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天津市滨海高新区第一学校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滨海高新区第一学校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滨海高新区第一学校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滨海高新区第一学校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滨海高新区第一学校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天津市滨海高新区第一学校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一、选择题1.(2分)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遒劲(jìn)喧嚣(xiào)长途跋涉(shè) B.宛然(wǎn)琐屑(xuè)恹恹欲睡(yàn) C.茸毛(róng)俯瞰(kān)惟妙惟肖(xiāo) D.狼藉(jí)楠木(nán)络绎不绝(yì)2.(2分)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树木失去了根就会_____,江河失去了源头就会_____,灵魂失去了家园就会堕落。世界无限广阔,我们渴望到广阔的天地里去闯荡,但是请记住,一定不要_____了回家的路。拥有精神家园,才能获得精神的宁静。A.枯竭干涸失去 B.枯竭干旱迷失 C.枯萎干旱失去 D.枯萎干涸迷失3.(2分)下面句子中的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拿到试卷,王立同学对着那几道数学题冥思苦想,终于妙手偶得,有了答案。 B.只见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峰峦簇拥,怪石危立,宛若凝固的惊涛骇浪。 C.办案人员不仅要有细致缜密的分析能力,还要有不折不挠的精神,最终才能将违法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D.伴着迎春花在风中欢笑着舞蹈,2022的春天悄然到来,希望便开始在每一个人心中潜滋暗长。4.(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冬天在常人眼里是肃杀寂冷的,但在大师笔下,却美得高贵而深沉,充满韵味。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日□,就像婉约娴静的江南女子,举手投足间尽显风情□朱自清的《冬天》,描绘父亲为孩子夹豆腐的情景,洋溢着温馨和幸福□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A.《》;, B.“”,、 C.《》,、 D.“”;,5.(3分)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这两句写故乡之水对“我”依依不舍,万里相送,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这两句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体现了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其五)》)这两句写诗人身处“人境”却“无车马喧”的寂寞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官场的不甘心。 D.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这两句写词人感慨自己空有才华,正值战乱年代,诗词文章又有何用?这一句有嗟怨,有感慨。6.(8分)阅读《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一文,回答问题。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①雨后,我们常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味儿。这些清香从哪儿来呢?据专家研究,它来自土中一种叫“放线菌”的细菌。②土壤是种类繁多的细菌的乐园。在显微镜下,你会观察到这样一类与众不同的细菌:别的细菌多是圆形、椭圆形的,而它们看起来却是丝状的。那些丝状细菌有的像一棵树,树上有时还着“果实”,有的像一根草,仿佛还开着花,煞是好看。这类细菌生物学上统称为放线菌。③放线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所以你看到它长得像一棵树也好,一根草也罢,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那些奇形怪状的丝,是它的菌丝。菌丝覆盖了很大的空间,这对于寻找食物大有好处。放线菌能释放出﹣种化学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让我们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④为何雨后泥土的清香让感觉更明显呢?⑤因为放线菌是一种生命力强的细菌,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当土壤干旱的时候,它的菌丝就会在头部长出孢子。放线菌渐渐枯死后,留下的这些孢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又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⑥下雨时,雨水冲开了土壤,这些晴天时埋在土中的孢子长成的放就线菌随着空气中的小液滴四下弥漫。当它们被吸入鼻孔,我们就能感觉到一股泥土的滑香。土地干旱越久就有越多的放线菌孢子存在,所以雨后泥上的清香在久旱之后尤其明显。⑦放线菌的作用当然不只是让人闻到清香,它也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时至今天,人类已经发现了50000多种抗生素,其中就有4000多种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如链霉素就是从土壤中一种叫“灰色链线菌”的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四环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也都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⑧放线菌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如今,它们还是科学家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的便利材料。