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泸州市高2022级第一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语文注意事项: 2024.11.261.答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有人说,书本上的文艺作品,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不也是源泉吗?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客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否则你的劳动就没有对象,你就只能做鲁迅在他的遗嘱里所谆谆嘱咐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的那种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穿。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两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例如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个事实到处存在着,人们也看得很平淡;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文艺,那么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力地迅速地完成。高三·一诊语文第1页共13页(摘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古诗源》收集的反映远古狩猎活动的《弹歌》,《诗经》中反映农夫艰辛劳作的《七月》等,都是从人民生活中产生的。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也都是深刻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和佳句。世界上最早的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史诗,反映了两河流域上古人民探求自然规律和生死奥秘的心境和情感。《荷马史诗》赞美了人民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品质。《神曲》《十日谈》《巨人传》等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反映人民对精神解放的热切期待。因此,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革命文艺应该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前进。B.无论古代现代、中国外国,只要是反映社会生活、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的作品,都可做文艺创作的源泉。C.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作品,无论是属于封建阶级还是资产阶级,只要是优秀的,我们都可以批判性学习。D.人民指向一个一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文艺工作者应去贴近和反映他们,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将文艺作品内容等同于现实生活并不恰当。B.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借鉴了传统的评书形式,可见其具有教条主义特点。C.王愿坚的《党费》表现了地下党的忠诚与牺牲精神,是典型的革命文艺作品。D.铁凝的《哦,香雪》折射了山村生活新变化,反映了时代要求和人民的心声。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关雎》反映了青年的爱情生活,《采薇》反映了士兵的征战生活。高三·一诊语文第2页共13页
B.《卖炭翁》表达了对百姓艰苦的同情,《木兰诗》歌颂了女性英姿。C.杜甫的著名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D.李煜早期创作的词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画线句子在论证上的作用。(4分)5.习近平总书记说:“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请根据材料谈谈如何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民族和时代的优秀作品。(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大散关第广龙就为“大散关”这三个字,我也要来。陆游的《书愤·其一》,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少年时代,好冲动,好逞强,体会着恢弘的境界,听见了铮铮的声响,不由热血沸腾,壮大了志向。如今再读,其中依然有男儿气,有豪气,有杀伐气,而对于何以诗题《书愤》,方有了一些体悟。国破山河在,倾情的歌咏,透露出的正是马蹄践踏之下虚空无望的挣扎和血泪,这愤,又何尝不是愤懑、悲凉,何尝不是无奈和不甘。