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海市金山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上海市金山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上海市金山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上海市金山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上海市金山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海市金山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24分)1.(10分)默写。(1)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2),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3)蝉则千转不穷,。(吴均《与朱元思书》)(4)小文在翻看自己游玩的照片时发现了一张意境开阔的风景照,他想到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诗句“,”不由得希望能继续游历祖国的山水。2.(14分)阅读下面诗文,完成问题。【甲】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乙】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丙】送陈经秀才序(节选)欧阳修伊之流最清浅,水溅溅鸣石间。刺舟①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擉②鳖,可供膳羞。山两麓③浸流中,无岩崭颓怪盘绝④之险,而可以登高顾望。自长夏⑤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故人之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注】①刺舟:撑船。②擉:刺。③麓:山脚。④岩崭颓怪:山峰险峻危峭。盘绝:曲折难行。⑤长夏:泛指夏季。(1)【甲】诗作者是(人名),【乙】文作者陶弘景是(朝代)思想家。(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①四时俱备②登高顾望(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下列对丙文划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所以不会感到身体劳累,即使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满足。B.却不会感到身体的疲劳,即使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厌倦。C.却不会感到身体的劳累,虽然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满足。D.所以不会感到身体疲劳,虽然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厌倦。(5)从描写景物看,【甲】诗选择了①“”“”、乱花、浅草等早春时节的典型景物表达游湖的喜悦:【乙】文末提到了谢灵运,意蕴丰富,含蓄表达了作者②、等情感;三位作者都陶醉在自然美景中,可以用【丙】文中的句子③“”来形容他们的情感寄托和精神追求。二、现代文阅读(26分)3.(12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回忆我的母亲》(节选)①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1895)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②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③光绪三十四年(1908)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④从宣统元年(1909)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1919)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⑤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⑥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⑦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⑧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⑨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⑩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⑪愿母亲在地下安息!(1)请在第⑤段划线句括号内填上相应的词语A.还B.竟C.仍D.却(2)阅读选文第①—⑥自然段,根据下列表格内容完成填空。母亲经历的事情母亲的品质母亲遭遇退佃、搬家、天灾,但没有灰心,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烈了。①、爱憎分明②远见卓识母亲给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的作者许多慰勉。③母亲因为劳动惯了,即使作者把她接出来,还是选择回家继续劳动。热爱劳动(3)阅读文中⑦⑧段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4)请分析第⑨段划线句的作用。4.(14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热爱就像破冰船①那天要去莫干山,我下了高铁站一眼就看见一排三轮车夫中有个在阳光下眯缝着眼、翘着腿看书的中年人——他身体略后仰,脚蹬在车把手上,一手遮挡太阳一手举着书。正值午后,雇佣三轮车的人不多,大部分车夫都聚在一块儿打扑克牌。②我有些好奇,就拎着行李到了他面前。原以为他多半在看玄幻或通俗小说,却见他手里拿的是一本《百年孤独》。这本书深奥又魔幻,而这个看书的中年车夫却如入无我之境!我当即决定,就坐他的车去山腰上的民宿。③一路上与之攀谈,才知他姓赵,原是当地一家造纸厂负责宣传的小领导。后来造纸厂突然倒闭,他45岁的年纪失了业,一时找不到能发挥专长的工作,便做了三轮车夫。