(1)下列表述,不属于放线菌作用的一项是A.让土壤的种类繁多B.散发清香C.生产抗生素D.制造味精,作为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的便利材料(2)下列对选文第⑦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举例子打比方B.举例子列数字C.列数字打比方D.打比方下定义(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以“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为题,采用问句的形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读者去探究事物的本质。B.第②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放线菌的形状大多是圆形、椭圆形的,并且还会开花,结果。C.第⑤自然段中加点的词“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所以不能删去。D.选文采用了逻辑顺序,主要分析了泥土散发清香的原因和放线菌的作用。7.(9分)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完成各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且九十且:将近B.出入之迂也迁:曲折,绕远C.与汝毕力平险毕:毕竟D.虽我之死虽:即使(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B.甚矣,汝之不惠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3)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中“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一句指出了愚公决心移山的主要原因。B.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众人响应,却遭到智叟的强烈反对和妻子的无情嘲笑。C.文章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坚强毅力和宏伟抱负。D.文章把愚公的大智大勇与智叟的鼠目寸光加以对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二、默写8.(7分)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1)树树皆秋色,。(王绩《野望》)(2)采菊东篱下,。(陶渊明《饮酒(其五)》)(3),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4)东风不与周郎便,。(杜牧《赤壁》)(5)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渔家做》)(6)杜甫的《春望》一诗中描写战事持续时间之长,表达诗人担忧、挂念家人的迫切心情的诗句是:,。三、文言文阅读9.(7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孝文①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②,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③。孝景④三年,吴楚反⑤。亚夫以中尉为太尉⑥,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⑦,难与争锋。愿以梁⑧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月余,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注释】①孝文:文帝,本名刘恒,谥号孝文皇帝。②缓急:指危急之事或发生变故之时。③车骑将军,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将军官名。④孝景:景帝,汉文帝刘恒之子,本名刘启,谥号孝景皇帝。⑤吴楚反:吴楚七国发动叛乱。⑥以中尉为太尉:以中尉身份代行太尉之职。⑦剽轻:凶悍轻捷。⑧梁:梁国。(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①孝文且崩时②上许之(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绝其粮道,乃可制。(3)结合选文和课文《周亚夫军细柳》,举例说明周亚夫是一个怎样的人。四、现代文阅读10.(15分)阅读《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一文,回答各题。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1)天气骤然变冷了,一只孤独的蜜蜂栖在窗台上。它一动也不动,一副冻僵了的样子。我推开窗户,原想室内的暖意一定会将它吸引进来。可是它仍无动于衷,只是微微地翘了两下翅膀,而后吃力地朝远方飞去。(2)我猜想,它应该是一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蜂。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它竟拒绝了一丝温暖的慰藉,毅然选择了远行。(3)一只蜜蜂飞过,竟悄然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4)很多年前,在我居住的村前,有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槐树林。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5)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从异乡赶来的放蜂人,在槐树林旁边搭起一个个小帐篷。那一排排蜂箱的四周,被舞动的群蜂围裹着,宛如一团团漂浮的彩云。那些蜜蜂们总是不知疲倦地飞进飞出,忙碌着采集花蜜。(6)当时,尽管我对那些蜂箱充满了好奇,可是嗡嗡嘤嘤的蜂群却令我望而生畏,只能远远地观望。