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归纳与解题技巧三开放探究题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专题复习_第1页
题型归纳与解题技巧三开放探究题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专题复习_第2页
题型归纳与解题技巧三开放探究题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专题复习_第3页
题型归纳与解题技巧三开放探究题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专题复习_第4页
题型归纳与解题技巧三开放探究题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放探究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解题技巧二轮复习目录历史解释类评价、评述类自拟论题论述类040506提取信息说明类地图类历史短文类010203提取信息说明类PART1题型解读这类题型要求从材料中提取历史现象或对从中获取的启示、看法予以分析评价或阐释说明论证。图文材料蕴含着信息和观点,但是命题者并未明确给出信息和观点,需要自己阅读材料,提炼材料关键信息或观点,进而根据提炼的信息、观点、历史现象或对历史现象的看法、认识、启示等,进行分析、论述、说明、论证等。解答技巧第一步:审设问(1)分层解读题干设问,圈出来(2)梳理等题框架:提取信息+阐述信息+得出结论第二步:提取材料信息

划分层次,找关键词,圈出来(1)提取单一情节或现象类信息:通读材料,确定其所蕴含的观点、现象等,然后调用与之相关的(2)提取横向中西对比类、纵向专题贯通类信息:①提取纵向专题贯通类信息:围绕设问主题,提取材料中与之有关联的信息,确定这些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②提取横向中西对比类信息:围绕设问主题,提取材料中与之有关联的中西方信息,确定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解答技巧

第三步:结合所学史实说明信息找答题角度:材料+所学知识(1)一般从该信息或现象发生的原因、背景等角度分析,可将其产生的影响作为补充(2)转化成学科术语作答:注意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第四步:总结升华“综上”“总之”“因此”“由此可见”等(总结性词语)+观点或结论对接高考(2024·贵州·高考真题)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图1

