奠定了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基础。(二)发展(晋唐-------今)1,晋、隋、唐时期(1)学术特点中医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充实和系统化,但理论体系框架没有突破。(2)代表医著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经络学专著。.晋·王叔和著《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创寸,关,尺三部,脏腑分配原则,首次提出24种病脉。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全书50卷,67门,论证候1739种。述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病证。唐·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脏腑辨证内容更丰富和系统化,集唐代以前方书之大成,载方5300余首,详论脏腑生理,列举诸多病证。2.宋、金、元时期(1)学术特点医家们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提出了许多独特见解,中医理论体系有了突破性进展。(2)代表医著宋·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论治先河(3)金元四大家学术概要“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刘完素------百病多因火而起,善用寒凉药(寒凉派)张从正-----病由外邪入侵而起,善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攻下派)李杲-------病由内伤脾胃而起,善于调理脾胃(补土派)朱震亨----倡阳常有余阴液不足,善于补阴(养阴学派)(3)明清时期(1)学术特点1)集古代医学之大成2)提出新学说(2)代表医著明·楼英著《医学纲目》王肯堂著《证治准绳》清·吴谦等著《医宗金鉴》陈梦雷著《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3)新学说的提出1)明。赵献可《医贯》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此二人总结了“命门学说”。2)明·李中梓——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3)明·吴又可著《温疫论》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提出“异气说”清代最大的成就在于温病学说的形成,其代表人物是“温病四大家”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纲领:叶天士著《温热论》吴鞠通著《温病条辨》薛生白著《湿热病篇》王孟英著《温热经纬》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纠正古书解剖错误,创淤血致病理论。(4)近代和现代(1)学术特点1)继续集古代医学之大成2)西方医学大量传入,从中西医论争,渐至中西医汇通,探索中西医结合的道路。(2)代表医著曹炳章著《中国医学大成》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1.整体观念的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谓之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脏腑组织结构的整体性:人体由若干脏器,组织器官组成。这些脏腑组织器官尽管形态,功能各异,但都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整体。2)功能活动的整体性人体的有机整体,不仅在组织结构上相互连接,而且在生理活动中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协调平衡整体。3)病理变化的整体性中医对病理变化的研究首先着眼于整体,因局部病变可以引起全身的病理反映,全身的功能失常也可以在局部反应出来,所以,中医辨证治疗,分析病因病机也都是把局部病变与全身情况统一起来分析。例如:肝火::传心——心肝火旺——烦躁易怒传肺——肝火犯肺——胁痛咯血入胃——肝火犯胃——脘痛泛酸、呕血4)诊断治疗上的整体观主要理论依据:“有诸内者形诸外”、“整体调节”。由于各组织器官在生理和病理方面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所以,在诊治疾病时,可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了解和判断内在脏腑的病变,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2)人与外在环境的整体性人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中,人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才能生存。当然,人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和自然环境。所以,人与自然,社会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1)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天人相应观)①四季气候对人体的影响②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③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人所住地区的不同,对人体生理,病理,体质的影响也不同,2)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能影响社会,社会变动也对人发生影响例如:社会进步——物质,精神生活丰富——促进人类健康社会动荡,环境污染——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危害人类健康(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1、病、证和症的概念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如感冒、痢疾、疟疾、麻疹、哮喘、中风等。症——是指疾病的具体单个临床表现,即症状。如发热、咳嗽、头痛、眩晕、等。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等内容,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特征。2、辨证、论治的概念及关系(1)概念: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法则和方药。(2)关系:①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②论治是辨证的目的,通过论治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正确;③辨证和论治,是诊疗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体现,是指导中医临床理法方药具体运用的基本原则。3、病治异同中医治疗病人的依据是“证”而非病,因此,便存在“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二种情况。(1)同病异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治法也就不同。(2)异病同治异病同治——指不同疾病,如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的证,即可采用相同的治法。四、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二)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三)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四)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简介学习方法结语思考题本课程教学全部用学媒体。