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下)(解析版)-A4_第1页
溶解度(下)(解析版)-A4_第2页
溶解度(下)(解析版)-A4_第3页
溶解度(下)(解析版)-A4_第4页
溶解度(下)(解析版)-A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下)第2课时溶解度板块导航01/学习目标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02/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03/知识导学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04/效果检测课堂自我检测,发现知识盲点05/问题探究探究重点难点,突破学习任务06/分层训练课后训练巩固,提升能力素养1.理解溶解度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之比是定值。2.学会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学会利用溶解度曲线处理数据。3.知道影响溶解度的因素,能利用气体溶解度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重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难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绝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是有限度的,化学上用溶解度表示这种溶解的限度。一、固体溶解度(S)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一定量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1)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在水中的溶解度。(2)固体溶解度定义中的“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固体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只有指明温度,溶解度才有意义。②标准:100g溶剂,固体物质的溶解量随溶剂量的增大而增大,限度100g溶剂的量便于统一标准后比较。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只有达到最大溶解量时才是确定的值。④单位:为克,溶解度其实就是溶质的质量,是在特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下的溶质质量。2.溶解度的意义以“20℃时,氯化钠溶解度为36g”为例(1)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即达饱和)36gNaCl。(2)在20℃时,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形成饱和溶液。(3)在20℃时,要完全溶解36g氯化钠,最少需要水100g。(4)在20℃时,136g氯化钠溶液中有100g水,36g氯化钠。【名师点拨】通过溶解度可得该温度下该物质的任何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的质量比是一个固定的比值: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质量比为S:100:(S+100)。3.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1)溶解性是表示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是物理性质。溶解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3)溶解性是根据20℃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划分的。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20℃时溶解度>10g1~10g0.01g~1g<0.01g二者关系图4.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列表法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2)曲线法: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绘制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1\*GB3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的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2\*GB3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的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3\*GB3③两条曲线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4\*GB3④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溶液是不饱和溶液。=5\*GB3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溶液是饱和溶液且与固体溶质共存。(4)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A.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图像是“陡升型”曲线,如硝酸钾。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图像是“缓升型”曲线,如氯化钠。C.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图像是“下降型”曲线,如氢氧化钙。(5)溶解度曲线的应用①查阅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②知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③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④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怎么制得某温度下的饱和溶液;⑤确定分离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方法。5.对溶解度曲线的认识以右下图为例:(1)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A点:表示20o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90g。B点:表示70oC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60g。(2)曲线以上的区域:表示对应温度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且溶液中有溶质剩余C点:表示20oC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且有固体剩余。(3)曲线以下的区域:表示对应温度下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D点:表示20oC时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4)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该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E点:表示70oC时硝酸钾和硝酸钠的溶解度相同,都为140g。(5)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右上图中各点的硝酸钠溶液的转化:D→A:加硝酸钠或恒温蒸发水使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C→A:加水使饱和溶液中多余的固体溶解恰好变成饱和溶液;A→D:加水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C→E:升温使不饱和溶液恰好形成饱和溶液;(6)物质结晶的方法①溶解度曲线呈“陡升型”的物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或降温结晶)。如:硝酸钾、硝酸铵、硝酸钠等。②溶解度曲线呈“缓升型”的物质:蒸发结晶。如:氯化钠。(7)利用结晶法提纯物质根据要提纯的物质的溶解度确定结晶方法提纯,同时杂质被除去。=1\*GB3①除去硝酸钾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钠:冷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将混合物溶解于适量的水中,加热蒸发一部分水,制成高温下饱和或接近饱和的溶液,降温,析出大量固体后过滤,少量冷水洗涤,得到较纯的硝酸钾晶体。=2\*GB3②除去氯化钠中混有的少量硝酸钾:蒸发结晶将混合物溶解于适量的水中,加热蒸发大量的水让绝大部分氯化钠结晶析出,再趁热过滤,得到较纯的氯化钠晶体。【易错提醒】结晶法除杂后,过滤后的溶液中一定含义是析出晶体后的饱和溶液。故结晶法提纯物质是有一定量损耗的。二、气体的溶解度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2.气体溶解度概念中的四要素:(1)条件: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2)标准:1体积水(3)状态:达到饱和状态(4)单位:体积3.