约1760年中国烧制

图2约1575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制

中国式样的油/醋瓶

绘有欧洲某家族徽章的八角形盾徽瓷盘

根据材料,提取关联信息,结合中外交流与互动相关历史知识,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自拟题目,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对接高考(2024·贵州·高考真题)论题:16至18世纪的中外交流与互动阐述:16至18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逐渐从分散走向整体,中外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通道被打通,大量的中国商品流入欧洲。中国的瓷器以其精美的工艺、细腻的质地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欧洲人的喜爱。意大利佛罗伦萨制作的中国式样的油/醋瓶,反映出欧洲对中国文化的推崇与模仿。中国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开始影响欧洲的工艺美术,为欧洲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中国烧制的绘有欧洲某家族徽章的八角形盾徽瓷盘,体现了中国瓷器制作工艺对西方需求的适应。随着欧洲人的订单增多,中国的工匠们开始了解并融入西方的文化符号,以满足欧洲市场的需求。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发展,更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16至18世纪的中外交流与互动,对双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欧洲,中国文化的传入引发了“中国热”,欧洲的思想家、艺术家们从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提供了新的思想源泉。在中国,西方的科学技术、艺术风格等也逐渐传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总之,16至18世纪的中外交流与互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它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借鉴,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应更加重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对接高考(2024·重庆·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有学者这样认为:一是英国政府要求清政府忠实履行《江宁条约》的规定,其中重要一点是让英国官员和商人可以自由进入广州城。让洋人进城,现在看来,完全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当时在五口通商的其他四口尽管也有过大小不一的纠纷,但都一一化解,没有酿成巨祸。唯独在广州,却惊动朝野上下,闹得天翻地覆,开各地反入城斗争的先河,历时十多年无法解决,直至兵戎相见。二是《望厦条约》规定:“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黄埔条约》亦规定:“若有应行更易章程条款之处……核计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修改有关通商条款,本属平常外交事务,清政府也一再拖延,加深了双方的矛盾。——摘编自《张海鹏集》根据材料归纳学者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述。(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对接高考(2024·重庆·高考真题)版本一步骤1:归纳观点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不能忠实履行不平等条约。同时包含广州反入城斗争或不履行条约拒绝修约,清政府消极外交、天朝观念等态度。步骤2:评:该观点是错误的。或该观点片面/不完全正确。步骤3:析:层面1:广州民众抗入城斗争是因为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的暴行和在通商口岸的诸多纠纷,并非盲目排外,表现出反侵略的正义性和爱国情怀。层面2:修约是英国对华侵略的一种策略和手段。《南京条约》等条约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清政府不接受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有一定的合理性与正义性;层面3:英国政府在华获得全面的政治、经济利益是其总目标,为达成此目标他们将不惜捏造任何借口是为新一轮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步骤4: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政府为进一步攫取在华利益就会制造超越条约特权的侵略战争;该学者观点是孤立的看待问题的表象,忽视了西方侵华的本质,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对接高考(2024·重庆·高考真题)版本二观点归纳:学者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不能忠实履行不平等条约。评:此观点是错误的(片面的),这两个原因都是表面的,如认为是根本原因,则有违历史事实。广州民众反入城斗争是有其发生条件的。鸦片战争期间,英国的暴行和战后多起英国人恃强作恶的中外纠纷,是造成广州民众仇外情绪的一个基本原因。要求修约,则是西方列强企图从中国攫取更多权益的策略和手段。《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虽从中国取得了许多特权。他们还要求获得在中国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全境通商、北京设立使馆等特权。谋求在华全面经济与政治利益,这是西方列强的根本目标,这个目标达不到,新的一场侵略战争迟早爆发,问题在于发动战争的时机和借口而已。总结:事实证明,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列强要求越过条约特权在中国谋求更大利益。然而,这位学者却抛开这一点,孤立片面强调清应严格执行现有条约,避免与列强正面冲突,似乎只要清遵守条约,就能避免战争。对接高考(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2年中国重要新闻标题摘编如下:锦州撤防辽西尽陷;蒋汪昨晚在杭晤谈;溥仪竟作傀儡;日本大批军舰昨日到沪;蒋汪均决长住首都;日本毁我经济中心,上海闸北惨化灰烬;日军自昨晨猛烈总攻,我军沉勇坚守击退之;十九路军奉令开闽;蒋介石又做鄂豫皖“剿赤”总司令;全国红军继续大获全胜;国民党军阀大调白军布置进攻苏区;日军果进犯热河;湘鄂赣红军二次大胜利;国民党进攻苏区;傀儡组织近状;全线出击,红军捷报频传。——摘编自陈益民、江沛主编《老新闻1931-1939》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择取材料中的有关时事,拟定一个主题,写一篇短评。(要求:主题正确,运用材料,史实准确,评论合理。)对接高考(2024·全国·高考真题)民族危机的加剧与抗日烽火的燎原评论: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随后扩大侵略,占据整个东北。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占领东三省后日本又将侵略矛盾指向华北。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虽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国联迫使日本撤兵而幻想破灭,但是民众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东北人民革命军艰苦抗战。驻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面对日军制造的华北危机,1935年学生发起了一二·九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中华民族新的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综上所述,1932年的中国是一个民族危机加剧的时代。在面对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展现出了英勇无畏民族精神,掀起了局部抗日的烽火。对接高考(2024·福建·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国家版本馆的建立,是国家从文化安全和文化复兴的战略考量出发,作出的重大部署。中国国家版本馆将承载中华文明、关乎民族文脉传承的各类版本规划保藏。中华版本是指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文化符号和文脉信息的各类载体,包括但不限于陶石兽骨、金属竹木、实物纸张、虚拟数字。例如,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以“中国古代哲学”为主题,选取《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真经》《孟子》《法苑珠林》等为版本资源,具体展现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繁荣。参照中国国家版本馆关于中华版本的定义和做法,就世界历史上的任一文明,聚焦于某一主题,列出至少三种版本资源并阐明理由。(要求:文明与主题明确,版本资源与主题相符;观点正确、史实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对接高考(2024·福建·高考真题)文明与主题:古希腊文明的哲学思想版本资源: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苏格拉底的对话录理由:《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代表作之一,集中展现了他关于理想社会、正义、知识与教育的思考。这部作品不仅是了解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文本,也对后世西方哲学和政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体现了古希腊文明在哲学上的深刻思考。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实体和本质的经典之作,系统地奠定了形而上学这一支学科的基础。亚里士多德通过对“事物为何存在”这一基本问题的探讨,丰富了哲学的内涵,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影响深远的理论基础。苏格拉底虽无著作留世,但通过柏拉图的对话录,如《斐多篇》,我们可以学习到苏格拉底以对话方式探讨哲学问题的风格。这些文本记录了苏格拉底关于灵魂不朽与哲学追问的思想核心,为理解古希腊哲学的奠基阶段提供了重要资料。这三种版本资源集中表达了古希腊文明在哲学领域的成就和影响力,通过共同探讨人性、知识和社会理想,展现了该文明的思想高度。对接高考(2024·河北·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科技、经济、社会、精神几条线索交叉作用、多元互动的历史,由此产生了世界各地不同类型的“文化”和处于历史阶梯上不同阶段的“社会”。其中,科学技术有着特殊的能动作用,它的每一次突破,都使经济发展、社会变迁、文化演进以及现代化进程的车轮加速地转动起来。同时,科学技术自身也被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着。——摘编自《文明的支点》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或几项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对接高考(2024·河北·高考真题)论题: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变迁中发挥双刃剑的作用。论述: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推动力,对社会变迁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制约和负面影响。18世纪的工业革命将蒸汽机引入生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并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使得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幅提高。同样,这一时期也带来了工人阶级的劳动强度加大、工作环境恶劣、环境污染加剧等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0世纪的信息革命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使得信息传递速度大幅提升,经济运行更加高效,社会结构更加扁平化。但信息革命也带来了数据隐私、安全漏洞等问题。综上所述,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及不平衡现象。因此,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社会需更加注重对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有效控制和规避,从而让科技真正造福全人类。地图类PART2题型解读以历史照片、地图或漫画等为载体,考查考生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技巧第一步:解读题干明确题目设问角度和作答要求,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第二步:解读材料(1)审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①审图片: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图片,包括图片由哪些要素组成及有几层含义,做到最大限度地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②审文字内容:材料文字内容对图片起补充性或解释性说明的作用,尤其是图片的标注性文字,对理解图片及组织答案有重要作用(2)联系所学,解读材料:注意图片与教材相关知识的联系,梳理答题角度第三步:规范作答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并体现“要点层次化、段落化”对接高考(2023·辽宁·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紧扣材料所示信息,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为该图命名,并阐释命名理由。(要求:名称中须包含时间尺度;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对接高考(2023·辽宁·高考真题)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市场。理由:新航路开辟后,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市场空间范围扩大,市场贸易商品种类增多,欧洲与亚洲、美洲、非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达,美洲的黄金、白银、烟叶、蔗糖和马铃薯,亚洲的香料、丝绸、茶叶,非洲的黄金、珍珠、象牙和奴隶等,都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对接高考(2024·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长城的价值,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材料一