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首页)课程名称:_中医基础理论________任课教师(职称):授课对象及时间:_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中医的哲学基础何主要思维方法第一节精气学说_教具:基本教材_6版《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目的:1、_掌握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2、了解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教学重点、难点:__1、精气的基本概念;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3、精、气、神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时安排:__2学时___课程作业或思考题__1、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简述之。2、中医精气学说中的精、气、神的含义各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研室主任意见: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续页)时间分配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教学方法与手段2学时5′20′20′30′5′概述哲学——是人们通过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发展而成的关于世界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的理性认识。方法——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和步骤的总和。科学的方法包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中医学的方法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中医学的哲学方法,即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整体观念、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第二层次是中医学的一般思维方法,如比较、演绎、类比、以表知里、试探和反证等。第三层次是中医学的具体方法,如具体的理论研究方法,对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法、预防方法等。本章主要学习中医的哲学方法和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第一节精气学说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来源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中医学精气学说——是研究人体内精、气、神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及其与脏腑经络联系的理论。一,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一)精气的概念2.精气──在古代哲学中,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活力很强、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二)气(精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气构成的。精气分阴阳,其轻清部分(阳)散而为天,重浊部分(阴)凝而为地。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气与阳气感应交合于天地之间而化生万物。气(精气)有二种状态:无形——弥散而运动的状态----细小,分散,不断运动,肉眼不可见(如:水蒸汽)有形——凝聚而形成实体的状态------视而可见,触之可得(如:水)所谓“气”,“形”都是气的不同状态,故有“有形生于无形”之说。(三)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气构成整个世界,气的运动引起了世界的各种运动和变化。(四)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气的中介作用一般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1.气作为自然界万物之间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2.气作为自然界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五)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社会人)人是由天地之精气相合而产生的,天地之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人为宇宙万物之一,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构成,那么人也由天地阴阳精气交感聚合而化生。人类与宇宙中的它物不同,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故由“精气”即气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人生由天地阴阳精气凝聚而成,人死后又散为气,人的生死过程,也就是气的聚散过程。二、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精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人体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血和津液等,皆属有形而静,必须在无形之气的激发推动作用下方能活动。例如:心气推动血液运行肺气推动呼吸(二)精气充足则生命力强精气充足──生理活动正常,生命力旺盛精气虚衰──生理活动异常,生命力虚弱(三)气的运动必须协调而通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必须协调有序而通畅,才能发挥生命动力的功能,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四)精、气、神的关系精的概念:①泛指宇宙中的无形而不断运动之气,即精气。②世界上所有气当中的精粹部分。③泛指人体内的一切有用的精华物质,包括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血液、津液等。④指肾所藏之精,即肾精。前二义是指哲学的意义,后二者是指中医学的意义。神的概念:①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②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③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④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第一为哲学意义,第二,第三,第四为中医学的意义。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⒈精气互化,⒉精气能生神养⒊神统驭精气。[结语][思考题]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首页)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_______任课教师(职称):_________授课题目(章节)_第二节阴阳学说_教具:基本教材:__6版《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目的:__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2、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教学重点、难点:_1、阴阳的基本概念;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交感;(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4)阴阳消长平衡;(5)阴阳相互转化。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教学方法:结合图表课堂讲授课时安排:____5学时课程作业或思考题:_1、何谓阴阳及阴阳学说?何谓阴阳互根互用?2、用阴阳学说概括人体病理变化的总纲是什么?3、为什么说阴阳的属性是相对的?4、何谓阴阳转化?它与消长的关系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续页)时间分配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教学方法与手段5学时30′80′80′10′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于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的最初含义是很朴素的,是指阳光的向背而言。