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迁移)50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解析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24/0B/wKhkGWdG4JqAbfNwAAITF10044w014.jpg)
![专题08 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迁移)50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解析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24/0B/wKhkGWdG4JqAbfNwAAITF10044w0142.jpg)
![专题08 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迁移)50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解析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24/0B/wKhkGWdG4JqAbfNwAAITF10044w0143.jpg)
![专题08 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迁移)50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解析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24/0B/wKhkGWdG4JqAbfNwAAITF10044w0144.jpg)
![专题08 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迁移)50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解析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24/0B/wKhkGWdG4JqAbfNwAAITF10044w01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迁移)50题(解析版)温馨提示:分二个版块,第一版块经典常考题22题,第二版块模拟预测题28题。经典常考题经典常考题(2023下·江苏南京·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人钟情于崇山秀水之间,留下了大量游记名篇。透过词藻精妙的文字,我们也能看到普通百姓的游艺民俗方式,他们对歌咏的热爱令人动容。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不往。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固户,连臂而至。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①,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②电霍,无得而状。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③,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优劣自别。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④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⑤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袁宏道《虎丘记》,有删改)【注释】①栉比如鳞:如梳齿鱼鳞般密集相连。②雷辊(gǔn):车轮转声,这里指雷的轰鸣声。③分曹部署:分批安排。④竹肉:这里指箫管和歌喉。⑤度;吐露。1.下列加点字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音若细发
皆若空游无所依B.而中秋为尤胜
水尤清冽C.雅俗既陈
既出,得其船D.飞鸟为之徘徊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2.为画线句划分停顿最合适的一项是(
)A.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不往B.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不往C.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不往D.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不往3.用文章原句补全对话小语:我感觉袁宏道笔下的百姓特别可爱,“”一句表现出城里的男女老少关系亲密,手牵手、肩并肩一起参加歌会,热闹极了。小文:我觉得他不光会描写人的动作,还善用比喻激发人的想象,“,”两句话不仅表现出人多,还增添了色泽,让我眼前出现了百姓鲜艳的衣着。4.对袁宏道所写民俗内容,小语小文两位同学出现了分歧,读完文章你更支持哪一方的观点?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B3.连臂而至雁落平沙霞铺江上4.我更支持小语的观点,因为文章当中写到了最后阶段登场的人箫板乐器都不再使用,更加凸显歌唱的声音,响彻云际让飞鸟徘徊,壮士感动落泪。【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都是“好像”的意思;B.都是“特别”的意思;C.都是“已经”的意思;D.介词,为了/动词,做,雕刻;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为:这座山没有高峻的山峰与幽深的峡谷,只不过因为靠近城市,因此奏着音乐的游船,没有一天不到那儿去。“其山无高岩邃壑”是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独以近城”表示语义的转折,故二者之间应断开;“故箫鼓楼船无日不往”是山“近城”的结果,故应和前文断开;“故箫鼓楼船无日不往”中,“箫鼓楼船”作主语,“无日不往”是状中短语作谓语,故二者之间应断开;故断句为: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不往;故选B。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表现出城里的男女老少关系亲密,手牵手、肩并肩一起参加歌会,热闹极了”可知,反映这一热闹场面的句子是:连臂而至,意为:携手并肩而来。根据“善用比喻激发人的想象”“不仅表现出人多,还增添了色泽,让我眼前出现了百姓鲜艳的衣着”可知,表现这一盛况的句子是:雁落平沙,霞铺江上,意为:犹如成群的大雁栖落在平坦的沙滩,彩霞铺满江面;把人们出游的盛况比作大雁栖落沙滩,彩霞铺满江面,带给人无限遐想。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文章内容“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可知,到宴席的最后,一人登场,不用箫板等乐器,声音响彻云际,让飞鸟为之徘徊,让壮士为之落泪,可见不用乐器的清唱能够带给听众更加震撼的力量,由此可知,根据本文内容分析而言,我们更赞同小语的观点。【点睛】参考译文:虎丘离城约七八里路,这座山没有高峻的山峰与幽深的峡谷,只不过因为靠近城市,因此奏着音乐的游船,没有一天不到那儿去。凡是有月亮的夜晚,开花的早晨,下雪天的黄昏,游人来往穿梭,犹如织布一样,而以中秋最为繁盛热闹。每到这一天,全城闭户,携手并肩而来。从千人石一直到山门,如梳齿鱼鳞般密集相连。远远望去,犹如成群的大雁栖落在平坦的沙滩,彩霞铺满江面,电闪雷鸣,无法具体描绘它的形状。刚开始安设筵席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如团聚在一起的蚊子,没法分辨识认。等到分批安排,争相以歌喉比高低;雅乐和俗乐各各陈献后,美和丑自然区别开了。不多时,摇头顿脚按节拍而歌的,只不过几十个人而已。一会儿,明月升到天空,月光照在石上犹如洁白的绢绸,所有粗俗的歌曲,不再发出声响,跟随着唱和的,只有三四个人。一支箫,一寸管,一人慢慢地打着歌板唱着,管乐伴着歌喉,声音清脆浏亮,使听的人深受感动。等到夜深,月亮西斜,树影散乱,于是连箫板也不用,一个人登场,四围的人屏住声息,声音如细而直上的毛发,响彻云端,每吐一字,几乎拖长达一刻之久,飞鸟听了为之回翔盘旋,壮士听了感动得流下眼泪。(2023下·江苏泰州·八年级校联考期中)为了使《子厚诗选》内容更加丰富,“勇往直前”小组成员还找到了“永州八记”之一的《石渠记》,内容如下。请完成相应任务。