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本试题卷共8页,33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表为考古发现的中国早期人类遗存(部分)。据此可知,当时()文化遗址发现遗存(部分)时间湖南玉蟾岩遗址人工栽培稻种距今约14000—18000年浙江上山遗址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距今约8600—11400年河北磁山遗址地窖式粮仓、家猪骨距今约7600—8000年A.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B.南方农业生产发达C.先民已成为食物生产者 D.石器打制技术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7600—18000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国早期人类遗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早期人类已经会人工栽培粮食,会使用工具,饲养家畜,先民已成为食物生产者,C项正确;精耕细作是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南方也有北方,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B项;材料不仅涉及石器,还有粮食栽培、饲养家畜,排除D项。故选C项。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在名前”旨在说明()A.郡县制影响深远 B.中西方书写习惯不同C.专制主义的强大 D.家族宗法制观念浓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的姓名顺序与西方不同。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宗法制观念有浓厚的血缘色彩,家族重视血缘关系。因此,中国人把姓排在前,反映了宗族家族血缘色彩浓厚,D项正确;郡县制是地方行政机构,不影响姓名的顺序,排除A项;中国的姓名顺序反映家族血缘的特点,而书写习惯对中西姓名的顺序没有影响,排除B项;专制主义的强大是指君权的独裁专断,而与姓名顺序没有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3.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于葵丘会盟,周襄王派特使参加,送来王室祭肉并免其跪拜礼,但齐桓公坚持恭行跪拜。这反映了()A.宗法等级制度已彻底瓦解 B.齐桓公以尊王来巩固霸业C.齐桓公霸主地位尚未确立 D.周天子共主地位依然稳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一方面,周襄王派人参加会盟,说明了周王对此次会盟的重视,对齐桓公霸主地位的肯定,反映了周王室的衰微,另一方面齐桓公坚持恭行跪拜,说明当时周王室还有一定的影响力,形式上仍是各诸侯的宗主国,有受到礼遇的资格,齐桓公以尊王赢得人心,巩固霸业,B项正确;材料体现出宗法制还有一定影响力,排除A项;葵丘会盟即是对齐桓公霸主地位的肯定,排除C项;根据材料“周襄王派特使参加,送来王室祭肉并免其跪拜礼”可见周王室衰微,排除D项。故选B项。4.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治国主张。据此可知,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学派主张儒家以礼治国,为政以德墨家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法家以法为工具,控制臣民A.构建官僚政治 B.重建政治秩序C.加强中央集权 D.变革选官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提出了不同的治国主张,儒家主张德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法治。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社会现实,各派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重建政治秩序,B项正确;官僚政治是具有机能专业化、职务凭资格、行动按固定规章办事、权力分等级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与材料表述内容不符,排除A项;加强中央集权是法家的思想主张,不属于大的时代主题,排除C项;材料中只有墨家涉及了官员选拔,排除D项。故选B项。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A.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 B.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C.精英知识分子重要性 D.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可知,费正清认为,秦朝的灭亡,不仅仅是秦王的暴政,而是涉及多个角度和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即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B项正确;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是原因之一,不全面,排除A项;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秦亡原因之一,不全面,排除C项;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是秦亡原因之一,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B项。6.秦统一全国后,确立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政治制度。据此可知,该政治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度 B.三省六部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 D.猛安谋克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说明该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C项正确;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材料说明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隋唐时期,才正式形成三省六部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猛安谋克制是金朝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7.“自公孙弘以布衣为相封侯,遂破以军功拜相封侯成例”。自此以往,入仕为官遂有一客观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材料描述的是,西汉()A.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 B.黄老思想受重视 C.民众与政府关系缓和 D.选官方式的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自公孙弘以布衣为相封侯,遂破以军功拜相封侯成例”“自此以往,入仕为官遂有一客观标准”可知,西汉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该制度削弱了贵族特权,使选官制度有了公开客观之标准,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材料所涉及的是西汉选官方式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的内容,无法得出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排除A项;黄老思想即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思想,材料未体现相关内容,排除B项;选官方式的变化,社会阶层的流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和民众与政府的关系,但成为官员的毕竟是少数人,整体民众与政府关系缓和还需要依赖民生政策、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调整等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8.