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秦始皇令蒙恬北筑长城,以御匈奴。东起辽沈,西迄临洮,陵山越谷五千余里,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引自孙中山《建国方略》材料二《我们的长城—四万万七千万》(《中苏文化杂志》“抗战特刊”创刊号封面漫画,1937年11月)对接高考(2024·浙江·高考真题)示例:长城是抵御外敌的战略防线,也是民族交融的重要纽带。理由:修建秦汉长城主要是为抵御匈奴的进犯,明长城是为防御边疆瓦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长城的军事防御,是农耕文明生产力水平和防御理念的重要体现,保护了中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保证了中原地区的强大和统一。同时,长城也见证了民族关系发展的过程。长城沿线的烽燧瞭望、交通驿站、互市贸易等空间场所客观上保障了亚洲内陆东西、南北向的贸易畅通,促进了沿线的多民族交流。从秦汉时期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对抗战争,到明清时期内地与边疆经济的往来频繁,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边疆民族以长城这条经济交流、文化融合的主线为纽带,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中国版图。综上所述,长城是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载体,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既起到了战略防御的军事作用,也发挥了促进交流的纽带作用。对接高考(2022·湖北·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照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的媒介。围绕“历史中的人”,提取以下一幅或多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图11892年在纽约展示电话机的贝尔图21912年剪发后的梅兰芳图31929年经济大危机中的孩子

