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年级上期中--历史(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年级上期中--历史(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年级上期中--历史(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年级上期中--历史(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年级上期中--历史(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二历史注意事项:本练习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练习用时60分钟。使用答题卡的地区,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使用答题卡的地区,将答案写在练习卷上。第Ⅰ部分(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列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此序号填写在相应位置。)1.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完全听命于周天子。但是此时出现的霸主却多采用“尊王”的战略维护自己的“国际”地位,并使本国的对外政策合法化。这一现象A.表明宗法制仍然有重大的影响B.说明周王依然有至尊权威C.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加快了周王室的灭亡进程2.唐朝前期在中央掌握决策大计的是三省宰相班子,唐朝后期即逐渐过渡到翰林学士和枢密使手中。这反映了唐朝A.中枢政制的演变B.官僚政治的成熟C.中央集权的强化D.行政效率的提高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变迁: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为路、州、县三级,元朝为行省、路、府、州、县五级。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B.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加C.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D.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4.伯里克利曾经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原则作出了这样的陈述:一个公民只要在某一方面是杰出的,就可以优先予以公职,这不是一种特权,而是对功绩的肯定与回馈。在这里,伯里克利A.要求法律保证社会公平B.反对以道德水平作为公民的资格条件C.强调对才能的充分重视D.认为所有公职都要体现对功绩的回馈部分区期中练习高二历史第1页(共8页)5.世界近代民主运动中,英国采用和平的、改良的、渐进的方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以革命、战争和政变的方式最终形成“两院制加总统制”的政权组织形式;与英国、法国均不同,美国以其独特的条件建立起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政体。这表明A.代议制是民主实现的唯一形式B.民主的实现形式具有多样性C.美国的民主形式优于其他国家D.总统制共和政体是民主主流6.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以象征汉族十八省团结的十八星旗为国旗。1911年12月,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召开临时参议院会议通过决议,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达成以五族共和为建国之本的共识。这一变化表明辛亥革命A.践行了孙中山“三民主义”革命思想B.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C.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D.实现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任务的转型7.“克服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指的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8.1978年5月7日,国务院下发通知,提出要有条件、有计划地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制度,要规定合理的奖励、计件工资办法,严格控制奖金总额和计件超额工资。这表明A.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B.政府尝试突破计划体制束缚C.经济体制改革序幕的拉开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主体9.有人讲到古代某一人才选拔制度时指出:“流风所及,绝对的道德化更易令奸狡之徒竞相奔逐,以刻意伪饰的德行示人,沽名钓誉,以此来博揽声望,求取名利,由此投机矫饰行径渐起,士风为之败坏。”这一制度指的是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部分区期中练习高二历史第2页(共8页)10.明永乐年间,在殿试之后增加从二、三甲进士中选拔庶吉士的考试,所选庶吉士来源于全国各省。此后又实行各省乡试按定额录取,会试分南、北、中卷,按比例录取,并对边远落后地区给予充分照顾。这些措施意在A.扩大政府统治基础B.提高官员行政能力C.兼顾各地经济差异D.加强思想文化控制11.19世纪中后期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陆续建立起文官制度。文官面向公民,通过考试的办法择优录取,文官在政党间保持中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西方文官制度A.与中国科举制初衷一致B.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弊端C.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水平D.为工业化提供政治前提12.1851年,英国常任文官人数为4万人,1901年达11.6万。而到1968年,文官人数已高达76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在战后的增长更为迅速,在环境事务部等部门已占全部文官的52%——60%。这种变化表明英国A.文官制度的成熟完善B.君主立宪存在严重的弊端C.冗官的问题日益突出D.政府的社会干预职能扩张13.当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清政府逐渐失去了对乡村社会教化主体的控制,使得乡村社会的教化呈现出一种空前的失范状态,地方社会对中央的向心力于是逐步消失殆尽。据此,当时乡村教化结构的变化A.最终使得科举制迅速瓦解B.表明清朝中央集权开始丧失C.直接导致清政府走向灭亡D.凸显了晚清政治结构的变化14.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C.加强干部思想建设,提高治国水平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15.2005年,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但我国公务员制度不搞“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造成我国公务员制与西方公务员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两极格局和冷战思维的影响B.西方公务员制存在重大缺陷C.东西方社会制度和国情不同D.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部分区期中练习高二历史第3页(共8页)16.下表为先秦典籍记载的内容,这些反映出周朝记载出处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周文王·伐崇令》山虞掌山林之政令,而为之守禁,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周礼·地官》早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逸周书·聚篇》A.保护生态的法律体系完整B.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C.人与自然间长期和谐共存D.最早制定生态保护法律17.朱元璋选用深通法律的学者编订律令,经过缜密商定,去繁减重,编成《大明律》,又为简化公文起见,于洪武十二年立《案牍减繁式》颁示各衙门,使公文明白好懂。由此可见,明初A.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B.以法治国成为上下共识C.重视法令和吏治的建设D.有利于法治社会的建成18.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通过的宪法都包括序言和四章。