气体溶解度概念理解: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表示在压强为101KPa和0℃时,1体积水最多能溶解0.049体积的氧气。【易错提醒】1.气体溶解度的条件中一定有压强2.气体溶解度没有单位,只要溶质和溶剂的体积单位一致即可。4.影响因素:(1)内因:溶质(气体)和溶剂的性质(种类)(2)外因:①压强:气体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增大。②温度: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5.用气体溶解度的知识来解释现象(1)烧开水,当水未开时,水中常有气泡冒出的原因:温度升高,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2)天气闷热时,鱼塘里的鱼总是接近水面游动的原因:气温升高,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水中溶解的氧气少了;(3)喝汽水后易打嗝的原因:汽水到胃中后温度升高,溶解在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因溶解度减小而逸出;(4)夏天打开汽水瓶,有大量气泡冒出的原因:压强减小,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度减小,会有大量气体涌出。1.判断题(1)某物质的溶解度就是该物质在100g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2)20℃时,把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里,形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3)20℃时100g水可溶解30gNaCl,说明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0g()(4)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5)在温度不变时,溶剂量越多,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越大()(6)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随水的质量改变而改变()(7)在室温为20℃时,将1.5g某物质溶于10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该物质属可溶物()(8)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相等()(9)t1℃时,10克硝酸钾可溶解在水里配成饱和溶液,所以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0克()(10)在一定温度下,溶质A的溶解度为SAg,溶质B的溶解度为SBg。已知SA>SB,此温度下,相同质量的A和B的饱和溶液,A溶液的溶剂量小于B溶液里的溶剂量()(11)20℃时,把20g硝酸钾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g()(1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GB3①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5克()=2\*GB3②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乙>丙()=3\*GB3③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为丙>乙>甲()(13)60℃时,50克水中溶解55克硝酸钾恰好饱和,则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55克()(14)温度升高时,硝酸钾在一定量的水中所能溶解的量也增大。()(15)增加溶剂或者溶质可以增加物质的溶解度。()(16)在20℃时,分别把10克食盐和10克蔗糖放入50克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在20℃时,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相同()(17)物质的溶解度只与物质的性质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18)大多数固体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气体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19)某温度下一定量的硝酸钾溶液,若将该溶液恒温蒸发掉20g水,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若在原溶液中加入6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仍有2g不溶解。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g()(20)20℃溶解度为20g的M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5()(21)Ca(OH)2的溶解度:20℃<60℃()【答案】(1)×(2)√(3)×(4)(5)×(6)√(7)√(8)×(9)×(10)√(11)×(12)=1\*GB3①×=2\*GB3②×=3\*GB3③√(13)×(14)√(15)×(16)×(17)×(18)√(19)√(20)√(21)×2.在t℃时,将一定质量的某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分成等质量的A、B两份。在恒温下,将A溶液蒸发掉5克水,析出1克晶体;在恒温下,将B溶液蒸发掉10克水,析出3克晶体。则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答案】40g/40克【详解】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指在该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在t℃时,将一定质量的某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分成等质量的A、B两份。在恒温下,将A溶液蒸发掉5g水,析出1g晶体;在恒温下,将B溶液蒸发掉10g水,析出3g晶体,在析出1g晶体后的溶液属于饱和溶液,即将饱和溶液蒸发5g水,析出晶体:3g-1g=2g,所以该温度下,5水中最多溶解2g硝酸钾,那么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40g硝酸钾,所以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0g。3.由表可知,在℃至℃范围内的某一温度下,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S)相同,S的取值范围是。温度/℃102030405060溶解度20.931.645.863.985.511035.836.036.336.637.037.3【答案】2030【详解】由表中数据可知,20℃时,溶解度:氯化钠>硝酸钾,30℃时,溶解度:氯化钠<硝酸钾,故在20℃至30℃范围内的某一温度下,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同,该溶解度的取值范围为:36.0g<S<36.3g。4.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0℃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用“>”连接)(2)P点表示的含义是。(3)t2℃时,将60g甲物质加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g。(4)若要让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简单且可靠的方法是;如果采用改变温度的方法,则需要。(5)若甲中混有少量乙,可用方法提纯甲。【答案】(1)丙>乙>甲(2)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150(4)向溶液中加入乙降低温度(5)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详解】(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0℃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丙>乙>甲;(2)曲线中交点表示该温度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P点表示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50g,将60g甲物质加到100g水中,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充分溶解后,只能溶解50g甲物质,所得溶液的质量=100g+50g=150g;(4)若要让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简单且可靠的方法是向溶液中加入乙;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乙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如果采用改变温度的方法,则需要降低温度;(5)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甲中混有少量乙,常采用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5.炎炎夏日,来瓶“冰镇可乐”很是舒爽。