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48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48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48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48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48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课时质量评价(四十八)(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1857年,三位破译楔形文字的学者在英国皇家学会主持下共同释读出了一篇阿卡德楔形文字文献铭文(下图)。这一事务标记着亚述学的正式诞生。从今,人们可以()A.感受《天方夜谭》的奇妙B.解读《汉谟拉比法典》的条文C.阅读埃及历代法老的手稿D.学习伊本·西那的《医典》B解析:楔形文字是西亚苏美尔人创建的,选项中只有《汉谟拉比法典》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故选B项。其他各项都不是用楔形文字书写的。2.(2024·济宁模拟)视察下面三幅图片,对从中传达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甲骨文的出土,有力证明白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起先B.罗塞塔石碑碑文有楔形文字,是探讨古埃及历史的宝贵资料C.《汉谟拉比法典》的出现,说明印度河流域很早就进入了文明时代D.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D解析:甲骨文为商朝文字,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文明成就,古埃及罗塞塔石碑反映的是古代埃及的文明成就,《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反映的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成就,这三者图片组合在一起体现了古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故选D,解除A、B、C。3.(2024·滨州模拟)下图为意大利那不勒斯旁边的庞贝古城出土的壁画作品。该画作于1世纪早期,描绘了柏拉图正在与学生们探讨哲学问题。该画可用于探讨()A.古代罗马帝国的思想文化B.不同文明间的沟通与互鉴C.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特点D.雅典民主制的进步与局限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但他和学生探讨哲学问题的情形却出现于意大利出土的壁画当中,这反映了不同文明间的沟通与相互借鉴,故选B项;壁画主要反映的是古希腊的思想文化,而非古罗马帝国的思想文化,解除A项;文艺复兴发生于14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解除C项;壁画描绘的是柏拉图与学生探讨哲学问题的情形,只能表现雅典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发展状况,无法反映雅典民主制的进步与局限,解除D项。4.柱式建筑是古希腊建筑的特色。下面是古希腊建筑风格的比较表,这反映出古希腊人()建筑风格象征意义比例特征整体特点多立克式男性粗大刚劲、雄健、简洁爱奥尼式女性修长纤细、秀美、精致A.热衷追寻浪漫情调B.对人作为万物之灵的骄傲C.崇拜干脆民主制度D.主见“天赋人权”和男女同等B解析:由表格可以看出,古希腊人依据男性与女性的体型特征创建出多立克式和爱奥尼式建筑,说明古希腊人追求人体美,反映出其对人的崇拜,故B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天赋人权”和男女同等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主见,解除D项。5.(2024·潍坊一模)“助产术”是苏格拉底创立的一种寻求普遍学问的方法,他通过交谈,在问答中不断揭示对方自相冲突之处,引发人的主动思索,使人逐步寻求正确答案。这体现了他()A.用理性去相识和说明世界B.从人自身上找寻意义和价值C.破除了人们对神学的迷信D.追求学问与巧言善辩的实力A解析:依据材料,苏格拉底用“助产术”的方法,逐步引导人主动思索,解决自身思索的问题之处,从而逐步寻求正确答案,这是一种运用人的思索和推断解决问题的理性精神,A项符合题意;材料是主见引导人思索,不是从自身上寻求意义和价值,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苏格拉底对神学的破除,C项错误;追求学问与巧言善辩的实力不符合材料引导人思索的信息,D项错误。6.有学者认为罗马文明比希腊文明更厚实和更成熟,在于制度文明和社会伦理在罗马文明中已经起先形成,并最终确定着日后西方文明发展的趋势。这说明罗马文明的价值在于()A.单一政体中的权力制衡原则B.法律制度的基石作用C.改造犹太教而形成了伊斯兰教D.创建了世界最早的古文明B解析:材料“制度文明和社会伦理在罗马文明中已经起先形成,并最终确定着日后西方文明发展的趋势”强调罗马法律制度的作用,故选B项。A、C、D三项都不能在题干材料中体现。7.下图是“教皇为皇帝加冕”,取材于公元8世纪中期法兰克王国君主“丕平献土”这一重要的历史事务。该历史事务及图片最能说明()A.基督教会权力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B.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全部者C.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D.法兰克王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A解析:“教皇为皇帝加冕”体现的是法兰克国王必需通过教皇为其加冕这种君权神授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从而说明白以教皇为代表的教权高于以法兰克国王为代表的世俗王权这一社会特征,故A项正确;B项说法图片中无法体现,解除;材料体现的是教皇与国王的关系,解除C项;公元8世纪中期,法兰克王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解除D项。8.西方人认为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带有明显的东方色调,东方人却从拜占庭帝国的文化看出希腊罗马文化的身影。这主要说明白()A.拜占庭文化融汇了东西方文明B.拜占庭帝国不被东西方所认可C.圣索菲亚大教堂具有西方风格D.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佛教文化A解析:依据题干叙述和所学学问可知,拜占庭帝国的文化既继承了西方古典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中古基督教文化,还汲取了东方西亚、北非的文化,因此A项正确。