图41977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对接高考(2022·湖北·高考真题)示例1:人在历史旅途中照片,往往定格了历史的一瞬间,前人的“生活”,是后人眼中的“历史”。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剪发令”,视剪发为新国民的象征,开启了剪发易服的移风易俗之旅。图2所展示的梅兰芳,正是这一大历史的写照。照片中,梅兰芳剪辫后的新影,干净、利落、阳光,跃然成为民国的新民之一。图4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每个人都用来之不易的考试迎接自己新的命运——关于知识和希望的命运。对于每个生活中的个体来说,这是个人一生中的关键一刻。对于历史而言,这是中国的关键一刻。照片中的梅兰芳和考场中的考生,皆是历史中的人。照片让我们看到人在历史中的真实状态,人也在永远的历史旅途中。此刻的“我”,终将是历史中的“他”。对接高考(2022·湖北·高考真题)示例2:普通人的历史瞬间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然而在历史书写中,总是以英雄人物、帝王将相为主角,往往忽略了对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经历的记录,而这些照片恰恰记录了普通人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瞬间。1929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大量失业工人,照片上的孩子们更是受害者。年幼的他们不得不举着牌子,为其失业的父亲呼吁就业的机会。他们的声音尽管微弱,却被照片记录下来,深深的震撼着我们,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大危机中普通人的命运,感受到了生命的温度。通过这些普通人的照片感受历史可以让我们增加对历史的感性认识,让书本上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对接高考(2022·湖北·高考真题)示例3:历史照片折射出国运与人生息息相关。照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的媒介。透过照片,可以了解人、地区、国家的过往,可以感悟国运与人生的休戚相关。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给遭受危机的人们的人生蒙上了阴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运不兴,导致失业严重,使得人们甚至是本该享受美好童年的孩子们,卷入到寻找工作的人群中,为生计烦扰;国运兴则教育兴,伴随着中国历史命运的转折,1977年恢复高考,使得无数学子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时机,在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国家命运,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综上所述,照片是历史的视窗,凝结着厚重的历史岁月,折射出国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对接高考(2022·辽宁·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紧扣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材料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下图是学者绘制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级图。——摘编自李静、于晋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对接高考(2022·辽宁·高考真题)示例:论题: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形成中华民族意识共同体的主要途径。论述:民族交往是从民族接触开始的,是民族交流交融的基础。比如,古代中国长城沿线,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其在地域上与汉族邻近,为各民族间生活和社会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民族交往的增多,各民族间必然要进行文化选择,由此形成包括资源、信息和语言交流在内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民族交流。比如,北魏教文帝改革实行说汉话、穿汉服等措施,通过加强民族交流进而促进民族交融。民族交融重在文化交融、文化共享,通过血缘交融、习俗交融、信仰交融等,达到心理交融,心理交融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最高层面。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之间交错杂居,互相通婚,少数民族政权还积极推进儒学教育,从而推动各民族形成对儒家文化信仰和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总之,正是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才奠定了古代中国大一统基础,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铸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短文类PART3一是形式多样(形式开放),命题形式和材料呈现形式多变,如地图、图片、目录、公式、表格等,始终处于探索与创新之中;二是主题重大(内容开放),命题内容往往涉及历史的核心素养和重大学科理论问题,如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抗日战争相关学术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三是立意高远(立意开放),史学立意和社会立意、价值立意相结合,体现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的学科功能。题型解读解答技巧第一步:审设问,需注意是否是自拟标题历史短文的写作应该和作文一样,不管是不是自拟标题,在写作中一定要把标题写上,如果材料设问没有给出标题,要总体把握,根据唯物史观,自己确定标题。提炼标题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学科专业术语表述。没有标题,就没有主题,就不是完整的作文结构第二步:细读材料,明确短文主题明确主题内涵,从整体上审题看设问及要求,确定考查的知识点、时间范围解答技巧第三步:思考如何写作从哪些角度进行组织、举哪些例子等,注重逻辑(侧重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样?)。因题而定答题结构的组合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样第四步:总结升华(必不可少)结合短文主题立意和历史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对文章进行升华。可以用1或2句话进行表述(比如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等)解答技巧第五步:组织答案、表述成文一般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这里要注意利用历史事件的背景或时间、人物或影响等来链接历史事件,史论结合,完整表述。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能序号化对接高考(2024·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宋文明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唐代四海一家,是一个包容汇聚的时期,中外变流日益繁盛,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都取得了灿烂成就,科技蓬勃发展,宋代以文立国,“市民文化”日益勃兴,艺术创作革新兴盛,科技发明创新活跃。宋代文明是唐代文明的历史延续,同时也有内在超越。——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等根据材料,结合史实,从唐宋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两个主题中任选其一,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对接高考(2024·浙江·高考真题)论题:唐宋文学艺术大放光彩阐述:唐宋时期文学创作处于中国古代诗词发展顶峰时期。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为李白、杜甫。唐后期出现词,宋代词进入鼎盛时期,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的词作成就较为突出。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说书、话本非常盛行。唐宋书法艺术等风格不一,唐朝书法有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宋代书法名家辈出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宋代绘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意境和笔墨情趣。唐朝是一个开放朝代,对外交流频繁,影响了东亚、东南亚的建筑,如日本著名的唐招提寺,绘画、音乐、诗文传播到日本、新罗。总之,唐宋经济发展,促进文学艺术繁荣,为以后中国文学发展打下了重要基调。对接高考(2024·山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5—1947年上海工业分行业资本占比情况1947年,上海有工厂7738家、工人367433人,分别占全国12个主要城市工厂、工人总数的60%、61%。上海解放前夕,外国资本控制了全市90%以上的电力供应,73%的自来水供应,97%的煤气供应,100%的电话和电车经营。官僚资本企业拥有的炼钢炉占全市总数的85.7%,钢产量占89.3%;拥有的纱锭和布机分别占全市总数的38.5%和59.2%——摘编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材料二

