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学案必修4_第1页
202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学案必修4_第2页
202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学案必修4_第3页
202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学案必修4_第4页
202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学案必修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2-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点考情1.哲学的物质概念(三年0考)①自然界的物质性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三年0考)①运动和物质的关系②确定运动和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三年2考)①规律的概念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考向分析1.从内容上看,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概念等近几年均考查较少,复习时对该学问理解即可。2.从形式上看,往年高考中,主要是为选择题,非选择题数量很少。选择题多以热点材料为考查背景。考点一世界的物质性1世界是物质的留意:关于世界的物质性,还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学问拓展]全面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的概念留意:客观实在不等于客观存在。前者是属性,只有物质有此属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后者是状态。(2)物质与详细的物质形态第一,物质是对物质详细形态共性的概括,与物质详细形态是共性与特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其次,要明确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详细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全部物质详细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1.推断某种现象是否是物质现象,以是否看得见、摸得着为依据。(×)剖析:推断某种现象是否是物质现象,不是以是否看得见、摸得着为依据的,而是依据物质的含义来推断的。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现象就是物质现象,如生产关系、电场、磁场等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们都是物质现象。2.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剖析: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和属性。3.物质和意识相互依靠。(×)剖析:意识依靠于物质,但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的。4.物质是标记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剖析:物质是标记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的东西确定是物质。“客观存在”的东西既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意识。5.哲学上的物质与详细事物是客观与客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剖析:哲学上的物质与详细事物是抽象与详细、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易混点一:混淆物质和物质的详细形态物质是指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存在于物质的详细形态中,二者是共性与特性的关系。[矫正训练1]在哲学探讨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冲突,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①抽象与详细的关系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③客观与客体的关系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哲学上的“物质”和“事物”是共性与特性、抽象与详细的关系,故①②正确;③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易混点二:混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爱不喜爱、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靠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而客观存在是相对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详细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详细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以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矫正训练2]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A.某一种详细的物质形态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C.自然界中可以干脆感知的事物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客观实在是对详细的物质形态的抽象概括,但不等于详细的物质形态,也不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A、C、D解除,B是对“客观实在”的正确理解,当选。命题点1自然界的客观性1.(2014·全国卷Ⅱ)地球上生物细胞的干脆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探讨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运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觉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供应了新的可能性。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定的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相识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有条件的,②错误;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③错误;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B。命题点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2024·浙江高考)2015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幅达到近几十年来的新高,这再次引起人们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担忧。有探讨指出,二氧化碳浓度的暴增,部分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但主要是人类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持续排放导致的。这表明()①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③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④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联系观、发展观等学问。题干不强调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上升性,故解除①。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相识和利用规律,故③说法错误。材料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暴增……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是人类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持续排放导致的”表明白②④,故选D。命题点3哲学的“物质”概念3.(2014·上海高考)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A.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B.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C.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D.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答案B解析客观实在性是一切详细的物质形态的共性,B当选;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A不选;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C不选;D是指规律,解除。考点二相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更和过程。(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理解强调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详细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担当者或者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学问拓展]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从物质的本质上讲的,它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这是从物质的存在状态上讲的。(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全面理解相对静止(1)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顺当进行;新事物产生后,都须要一个稳定的巩固阶段,否则就不能向更高阶段发展。(2)由于相对静止的存在,才能使各种事物区分开来,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正确相识事物的基础。(3)相对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并非确定不动。(4)相对静止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5)相对静止是构成事物的冲突双方的相互依存,冲突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2规律(1)规律的概念①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定的、稳定的联系。