石渠记【唐】柳宗元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②,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③,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馀④,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⑤,可列坐而庥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⑦,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⑧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⑨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⑩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注释】①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②倍尺:二尺。③泓:深潭。水深而广。④纡(yū)馀:曲折伸延。⑤箭:小竹。⑥庥:同“休”,休息。⑦翳朽: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⑧酾(shī):分流,疏导。⑨俾(bǐ):帮助。⑩蠲(juān):古同“涓”,清洁。(1)字词解释。字词方法释义民桥其上结合语境推测A又折西行课内迁移:如“下见小潭;向下”B故累记其所属查阅字典:1.lěi(1)〈动〉堆积;积累。(2)〈副〉①屡次;多次②接连;连续。2.lèi(1)动①连累;牵连。②烦劳;托付。③忧患(2)〈名〉过错;过失。3.léi(1)〈名〉绳索。(2)〈动〉捆绑。C遗之其人读作wèi,动词。D(2)用“/”给下面这句话断句(限断三处)。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②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4)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图中作者所到之处填写完整。(5)这篇游记也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期的作品。联系课文《小石潭记》,谈一谈你对《石渠记》“惜其未始有传焉者”中“惜”字的理解。【答案】(1)A.建桥/搭桥B.向西;C.屡次,多次D.给予,馈赠(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3)①桃花源中的人对鱼人说:"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事。②(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流入北边的小潭中(4)①泉(泉水)
②石泓(水潭、深潭)(5)“惜”,惋惜,遗憾的意思。石渠菖蒲覆盖,苔藓环绕,还有诡石、怪木、奇卉、美箭,景色奇“美”,但是少为人知,作者为之感到遗憾惋惜。正如《小石潭记》,作者也是在“借题感慨”:借山水之题,发胸中之气,融己于山水。即借石渠虽“美”但“未始有传”抒发自己虽有才能却无人赏识无法施展的抑郁不平之气。【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文诗词虚词。A.句意:在渠上有一座便桥。桥,架桥;B.句意:(渠水)又转弯往西流。“下见小”的意思是“向下看见一个小”,“下”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向下”,由此可以推断出,“西”也是名词作状,意思是向西,往西;C.句意: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累”在这里是一个副词,应读lěi,意思是屡次,多次;D.句意:(把它)留给匠人们。遗:给予,馈赠。(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句话的意思是:风吹动着树梢,悦耳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风摇其巅”点出风吹树梢这种现象,“韵动崖谷”写的是其发出的声音在回荡,二者之间应该停顿;“视之既静”“其听始远”写的是人的感受,前面应该停顿;“视之既静”和“其听始远”分别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展开,视觉上是“静”,听觉上却是“远”,构成了十分奇妙的意境,二者之间应该停顿;故正确的停顿应为: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注意关键词的解释。(1)语:告诉;云:说;足:值得;道:说。(2)折:转弯,迂回;西:名词做状语,向西;堕:堕入,流入。(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图文转换。根据图片可提炼信息:袁家渴西南方向有一条石渠,渠上架桥,再向西方向有岩石,岩石北方有座水池样的图标。根据原文“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从袁家渴向南走不到百步,有一座石渠,百姓在上面架了一座桥。符合图片信息。“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是能听到泉水的声音很大,说明泉水离桥不远,与图中①位置相符合。“逾石而往有石泓”的意思是即过了“岩石”再往前走有一石潭,与图中②位置相符合。由此可知,此题的答案应为:①泉水;②石潭。(5)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石渠记》“惜其未始有传焉者”的意思是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据此可知“惜”是惋惜的意思;结合第②段“揽去翳朽⑦,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⑧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⑨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可知作者把枯草朽木归敛成堆然后清除,疏通渠道,清除堵塞的土石,把已经堆积起来的枯草朽木烧掉,渠道既已通就注满了清泉,可借还没有人传场它,所以作者才完备地记下它周围所有的景物,留给那些喜爱山水的人,并把这些刻写在石的北面,使以后热心此事的人便于得到。这段记事简明扼要。文中一个“惜”字,反映了作者的心情,可以这样理解:既是“惜”石渠之末始传,也是可惜自己的怀才不遇。《小石潭记》中,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威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树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点睛】参考译文:从袁家渴(溪水)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当地)百姓在渠上架设了一座桥。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石渠的宽度有的地方不足一尺,有的地方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深潭,昌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深潭。渠水(在这里)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袁家渴(溪水)。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竹子,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的它,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疏导后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清洁疏通水渠一直到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2023下·四川绵阳·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游天平山①记(宋)柳开②至道元年,开寓汤阴。未几,桂林僧惟深③者,自五台山归,惠然见过。曰:“昔公守桂林,尝与公论衡岳山水之秀,为湖岭胜绝。今惟深自上党入于相州,至林虑,过天平山明教院,寻幽穷胜,纵观泉石,过衡岳远甚。”予矍然曰:“予从先御史居汤阴二年,汤阴与林虑接境,平居未尝有言者。今师诒我,是将以我为魏人而且欲佞④予耶?”越明日,惟深告辞,予因留惟深,曰:“前言未果不妄,敢同游乎?”惟深曰:“诺。”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绕观⑤俯览,遂忘箠辔⑥之劳。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明旦,惟深约寺僧契园从予游,东过通胜桥,至苍龙洞,又至菩萨洞;下而南观长老岩、水帘亭,周行岩径,下瞰白龙潭而归。(有删减)[注释]①天平山:在今河南省林虑县西,是林虑山的一部分。②柳开,北宋散文家。③惟深:和尚的法号。④佞(nìng):这里是讨好的意思。⑤绕观:四顾,环视。⑥篳(chuí)轡:马鞭子、马笼头。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道元年,开寓汤阴