有一次,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我的野蛮举动,被一位放蜂的老人发现了。他疾步赶过来,狠狠地呵斥了我一顿。之后,他蹲下身,捡起一只奄奄一息的蜜蜂放在手心。他的眼神溢满怜惜。过了许久,放蜂老人才把目光从那只蜜蜂的身上移开。他看着我,说话的声音轻了很多,“孩子,你看它们活得多么不容易啊。”我听了之后,惭愧地低下了头。但一直令我感到不解的是,放蜂老人养着数不清的蜜蜂,为什么会因为一只蜜蜂的意外死亡而伤心呢?这个谜,就像放蜂老人那充满怜惜的眼神,在我的内心久久挥之不去。(7)后来,村前的那片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盐滩和纵横交错的沟壑。从此,再也见不到那些远道而来放蜂的异乡人。(8)去年初夏的一天,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十梅庵森林公园观赏槐花。在山脚下,我们遇见一位放蜂的中年男子。当时,有几只蜜蜂不慎飞落到帐篷附近的一个小水洼里。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9)我在一旁看见了,有些不解地说:“你不怕被它们蛰伤吗?”他憨厚地一笑,而后幽默地说:“应该是它们害怕呀!你看,它们辛辛苦苦积攒的口粮,不是都被我剥夺了。”(10)随后,我与他攀谈起来。原来蜜蜂们虽然酿出了甘甜的蜜液,可是大多时候它们食用的却是兑了少许蜜液的清水。然而,它们从来不因此抱怨和偷懒。每一只蜜蜂在每一天都会尽心尽力地采蜜,一直到它们生命的终结。(11)放蜂人一年四季大都在外面奔波,一路追赶花期。有时候因为走得仓促,总会有些外出采蜜的蜜蜂,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蜂。(12)从此,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最终大都暴尸野外。它们的牺牲,只有放蜂人知道。因此,每一只蜜蜂都值得放蜂人爱惜。在守着它们的时候,放蜂人尽力不让每一个小生命受到伤害。(13)他说到这儿的时候,轻轻一抬手,将那几只翅膀已被吹干的蜜蜂放飞出去。他看着那几只小生灵,欢快地融入到前方的蜂群里,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14)他的神情,蓦然使我联想起许多年前那位放蜂的老人。刹那间,曾经压在我心里的谜团,悄然释放……(15)此刻,已经从回忆中走出的我,凝视着那一只流浪蜂飞去的方向,心头则充溢着一种久违的感动。它能否穿越这漫长的的寒意,寻找到花香四溢的家园?(作者矫友田,文章有删改。)(1)请按照时间先后,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并按照提示完成填空。情节一情节二情节三情节四线索多年前的槐花盛开时节为清楚蜜蜂如何采蜜②现在凝望着一只流浪蜂事件看到养蜂人和蜜蜂①用嘴吹干蜜蜂翅膀上的水渍③(2)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通过对放蜂人善待蜜蜂、怜惜蜜蜂的叙述,表现了蜜蜂酿蜜的艰辛和食蜜的稀少,抒发了对蜜蜂那种勤劳执着、无私奉献精神的钦佩之情。B.文章主要运用倒叙,看到一只深秋还在独飞的蜜蜂,想到了自己遭遇而悲伤、感慨。C.文中说“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其中“徒劳”在文段指白费心力,白费力气;表达了流浪蜂苦苦寻找家园,最终白费气力不能回到自己家园而心生怜惜之情。D.文章以物喻人,借辛勤酿蜜的蜜蜂,赞扬那些像蜜蜂一样勤劳执着、无私奉献的人。E.“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说明这只蜜蜂很独特,很坚强,主动乐观地探求回归之路。(4)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五、综合性学习11.(5分)综合性学习,某班开展了“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中一项任务是搜集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益处的相关材料,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则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互联网可以开阔视野,网络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乐趣。材料二:网络垃圾会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利用互联网发布不良信息,这些“垃圾”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弱化,心灵受到污染。材料三:互联网助力学生学习,网络资源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有问必答”“题库”“专题讲座”及各种典型题目有尽有,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材料四:互联网为交流提供便利,通过网络突破时空的制约,方便与其他同学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实现最大限度的交流。(1)以上四则材料中不属于互联网带给我们益处的一则材料是(2)请根据以上相关材料,概述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益处。12.(4分)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选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阅读这样美妙的经典是一场愉快的精神盛宴。 B.《昆虫记》之所以引人入胜,与法布尔独特的研究方法有关。 C.《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是英国作家法布尔花了足足15年时间写就的六卷本科普巨著。 D.《昆虫记》的魅力还源于高超的写作技巧。它行文活泼,语言诙谐,还常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读来情趣盎然。13.(4分)根据你对《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回答问题。甲: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都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乙: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1)甲段中的“他们”被埃德加•斯诺亲切地称为“”。