(1)打开“可乐”瓶盖,瓶内会出现大量气泡,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的关系是;(2)喝了“可乐”常会打嗝,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是。【答案】(1)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2)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详解】(1)打开“可乐”瓶盖,瓶内压强减小,会出现大量气泡,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的关系是: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2)喝了“可乐”常会打嗝,是人的体温使二氧化碳散逸出来,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是: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6.如图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1)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的是;(2)t℃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填最简比);(3)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硝酸钾,提纯氯化钠采用的方法是。【答案】(1)氯化钠/NaCl(2)11:10(3)蒸发溶剂【详解】(1)据图可知:两种物质中,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2)t℃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110g:100g=11:10。(3)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硝酸钾,提纯氯化钠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问题一固体溶解度【典例1】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A.6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110gB.60℃时,21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硝酸钾110gC.60℃时,硝酸钾溶液中硝酸钾与水的质量比为110∶100D.60℃时,将110g硝酸钾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答案】C【详解】A、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含义是6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110g,故选项说法正确;B、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含义是6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110g,即21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硝酸钾110g,故选项说法正确;C、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含义是6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110g,即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而不是硝酸钾溶液)中硝酸钾与水的质量比为110:100,故选项说法错误;D、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含义是60℃时,将110g硝酸钾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解题必备】1.固体的溶解度: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2.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3.溶解度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表示: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4.通过溶解度可得该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的质量比。假设某温度下,某溶质的溶解度为Sg,则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质量比为S:100:(S+100)。【变式1-1】在某温度下,将10g饱和硝酸钾溶液蒸干,得到2g硝酸钾,则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A.10g B.20g C.50g D.25g【答案】D【详解】在某温度下,将10g饱和硝酸钾溶液蒸干,得到2g硝酸钾,即该温度下,1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2g,溶剂质量为:10g-2g=8g,设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x,则,x=25g。故选D。【变式1-2】一定温度下,将某硝酸钾溶液蒸发掉100g水,无晶体析出,再蒸发掉100g水,析出15g硝酸钾。此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A.一定等于15g B.一定不等于15gC.小于或等于15g D.大于或等于15g【答案】D【详解】一定温度下,将某硝酸钾溶液蒸发掉100g水,无晶体析出,此时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则再蒸发100g水,析出15g硝酸钾,则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5g;一定温度下,将某硝酸钾溶液蒸发掉100g水,无晶体析出,此时的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则再蒸发100g水,析出15g硝酸钾,需要先蒸发一部分水形成饱和溶液,再蒸发水才能析出15g晶体,说明析出15g晶体需要水的质量小于100g,故此时的100g水中溶解硝酸钾形成饱和溶液时需要硝酸钾的质量大于15g,即溶解度大于15g;综上,此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大于或等于15g,故选D。►问题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典例2】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将甲和乙的饱和溶液由降至时,甲析出的固体更多C.时,将的固体乙放入的水中可以得到的溶液D.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是【答案】D【详解】A、溶解度比较,应指明温度,否则无法比较,不符合题意;B、将甲和乙的饱和溶液由50℃降至40℃,降温后,甲、乙的溶解度均减小,均有溶质析出,但是溶液的质量未知,析出固体的质量无法比较,不符合题意;C、由图可知,40℃时,乙的溶解度为40g,该温度下,将25g的固体乙放入50g的水中,只能溶解20g,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0g+50g=70g,不符合题意;D、由图可知,50℃时,甲的溶解度为60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60g甲,则50℃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是:60g:100g=3:5,符合题意。故选D。【解题必备】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的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的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③两条曲线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④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溶液是不饱和溶液。2.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称之为“陡升型”,如KNO3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平”,称之为“缓升型”,如NaCl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称之为“下降型”,如Ca(OH)2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①查阅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②知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③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④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怎么制得某温度下的饱和溶液;⑤确定分离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方法。【变式2-1】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解度甲>乙>丙B.t℃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丙>乙>甲C.