寓:寓所,住的地方B.寻幽穷胜,纵观泉石
穷:穷尽C.遂忘箠辔之劳
遂:于是,就D.下瞰白龙潭而归
瞰:俯视,鸟瞰7.用“/”给文中画双横线句断句(限断两处)。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师诒我,是将以我为魏人而且欲佞予耶?(2)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9.请结合诗文内容,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答案】6.A7.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8.(1)现在先生您欺骗我,这是认为我是魏地之人并且将要讨好我吗?(2)(我)环顾四周清秀脱俗的景色,恍惚疑心是在人世之外,慢慢走着,流连忘返。9.文章写周围的美景让人忘记了旅途的辛苦,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的喜爱、赞美。【详解】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句意:至道元年,柳开我寓居在汤阴。寓:寓居;故选A。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先理解句子意思,然后根据要求分层,进行断句。句意为:在林虑吃早饭,正午时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据此,可断句为: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8.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诒,欺骗;是,这;将以,把……当作;佞,讨好;耶,表疑问,吗;(2)重点词:四顾,环顾四周;气象,情景;潇洒,清秀脱俗;物外,人世之外;徐步,慢慢走着。9.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本文作者写了在游览天平山的过程中所见的苍翠幽深的秀丽景色。“林木苍翠,绕观俯览,遂忘箠辔之劳”,自然的美景让作者忘记了旅途的辛苦劳累。“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美好景色让作者流连忘返,表现了作者对山中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点睛】参考译文:至道元年,柳开我寓居在汤阴。不久,桂林一位法号叫惟深的僧人,从五台山回来,承蒙他赐惠,前来探望我。他说:“过去,您任桂州知州时,我曾经同您谈论南岳衡山山水的秀美,是湖南最秀美之处。如今我从上党来到相州,到林虑,造访天平山明教禅院,探寻尽了那里的美景。纵观那里的泉水奇石,超过衡山很远。”我惊讶地说:“我跟从父亲在汤阴居住了两年,汤阴和林虑接境,平常从来没听见有人谈起过天平山。现在先生您欺骗我,这是认为我是魏地之人并且将要讨好我吗?”过了一天,惟深和尚来辞行,我于是〔趁机〕挽留他,说“您前天说的话假如真的不假,敢同我一起去游游吗?”惟深说:“好。”开始从马岭进入龙山,小路崎岖难行。我觉得有点疲倦。又走了几里,进入龙头谷,山色相映,曲折四环,树木苍翠。我或环绕观看,或俯视,或仰视,竟忘记了旅途的劳顿。第二天,在林虑吃早饭,正午时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山泉叮咚作响,夹道而流,路边怪石和珍奇花草数不清。山回路转,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头上,抚弄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下午申时,在环翠亭上休息,环顾四周清秀脱俗的景色,恍惚间疑心是在人世之外,慢慢走着,流连忘返。傍晚时,到了明教院,当晚住宿在连云阁。第二天清晨,维深邀约寺里的和尚契园跟着我们游赏。往东经过通胜桥,到达苍龙洞,又到菩提洞;再往下朝南走,观看长老岩、水帘亭,在山石凿成的路径上盘旋,往下鸟瞰白龙潭后回来。(2023下·江苏南通·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看松庵记【宋】宋濂龙泉多大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君诗书之暇,被鹤氅①衣,支九节筇②,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③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A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④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⑤,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⑥,B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注释】①氅:用鸟类的羽毛缝制成的外衣。②筇(qióng):竹杖。③睇;看。④唶(jiè):赞叹。⑤为时而出:顺应时事而出仕任事,⑥移夺:放弃改变(态度、志向等)。10.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1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被鹤氅衣()
(2)日歌吟万松间()(3)遂以名其庵庐云()
(4)及其为时而出()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B的意思。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1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A“鬓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14.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说说作者借“松”这一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与志向。链接材料一: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刘桢)链接材料二:草木秋死,松柏独存。(《诗经·小雅·斯干》)【答案】10.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11.同“披”,穿着每天命名等到12.最终能够建立功勋并能给百姓恩泽。13.作者把虬松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拂过松林的美妙声音,这既是章君内心愉悦的外显,也表达了对虬松的喜爱之情。14.链接中的松有着坚强不屈,刚正不移的品质,文中章三益与松为伍,有松柏那样刚直坚贞的品质,作者借此既表达了对友人洁身自好,在世俗中保持高洁的情操的赞赏。也希望自己像松柏那样坚持操守,蔑视利禄,不因外物的改变而轻易动摇。【详解】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给语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楚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宾语、补语之间应有停顿。“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的意思是章君的隐居之处,与松树为伍,就有高峻自立的办法。“也”表示陈述语气时,一般用在句末,“君之处也”后应有停顿;“则”表示对上一句句意的顺承,“则”前应有停顿。故断句为: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11.本题考查文言重点字词。(1)句意:披着鹤翅一样的大衣。被:同“披”,穿。(2)句意:每天在万棵松树间歌啸行吟。日:每天。(3)句意:于是他用“看松”二字来命名他的庵庐。名:命名。(4)句意:等到他在恰当的时候挺身而出,顺应时事而出仕任事。及:等到。1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字词:卒:最终;立:建立;而:表示并列,翻译为“并,并且”;泽:给……带来恩泽。13.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赏析。“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的意思是:虬松仿佛了解章君的心意,也发出轻微的如同笙箫一样的声音来互相娱乐。