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自然界中存在许多两极现象,便用阴阳来概括。阴阳的哲学概念一般认为起源于《易经》中的阴爻和阳爻。(一)阴阳的含义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二)阴阳属性的区分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阴——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凉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阴阳的属性引入医学领域一般是指:阳—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例如:气)阴—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例如:血)(三)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表现在阴阳双方通过比较而分阴阳的。1、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例如:高热病人,持续高热不退,消耗精气,常可转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的阴寒证。2、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如: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上半夜──阴中之阴下半夜──阴中之阳3、事物或现象的比较对象的改变可引起其阴阳属性的改变。例如:60度的水与20度的水比较则为阳,而与90度的水比较则为阴。理解阴阳概念时要注意:阴阳标示的对象之间一定要有关联性,没有关联性的双方是不能分阴阳的。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变化的根源。例1:天体(日,月,地球,其他星体)相互吸引,相互排斥,使整个宇宙得以生存。例2:动物,植物雌雄交感,使生物体得以延续,种族的以繁衍。(二)阴阳对立制约──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其含义有三:1.阴阳对立,是指阴阳代表了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或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矛盾的,相对立的,因而是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的。2.阴阳对立可导致阴阳的相互制约,即阴阳双方的相互抑制,从而维持阴阳相对平衡。3.阴阳对立可引起阴阳的相互排斥,这种排斥往往在阴阳双方的盛衰相差很大时才明显地表现出来。阴阳对立制约使阴阳双方维持相对的平衡协调状态,从而促进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如自然界四时寒暑的正常交替,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等。(三)阴阳互根互用──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其含义有二:1.阴阳互根,即相互依存,是指阴阳双方中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例如:没有上就没有下,没有寒就没有热。2.阴阳互用,即相互为用,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还存在着不断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例如:气与血、物质与功能、之间,都存在这种相互为用的关系。(四)阴阳消长平衡1、阴阳消长——是指对立统一的阴阳双方的量和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消长变化之中。m例如:四季变化例如:四时寒暑的正常更替。2..阴阳平衡——阴阳消长变化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的和谐、协调、有序状态。(五)阴阳相互转化阴阳转化——是指事物总体阴阳属性的改变,即属阳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属阴,属阴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属阳。转化的条件——量增长到极限“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转化一般有两种形式:(1)渐变——如昼夜的阴阳转化(2)突变——如气候的骤冷骤热,病情的突变等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是一个质变的过程,量变引起质变。综上所述,以上五个规律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阴阳双方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说明了阴阳之间不是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例如:人体部位:上部、体表、背、四肢──阳下部、体内、腹、躯干──阴生理特点:五脏“藏精气而不泻”──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阳(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正气,邪气分阴阳;2,解释病机:中医学把“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称为病理总纲。(亦称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1)阴阳偏胜(盛)阴阳偏胜──指阴邪或阳邪偏盛,导致机体阴或阳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2.阴阳偏衰(虚)阴阳偏衰──指机体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即阴偏衰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见虚热证;阳偏衰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见虚寒证。3.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指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而致另一方也不足的病理变化。其理论根据是阴阳的互用。例如:阴虚————————阳虚(阴损及阳)“无阴则阳无以化”阳虚————————阴虚(阳损及阴)“无阳则阴无以生”(四)用于疾病的诊断任何病证均可分为阴阳二大类:例如:阳证——高热,面色鲜明,声音洪亮,疼痛拒按,尿黄便秘,脉数………阴证——畏寒,面色晦暗,语声低微,疼痛喜按,尿清便溏,脉数………再例如:八纲辨证:表证,实证,热证——属阳里证,虚证,寒证——属阴总之,无论望闻问切四诊,都应以分清阴阳为首务,只有掌握阴阳在辨证中的规律,才能正确分析和判断疾病的阴阳属性。(五)用于疾病的防治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1.指导养生顺四时而养生,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的阴阳变化相适应,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以延年益寿。2.用于疾病的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A、阴阳偏胜的治则泻其有余补其不足B、阴阳偏衰的治则阳虚则寒——壮阳益火(虚寒证用补阳药)阴虚则热——滋阴益水(虚热证用补阴药)(2)归纳药物性药物的性能也可用阴阳的属性来说明:四气:寒,凉——阴——用于治疗热证热,温——阳——用于治疗寒证五味:辛,甘,淡——阳酸,苦,咸——阴升,浮——阳沉,降——阴结语思考题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首页)课程名称:_中医基础理论_____任课教师(职称):授课对象及时间:_授课题目(章节)_第三节五行学说_______教具:基本教材:__6版《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目的:1、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2、掌握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教学重点、难点:_1、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五行的特性;(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3)五行的生克制化;(4)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_教学方法:__结合图表课堂讲授课时安排:_____5学时课程作业或思考题:1、何谓五行和五行学说?2、何谓五行相生、相克?