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可通过蒸发结晶提纯甲D.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可通过降低温度达到饱和【答案】B【详解】A、据图可知,t℃时溶解度甲>乙>丙。比较溶解度大小必须指明温度。A不正确;B、据图可知,t℃时溶解度甲>乙>丙。则t℃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丙>乙>甲。B正确;C、据图可知,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所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可通过降温结晶提纯甲。C不正确;D、据图可知,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可通过升高温度达到饱和。D不正确。综上所述:选择B。【变式2-2】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g。(2)3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3)40℃时,有一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可采取(任写一种)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溶液。(4)50℃时,将40g乙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若甲中含有少量的乙,采用结晶的方法来提纯甲。【答案】(1)40(2)乙>甲>丙(3)降低温度、增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4)70g(5)降温【详解】(1)由图可知,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40g;(2)由图可知,3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丙;(3)由图可知,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故40℃时,有一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可采取降低温度、增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其变为饱和溶液;(4)50℃时,乙的溶解度为40g,该温度下,将40g乙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只能溶解20g,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0g+20g=70g;(5)由图可知,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若甲中含有少量的乙,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来提纯甲。►问题三溶解度曲线与溶解实验【典例3】图一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点的含义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如图二℃时,将等质量的甲、乙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5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B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是甲C.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NaCl杂质,提纯时可采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D.如图二℃时,将B烧杯中的溶液全部倒入A烧杯中(甲、乙不反应),充分搅拌,A中的固体部分溶解【答案】B【详解】A、由图可知,t1℃时,甲、乙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故P点的含义是: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不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5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A中固体部分溶解,B中固体完全溶解,则t2℃时,B中固体溶解度大,t2℃时,溶解度:甲>乙,则B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是甲,符合题意;C、由图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且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NaCl杂质,提纯时可采用的方法是降温结晶,不符合题意;D、由B的分析可知,A烧杯中溶质是乙,B烧杯中溶质是甲,A中固体部分溶解,B中固体完全溶解,t2℃时,甲的溶解度为85.5g,乙的溶解度为50.4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85.5g甲、50.4g乙,50g水中最多可溶解25.2g乙,42.75g甲,故加入甲、乙物质的质量:25.2g<甲、乙物质的质量≤42.75g,t2℃时,将B烧杯中的溶液全部倒入A烧杯中(甲、乙不反应),此时烧杯中溶剂为100g,乙的质量≤42.75g<50.4g,故A中的固体能全部溶解,不符合题意。故选B。【变式3-1】两个烧杯中分别盛装X、Y的饱和溶液,两支试管中分别装有NaOH和NH4NO3固体,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适量水,现象如图一所示,结合图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Y的溶解度曲线为b曲线B.X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C.t1℃时,等质量的X、Y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D.t3℃时,X、Y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溶剂质量X>Y【答案】D【详解】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而Y的饱和溶液变浑浊,则说明Y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则为a曲线,故A说法错误;B、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X的饱和溶液变浑浊,则说明X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则为b曲线,则将X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溶解度增大,则溶液中各成分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B说法错误;C、由于不确定溶液是否饱和,则无法比较溶质质量分数,故C说法错误;D、由图可知,t3℃时,Y的溶解度大于X,则等质量的X、Y的饱和溶液中,溶质Y>X,则溶剂质量X>Y,故D说法正确;故选:D。【变式3-2】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结合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克。(2)若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可采用的方法提纯硝酸钾。(3)②为硝酸钾的(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4)若要使③中固体继续溶解,则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是______(填字母)。A.可能变大 B.可能不变 C.可能变小【答案】(1)31.6(2)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3)不饱和(4)ABC【详解】(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2)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若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硝酸钾;(3)硝酸钾在40℃的溶解度是63.9g,即在该温度下,50g水中最多溶解31.95g,②中溶解了20g,所以为不饱和溶液;(4)若要使③中固体继续溶解可以用升高温度的方法,溶质增加,溶剂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变大;也可以增加溶剂的方法,此时,溶质和溶剂都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可能减小,也可能不变。故选ABC。►问题四固体、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典例4】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①溶质的多少

②溶质的性质

③溶剂的多少

④溶剂的性质

⑤溶液是否饱和