“作笙箫音以相娱”是把髯松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修辞,既表达了章君内心的愉悦,也表达了对虬松的喜爱之情。14.本题考查主旨把握。链接一,“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的意思是: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在这首诗中,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链接二,“草木秋死,松柏独存”的意思是:草木秋天会枯萎凋零,唯有松柏傲然屹立,表达对松柏坚贞品格的赞美。《看松庵记》中,“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作者写章三益“与松为伍”,陶冶情操,“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洁身自好,在世俗中保持高洁的情操的赞赏。【点睛】参考译文:龙泉有很多大山,山上有很多枝叶像虬髯一样的松树,满眼望去高入云天,新鲜的翠针映照着人如同被洗过一样。我的朋友章三益君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不久前在山里盖起了一座庵庐。章君读书的闲暇,经常披着鹤翅一样的大衣,拄着竹杖,先后游历三座亭子,回来就坐在庵庐里,回望虬松,看到它们如同善士、巨人一样在左右作揖。章君注视很久,精神凝定聚合,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仿佛同古代的豪杰在千年之前互相交谈。章君心情大好,起身穿起谢灵运当年一样的木鞋,每天在万棵松树间歌啸行吟,木屐的声音铿锵有力合中节拍,同歌声互相应和。虬松仿佛了解章君的心意,也发出轻微的如同笙箫一样的声音来互相娱乐。章君赞叹道:“这就是我观赏松树的乐趣啊。”于是他用“看松”二字来命名他的庵庐。章君处世,与松树为伍,就有高峻自立的办法;等到他在恰当的时候挺身而出,顺应时事而出仕任事,刚直坚贞自然会把持好,不被他人的议论所改变,最终能够建立功勋并能给百姓恩泽。(2023下·江苏扬州·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释】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水益涩(2)遂缘小溪(3)涉溪水(4)或强然诺16.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17.翻译句子。(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18.本文中的雪窦山和《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都是人间胜境,二者有何相似之处呢?请简要概括。【答案】15.更加沿着渡过、趟过有时16.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17.(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2)远望,(小溪)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流到山谷中的,大概就是山涧中的水流。18.相似之处:①山隔水阻,很难进入;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④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详解】1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1)句意:水势更加小。益:更加。(2)句意:于是又沿着小溪。缘:沿着。(3)句意:趟过溪水。涉:渡过、趟过。(4)句意:有时勉强地应答。或:有时。1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应结合句子结构和句意来分析。“越二岭”是动宾结构,其后应断开;“首有亭当道”是完整的句子,其后应断开;句意:翻过两道山岭,首先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因此断句为: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17.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1)何世:什么朝代。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2)遥望:远远望去。白蛇:像白蛇一样。下:向下。赴:奔赴,奔流。大壑:山谷。盖:表推测,大概,原来是。尔:句末语气词。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以及对比阅读。结合本文“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以及《桃花源记》中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可知,雪窦山和桃花源都是山隔水阻,很难进入;结合本文“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以及《桃花源记》中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雪窦山和桃花源都是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且人们生活安宁和乐;结合本文“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以及《桃花源记》中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可知,雪窦山和桃花源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点睛】参考译文:往前走水势更加小,水浅拖船不能行进。下船陆行六七里,到了药师寺。寺庙的后面靠着紫芝山,这里的和尚大多数都精读诗书,不像府城中和尚那样。在这里过了两夜,于是又沿着小溪,从山的左边出去,趟过溪水。这里四面山峰环绕,远远望去,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驰到山谷中,大概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陇,山上山下络绎连接;许多农舍,掩隐遮蔽在竹、树中间;樵童牧竖,在山坡上互相呼唤追逐,这真是走入图画里边来了。打算问一下所经过的地方的名字,而轿夫很质朴愚陋,不太懂吴地方言,有时勉强地应答,有时又答非所问,大抵问上十句能明白两三句。翻过两道山岭,首先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2023下·江苏苏州·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寻访无隐庵沈复①晨,云客谓众曰:“此地有无隐庵,极幽僻,君等有到过者否?”咸对曰:“无论未到,并未尝闸也。”竹逸曰:“无隐四面皆山,其地甚僻,僧不能久居。向年曾一至,已坍废,自尺木彭居士重修后,未尝往焉,今犹依稀识之。如欲往游,请为前导。”度岭南行里许,渐觉竹树丛杂,四山环绕,径满绿茵,已无人迹。竹逸徘徊四顾曰:“似在斯,而径不可辨,奈何?”余乃蹲身细瞩,于千竿竹中隐隐见乱石墙舍,径拨丛竹间,横穿入觅之,始得一门,曰“无隐禅院,某年月日南园老人彭某重修”,众喜曰:“非君则武陵源矣!”山门一启,即见佛面,金光与绿阴相映,庭阶石础苔积如绣,殿后台级如墙,石栏绕之。循台而西,有石形如馒头,高二丈许,细竹环其趾。再西折北,由斜廊蹑级而登,客堂三楹紧对大石。石下凿一小月池,清泉一派,荇藻交横。堂东即正殿,殿左西向为僧房厨灶,殿后临峭壁,树杂阴浓,仰不见天。折而西十余级,忽略然开朗,平坦如台。度其地,已在殿后峭壁之上,残砖缺础尚存,盖亦昔日之殿基也。周望环山,较阁②更畅。(摘自《浮生六记》有删改)[注]①沈复自粤东归馆青浦之际,吴云客偕毛忆香、王星烂邀其同游苏州西山小静室,翌日,访无隐庵。②阁:指寻访无隐庵前所见的飞云阁。19.根据词典常用义,结合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在相应位置。加点词《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常用义选项(1)无论未到A.不管
B.不要说
C.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2)今犹依稀识之A.记得
B.知识
C.辨别(3)高二丈许A.应允,认可
B.赞同
C.表示大约的数量(4)度其地A.度过
B.计划
C.估计,推测2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无隐四面皆山,其地甚僻,僧不能久居。(2)似在斯,而径不可辨,奈何?21.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无隐庵的特点。22.无隐庵四面皆山,小石潭“竹树环合”,两者都与世隔绝,但作者游览时的心情却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分析。【答案】19.(1)B
