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4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2.这首诗加线的句子运用白描的写作方法,描写出一幅怎样的景象?【答案】1.凄凉悲伤(意思对即可)2.破败荒凉(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思想感情的能力。依据“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可知,从军时间之长;依据“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可知,这表明亲人都逝去了;依据“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可知,这描绘了家的破败景象;依据“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可知,这表明亲人离散;依据“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可知,这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据此,可概括为:凄凉、悲伤。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依据“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句意可知,这描绘了一个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诗人由远及近地描写了一幅老兵回家看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画面。据此,可概括为:破败荒凉。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1)根据提示填空。回家——问路——————流泪(2)文中老兵与乡人的问答不匹配,请补全问答内容。老兵:乡人:老兵:乡人:(3)老兵家中残败的景色,不禁使人回想起曹植《梁甫行》中的两句诗“,。”【答案】(1)绘景做饭(2)家中有阿谁松柏冢累累不知饴阿谁家中已无人(3)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概括。一空:由前面“问路”,可锁定诗句“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几句诗的意思是:从远处望去,你家就在那个松柏环绕着的坟墓中。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诗句描绘了家中凄凉的景象。故答案概括为:绘景;二空:由后面“流泪”,可锁定诗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这几句诗的意思是: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诗句写的是老兵在做饭。故答案概括为:做饭。(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一空:诗句“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的意思是,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可知老兵问乡邻:“家中有阿谁”。故答案为:家中有阿谁;二空:诗句“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的意思是,从远处望去,你家就在那个松柏环绕着的坟墓中。可知乡邻不忍山伤害老兵,并没有正面回答。故答案为:松柏冢累累;三空:诗句“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的意思是,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可知老兵做好饭问:“不知饴阿谁”。故答案为:不知饴阿谁;四空:诗句“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意思是,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可知老兵走出破门,向东望去,不见亲人,便老泪纵横。故明白乡人真正的回答:“家中已无人”。故答案为:家中已无人。(3)本题考查诗歌的识记。诗句“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的意思是,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房屋周围自在地行走毫无顾忌。诗句描写的残败的景色,与老兵家中的景色相一致。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望月有感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五从军征》由近及远描写了老兵家中的凄凉荒芜,选取“松柏”“冢”“旅谷”“旅葵”这些意象,倍增凄楚之感。B.《十五从军征》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C.《望月有感》颔联中的“干戈”,其义与“干戈寥落四周星”中的“干戈”相同,均指战争。D.《望月有感》尾联写诗人深夜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构筑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5.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答案】4.A5.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渴望。【解析】4.本题考查诗歌鉴赏。A.有误,《十五从军征》由远及近描写了老兵家中的凄凉荒芜;故选A。5.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等语句写,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结果家人已经离世,暴露了古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渴望。《望月有感》“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点明背景,经历战乱,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兄弟分离;“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表现了战争带来的灾难,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渴望;据此概括两首诗表达的相同情感即可。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6.请发挥想象描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展现的画面。7.本诗从“咏雪”到“送别”过渡自然,请结合“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作简要分析。【答案】6.雪花给树木披上了银装,放眼望去好像一夜之间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一团团,一簇簇,无比奇丽壮观。(意思对即可)、7.“瀚海阑干百丈冰”描绘了沙漠纵横交错着无边风雪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做了总结;“愁云惨淡万里凝”写出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引出诗人对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地转入下文的送别。(意思对即可)【解析】6.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为: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犹如梨花争相开放。示例:北风扫荡大地,茫茫白草被摧折。边塞的冬天来得格外早,八月就已是漫天飞雪。放眼望去,银装素裹,好像是一夜之间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十分美丽壮观。7.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意为: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瀚海阑干百丈冰”一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对上文边塞壮丽雪景和冰天雪地的环境进行总结;“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诗人借写天上的惨淡阴云,暗指诗人内心对友人即将离别的忧愁牵挂之情,自然引出后文为友人送别这一内容。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8.作为一首送别诗,诗歌为什么极力描写边塞的寒冷?9.假如岑参有微信,他写完此诗后发布到朋友圈,一位朋友点赞并留言:“岑兄此诗奇峭飒爽,‘忽如……’二句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请你谈谈“奇”在何处。【答案】8.①通过描写边塞的酷寒点明送别的环境,以奇丽雪景烘托惜别的氛围,紧扣诗题中的送别之情。②作者运用细节描写,比喻新奇,将边塞的寒冷写得奇丽壮美,使得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气概。③诗中描写边塞的寒冷主要体现在四处“雪”上,分别是送别之前的雪景、饯别之时的雪景、临别时刻的雪景,以及送别之后的雪景,巧妙转换时空,处处含情,用画面展现了送别之情。9.①奇在比喻新奇贴切,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表达了诗人的惊奇欣喜之情。②奇在“忽如”二字,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之态,传达出诗人的惊喜、好奇之情。