⑥温度A.全部 B.②④⑥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⑤【答案】B【详解】不同固体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度不同,相同的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故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故选B。【解题必备】1.固体溶解度影响因素: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②温度2.气体溶解度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变式4-1】闻名中外的青岛啤酒内溶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打开瓶盖,发现啤酒会自动喷出,喝了啤酒后又会打嗝,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压强越小,气体的溶解度越大B.压强越小,气体的溶解度越小C.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增大D.温度降低,气体的溶解度减小【答案】B【详解】打开啤酒时,二氧化碳的压强减小,二氧化碳逸出,说明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喝进人体的啤酒还会逸出二氧化碳,此时啤酒的温度升高,二氧化碳逸出,说明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即温度降低,气体溶解度增大,故选B。【变式4-2】某温度时,三种气体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气体都难溶于水B.该温度时,甲的溶解度最大C.该温度时,三种气体中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D.该温度时,相同质量的甲、乙、丙溶液,压强减小,甲溶液质量变化最大【答案】C【详解】A、气体并非都难溶于水,如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氨气极易溶于水,故A错误;B、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比较气体溶解度的大小,需要指明温度和压强,该题只指明温度,故B错误;C、由图像可知,该温度下,压强变化时,丙的溶解度变化最小,即该温度时,三种气体中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故C正确;D、未指明该温度时,相同质量的甲、乙、丙溶液是否饱和,因此,无法判断随着压强的减小,溶液质量变化的大小,故D错误。故选C。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A.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固体36.0gB.20℃时,36.0g氯化钠固体全部溶解至少需要100g水C.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氯化钠36.0gD.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答案】C【详解】A、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其含义是在20℃时,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食盐,故A说法正确;B、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20℃时,将36g氯化钠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B说法正确;C、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即在20℃时,将36g氯化钠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由此可知20℃时136g食盐饱和溶液中含有食盐36g,故C说法错误;D、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故D说法正确;故选C。2.在20℃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10克,该温度下,碳酸氢钠饱和溶液中质量比正确的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9 B.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10C.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0:1 D.溶剂质量:溶液质量=10:11【答案】D【分析】根据20℃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是10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10g碳酸氢钠,达到饱和状态,则该温度下,100g+10g=110g碳酸氢钠饱和溶液中含有100g溶剂,10g溶质。【详解】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g:100g=1:10,故A错误;B、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g:110g=1:11,故B错误;C、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10g:10g=11:1,故C错误;D、溶剂质量:溶液质量=100g:110g=10:11,故D正确;故选:D。3.要增加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采取的方法是A.增大压强 B.减小压强 C.升高温度 D.降低温度【答案】AD【详解】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随压强增大而增大,故选AD。4.硼酸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20℃时,进行如下实验。完成下面小题。资料:2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5.0g;4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8.7g。(1)①~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50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2)③所得溶液的质量为A.104g B.105g C.106g D.108g(3)下列关于①~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B.若②升温至40℃,溶质质量变大C.若向③中加水,溶液质量变大 D.若④升温至40℃,得到不饱和溶液【答案】(1)A(2)B(3)B【解析】(1)A、2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5.0g,则该温度下,向100g水中加入2g硼酸,能全部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g:100g=1:50,符合题意;B、②中水的质量为100g,加入硼酸的总质量为:2g+2g=4g,2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5.0g,则该温度下,4g硼酸能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4g:100g=1:25,不符合题意;C、③中水的质量为100g,加入硼酸的总质量为:2g+2g+2g=6g,2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5.0g,则该温度下,6g硼酸只能溶解5g,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5g:100g=1:20,不符合题意;D、④中水的质量为100g,加入硼酸的总质量为:2g+2g+2g+2g=8g,2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5.0g,则该温度下,8g硼酸只能溶解5g,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5g:100g=1:20,不符合题意。故选A;(2)③中水的质量为100g,加入硼酸的总质量为:2g+2g+2g=6g,2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5.0g,则该温度下,6g硼酸只能溶解5g,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00g+5g=105g。故选B;(3)A、由以上分析可知,①中水的质量为100g,加入硼酸的质量为2g,而2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5.0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5g硼酸,则①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B、由以上分析可知,②中4g硼酸完全溶解,若②升温至40℃,升温后,硼酸的溶解度增加,溶质质量不变,符合题意;C、由以上分析可知,③中6g硼酸只能溶解5g,则若向③中加水,硼酸能继续溶解,溶液质量变大,不符合题意;D、④中水的质量为100g,加入硼酸的总质量为8g,若④升温至40℃,4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8.7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8.7g硼酸,则该温度下,8g硼酸能完全溶解,得到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故选B。5.下表为氯化铵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温度/℃01020304050溶解度/g氯化铵29.433.337.241.145.850.4氯化钠35.735.836.036.336.637.0A.