1949—1957年上海轻、重工业产值和占比变化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的工业品绝大部分供应全国,不少工厂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6个项目生产配套设备。1953—1957年,上海共有272家轻纺类工厂内迁。整个五十年代,上海支援各地的机器设备计有6000多台。1956年,上海进行了第一次工业大改组,全市2万多个工厂分行业成立了83个行政性专业工业公司——摘编自《上海统计年鉴》等对接高考(2024·山东·高考真题)论题:上海·缩影

论述:上海既是旧中国遭受殖民侵略落后挨打的缩影,也是新中国翻天覆地发展腾飞的缩影。旧中国曾遭受外国列强侵略,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之中,政治长期动荡、经济畸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图9中1945—1947年上海工业分行业资本占比情况可知,上海解放前夕,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占据并控制了全市主要行业和重点行业。体现了上海在旧中国具有浓厚半封建半殖民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百废待兴,党领导人民,通过土地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统一财经、稳定物价等措施恢复发展经济,又通过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基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三大改造完成对生产关系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图10中1949—1957年上海轻、重工业产值和占比变化情况可知,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全国经济中心之一,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后,上海经济秩序稳定,轻重工业稳步提升,比例合理调整,经过改造,上海经济获得新生。 总之,上海在解放前,遭受外国侵略、经济畸形发展,是旧中国落后挨打的缩影,而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在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过程中,经过一系列变革,迎来新生,是新中国发展腾飞的缩影。提取材料信息,以“上海·缩影”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历史解释类PART4历史解释类是指对材料中某一历史现象或历史观点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此类题目一般分为对历史现象的解释和对历史观点的阐释、评析两大类,常见的设问主要有“谈谈你对……的理解”“对……作出合理解释”“提取材料信息,对……加以阐释/评析”“选取……加以阐述/评析”等。题型解读解答技巧

第一步:“是什么”明确解释的内容在认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准确、全面地概括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基本观点或主旨;认真研读设问,明确答题的方向

第一步:“为什么”结合材料和史实论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回答“为什么”【时代背景原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材料中的具体原因】

第三步:“怎么样”结合历史现象有何影响或该观点的对错及其根源(评价、作用、影响、意义)进行解释,回答“怎么样”。作答时应结合所学知识,并适当运用试题中的材料,利用2-3个事例来阐释观点