各自的生克次序如何?3、五行对事物的归类依据和方法各是什么?有何意义?4、五行相乘和相侮有何区别与联系?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续页)时间分配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教学方法与手段5学时20′60′110′10′简要复习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指出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在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帮助中医把零散的理论总结为独具特色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辨证法思想。它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和“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五行学说的起源,一般认为从“五方说”和“五材说”等演化而来。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内涵、特性、归类及生克规律,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五材的概念逐步被引伸,用以概括、归纳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这时的五行已不再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本身,而成为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各自的特性2.“火曰炎上”指火有温热、向上的特性。3.“土爰稼穑”指土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4.“金曰从革”指金有肃杀、沉降、收敛的特性。5.“水曰润下”指水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的特性。(二)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1.归类的依据:五行特性2.归类的方法:(1)取象比类法:主要用于自然事物的分类。(2)推演络绎法:主要用于人体归类。3.归类的意义:通过五行归属,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和生理病理征象,作了广泛的联系,并分别归于五行之中。如此构筑了内外环境相联系的五行系统,说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三)五行的生克制化五行的生克制化,是五行之间关系正常的状态,可用于阐述自然界的正常变化和人体的生理活动。1.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相生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2.五行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相克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克关系:任何一行都存在“克我”和“我克”的关系。相克关系:又称所胜与所不胜关系我克──我所胜克我──我所不胜相克与相生同样重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缺一不可。(四)五行乘侮和母子相及五行乘侮,是五行之间相克关系的异常变化;母子相及,则是五行之间相生关系的异常变化。它们可用于解释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和人体的病理变化。1.五行相乘:(1)相乘的含义: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2)相乘的次序: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与相克次序相同)(3)引起相乘的原因有二:一是“克”的一方太过,二是“被克”的一方太弱。2.五行相侮:(1)相侮的含义: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2)相侮的次序: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与相克次序相反)(3)引起相侮的原因:①太过所致的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亢,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②不及所致的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不及,不仅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反而受到其所胜一行的反向克制。3.相乘与相侮的区别与联系相乘与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相乘是克制太过。相侮是反向克制。联系:发生相乘时,有时也可出现相侮。发生相侮时,有时又可伴有相乘。4.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1)母病及子:指五行中作为母的一行异常,影响到作为子的一行,引起母子二行皆异常。(2)子病及母:指五行中作为子的一行异常,影响到作为母的一行,引起母子二行均异常。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1)木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肝属木。(2)火有温热、向上的特性,心阳具有温煦之功,故心属火。(3)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以营养脏腑形体,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属土。(4)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肺气以肃降为顺,故肺属金。(5)水具有滋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主水的功能,故肾属水。2.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1.相生关系的传变(1)母病及子──指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病情较轻)如:肾病及肝(2)子病及母──指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病情较重)如:心病及肝2.相克关系的传变(1)相乘传变──相克太过而为病。(病情较重)如:木亢乘土、土虚木乘(2)相侮传变──反克而为病。(病情较轻)如:木亢侮金、土虚水侮(三)用于疾病的诊断根据五行与五脏的归类关系,以及五行与自然的联系,归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协助诊断疾病。1.用于指导四诊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弦──肝病2.用于推断病情(四)用于疾病的治疗1.指导脏腑用药根据药物的色味,按五行归属确定其作用于脏腑。例如:青色、酸味──入肝白芍、吴茱萸──味酸入肝经以补肝赤色、苦味──入心朱砂──色赤入心经以镇心安神黄色、甘味──入脾白术——色黄味甘入脾经以补脾气白色、辛味──入肺石膏——色白味辛入肺经以清肺热黑色、咸味──入肾玄参、生地──色黑味咸入肾经以滋肾阴2.控制疾病的传变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控制疾病的传变。例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3.确定治则和治法(1)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①确定治则A.补母──用于母子两脏虚证。“虚则补其母”B.泻子──用于母子两脏实证。