(2)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六、作文14.(5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每个人难免有“不容易”的时候:有的不容易是外在因素带来的繁杂、艰辛、曲折……有的不容易来自内心的纠结、胆怯、难堪……做好一份职业不容易,兑现一份承诺不容易,改变一个习惯不容易;说声对不起不容易,站上领奖台不容易,有的不容易通过努力可以最终圆满,有的不容易竭尽所能也未必如愿。或许正在经历,或许已成过往,“不容易”带来的种种感悟与收获,值得珍藏。请以“真的不容易”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2)有真情实感;(3)诗歌、戏剧之外,文体不限;(4)不少于600字;(5)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地名、校名等信息。

2022-2023学年天津市滨海高新区第一学校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2分)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遒劲(jìn)喧嚣(xiào)长途跋涉(shè) B.宛然(wǎn)琐屑(xuè)恹恹欲睡(yàn) C.茸毛(róng)俯瞰(kān)惟妙惟肖(xiāo) D.狼藉(jí)楠木(nán)络绎不绝(yì)【分析】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字形。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解答】A.有误,“遒劲”的“劲”应读作“jìng”;“喧嚣”的“嚣”应读作“xiāo”。B.有误,“琐屑”的“屑”应读作“xiè”;“恹恹欲睡”的“恹”应读作“yān”。C.有误,“俯瞰”的“瞰”应读作“kàn”;“惟妙惟肖”的“肖”应读作“xiào”D.正确。故选:D。2.(2分)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树木失去了根就会_____,江河失去了源头就会_____,灵魂失去了家园就会堕落。世界无限广阔,我们渴望到广阔的天地里去闯荡,但是请记住,一定不要_____了回家的路。拥有精神家园,才能获得精神的宁静。A.枯竭干涸失去 B.枯竭干旱迷失 C.枯萎干旱失去 D.枯萎干涸迷失【分析】本题考查词义辨析。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解答】第一空,“枯竭”多形容水、能源等资源即将断绝。“枯萎”指因干枯而萎缩。树木失去了根,没有水分和营养物质,就会干枯萎缩,选用“枯萎”。第二空,“干旱”是因降水不足而土壤、气候干燥。“干涸”形容(河道、池塘等)没有水。江河失去了源头,显然就会“干涸”。第三空,“迷失”指弄不清(方向);走错(道路)。“失去”形容东西失去,一点没有留下。这里选用“迷失”与“回家的路”搭配。故选:D。3.(2分)下面句子中的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拿到试卷,王立同学对着那几道数学题冥思苦想,终于妙手偶得,有了答案。 B.只见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峰峦簇拥,怪石危立,宛若凝固的惊涛骇浪。 C.办案人员不仅要有细致缜密的分析能力,还要有不折不挠的精神,最终才能将违法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D.伴着迎春花在风中欢笑着舞蹈,2022的春天悄然到来,希望便开始在每一个人心中潜滋暗长。【分析】本题考查成语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A.有误,“妙手偶得”意思是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本句用于做数学题,用错对象。BCD.正确。故选:A。4.(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冬天在常人眼里是肃杀寂冷的,但在大师笔下,却美得高贵而深沉,充满韵味。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日□,就像婉约娴静的江南女子,举手投足间尽显风情□朱自清的《冬天》,描绘父亲为孩子夹豆腐的情景,洋溢着温馨和幸福□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A.《》;, B.“”,、 C.《》,、 D.“”;,【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解答】“江南的冬日”是郁达夫的作品用书名号;“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日》,就像婉约娴静的江南女子,举手投足间尽显风情”与“朱自清的《冬天》,描绘父亲为孩子夹豆腐的情景,洋溢着温馨和幸福”是并列的分句,第二空用分号;“洋溢着温馨和幸福”是句子中的一般性停顿,后面用逗号。故选:A。5.(3分)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这两句写故乡之水对“我”依依不舍,万里相送,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这两句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体现了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其五)》)这两句写诗人身处“人境”却“无车马喧”的寂寞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官场的不甘心。 D.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这两句写词人感慨自己空有才华,正值战乱年代,诗词文章又有何用?这一句有嗟怨,有感慨。【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解答】ABD.分析正确。C.有误,这两句诗写诗人身处“人境”却“无车马喧”,是指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淡泊尘世,想要远离喧嚣的思想感情。而非“寂寞”,更不是“对远离官场的不甘心”。故选:C。6.