第四步总结升华回扣解释的内容从唯物史观或家国情怀的高度进行总结。比如指出历史现象的实质、观点对错的原理,或者说明其现实意义对接高考(2022·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姓名任职地事迹刘陵安成(今属江西)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法雄南郡(今属湖北)(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刘平全椒(今属安徽)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童恢不其(今属山东)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对接高考(2022·全国·高考真题)参考示例1: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汉官吏的为官意识南郡前太守仅仅采取张捕的方式处理虎患,反而让更多百姓受到伤害。刘陵为官,通过修德政,虎去民安;法雄为官,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不妄捕山林,虎患解决;刘平为官,修德政,举儒良,虎患解决;童恢具有一定的人本思想,在捕虎的同时,以“天生万物,唯人为贵”之理训诫老虎,以其正气可渲染到虎,令虎暗通其言,知过伏罪。从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东汉时期,如果地方官吏不黜贪残,不修德政,而仅是抓捕老虎,反而使得虎患危害更大,而通过德治仁及畜类,则收效甚佳,不除吏中之“虎”,仅除“山中之虎”,达不到治理虎患的理想效果。即虎患的治理效果受到吏治好坏的影响(或虎患惧怕良吏)这说明在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仍是主流意识,深刻影响了官员的行为,官员们通过修德政(或仁政)来达到感化万物,治理虎患的目的,也体现儒家“天人感应”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总之,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汉官吏的理政方式。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参考示例2:吏治好坏影响生态环境……参考示例3:东汉史籍注重儒家价值观的宣传(史家评判标准受到儒家文化影响)……参考示例4:汉代南方开发程度不高导致虎患横行对接高考(2024·江苏·高考真题)

材料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一个大文化概念。“文化”这个词至少有三种理解,最基础的理解是“读书写字”;第二种理解是指文学、艺术、小说、戏剧,还有唱歌、跳舞等,粗略等同于“文学艺术活动”;第三种理解是指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它包括社会的制度设计、生活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物质创造、精神导向等。显然,前两种理解包含在第三种理解中,第三种理解是一个更宽、更高层次上的理解,大致可以与文明相等同。——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某一世界古代文明为例,就文化是“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选择中国以外的古代文明,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对接高考(2024·江苏·高考真题)论题:文化是“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阐述:文化是“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它包括社会的制度设计、生活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物质创造、精神导向等。比如我们常说古希腊文化,就是指包括古希腊制度设计,古希腊的社会生活和古希腊思想文化等在内。古希腊制度设计是非常典型的奴隶制民主制,国家不设国王,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公民大会,大会由公民抽签产生,共同对国家事务进行商议。这种制度设计是古希腊特殊的地理环境,发达的海外商贸以及城邦政治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极大的促进了古希腊文化的繁荣,而对外战争的胜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种繁荣的局面,希波战争的胜利使雅典的经济和政治日益欣欣向荣,也迎来了古希腊文学的黄金时代;古希腊的社会生活主要是指古希腊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物质创造,古希腊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城邦,城邦居民无法通过农耕实现基本生存,所以古希腊人主要从事海外商业贸易活动,海外商贸非常繁荣,所以古希腊人形成了追逐商利的价值取向。商品贸易发展要求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所以古希腊社会呈现出自由宽松的社会氛围。从事海外商品贸易要求商人要诚实守信,要敢于冒险和探索,所以古希腊人民普遍形成了诚实守信、积极开拓进取的精神;古希腊思想文化是在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古希腊的商品贸易发展下不断发展繁荣的,希腊神话是整个西方文学的源头,后世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曾从古老的神话中汲取养分。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史上最早的正式的书面文学作品,古希腊抒情诗、古希腊寓言、古希腊的悲喜剧、古希腊的建筑、音乐等都充分展现了古希腊文学艺术的繁荣。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是古希腊哲学的代表,也是西方哲学的起源。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古希腊文化呈现出理想主义、人文主义、理性主义、悲剧性、雄伟性的特点,是文化是“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评价、评述类PART5评价类非选择题通常是通过“评价”“评述”“评析”等设问词进行提问。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学术观点进行评价、评述、评析关键在于要与具体史实、阶段特征等相结合,揭示被评价事物的特点、作用、影响等。题型解读设问答题分析评价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评述把评价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重心在评,述的目的在于评,需要高度概括所述内容,充分进行评价评析是指对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分析、评论,侧重于运用辩证思维或者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解答技巧评价方法①史学分析法。常用的方法——一分为二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评价②理论分析法。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理论(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原理)③阶段评价法。即分阶段进行评价,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分别评价④主客观评价法。即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评估其历史价值答题模板①评价类:一般一分为二进行评价。史实(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等)进行阐述、评判+性质、特点+影响(积极和消极或两者之一)+结论②评述类:先陈述(材料观点),再分析(基本原因),最后评价③评析类:先分析(基本原因),再评价对接高考(2023·北京·高考真题)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对接高考(2023·北京·高考真题)材料一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密切了欧洲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食物物种交流增多,引起了欧洲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西欧开始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引发了思想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经济与思想的变化,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变革。材料二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到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改良并得到推广使用,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欧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从一国向多国扩展,影响蔓延至其他国家,最终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因此18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变,真正步入了现代化。对接高考(2024·甘肃·高考真题)