不过,往昔的烟云散去,能留住的,却是诗人的心血笔墨。题中应有之意还在,还能感应到,只是时空转换,当年的主观介入,在时间的磨砺下,不经意间,过渡成了如今的客观欣赏。我从诗意上领会,觉得大散关就得和铁马秋风组合,才是大散关。这几个词,都硬,铁马是人在运动,秋风来自山野,力道大,也发挥得彻底,给大散关这个地名,也带来了动感,使之有了冷热的反应。散就是发散,就是散开,却在这里变得紧张,随时要腾跃而起,又按兵不动,有摊开胸怀的包容,有冷酷无情的拒绝。也许受到陆游诗句的影响,如今的大散关,即使早就没有攻守往来的剑拔弩张,已经还原成一个地理意义的山口了,却又固化了沿袭下来的印记,听到大散关,会有联想,来到大散关,又和过往勾连。大散关,依然给人以精神上的刺激,无法当成一个纯粹自然的物象。地理上的大散关,和历史、文化的互动,并没有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停止。(我到了大散关,才读到曹操的《秋胡行二首》,起首一句“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心里有了起伏,像是被拽了一下。曹操谋略天下,戎马一生,打过败仗也打过胜仗,有得意自满也有狼狈不堪。生为人杰,输得起,也赢得起,三国角力,曹操是最后的赢家。曹操写过豪情的诗篇,而这首《秋胡行》,却在感叹人生之难,似乎和曹操的个性不相吻合,末尾更是发出了“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的消沉之音,这是曹操吗?是他,是那个拥有江山美人的曹操,也是那个有忧伤有痛苦的曹操。曹操的大散关,写出了人生的况味和不如意,写出了人心的复杂,才更有感染力,更真实。曹操的诗歌,也在言志,采用的手法,和后来的陆游,却完全不同。两个人,都已进人人生的暮年,都心中有块垒,有沧桑,身处位置和所持立场竟然区别甚大。曹高三·一诊语文第3页共13页
操就在铁马秋风里行走,更愿意向内心和自我打量;陆游有志不得伸展,只能“家祭无忘告乃翁”。一个写得虚,写到了心里去,写出了真切的感受;一个是辞藻的组合,而且,都是大词,看似具体,实则缺少对应。曹操戎马倥偬,身体出逃,一次看似放松实则纠结的登临,写得反而寻常人心;陆游欲置身其中却在其外,类似于隔空传音,便有了刻意,有了讲究。再仔细看,曹操表白心迹,情绪上有升华,接着状写的,却是牛走不动,车翻进沟的实景;陆游的诗篇,通篇都是字词的组合,如果不是忧怀国难的一口真气支撑,将陷于词的雕琢而失去鲜活的旨意。即使从艺术的角度,曹操的诗歌,乐府新声,和地气联通,生猛,鲜活,强调情感的个人化。陆游时期的格律体诗歌,已处于没落期,匠气重,公共意识占主导,所要传递的思想,是呐喊出来的。可是,如果没有陆游的诗句,大散关就不会广为人知,成为一个寓意强烈的符号。至于曹操,因为称雄天下,大散关也不会忽略了他的文字,拿出来展示,倒有些点缀的意味。多数情形下,皱眉头总比不上放声一吼痛快啊。曹操那时,大散关还没有加上一个大字,还叫散关,得名于周朝存在于此地的散国。有的大,是无4170须张扬的,而且,还会被承认,自己也自信。散关本来就大,这个大,可以不用,也不受影响。不过,叫成大散关,那也行,这让守关的人,更上心,让夺关的人,别马虎大意。自然,也让吟咏风骚的人,遣词造句,显得对称有分量。山川变化慢,城郭兴亡快。可是,我从宝鸡的城东过来,当我来到山前,我知道,大散关还在,但已1:55经不是原来的了。今人走的,和古人走的,不是一条路。上山路上,我看到了立于山下、山间、山顶的三块石碑,上头的“古大散关”几个字,落款都是苏轼。当年,苏轼是给大散关哪个位置的遗迹题写的呢?看上去,这三处,皆不是原处。我估计,还有一种可能,这三个字,是集字而成,并非苏轼专门书写。至于半山道旁的那个年岁不长的牌楼和里头的人造景观,不看也罢。要是去壶口,天地汹涌而来,能确定。看大雁塔,屹立的身影,风雨千年,就是这一个。可是,看大散关,有指认的困难。在哪里看,能不能看到想看的呢?既然是川陕咽喉,是用兵之地,一定有石木的堆垒,有瞭望塔、砖楼和城墙,不然,如何守关和通关呢?看不到了,明代就废弃了。岁月更替,饶不过强者,也把人造的营盘打烂。大散关能留下什么呢,又怎么认定,此关非关,此关是关呢?在这里,还有被历史记了一笔的大散关古战场。路边,东北方,一片浅谷,一道漫坡,长着草,不高,不繁盛。南宋吴玠吴璘两兄弟,在这里阻击金兵,打过大仗,打败了金兀术的十万大军,使其无法进军蜀地。在大散关,刘邦暗度陈仓,攻取三秦,走这条道。曹操西征,也走过这条道。难道掩埋了太多亡灵,太多孤魂,土地不得安宁,才驱逐了草木吗?我看到几个人,顶着烈日,在弯腰挖土。也许会发现盔甲的残片,生锈的腰牌。是在考古吗?不是。在挖排水沟。这里已经变成一个滑雪场了。这个世界上,死去的人,一定多于活着的人。不论多么惨烈的生死,都会淡化,都会被忘记的。活着的人,是一个增量,一代又一代,历史加长了,也就有了筛选,有了丢失。人是往前看的,得种地,得来山里避暑呀。有多少人,会在意这里,会说,这里是古战场,死过许多人。(选自第广龙《大散关》,有改动)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是辞藻的组合,都是大词,看似具体,实则缺乏对应。B.“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是曹操发出的消沉之音,整首诗写出了人生的况味,显得真实。C.石碑上“古大散关”的落款都是苏轼,可能是人们借助苏轼的名气集字而成,并非苏轼亲笔。D.曾经的大散关古战场已草木萧索,人们建起了滑雪场,作者对这样的开发利用表示了批判。7.对本文艺术特色和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陆游名句为切入点,将历史与现实进行有机连接,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索。