“实则泻其子”②确定治法A、滋水涵木法──是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B、益火补土法──按五行相生理论,是温心阳以助脾阳的方法。自命门学说兴起以来,一般多指温肾阳而助脾阳的方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致脾阳不振、运化失职之证。C、培土生金法──是补脾气以益肺气的方法,适用于脾气虚弱,不能益肺气所致的脾肺气虚证,或因肺气虚而引起的肺脾两虚证。D、金水相生法──又称滋养肺肾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不能上滋肺而致的肺肾阴虚证。(2)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①确定治则A.抑强──用于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B.扶弱──用于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临床常将二者结合使用。②确定治法A.抑木扶土法──是疏肝与健脾相结合治疗肝旺脾虚的方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B.培土制水法──是温运脾阳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方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的水肿胀满之证。C.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阴、肃肺气以抑制肝旺的方法,适用于肝火犯肺之证。D.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补肾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亢的心肾不交之证。结语思考题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首页)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_______任课教师(职称):授课对象及时间:_授课题目(章节)_第四节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__教具:基本教材:_6版《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目的:_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教学重点、难点:_1、中医学的方法学体系;2、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3、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比较(2)演绎(3)类比(4)以表知里(5)试探与反证。教学方法:___课堂讲授课时安排:___2学时课程作业或思考题:__1、简述中医学的方法学体系的层次结构。2、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有何特点?3、何谓类比?它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如何?有何局限性?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续页)时间分配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教学方法与手段2学时10′10′55′5′一,中医学的方法学体系(一)中医学的哲学方法(最高层次)包括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整体观念,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二)中医学的一般思维方法(第二层次)本节讨论重点(三)中医学的具体方法(第三层次)具体方法——如诊断,治疗,预防,治则等方法二,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一)从宏观角度观察事物(二)运用哲学思维(三)注重整体研究三,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一)比较——考察对象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例如:脏与腑的区别(二)演绎——是丛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例如:五行——土克水——脾在五行属土,故临床采用健脾之法来消除水肿。(三)类比——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作出它们在其它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例如:风使树木晃动——人发病后出现头晕等症状,二者类似,而肝在五行属木,故把病因类比为肝风。(四)以表知里——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例如:中医对内脏生理功能的认识(五)试探和反证试探——对研究对象先作一番考察,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措施在对象身上所得到的反应,对原有设想适当修改,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思维方法。例如:《伤寒论》治疗阳明腑实证,少与承气汤,转气后,再正式治疗反证——丛结果追朔原因,并加以证实得以一种逆向思维方法。例如:肾虚病人出现头晕,耳鸣等症状,试用补肾法治疗后,头晕耳鸣等症状消失,由此反证出肾开窍与耳的理论。结语思考题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首页)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___任课教师(职称):授课对象及时间:__________授课题目(章节)第二章气血津液第一节气___教具:基本教材:___6版《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目的:___掌握人体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其分类教学重点、难点:_1、气的基本概念;2、气的生理功能;3、气的分类(元气、宗气、卫气、营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教学方法:_结合图表课堂讲授课时安排:_____4学时课程作业或思考题:_1、简述元气、宗气、卫气、营气的生理功能。2、人体之气有哪些生理功能?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研室主任意见: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续页)时间分配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教学方法与手段4学时8′7′15′60′15′15′10′20′10′首先概述气血津液基本概念,与脏腑的关系。指出它们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第一节气一、气的基本的概念(一)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二)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二、气的生成(一)气的主要来源先天之精气--元气--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自然界之清气(二)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1.肺为气之主2.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3.肾为生气之源三、气的运动(一)气机的含义气机——气的运动。(二)气的运动形式1.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2.气的运动与脏腑关系气机调畅~气的出入升降运动协调平衡。四、气的生理功能(并以病理反证之)(一)推动作用:指气的激发和推动作用。(二)温煦作用:指气的温煦、薰蒸作用。(三)防御作用:指气具有护卫人体、抗御邪气的作用。(四)固摄作用:指气以体内的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五)气化作用: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即精、气、血、津液的各自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新陈代谢的过程。