④从西装革履的小领导到风里雨里蹬三轮车,说心里落差不大,那是谎话。⑤一天老赵跟妻子诉苦说,三轮车夫们聚在一起打牌、吹牛,让他感觉格格不入。妻子就提议:“你过去买了这么多书没时间看,不如拿去,等客人的空隙看看。天天往来景区呼吸负氧离子,就当有时间郊游了。蹬三轮还省下了去健身房的钱……”⑥见他若有所思,妻子继续开导:人这一辈子,都会经历些风霜雨雪。不管什么环境,就把自己当成一艘破冰船,在遭遇冰封时依旧走出自己的路。老赵听进去了妻子的话,再等客人时,就自然而然地打开一本书……⑦通往民宿的最后一段路,是山腰上陡峭的台阶。老赵主动为我拎箱子,并兴致盎然地背诵起了《百年孤独》那个著名的开头:“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山谷里回荡着鸟语花香、竹鸡的叫唤、万顷翠竹的浪涛。⑧这个萍水相逢的中年人,让我想起了家里楼下开着五金材料店的老张。他也是因为任职的精密仪表厂关闭开始自谋职业的。⑨一个傍晚,老张来我家换装新水龙头。看到我书桌上一张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雷的独奏唱片时,他忽然惊讶道:“你也听杜普雷?得空到我店里,听听我的黑胶。”⑩我才知道,在那间仅12平米的小店里,充斥着各种金属管道、金属配件的深处约一平米的旮旯有张小木桌,上面端端正正放着一部唱机,靠墙的小书架上像书本一样立起来存放的,就是老张多年来积攒的黑胶唱片。我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张张唱片,打量封套:小丑假面舞会,西班牙狂想曲,阿佩乔尼奏鸣曲,月光奏鸣曲,杜普雷的大提琴协奏曲……应有尽有。即便同一份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在他的收藏中就有旋律、层次的演奏版本以及弓法、刚劲精准的演奏版本。老张诙谐地形容:“前者像茅台,后者像威士忌,很难说哪一种听起来更过瘾。”⑪老张会选在黄昏时分顾客们都忙着回家做饭的空当,取出一张播放。唱针流转,数不清的色彩渲染与光影过渡,音乐让冷硬无趣的店铺和寻常的市井人生,变得温暖多情。⑫偶尔也有家中物件出了故障的客人匆匆赶来,要买一截管子、一个不锈钢三通或者一个疏通管道的镢头,老张这时会立刻把唱针拿起来搁放一边,回到琐碎的生意中。⑬他收集了很多现场版本的黑胶唱片,比录音棚里灌制的有更多即兴成分,但感情更为浓郁。记得一次准备出门去帮人疏通管道的老张,忽然回过头来,手上意犹未尽地打了个拍子,那正是刚刚播放的小提琴协奏曲独有的节拍。彼时的老张,脸上微荡着一种幸福的神情,着实令人难忘。正是那些音乐铸就了他人生中的破冰船,让他从曾经冰封的谋生环境中蹚出一条路,越走越顺畅,越走越昂扬。(有改动)(1)根据文意,第⑩段横线处应填的词语依次是A.柔和丰富锐利B.柔和锐利丰富C.丰富柔和锐利D.丰富锐利柔和(2)根据表格提示,完成填写。人物困境表现事件一老赵造纸厂倒闭,中年失业找不到合适工作①事件二老张②经营五金材料店,利用空当听唱片,享受幸福人生。(3)下列对第⑦段划线句的分析有误的是A.背诵《百年孤独》开头的内容与前文他投入地阅读此书相照应。B.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老赵主动积极、充满活力的样子。C.人物的言行,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出老赵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D.《百年孤独》开头的内容与老赵的经历契合,表现作者对老赵的赞赏。(4)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三、综合运用(10分)5.(3分)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纪实性作品。 B.《红星照耀中国》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所见所闻。 C.全书以工农红军的行踪为线索,融入强烈的主观情感,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发展。 D.对于农民类小人物,作品既表现他们身上崇高的精神品质,也写出他们一些未改的旧习。6.(4分)根据你对《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填写表格。人物故事他在湖南长沙师范学校学习。因常买书、买报被,父亲责骂,从1911年到1927年上井冈山为止,从没间断过阅读北京、上海、湖南的日报。他身材魁梧,像老虎那样强悍,从不知疲倦。他非常喜欢马,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领袖,他承袭了他的威望,他能言善辩,能把死人说活。他清瘦身形,中等个子,留着中国人不常见的浓密黑髯,眼睛大而深邃,热情洋溢。他头脑冷静,善于推理,是红色中国的外交第一人。他的名字听起来格外响亮,他在军事上统领红军全军,在军事战略理论方面以及战术层次方面,没有人能与他媲美人物姓名①②③④7.(3分)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预言“红色革命必将胜利”,请结合下面三则材料,分析斯诺提出这个预言的依据。[材料一]朱德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材料二]“红军对我们很好,我们从来没有挨过打,”“老表”说,“这里大家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红军打地主和白匪,红军是抗日的。这样的军队怎么会有人不喜欢呢?”[材料三]《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四、作文(40分)8.(40分)作文。同学们,在人生的漫长旅程中,我们都在不断成长。在成长的道路上,总有一些人如同明亮的灯塔,引领我们前行。请你以“成长的引路人”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要求:①体裁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24-2025学年上海市金山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文言文阅读(24分)1.(10分)默写。(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吴均《与朱元思书》)(4)小文在翻看自己游玩的照片时发现了一张意境开阔的风景照,他想到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不由得希望能继续游历祖国的山水。