历史的发展变化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因此,对于历史的理解,不仅要考虑政治、经济、文化,还要关注个人和群体的道德、情感、意志等因素。如:丝绸之路的开辟,既有西汉中期汉匈关系变化、经济发展及各民族交往的影响,又有汉武帝雄才大略、张骞个人抱负的推动。又如:20世纪初,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巴尔干半岛各民族的独立意识,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等,共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请根据上述视角,运用所学知识,选取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展开评述(要求:自拟题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结构完整,逻辑严谨,表述清晰,不得抄袭示例)。对接高考(2024·甘肃·高考真题)论题:新航路的开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论述:欧洲从15世纪开始,历经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探索,最终找到了通往亚洲的通道,我们把这一历史事件称为新航路开辟。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商品经济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原料,这一经济动因是新航路开辟最根本的原因;在新航路开辟以前,欧洲与亚洲的贸易一直是转口贸易,在商品从亚洲传到欧洲的过程中,经过意大利、阿拉伯等商人的转手,价格要上涨8至10倍左右,巨大的利润是成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重要原因;十五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了地中海东部的广大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西欧同东方的贸易更加困难是直接原因;中世纪后期,欧洲各国为了强化皇权,不惜用武力进行扩张,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把目光投向了欧洲以外的地区,王权的强化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实力强大,狂热的天主教徒为了天主教的传播,助推了新航路开辟

;此时正值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精神,也推动了更多的人加入开辟新航路的冒险探索事业中。综上,我们可知,历史的发展交化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对于历史的理解,不仅要考虑政治、经济、文化,还要关注个人和群体的情感、意志等因素,全面把握历史事件发展的原因。对接高考(2023·湖南·高考真题)

材料

1919年12月,实业家穆藕初创办的上海厚生纱厂准备添雇工人千余名,其中50名女工计划在湖南招募。1920年1月,纱厂在湖南《大公报》等处刊登招工简章。与长沙同工种工人相比,该厂提供的待遇更为优厚。截止日未到,便有一百余人报名,最后64人成行。招工简章引起湖南知识分子高度关注。他们在报上质问,为什么从上海跑到长沙来招募女工?女工每日须工作12小时,最后能剩下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日夜轮班怎么可能不损害身体健康?以上海的物价,每月8元工资怎么够用?他们还认为,女工入厂要家长署名加铺保,三年契约,统统等于漠视自由人权。对上述质疑,穆藕初刊文表示,厚生纱厂给湖南女工的工资中规中矩,对其工作环境已尽最大努力加以改善。他批评湖南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不了解当下中国工人的教育程度、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尚弱于西方,不明白中国大多数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还不及工人等。他讥讽这些知识分子以“泰西之糟粕”来拯救中国等于“自杀主义”。穆藕初的回应引发了沪湘知识分子新一轮批评。他们借助“劳动主义”“劳工神圣”与社会主义学说,批评资本家群体是“掠夺者”“剥削者”,并警告他们,如果固守“资本掠夺”,“那小的就是同盟罢工和息业,厉害一点就是俄国的榜样来了”。在这场激烈的论争中,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妇女界代表张默君参观厚生纱厂后,称女工们“起居饮食,虽不如居家之适然,视彼江北苦工破屋不蔽风雨、薄粥不充饥肠者,固胜一筹矣”。——改编自李国芳《一九二○年初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争议》对接高考(2023·湖南·高考真题)评析:知识分子批评女工工时太长,有害身体健康。批评女工工资过低、侵犯女工自由人权,批评资本家是剥削者和主张劳工神圣。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国际上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影响到中国知识分子重新选择救亡图存的道路。因此,知识分子的批评建立在维护工人阶级合法权益基础上是值得肯定的,体现了社会进步。纱厂批评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差距和工人素质低,认为工人待遇比其他阶层要好。20世纪初,受到一战的影响和政府的支持以及提倡国货运动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快速地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企业的入侵。因此纱厂主的主张建立中西资本主义发展差距和劳动者素质基础上,纱厂主主张发展实业来救国。综上分析,知识分子的批评和纱厂主的主张都有一定合理性,而且资本主义经济也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当时湖南女工却置身事外,妇女届代表认为女工比起其他劳动者的待遇较好,因此,知识分子不能忽视工人的现实情况。同时,纱厂主对女工的剥削是确实存在的。那么,维护工人的眼前和长远利益和资本家的合法权益,则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保障制度,既限制资本家的过渡剥削,又要切实有效地保护工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对接高考(2024·北京·高考真题)