(2)A
(3)C
(4)C20.(1)无隐庵的周围都是山,这个地方十分偏僻,连僧人都不能长久地居住下来。(2)好像就在这里,但山路已经不能分辨了,怎么办呢?21.偏僻隐蔽(“四面皆山,其地甚偏”,“僧不能久居”);人迹罕至(“经满绿茵,已无人迹”);历史悠久(或破败不堪)(“残砖缺础尚存,盖亦昔日之殿基也”)。(答出两点且大意正确即可)22.本文主要表达探寻胜景之乐,经过“蹲身细瞩”后找到了无隐庵入口,体现寻到胜景的喜悦,而后赏景时的“豁然开朗”则更加心旷神怡。《小石潭记》一开始写“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是发现胜景之乐,而后回想起自己的凄苦经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由凄清景物触动而转悲。【详解】19.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平时也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1)句意为:不要说没有去过。无论:不要说,故选B。(2)句意为:现今还能依稀记得。识:记得,故选A。(3)句意为:高二丈左右。许:表示大约的数量,故选C。(4)句意为:估计这个地方。度:估计,推测,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要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替、换”,在翻译句子时也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掌握了这些要点以后,翻译时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再根据“抓关键词连整句”的方法去翻译整个句子。注意重点词句:(1)皆:都;僻:偏僻;居:居住。(2)似:好像;径:路径,道路;奈何:怎么办。2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提炼。结合文言第②段“无隐四面皆山,其地甚僻,僧不能久居”可知,无隐庵偏僻隐蔽;结合第③段“度岭南行里许,渐觉竹树丛杂,四山环绕,径满绿茵,已无人迹”可见,无隐庵人迹罕至;结合第⑥段“度其地,已在殿后峭壁之上,残砖缺础尚存,盖亦昔日之殿基也”可知,无隐庵历史悠久,破败不堪。22.本文考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结合选文第④段“余乃蹲身细瞩,于千竿竹中隐隐见乱石墙舍,径拨丛竹间,横穿入觅之,始得一门,曰‘无隐禅院,某年月日南园老人彭某重修’,众喜曰:‘非君则武陵源矣!’”,第⑥段“折而西十余级,忽略然开朗,平坦如台”和第⑤段的写景可知,本文主要表达寻找胜景的乐趣,先是找不到路,后面经过“蹲身细瞩”找到了路入口,惊喜万分,后面赏到了美丽的景色更是豁然开朗‘心旷神怡。而结合《小石潭记》中的“如鸣佩环,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再到后面的“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诗人寄情山水,一开始发现美景,心乐之,但是这种快乐是暂时的,一经凄凉景物的触动,立马就有乐转悲了。【点睛】参考译文:早晨,云客对大家说:“这里有座无隐庵,极为幽僻,你们有谁去过吗?”我们都答:“不仅没有去过,连听都没听说过。”竹逸和尚说:“无隐庵四面都是山,地方非常偏僻,僧人都不能长住。以前我曾去过一次,当时已经坍塌,自从尺木的彭居士重修后,我没再前往,现今还能依稀记得。如果你们想去一游,我愿意作向导。”向南行一里多路,渐渐觉得竹林树林杂乱丛生,四围大山环绕,小路长满荒草,杳无人烟。竹逸和尚左右徘徊四下里张望,说:“好像就在此地,然而道路认不得了,怎么办?”我于是蹲下身子细细打量,发现千竿修竹中隐隐有乱石屋墙,径直拨开竹丛,横穿竹林往里寻找,发现一扇门,上写着“无隐禅院,某年月日南园老人彭某重修”。众人高兴地说:“若不是你,这里就成了无人问津的桃花源啦!”山门一开,我们就看到了佛面,金光与绿阴相映着,庭院台阶的石基上青苔厚厚的就像绣毯,大殿后面台阶像高墙,有石栏杆围着它。顺着台阶向西,有一块形状像馒头的大石头,高二丈左右,脚下有细竹环绕。再由西转向北,沿斜廊登级而上,有客堂三间,紧对着大石头。石头下凿有一个小小的月牙池,一脉清泉涌出,水草荇藻交错。客堂东面即是正殿,正殿的左边向西是僧房厨房,大殿后临峭壁,树多荫浓,抬头看不见日光。转向西,登了十多级台阶,忽然豁然开朗,平坦如台。打量这个地方,已经在殿后峭辟的上面,残砖旧基还在,应该是从前宫殿的地基。环望周围群山,比飞云阁更为开阔。模拟预测题模拟预测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各小题。游灵岩记(清)姚鼐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①,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澈,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②,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③”云。余初与朱子颍④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益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注释】①雉(zhì):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②十九:十分之九。③政和:北宋徽宗年号。23.解释下裂加点词的意思。(1)周若环而缺其南面缺:(2)名之曰“甘露之泉”名:(3)观宇益兴益:(4)以反乎泰安反:2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A.乃不知有汉 B.见渔人,乃大惊C.去后乃至 D.家祭无忘告乃翁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26.本文构思跳跃性较大,围绕灵岩展开,先写及寺院附近的景抵,接着插入一段聂剑光导游的情况,然后又介绍及与朗公谷的关系,最后又谈到。【答案】23.缺口命名更加同“返”,返回24.B25.估计它的高度,大约在接近崖顶的地方,陡峭壁立,不可直上26.灵岩寺的坐落方位寺院的修建给朱子颍写信【详解】23.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1)句意:周围环抱着的群山像个玉环;南面为群山的缺口。缺:缺口。(2)句意:命名为“甘露泉”。名:取名。(3)句意:庙宇修建更加兴盛。益:更加。(4)句意:由泰山的东坡返回泰安;反:同“返”,返回。24.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的意思是:于是他派泰安人聂剑光陪我;乃:于是,就。A.竟然;B.于是,就;C.才;D.你;故选B。25.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重点词有:度,估计;当,接近。26.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结合第一段“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句可知,先写灵岩寺的坐落方位;结合第二段“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日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句可知,在插入一段聂剑光导游的情况后,然后又介绍寺院的修建及与朗公谷的关系,结合第三段“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句可知,最后又谈到给朱子颍写信。据此回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泰山以北大山很多,而灵岩最有名。我于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灵岩的形状像石砌的城墙,高千余文,周围环抱着的群山像个玉环;南面为群山的缺口。缺口南面有重迭的山岭遮蔽着,条条的溪流环绕着。从山岩到溪流,几有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而灵岩寺就在这荫翳蔽空的柏林中。当时大地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卑显得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光影慢慢地移动。寺后的山崖上,有供佛用的石龛,酌量它的高度,大约在接近崖顶的地方,陡峭壁立,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登上灵岩山山顶眺望,只见四周的群山竞相奔驰,姿态非常奇异,又像军队移动,搭起了行军的帐篷。