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这表明汉朝()A.改革了选官制度 B.弱化了丞相权力C.实行了监察措施 D.加强了商业管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这属于监察制度,C项正确;刺史制度不是选官制度,排除A项;刺史制度是监察制度,是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弱化了丞相权力和加强了商业管控,排除BD项。故选C项。9.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后汉书·五行志》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汉代()A.贵族喜好决定社会审美取向 B.西域文明与华夏文明相互交流C.丝路的畅通丰富了社会生活 D.统治阶层的生活日益腐朽堕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后汉书•五行志》载……皆竞为之”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这是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更多的西域物产进入汉代导致的,故丝路的畅通丰富了社会生活,C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但是整个社会的喜好没有涉及,得不出贵族喜好决定社会审美取向,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华夏文明受到西域文明的影响,并非西域文明与华夏文明相互交流,排除B项;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并不等同于统治阶层的生活日益腐朽堕落,排除D项。故选C项。10.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诏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这一措施()A.导致了“七国之乱” B.拓展了汉朝疆域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开辟了“丝绸之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这样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项正确;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不会拓展汉朝疆域,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开辟“丝绸之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东汉末年至魏晋之际,关中、中原两大经济区的人口急剧减少,北方士民纷纷背井离乡,举家南迁。此后南方许多荒原变成肥田沃野,荆扬的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了谷仓地带,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三熟之稻”。这说明当时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造成了南方人多地少的矛盾 B.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C.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D.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及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未涉及人地矛盾,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材料未体现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排除D项。故选B项。12.如果把“少数民族内迁”“淝水之战”“六朝古都”“改拓跋姓为元”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A.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版图的奠定与盛世危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少数民族内迁”“淝水之战”“六朝古都”“改拓跋姓为元”可知,材料内容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即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项正确;国家的强盛和统一不符合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特征,排除A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属于隋唐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B项;版图的奠定与盛世危机属于清朝的社会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13.孝文帝在位期间曾先后多次祭孔,祭孔的规格不断提高。公元492年,孝文帝诏令“改谥宜尼曰文圣尼父,告谥孔庙”,此举标志着孔庙祭祀被正式纳入北魏的国家祭祀体系。该举措旨在()A.将祭祀制度规范化 B.强化北魏政权的正统性C.有效控制士人阶层 D.扫除冯太后的政治余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庙祭祀被正式纳入北魏的国家祭祀体系。”目的是表明北魏政权继承刘汉政权后的合法正统性,完成北魏政权合法正统性的论证,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维护北魏政权的正统性,非将祭祀制度规范化、有效控制士人阶层及扫除冯太后的政治余威,排除ACD项。故选B项。14.595年—596年,隋朝政府先后在37个州建立了公益粮仓,这些粮仓分布在都城周围,集中在西至敦煌,东至宁夏平原、陕北高原、河套平原等地。这一现象反映了,隋朝时期()A.边境地区自然灾害频繁 B.民族矛盾不断激化C.政府注重维护京师安全 D.内轻外重局面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595年—596年,隋朝政府先后在37个州建立了公益粮仓,这些粮仓分布在都城周围,集中在西至敦煌,东至宁夏平原、陕北高原、河套平原等地。”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时期兴建的大部分公益粮仓都分布在都城周围,方便在歉收时节给都城提供救济,由此可见政府注重维护京师安全,C项正确;兴建公益粮仓侧面反映出隋朝国富,与边疆地区自然灾害频繁、民族矛盾无直接关系,排除AB项;隋朝时期并未形成内轻外重局面,唐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扩大,出现内轻外重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15.《资治通鉴·唐纪》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同时,当时也有“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的说法。这反映了三省体制()A.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B.推动了政治决策民主化C.削弱了皇帝的专制权力 D.三省相互牵制降低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体现了三省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影响皇帝决策,“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由此可知主张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政治民主化出现于近代,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三省的牵制,削弱相权,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排除C项;根据材料“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体现了各部门之间过度牵制导致效率低下,但是“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不能体现三省相互牵制降低效率,排除D项。