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探索_第1页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探索_第2页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探索_第3页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探索_第4页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探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是一项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引发思考的综合启发性的教学艺术,它既是教师素养的体现,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表达。文章论述了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重要性,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现状:问题设计过于琐碎、指向性不明、趣味性不足、难度把握不准等,提出平衡问题的指向性与趣味性、注重问题的层次性与延伸性、注重“问题串”的开发与运用等策略。【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策略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小学生系统、深度的数学学习主要依托于课堂教学的实现。现代教育的小学数学课堂,有别于以往灌输为主的传统课堂,现代课堂更聚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升数学素养、培养数学思维。因数学需要大胆的猜想、认真的求证、严密的逻辑、精准的运算,因此数学课对数学教师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基于数学特性,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用问题来驱动和引领,这是打造高效课堂、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笔者结合多年一线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现状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优化教学一线教师课堂授课方式。一、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重要性课堂中的问题设计是一项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引发思考的综合启发性的教学艺术,它既是教师素养的体现,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表达[1]。课堂问题设计要具有知识性、拓展性,从而让学生在反复的提问中积累知识,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可以是双向乃至多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阐明了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要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这说明小学数学课堂应以问题为驱动,用问题带领学生交流、思考和领悟数学知识,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课堂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尝试解决,或者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给予引导,在这样一来一回的问题提出与解答中,掌握数学知识点的同时也激发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数学道理。精心设计的问题往往具有层层递进的特点,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呈螺旋方式缓慢上升,并让学生有话说、想表达,从而推动课堂进度,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二、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现状小学数学课堂是具有情景化、生活化、理论化、趣味化、应用化等特点。科学合理的课堂问题设计能有效启发学生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的兴趣。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因教学时间有限,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学生认知能力不强等客观原因,教师设置问题过于随意,导致课堂设问的效果不佳,学生或疲于应对问题或跟不上教师授课节奏,无法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1.问题过于琐碎。教师不加设计的琐碎问题,割裂了学生的连续性思考,不利于学生系统思考能力的培养,也增加了学生浅度思考和无价值互动交流的可能[3]。因为,对于同一个知识点,用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效果不同;同样的一个问题,时机不同,方式不一,教学效果也不同;提问的对象、提问的顺序对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有影响[4]。例如,在学习关于长度的概念时,教师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想一想你房间的长度是多少?”“你能用尺子测量一下你的铅笔吗?”“你能用你的手指测量教室的宽度吗?”过于琐碎和浅显的问题会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变得狭窄和肤浅。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发展。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对数学失去兴趣,影响学习效果。2.问题指向性不明。教师为串联知识点预先设计的问题缺乏指向性,不利于学生思考,甚至出现学生理解偏差,从而无法实现教学目标。指向性不明的问题有多种,一是提出的口头判断类问题较多,如“大家懂了吗?”这个问题,懂不懂其实可以从学生的表情和状态看出。“大家说是不是啊?”这是口头问题,出现频率多会降低课堂教学深度。二是教师对问题描述不清,此类问题可能会导致学生理解困难。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提出让学生将平行四边形纸用折拼法来推导出面积,但有部分学生折成了三角形和梯形。因学生还未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那要如何推导?这样问题困境便是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在理解问题时出现了偏差。3.问题趣味性不足。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严谨性等特点,数学科目学习难度较其他学科高,数学教师设计问题时不能考虑知识趣味性特点,只注重概念的抽象性、哲理性,不能符合小学生细心好奇的心理特点。如果教师课堂设计的题目、题型缺乏思考,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是将枯燥的题目呈现出来,学生无法将动手、动脑、动口等相结合,这样呆板的数学题目让更多的学生会对数学望而生厌。例如在学习“认识平均分”时,只是让学生自己说说什么是平均分,然后用课件出示平均分的例子,再让学生判断。这样的问题设计没有趣味性和新鲜感,难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可能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4.对问题的难度把握不准。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难度、是否有趣以及教师的提问问题如何探究都比较关注。