两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氯化铵B.时,将20g氯化钠加入50g水中,所得溶液质量为70gC.氯化钠与氯化铵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至之间D.时,100g的氯化铵饱和溶液,再冷却到:,能够析出13.2g固体【答案】C【详解】A、未指明温度,无法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A错误;B、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则20℃时,将20g氯化钠加入50g水中,最多溶解18g氯化钠固体,所得溶液的质量为,B错误;C、根据表中数据可知,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的溶解度,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铵的溶解度,则氯化钠与氯化铵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10℃至20℃之间,C正确;D、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50.4g,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37.2g,50℃时150.4g的氯化铵饱和溶液,再冷却到20℃,能够析出固体,但50℃时,100g的氯化铵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小于50.4g,再冷却到20℃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小于13.2g,D错误。故选C。6.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中混有少量的乙,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乙B.甲和乙溶解度相等的温度是20℃C.把40℃甲、乙、丙三种物质饱和溶液降低温度至20℃,析出晶体质量由大到小顺序是甲>乙>丙D.20℃时,向盛有10克水的烧杯中加入5克丙固体,充分溶解得到溶液质量为15g【答案】B【详解】A、由图可知,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甲中混有少量的乙,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由于乙的含量较少,蒸发溶剂的过程中,析出的大部分是甲,无法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乙,不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20℃时,甲、乙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说明20℃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符合题意;C、把40℃甲、乙、丙三种物质饱和溶液降低温度至20℃,降温后,甲、乙的溶解度均减小,均有溶质析出,丙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无晶体析出,由于溶液质量未知,析出晶体的质量无法比较,不符合题意;D、由图可知,20℃时,丙的溶解度小于50g,则该温度下,向盛有10克水的烧杯中加入5克丙固体,固体不能完全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小于15g,不符合题意。故选B。7.如图为甲、乙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25gB.50℃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C.20℃时,100g甲溶液中含25g甲物质D.甲的溶解度比乙大【答案】A【详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25g,该选项说法正确;B、50℃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也不能确定,该选项说法错误;C、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5g,所以125甲饱和溶液中含25g甲物质,但是100g甲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溶液中含甲物质的质量也不能确定,该选项说法错误;D、温度不同,甲乙的溶解度无法比较,该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8.如图是两种常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时,饱和溶液中含有B.的溶解度大于的溶解度C.将等质量的两种饱和溶液由降温到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较多D.中含有少量的,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答案】C【详解】A、70℃时,NH4Cl的溶解度是为60.2g,即70℃时,160.2g饱和NH4Cl溶液中含有60.2gNH4Cl,错误;B、选项说法没有指明温度,不能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错误;C、氯化铵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小,则将等质量的两种饱和溶液由100℃降温到40℃NH4Cl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较多正确;D、氯化铵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小,NH4Cl中含有少量的NaCl,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NH4Cl,错误。故选C。9.NaCl和Na2SO4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NaCl和Na2SO4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40℃之间C.20℃时,将20g氯化钠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120g溶液D.40℃时,可通过升高温度或者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接近饱和的Na2SO4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答案】A【详解】A、40℃以后,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错误;B、由图示可知,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在20℃~40℃之间,所以NaCl和Na2SO4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40℃之间,故正确;C、由图示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20g,所以20g氯化钠放入100g水中能全部溶解,所以溶液质量=20g+100g=120g,故正确;D、40℃以下,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故可以降温方法得到饱和溶液,40℃以下,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可以升温方法得到饱和溶液,故正确。故选A。10.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时,用等质量的B、C分别配制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B>CB.将t3℃时的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2℃,析出固体的质量:A>BC.可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Q点的A溶液变为M点的状态D.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3℃降温至t1℃,析出溶质质量:A>B>C【答案】C【详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B的溶解度大于C的溶解度,用等质量的B、C分别配制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B<C,说法错误;B、将t3℃时的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2℃,没有明确A、B溶液的质量,无法比较析出固体的质量,说法错误;C、Q点是t3℃时A的不饱和溶液,M是t3℃时A的饱和溶液,由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Q点的A溶液变为M点的状态,说法正确;D、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且A物质溶解度减小幅度比B物质的大,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3℃降温至t1℃,析出溶质的质量:A>B,C物质饱和溶液没有固体物质析出,说法错误;答案:C。11.