(8分)阅读《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一文,回答问题。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①雨后,我们常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味儿。这些清香从哪儿来呢?据专家研究,它来自土中一种叫“放线菌”的细菌。②土壤是种类繁多的细菌的乐园。在显微镜下,你会观察到这样一类与众不同的细菌:别的细菌多是圆形、椭圆形的,而它们看起来却是丝状的。那些丝状细菌有的像一棵树,树上有时还着“果实”,有的像一根草,仿佛还开着花,煞是好看。这类细菌生物学上统称为放线菌。③放线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所以你看到它长得像一棵树也好,一根草也罢,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那些奇形怪状的丝,是它的菌丝。菌丝覆盖了很大的空间,这对于寻找食物大有好处。放线菌能释放出﹣种化学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让我们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④为何雨后泥土的清香让感觉更明显呢?⑤因为放线菌是一种生命力强的细菌,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当土壤干旱的时候,它的菌丝就会在头部长出孢子。放线菌渐渐枯死后,留下的这些孢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又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⑥下雨时,雨水冲开了土壤,这些晴天时埋在土中的孢子长成的放就线菌随着空气中的小液滴四下弥漫。当它们被吸入鼻孔,我们就能感觉到一股泥土的滑香。土地干旱越久就有越多的放线菌孢子存在,所以雨后泥上的清香在久旱之后尤其明显。⑦放线菌的作用当然不只是让人闻到清香,它也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时至今天,人类已经发现了50000多种抗生素,其中就有4000多种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如链霉素就是从土壤中一种叫“灰色链线菌”的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四环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也都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⑧放线菌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如今,它们还是科学家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的便利材料。(1)下列表述,不属于放线菌作用的一项是AA.让土壤的种类繁多B.散发清香C.生产抗生素D.制造味精,作为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的便利材料(2)下列对选文第⑦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BA.举例子打比方B.举例子列数字C.列数字打比方D.打比方下定义(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选文以“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为题,采用问句的形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读者去探究事物的本质。B.第②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放线菌的形状大多是圆形、椭圆形的,并且还会开花,结果。C.第⑤自然段中加点的词“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所以不能删去。D.选文采用了逻辑顺序,主要分析了泥土散发清香的原因和放线菌的作用。【分析】文章首先由下雨后的清香味引出说明对象“放线菌”,接着介绍什么是放线菌,然后介绍放线菌能释放出一种化学学物质让我们闻到清香,再介绍雨后泥土的清香让人感受更明显的原因,最后说明放线菌的广泛用途。【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信息。依据文章第⑦⑧段中的“放线菌的作用当然不只是让人闻到清香,它也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放线菌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还是科学家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的便利材料”可知,“让土壤的种类繁多”不属于放线菌的作用。故选:A。(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画线句子举了链霉素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例子,运用了“5000”“4000”具体的数字,所以运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故选:B。(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ACD.正确;B.有误,根据第②段中“别的细菌多是圆形、椭圆形的,而它们看起来却是丝状的”“有的像一根草,仿佛还开着花,煞是好看”可以看出,放线菌的形状看起来却是丝状的,有的像一根草,仿佛还开着花。故选:B。答案:(1)A(2)B(3)B7.(9分)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完成各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年且九十且:将近B.出入之迂也迁:曲折,绕远C.与汝毕力平险毕:毕竟D.虽我之死虽:即使(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C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B.