故选A项。16.士谱是记载士族门第的凭籍,庶族是不入士流的。但庶族地主为了抬高身价,往往杜撰身世伪造士谱,降及唐初依然未息。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时,一开始就提出“质诸史籍,考其真伪”的要求。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唐初()A.士族权力受到抑制 B.庶族政治地位提升C.门阀观念依然浓厚 D.史学重视考据方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唐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初年,仍有庶族为抬高身价“杜撰身世伪造士谱”,唐太宗为把混入士流的庶族地主清查出来,组织重修《氏族志》等现象,反映了当时门阀观念依然浓厚,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士族的追捧和维护,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庶族政治地位提升的信息,排除B项;“质诸史籍,考其真伪”是统治者维护士族身份的具体措施,并非史学重视考据方法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7.安史之乱期间,吐谷浑、于阗、回纥、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或“请助讨贼”或“请助国供灵州军粮”,积极助唐平乱。唐玄宗感叹道:“西戎北狄,吾常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唐朝能得到少数民族政权支持的主要原因是()A.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受到唐玄宗人格魅力的感染C.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资充足 D.安史之乱动摇少数民族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西戎北狄,吾常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可知,在国家动乱的时候得到少数民族政权的帮助,主要得益于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认可,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唐玄宗个人的人格魅力,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少数民族地区物资充足的信息,并且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物资不充足,排除C项;安史之乱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少数民族,但并未达到动摇其统治的地步,排除D项。故选A项。18.唐代,禅宗六祖离能提出"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其三世徒怀海禅师制定的《百丈清规》(寺院章程)主张:丛林以无事为兴盛,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处众以谦恭为有礼。由此可知,唐代()A.儒学独尊地位牢不可破B.佛教融合儒道思想C.佛教注重维护礼乐制度D.三教并行趋势显著【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由材料中的“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丛林以无事为兴盛,长幼以慈和为进德”等内容可知,佛教禅宗思想中融合了儒家孝道、道家无为等思想,B项正确;唐朝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排除A项;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已经崩溃,排除C项;三教并行为政府文化政策,材料提及的是禅宗的思想,无法体现政府文化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9.安史之乱后,全国户口从九百万户骤减到一百九十余万户,虽然其中有相当人口是在战乱中死亡,但大部分主要是逃亡。形成“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A.标志着唐朝社会由盛而衰 B.加剧了唐政府的财政危机C.使得均田制出现瓦解趋势 D.促进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后,大量人口因逃亡不在政府统计的户口数目中,造成户口减少,户口秩序混乱,土地兼并严重,加剧了唐政府的财政危机,B项正确;唐朝社会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安史之乱,并非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排除A项;伴随着土地兼并,均田制无法继续推行,但并非瓦解,排除C项;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推动因素是北民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工具,与土地兼并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20.如图中唐朝税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实行均田制 B.实施两税法 C.实行了租庸调制 D.解决了土地兼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朝。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唐朝中后期,货币税收大大超过了谷物税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实物改为折钱计征,因此货币税收超过了谷物税收,B项正确;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排除AC项;两税法是为了解决财政收入困难,而没有解决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B项。21.7世纪中叶,被医家奉为治病指南的《本草经集注》因存在种种不足和错误而显“不合时宜”,唐政府遂组织苏敬等二十余贤才集体重修了丰富严谨的《唐本草》,颁布后对国内外医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这体现出()A.国家力量助推医学发展 B.中国医学技术领先于世界C.唐朝政府内部人才济济 D.技术更新有利于巩固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题意可知,唐代政府组织人员编修《唐本草》,弥补了《本草经集注》的缺陷,而且对当时国内外医药学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可知这体现出国家力量在推动医学发展方面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体现中国医学技术领先于世界,排除B项;唐政府组织人员编修《唐本草》,但不能说明这些人都是唐政府内部人员,也就无法体现唐朝政府人才济济,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本草》对国内外医学发展的作用,无法体现巩固唐朝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22.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下列两首诗歌可用于说明,由唐至宋()脱鞍哲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唐)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递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宋)赵恒《劝学诗》A门第观念趋于淡化 B.社会控制相对松弛C.民族战争逐渐减少 D.治国方略发生变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书中自有颜如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人尚武,更多的是通过从军来获得社会地位,而宋朝重文轻武,更多的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功名反映了宋朝治国方略发生变动,D项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控制的松弛,排除B项;宋朝时期,战争并不少,排除C项。