③奇在描绘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意境,颇具浪漫色彩,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解析】8.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和分析。内容上,用大量笔墨极言雪中边塞的酷寒,诗歌的前四句,展现了边塞气候的多变,突出边塞恶劣的环境,点明送别的环境;“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凸显戍边将士不畏艰苦、昂扬勇毅的爱国热情。结构上,全诗以“雪”贯穿全文,描写了分别是送别之前的雪景、饯别之时的雪景、临别时刻的雪景,从而反复点题,与诗题形成呼应。主旨上,“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运用细节描写,写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烘托出惜别的氛围,抒发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二句的意思是:雪花飘落树枝上,像一夜之间春风忽然吹来,千万棵梨树上,梨花竞相开放。这两句“奇”在手法,比喻手法贴切新颖,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以梨花盛开比喻雪压冬林,生动形象,新颖贴切,颇有浪漫色彩,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通过这个比喻,不仅描写了边塞雪景的奇异变幻,也传达出诗人的惊喜之情。这两句“奇”在用词,“忽如”二字传出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的特点,而且传出了诗人面对边塞奇景的惊喜之情。这两句“奇”在意境,“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诗人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
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翩。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风”写起,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就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表现出塞北之风的狂暴肆虐。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梨花比作雪花,设喻新颖,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C.“湿罗幕”“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既写出了天气的寒冷,也表现了军营将士的艰苦生活。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矫健,流畅洒脱,意气飞扬,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气概,是边塞诗中的佳作。11.唐代边塞诗人常借边地特有的人、事、景、物表达情感。品味本诗中画线的诗句,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答案】10.B11.描写诗人目送在曲折山路上离去的友人、凝视雪地上的马蹄印,心中怅然若失,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解析】1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B.“将梨花比作雪花”表述有误,句意为: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诗句中是把“雪花”比作了“梨花”;故选B。11.本题考查诗句鉴赏。“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意思是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这两句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写诗人在送别友人时伫立远望,雪上只留下马蹄印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久久不愿离去,抒发了诗人与老朋友间的深厚情谊,表达依依不舍和惆怅的情怀。成长过程中要时刻警醒自己。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2.在读这首词时,很多学生不理解“兜鍪”的意思,后来老师展示了“兜鍪”的图片,学生纷纷觉得这两个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13.开篇发问是诗词中常用的写法。苏轼开篇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问出的是离合悲欢。辛弃疾开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问出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案】12.“兜鍪”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运用了借代的手法,让人联想到孙权率领千军万马的情形,衬托出孙权年少有为、武功盖世的英雄形象。13.示例一:问出的是悲愤。词人站在北固楼上,极目远眺,发出感叹: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边一片美好的风光了。其弦外之音就是告诉人们,中原大地已非我们所有,表现了对失去故土的悲愤。示例二:问出的是怨恨。什么地方可以看到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风光。作者由此想到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不知收复失地,表现了作者对苟且偷安、无心抗金的南宋朝廷的怨恨。示例三:问出的是失望。极目远望,难见中原,只有眼下的美好风光。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心,作者对统治者的无所作为充满了失望。开篇一问突如其来,带给读者无尽的深思。【解析】1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统领着千军万马。坐镇东南,连年征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根据图片可知,“兜鍪”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句中运用借代手法,指代士兵。“年少万兜鍪”的意思是年少的时候就指挥着千军万马。表现了孙权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联系“坐断东南战未休”可知,衬托出孙权年少有为,武功盖世的英雄形象。1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意为: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作者问出的是悲愤。“神州”指中原地区。“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这里的“神州”是词人心中不忘的中原地区,是他一生都想收复的地方。接着写道:“满眼风光北固楼。”“北固楼”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词人登上北固亭以望神州,看到的却是北固楼的优美风光。然而,那时候却是山河破碎,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可见作者对于时局的悲愤之意。作者问出的是怨恨。作者登上北固楼北望故国,满眼看到的都是美好风光,故国却不可见。作者由此想到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统治者,正是因为他们的昏庸无能,才造成了如今这幅局面。现在,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无心收复失地。作者心中充满了对他们的怨恨。作者问出的是失望。作者登上北固楼北望故国。故国不可见,见一的都是一些美好风光。统治者正是贪恋这些南方的美好风光,毫无收复北方之志,一味苟且偷安。作者对他们的作为充满了失望。开篇一问,引人深思。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4.在古典诗歌中,“悠悠”一词意蕴丰富,请根据提示,完成以下表格。诗句“悠悠”的意蕴念天地之悠悠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白云千载空悠悠飘荡的样子羌管悠悠霜满地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既指时间的漫长久远,又指15.本词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提到了孙权,其写作目的有何不同?【答案】14.笛声的悠扬思绪之无穷15.本词为了表达词人对英雄的仰慕之情以及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的失望与讽刺;《江城子•密州出猎》自比孙权来表现自己勇武可用以及为国立功之志。【解析】14.本题考查词句理解。第一空,“羌管悠悠霜满地”意为: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悠悠”一词形象笛声悠扬婉转。第二空,“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意为: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说不清呀。往事连绵不断。“悠悠”一词既指时间的漫长久远,又暗指诗人思绪无穷。15.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意为: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曹操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意为: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表达自己渴望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各小题。