下图是亮亮看到的NH4H2PO4和MgSO4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搅拌,可以使溶解度变大B.20℃时,在100g水中加33.7gNH4H2PO4形成不饱和溶液C.40℃时,NH4H2PO4的溶解度大于MgSO4的溶解度D.NH4H2PO4溶液降温一定有晶体析出【答案】C【详解】A、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搅拌不能改变溶解度大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由图可知,20℃时,NH4H2PO4的溶解度为33.7g,则在100g水中加33.7gNH4H2PO4形成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由图可知,40℃时,NH4H2PO4的溶解度大于MgSO4的溶解度,该选项说法正确;D、将NH4H2PO4饱和溶液降温一定有晶体析出,但将其不饱和溶液降温不一定有晶体析出,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C。12.20℃时,将33g蔗糖放入100g水中,蔗糖全部溶解,此时溶液质量为克,再向此溶液加入3g蔗糖又全部溶解,则溶质为克,现在溶液恰好饱和,此时溶液的质量为克,再向此溶液加入3g蔗糖,溶液的质量是克。再向此溶液加入3g食盐,溶液的质量是克。【答案】13336136136139【详解】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则将33g蔗糖放入100g水中,蔗糖全部溶解,此时溶液质量为;再向此溶液加入3g蔗糖又全部溶解,则溶质质量为,此时溶液的质量为;再向此溶液加入3g蔗糖,由于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则加入的蔗糖不再溶解,此时溶液的质量是136g;再向此溶液加入3g食盐,食盐溶解,此时溶液的质量是;故填:133;36;136;136;139。13.如图1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1)图1中交点P的含义为。(2)某温度下将25g的B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70g溶液,则该温度下B的溶解度为。(3)t2℃时,若使Q点对应的A溶液(含水100g)恰好变为饱和溶液,可恒温蒸发g溶剂。(4)如图2,t1℃时,试管中分别盛有等质量的两种溶液,向烧杯中加入NaOH固体后,乙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a.甲中溶液一定变浑浊

b.乙中溶液一定变成饱和溶液c.甲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小

d.甲、乙中溶液质量一定相等【答案】(1)t1℃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均为20g(2)40g(3)60(4)d【详解】(1)图1中交点P的含义为t1℃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均为20g;(2)由题意可知,得到的70g溶液是饱和溶液,此时50g水中最多溶解70g-50g=20g的B物质,则100g水中最多溶解40gB物质,故该温度下B的溶解度为40g;(3)由题意可知,Q点是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此时其溶质是20g,而此温度下A的溶解度是50g,设Q点对应的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为x,则,,故需要蒸发掉水的质量为100g-40g=60g;(4)由题意可知,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放热,使得大烧杯中温度升高,进而两试管中温度都会升高;结合曲线图可知甲中B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乙中C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a.甲中溶液一定变浑浊,因为B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不含析出晶体,故选项a错误;b.乙中无明显现象,说明没有固体C析出,所以其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故选项b错误;c.溶液中溶质、溶剂质量都不变,其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c错误;d.甲中无变化,乙中无析出,所以溶质、溶剂质量不变,甲、乙中溶液质量一定相等,故选项d正确;故选:d。1.夏季下雨之前,天气闷热,水中的含氧量降低,养鱼池中的鱼往往会浮出水面。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氧气的溶解度会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B.氧气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为了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可以向养鱼池中通入空气D.为了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可以把养鱼池的水喷向空中【答案】B【详解】A、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则氧气的溶解度会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不符合题意。B、夏季下雨之前,池塘里的鱼常跃出水面,是因为夏季气温升高,原本水中溶有的氧气的溶解度减小,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减少,符合题意。C、空气中含有氧气,为了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可以向养鱼池中通入空气,不符合题意。D、增大气体和水的接触面积,可以增加溶解量,把养鱼池的水喷向空中,增大了水和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加水池的含氧量,不符合题意。故选:B。2.一瓶某溶液,现将该溶液蒸发掉10克水后析出3克晶体,继续蒸发10克水后析出6克晶体,如果我们再将该溶液蒸发掉10克水,析出的晶体应该是A.3克 B.4克 C.6克 D.9克【答案】C【详解】原溶液在蒸发掉10克水后析出了3克晶体,这并不能直接说明原溶液是饱和的,因为可能只是由于水分的减少,使得原本溶解在其中的部分溶质无法继续溶解而析出;但是,当继续蒸发掉10克水后,又析出了6克晶体,这里两次蒸发的水量是相同的,但第二次析出的晶体量却比第一次多,说明在第一次蒸发后,溶液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或者至少是接近饱和),因为只有在饱和状态下,继续减少溶剂才会导致大量的溶质析出,既然第一次蒸发后的溶液是饱和的,那么无论我们再蒸发多少水(只要不超过溶液的总水量),每蒸发一定量的水(这里是10克),析出的晶体量都应该是相同的,且等于该温度下该溶质的溶解度与蒸发水量的比值(在这里,这个比值是6克/10克水),

因此,当我们再次将该溶液蒸发掉10克水时,析出的晶体量应该是6克;故选:C。3.20℃,四个实验组同学将不同质量的氯化钾固体分别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所得溶液质量与加入氯化钾固体质量的对应关系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实验编号①②③④加入氯化钾的质量/g10203040所得溶液质量/g110120130134A.上述实验③④中所得溶液均为饱和溶液B.实验②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6C.根据上述实验可知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4gD.向实验④所得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不再溶解【答案】C【详解】A、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可知,实验①②③中的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而实验④中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大于所得溶液的质量,说明实验④中的氯化钾有剩余,则实验④中溶液是饱和溶液,实验①②③中的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说法正确;B、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实验②中溶质的质量是20g,溶剂质量为100g,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B错误;C、实验④中40g氯化钾固体加入100g水中,溶解的氯化钾的质量为,则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4gKCl,即氯化钾在:时的溶解度是34g,说法正确;D、实验④中溶液是氯化钾的饱和溶液,向其中加入氯化钾,不能再继续溶解,但加入其他溶质,固体会继续溶解,说法错误。故选:C。4.如图是化合物M和化合物N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30℃时,M和N的溶解度相等B.将60℃时N的饱和溶液降温至40℃,有晶体析出C.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D.40℃时N的溶解度最大【答案】B【详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30℃时,M和N的溶解度相等,故A正确;B、由图可知,将60℃时N的饱和溶液降温至40℃,N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不会有晶体析出,故B错误;C、由图可知,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C正确;D、由图可知,40℃时,N物质的溶解度最大,故D正确。故选B。5.