甚矣,汝之不惠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3)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选文中“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一句指出了愚公决心移山的主要原因。B.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众人响应,却遭到智叟的强烈反对和妻子的无情嘲笑。C.文章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坚强毅力和宏伟抱负。D.文章把愚公的大智大勇与智叟的鼠目寸光加以对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分析】【参考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ABD.正确;C.有误,吾与汝毕力平险: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毕:全、完全。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辨析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做好积累。A.句意: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反:同“返”,返回。B.句意:你真的太愚蠢了!惠:同“慧”,聪明。C.句意: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没有通假字。D.句意: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陇:同“垄”,垄断。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ACD.正确;B.有误,愚公的妻子没有对愚公进行无情的嘲笑,而是提出疑问,解决了移山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故选:B。答案:(1)C;(2)C;(3)B。二、默写8.(7分)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5)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做》)(6)杜甫的《春望》一诗中描写战事持续时间之长,表达诗人担忧、挂念家人的迫切心情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1)山山唯落晖(重点字:晖)(2)悠然见南山(3)黑云压城城欲摧(4)铜雀春深锁二乔(5)星河欲转千帆舞(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三、文言文阅读9.(7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孝文①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②,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③。孝景④三年,吴楚反⑤。亚夫以中尉为太尉⑥,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⑦,难与争锋。愿以梁⑧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月余,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注释】①孝文:文帝,本名刘恒,谥号孝文皇帝。②缓急:指危急之事或发生变故之时。③车骑将军,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将军官名。④孝景:景帝,汉文帝刘恒之子,本名刘启,谥号孝景皇帝。⑤吴楚反:吴楚七国发动叛乱。⑥以中尉为太尉:以中尉身份代行太尉之职。⑦剽轻:凶悍轻捷。⑧梁:梁国。(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①孝文且崩时将要②上许之答应、同意(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绝其粮道,乃可制。(3)结合选文和课文《周亚夫军细柳》,举例说明周亚夫是一个怎样的人。【分析】译文:文帝将要去世的时候,告诚太子说:“如果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担当领兵重任的。”文帝去世后,景帝授子周亚夫车骑将军的官职。景帝三年,吴、楚等七国叛乱。周亚夫由中尉升任太尉,领兵进攻打吴、楚叛军。于是周亚夫亲自请示皇帝说:“楚兵勇猛轻捷,很难与他们交战取胜。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景帝同意这个意见。太尉周亚夫把各路军队会合到荥阳之后,吴国叛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国形势危急,请求援救。而太尉却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深沟高垒守不出。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认为坚守有利,不肯去救。梁国上书报告景帝,景帝随即派使者诏令太尉救梁。太尉不遵从皇帝的诏令,坚守营垒仍不出兵,而是派遭轻骑兵由弓高侯等人率领去断绝吴、楚版军后方的粮道。吴国军队缺乏粮食,士兵饥饿,屡次挑战,可是汉军始终也不出来。夜里,汉军营中受惊,军内互相攻击扰乱,甚至闹到了太尉的营帐之下。太尉却始终静卧不起。时间不久,就恢复了安定。后来吴军朝汉军军营东南角奔来,太尉让人们注意防备西北。接着吴国精兵果然奔到了西北,但不能攻入。吴兵已经饿了,于是就撤退离去。太尉派精兵去追击,大败吴军。吴王濞抛弃了他的大军,与几千名精壮士卒逃跑,逃到江南丹徒自保。汉兵于是乘胜追击,完全俘虏了叛军,并使他们投降,又悬赏千金买吴王之头过了个多月,就有越人斩了吴王的头来报告。双方攻守一共只有三个月,吴、楚叛乱就被打败平定了。于是各将领都认为太尉的计谋是对的。【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文帝将要去世的时候。且,将要;②句意:景帝同意这个意见。许,答应、同意。(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绝,断。乃,才。句意: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3)本题考查对人物的理解。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分析。