山崖脚下有泉,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泉”。寺的和尚拿出碗勺,让我们尝尝甘露泉的水。扭头去看寺院左右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后建立的,有的镶在墙上,有的用石块砌成,上面有字,刻着北宋末年徽宗政和的年号。原来我打算与泰安知府朱子颍一块来游,恰好子颍有公事,他派泰安人聂剑光陪我。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迎着山谷流水东行,越过一道山岭,可达琨瑞山。灵岩诸山的溪水西流,汇集中川,流入济水,琨瑞山山水西北流,也流入济水,都属泰山北谷的溪流。据传说晋代名僧佛图澄的徒弟竺僧朝,曾住在琨瑞山,有时到灵岩寺讲说佛经,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灵岩则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当前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丽,后来逐渐倒塌废弃。而灵岩寺自宋代以来,庙宇修建更加兴盛。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靠大路,来游玩的人一天多似一天。然而至于琨瑞山,岩谷更加幽深,景色更加奇丽。我来不及去。写信告诉朱子颍。子颍以后来游,可沿泰山的西坡,观赏灵岩,北至历城,然后沿朗公爷东南行,到达长城岭下,由泰山的东坡返回泰安,这样山的四面都可游赏了。夜晚住在长清县的张峡,姚鼐记。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大龙湫①记李孝光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谺②,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③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④。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进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进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⑤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鱼可廿许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孥⑥,欲争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老先生谓南山公也。【注】①大龙湫:瀑布名。浙江乐清县雁荡山。②谽谺(hānxiā):山深貌。这里指山高险。③兀兀:心神紧张的样子。④圭:古代帝王、诸侯在举行朝会、祭祀的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⑤矼:桥。⑥孥:坚固,牢固。27.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28.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转缘南山趾,稍北()
(2)不能如向所见()(3)乃缘石矼下()
(4)潭中鱼可廿许头()29.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30.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大龙湫瀑布“壮”在哪里?请阅读文段,用自己的话作简要概括。3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猿“窥人而啼”这一画面叙写的作用。【答案】27.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28.(1)向北/向北走(2)以前/原先/原来(3)沿着/顺着(4)左右,表约数29.走过二百步,于是又见到此峰变得好像是两腿互相支撑站立。30.①水势浩大。(意对即可)具体分析:作者转弯进入东山,抬头就看见大水从天上直落到地上,一点水也不沾挂四边石壁,有时瀑水在半空中回旋久久不落,刹那间又迸落如雷霆万钧。山风横吹过来,瀑水就飞射到人的身上即使走进庵堂躲避,瀑水的余沫仍然会飞溅入屋好像暴雨来了一样,足以让人感觉水势浩大;②声响如鼓。(意对即可)具体分析:瀑布刹那间迸落如雷霆万钧,瀑水向下冲击大水潭,轰然震响如同万人击鼓。游人互相拉手说话,只看见嘴巴张开,却听不见话音,正面侧面相结合来展示声响如鼓。31.以声写静/衬托,猿猴“窥人而啼”这一场面,猿猴啾啾而啼,更打破了山中的岑寂,着力渲染的是山中的静谧。【详解】27.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本句的意思是:我曾经跟随老先生来观赏大龙湫瀑布。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时,一般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予”是“我”的意思,在句中作为主语,主语后面应该停顿;除此之外,几个连动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因此“跟随老先生”和“观赏大龙湫瀑布”之间应该有停顿。故根据句意即可断句为: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2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1)句意:于是转身沿着南山脚,向偏北方向走去。北:向北/向北走;(2)句意:不能像以前所见到的那样了。向:以前/原先/原来;(3)句意:于是顺着石桥下去。缘:沿着/顺着;(4)句意:水潭里有二十多头鱼。许:左右,表约数。2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或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行:走;更:又;作:变成、变得;股:大腿;倚:支撑、倚靠。30.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要理解文章内容,首先得疏通文意,读懂内容,然后在原文找到描写大龙湫瀑布壮观的语句概括即可。(1)从第①段“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进落如震霆”可知抬头就看见大水从天上直落到地上,一点水也不沾挂四边石壁,有时瀑水在半空中回旋久久不落,刹那间又迸落如雷霆万钧;从①段“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进入屋,犹如暴雨至”可知山风横吹过来,瀑水就飞射到人的身上即使走进庵堂躲避,瀑水的余沫仍然会飞溅入屋好像暴雨来了一样,足以让人感觉水势浩大。这些描写体现了水势浩大这一壮观景象;(2)第①段“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写进入山谷,还不到五里多路,就听到巨大的声响从谷中曲折传出,跟随者都胆战心惊,可知在正面写声音大;“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写瀑布刹那间迸落如雷霆万钧,瀑水向下冲击大水潭,轰然震响如同万人击鼓,可知这也是正面写声音大;从第②段“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分析,游人互相拉手说话,只看见嘴巴张开,却听不见话音,可知这是在侧面展示声响如鼓。因此大龙湫瀑布的“壮”体现在声响如鼓。31.本题考查场面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先在文中找到所要分析的场面,然后根据上下文内容分析其作用。场面描写的作用一般有烘托、衬托或渲染的作用,一般以场面的特点来烘托当时的氛围或作者的心情。仔细阅读第②段的“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和“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孥,欲争取之,因大呼笑”可知,猿猴是被游人所发出的声响给惊扰了,于是才“窥人而啼”。这是以声写静的写法,通过猿猴啾啾而啼这一场面衬托出山中的寂静。【点睛】参考译文:大德七年秋季八月间,我曾经跟随老先生来观赏大龙湫瀑布,正逢淫雨连绵,日夜不停。这一天,大风从西北刮起,才见到太阳出来。大龙湫的水势正大。进入山谷,还不到五里多路,就听到巨大的声响从谷中曲折传出,跟随者都胆战心惊。望见西北方屹立的一座山峰,作出人俯伏的姿势,又很像堂前的柱子。走过二百步,于是又见到此峰变得好像是两腿互相支撑站立。再前行一百多步,此峰就又像是树立着的大屏风了。它的顶峰裂开而又深陷,仿佛螃蟹的两只螯足,不时地摇动,游人心神紧张而不敢再往里走。于是转身沿着南山脚,向偏北方向走去,回头再看那山峰就像是树立的玉圭了。