②理解第一,规律≠联系。规律是一种联系,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其次,规律≠规则。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依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照实反映。(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2把握“关键点”理解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识别的关键点:在处理人与规律关系时,特殊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某些行为违反规律、破坏规律或自然规律,受到规律的惩处/办事情要讲究科学看法/讲科学/办事情要实事求是/超载,过度,急功近利,滥……致使……/符合、遵循……取得胜利/面对……确定、预料/拼搏、艰苦奋斗、反复试验、百折不挠/发扬……的精神等。1.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剖析: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2.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剖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剖析: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靠确定条件的,如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等。而且,规律还会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及所依靠的客观条件的变更而变更。所以,我们应当充分留意在事物的运动变更中把握规律,按变更了的规律办事。4.规律是客观的,因而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剖析:规律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更而变更,详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把规律看作是永恒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5.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剖析: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在规律面前并非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相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世界。6.相识和变更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剖析: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相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建、变更、歼灭规律。易混点一: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相识不清①物质世界是确定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②运动是无条件的、确定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短暂的。③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矫正训练1]“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A.运动是永恒的、确定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答案C解析题意强调人和沧海都在运动变更,不行能恒久静止,C符合题意;运动是无条件的,A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错误。易混点二:对规律的客观性理解有误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觉、相识和利用规律,但人们不能独创、改造、创建、变更、歼灭规律。[矫正训练2]始终以来,人体干细胞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特地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行逆转。然而科学家最新探讨发觉,成熟的、特地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进而发育成人体的全部组织,这有望为人类供应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上述材料表明()①人们对细胞生长规律的相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②人们可以相识和变更细胞生长规律,使之造福人类③只有相识规律,才能依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医学探讨事业胜利的前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规律是客观的,不能变更规律,②错误;④错误,敬重规律是医学探讨事业胜利的前提。命题点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2024·江苏高考)风筝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初用于军事,到了唐代中期渐渐转向消遣。后来,人们又将神话故事、祥瑞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上,使风筝成为了一门艺术。现在,风筝艺术在我国仍旧很受欢迎,并形成了以山东潍坊风筝、北京风筝、江苏南通风筝等为代表的风筝流派。从材料中可以看出()①事物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②事物的发展变更是有规律可循的③事物变更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④事物是确定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确定运动和相对静止。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的风筝,其功能经验了军事、消遣到艺术的演化,现在形成了多家风筝流派,这既体现了事物是确定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也反映了事物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①④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风筝变更发展的规律,也没有体现其发展道路的曲折性,②③解除。故答案选B。2.(2015·江苏高考)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①运动是确定的、静止是相对的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解析“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说的是要看到事物是不断变更发展的,要做到因时而变、随事而制,要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冲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故①②符合题意。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故③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立统一的问题,故④不选。应选A。3.(2015·天津高考)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哲学上看,新常态体现了()①事物确定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②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③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解析“新常态”的“新”表明事物是发展变更的,体现了运动的确定性,“常态”体现了相对静止,故①正确;新常态经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动力的转变,体现了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②正确;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③说法错误;④中“根本否定”说法错误,新事物对旧事物是既确定又否定。故选A。命题点2物质运动的规律4.(2024·海南高考)污染严峻是造纸业饱受诟病的主要缘由。某省依据当地造纸业发展状况,制定并执行严格的造纸业地方环保标准。在环保高标准的倒逼下,该省制造业摆脱了脏、乱、散的局面,实现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兼顾、环保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双赢。这说明()①重视意识的能动性,就能推动事物发展②只有从实际动身,才能获得实践的胜利③事物能否发展,取决于意识能否反映客观存在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按客观规律办事相结合是胜利之道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重视意识的能动性,就能推动事物发展”说法确定,①不选;“某省依据当地造纸业发展状况,制定并执行严格的造纸业地方环保标准”这说明只有从实际动身,才能获得实践的胜利,②正确;事物的发展并不取决于意识能否反映客观存在,③不选;该省制定并执行严格的造纸业地方环保标准,实现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兼顾、环保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双赢,这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按客观规律办事相结合是胜利之道,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5.(2024·全国卷Ⅱ)在长征途中,毛泽东特别重视情报工作,刚好驾驭敌方的部署与动向,依据敌我双方力气的变更,找寻敌方薄弱环节,敏捷调动军队,四渡赤水,最终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奇妙在于()①重视调查探讨,依据不断变更的状况确定军事部署②把对斗争规律的真理性相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动身点③擅长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驾驭和利用斗争规律④相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斗争中起确定性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奇妙在于重视实践,从变更发展的实际动身,而不是从主观动身,故①正确,②错误。他能用兵如神还在于他发挥主观能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