气化运动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六)营养作用:主要是指营气等营养物质,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五、气的分类(一)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根源于肾的气1.生成——由肾中精气所化生2.分布——元气发于肾,通过三焦而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3.主要功能(1)激发机推动人体生长以育和生殖功能。(2)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二)宗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在,聚于胸中之气。1.生成——由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所组成2.分布——宗气聚于胸中,贯注心肺。上出于肺,循喉咙面走息道;贯于心而入血脉,下蓄于丹田(下气海),注入气街而下行于足。3.主要功能(1).走息道而司呼吸(2)贯心脉而行气血(3)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三)营气是行于脉中的具有营养作用之气。营气又称“营阴”。营气化而为血,故又常“营血”并称。1.生成——由水谷精气中精粹部分所化生2.分布——通过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而循行于全身3.主要功能(1)化生血液(2)营养全身(四)卫气是行于脉外的具有护卫等作用之气。卫气又称“卫阳”。1.生成——由水谷精气中?骠疾滑利部分所化生2.分布——卫气行于脉外,3.主要功能(1)温养脏腑,维持体温;(2)防御外邪;(3)调节汗孔开合;(4)调节睡眠。结语思考题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首页)课程名称:_中医基础理论______任课教师(职称):授课对象及时间:_授课题目(章节)_第二节血_______________教具:基本教材:____6版《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目的: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教学重点、难点:__1、血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2、血液的循行与脏腑的关系;3、血液的生理功能。教学方法:__结合图表课堂讲授课时安排:__1学时课程作业或思考题:__1、简述血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2、简述血的运行与脏腑的关系;3、简述血的生理功能,_____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续页)时间分配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教学方法与手段1学时3′7′20′5′5′简要复习气的概念、生成和功能,概述气对血的生理作用。一、血的基本概念①运行于脉中而循环流注全身②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③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二、血的生成(一)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1、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血液化生的最基本物质。2、肾所藏的精,通过骨髓和肝脏的作用,变可化而为血。(二)血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1.脾胃——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2心——心主血脉,一则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使全身各脏腑获得充足的营养,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从而促进血液的生成;二则水谷精微须经过心肺的气化才能变成血液。3.肝——“肝精紧于肝,同肝之气化方化为血。”4.肾——肾藏精,一则肾精可化为血,二则肾精化生之气,促进脾胃化生水谷精微,奉心化赤而为血。三、血的循行(一)正常血液循环的必备条件1.血液充盈2.脉管完整而通畅3.全身脏腑功能正常(二)血液循行的方式主要.循十四经运行,流布全身,环周不休。(三)血液循行与脏腑的关系1.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2.肺朝百脉肺主气,司呼吸,调节全身的气机,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3.脾主统血脾气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4.肝主藏血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等功能,肝主疏泄能调畅气机,使血液运行畅通无阻,保证血液循行的正常进行。四、血的生理功能(一)营养和滋润全身脏腑组织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皮肤毛发光泽脏腑功能旺盛(二)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结语思考题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首页)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______任课教师(职称):授课对象及时间:_授课题目(章节)第三节津液________________教具:基本教材:__6版《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目的:___见《气血津液》首论教学重点、难点:_1、津液的概念;2、津液的代谢与脏腑的关系、3、津液的生理功能。教学方法:____结合图表课堂讲授课时安排:_______2学时课程作业或思考题:_1、简述津液的生成、输布和脏腑的关系2、简述津液的生理功能。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续页)时间分配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教学方法与手段2学时8′10′35′7′15′5′第三节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指出津液不等同于水液。津和液虽同属水流,但在形状、分布、功能等方面又有一定区别。二、津液的代谢(一)津液的生成1.脾胃运化2.小肠主液3.大肠主津(二)津液的输布1.脾气散精——脾通过其运化作用,一方面水津液上输于肺,由肺之宣降将津液输布全身而灌溉脏腑、形体、诸窍。另一方面,又可直接将津液向四周布散而达全身。2.肺主行水——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通过宣发和肃降调节津液的输布。3.肾主水——肾对津液的输布起主宰作用。一则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是胃的游溢精气、脾的散精、肺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泌别清浊等作用的动力,推动着津液的输布;二则肾的气化,使肺下输至肾的津液,清者经三焦上输于肺而布散全身,浊者化为尿液而注入膀胱。4.肝主疏泄——肝的疏泄能使气机调畅,三焦气治,气行则水行,促进了津液的输布环疏。5.三焦决读——三焦为“决渎之官”是津液在体内流注、输布的通道。(三)津液的排泄1.汗、呼气2.尿3.粪总之,津液的代谢过程,需要多个脏腑的综合调节,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为要。三、津液的生理功能(一)滋润和濡养作用津液布散肌表,灌溉脏腑,渗入脑髓,流于孔窍,注于关节,滋润脏腑经终,濡养四肢百骸。(二)化生血液津液经孙络渗入血脉之中,在为化生血液的基本万分之一,并起濡养和滑到血脉的作用。(三)调节阴阳平衡津液的代谢随机体内在生理状态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这种变化来调节机体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四)排泄代谢产物津液在代谢过程中,通过汗、尿等方式,将机体的代谢产物不断地排出体外,维持机体正常的气化活动。(五)运载全身之气津液为气之载体,人体之气依附于津液而存在,运动变化于津液之中。当汗、吐、下而丢失大量津液时,气也会随之脱失,即气随津脱。