【甲】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乙】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6.“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17.两诗画线句都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达情感?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6.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故。17.间接抒情。【甲】诗画线句表达了诗人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乙】诗画线句表达了诗人①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或: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答对其中1点即可)。【解析】16.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鬓微霜,又何妨”意思是: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鬓微霜”说明词人年纪大,“又何妨”说明词人不服输、不服老的心理,表明了词人希望被重用,能征战沙场,为国立功的心愿。17.本题考查抒情方式及作者情感的理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这里的“天狼”即“天狼星”,这里用以代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运用射天狼的典故,属于间接抒情,抒发了词人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生子当如孙仲谋”意思是: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引用曹操的话来衬托孙权的英雄形象,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的失望和愤慨之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8.“南乡子”是,这首词以“”字入题,引出下文,让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19.对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B.“悠悠”形容时间之漫长久远,兼指词人思绪之无穷。C.“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一句,表达了作者胸中的不尽愁思和感慨。D.“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作者认为只有曹操、刘备才称得上英雄。【答案】18.词牌名望19.D【解析】18.第一空:考查文学常识。“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第二空:上片中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意为: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作者以“望”字入题,紧承题目中的“登”字,词人登上北固亭以望神州,看到的却是北固楼的优美风光。然而,那时候却是山河破碎,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对于爱国诗人来说,触景生情,心念家国,哪里有兴致去欣赏美景。19.考查词句赏析。D.“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意为: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作者认为,只有曹操、刘备才可以与孙权并称英雄。故选D。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0.本诗善用修辞,请结合颔联简要赏析。21.一字一词总关情。请结合诗歌内容,任选一词,说说你的理解。【答案】20.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悲痛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示例二:运用对偶的修辞,“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21.示例一:“辛苦”一词,慨叹作者科举入仕的不易,突出艰辛之情。示例二:“飘絮”一词,写出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突出作者的悲痛之情。【解析】20.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句意: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赏析时,从修辞手法入手,这两句诗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河破碎比作风飘絮,身世浮沉比作雨打萍,生动形象地写出国家政治形势的动荡和个人的命运的凄惨无依,把国家和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两句既是比喻句,也是对偶句,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韵律的美感。形象鲜明,感情挚烈。21.本题考查对诗歌词语的赏析。首先选择一个词语,然后分析这个词在诗中的含义,结合诗歌的主旨分析这个词的表达效果即可。示例:“惶恐”一词,一语双关,“惶恐滩”是一个地名,“惶恐”又是他当时所处环境的真实体现与难忘经历,表现了诗人对前途的忧虑。诗人巧妙地借惶恐滩,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同时又抒发了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2.诗歌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风飘絮”比喻大宋国势衰亡,用“雨打萍”比喻①,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结合。诗歌颈联巧妙地运用了地名与情感的双关,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②。23.有同学用论语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句来评价文天祥,你认为合适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答案】22.自己身世坎坷境遇的悲苦23.我认为合适。《论语》中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国的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这首诗表达了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誓不投降、忠贞报国的志向和气节。文天祥的做法印证了这句话。【解析】22.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其中“风飘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自己身世的坎坷,就像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浮浮沉沉。生动形象地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大意为: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这里可看出作者无力挽救国家,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精神。这里巧妙地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2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的形象。答此题首先答出“合适”或“不适合”,再说明理由。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丁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他写下了《过零丁洋》这首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这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臆,表现出了文天祥舍生取义、忠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坚定气节和昂扬斗志。《论语》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而有气节之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这句话正好可以总结文天祥的气节。据此作答即可。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25.诗歌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24.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生动形象地抒发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坎坷命运的悲叹。示例二: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25.