根据“楚兵剽轻,难与争锋”可以看出周亚夫知己知彼。根据“愿以梁委绝其粮道,乃可制”可以看出周亚夫有明确的战略部署。根据战争中当梁国遭受吴楚军队攻击时,周亚夫坚决不出兵救援,甚至违抗景帝的诏令;夜里发生了骚乱,一直抵达周亚夫的营帐前,他却不为所动等内容可以看出,周亚夫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答案:(1)①将要;②答应、同意。(2)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3)《周亚夫军细柳》中周亚夫治军有方,军纪严明,见皇帝不该军礼,说明他刚正不阿。本文中他知已知彼,对于战场形势有准确的预估;能够制定准确的战略部署,并且坚决执行;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军营发生骚乱,他却始终安卧不起。四、现代文阅读10.(15分)阅读《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一文,回答各题。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1)天气骤然变冷了,一只孤独的蜜蜂栖在窗台上。它一动也不动,一副冻僵了的样子。我推开窗户,原想室内的暖意一定会将它吸引进来。可是它仍无动于衷,只是微微地翘了两下翅膀,而后吃力地朝远方飞去。(2)我猜想,它应该是一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蜂。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它竟拒绝了一丝温暖的慰藉,毅然选择了远行。(3)一只蜜蜂飞过,竟悄然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4)很多年前,在我居住的村前,有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槐树林。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5)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从异乡赶来的放蜂人,在槐树林旁边搭起一个个小帐篷。那一排排蜂箱的四周,被舞动的群蜂围裹着,宛如一团团漂浮的彩云。那些蜜蜂们总是不知疲倦地飞进飞出,忙碌着采集花蜜。(6)当时,尽管我对那些蜂箱充满了好奇,可是嗡嗡嘤嘤的蜂群却令我望而生畏,只能远远地观望。有一次,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我的野蛮举动,被一位放蜂的老人发现了。他疾步赶过来,狠狠地呵斥了我一顿。之后,他蹲下身,捡起一只奄奄一息的蜜蜂放在手心。他的眼神溢满怜惜。过了许久,放蜂老人才把目光从那只蜜蜂的身上移开。他看着我,说话的声音轻了很多,“孩子,你看它们活得多么不容易啊。”我听了之后,惭愧地低下了头。但一直令我感到不解的是,放蜂老人养着数不清的蜜蜂,为什么会因为一只蜜蜂的意外死亡而伤心呢?这个谜,就像放蜂老人那充满怜惜的眼神,在我的内心久久挥之不去。(7)后来,村前的那片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盐滩和纵横交错的沟壑。从此,再也见不到那些远道而来放蜂的异乡人。(8)去年初夏的一天,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十梅庵森林公园观赏槐花。在山脚下,我们遇见一位放蜂的中年男子。当时,有几只蜜蜂不慎飞落到帐篷附近的一个小水洼里。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9)我在一旁看见了,有些不解地说:“你不怕被它们蛰伤吗?”他憨厚地一笑,而后幽默地说:“应该是它们害怕呀!你看,它们辛辛苦苦积攒的口粮,不是都被我剥夺了。”(10)随后,我与他攀谈起来。原来蜜蜂们虽然酿出了甘甜的蜜液,可是大多时候它们食用的却是兑了少许蜜液的清水。然而,它们从来不因此抱怨和偷懒。每一只蜜蜂在每一天都会尽心尽力地采蜜,一直到它们生命的终结。(11)放蜂人一年四季大都在外面奔波,一路追赶花期。有时候因为走得仓促,总会有些外出采蜜的蜜蜂,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蜂。(12)从此,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最终大都暴尸野外。它们的牺牲,只有放蜂人知道。因此,每一只蜜蜂都值得放蜂人爱惜。在守着它们的时候,放蜂人尽力不让每一个小生命受到伤害。(13)他说到这儿的时候,轻轻一抬手,将那几只翅膀已被吹干的蜜蜂放飞出去。他看着那几只小生灵,欢快地融入到前方的蜂群里,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14)他的神情,蓦然使我联想起许多年前那位放蜂的老人。刹那间,曾经压在我心里的谜团,悄然释放……(15)此刻,已经从回忆中走出的我,凝视着那一只流浪蜂飞去的方向,心头则充溢着一种久违的感动。它能否穿越这漫长的的寒意,寻找到花香四溢的家园?(作者矫友田,文章有删改。)(1)请按照时间先后,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并按照提示完成填空。情节一情节二情节三情节四线索多年前的槐花盛开时节为清楚蜜蜂如何采蜜②长大后遇到一位中年养蜂人现在凝望着一只流浪蜂事件看到养蜂人和蜜蜂①用柳条打蜜蜂用嘴吹干蜜蜂翅膀上的水渍③希望它寻到自己的家园(2)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EA.文章通过对放蜂人善待蜜蜂、怜惜蜜蜂的叙述,表现了蜜蜂酿蜜的艰辛和食蜜的稀少,抒发了对蜜蜂那种勤劳执着、无私奉献精神的钦佩之情。B.文章主要运用倒叙,看到一只深秋还在独飞的蜜蜂,想到了自己遭遇而悲伤、感慨。C.文中说“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其中“徒劳”在文段指白费心力,白费力气;表达了流浪蜂苦苦寻找家园,最终白费气力不能回到自己家园而心生怜惜之情。D.文章以物喻人,借辛勤酿蜜的蜜蜂,赞扬那些像蜜蜂一样勤劳执着、无私奉献的人。E.“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说明这只蜜蜂很独特,很坚强,主动乐观地探求回归之路。(4)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分析】文章段落结构:第1至3段写一只蜜蜂引起了“我”的回忆。第4至14段通过叙述两位放蜂人对蜜蜂爱护、保护的原因,写出了蜜蜂无私劳动、默默奉献的精神。第15段升华主题,进一步表达了对蜜蜂的钦佩之情。