结语思考题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首页)课程名称:__中医基础理论______任课教师(职称):授课对象及时间:_授课题目(章节)第四节气血津液的关系___教具:基本教材:_6版《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目的:见《气血津液》首论教学重点、难点:1、气与血的关系:(1)气为血之帅;(2)血为气之母。2、气与津液的关系;3、血与津液的关系。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时安排:3学时课程作业或思考题:1.怎样理解气为血之帅?2、血为气之母表现在哪些方面?3、试论津血同源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研室主任意见: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续页)时间分配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教学方法与手段3学时50′40′25′5′简要复习气血津液的阴阳属性和功能要点。然后开始本次课程。一、气与血的关系(一)气对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一是指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料(主要指营气),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二是指气是血液化生的动力,气的推动作用能促进脏腑化生血液,而血液又是通过气的气化作用而生成的。2.气能行血气是血液循环的动力,一则直接推动血行,如宗气;二则通过脏腑的功能而推动血液运行。3.气能摄血气对血液的统摄作用,使血液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逸于脉外。气能摄血,实际上是脾统血与肝藏血的作用。(二)血对气的关系(血为气之母)1.血能生气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提供水谷精微和运送脏腑生理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从而保证气的生成与运行正常进行。2.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气必依附于血而静谧。当大出血时,气亦随之而丢失,形成“气随血脱”之候。二、气与津液的关系(一)气对津液的关系1.气能生津气为津液生成的动力,气推动和激发脾胃的功能活动,使中焦之气旺盛,运化正常,则津液充足。2.气能行津气的运动是津液输布排泄的动力。3.气能摄津气的固摄作用控制、调节津液的排泄,一则维持体内津液量的相对恒定,二则防止津液无故流失。(二)津液对气的关系1.津能化气津液于在元阳之气的推动下,敷布于脏腑,心保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2.津能载气津液为气的载本之一,气依附于津液而存在,随津液之输布而运行于全身。当汗、吐、下而丢失大量津液时,气也会随之脱失,形成“气随津脱”之候。三、血与津液的关系血和津液同源于水谷精微,均属人体的阴液范畴。血渗于脉外化为津液,津液渗入脉中化而为血,血与津液,相互资生,相互转化,故有“津血同源”之说。因“津血同源”,故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之说。结语思考题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首页)课程名称:__中医基础理论____任课教师(职称):授课对象及时间:_授课题目(章节)__第三章脏腑(概说)_教具:基本教材:___6版《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目的_见第三章脏腑学习要求教学重点、难点:1,脏腑的概念及分类;2,脏与腑的主要区别;3,脏象的概念。教学方法:____课堂讲授课时安排:_____1课时课程作业或思考题:_1,何谓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2,脏与腑的主要区别是什么?3,如何理解“满而不实”,“实而不满_”?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续页)时间分配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教学方法与手段40′1,脏象的概念:藏于体内的脏腑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脏象学说的概念: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为中心、结合脏腑与形体、诸窍的关系以及脏腑与自然界关系的学说。2,脏腑的分类:(1)五脏五脏--肝、心、脾、肺、肾--化生、贮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2)六腑胆、胃、肠、小肠、三焦、膀胱--受盛传化谷:泻而不藏,实而不满(3)奇恒之腑胸、髓骨脉、胆、好胞。形态似腑--中空有腔、功能似脏--贮藏精气3,脏与腑的区别是以各自功能特点为依据的,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须保持“藏而不泻”“满而不实”的特点;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须保持“泻而不藏”,“满而不实”的生理特点。奇恒之腑:功能似脏,形态似腑。4,中医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最后着重指出:中医脏腑的名称虽然与西医解剖学的名称相同,但前者侧重于功能,而后者侧重于形态结构。所以中医研究人体脏腑主要是采取以表知里,以象测脏的方法。中医学研究脏腑的主要方法:1.活体观察法;2.由表知里3.以象侧脏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首页)课程名称:_中医基础理论___任课教师(职称):授课对象及时间:_授课题目(章节)_第一节五脏_______教具:基本教材:_6版《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目的:___见第三章脏腑总论教学重点、难点:__1,各脏的主要生理功能_;_____2,各脏与形窍志液的关系。教学方法:___1,结合图表课堂讲授;2,多媒体教学。____课时安排:____12课时课程作业或思考题:_肾中精气有那些来源?2.试述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含义及相互关系。3.为什么说肾阴,肾阳是五脏阴阳的根本?_4.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5.脾主统血的机理是什么?6.如何理解肺的宣发和肃降?具体各有那些表现?7.为什么说“肺主一身之气”?8.试述肝主疏泄的含义及具体作用。9.肝藏血有那些生理意义?10.如何理解“心为君主之官”?11.心主血脉的机理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首页)课程名称:_《中医基础理论》__任课教师(职称):授课对象及时间:_授课题目(章节)__第一节五脏(肾)_____教具:基本教材:__6版《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目的:__见脏腑总论教学重点、难点:_1,_肾的主要生理功能;2,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教学方法:__结合图表课堂讲授或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_______3课时课程作业或思考题:__见《脏腑》首论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续页)时间分配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教学方法与手段5′35′30′20′25′5′概述 1.肾的阴阳属性和功能要点2.中医肾的组成一、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藏精:1,肾藏精的含义;是指肾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2,精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泛指体内的一切精微物质;狭义之精——肾中所藏之精。3,肾中所藏之精的来源;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后天之精——出生以后从水谷中摄取的营养成分和脏腑化生的精微物质即“水谷之精”和“脏腑之精”4,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1)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决定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流程和生殖功能的强弱;(2)调节人体的代谢和生理活动,这一作用是通过肾阴和肾阳来实现的。