【解答】答案:(1)长河落日圆(2)老骥伏枥(注意“骥”“枥”的书写)(3)猿则百叫无绝(注意“猿”的书写)(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注意“荒”的书写)2.(14分)阅读下面诗文,完成问题。【甲】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乙】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丙】送陈经秀才序(节选)欧阳修伊之流最清浅,水溅溅鸣石间。刺舟①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擉②鳖,可供膳羞。山两麓③浸流中,无岩崭颓怪盘绝④之险,而可以登高顾望。自长夏⑤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故人之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注】①刺舟:撑船。②擉:刺。③麓:山脚。④岩崭颓怪:山峰险峻危峭。盘绝:曲折难行。⑤长夏:泛指夏季。(1)【甲】诗作者是白居易(人名),【乙】文作者陶弘景是南北朝(朝代)思想家。(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①四时俱备都②登高顾望回头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下列对丙文划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A.所以不会感到身体劳累,即使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满足。B.却不会感到身体的疲劳,即使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厌倦。C.却不会感到身体的劳累,虽然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满足。D.所以不会感到身体疲劳,虽然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厌倦。(5)从描写景物看,【甲】诗选择了①“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早春时节的典型景物表达游湖的喜悦:【乙】文末提到了谢灵运,意蕴丰富,含蓄表达了作者②钦慕、自豪等情感;三位作者都陶醉在自然美景中,可以用【丙】文中的句子③“欣然得山水之乐”来形容他们的情感寄托和精神追求。【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时要根据平时的积累来准确回答。《钱塘湖春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送陈经秀才序》作者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自号六一居士。(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①句意为:四季常存。俱:都。②句意为:因而可以登高四处眺望。顾:回头看。(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复,再;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句意: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而,表示转折;劳,疲劳;厌,厌倦。句意为:却不会感到身体的疲劳,即使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厌倦。故选:B。(5)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写作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甲诗选择了具有早春特色的景物,如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来表达游湖的喜悦之情;丙文不仅描写了可赏之美景,还写到了“刺舟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擉鳖,可供膳羞”等游玩的快乐。乙文末提到“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既表达了了作者对谢灵运能欣赏山水的钦慕之情,也表达了自己能与谢灵运比肩的自得之意,同时也为世人不能欣赏美丽的山水自然而感到惋惜。丙文中作者即使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厌倦,是因为他“欣然得山水之乐”。答案:(1)白居易南北朝(2)①都;②回头看。(3)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4)B(5)早莺新燕钦慕(追慕、追随)自豪(自得、自诩)欣然得山水之乐二、现代文阅读(26分)3.(12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回忆我的母亲》(节选)①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1895)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②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③光绪三十四年(1908)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④从宣统元年(1909)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1919)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⑤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⑥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⑦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⑧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⑨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⑩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⑪愿母亲在地下安息!(1)请在第⑤段划线句括号内填上相应的词语BA.