文章通过对放蜂人善待蜜蜂、怜惜蜜蜂的叙写,表现了蜜蜂酿蜜的艰辛和食蜜的稀少,本文的主题在于表达对蜜蜂勤劳执着、无私奉献精神的钦佩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事件内容概括。请按照时间先后,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并按照提示完成填空。第4﹣5段写多年前的槐花盛开时节,看到养蜂人和蜜蜂;第6段写“我”为看清楚蜜蜂如何采蜜,“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第8段,写去年初夏的一天,我们“遇见一位放蜂的中年男子”,他救了落在小水洼里的蜜蜂,并用嘴吹干蜜蜂翅膀上的水渍;第15段,写“我”现在凝望着一只流浪蜂,心头充满感动,希望它早日“寻找到花香四溢的家园”。(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画线句用“持”“捞”“放”“吹掉”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具体细致地描写了放蜂人解救蜜蜂的过程,表现了放蜂人对蜜蜂的怜惜、呵护与喜爱。(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ACD.正确;B.有误,第12段写道:“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最终大都暴尸野外。”可见,作者悲伤的不是自己的遭遇,而是蜜蜂的;E.有误,由第12段内容可以看出,流浪蜂在探求回归之路上,它们“做着徒劳的努力。最终大都暴尸野外”,因此,根本谈不上“乐观”。故选:BE。(4)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最后一段,写“我”由回忆回到现实,承接上文,凝望远飞的流浪蜂,回应了开头前三段“我”发现流浪蜂,想解救它,它却飞走了的内容,表达了“我”对流浪蜂的忧虑与祝福;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的完整结构模式。答案:(1)①用柳条打蜜蜂②长大后遇到一位中年养蜂人③希望它寻到自己的家园(2)运用动作(细节)描写,写出了放蜂人对蜜蜂的怜惜、呵护与喜爱。(3)BE(4)结构上,照应了前文。跟前三段构成了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承接上文,回到现实,凝望着流浪蜂,充满了对它的未来,对它的前途一种深深的忧虑。五、综合性学习11.(5分)综合性学习,某班开展了“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中一项任务是搜集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益处的相关材料,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则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互联网可以开阔视野,网络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乐趣。材料二:网络垃圾会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利用互联网发布不良信息,这些“垃圾”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弱化,心灵受到污染。材料三:互联网助力学生学习,网络资源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有问必答”“题库”“专题讲座”及各种典型题目有尽有,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材料四:互联网为交流提供便利,通过网络突破时空的制约,方便与其他同学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实现最大限度的交流。(1)以上四则材料中不属于互联网带给我们益处的一则材料是材料二(2)请根据以上相关材料,概述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益处。【分析】(1)本题考查材料探究。细读这四则材料可知,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介绍的是网络带给我们的好处。材料二说的是网络垃圾对学生的危害。所以材料二不属于互联网带给我们益处。(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材料一中的“互联网可以开阔视野”,材料三中的“互联网助力学生学习”,材料四中的“互联网为交流提供便利”可提炼作答。【解答】答案:(1)材料二(2)①互联网可以开阔视野;②互联网助力学生学习;③互联网为交流提供便利。12.(4分)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选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阅读这样美妙的经典是一场愉快的精神盛宴。 B.《昆虫记》之所以引人入胜,与法布尔独特的研究方法有关。 C.《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是英国作家法布尔花了足足15年时间写就的六卷本科普巨著。 D.《昆虫记》的魅力还源于高超的写作技巧。它行文活泼,语言诙谐,还常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读来情趣盎然。【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解答】ABD.正确。C.有误,法布尔是法国作家。故选:C。13.(4分)根据你对《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回答问题。甲: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都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乙: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1)甲段中的“他们”被埃德加•斯诺亲切地称为“红小鬼”。(2)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分析】《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的识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