B.作者将与大散关相关联的两位诗人陆游和曹操进行比较,表达了明显的褒贬倾向。C.作者钟爱文化古迹,不屑于年岁不长的牌楼和人造景观,体现出浓郁的主观色彩。D.本文围绕大散关进行选材,内容丰富,联想广泛,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形散而神聚。高三·一诊语文第4页共13页8.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9.佘树森先生认为文化散文应“取文化视角,伴以历史文化反思”,你认为本文做到了吗?为什么?(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越西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①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馀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亮上疏请自贬三等,汉主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府事。严更名平。亮之攻祁山也,李平留后,主督运事。会天霖雨,平恐运粮不继,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又欲杀督运岑述以解己不办之责。又表汉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违错。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于是亮表平前后过恶,免官,削爵土,徙梓潼郡。复以平子丰为中郎将、参军事,出教敕之曰:“吾与君父子戮力以奖汉室,表都护典汉中,委君于东关,谓至心震动,终始可保,何图中乖乎!若都护思负一意,君与公琰推心从事,否可复通,逝可复还也。详思斯戒,明吾用心!”亮又与蒋琬、董允书曰:“孝起前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②,乡党以为不可近。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③之事出于不意,可使孝起知之。”孝起者,卫尉南阳陈震也。(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材料二:武侯之任人,一失于马谡,再失于李严,诚哉知人之难也。闇者不足以知,而明察者即以明察为所蔽;妄者不足以知,而端方者即以端方为所蔽。明察则有短而必见,端方则有瑕而必不容。士之智略杲毅者,短长相间,瑕瑜相杂,多不能纯。察之密,待之严,则无以自全而或见弃,即加意收录,而固不任之矣。于是而饰其行以无过、饰其言以无尤者,周旋委曲以免摘;言果辨,行果坚,而孰知其不可大任者,正在于此。似密似慎,外饰而中枵,恶足任哉?故先主过实之论,不能远马谡,而任以三军;陈震鳞甲之言,不能退李严,而倚以大计;则唯武侯端严精密,二子即乘之以蔽而受其蔽也。高三·一诊语文第5页共13页(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注】①指刘备。②李严字正方;腹中有鳞甲,指其居心险恶、阴险狡诈。③指苏秦、张仪。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亮进A无所据B乃拔C西县D千馀家E还汉中F收谡G下狱回杀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加强语气,与《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用法相同。B.图,料想、预料,与《孔雀东南飞》“不图子自归”的“图”意思相同。C.“见弃”一词中的“见”与《陈情表》“慈父见背”的“见”用法不同。D.恶,与《兼爱》“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的“恶”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葛亮虽然一直非常欣赏马谡,但是由于刘备临终时有过提醒,所以后来纵然重用马谡,却还是对其有警惕之心,并为此最终将马谡杀掉。B.诸葛亮杀了马谡后还能抚其遗孤、恩若平生,上表惩处了李严以后又能任用李严之子李丰,可见诸葛亮是非分明,不因罪人而连坐其家属。C.诸葛亮在误用马谡导致失败后能上疏请罪,在李严之事结束后,又能写信跟蒋琬、董允说起陈震之言,可见诸葛亮能够反思自己而不诿过。D.王夫之认为诸葛亮两次任人失误,既有被任用者的原因,也有诸葛亮自己的原因,况且人才本身也不太可能十全十美,不宜对其要求太过。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4分)(2)则唯武侯端严精密,二子即乘之以蔽而受其蔽也。(4分)14.王夫之说“武侯之任人,一失于马谡,再失于李严”,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诸葛亮“失”的具体表现。(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15-16题。和宋小墅方伯《卜居》次韵(其二)清·刘绎瞥眼风光想习池,旧时王谢燕能知。高三·一诊语文第6页共13页泥痕偶印飞鸿迹,窗影空随野马吹。觞咏有缘宾客在,琴书无恙子孙宜。平泉绿野人争羡,独爱黄花晚节时。醉花阴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注】宋小墅,名延春,曾任云南布政使、云贵总督,后上疏乞归,住乾嘉名臣戴衢亨旧宅,日与友人吟诗自娱。