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意对即可)【解析】2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这一句采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诗人把破碎的国家飘摇不定比喻成“风飘絮”,把自己坎坷的经历比喻成“雨打萍”。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象地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25.本题考查情感主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6.此曲开头先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有什么作用?27.有人说,元代文人张养浩具有超越那个时代的目光和认识。请从本曲的主旨句入手,加以分析。【答案】26.开头以“聚”和“怒”写山与河的雄奇,表现出潼关地势的雄伟险要,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27.古人怀古,多从朝代更替入手,感叹世事,凭吊英雄,但作者却能超越时代的限制,从民众的角度出发,认识到无论朝代如何更迭,皇帝怎样轮流,最终苦的都是百姓。【解析】26.本题考查首句作用。开头一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中的“聚”意思是“汇聚”,从视觉方面写潼关,运用拟人,化静为动,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形象写出潼关处于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意思是“发怒”,从听觉方面写潼关,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水的汹涌澎湃,如人咆哮发怒。这两字突出潼关地势险要,透露了诗人极不平静的心情。暗示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本曲的主旨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指出一个朝代的兴也好,亡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从对历史的概括中提炼出的这一主题是极其鲜明而深刻的,提出的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尖锐的,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古人怀古,多从朝代更替入手,感叹世事,凭吊英雄,但作者却能超越时代的限制,从民众的角度出发,认识到无论朝代如何更迭,皇帝怎样轮流,最终苦的都是百姓。28.赏析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和《山坡羊·骊山怀古》(甲)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乙)山坡羊·骊山怀古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1)对两首散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曲开头化动为静,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暗示这是兵家必争之地。B.乙曲前三句回顾历史,“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对古今历史发生巨大变化的感慨。C.甲曲中“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D.两首散曲结尾分别用“兴”与“亡”、“赢”与“输”的对比深化全曲的主题。(2)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答案】(1)A(2)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兴盛也好,衰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慨。【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A.甲曲第一句“峰峦如聚”的意思是“诸峰像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潼关来”,是将原本静态的山峦化为动态,选项中“甲曲开头化动为静”表述错误。故选A。(2)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意思是: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9.此曲为怀古之作,说说它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30.张养浩晚年在陕西赈济灾民时,写了九首怀古曲。这是最有名的一首,请结合此曲内容分析其妙处。【答案】29.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中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30.这首散曲,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地域远近数千里,时间上下千余年,思绪驰骋纵横,最后归结为“百姓苦”一句,反复咏叹,兼有山水诗的意境和历史家的眼光。【解析】29.本题考查诗歌主旨情感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前几句写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望西都,意踌躇”,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不禁令诗人踌躇伤心。“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令人“伤心”的。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触目惊心。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地说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表达了作者对改朝换代给底层百姓所带来的疾苦的同情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30.本题考查赏析元曲妙处。《山坡羊·潼关怀古》通过描写潼关的山坡羊、黄河泛滥等自然景物以及古都长安历史景观的变迁,巧妙地将自然与历史相融合。“望西都,意踌躇”不仅直接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也间接暗示了国家兴亡的沧桑变迁。“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写作者站在一定的高度,由历史朝代更迭、兴衰交替的现象总结出一条历史规律。掘意精要,发人所未发之言,可以说是千锤百炼,寓意深刻。总的来说,作者以质朴的笔墨表达了对过往岁月中潼关景色和历史事件的回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之情。这种独特的情感表达和以人为本的关怀使得这首词深入人心,被视为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同时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3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乙】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防爆电器行业十三五规划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铺管船市场竞争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钨材产业十三五规划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吉林省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及答案
- 2025-2030年中国道路标线行业规模分析及发展建议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蜂王浆冻干粉市场发展状况及营销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背光模组行业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翡翠玉镯市场运行状况与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扬州大学《室内设计(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应用系统开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教育部《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专题讲座
- 2024年江苏省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高中组)考试题库(含答案)
-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2025春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 《煤矿顶板管理》课件
-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 2024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年PIE工程师培训教程:敏捷项目管理
-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检修课件 学习情境5:电机控制器
- 短视频内容课件
- 网络试运行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