还B.竟C.仍D.却(2)阅读选文第①—⑥自然段,根据下列表格内容完成填空。母亲经历的事情母亲的品质母亲遭遇退佃、搬家、天灾,但没有灰心,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烈了。①坚强不屈、爱憎分明②母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远见卓识母亲给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的作者许多慰勉。③理解和支持母亲因为劳动惯了,即使作者把她接出来,还是选择回家继续劳动。热爱劳动(3)阅读文中⑦⑧段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4)请分析第⑨段划线句的作用。【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选择。根据《回忆我的母亲》原文和语境可知,这里应选用表示出乎意料意思的词语来突出作者的遗憾和悲痛之情。选择“竟”。故选:B。(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和人物形象分析。结合文章语句“母亲遭遇退佃、搬家、天灾,但没有灰心,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烈了”可概括①为:坚强不屈、爱憎分明;结合文章语句“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可概括②为:母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结合文章语句“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可概括③为:理解和支持。(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教会“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使“我”在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不再感到困难。母亲给了“我”一个强健的身体和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未感到劳累。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走上革命的道路。(4)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去世的深切哀痛,无法弥补失去母亲的遗憾。通过强调母亲的平凡和伟大,进一步突出了普通劳动人民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这句话承上启下,既总结了母亲的一生,又引出下文作者对如何报答母亲深恩的思考和承诺。答案:(1)B(2)①坚强不屈②母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③理解和支持(3)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使“我”在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不再感到困难。母亲给了“我”强健的身体和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未感到劳累。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的品质和行动使“我”认识到,这种知识和意志是最宝贵的财产。(4)情感表达:表达了对母亲去世的深切哀痛。主题深化:突出了普通劳动人民的伟大。结构衔接:承上启下,总结母亲一生,引出下文对如何报答母亲深恩的思考。4.(14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热爱就像破冰船①那天要去莫干山,我下了高铁站一眼就看见一排三轮车夫中有个在阳光下眯缝着眼、翘着腿看书的中年人——他身体略后仰,脚蹬在车把手上,一手遮挡太阳一手举着书。正值午后,雇佣三轮车的人不多,大部分车夫都聚在一块儿打扑克牌。②我有些好奇,就拎着行李到了他面前。原以为他多半在看玄幻或通俗小说,却见他手里拿的是一本《百年孤独》。这本书深奥又魔幻,而这个看书的中年车夫却如入无我之境!我当即决定,就坐他的车去山腰上的民宿。③一路上与之攀谈,才知他姓赵,原是当地一家造纸厂负责宣传的小领导。后来造纸厂突然倒闭,他45岁的年纪失了业,一时找不到能发挥专长的工作,便做了三轮车夫。④从西装革履的小领导到风里雨里蹬三轮车,说心里落差不大,那是谎话。⑤一天老赵跟妻子诉苦说,三轮车夫们聚在一起打牌、吹牛,让他感觉格格不入。妻子就提议:“你过去买了这么多书没时间看,不如拿去,等客人的空隙看看。天天往来景区呼吸负氧离子,就当有时间郊游了。蹬三轮还省下了去健身房的钱……”⑥见他若有所思,妻子继续开导:人这一辈子,都会经历些风霜雨雪。不管什么环境,就把自己当成一艘破冰船,在遭遇冰封时依旧走出自己的路。老赵听进去了妻子的话,再等客人时,就自然而然地打开一本书……⑦通往民宿的最后一段路,是山腰上陡峭的台阶。老赵主动为我拎箱子,并兴致盎然地背诵起了《百年孤独》那个著名的开头:“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山谷里回荡着鸟语花香、竹鸡的叫唤、万顷翠竹的浪涛。⑧这个萍水相逢的中年人,让我想起了家里楼下开着五金材料店的老张。他也是因为任职的精密仪表厂关闭开始自谋职业的。⑨一个傍晚,老张来我家换装新水龙头。看到我书桌上一张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雷的独奏唱片时,他忽然惊讶道:“你也听杜普雷?得空到我店里,听听我的黑胶。”⑩我才知道,在那间仅12平米的小店里,充斥着各种金属管道、金属配件的深处约一平米的旮旯有张小木桌,上面端端正正放着一部唱机,靠墙的小书架上像书本一样立起来存放的,就是老张多年来积攒的黑胶唱片。我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张张唱片,打量封套:小丑假面舞会,西班牙狂想曲,阿佩乔尼奏鸣曲,月光奏鸣曲,杜普雷的大提琴协奏曲……应有尽有。即便同一份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在他的收藏中就有旋律、层次的演奏版本以及弓法、刚劲精准的演奏版本。老张诙谐地形容:“前者像茅台,后者像威士忌,很难说哪一种听起来更过瘾。”⑪老张会选在黄昏时分顾客们都忙着回家做饭的空当,取出一张播放。唱针流转,数不清的色彩渲染与光影过渡,音乐让冷硬无趣的店铺和寻常的市井人生,变得温暖多情。⑫偶尔也有家中物件出了故障的客人匆匆赶来,要买一截管子、一个不锈钢三通或者一个疏通管道的镢头,老张这时会立刻把唱针拿起来搁放一边,回到琐碎的生意中。