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的尊称。15.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诗以通俗易懂、质朴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生活图景。B.刘诗颈联化用“一觞一咏”“乐琴书以消忧”两个典故,写出主人的高雅志趣。C.李词紧扣一个“愁”字来写景和叙事,结尾又用“销魂”二字强化了愁的深重。D.李词体现了“物皆著我之色彩”的特点,薄雾浓云、玉枕纱厨等饱含词人心情。16.刘诗和李词都有“黄花”这个意象,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古人善用“雨”来描写音乐,如《李凭箜引》中“”一句以“雨”烘托箜篌声冲破云天的气势,又如《琵琶行并序》中“”一句用“雨”描写琵琶声的沉重急促。(2)小李非常喜欢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于是根据其中的“,”两句,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容安居”。(3)在《六国论》中,苏洵明确指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这也同时论证了“”的观点。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不少人有个共识:夏天越来越热了,连家里从前只开电扇的老人,现在也A地开启了空调。不过,在“外出时如何防热”这个话题上,大家却B。大多数人会C地随季节和气温增减衣服:冬天多穿,夏天当然要少穿;有人则把自己牢牢地包裹在防晒衣中,全身上下只露个眼睛。而疑问也就来了:穿这么多不热吗?实际上,人们惯性意识里的“穿得越高三·一诊语文第7页共13页少越凉快”可能并不成立。先说结论:(甲)。虽然穿得少可以减少衣物对身体的包裹,从而增加皮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助于散热。但也有一些其他因素需要考虑。当外界温度低于人的体表温度,且阳光相对温和,的确会穿得越少越凉快;(乙),且阳光比较毒辣,穿得少的人可能比穿得多的人还容易中署。当外界温度较低时,人体会向外散热,①衣服穿得少也就意味着有效散热面积大,自然会觉得凉快。但当外界温度较高时,②人体不但很难通过热射线的方式散热,从而会吸收周围的热量。此时,衣服的作用就来了:可以帮助人体吸收辐射。曾有一项实验,人偶穿着普通衣服时吸收到的辐射最多会降低到大约60%,③若是防晒服,隔热的比例还会提高到80%。④在出门之前,不如先看一下实时气温,再决定是否要增添还是减少衣物。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秋终于跟着这场雨来了。与夏日雨的凌厉和咄咄逼人不同,这时的雨,多了温柔意。它不贤不慢,不慌不忙,像绣娘在绣花,以天地为布,横几行,竖几行,行行复行行,蜜蜜的。秋的模样,便在“绣布”上逐渐显现。苞谷熟了。稻子黄了。红薯该挖了。葵花籽该收了。枣树上的枣,红得像女孩的唇。石榴树上的石榴,跟一群胖娃娃似的,咧开了嘴在傻乐着。柿子树最入景了,一树一树的柿子,像镶着无数的红宝石,令人驻足了又驻足。这个时候,一些叶子也开始好看起来。譬如银杏树的叶。它们一点一点染黄,远观去,黄花朵一样的。满树缀着这样的黄花朵,灿烂了半边天,你只能用“惊艳”来形容它们了。梧桐树的叶,则像怀旧的纸张,焦黄焦黄的,适合在上面写相思。有人开始计划着要去看枫叶了。“,”·诗人的比喻委实可爱,秋天的枫叶,可不就像少年偷喝了酒,纵情地醉上一醉。21.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行望酒帘沽白蚁,醉吟诗句入丹枫B.枫叶醉红秋色里,两三行雁夕阳中C.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D.秋来万木着新黄,只有枫林醉晓霜2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张承志《清洁的精神》一文中谈到,清洁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高三·一诊语文第8页共13页值观,它关乎个人的品质、社会的和谐以及人类精神的提升。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一诊语文第9页共13页泸州市高2022级第一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1.B(3分)-A选项,材料一提到“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该项理解正确。-B选项,材料一明确指出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过去的文艺作品是“流”不是“源”,所以该项说法错误。-C选项,材料一指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只要是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都可以批判地吸收,该项理解正确。-D选项,材料二提到“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文艺工作者要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该项理解正确。