1954年宪法的目录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前面。宪法结构顺序的这一变动A.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B.昭示着人民当家作主C.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完善了国家民主法治19.汉代的互市成为汉民族与匈奴、鲜卑、乌桓等边疆少数民族进行交换的一种重要方式。汉朝以铁器、丝织品和其他手工艺品及粮食等,交换少数民族的牛马及土特产品。这反映了A.各民族群众可以自由进行贸易B.汉朝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汉朝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D.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的差异20.唐太宗时期,唐朝境内居住着大量外国侨民,仅广州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这些外国侨民可以享受“国民待遇”,自由生活、经商、学习、参加科举考试,有不少人在中央或地方的官府中任职。这反映了唐朝A.国家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B.文明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C.实行民族平等与团结政策D.经济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部分区期中练习高二历史第4页(共8页)21、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提出:为解决洛林问题,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这一规定A.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B.削弱了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C.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D.受到了《万国公法》的影响22.有学者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是从天而降的全新事物,它的出现与设计,与历史上中国的族群政治与边疆政治的传统有直接关联。”这一观点意在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开创了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B.体现了历史传统与现实的结合C.照搬了治理边疆的传统模式D.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2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民族问题上实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而没有采取联邦制或其他形式,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材料中的“基本国情”指的是A.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B.国内各民族平等地位的实现C.各民族聚居情况及文化的特点D.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实现24.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又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这种变化是基于A.国际国内形势变化B.放弃了意识形态斗争C.中苏关系彻底破裂D.不结盟运动迅速发展25.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共二十大提出A.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B.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C.建设“一带一路”,推动国际秩序更加公正合理D.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部分区期中练习高二历史第5页(共8页)天津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二历史选择题答题表(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第Ⅱ部分(非选择题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26题24分,27题26分,共50分。)26.(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董仲舒认为,变法使秦民“贪庚、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却说: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引司马迁的记载,将“秦民大悦”“家给人足”统统删掉,大概他认为这是溢美之调,有悖史实。其他如王安石与朱熹也是肯定与否定两种看法。新中国教科书完全一边倒的正面评价始于1956年,其视角主要在于实现了中央集权,结束了贵族政治,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2014年6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俊伟在《商鞅变法:不为人关注的另一面》中指出:商鞅变法建立了以官僚体系为依托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变法把秦国打造成了一个军国主义国家。为了支持战争,他采取弱民、夺民、愚民的措施,大力加强君主和政府的权力……这样的变法缺乏人文主义关怀,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商鞅把礼乐、孝悌、诚信、仁义、非兵、休战等视为危害国家的“虱害”,执意铲除。连坐使居民相互监督,降低了人文道德水准。——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董仲舒否定商鞅变法的原因。(12分)部分区期中练习高二历史第6页(共8页)(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评价历史事件的因素。(12分)27.(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样的结论就是主张以法律为治了;建立(轮番)制度就是法律。那么,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应该承认邦国必须设置若干职官,必须有人执政,但当大家都具有平等而同样的人格时,要是把全邦的权力寄托于任何一个个人,这总是不合乎正义的。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的良好的法律。人民可以服从良法也可以服从恶法。—[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材料二孟德斯鸠认为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里,人民应该拥有统治自己的权利,“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可是,他马上意识到在一个大国中实际操作的困难。又提出,人民拥有最高权力的体现应该是选举人民自己的代表。从“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到建立由人民代表组成的立法机关,是其理论中最具智慧的表述。他把自由分为“政治的自由”和“哲学上的自由”。特别强调自由是“可以说或写一切法律所没有明文禁止说或禁止写的东西”,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认可”。为有效防止掌权者滥用权力,政治自由和生命安全才能够从根本上得到保证。——摘编自李宏图主编《欧洲近代政治思想史论》材料三(1832年议会改革法)兹再颁令:凡成年男性未被褫夺法律行为能力,并根据普通法或衡平法执有任何依租簿而获得的土地或产业之产权,或依除自由产权外的任何其他租佃方式而获得,不论享用该项权利限于其本人终身,部分区期中练习高二历史第7页(共8页)或另一人终身,或任何其他诸人终身,或为任一较大的产业代管;其净年值除缴纳该项土地之一切租税及费用外,不少于十镑者,即有权参加选举其本区代表,代表该项土地或租地所在州郡,或隶该州郡之某一区某部分,或某一范围,参加下届国会。——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1)根据材料一,概括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的“法治”主张。(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的观点并做一简要评论。(13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1832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