⑬他收集了很多现场版本的黑胶唱片,比录音棚里灌制的有更多即兴成分,但感情更为浓郁。记得一次准备出门去帮人疏通管道的老张,忽然回过头来,手上意犹未尽地打了个拍子,那正是刚刚播放的小提琴协奏曲独有的节拍。彼时的老张,脸上微荡着一种幸福的神情,着实令人难忘。正是那些音乐铸就了他人生中的破冰船,让他从曾经冰封的谋生环境中蹚出一条路,越走越顺畅,越走越昂扬。(有改动)(1)根据文意,第⑩段横线处应填的词语依次是AA.柔和丰富锐利B.柔和锐利丰富C.丰富柔和锐利D.丰富锐利柔和(2)根据表格提示,完成填写。人物困境表现事件一老赵造纸厂倒闭,中年失业找不到合适工作①做三轮车夫,利用闲暇看书,走出人生困境事件二老张②精密仪表厂关闭,只能自谋职业经营五金材料店,利用空当听唱片,享受幸福人生。(3)下列对第⑦段划线句的分析有误的是DA.背诵《百年孤独》开头的内容与前文他投入地阅读此书相照应。B.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老赵主动积极、充满活力的样子。C.人物的言行,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出老赵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D.《百年孤独》开头的内容与老赵的经历契合,表现作者对老赵的赞赏。(4)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运用。根据语境“即便同一份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刚劲精准的演奏版本”可知,第一空形容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旋律特点,应选用“柔和”,第二空表现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的层次多样的特点,应选用“丰富”,第三空形容弓法的特点,应选用“锐利”。故选:A。(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①根据提示“老赵”“造纸厂倒闭,中年失业找不到合适工作”和关键句“后来造纸厂突然倒闭,他45岁的年纪失了业,一时找不到能发挥专长的工作,便做了三轮车夫”“老赵听进去了妻子的话,再等客人时,就自然而然地打开一本书”,可概括为:做三轮车夫,利用闲暇看书,走出人生困境。②根据提示“经营五金材料店,利用空当听唱片,享受幸福人生”和关键句“这个萍水相逢的中年人,让我想起了家里楼下开着五金材料店的老张。他也是因为任职的精密仪表厂关闭开始自谋职业的”可知,答案为:②精密仪表厂关闭,只能自谋职业。(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ABC.正确;D.有误,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赵为我拎箱子以及背诵名著开头时主动积极、充满活力的样子,表现出老赵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背诵《百年孤独》开头的内容与前文他投入地阅读此书相照应。故选:D。(4)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解答本题,可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三方面入手。本文记叙了两个励志故事:老赵造纸厂倒闭,中年失业找不到合适工作,做三轮车夫,利用闲暇看书,走出人生困境;老张精密仪表厂关闭,只能自谋职业,经营五金材料店,利用空当听唱片,享受幸福人生。根据本文的主要内容可知,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冰”指的是人生困境,“破冰船”指的是突围人生困境的一种手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事物的热爱在帮助个人突破困境时起到的重要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赞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标题也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文中老赵和老张的人生经历是对标题的诠释,第⑥段妻子的劝解以及文末老张的话语均与标题相呼应。答案:(1)A(2)①做三轮车夫,利用闲暇看书,走出人生困境;②精密仪表厂关闭,只能自谋职业。(3)D(4)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冰”指的是人生困境,“破冰船”指的是突围人生困境的一种手段,标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事物的热爱在帮助个人突破困境时起到的重要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赞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标题也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文中老赵和老张的人生经历是对标题的诠释,第⑥段妻子的劝解以及文末老张的话语均与标题相呼应。三、综合运用(10分)5.(3分)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纪实性作品。 B.《红星照耀中国》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所见所闻。 C.全书以工农红军的行踪为线索,融入强烈的主观情感,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发展。 D.对于农民类小人物,作品既表现他们身上崇高的精神品质,也写出他们一些未改的旧习。【解答】ABD.正确;C.有误,全书以工农红军的行踪为线索,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缓缓揭开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神秘面纱,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融入强烈的主观情感”表述有误。故选:C。6.(4分)根据你对《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填写表格。人物故事他在湖南长沙师范学校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