但数学课堂上,诸多教师在预设问题时,未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的问题难度过高或过低,未与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学习阶段相匹配。这样的问题不能引导学生思考,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给四年级学生教授多位数乘一位数时,会提出如下问题:“3乘4等于多少?”或者“5乘7等于多少?”这些问题太过简单,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这类问题没有挑战性。又如在教授二年级初步学习估算后教师提出“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将数字往大估,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将数字往小估”的问题。二年级的学生很难理解这些概念,因为他们还没有接触到更复杂的数学概念,他们的思维方式对这些概念也无法有效理解。三、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策略由教育心理学可知,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问题设计,精心思考、反复探索,用问题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让他们在思考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从而燃起学习兴趣。高效的数学课堂,因为有一个个高品质的问题而焕发出活力。针对教学内容,教师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探究,这一过程体现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更体现出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深刻符合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就成了有效达成目标的必要条件,结合教学经验,笔者提出以下教学策略。1.平衡问题的指向性与趣味性。首先,确保问题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过于模糊或抽象的问题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困惑。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确保问题清晰、具体,能够明确地指向某个知识点或概念,从而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问题的有效性。例如在前文提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问题,教师可以重新组织问题,使问题更具指向性。例如,教师可以这样问:“请大家尝试将平行四边形纸通过折纸与转换,变成我们之前学过的图形,比如说正方形、长方形,你们可以尝试一下吗?”如此提问,便可避免出现折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问题。再者,课堂问题设计的兴趣性对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地生搬硬套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促进其思维的发展,而只有掌握了“问题设计”这门艺术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信手拈来,使教学效果更佳。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计有趣的数学问题成为教师设计问题的必须考虑的方面之一。例如,在学习“认识分数”第二课时时,教师可抛出如下问题:“上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分数,了解分数的意义并对分数之间的运算有了初步认识,那么请同学们思考这道题,一杯牛奶,喝掉二分之一后加满水,又喝掉四分之一,再次加满水,这次全部喝掉,请问在这一个过程中喝掉的牛奶多还是水多?”这就是一道典型的生活中的喝牛奶问题,但放到数学课上运用分数的知识理解,便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这样的问题既充满了乐趣,又指向课堂学习目标,可谓一举两得。2.注重问题的层次性与延伸性。学习是一个递进积累的过程,小学数学课程呈现的是一些已经证实的基础的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则是全新的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跟随教师设计的问题,点燃学习欲望,逐步探索知识,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数学课堂中问题设计要体现层次性与延伸性。问题的层次性包括:一是知识点的层次性,教师要踏实有力地带领学生学习知识点,层层递进,一个问题的突破带来下一个问题的产生。二是学生的层次性,设问的目的是为达成数学知识的获得,那么设问的目的就是使得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有收益,设计问题的问题具有梯度、差异性,层层递进,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的思维螺旋式上升。例如四年级上册口算除法中要解决80÷20等于几的问题,很多学生知道划0再计算,但是为什么划0就可以计算却说不出理由。这时就要适时提出“为什么可以用8÷2=4来计算?”“这里的80和8,20和2有什么联系?”等问题,让学生利用小棒图和计数器发现数学问题的实质引导学生理解计算的一致性,也为后续除法竖式计算看除数做铺垫。理解一致性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整合整数、分数、小数这些看似不同的知识领域,有助于他们形成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就是灵活地运用了新知点在旧知识点上的延伸性,提出有层次性、一定难度的核心问题,从而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后,激发学生不断加深思考,让学生用脑海中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点展开相互碰撞,在这种思考、冲突、感悟中学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3.注重“问题串”的开发与运用。问题串主要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为指引,不仅引导学生加强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方法、培养情感态度、梳理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当设计“问题串”一步一步地提问、追问、反馈、再追问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入思考,使得思维水平达到更高的层次。在问题串的设计中,教师要注重紧密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创设问题情境并设置问题一个“核心问题”。二要注重问题设置的逻辑性,因问题间是有明显的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逻辑关系,后续的问题应该围绕核心问题来设计。三是问题串设置的整体性,教学中,设置问题串可以避免提问的零碎、低认知、随意等现象,用富有整体性的问题串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支撑,从而培养学生整体把握题目的能力,形成整体性思维。笔者在教学中,特别注重问题串的开发与运用,下面结合“认识周长”一课为例,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速度相同的两只小蚂蚁比赛跑步的情境,在情境中设计了以下问题串(如图1)。教师精心设置这一系列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连续思考。优秀的教学活动,就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生成问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