如果人禀赋雄厚,养生得法,就可“肾气有余”而获得更高寿命并是具有生殖能力。从中不难发现肾中精气在生长发育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生殖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无论养生抗衰老,还是治病,均应以保养肾中精气为首务。5,肾阴肾阳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1)肾阴、肾阳是肾中精气所含的两种功能相反的成分。(2)肾阴主要促进人体的滋润、宁静、成形、和制约阳热的功能;(3)肾阳主要促进人体温煦、运动、兴奋和气化的功能。二者协调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根本。所以,肾阴、肾阳虚衰必然导致五脏六腑的阴阳虚衰。反之,五脏六腑的阴阳虚损,日久都会导致肾阴或肾阳的亏损,故有“久病及肾”之说。(二)肾主水:1,肾主水的概念:是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作用。2,肾主水的机理-------肾气和肾阴,肾阳的作用:(1)肾阴、肾阳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都有调节作用;(2)肾本身气化水液——促进水液的输布和形成尿液。(三)肾主纳气:1,肾主纳气的概念:肾有摄纳肺所吸入之清气,有助于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2,肾主纳气的机理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和肾经上连与肺的结果,有赖于肾阴、肾阳的调节和肾的封藏摄纳作用才能完成。(四)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1,肾生髓主骨,其华在发;髓有骨髓、脊髓、脑髓之分,三者均由肾中精气所化生。这一功能是建立在肾藏精的功能基础之上的,对于骨、髓、脑的病变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发的生长有赖于精、血的滋养,肝血肾精之间又可相生互化。故有“肾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只说。2、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耳窍听觉的灵敏与否有赖于脑髓的滋养,而脑髓为肾中精气所化,故肾中精气充足则听力灵敏。肾与前阴的关系参见“肾藏精”与“肾主水”;肾开窍后阴的理由是:肾阴对大肠的滋润作用和肾阳对大肠的温煦作用相反又相成,从而保持大肠的正常功能。3、肾在志为恐:“恐则气下”,恐使肾精下行不固而见遗尿、尿失禁等证。4、肾在液为唾:结语思考题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首页)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__任课教师(职称):授课对象及时间:_授课题目(章节)二、脾________________教具:基本教材:6版《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目的:__见脏腑总论教学重点、难点:_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2、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_____2学时课程作业或思考题:_见脏腑总论___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续页)时间分配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教学方法与手段2学时10′30′10′12′5′8′5′简要复习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后,提问:1、简述肾阴、肾阳的概念,它们各有何作用?2、为什么说“久病及肾”?然后开始正式课程。一、脾的主要功能(一)主运化1、概念: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输布至全身的生理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1)运化水谷的含义和作用:是指对水谷的消化,并化为精微,以及对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输布作用。表现为以下三方面:A、将饮食物分为精微和糟粕;B、帮助胃肠吸收精微;C、把吸收的精微运输到全身。由于脾运化、吸收的水谷精微是人体后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气血津液化生的物质基础,所以,脾有“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说。(2)运化水液的含义及作用:是指脾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作用。表现为以下2方面:A、体内的水液需脾的吸收和输布到全身而发挥滋养、濡润的作用;B、脾把体内多余的水液及时转输给肺、肾,通过肺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尿排出体外。(二)主升清:1、含义:脾主升清是指脾气上升,并将其化生的水谷精微向上送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为气血,以营养全身。2、脾主升清的具体体现:(1)升运水谷精微;(2)维持内脏位置的恒定。(四)主统血:1、含义:脾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作用。2、机理: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二、脾的气血阴阳的含义及作用1、脾气、脾血-脾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由于脾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气的推动、上升、固摄等作用,故一般强调脾气的作用,而较少论及脾血的作用。2、脾阴脾阳脾阴根于肾阴-促进脾的宁静、濡养、收摄和制约阳热脾阳根于肾阳-促进脾气的推动、上升、四散和温煦由于脾的功能以升运、散输为主、这都是阳的作用,故医家论脾阳较多,而论脾阴较少。三、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1.脾主四肢脾升清散精——气血充盛——肌肉、四肢得养——四肢有力2.脾主肌肉:详见《形体官窍·肉》3.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详见《形体官窍·口齿舌》4.脾在志为思:脾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明达职业技术学院《计量学与互换性基础俄》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民族大学《供应链系统仿真与优化》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智能科技职业学院《建筑设计初步》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内蒙古丰州职业学院《城市公共景观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社会工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展馆空间设计项目效益评估报告
- 山东财经大学《分析化学实验2》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和君职业学院《护理礼仪》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滨州学院《GPS》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成瘾医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幼儿园教职工开展预防性侵
- 医疗机构消毒记录表清洁消毒日检查记录表
- 2024年北京大学强基计划数学试卷试题真题(含答案详解)
- 2024年巴西脉冲灌洗系统市场机会及渠道调研报告
- 高压电工证考试题库及答案(完整版)
- 精索静脉曲张临床路径表单
- 2024年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题库含答案(综合卷)
- 委外催收机构入围项目投标技术方案(技术标)
- (正式版)JBT 2930-2024 低压电器产品型号编制方法
- 工程机械作业安全培训
- 塑料件外观检验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