故选D项。23.描绘北宋都城的水陆交通及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中,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画面上,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对这一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宋代()A.交通工具的落后导致马匹供不应求 B.政府严格执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C.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识 D.边患使政府加强对战备物资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马和羊是重要的战备物资,马匹是必不可少的征战和交通工具,羊皮则用于制作军服、营帐,北宋时期民族政权的对峙,使宋朝不得不加紧对战略物资的控制,因此“《清明上河图》中缺乏马和羊”“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D项正确;据材料“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可见日常交通不用马匹,可见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宋代抑商政策出现了一定的松动,排除B项;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有基本常识,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24.宋朝时负责承转奏章的职能机构有:进奏院、登闻检院和理检院等。它们面向不同身份的官员和民众各行其政,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信息传递网。这一做法()A.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B.有利于君主集权加强 C.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宋朝由多机构负责承转奏章,且各机构各行其政,分割了各职能机构的权力,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国家设立的承转奏章的机构,有利于人们上书言事,与地方行政效率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承转奏章机构的设置,没有体现决策信息,并且材料所述机构不能避免决策的失误,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贫富分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5.在王安石变法过程中,朝廷设立了“发运使”,主要掌握国家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以及政府与宫廷的物资需求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物资。这一措施()A.调动了商人从商的热情 B.提高了农业产品的价格C.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D.发挥了政府的调控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变法过程中,政府设立机构“发运使”来掌管国家的物资生产、收购和运输,这反映了政府发挥了对经济的调控作用,D项正确;国家掌管经济不利于调动商人从商的热情,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值,排除B项;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而且加重,排除C项。故选D项。26.辽道宗耶律洪基自谓”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并下诏设学养士,在各州相继建立孔子庙,并颁赐”五经”诸家注疏,命令博士、助教认真传授。这反映()A.多民族政权并立 B.大一统局面形成 C.各民族文化创新 D.汉文化影响深远【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据材料“并下诏设学养士,在各州相继建立孔子庙,并颁赐”五经”诸家注疏,命令博士、助教认真传授”可知,辽朝建立后重视并推动汉文化的传播,体现了汉文化对辽朝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辽以外的少数民族政权,不能反映多民族政权并立,排除A项;辽并没有建立大一统的王朝,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辽朝学习汉族文化,并非“各民族”的文化创新,排除C项。故选D项。27.《金史》记载:“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这表明金朝猛安谋克制度()A.适应了农业生产需要 B.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C.具有军事组织的特点 D.受到了中原文明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根据题干的材料信息“壮者皆兵”“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以及“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可知,金朝猛安谋克制度具有军事组织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这一制度具有军事组织的特点,而非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排除A项;“实现了”的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并非强调民族平等,排除B项;这一制度主要根植于女真人的社会环境和民族特色,未体现中原文明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28.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反而尽量做到“‘犬牙交错’,‘以北制南’,从根本上消除了……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其主要意图是()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C.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D.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元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以来,地力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发展经济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排除C项;促进区域平衡发展不是主要意图,排除D项。故选A项。29.《元史·百官志》载:“▲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如不征伐,则令枢府议。”填入▲的应为()A.岭北行省 B.北庭都元帅府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可知,元朝设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C项正确;岭北行省是元朝行中书省之一,统辖漠北诸地,排除A项;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排除B项;元朝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排除D项。故选C项。30.下表为元朝中期吏部统计的官员数据。据此可知元朝()