题干只是说明其文化特色,未涉及认可的问题,B项错误;圣索菲亚大教堂具有罗马建筑风格,C项叙述正确,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材料没有体现佛教文化特点,D项错误。9.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作者传闻是毗耶娑,书名的意思是“宏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该史诗大约定型于2-4世纪,是漫长的历史积累的产物,是很多人不断加工扩充的结果,其中内容多为神话传闻。从中可得出,该书()A.荒诞离奇完全没有史料价值B.写作年头久远可以看作历史C.侧面反映古代印度社会风貌D.是文学珍宝,但与真实历史无关C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摩诃婆罗多》是经过古印度人长期积累加工而成的,虽然其内容以神话传闻为主,但是仍能从侧面反映当时印度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等社会风貌,故C项正确;《摩诃婆罗多》内容多为神话传闻,但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内容,不能确定否定或确定,要客观看待其史料价值,解除A项;写作年头是否久远并不能确定其史料价值的凹凸,解除B项;文学作品也有确定的史料价值,也可以反映历史的部分内容,解除D项。10.下面是拉丁美洲印第安人的文明区域位置示意图和印第安文明梯田景观图。下列与之相关的是()A.创建了独特的文字B.创建出数学20进位法C.伊查姆·纳是最重要的神D.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D解析:依据文明区域位置示意图,可推断出这是印第安人印加文明的区域范围,结合所学学问可知D项符合题干要求。A、B、C三项是玛雅文化的内容。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20世纪80年头以来我国报刊的一些文章看,认为包括医学、历法、习俗、音乐等方面印第安与中国古代非常相像。另外,墨西哥瓦哈卡地区印第安人“我”“你”“他”的发音及玛雅人“人”“镇”“银”等发音与汉语发音相同。美国考古学家也宣称在美西海岸海底发觉了3000年前古代中国的石锚……总之,关于中国古人早就到达美洲的说法,差不多已持续200多年了。--摘编自钟婴《印第安人会是我们的远亲吗?》材料二人烟罕至的墨西哥丛林里,隐匿着浩大的玛雅文明遗迹。金字塔的石造建筑雕刻着神奇的人像与精致的文字,验证玛雅王朝曾经辉煌的年头。材料三我们和印第安人交手时,和我们回去的冈萨雷斯教士把那几口木箱、偶像和金器,统统搬上船去了。……在那场厮杀中,我们抓获两个印第安人,两人受洗礼后,一个取名胡利安,另一个取名梅尔乔;两人都是斜眼。打过那次恶仗后,我们重新上船,接着朝日落的方向沿海岸往前探察。我们给伤号治伤后便扬帆起航。--[西]贝尔纳尔·迪亚斯·德尔·卡斯蒂略《折服新西班牙信史》(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及其依据。(2)材料二中玛雅人创建的“金字塔石造建筑”验证了玛雅王朝曾经辉煌的年头,结合所学学问说明他们还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3)依据材料三分析玛雅文明消逝的缘由。解析:(1)依据材料一“医学、历法、习俗、音乐等方面印第安与中国古代非常相像”“美国考古学家也宣称在美西海岸海底发觉了3000年前古代中国的石锚”归纳材料的观点。(2)结合所学学问,列举玛雅文明的重大成就。(3)依据材料三可知,由于欧洲殖民者的武力折服和宗教文化侵略,导致辉煌一时的玛雅文明消逝。答案:(1)观点:认为美洲文明与中国有关联(或中国人曾到过美洲)。依据:玛雅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相像;考古学家的发觉。(2)成就:玛雅文明中的历法成就超过了当时希腊罗马通行的历法;“0”的运用是玛雅数学体系中最为先进的做法,比欧洲早了8个世纪;玛雅人培植了诸如玉米、西红柿、南瓜等农作物。(3)消逝缘由:欧洲侵略者武力折服和掠夺财宝;欧洲殖民者宗教限制。12.“宏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像的,宏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知的,宏大的古老文明更是相亲的。2000多年前,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的文明之光就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汲取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加活力。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沟通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沟通、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动身,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摘编自《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结合中外古代史的有关学问,分析材料中关于中外文明的观点。(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解析: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材料“宏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像的,宏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知的,宏大的古老文明更是相亲的”可以得出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而且在相互交融中发展。论证可以从文明的种类,如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东西方文明等角度分析,可以从文明在沟通中相互借鉴和影响、中国的四大独创影响世界、印度佛教文明影响中国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答案:示例观点: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而且在相互交融(影响)中发展。分析:世界各国由于受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多样的)文明成果如东部的古代中华文明、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文明等;各文明中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