2.B(3分)-A选项,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体现了文学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观点,该项理解正确。-B选项,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借鉴传统评书形式是对传统文学形式的合理借鉴,不是教条主义。材料一强调批判地继承和借鉴,不能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教条主义是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该项说法错误。-C选项,王愿坚的《党费》反映了革命生活,体现了革命文艺的特点,是典型的革命文艺作品,该项理解正确。-D选项,铁凝的《哦,香雪》反映了山村生活变化和时代精神,符合材料二文艺要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的观点,该项理解正确。3.D(3分)-A选项,《关雎》和《采薇》反映了人民的生活,能作为材料二观点的论据,体现文艺作品反映人民生活。-B选项,《卖炭翁》和《木兰诗》体现了对百姓生活的关注和对人物的歌颂,符合材料二文艺作品要反映人民心声的观点,可以作为论据。-C选项,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切,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观点。-D选项,李煜早期创作的词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主要是描写宫廷生活,没有体现人民生活、人民心声等材料二所强调的内容,不适合作为论据。4.这句话是一个设问句。在论证上的作用如下:-首先,通过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发对人民为什么不满足于社会生活本身而要求文艺作品的原因的探究。(2分)-其次,引出后文关于文艺作品和社会生活关系的阐述,即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比普通实际生活更高等特点,使论证更有逻辑性,结构更加紧密。(4分)5.要创作出无愧于民族和时代的优秀作品:-从源泉角度: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把社会生活作为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如毛泽东所说,要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等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2分)从继承借鉴角度:要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不能毫无批判地硬搬和模仿,要把借鉴作为创作时的辅助,不能替代自己的创造。(4分)从创作目的角度: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文艺作品要顺应人民意愿、反高三·一诊语文第10页共13页
映人民关切,关注人民的冷暖、幸福、喜怒哀乐,通过作品推动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彰显深厚的人民情怀。(6分)6.D(3分)解析:文中只是陈述了大散关古战场如今变成滑雪场这一现实情况,并没有体现出作者对这样的开发利用表示批判的意思,作者更多的是在感慨历史的变迁以及人们对过往历史记忆的逐渐淡化等,所以该项不正确。7.B(3分)解析:作者将陆游和曹操进行比较,只是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二人诗歌创作的特点、所表达情感以及诗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并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而是客观地展现他们各自的特色以及与大散关之间的关联,所以该项说法错误。8.含义:山川地貌等自然景观的变化相对比较缓慢,而城郭这类人为建造的事物往往兴亡更替很快,很容易随着时间消逝。(2分)作者借此感慨大散关虽然地理位置依旧在,但历经岁月变迁,早已不是曾经的模样了,表达出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无奈与感慨。(4分)9.本文做到了“取文化视角,伴以历史文化反思”。理由:文化视角方面:文章围绕大散关这一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点展开,先是从陆游《书愤·其一》中提及大散关的诗句切入,分析诗句中所展现出的大散关蕴含的男儿气、豪气等,阐述其文化内涵;又提到曹操《秋胡行二首》里关于散关的描写,探讨曹操笔下散关所体现的人生况味等文化意味。此外,还提及大散关得名等文化相关内容,从诗词、名称由来等多文化角度来聚焦大散关。(3分)历史文化反思方面:文中通过对比陆游和曹操所处时代、人生经历以及诗歌创作特点等,反思不同时期诗歌艺术风格的变化,像陆游时期格律体诗歌匠气重、公共意识主导,曹操的乐府新声更接地气、强调个人情感等。同时,面对大散关如今的现状,如古战场变成滑雪场,曾经的关隘遗迹难寻等,反思历史在时光流逝中的消逝、人们对历史记忆的淡化以及历史与现实的更迭变化等,体现出深刻的历史文化反思。