又转弯进入东山,抬头就看见大水从天上直落到地上,一点水也不沾挂四边石壁,有时瀑水在半空中回旋久久不落,刹那间又进落如雷霆万钧。东山脚下有诺钜那庵,相距五六步远,山风横吹过来,瀑水就飞射到人的身上。走进庵堂躲避,瀑水的余沫仍然会飞溅入屋好像暴雨来了一样。瀑水向下冲击大水潭,轰然震响如同万人击鼓。游人互相拉手说话,只看见嘴巴张开,却听不见话音,于是相视大笑。老先生说:“壮观啊!我走遍天下,没有见过如同这样的瀑布。”从此以后,我每年有时来一次。来时,常在九月。因为在十月,瀑水就减少,不能像以前所见到的那样了。今年冬天又是大旱。我自外而来,到诺钜那庵外的石桥上,渐渐有水流声可以听到。于是顺着石桥下去,走出乱石丛,才看见瀑布垂挂着,水气喷溢升腾有如青色的云烟,忽大忽小,而水声也渐渐宏壮急迫起来,瀑水跌落在水潭中低凹的石面上,石面被瀑水猛烈地冲击,反射出丹砂一般的红光。石间没有丝毫的泥土气息,生长于此的树木本该瘦瘠,却反而像翡翠鸟和野鸭的羽毛那样碧绿光滑。水潭里有二十多尾斑鱼,听到石头被水冲激转动的声音,就舒缓地摇尾游向远处,悠闲徘徊,就像避世的隐士那样。家僮此时在石旁放置了大瓶,想盛接由上而来的瀑水,瀑水忽然飞舞着向人们扑来,势头加大了一倍,家僮们不能再取回瓶子。于是他们解衣脱帽放在石上,互相牵拉着,想努力取回瓶子,并因此而大声呼叫笑闹。西南方的石壁上,有几十只黄猿,听到笑闹全都惊惶不安,攀缘着山崖顶端横卧的树木鱼贯而下,窥视着游人而啼叫。我们放眼观赏很久,才走到瑞鹿院前。瑞鹿院就是现在的瑞鹿寺。这时太阳已经落下,青苍的树林里堆满了落叶,往前走时,人们已迷失了路径,只见明月当空依依多情仿佛老朋友。老先生就是南山公。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妙赏亭【明】祁彪佳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①缘身在山中也。子瞻②于匡庐③道④之矣。此亭不暱⑤于山,故能尽有山,几叠楼台,嵌入苍崖翠壁。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掖⑥层霄而上,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倏然回目,乃在一水中。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⑦然。众妙都⑧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注释】①盖:大概。②子瞻:苏轼。③匡庐:庐山。④道:明白。⑤暱:挨近,靠拢。⑥掖:挽扶,挟持。⑦沤:气泡。⑧都:汇聚。3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3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故能尽有山(2)若并不知有亭也(3)倏然回目(4)且涤十年34.选出与例句“寓山之胜”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A.渔人甚异之 B.乃记之而去 C.能以径寸之木 D.亲戚畔之3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盖缘身在山中也。(2)众妙都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小贴士缘:①因为,由于;②攀援;③遵照;④沿着,顺着。(《古代汉语词典》)36.结合文本,说说妙赏亭“妙”在何处?【答案】32.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33.因此、所以仿佛、好像看洗涤、洗34.C35.(1)大概因为身处在寓山之中吧。(2)众多的妙趣都汇聚在这里,怎么能不使高人(或品德高尚的人)欣赏呢!36.示例:①亭周围景色秀美;②在亭上便于赏景;③能让人觉得神清气爽;④池塘中的亭,本身就是美景。【详解】32.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句意为:在池中设立小岛,在小岛上设立亭阁,好像大海中一个气泡。“夫”为助词,用在句首,引起议论,可不译。“置屿于池”“置亭于屿”这句话点明了妙赏亭的建造位置,中间应断开;“如大海一沤然”是个比喻句,“如”是“好像”的意思,应在“如”前断开。故划分为: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33.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所以(在亭上)能尽览山色。故:因此、所以;(2)句意为:好像感觉不到身在亭间。若:仿佛、好像;(3)句意为:突然回头看。目:看;(4)句意为:而且能洗涤十年。涤:洗涤、洗。34.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辨析。“寓山之胜”,意思是寓山园林的美景。“之”:助词,的;A.句意为: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之:代词,指“这种景况”;B.句意为: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之:代词,指“这番景致”;C.句意为: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之:结构助词,的;D.句意为:亲属也会背叛他。之:代词,他;故选C。35.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盖,大概;缘,因为。(2)句重点词语:众妙,众多的妙趣;都,汇聚;安得,怎么能;不动,不使。3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意思是这个亭不靠近山,所以(在亭上)能尽览山色。由此可看出:在亭上便于赏景;“寓几叠楼台,嵌入苍崖翠壁。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掖⑥层霄而上,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意思是几层楼台,牢固地建立在深绿色的陡崖峭壁上,常常有云气若隐若现地飘浮,好像被云霄挟持着向上浮动。仰起头使劲看,仿佛自己遨游天宇,几乎不觉身在亭间寓。由此可看出:亭周围景色秀美;“倏然回目,乃在一水中。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意思是突然回头看,好像在一片湍流中。水流拍打着石头,穿过树林,发出泠泠的响声,不仅可以忘饥渴,而且能洗涤十年尘土肠胃。由此可看出:能让人觉得神清气爽;“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众妙都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意思是在池中设立小岛,在小岛上设立亭阁,好像大海中一个气泡,众多的妙趣都汇聚在这里,怎么能不使品德高尚的人欣赏呢!由此可以看出:池塘中的亭,本身就是美景;据此总结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寓山园林的美景不能以寓山结束,大概因为身处在寓山之中吧。苏轼在庐山中就悟出了这个道理。这个亭不靠近山,所以(在亭上)能尽览山色。几层楼台,牢固地建立在深绿色的陡崖峭壁上,常常有云气若隐若现地飘浮,好像被云霄挟持着向上浮动。仰起头使劲看,仿佛自己遨游天宇,几乎不觉身在亭间。突然回头看,好像在一片湍流中。水流拍打着石头,穿过树林,发出泠泠的响声,不仅可以忘饥渴,而且能洗涤十年尘土肠胃。在池中设立小岛,在小岛上设立亭阁,好像大海中一个气泡,众多的妙趣都汇聚在这里,怎么能不使品德高尚的人欣赏呢!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极乐寺纪游袁宗道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①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②,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③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注释】:①绀(gàn):天青色,深青透红之色。②挂进贤冠:进贤官指古代儒者所戴的缁布冠。挂进贤官指弃官而去。③情障:情感郁结在心头而不能消,谓之情障。这里犹言“心愿”。3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38.解释下面加点的字。(1)大可七八围许(2)暇日(3)思立亦以为然39.翻译下面的句子。(1)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2)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40.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理游踪品景物悟感情高梁桥仿照示例,概括景物及特点:玉河如练,①,。文中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③极乐寺仿照示例,概括景物特点:绿荫如盖,②。