朝官外任官蒙古、色目9385689汉人、南人110014236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政府已经完全汉化C.社会门第观念弱化 D.地方权力逐渐分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元朝中期的朝官和外任官中汉人、男人占据了绝大比例,反映了元朝此时期民族间的交往交流的增加,进而体现了民族交融趋势的增强,A项正确;据材料信息可知元朝中期的朝官和外任官员中蒙古、色目人仍旧占据较高的比例,没有完全汉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元朝中期官员中不同民族的占比情况,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旧。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提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的重臣,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候,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为解决"政治问题"提出的主张。并分析其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答案】(1)主张:儒家提出仁、礼、为政以德、仁政、隆礼重法、君舟民水等思想;法家提出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依法治国,变法革新,实现中央集权,实行君主专制。时代背景: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战乱频繁,主要诸侯国进行变法改革;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上,旧的贵族等级体系逐渐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士阶层崛起;思想上,学术下移,私学兴起。(2)地位变化:由不受统治者重视到确立独尊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原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采纳董仲舒建议;儒学不断更新,适应了时代需要;黄老之学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解析】【小问1详解】主张: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一“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人事问题,儒家提出了仁、礼、为政以德、仁政、隆礼重法、君舟民水等思想主张;据材料一“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人事问题,法家提出依法治国,变法革新,实现中央集权,实行君主专制等思想主张。时代背景: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结合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这一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如政治上,西周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战乱频繁,主要诸侯国进行变法改革;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私田涌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逐渐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和士阶层崛起;思想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小问2详解】变化: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材料二“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可知,西汉时期儒学受到汉武帝的重视,确立了独尊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受统治者重视到西汉汉武帝后确立独尊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地位的变化应当从儒学自身的发展和汉武帝的需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董仲舒糅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学说发展、更新了儒学,使其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和统治者的需要;从统治者汉武帝的需求角度来看,经历了汉初"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后,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日盛,但边疆问题、郡国并行下诸侯国问题等等,使得汉武帝迫切需要通过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而黄老之学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于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学。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10世纪开始的自然环境恶化,使得当时中国的平均气温下降了1℃,这对地处西部、北部的游牧民族打击很大,很多草地出现了沙化,而原先的一些绿洲也逐渐干涸,于是游牧民族向南迁移便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其次,北方游牧民族之所以能这么成功地向南发展,还有赖于一个事实,那就是此时中原王朝的懦弱和管理上的内部空虚。——摘编自赵红军《小农经济、惯性治理与中国经济的长期变迁》材料二南方远离在北部边疆生活的民族政权,且其西、南两面都无势力较强的非汉族力量,东面则是大海,周边环境比较安全。宋代南方人口稠密地区能在一定的人口压力下保持着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除了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和向开发中地区迁移以外,还要依靠大量的人口投身于工商业和农业多种经营以及非生产部门。——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材料三宋代江南各路人口密度统计表(人/平方公里)时期江南东路两浙路江南西路荆湖南路福建路北宋后期24.930.727.717.016.0南宋中期27.932.937.722.525.4——摘编自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元10世纪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影响。【答案】(1)原因:气候整体恶化,游牧民族南下;南方相对安定;北方民族大量南迁,带来人力与技术;南方耕地面积增加;南方民族交融加强;南方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统治者重视南方经济发展;宋朝政权被迫南移。(2)影响: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与治理;推动了东南地区漕运与海运的发展;形成了新一轮的国内民族交融;增强了南方文化与教育的优势;刺激了农作物引进与农业技术的革新;增进了与海外各国的贸易联系;加剧了南方的人地矛盾与环境破坏;造成了人口分布南重北轻的局面;埋下了经济、政治中心分离的隐患。【解析】【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公元10世纪开始的自然环境恶化,使得当时中国的平均气温下降了1℃,这对地处西部、北部的游牧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产作业手法培训
- 施工监理合同
- 护理查房卧床病人管理
- 气性坏疽病人的护理
- 2024年度服装店库存处理合同2篇
- 工程设备租赁合同
- 食堂档口退租协议
- 2024年度工程清算与居间协议
- 2024年度采购合同标的质量与交付要求2篇
- 物业设备事故管理培训
- 地下管线升级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融合问题探究10000字(论文)】
- QCT1189-2023乘用车用保险杠
-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抢救流程图
- 电大财务大数据分析编程作业3
- 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儿童慢性咳嗽的诊治指南
- 育婴员中级第三章教育实施
- 部编小语三下四单元(《花钟》《蜜蜂》)大单元任务群教学设计
- 网络与新媒体广告期末试卷试题题库及参考答案8
- 解读办公室管理中的伦理与道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