所以,本文符合文化散文“取文化视角,伴以历史文化反思”的特点。(6分)10.ADG(3分)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亮进军没有据点,于是就带领西县一千多户人家返回汉中,拘捕马谡入狱,把他杀了”,据此可在“亮进无所据”后(A处)断开,“乃拔西县千馀家还汉中”后(D处)断开,“收谡下狱”后(G处)断开,这样表意清晰合理。11.C(3分)解析:“见弃”中“见”表被动,“慈父见背”中“见”也是用在动词前,表对自己怎么样,二者用法相同,所以该项说法错误。A选项,“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其”加强语气,与材料中“其”用法相同,该项正确;B选项,“不图子自归”的“图”是料想、预料之意,与文中意思一致,该项正确;D选项,“恶施不孝”中“恶”是“怎么”的意思,与文中“恶足任哉”的“恶”(哪里、怎么)意思不同,该项正确。12.A(3分)解析:原文“亮犹谓不然”表明诸葛亮并没有把刘备临终的提醒当回事,不存在“还是对其有警惕之心”的情况,所以该项表述不符合文意。13.(1)李平听说军队撤退,却反而假装惊讶,说:“军粮很充足,为什么要这么快回去呢?”(4分)(得分点:“阳”,假装;“饶足”,充足;“何以”,为什么,各1分,句意通顺1分)高三·一诊语文第11页共13页(2)那么只是因为诸葛亮为人端正、严谨、精细,这两个人就趁机蒙蔽他并且他也确实受到了蒙蔽呀。(4分)(得分点:“唯”,只是;“乘”,趁机;“受其蔽”,受到蒙蔽,各1分,句意通顺1分)14.①不听从刘备临终提醒,依然重用马谡,让马谡做先锋与张郃作战,结果马谡违背调度,导致大败。②对李严缺乏准确判断,李严先是假传旨意让诸葛亮退兵,后又想推脱责任、欺瞒君主,诸葛亮起初没看清他的居心险恶。③没能全面洞察二人的缺点,对马谡和李严的问题认识不足,导致用人失误,影响军事等事务。(每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15.A(3分)解析:刘诗语言典雅,并非通俗易懂、质朴无华。诗中运用了诸多典故,如“习池”“旧时王谢”等,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16.(1)不同。(2分)(2)刘诗中“独爱黄花晚节时”,“黄花”象征着高洁的晚节。诗人通过赞美黄花在晚节之时的美好姿态,表达自己对高洁品质的喜爱与追求,体现出一种坚守晚节、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4分)(3)李词中“人比黄花瘦”,“黄花”衬托出词人的憔悴。词人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内心忧愁。以黄花的清瘦来比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突出了词人深深的相思之愁和孤独寂寞之感。(6分)17.(1)石破天惊逗秋雨;大弦嘈嘈如急雨。(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3)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不赂者以赂者丧。18.A.毫不犹豫B.各执一词C.顺理成章(3分)19.②句修改为:人体不但很难通过热射线的方式散热,反而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原句关联词使用不当,“从而”应改为“反而”,表示反向递进关系)(2分)④句修改为:在出门之前,不如先看一下实时气温,再决定是增添还是减少衣物。(“是否要增添还是减少”句式杂糅,表意不明,应改为“是增添还是减少”)(4分)20.(甲)穿得多少凉快与否得看情况(2分)(乙)当外界温度高于人的体表温度(4分)21.C(3分)解析:横线后提到“秋天的枫叶,可不就像少年偷喝了酒,纵情地醉上一醉”,C选项“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将枫叶比作偷喝酒而醉的形象,与后文表意一致,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混凝土搅拌桩施工承包协议版B版
- 承包合同范文合集五篇
- 主管工作计划模板汇编5篇
- 幼儿园秋季教学工作计划5篇
- 立项报告范本范文
- 人事助理的实习报告汇编10篇
- 幼儿园会计工作计划2022年
- 体育课篮球运球教案范文
- 关于关于个人述职报告合集6篇
- 酒店员工的辞职报告书15篇
- 行政人事2024年终总结
-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 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设计之七年级第三单元便捷的互联网服务
- 电梯井吊装方案
- 新疆大学答辩模板课件模板
- 云南2025年中国工商银行云南分行秋季校园招聘65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中级水工闸门运行工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兰州市城关区四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奋跃而上 飞速奔跑(2023年黑龙江牡丹江中考语文试卷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 记账实操-足浴店账务处理分录
- 九一八《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