【答案】37.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38.表约数,大约闲暇,空闲这样(正确)39.(1)河面像一千匹白练一样,微风吹过水面,水面就像罗纹纸一样。(2)极乐寺距离高粱桥大约三里,路途的风景也很好。40.道院甚众,山如螺髻,文中表达了作者厌弃官场,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意对即可)松身如鱼鳞(答案不唯一)。【详解】3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句意为:一棵大树的树荫,可以铺好几张席子,从叶子缝隙中垂下的柳条有一丈多长。“一树之荫”是偏正短语作主语,“覆数席”是动宾短语,故“一树之荫”与“可覆数席”之间应断开;“垂线长丈馀”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和前文断开;故断句为: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3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为:松树大约有七八围粗。许:表约数,大约;(2)句意为:空闲时节。暇:闲暇,空闲;(3)句意为:黄思立也认为是这样的。然:这样(正确)。3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字词:白练:白色的带子;“白练千匹”是倒装句,应为“千匹白练”:像一千匹白练一样;行:吹过;若:好像;(2)重点字词:去:距离;可:大约;亦:也。4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及主旨。①已知信息:“玉河如练”对应“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根据“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可概括为:道院甚众;根据“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可概括为:山如螺髻;②已知信息“绿荫如盖”对应“行绿荫中,若张盖”;根据“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可概括为:松身如鳞。③作者以高粱桥为起点,一路游来,桥下之水纯净柔和如白练;长堤被水所夹持,仿佛有震动摇荡的感觉;堤上绿杨繁茂幽深,令他神清气爽。依山傍水而建的佛寺道观,绀殿朱门,华丽壮观。极乐寺掩映在浓密古松中,古松鲜翠嫩黄,色彩斑斓。优美的景色令作者如同回到了人间仙境的西湖。文中划线句子中“予因叹西湖胜景”,“叹”是感叹,赞美之意,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入梦已久”写出作者对西湖胜景的向往之情:“何日挂进贤冠”,流露出作者身在官场不得自由的感叹和厌倦,“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表达出作者对山水名胜向往追求的情怀。【点睛】参考译文: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深峡谷中流淌过来,经过此地流入河里。像一千匹白色的带子一般,微风吹过水面就像罗纹纸一样。河堤筑在水中,被两条河夹着,堤上有四行绿色的杨树,树木古老枝叶繁盛,一棵大树的树荫,可以铺好几张席子,从叶子缝隙中垂下的柳条有一丈多长。河岸北边寺庙道院非常多,红门大殿,绵延好几十里远。对面远处的树木,高矮成林,中间几处水田。西山好像人盘着螺旋状的头发,耸立在树林河水之间。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就像给马车做的车棚。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做围)粗。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就像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这样的。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挂起进贤冠(挂进贤冠,意思是辞去官职,挂起官帽,让给贤能的人),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呢?当天每人分别压一个韵,各自作了一首诗,然后道别。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新城游北山晁补之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①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②,如蜗鼠缭绕③,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④,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注】①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②楯(shǔn):栏杆的横木,③缭绕:迂回,回环。④摩戛:摩擦。4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稍西
(2)相顾而惊4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之语,愕而顾
送孟浩然之广陵B.如蜗鼠缭绕,乃得出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山风飒然而至
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D.因追忆之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4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有僧布袍蹑履来迎。(可参考“资料卡”)【资料卡】蹑:①踩,踏。②穿(鞋袜)。③追随,追踪。④攀登,登上(高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44.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的原因。【答案】41.向西看42.C43.有僧人穿着布袍和鞋子前来相迎。44.本文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这种“想见其事”,更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详解】4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句意为:稍稍往西。西:向西。(2)句意为:大家惊慌相视。顾:看。42.考查一词多义。A.代词,他/动词,到……去;B.副词,才/连词,于是,就;C.表修饰/表修饰;D.连词,于是/动词,乘、趁;故选C。43.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布袍,穿着袍子;履,鞋子,结合资料卡可知,蹑履,穿着鞋子。4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结合“顶有屋数十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国际快递运输与时效跟踪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屋顶租赁合同附屋顶广告权益共享协议
- 2025年度时尚女鞋品牌全国代理权购买合同样本
-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美术教学计划
- 激活团队潜力的成功经验计划
- 学校年度班级工作计划表目
- 区域仓库布局的设计原则计划
- 2025年港物运输项目合作计划书
- 主管的职业素养与榜样作用计划
- 2025年激光转速测量仪项目建议书
- 医院审计科科长述职报告
- 《档案管理课件》课件
- 2024年度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团课课件版
- 关于谷爱凌的课件
- 《学写文学短评》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 《中药的性能》课件
- 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管理规则培训
- 2025年中考物理终极押题猜想(新疆卷)(全解全析)
- 1《读懂彼此的心》(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 DB32T 2857-2015 玉米产量现场测定操作规程
- 胫骨骨折的护理查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