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P点的含义是t1℃时,A、G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t2℃时,70g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0gC.将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升高温度、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D.t1℃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忽略水分的蒸发),所得溶液的质量大小关系是B>A>C.【答案】D【详解】A、P点是AC溶解度曲线的交点,P点的含义是:t1℃时,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选项正确;B、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40g,即100g的水中最多溶解40gA物质形成饱和溶液,当溶剂质量为100g,溶质质量为40g,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40g,即当t2℃时,70g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0g,溶剂质量是50g;所以70g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0g,选项正确;C、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将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升高温度、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选项正确;D、t1℃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A、B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不会析出晶体,溶液质量不变,C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所以所得溶液的质量大小关系是:B=A>C,选项错误。故选D。6.下图中曲线为KNO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W)随温度(T)变化的曲线。M、N、P三点分别表示三份KNO3溶液的质量分数和温度。当条件改变时,溶液新的状态在图中对应的点的位置可能也随之变化,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M、N点代表的是饱和溶液,P点代表的是不饱和溶液B.其它条件不变,加水稀释N点溶液可使其至M点C.其它条件不变,将P点或N点溶液降温40℃后溶液均可至M点D.维持溶液原温度蒸发溶剂时,M、N点均不动,P点垂直上移可至N点【答案】B【详解】A、通过图示分析,M、N点在曲线上,P点在曲线下方;饱和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与溶解度成正比,图示相当于溶解度曲线图,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是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是不饱和溶液,故M、N点代表的是饱和溶液,P点代表的是不饱和溶液,此选项正确;B、加水稀释后溶液会由饱和变为不饱和,N点溶液和M点溶都是饱和溶液,所以其它条件不变,加水稀释N点溶液不可至M点,此选项错误;C、由图示可知将P点溶液降温40℃后,溶液移动至M点恰好达到饱和状态,如果将N点溶液降温40°C后溶液会析出晶体,也会到达M点,也是饱和溶液,此选项正确;D、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溶剂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维持溶液原温度蒸发溶剂时,M、N点均不动;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溶剂的过程中溶剂减少,溶质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增大,由不饱和溶液逐渐变成饱和溶液,由图示可知P点垂直上移可至N点,变成饱和溶液,此选项正确;故选B。7.t1℃时,将相同质量的KNO3和KCl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甲、乙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Ⅰ所示,图Ⅱ为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甲烧杯中的溶液一定为不饱和溶液B.甲烧杯中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烧杯中物质的溶解度C.若KNO3中混有少量KCl,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D.若取t3℃时KNO3和KCl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t2℃,析出晶体较多的是KNO3【答案】D【详解】A、t1℃时,将相同质量的KNO3和KCl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甲、乙烧杯中,甲中固体全部溶解,甲烧杯中的溶液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B、溶解度比较应指明温度,否则无法比较,不符合题意;C、由图可知,硝酸钾、氯化钾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若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钾,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硝酸钾,不符合题意;D、取t3℃时KNO3和KCl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t2℃,降温后,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均减小,均有溶质析出,且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氯化钾大,故硝酸钾析出的晶体较多,符合题意。故选D。8.传统的豆腐制作常用卤水来点卤,常见卤水主要是氯化镁、硫酸镁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gCl2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B.60℃时,将MgSO4的饱和溶液升高或降低温度,都会析出晶体C.NaCl溶液中混有少量的MgCl2,可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NaClD.30℃时,将等质量的MgCl2和MgSO4饱和溶液升温到60℃,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为MgCl2>MgSO4【答案】B【详解】A、未指明具体温度,无法比较两者的溶解度大小,故A错误;B、由图可知,60℃时,升高或降低温度,MgSO4的溶解度均减小,故60℃时,将MgSO4的饱和溶液升高或降低温度,都会析出晶体,故B正确;C、由图可知,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MgCl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受温度影响较大,故NaCl溶液中混有少量的MgCl2,可采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NaCl,故C错误;D、由图可知,30℃时,MgCl2的溶解度大于MgSO4,则等质量的MgCl2和MgSO4饱和溶液中,MgCl2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小于MgSO4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升温到60℃,MgCl2和MgSO4的溶解度均增大,都变成不饱和溶液,水的质量都不变,则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为MgCl2<MgSO4,故D错误。故选B。9.水和乙醇(酒精)都是工业上重要的溶剂,NaOH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aOH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差别不大B.20℃时209gNaOH溶液中最少含溶质109gC.0℃时NaOH在乙醇中几乎不溶D.NaOH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能力都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答案】C【详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差别较大,A错误;B、时,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即在该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最多含氢氧化钠:,题中未指明溶液是否饱和,无法判断,B错误;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时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为0,即0℃时,氢氧化钠在乙醇中几乎不溶,C正确;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