材料一

孙中山沿海港口建设规划示意图材料二新中国与海洋相关的文献及内容(部分)1958《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宽度为十二海里1982第六个五年计划:积极开展海上石油的对外合作勘探和开发1996《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阐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战略目标、基本对策,以及主要行动领域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属经济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至二百海里2003《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发展海洋产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2022中共二十大报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对接高考

材料三

中国当代海洋资源开发及成就示意图(部分)依据材料,评析百年来中国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2024·北京·高考真题)对接高考(2024·北京·高考真题)观点:百年来中国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洋权益的维护。评析: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列强入侵的深入,民族危机逐渐加深。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开始形成近代海权意识,比如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近代海军,孙中山先生绘制沿海港口建设规划示意图,这都充分说明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已经开始了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但由于国力弱小,国内政局动荡不安,这一时期对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更多的是停留在设想阶段,实践很少,并未取得一定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实现独立,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开始独立自主的对海洋资源进行谋划与开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通过立法、制定开发计划、规划纲要、发展海洋经济等方式积极保护本国海洋权益和积极开发海洋资源,取得极大的成就,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也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但由于中国海洋资源与周边国家之间存在一些重叠,所以中国当代海洋资源开发经常存在一些国际争端,不利于中国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故我们除了要重视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更要注重国家海防建设,强大国家海军实力,以保障我国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能顺利实施,促进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综上可知,百年来中国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洋权益的维护;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积极面对,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提升国力,维护海洋权益,促进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自拟论题、论述类PART6此类试题要求考生根据已有信息独立思考,寻找适合的角度,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进行论述,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了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此类试题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是题目明确了论述的主题,委求围绕主题拟定论题并进行论述,这种情况注意论题和论述內容要紧紧围绕主题要求;二是题目未进行主题要求,需考生根据材料自行确定主题,范围更广,难度更大。题型设问语一般是“提取(综合)……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题型解读解答技巧第一步审清设问,明确要求审清题目限定语:时间范围、答题主体、答题要求等第二步细读材料,提炼观点①泛读材料,找出答题关键词/句/时间节点,划分层次②精读材料,建立所学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第三步组织答案,规范作答三段式作答:提出观点+论述(史论结合)+总结升华对接高考(2024·广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广东不仅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推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也作出了卓越贡献。——摘编自刘云波《晚清岭南文化的三大核心精神》结合材料,围绕“广东与近代中国”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对接高考(2024·广东·高考真题)示例观点:广东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阵地。论述:鸦片战争前,严重的鸦片走私祸国殃民,林则徐被派往广州禁烟,虎门销烟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面对英国的侵略,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抵抗侵略军。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在广州组织人员汇译《四洲志》,成为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甲午战败后,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完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宣传维新思想。1911年孙中山、黄兴等领导黄花岗起义,引起巨大震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继续进行不屈不挠的反封建军阀的斗争,先后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广州成为国民革命的大本营。因此,在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中铸就了广东浓厚的爱国情怀,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接高考(2024·辽宁·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百年历史中,有许多东北地区的革命事件、奋进精神等东北元素。某课题组拟建立“党史中的东北元素资料库”,特向社会征集党史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东北元素。请围绕“党史中的东北元素”,结合所学知识,向该课题组推荐一个专题,自拟专题题目,并阐明推荐理由。(要求:题目明确且包含时间尺度,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对接高考(2024·辽宁·高考真题)示例:专题:局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东北人民不屈的抗争阐述:1931年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在日军铁蹄践踏下,东北山河破碎。东北人民就自发组织义勇军抗击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立即发出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号召,遭到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同时派人到东北领导抗日斗争,由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抗日部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落后的武器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开展游击战争,沉重打击和牵制了日本侵略者,其中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英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